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第三季

已完结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扎克·伍兹,T·J·米勒,马丁·斯塔尔,库梅尔·南贾尼,乔什·布雷纳,阿曼达·克鲁,马特·罗斯,欧阳万成,苏珊·克莱尔,伯纳德·怀特,本·费德曼,安德鲁·达利,斯科特·普瑞德佳斯特,罗格里奥·T·拉莫斯,布赖恩·提切纳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剧照

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2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3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4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5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6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3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4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5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6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7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8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19硅谷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硅谷》S03E02:Pied Piper的企业战略之争(有剧透)

如果说,《硅谷》的好玩是源于科技nerd们的逗逼,那么《硅谷》的真实,是因为它Day-to-Day地记录下了一家创业公司的“日常”。在接受美国一家科技博客采访时,该片的助理制片人和技术顾问乔纳森·多坦(Jonathan Dotan)说,虽然Pied Piper是一家虚构的公司,但是我们想让它像一家真正的初创企业那样运作。“它许诺观众要让他们了解真正的科技行业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部剧与真实硅谷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剧中发生的故事反过来影响了现实中科技公司的发展。在上一季,Pied Pier用它们的压缩技术直播了一个被困在山谷里的倒霉蛋喝自己尿的情景。剧中产生的轰动效应,启发了谷歌完善最新的VP9编码技术,并在Youtube等流媒体平台支持播放。

        E02同样包含了许多硅谷人士心照不宣的八卦,其中包括初创公司挥霍投资人资金的夸张无度和CEO阶层的奇特癖好,还提到了中国观众看来特别打脸的搜索引擎算法中立原则,顺便控诉了加州令人发指的租房法律。而这一集的焦点,无疑集中在Richard和新CEO Jack Barker之间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冲突上。

        Jack Barker 这样的人物,几乎是硅谷所代表的创新和颠覆的对立面。他发迹于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前,有20年的行业经验,被称为技艺精湛、业界一流的CEO。在编剧虚构的履历中,20年前,他创办过一家叫 Entercross Systems的公司,并在1998年以10亿美元的市值IPO。接下来4年,他又运营了一家叫 Turn Wire 的公司,后被微软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他从自己的管理经验出发,总结出了一个“成功三角关系图”,还被商业院拿去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
被纳入商学院教材的“成功三角关系图”,代表了正统的商业观念。

        虽然一直混在科技界,但Barker 的成功显然更依赖于他的商业经验,而不是科技眼光。硅谷是创新和颠覆的代名词,无数的初创企业都以Disruptor自诩,它们颠覆的对象也包括那种学院教科书式的商业原则和规范。

        作为一个科技行业的“老鸟”,Barker最先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泡沫,他的逻辑是怎么在泡沫破灭前把Pied Piper的技术变现。Barker一边嘲笑Richard在2000年股灾时还穿着尿不湿,一边抛出了许多CEO们心照不宣的商业哲学:公司真正的产品其实是它的股价。

        Barker想到的快速变现方式,是开发一个能将现有压缩技术整合在里面的东西,一台像电脑主机一样的设备,直观、容易理解、便于销售。Barker对于当下大数据时代的理解是“返祖式”的,数据变得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重要,公司对于数据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对近年不断爆出的黑客入侵大公司数据库事件的回应,《硅谷》的编剧们让Barker想出了(实际上是Richard讽刺性地提出后被Barker采用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把Pied Pier的压缩算法整合进一台独立设备里,这样重要的数据就可以安全地存储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网络代表一切的当下,发明并出售一台独立的设备,或许是最愚蠢的一种产品思路。Erlich说的没错,这人确实生活在tech1.0的时代。

        相反,作为技术精英,Richard和他的团队不仅为Pied Piper设想了神经网络、点对点分享、云平台等当下硅谷最炫酷的东西,他们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也更符合硅谷的主流思路。从片中Richard向销售团队展示的几张幻灯片,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一、成为行业标准意味着一切

        Richard的压缩算法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过去的普遍做法是申请专利,然后有偿授权给其他公司或个人使用(以技术为基础开发一台设备出售,也相当于一种有形的授权),来实现变现。这在网络时代是一种正被逐渐淘汰的战略。Richard的设想中,Pied Piper将是一个应用驱动(APP driving)的平台,首要任务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自己的压缩技术,随着使用群体的越来越多,这项技术就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标准。

        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早在2014年就宣布公开它的数百项专利,免费供别的电动汽车公司使用。其背后的策略和Pied Piper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把技术保护起来,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使之成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形成的平台效应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出专利使用费。在更老的科技故事中,微软有意纵容它的Windows系统在中国等地被盗版使用,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它成了操作系统的主流标准。

        二、必须对多数用户免费

        为了吸引用户,这个平台必须提供给普通用户免费使用;为了更快速地吸引用户,它还必须借助社交媒体,支持peer to peer分享。当用户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时候,这个平台成为行业标准后,才向一些有“刚需”的企业用户收取费用。这一发展战略借鉴了Dropbox、YouTube和Skype等热门平台和应用的发展经验 。

        三、用神经网络完善算法。

        神经网络,是一种高级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使计算机深度学习、自我完善。神经网络,也是Pied Piper的秘密武器。在Richard的平台架构中,随着用户越来越多,peer to peer分享将把大量的数据导向服务器平台,平台的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实现自动学习,以改进原先的压缩算法。现实中的谷歌和FACEBOOK也正在基于这种技术完善自己的压缩平台。

        在这一集的末尾,Pied Piper的两个竞争对手,Hooli的纽核力团队和EndFrame把各自剽窃到的Richard算法拼到了一起,基本上破解了 Pied Piper的压缩技术。但是,如果Richard的战略能够成功,率先吸引大量用户成为行业标准,用神经网络改进初始算法,那么Pied Piper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市场竞争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PPT中,Richard还特地排除了两种不适合Pied Piper的战略。一种叫做许可证管理(License regimes),即以压缩算法申请专利赚取授权费,这与Pied Piper的创新精神格格不入。幻灯片下方的HEVC advance正是这么一家有偿授权别人使用的专利管理机构。Richard也排除了另一种策略,即Pied Piper成为开源软件,因为开源软件无法带来大量的收入。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2 ) 硅谷S03E09:那些技术酷炫却被用户艹翻的Pied Piper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512&idx=1&sn=3ce00181873aa1b0f47d940514cc3fad&chksm=ebefe220dc986b36e923d593c8593c676eac3fa7041ae7336dd0ee79dbcba2ee9c6e0cf81513#rd

