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3年级的真实生活,但不太引起共鸣,我的初中生活还挺幸福,尤其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排挤。再加上还没开始叛逆,和家长的关系也很好,没有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却不交流的情况。
电影中的小姑娘kayla,还是很不错的,愿意去尝试,不论成功与否。最后还是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留了一个时间胶囊,对未来充满信心。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
想起了大一的时候还给一年后的自己写过一封信,学校组织的,信里字数不多,但放了5块钱。收到信的时候果然钱比信的内容更让我惊喜,5块钱不知道花在哪了,但信里写的希望自己一直能不将法语忘得一干二净,也记到了现在。
今年生日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收到信的自己能到达24岁时的所有期望。
MoviePass可能是赔钱比较严重了,看电影竟然加了许多限制,限时间、限电影,所以现在看电影还得需要一些策略了,那就是只要时间合适,能看啥抓紧看。
#Moviepass 48th
看完Eighth Grade回来,本来我想写篇文章说我有多喜欢Bo,一翻电脑我去年就写过一篇讲我有多爱他的Stand-up了,结果现在看完他的导演首作,我觉得我又重新爱上他了一次。回来和童讨论我们最喜欢的Comedian,我和她说看了这么多standup我最喜欢的还是Bo,感觉很不好意思,最喜欢的竟然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straight white dude (touché)。
Eighth Grade讲一个13岁八年级的小姑娘Kayla,在初中最后一周的故事。演员Elise Fisher拍电影的时候刚刚八年级毕业。Bo说当初选角的时候,其他试镜的都是自信满满的姑娘试图去演13岁尴尬小女生的模样,而Elise却是一个胆怯害羞的姑娘硬要表现的很自信。那些你能想到的初中生琐碎小事,你经历过的你听说过的,都在电影里。觉得家长管东管西,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但没人了解自己,想要有个男友,憧憬高中生活,觉得那个很受欢迎的女生其实一点也不好,甚至包括被骚扰了之后还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片里有一段,是做了好久心里准备的Kayla,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泳池派对,还显得很不合群(don’t we all),但后来却自告奋勇的唱K。Bo把这段比成他自己从小就开始表演standup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很想表现,但真正站上台却恐慌焦虑不知道怎么表现了。
Bo说他拍这部电影,心里想的受众群不是真的八年级小女生,他是拍给自己看的,也是给所有能从Kayla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人看的。看到Kayla唱K,我想到自己做好大的心理准备去参加reception/networking,你知道你应该去做这些事情,知道应该去争取达到对自己的期望,但却要鼓起很大勇气去做。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假装自信的不得了,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
看完电影回来,我一直在想,看Bo的作品,那些一直困扰我却又说不出的想法,竟然能被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统统精准的描写出来。回来翻了翻评论,感觉很多人,无论男女老少直的弯的,都这么觉得。大概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里都是真情实意,而不是他们觉得观众想看的。
讽刺的是Eighth Grade讲的是个13岁女孩的故事,但电影的分级却不是PG-13,而是R级,17岁以下的观众需要成年观众陪同才能看。里面有提到性,oral sex,还有一段戏,我觉得全片最棒的一段戏,有很强的sexual undertone。看过电影的人会觉得,我们13岁的时候虽然没有smartphone,instagram, snapchat,但电影里并没有讲什么13岁的人不知道的事情。Bo说他虽然很失望,但也没有觉得很惊讶。虽然他写这个故事是写给自己的,但他觉得受众群是所有觉得自己不合群活的很困扰却还是要硬着头皮上的人。
距离Bo上一个standup演出已经有两年多了,他说他后来站在舞台上会恐慌,不能好好演出了。所以现在导演电影,也算是另一种表演。我虽然很想看他站在舞台上,但是我会耐心等的(我的模板是那些等了Dave Chappelle那么多年还把他等回来了的人)。
Also bonus points why I love him so much.
