如何评价电影《摇摆狂潮Swing Kids》?我常常犹豫不决(我是指1993年美国影片,而不是2018年同名韩国影片)。我在DVD上反复看过十来遍,近些年想看,寻几遍不见,彻底遗失了。
故事是这样,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汉堡一群少年自称为摇摆小子,留起长发,听美国歌,跳吉特巴舞。摇摆乐里有许多名家是犹太人或黑人,因此在纳粹掌权后成为禁忌,不能公开演出。随着压力日增,三个好朋友分道扬镳,有人加入希特勒青年团,有人决定将音乐抗议进行到底……
我之所以喜爱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其配乐。我认识了摇摆乐,知道了Benny Goodman和Count Basie,从此常常收集相关唱片,包括其现代变异体Electro Swing。
影片其他方面乏善可陈,克里斯汀·贝尔和罗伯特·肖恩·莱纳德表演缺少亮点,结果像是一碗温汤水,食材特色遭到浪费(用来形容莱纳德的整个演艺生涯也挺恰当)。导演托马斯·卡特刻意淡化政治背景,对纳粹迫害犹太人一笔带过。影片中,三个摇摆小子与希特勒青年团激斗后救下一个长发少年,却发现他是犹太人,在对方道谢声中,他们脸上充满了困惑。为什么困惑?犹太人不是同类,命运与我无关,因此不值一救吗......
影评家艾伯特写道,有些场景里,电影似乎在说,希特勒的邪恶无关乎策划种族屠杀,而是禁止摇摆小子整夜跳舞,如果允许俱乐部继续狂欢,摇摆小子也就接受纳粹主义了。这未免过于苛刻。
极权恐怖时代,个人力量纵然微小,总有些底线要守住。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回忆录《旁观者》里写道,1932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当纳粹前来接管时,有位卓越生化学家、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关心犹太同事命运,只关心能否得到更多科研经费,这让他失望、恶心至极,决定48小时内离开德国。要是像哲学家海德格尔那样,在希特勒上台后,欣然担任校长,为纳粹张目,发表反犹言论,就是彻底可耻了。
底线之上,人如何自处?做个勇敢者、不怕牺牲与强权斗争?做个反抗者、非暴力不合作?都是个人选择。那么,既不愿为虎作伥,又没有勇气斗争,选择做个遁世者及时行乐呢?通用道德评价准则并不存在。
我倾向于尊重个人,前提是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灾难迫在眉睫时,大多数人四处奔突、欲求生路,终究是难逃一死,也有人去酒吧好好喝一杯,乐队自顾自继续演奏,曲子正是摇摆乐。我见过那个画面,就在电影《Titanic》里(我是指1953年经典黑白片,而不是1997年同名滥情彩色片)。
我,可能也这样选择。
诞生在93年的《摇摆狂潮》虽然被淹没在了90年代众多美国佳片里,却是被低估的经典力作。讲述了德国年轻人在纳粹统治下,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全片有影像唯美,音乐悦耳,表演精彩,镜头气势如虹,都令人耳目一新!
1939年的德国正笼罩在种族迫害的纳粹主义黑色运动中,皮特、托马斯、艾福德这三位德国青年则热衷于“摇摆”音乐,反而看不懂德国“文革”后面的深远意义,故事也通过兴致盎然的人物,他们即将面对的恐怖命运造出悬念,戏剧张力十足。
从开篇“摇摆”群舞到结尾被捕的多场舞蹈场面,《卡特教练》《斯蒂尔传奇》导演托马斯·卡特就明显有备而来,众多德国青年在舞厅狂野不羁去跳摇摆舞,几位女孩甚至被杂耍般地举起,众多热舞的花哨场面,镜头调度井然有序,博人眼球。
那时,纳粹德国的爱国运动如日中天,大喇叭里成天价的瓦格纳和贝多芬,容不得这种欧美的“摇摆”音乐。反而三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以为只要偷偷跳舞,偷偷玩音乐,假装跟着喊“希特勒万岁”,便能安然无事。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饰演彼得,妈妈叫他读书,他就乖乖准备做工程师,骨子里却很叛逆。好友托马斯撺掇他去偷纳粹缴获送老板娘的收音机,他就真跟着去捣乱,结果被捕后只能强迫他去参加纳粹青年团,险些变成“平庸的恶魔”中的一员!
19岁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还不是“蝙蝠侠”“十三钗神父”,他演的托马斯,却拥有如刀刻的颧骨和犀利的嘴角,鲜活表演,让人赞叹。这位没心眼的男孩能嘲讽纳粹的皮靴,谁欺负朋友就去打架,还打得鼻青脸肿。他连累了朋友,也被迫加入青年团!