剧情进入到第9集,已上线的 Pied Piper 大受欢迎。转眼间,安装量到了50万。

Monica在庆功宴上向Richard祝贺,但Richard并不高兴,因为软件的日活量只有19000。

为了找到问题的关键,Monica让朋友找来专门的小组给Pied Piper 做测评,大部分人都觉得平台超级别扭,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白痴。

Richard认为,只要他能向大家解释清楚平台有多牛,用户就会爱上这个高大上的平台,他冲进会议室这么做了。

得知Pied Piper的真实情况后,团队解散,又只剩下了Richard、Erlich、Jared、
Gilfoyle、Dinesh这哥几个。一轮狂轰乱炸的宣传后,Pied Piper 的日活量也只达到23000。

Richard绝望了,跟Jared说把剩下的一点钱给大家分分散伙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日活量就涨到了31000。

小伙们这时大概都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刷量了,而一旁偷偷接电话的Jared给了观众答案——数据是他花钱买的。

眼看就要成功的 Pied Piper 这回是走入了一个死局。Richard的创业团队一路打败了Gavin、Russ、Hooli、甚至打了官司,被迫做了他们看不起的盒子,就是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做 Pied Piper ,但是他们赢不了民意。

Pied Piper 的技术人见人爱,但是这里的“人”仅限于科技圈的程序员。Pied Piper是一个要向普通人推广的平台,但在测试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让普通人去使用。上线之后才发现,平台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以理解。

本集揭示了科技创业中一个重要的道理:浑身都是黑科技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账。

因为越酷炫的技术越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工程师和极客学习使用不是问题。但他们忽视了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它们才是那些炫酷产品的最大消费人群。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而且通常来讲,年龄越大,越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更别说炫酷的科技产品。那些科技产品,对他们而言,是挑战他们认知常识的东西。这些人不仅包括年长的人,也包括那些不怎么关注技术的人群。

但是,科技公司中占主流的工程师思维就是这样:默认用户会用到全部功能,懂所有的操作,知道所有菜单在哪里配置,功能是王道!神马?不会用?傻叉你不会去学啊!

这样的思维作出来的产品,就会像本集的Pied Piper一样,陷入技术很酷炫但是极其难用、用户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随便举几个栗子。

首先是社交之心不死的谷歌。

作为一个以搜索起家,由各种工具应用组成的一个纯粹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谷歌能解决的是可被获取的一切数据的结构化问题。这种做工具的思路精密、准确,可被量化,无感性成分。换句话说,谷歌是铁血的汉子,纯爷们。

但是这个纯爷们其实有颗骚柔的心,一心想走出技术宅的世界,在社交领域有所作为,然后,它搞出了这些个玩意↓

Orkut——2004年在社交网络方面的首次尝试,2014年9月彻底关闭。

Google Wave——一款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群组、即时聊天工具、在线协作文档、线上社区糅合在一起的“编辑+设计”软件,也是当年谷歌I/O大会上的明星。仅仅发布一年后,在2009年就成了值得纪念的伟大失败。

Google Buzz——基于 Gmail 用户所搭建的“朋友圈”,2010年2月推出,然后一改再改,到2011底停止服务。

GTalk——谷歌的聊天先驱,能在安卓、iOS和Windows系统运行,曾在程序员群体中流行过一阵,后停止服务。

安卓 Messenger——2014年发布,在老版Messenger上添加了语音、附件等服务。放心,这货现在还活着,最近还更新了新的版本,就是日活量神马的现在搞不清楚。

Hangouts——2013年发布,整合了此前的Google Talk、Google+ Messenger和Hangouts视频聊天服务等产品。算是谷歌稍微有那么点水花的社交产品。

硬汉谷歌玩不转社交产品的时候,风骚的FB、Twitter靠着会聊骚,吸引了一大飘红男绿女到平台上你侬我侬,而且居然还把公司做了起来,钞票大大的有。纯爷们谷歌心里那个不服气啊:凭什么你就可以吸引一大票用(妹)户(子)在你那里晒状态、秀自拍,论技术,我可是祖宗!然后它又搞了个Google + 。

这货上线的时候,可是牛B闪闪放光彩啊。它的功能远远强过FB,引入了圈子的概念;发新动态时,甚至可以选择可见的定向分组;每一条 Feeds 都是一张卡片,甚至还有翻转的效果……在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Google 甚至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所有条目下,都加上了一个「+1」按钮,引导用户 Google+,甚至 Google 专门为 Web 版新增了一个消息通知模块,每一个用户都会强制性地收到 Google+ 的所有消息通知。

看到这些,小伙伴们应该有了这个感觉——乱,这也是谷歌在社交产品方面最大特点。这种乱的根源,大半要从它推崇的工程师文化说起。

我们前面说过,谷歌做搜索起家,纯理性、机械的工程师思维给它带来了成功,一切都用数据说话。这样的谷歌研究用户行为,不研究用户情感;研究市场需求,不研究用户人性;崇尚科学逻辑分析,不在乎情感欲望人性。而社交网络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产品,用这种纯工程师(或者说极客)的理性思维来做社交产品,好像只要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就能搞定用户。事实证明:走不通。

再举个栗子。

Google+ 在推出之时,让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圈子和搜索结果中的「+1」,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想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加好友是为了互动,不是为了把Ta划定到某一个圈子里去。圈子的设置,其实是着眼于信息,让信息有序、规整地流动,去它该去的地方。可见Google关心的是信息如何被分发,而不是人和人的互动。

社交之路走得再坎坷,硬汉谷歌也没放弃。今年春天,谷歌又推出了新的社交产品Google Spaces;最近Allo 和 Duo两款即使通讯应用也正式投用。谷歌的社交之路最终走向何方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希望他们能注意到:虽然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是一种争力,但混沌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结果。

谷歌的例子说明在市场中,需求为王,技术跟随需求。但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技术创造需求。一些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经常提前察觉到我们的需求,随之引爆了一个新市场,比如当年的大哥大、BP机和如今的iPhone。

技术的产生是偶然的,技术必须找到市场才能生存下来,这个道理是必然的。那些把“技术创造需求”奉为圭臬的企业忽略了一件事:虽然以往有“创造需求”的技术,但还有无数没能“创造需求”的技术。下面我们就来八一个靠技术创造市场,然后掉到技术这个坑了爬不出来的典型——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诞生于1928年,从全球首个大众市场汽车收音机起家,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开创了IT和通信业无数个第一。它的产品有用于战场的报话机SCR300、手提式对讲机SCR-536,到后来的大哥大、BP机、基于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的功能手机。直到大概10年前,摩托罗拉还代表着追求卓越技术的典范。

在第一代模拟通信移动电话市场,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决定了产品的好坏,在技术上,摩托罗拉绝对是霸主地位。所以就算它的手机(那种蓝屏、绿屏的手机不知道小伙伴们见过木有见过)在20世纪末卖到一两万一台,仍然占领了当时全球70%的市场。

仗着自己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膨胀啦。先是搞了个坑爹的铱星计划——

1987年,在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0%的时候,摩托罗拉内部工程师们就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搭建一个低轨道卫星网络,覆盖整个地球,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天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无缝隙的永不中断的通信联络。

然后摩托罗拉就开始干了,从1991年到2000年,总共花了几十亿美元,生产出来的铱星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他们算了算,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万~70万用户,但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销售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的日常运行费用。

那要怎么办?

提高收费呗。然后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没钱还。

但是呢,摩托罗拉却选择继续坚守这个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的“让地球村真正变小”的技术理想(其实第二代数字移动通讯已经以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解决了铱星计划想要解决的通信网络漫游问题)。2000年3月,铱星公司正式破产,摩托罗拉损失近50亿美元。

除了亏钱,坑爹的铱星计划还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摩托罗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铱星计划上的时候,世界已经迎来第二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当诺基亚已经在数字通信技术上大显身手时,摩托罗拉却觉得自己的模拟技术还是牛叉的,一根筋地坚持继续研制更小、更精致的模拟手机。他们的得意之作是StarTAC,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巧的手机,也在业界率先推出了翻盖手机设计。

然后摩托罗拉高层告诉运营商,如果要想销售热门的StarTAC款手机,那么就要遵守他们定下的游戏规则:他们手机的数量要占运营商销售手机总数的大部分(75%左右),运营商还必须用独立的宣传攻势来重点推广他们的手机。

结果毫不意外,运营商们都转向了诺基亚。到1999年,摩托罗拉手机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7%。

然后摩托罗拉就跟吃了泻药一样,干啥啥不成,2011年先被谷歌收购,后又被联想接盘。不过看他们最近一门心思搞模块机的动作,小8觉得摩托罗拉还是陷在“技术创造需求”的思维中走不出来。

它在前东家谷歌那里搞了几年模块手机,谷歌发现在这货在工艺、外观美学、模块配套体系和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不光用户体验不佳,而且也难以普及,果断放弃。现在,在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仍然坚持搞模块机,只能希望模块机也早点迎来春天吧。

其实类似的企业和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上一期扒过的微软,从WIN 7开始,他家的操作系统就一直不太受用户待见,这其中除了苹果公司的冲击,恐怕跟微软沉迷于技术,不了解用户和市场也不无关系。

今天就八到这,想接收趣硅谷发送的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

 3 ) 硅谷S03E10:数据刷流量 底裤被扒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572&idx=1&sn=03511a06acbe5027b3d405e9c6ab4c7f&chksm=ebefe2dcdc986bca11026277dde181d9cfb6367825313fd81c46251a5b0390bd2b35e9185fc9#rd

一路跌跌撞撞,苦逼不堪,而 Pied Piper 似乎到了绝境:Jared 花钱雇孟加拉国点击农场刷流量的事根本没瞒住大伙。Richard 知道了,Gilfoyle 和 Dinesh 不光知道了,还打算做个程序把买来的用户行为随机化,用来应付风投的测试和日后的行业评估。

而另一边,Erlich 竟然用突增的“用户”,成功地忽悠了科尔曼布莱尔风投,b 轮投资,报价六百万,估值六千万。

大反派 Gavin 得知了 Pied Piper 日活量不佳的状况,抓住机会回到了Hooli的核心管理层。有着婶婶恋动物癖的 Gavin 这回竟然拉来一头大象来举例子。然后,这头大象死了……

他的下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后,这个倒霉的下属被开除了。

这件事被科技博主写成了文章。借此,这个属于大头和房东的科技博客卖了200万。

带着Richard 来到科尔曼布莱尔公司总部,Erlich 千方百计想要促成这笔投资。而Richard 实在是良心过意不去,说出了数据造假的真相。Erlich 这把丢脸丢大发了,愤怒到快要着火了。

刷流量的事情一败露,Laurie 立刻打算撇清跟 Pied Piper 的关系,而大反派Gavin 准备以超低价收购 Pied Piper。

在Pied Piper 最后一次董事会上,Laurie 要求投票,赞成目前最高出价者收购魔笛手。Monica第一个投了反对票,结果劳里随便任命了一个人为董事会成员,想控制投票结果。没想到关键成员Evan竟然投了反对票,而且当众向Monica 表白,把Laurie 气晕了。

但是,万念俱灰的Richard自己投了赞成票。没想到,接下来剧情再次大反转:Laurie 宣布 Pied Piper 以100万零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巴赫头”——也就是房东和大头成立的那家坑爹金融公司。

在第三季的结尾,故事好像又回到了起点。只不过,这一次房东和大头成了老板,创业团队又增加了Monica,而且确定了未来的产品——视频软件 。

结尾处,几人围坐在桌前,一边喝酒商量着股权分配,一边还玩起了那个无聊到爆的“Always Blue”的游戏。

本季结束,最大的梗就是创业公司数据造假。

这个是有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的。

第一个故事非常龌龊,请小伙伴们看完爆几句粗口以示谴责。

造假的公司名叫 Theranos ,创立于2003年,是斯坦福肄业生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在19岁时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