托马斯曾幻想白天在青年团里混,晚上照样跳舞,生活依然如故。他没想到纳粹青年团崇拜力量和荣誉的魔力,稀里糊涂地举报了老爸,让后者被捕。这位脱离了纯真无辜年代的少年,等于身陷地狱难自拔,骨子里却有苦郁与挣扎。
弗兰克·威利饰演的艾福德,则是追求极致音乐的极端主义者。就像托马斯放唱片不小心划到CD,他就怒砸唱片,轰走好友。这位想以音乐和舞蹈来对抗冲锋队的犹太孩子,就因为是一个瘸子,曾被纳粹青年团群殴,心中却不放弃音乐的梦想。
这位叛逆少年好容易伤口痊愈了,并且能当众演奏音乐,却面对几个军官的要求,不仅拒绝演奏德国小夜曲,反而拍案而起大发一番宏论,然后愤然离去。他是瘸腿的犹太人,在德国乱世等于是“温水里煮青蛙”,所以选择了割腕自杀!
“大侦探波罗”肯尼思·布拉纳客串的盖世太保,内敛沉稳,有同情心,避免了脸谱化。他即便当了纳粹高官,也不愿意逼人太甚;他爱上彼得的母亲,还想帮这位年轻人解决苦恼,还去警局捞过彼得,但无奈这位孩子就是很讨厌他。
中间时候,彼得去帮纳粹给各个家属送东西,结果每次屋里都是妇女哀嚎哭泣,他打开盒子才发现是对方亲属的骨灰盒,小伙子被吓得痛哭流涕,他这才知道自己身处的德国是多么地黑暗。
一位准备逃跑的女人,则面对激动恐慌的彼得,给他读了一封他父亲被捕前的信件,里面谈到所有人都有义务为国家付出贡献,但有意见也不要为人民受到这样对待而愤怒,在家里不必要听纳粹的,毕竟很多人听到的都是他对荣耀的承诺!
最后,父亲信中提到彼得,坦言儿子已经一天天长大成小伙子,对任何问题都在探求答案,他赞美儿子小脸蛋充满坚强和希望,激励了周围的世界,这使得老爸更加义无反顾。所以“我每当看到他,我知道我必须那样做!”,从侧面鼓舞了人心!
高潮戏是热热闹闹的群殴之夜,一群在偷偷跳摇摆舞的青年,遭到纳粹们的殴打与逮捕。托马斯和彼得两位好友再度相遇,却是敌对面,他们扭打在一起,从舞厅打到街道。突然编剧妙笔生花,两人打累了后,干脆气喘吁吁地在车边畅谈。
托马斯不忍让彼得继续坠入地狱,劝他逃之夭夭,彼得则痛斥自己厌倦了“白天是纳粹份子,晚上是摇摆男孩”的生活,决议像“革命烈士”那样去坦然面对逮捕。这次,喜欢老妈的那位盖世太保,也不庇护他了。
彼得被打得鼻血直流,还被抓上了卡车,身穿纳粹服装的托马斯反而在车下,瞬间挥舞单臂高喊“摇摆万岁”,彼得也和周围人群也一起高喊“摇摆万岁”,豪情盖天!
没想到编剧这时有神来之笔,在逮捕彼得的车辆越走越远后,彼得年幼的弟弟突然狂奔而来,小朋友居然脱下帽子,举起哥哥遗落的雨伞,不停地激动高喊“彼得!摇摆万岁”,让勇敢与悲壮情绪烘托到了最大化,瞬间令人泪流满面!
有现代风味的美术和精致影像,《泰坦尼克号》配乐师詹姆斯·霍纳的音乐悲喜交加,增强了戏剧冲突和悬念。跌宕起伏的故事有神似《死亡诗社》《勇敢的心》那样的叛逆壮举,呈现了小人物对强权敌人的反抗精神,纵然失败,也鼓舞人心。
这样好莱坞经典电影充满着震撼力量,爆发出令人激动的火花!