据说这家公司时基于“天才创业少女”伊丽莎白发明的全新检测系统。依靠这个系统,只需要从病患手指头取得一小滴血(约50微升),便可以在数小时内获得70多种检测结果。而且这个系统只有一台计算机那么大,检测价格更是传统检验的1/2至1/10。

自带英雄光环,Theranos的检测系统获得了美国医保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 (CMS) 的认证,成为美国公立医疗保险给付项目之一。公司先后获得7.5亿美元的投资,估值一度超过 90 亿美金。一时间,
Theranos成了硅谷风头最强劲的独角兽,伊丽莎白也成了媒体和风投的宠儿。2014年,她的身家高达45亿美元,成为35岁以下的女富豪中身家最高者。

但是,人生总是辣样的跌宕起伏。在2015年上半年还被视为英雄的Theranos,其形象在当年下半年就急转直下。华尔街日报援引Theranos公司内部邮件和前员工的信息显示,Theranos的检测系统在维生素D、两种甲状腺激素和前列腺癌等项目上与传统检测的结果存在差异。伊丽莎白和Theranos公司向美国医保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上报血检结果并非来自自家检测系统,而是用传统方式检测出来的。

接下来又有员工爆料:Theranos公司上报的数据只有10%是用自己检测系统测出来的。

要是哪个医生用了Theranos 系统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依据,这尼玛就是草菅人命啊。Theranos你这不光是作死啊,你这是红果果的谋杀啊。

眼看谎言要被揭穿,创始人伊丽莎白小姐干了点啥捏?

》在自家网站发长文骂记者胡说八道。注意:此文没有任何能够给公司洗白的数据

》上电视表达自己的无辜和委屈,声称做点伟大的事为什么会遭人诽谤

》威胁已经自杀的公司前首席科学家的遗孀,威胁她不准告诉媒体她老公耗时8年也没能用Theranos的系统测出一个有效数据

》坚决抵制投资人进入董事会,同时暗示公司正在申请FDA认证,这是当前美国最严格的医药标准

》说把公司的研究成果提交给同行审阅,提交给第三方验证机构核查。但到了要拿出结果的时候就装死

这演技,厉害了我的姐!

信息一曝光,CMS坐不住了,立刻派人检查了Theranos公司。这一查不要紧,一箩筐问题全部暴露出来:Theranos公司既没有按照设备制造商的指导来操作,也没有合适方式来校准机器。

接下来,Theranos提交了整改计划,CMS对这个没诚意的整改计划不满意,所以干脆下令吊销Theranos公司在加州实验室的执照,并禁止包括Holmes和总裁Sunny Balwani等高管2年内运营实验室。

要知道,Theranos赚钱全靠这几个实验室,现在被勒令关门,等于给公司下了道催命符。

在事实面前,就算伊丽莎白是奥斯卡影后也没法再瞒下去。嘴硬了几个月,伊丽莎白不得不发布公开信,宣布退出血检界,并裁员40%。

不过一项不靠谱的技术骗了投资人那么多钱,她当投资人都是傻的吗?这不,最近,Theranos又摊上事了:一家旧金山对冲基金要和 Theranos 对簿公堂,告它涉嫌夸大技术研发进程,以此吸引近 1 亿美元的投资。然后,美国某连锁药店向Theranos索赔1.4亿美元......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伊丽莎白姐姐,你可要保重啊。毕竟你8月份才说过公司会把重心移向肿瘤、儿科、重症的检疫设备。

故事说完,我们再回到剧情本身:饶了一大圈,经历种种磨难,Pied Piper 又回到了原点。但在现实中,硅谷的创业公司一旦被发现数据造假的话,不仅会死得很难看,在本行业也很难再立足。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建立在信用体系之上,信用文化和法律体制使得公司造假很难生存。而且创业公司正式融资的话,要向监管部门递交融资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文档。律师也会介入融资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情况下造假的难度可想而知。

也许小伙伴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要是律师跟创业公司一起狼狈为奸坑投资者的钱捏?

看看下面这栗子就知道了↓



2001年全球最大能源公司安然因为财务造假丑闻在很短时间内就宣告破产,而负有直接责任的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也因此宣告破产。这一事件促使美国政府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强了公司治理、审计监管和证券市场方面的监管。

另一方面,对于创业公司的金主——VC来说,有效监督、约束初创企业,使之朝着上市这一最佳目标努力至关重要。

问题又来了,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像Pied Piper 这样刷流量造假,碰巧投资它的VC没发现,而事情最后又被曝了光,这家VC会不会被“连坐”?

答案是——会,绝对会。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VC公司先前支持的上市企业中有一家被发现在上市的前几年和上市过程中存在会计欺诈行为时,在往后的3年里,这家VC公司从有限合伙人处获得的资金支持将锐减40%。

》VC公司所支持的创业公司的欺诈行为被发现后,在未来的3年里,这家VC公司所支持的其他创业企业实现IPO的可能性将下降17%。

》即使所投资企业成功上市,该VC公司未来3年成功退出的可能性下降12%,这表明股市上的投资者不愿意买入名声受损的VC公司所支持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而IPO是VC公司实现退出的最有利可图的一种方式,但这些VC公司不得不选择利润率少得多的并购方式实现退出。

》所以,Richard不肯找Raviga拿钱,是出于保护自己老东家的考虑;而Laurie要撇清跟Pied Piper的关系,也是自保的杀招。第三季的大结局巧妙地避开了现实的一系列大坑,让Richard回到最初,不得不说高明。

 4 ) 从第三季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1.虽然魔笛软件安装量大幅度上升,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们的实验用户都是工程师,而不是一般人,这也是为什么Monica一开始会觉得这东西好难用啊的原因。

2.另外一个教训则是,太超前的科技,往往无法被人理解,也无法得到市场价值的回馈。反而是那些显得没有太酷,但是能实际转化为产品的东西,最后却获得了市场价值。

3.产品一定是要非常简单,能够被普通人接受和使用的。

4.成功很可能还是要来源于不好看的那一面,这季最后部分,Jared也开始撒谎,开始用印度的外包帮助他们刷使用率的事情,或许为后来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我估计这项技术能够被最好应用的地方可能是网速比较慢的发展中国家。

 5 ) 《硅谷》S03E04:“大头”不完全档案

s03e04,Pied Piper又炒掉了一个CEO,剧情跌宕起伏,但是主旨却相对平淡。乘着这个间隙,我们来回味下“大头”这个角色。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Nelson Bighetti( “Big Head” ,大头)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没用”是人们为他贴的标签,围绕他的所有剧情似乎都在尽力体现着这一点。

        在善意的朋友看来,“大头”是个好人,但是……没啥鸟用!

        先来看看s01e02里,他那帮恶毒的小伙伴们是怎么吐槽他的:
        迪尼希:我们都爱大头,但事实摆在这里,他编程不如我,搭建系统没有 吉尔弗约尔强,当一名混蛋没有Erlich擅长。
        吉尔弗约尔:他做所有事都不在行,对什么都没有做出过贡献。
        迪尼希:但他是个人好。
        吉尔弗约尔:好人,但是没用。
        迪尼希:有一天他睡着了,我盯着他的脸,我禁不住想,他可真是个彻底的废物,一个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的存在。
        吉尔弗约尔:他就像《质量效应3》(一款游戏)的开放式结局一样毫无意义。

        为了把大头留在Pied Piper,Richard建议能不能让他做那种 “公司流动人员,哪个岗位需要就去哪里帮忙的多面手。”Jared委婉地回应说,“他自己也承认,他更像是一个无为大师(master of none)。”听起来像是废物的尊称版。

        s02e09片头的酒吧里,Hooli纽核力团队的两个工程师对已经被升职为Hooli xyz部门首席梦想家的大头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曾经是纽核力组里最没用的一个。但你现在一个人负责一整个部门。你扪心自问过这是为什么吗?”
        大头:“不,我从没想过。”
        “除了总能戏剧性地搞砸之外,你有任何技能吗?”
        大头:“我有一艘船。不过这大概不算是一项技能。”
       
        《硅谷》已经拍到了第三季,但大头从没做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在Erlich的孵化器里,“大头”开发了一款叫NipAlert的应用程序,它的主要功能是当周围有女性处于兴奋状态,奶头竖立起来时会发出警报。对这款应用,大头后来说,“连靠露奶讨生活Mochacino(脱衣舞女)都不愿意用那玩意,她说这是性别歧视,她说的对,NipAlert确实很变态。我开发了一个变态、性别歧视,毫无用处的应用。”
        
        “大头”在Hooli[xyz]的担任首席梦想家期间的全部贡献,就是带领了一组工程师研制了一台“土豆大炮”——准星很差因而颇具破坏力的成年人玩具。

        除了无用,“大头”的其他特征还有:

        1、头大。

        这是显而易见的外貌特征,又似乎另有深意。“头大无脑(无用)”,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讽刺吧。

        此外,头大意味着脑洞大,想问题可以异想天开、不着边际,可以专注于一些“最重要的问题”。

        s02e04,hooli 成立了一个新部门xyz,专注于一些最大胆,最激进,最具实验性的项目,盖文称之为探月(moonshot)。“麦哲伦环球航行是moonshot。阿兰·图灵破解Enigma密码是moonshot。登月工程是moonshot。”盖文从萨摩维尔动力(类似波士顿动力那样的先驱性机器人公司)挖来了业界顶尖专家Davis Bannercheck 担任首席梦想家,并把“大头”提升为“联合首席梦想家”。

        盖文说,Hooli成立一个XYZ是为了去探索那些对“大头”这样的思想家有吸引力的大问题。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形式更自由的探索,就像爵士乐,或者即兴戏剧那样,去探索任何他想到的东西。

        Hooli的XYZ,许多人都觉得这是影射谷歌的Google X实验室,这个由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领导的实验室也以探索一些像太空电梯、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不着边际的项目著称。然而,谷歌对这种讽刺一点也不生气,去年谷歌组建Alphabet 母公司时,CEO 拉里·佩奇还专门到Google blog发帖子:“Alphabet 将会包括我们的X实验室,它正在孵化 WING和无人机送货等新项目。”在这句话的句号里,佩奇留了一个超链接,点击后会直接进入谷歌伪造的hooli xyz项目的页面。页面上是一张很大的大头的大头照,下面一行文字是"[inspiration] - IT TAKES A BIG HEAD TO DREAM BIG.”(启发:大头才有大梦想)

        2、永远的公司实习生(只有图,略)

        无论入职多久,大头的的表现永远像第一天到公司的实习生一样。

        3、驯鹿被车灯照射后的错愕表情。

        对于将要降临到他身上的事,大头永远都没有做好准备。临了,就会露出驯鹿被车灯照射后的错愕表情。
        
        4、点头微笑(nod and smile)

        他平庸的智商既无法理解高级的技术问题,也无法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当别人试图跟他沟通这些问题时,点头微笑就成为他的防卫手段。

        盖文为报复Richard把Jared挖走,给大头升职加薪后,为破解Richard的一个压缩算法,纽核力的两个工程师问了大头一个他们认为他可能明白的技术问题,大头回答,“我也不大确定,Richard以前曾解释过,但大部分我都听不懂,所以只能点头微笑(nod and smile)。”当这两名工程师追问另一个技术问题时,大头干脆直接以点头微笑来回应。

        5、吸管大师

        记不清多少次,大头都是拿着一杯带吸管的超大杯饮料出现的了。正确的使用吸管似乎是他唯一擅长的事情。

        6、诚实。

        虽然看上去像个废物,但在人人自大爱炫耀的硅谷,大头确实具有一种其他大多数人不具备的品质:诚实。

        当Pied Piper刚成立,Jared询问他对新公司有什么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价值时,他回答,编程,我很会写代码。开发算法,诸如此类。但是,“算法没有Richard强,如果Richard的是十倍速,我勉强也就一倍速。”
        
        在s02e09的法庭上,大头如实回答他对Pied Piper的建立没有任何贡献,在律师凌厉得询问下,他的“无用”也暴露无遗。法官听完忍不住笑了:在硅谷这块宝地,大头这样的人真是让他“如沐春风”。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大头离奇的职业生涯(截至S03E04)。