7.5/10 贝尔演技炸裂;将这部电影作为“背景”,对韩国同名电影有另一个角度的理解。“Swing heil”!(P.S. 我又没分清Robert Sean Leonard和Jim Carrey)
此片就為了看演員。Frank Whaley叔叔30歲演高中生毫無壓力!CB的時裝秀(不對)大萌!難得看一個年少氣盛的CB。RSL就老氣了點(還是說因為不對口味什麼的/_\)
不知道cb是怎么办到的,好像两个他在演似的,一会儿是线条柔和的红润少年,一会儿是棱角分明的初生纳粹,19岁,日后的“冷酷”已经初现了。其实每次看他演神经质或暴力倾向的角色都很揪心,这个人说不定真的会杀人……
這個片子和Napola相比,最大的問題是,一點德國味都沒有,可悲的是我還是制服控
和战争无关的二战片,难得的视角~~大概可以想见文革中人们是怎样的不可理喻~~结尾有雷点,这大概是导演想到的唯一的鼓舞人心的方法~~
居然是CB演的,《路基秀》的音乐剧应该就是根据这部片改编的,然后再改编成《摇摆狂潮》,保留内核的同时本土化真的很成功。不管是db还是imdb的评论都很想当然,所谓“不德国”只是对当时德国文化社会环境的想象,如果看过Christopher Isherwood写的关于战前柏林的那些文章,就会知道那时候德国文化圈高度国际化,堪称“玩乐的天堂”。而至于说对犹太人的迫害表现不够,从三个年轻人的角度来讲就是在开上帝视角,连盟军都是战争最末期才发现集中营,这三个人最多只会看到犹太人被带走了。
剧本平庸,音乐一般,演员气质和全程英语对白都过于违和了
那时候他还不会开蝙蝠车还不是精神病人,那时候他还没遇见豪斯还不叫莴儿笋。所谓福利片 年轻真好 http://u.115.com/file/t6ea67cee5
didn't pull me in~
实在是太喜欢,基本上有我想看到的一切,还很多熟脸不明白这片为什么不红,RSL老师美颜盛世!意义留给后人去评说,梦幻却是自己的,这才是我想看到的青春片啊 做了个中字http://pan.baidu.com/s/1qY6pVw4 密码:fxib【请大家帮我点有用让更多需要的朋友看到~感谢大家哦】
剧情三星,卡司原声和情怀一星。用Swing Kids来表现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精神虽说是个好角度但也不好表现,力道拿捏不好掌控,所以故事差了一点火候,没有那种一击即中的触动也觉得意犹未尽。但Swing Party的那几场尤其是最后RSL那一场,真的有红了眼眶。原声大赞,英语梗不提。Arvid彼时30岁,惊人。
Arvid死的那一幕,想到达维特的《马拉之死》,都是被时代所谋杀的人,或许相似的镜头和画面本身就有着相同的寓意。曾经的朋友,曾经的自由,我们以为不会失去,Swing Heil喊得越悲壮,越让人感到心碎。年轻的Bale怎么看怎么像Torres,看来是球看多了。
嫩出水的芭乐,穿着制服大特写直接倒地身亡。swingswing,听着听着我也要跳舞了。德国味不足剧情有硬伤什么的直接被花痴莴笋和老爷忽略了。
从1930s末德国年轻人的视角切入,描绘了坚决反纳粹/同情犹太人/加入HJ后逐渐被洗脑的三个swing kids。舞会上大家跳jitterbug各种高阶动作,看得眼花缭乱。超羡慕Arid一整柜的唱片。19岁的贝尔和24岁的Leonard都演得很出色,结尾催泪。现在跳Swing只是一种爱好和生活方式,在那时的德国却是一种需要用生命去捍卫的信仰。
Swing Heil!多数人是把音乐艺术只当做娱乐而缺乏精神信仰的庸人托马斯,极少数人是拥有的艺术信仰并且为之献身赴死艺术家艾福德。我的人生应该是二者之间的彼得,不做乌合之众,永远拥有一颗富有人性的心和一双洞见的眼睛,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勇敢而无悔地走下去。
Gosh……我果然泪腺发达……CB这张脸不管什么年纪都适合大特写嘛…… Jessica Stevenson 居然有出现真是神奇!
93年 bale繼續跳舞 搖擺bigband舞 蹦蹦跳跳 腳甩到天那么高 可惜總共舞蹈場面數量有限 畢竟是故事片...真喜歡swing音樂~~~
Thomas这个角色就是很多当时纳粹兴起时德国年轻人的典型 虽然有些地方还可以再丰满点。
只是因为那年如此青葱和美貌。
【8.1】非常emotional的片子,想表达的东西可能直白,肤浅了些,但是不妨碍观众接收到片子浓浓的情感。喜欢swing的人永远都不会成为纳粹,看的中间我觉得太讽刺了这句话,然后直到结尾才发现,这才是全片最重要的核心,swing heil!不管何时何地,这样的精神永远存在于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人群中!BTW贝尔的演技太棒了,那年他才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