        早在Pied Piper成立时,Jared就说,在一份“精简无情的商业计划”中,大头这样的人不会有位置。但就是这么一个一无是处,到处不受欢迎的人,成了整部剧里最不悲惨、最春风得意的一位(是不悲惨还是春风得意,取决于你的眼光)。

        这部剧一开始,盖文为报复Richard把Jared挖走,给大头升了职,还给他60万美元年薪。虽然当发现他实际上对Richard的压缩算法一无所知后,很快就不给他安排任何实际工作(unsigned)。就这样,大头过起了拿着高薪却不用干活的生活。

        更离奇的还在后面。

        为了给接下来争夺Pied Piper所有权的法律诉讼铺路,盖文又把大头提升为XYZ部门的联合首席梦想家,以显得像是这位天才工程师和Richard一起在Hooli 创办了Pied Piper 一样。前面说过,这个职位是为自由地探索那些最重大的问题而设立的,所以大头仍旧样没有任何实际的工作要做。但是这种大公司的稀缺高层职位就像行业的指南针一样,“大头”的大名一下子扬名硅谷,还引来了《连线》杂志的封面采访。

        在另一位首席梦想家Bannercheck离职后,Hooli又提升他为XYZ部门的唯一首席梦想家,目的是把他当成项目失败的替罪羊。

        Hooli的纽核力团队解散时,大头凭他的职位层级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失业补偿。

        在本集中(S0304)中,大头觉得他的豪宅空着9个房间太浪费,于是让一些创业者免费住在这里,为了不使他们显得太尴尬,象征性地获取他们未来公司的少量股份。就这样,他无意中“偷”走了Erlich孵化器的商业模式。

        纵观大头截至目前的整个职业生涯,他主动寻求的(NipAlert,还可以算上在XYZ研发的土豆大炮),都失败了,他所得到的,都是他无心获得的。Jared 说的对,他确实是master of none,他的无用确实一种“无为”,就像中国哲学中说的“无为而治”,但这实在不能算是一种智慧,绝对只是一种讽刺。

        按照剧情发展的逻辑,很可能后面还有更离奇的经历,更宏大的“狗屎运”在等着大头。

        娱乐结束。下面来点严肃的。问:大头在硅谷的终极寓意是什么?答:他扒掉了硅谷“皇帝的新衣”。

        在一个天才云集的地方,从一打天才中找出真正的傻瓜来是很有难度的事情。你也很难分清,在硅谷创造的一大波号称要改变世界的服务和应用中,哪些真的有价值,哪些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可是,正是这种分不清,为大头这样的人的存在制造了空间。

        让真正的英雄受磨难(各种倒霉),让“反英雄”(小丑)平步青云,这是许多剧本都爱干的事。就像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一样,在硅谷这个璀璨的舞台(正如盖文所说,这是“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是亚瑟王的Camlot王国”。),人们的命运和他的能力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技术的背后可能是各种愚蠢的发明,光鲜的外表、让人仰视的地位后面,可能只是一颗平庸的心和一段狗屎运般的经历。

        与Richard这种更符合人们期待的少数精英工程师不同,大头代表的是普通人。他说,“我来到硅谷只不过是想以电脑谋生,我不想为了那几个百分点的股权和室友闹翻。这里不是我的家,不管我多么努力,这里都不是。这个谷里的人都一样,只要不亏就行(watching the botton line),操他大爷的,我不干了。”

        “大头”,其实是硅谷的反英雄。在硅谷,每一个人都自称精英,每一家公司都号称要改变世界,但本质上,它们都必须在理性的原则下追逐自己的利益。这个商业法则主导的社会少的就是“大头”身上的那一丝人情味。某种程度上,他的平庸和普通就是硅谷扒下“皇帝的新衣”后的样子。他的奇特的经历是企业之间残酷竞争的一个意外结果,也是亿万富翁过度膨胀的自我带来的一个的副产品。


————————————————————————————————————————————————————————————————————


        PS:大头职业生涯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领着高薪却不用干活,或者领着更高的高薪,却在“追求大梦想”的幌子下干无聊的蠢事。这样的“肥缺”听上去像是只有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中才可能出现,在以技术和效率著称的硅谷,也有这种“领高薪不干活”的“好事”?

        在Hooli,似乎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统一的状态叫做unsigned(没有被指派任何工作)。在剧中,这些人通常就在某栋楼顶的太阳椅上工作(晒太阳),被称为楼顶工程师。其中一名楼顶工程师说,盖文崇信日式的企业管理文化,认为unsigned是对一名员工的最大羞辱。大头很快就找到了组织,和这群人打成一片,开始了“rest and vest”——即一边休息一边等期权到期。

        根据Reddit的一篇专门讨论《硅谷》的帖子,以下几种情况最容易出现楼顶工程师:

        1、完成一次收购后。有时候,大公司买下一下小公司,不是为了开展一项新的业务,也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业务团队,而是为了直接获得小公司的某个产品或者市场,这时,小公司的团队在新的公司里就成了多余的人。但是根据收购合同,公司没法解雇这些人,而且还要给相应的期权。这些没办法被整合进新公司的人就成了楼顶工程师。有时候,小公司的CEO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2、公司雇佣了不能胜任的员工,但是按照合同没法提前辞退对方。

        3、雇佣了领导的亲戚、官员的子女等特殊人员。有时候,公司也会雇佣一些辣妹,仅仅为了活跃公司氛围,而不用为她们安排实际的工作。

        4、高级储备人才。公司目前没有合适的岗位给他们,但是辞退后重新聘用的成本很高,所以先养起来,等公司有职位空缺时再指派工作。

        5、为了防止竞争对手雇佣他,或者防止他成为竞争对手。比如,谷歌一直在给某些不干活的高级人才继续发薪水,目的只是为了防止他们离职后再创立另一个facebook。

        实际上,像谷歌这么大规模的公司,还专门成立一个秘密的“板凳”项目 ('bench' program),来留住那些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领着谷歌的薪水却不用干活,直到公司再次需要他们。这里罗列了最知名的几位:


Brian McClendon

        Brian McClendon,地图软件开发专家,2015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联合创立的 Keyhole, Inc公司2004年被谷歌收购。以 Keyhole, Inc的产品为雏形,谷歌开发了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毫无疑问,McClendon是地图软件领域的最顶尖专家。2014年秋天,他从谷歌的地图团队负责人的位置上卸任后,就以谷歌副总裁的身份坐起了“冷板凳”,将近一年以后的2015年6月,他加盟了UBER,继续发挥他在制图方面的才能。

 
Salar Kamangar

        Salar Kamangar,是谷歌最初的15名雇员之一,曾是YouTube头,被认为是谷歌最资深的产品副总裁。2014年2月,他YouTube CEO的位置被Susan Wojcicki取代。此后,他在谷歌的实际角色是CEO 佩奇的顾问。据说,保留Kamangar这样的资深员工对谷歌意义非常。因为他了解谷歌的一切,并且了解佩奇的反复无常,可以无畏地提反对意见。


Jonathan Rosenberg

        Jonathan Rosenberg 是佩奇的另一个著名顾问。去年他和埃里克·施密特联合出版《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一书中,这样介绍Rosenberg:2002年加入谷歌,担任高级副总裁以及产品团队的管理人,负责谷歌消费者、广告商以及合作伙伴的产品设计、研发、升级工作。他协力完善了谷歌的人才招聘制度和营销流程。现任CEO拉里·佩奇的顾问。实际上,2011年Rosenberg从产品负责人的职位上卸任时,许多人猜测他会离开谷歌。但是直到今天,他一直领着谷歌的薪水,除了给佩奇提提意见别无他事。(可能就是因为太闲了,所以才有时间写书吧!)


Andy Rubin

        Andy Rubin,安卓系统的缔造者之一。2005年,他创立的安卓公司被谷歌收购,Rubin成为谷歌移动和数字内容资深副总裁。在这个岗位上,他一遍遍地看着自己安卓系统如何在谷歌工程师的手中一代一代完善。2013年,Rubin在谷歌内部设立了一个新的机器人部门,想把谷歌收购的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机器人公司整合进来。但是整合非常困难,这个部门一直没有推出有影响力的产品。无所事事的Rubin在家里和公司办公室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的奇怪机器人,还亲手为他们编写程序。2014年10月,加入谷歌将近10年之后,他终于选择了离开,开办了一个叫Playground Global的孵化器。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6 ) 看完前七集后的一些想法

S03E07,之前铺垫了好几集的Erlich和大头这条线终于和主线汇合,并为季终埋下几个重要伏笔,很棒的一集。幸好。要知道这一季前几集大体上让我非常失望,失望到这周都差点忘了有新一集的更新。现在我大致认为S3以第六集为分界线,希望后几集能保持E07的水准不要掉回去。

因为有预感后面几集会很不错(又立了flag),所以先把之前对前几集的不满写一下,坐等打脸。。顺带一些零碎的想法。

前两季反反复复看了至少十几遍,也算是本剧的脑残粉了。《硅谷》算是一部比较特立独行的喜剧,因为它有着无比明确而严肃的主线:build the company,这样的主线似乎更适合拍剧情类剧集,但Mike Judge把它拍成了喜剧,而且非常成功。他总是能很准确地找到科技和喜剧之间的平衡点,既没有让笑点太呆板,也足够专业,让码农获得共鸣的同时也能让科技盲如我拍桌大笑。印象最深的一个梗是S2里装上高科技假肢的猴子竟然用假肢撸了起来,那一段真心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好笑又恶心,但同时让人对编剧佩服得五体投地。能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现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尖端科技是高高在上的,而编剧强行帮你把那块神秘的遮羞布掀开,告诉你科技就是生活。除了奇妙的创意外还不得不佩服剧本对整个故事的掌控能力,210那集在短短的30分钟内出现了多少次反转?那短短半个小时带来的刺激完全不亚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最重要的是情节让人感觉完全合理!

所以我是对S3前几集哪里不满呢。简单来说就是,哪里都不满。

首先是笑点大大减少。不管怎么说,《硅谷》首先是个喜剧。S1每一集都有惊世骇俗的笑点,S2稍差但笑点也算非常足,到S3前几集我几乎都笑不出声,这让我非常受不了。对比和两季类似的笑点也能看出来,E02马那里只能用不忍直视来形容,讲真我完全不知道那一段的意义何在,其实没必要拍得那么夺人眼球的,S2的猴子处理的好多了。还有Dinesh把妹,S1那里以为自己爱上了妹子结果却对基友的代码起反应那里真是带点无节操没下限的好笑,而这一季妹子因为看到高清而丑的自己秒撒谎真是看得我不停翻白眼,这么烂俗的情节真的不是来凑分钟数的?但我不是说这一季不好笑,当时在看完305的时候我说过一句“感觉这剧从神级喜剧掉到一流喜剧了”,就是这样。

然后是人设的崩坏,boom shakalaka。大头已经快蠢成弱智了,Gavin也快成小学生了。虽然我理解这是为制造笑点做的牺牲,但好歹考虑一下实际不要玩太脱ok???最重要的是这样产生的笑点并不好笑ok???的确,逗人笑不应该是个复杂高深的事儿,看看大头gavin秀智商也能挺乐呵的,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更想看到用心设计的笑点,而不是简单粗暴,拉过来一个角色告诉观众他是弱智,然后让大家看着弱智犯傻乐呵。也许别的剧可以,但硅谷不行。

想再说说盖总。盖总在本剧里的智商自从Peter去世后直线下降拉都拉不回来。第一季还是主角团精明强劲的对手,202时也还尚能说出"everything you are building are exactly the same thing I've built"这样让人浑身一震引人深思的话,然后他就不知怎么成了一个只会卖蠢的神棍。这一季更是让灵魂导师都踩到头上任意摆布开始插手公司运营了,简直不能接受,Hooli的设定是个商业巨头啊喂。

这两个角色吐槽归吐槽,ooc还是可以理解,忍忍就算了。但这一季最让我不爽的ooc,其实是Jared,在301,那句"where Richard goes, I go"。我不是不萌这一对cp,这可是我唯一产过粮的墙头啊!!但是我无法接受Jared,那个放弃高薪优待来给pied piper打杂,那个被装进集装箱没吃没喝在海上漂了4天依然对公司忠心耿耿,那个在S2结尾说"it's magical"的Jared会说出这样一句我觉得只在同人文中能看到的台词。非常想给编剧寄刀片。那天简直郁闷了一个晚上。

关于Jared还有一个细节,编剧可能是发现Jared的超高人气,开始不停地给他加戏。。。虽然他现在待在公司似乎什么卵活都不干:)至少他现在对主线剧情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所以编剧给他的加戏集中在描写他的悲惨背景上。然而,again,一点也不好笑,对剧情没有作用,强行加戏非常突兀。已经有几集没讲他公寓的事儿了,不知道是要放在季终还是烂尾了,希望不是后者。

当然,也有一些完全不ooc的角色。是的,我说的就是三年如一日的我们的主角,Richard。第一季他扭捏而多动,第三季他多动而扭捏。我都不敢说我之前觉得偷米演技好了。不过其实Richard这一季制造的笑点蛮多的也都很好笑。这其实也是情景喜剧的一个通病吧,每个角色的设定都背负着对一些笑点的诠释,所以角色的个性很少很少发生变化,久而久之人物就僵化了,笑点也僵化了,来来回回就那几种,那么整个剧也僵化了。但硅谷是个主线明确的剧,如果最后PP成了一个巨头公司(虽然可能性不大?)而Richard还像第一季和现在一样扭捏,那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说极端点别的角色可以万年不变,但Richard不行,他必须成长。

不变的角色还有Dinesh,并不想多说他,每一季都在把妹每一季都失败,再这样下去真的有点像raj靠拢的节奏了。

最后说说剧情。

Barker走得很意外,我以为他会呆满一季,毕竟都出现在海报上了,没想到那么快就走了。其实我觉得他还可以再抢救一下的……

随着Barker来了又走了,PP也跟着变来变去,一会要做盒子一会不做了,前两季基本上每一季都在专注地讲一个事,现在S3已经从思考“要不要做盒子”到“要不要马上上线平台”了剧情跳跃性挺大的,让我有一种割裂感。比较标志性的一个情节是303,Richard他们本来打算背着Barker偷偷做平台,做了很多准备,结果秘密计划马上被发现了。那一段确实戏剧性很强,当时我也看得很爽,但事后细细一想,总觉得有点被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点不自然。对了这一季的导演编剧都大换水,MIKE JUDGE导了两集就和ALEC BERG退居二线,不知道是不是新导演功力不行也要背一部分锅,真的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一季一些镜头的局促和剪切的不自然。我想原来的两个导演。Gilfoyle毁硬盘的情节真是强行插入。不知道大头违约的事儿还有没有后续。

吐槽完毕,一口气把不满说出来后明天的我更爱你谷!希望后几集出来能推翻我之前的看法狠狠打脸( ̄ε(# ̄)☆╰╮( ̄▽ ̄///) 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不满但我还是爱这部剧的,能看到这里的人都是真爱不要随意点没用好吗我会伤心哒(。・`ω´・)

 短评

感觉Richard作为CEO真是蠢得无可救药,只不过总有更蠢的Gavin给他当神助攻。。。好想成为大头啊~~~

6分钟前
  • kallen
  • 推荐

前两集就够5星了 把冲突处理得太好 看完最后一集 想了想编剧说的这部剧里的大家不会成功 心有戚戚 这真是要用Richard气死我们的节奏啊

10分钟前
  • 祸害王
  • 力荐

怎么会有jared这样甜的男孩子

15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马屌太吓人啦!!!!!!!!!!!

16分钟前
  • 十四
  • 力荐

1318.rigb;监狱里一段台词不能更赞;以及加文贝尔森在讲台一段表演绝对够忽悠;医生要做指检;头一回看到配马的场面,居然是HBO出品;房东能和死侍毒舌较量,绝对有两把刷子;看了e03必须讲出来:主创起名满怀恶意,because it ryhmes with retard!ha

20分钟前
  • bingo
  • 推荐

Richard,当你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CEO,不要忘了曾经帮助你的人。

21分钟前
  • LZHMA
  • 力荐

已经可以想象到编剧团队在开会时,办公室那面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和随意贴了。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Erlich>Gilfoyle>Dinesh>Jared>Richard ( ͡° ͜ʖ ͡°)

23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剧本身依然精彩,依然好看。经历了那么多,理查德依然没能力,也不适合做CEO,哪个企业摊上这么个CEO,真是倒血霉了。我依然最喜欢Gilfoyle这个角色,黑暗,没有道德羁绊,果断,有执行力。

24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死在B轮前的一百万种方式》

28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我是来问问题的。看到S03E01,才突然发现 jared 看 richard 的眼神很有爱呀!他是不是喜欢richard?感觉眼睛里都快喷出桃心了。。。有没人和我同样感受?

33分钟前
  • D Rainbow🐰🐷
  • 还行

我怎么就没去当码农呢?

34分钟前
  • WiTS
  • 力荐

哈哈哈阿三跟眼镜侠的戏份太搞笑了

39分钟前
  • SYRON
  • 力荐

Jared好忠犬,richard真是各种作死啊。

44分钟前
  • Aries
  • 力荐

Jared真是小天使啊

46分钟前
  • 阿北
  • 力荐

开始来了个大忽悠,全是套路;最后跟老对手结盟也不意外,两个人同框倒也有着蜜汁笑点,毕竟很多时候对手的对手就是朋友。感觉编剧已然放弃monica跟小哥的感情线,完全突出杰拉德头号迷弟的本性。结尾也算回到初心,燃!

51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一帮傻孩子,想干点坏事都没那个智商,天分都在码代码上用光了

55分钟前
  • ==
  • 力荐

一翻一抖,一栽一起的格式

59分钟前
  • boks
  • 推荐

elephant in the room笑抽了,这季给Erilich这个原本纯comic relief的人物写出如此深度,编剧太牛了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笑成傻逼了第三集杰拉德的那个金链笑话

1小时前
  • Lo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