可能中国的小孩和外国的小孩不一样,但是还是很能真实反映一些孩子的情况。爸爸很厉害,交流一把好手,餐桌上青春期的女儿如果这样我就要生气了,可是这位爸爸没有,却赞美女儿,平心静气地,涵养和气度,非常让人佩服,值得学习。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管家长怎么做都不能很好的和家长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哈哈。真不错的电影
有一天,我想,如果Bezos,亚马逊的头头突然挂了,或者收垃圾的突然生病且无人代替,哪一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我猜是后者。
电影,喜欢讲梦想,讲英雄,尤其是现在美国梦当道,好莱坞垄断电影业的时候。(好莱坞是造梦工厂,关心的是那1%的明星,而不是99%的普通人。)95%的电影,都是讲英雄的故事,或者普通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很少关注平凡人的生活。在有这样的想法之时,一部电影,叫《8年级》,出现在我眼前。女主角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概括一下,满脸是痘,浑身赘肉。她生活中缺乏自信,暗恋校草不敢表白,被其他爱打扮的女生瞧不起。女主自己还录制youtube视频,教导大家要打开自己,树立自信,如此种种,但视频中磕磕巴巴,嗯啊不断。巧合的是,她在视频中所讲的,也是她自己在努力做的。她在打开自己,勇敢地走出了很多第一步,向更好的自己迈进。影片结尾,她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只是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
我有时候看电影,并不是想看到扬名立万,而是只想说一句,原来你也有这么颓的时候。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我自己的八年级,确实有很多感触。凯拉在八年级遇到的烦恼是很多青少年都会有的烦恼,比如渴望长大,渴望be famous,渴望是social Queen,渴望在学生中受到欢迎。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有点自卑,不自信,基于长大又觉得很空虚。相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北美的孩子可能要更成熟,更早意识到性爱。本片对于在八年级这个特殊的时期主人公的心理是如何的有一番见解,比如尝试social,尝试confident,最后还是失败的,很真实。但是这部片子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大人的臆想。比如说对于手机的使用,个人见解,虽然来说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度提升,但还没有到影片夸张的地方。对于西方孩子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其实要更少。然后父女关系也是一个在本片中很重要的故事线,但是我觉得这条线是不完整的。例如女儿对父亲的不满和敌意来源于哪里,是否因为父亲导致母亲的离开,从而造成女儿的逆反心理,而父亲尝试着去忍耐,去补偿女儿。这些都是导演没有告诉观众的。影片中父亲和女儿的关系缓和也并不算是一个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对话,就好像在女儿难过时告诉她一些人生哲理就真的可以解决青春期烦恼,未免太平铺直叙了。
其次就是电影技法上的一些问题,有一场戏是餐桌上女儿紧盯着手机,这一场戏两人之间的对话设计的比较无聊和拖长,对比参考《美国丽人》《遗传厄运》中的餐桌戏,表现家庭关系要好太多。其次就是镜头,餐桌这场戏的镜头是应该是手持,可以明显的看出抖动的痕迹,可是我看不出主镜头需要用手持的必要。反而累赘,让画面看上去乱。如果是为了表现两人争吵的波动性,镜头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而不仅仅是两个机位的变化。说到镜头的单一,还有一场戏是Kayla去商场一串连续的镜头。这应该算是一个transition,比较重要的节点,而摄影师仅仅使用手持跟拍去表现人物的步伐快,比较无聊。更好的选择可以是用摇臂,参考《穿prada的女王》里面人物的出场方式。
当然本片有一个很新颖的地方是利用自己的录的视频串联每一个小plot,同时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很有意思,因为YouTube上的视频在剧中也算是一个角色,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理,就是青少年希望能火,但是后来发现这仅仅变成了自己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不过,在导演避免把故事说成流水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不可取。比较整部片子,女孩的goal是很general的,就是变得confident,这样的目标很难具体实现。为什么Lady Bird好看,因为Lady Bird的目标就是离开村里,到纽约上学,在整个清晰的目标下,设计爱情,友情的成长。而八年级没有如此specific的goal,所以导演的这种叙述还是很不错的。
综上所述,不是很懂,这部片子在北美为什么有怎么高的评价,甚至入围哥谭奖。Anyway,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
真的很讨厌 窝里横 的人 谁的生活也不容易…… 特别是 又当爹又当妈的人 我觉得 真的很不容易了 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是不是也太自私? 希望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但是 也希望孩子同时懂得爱是对等的 有的时候 是不是真的太理所当然? 真的也很讨厌 懦弱又装自洽 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就坦然接受再改变 把别人的生活说成自己的 好叭……我错了 看到后面 我又觉得小女生也很可怜 很多事情没有妈妈来教 需要自己一个人摸索 所以 生活也是好艰难 她其实也有考虑爸爸的感受 但是很难两全 在恨自己没办法被这个世界接受的时候 好像很难同时顾得别人的情绪 还有 还有 奇奇怪怪的人也能遇到奇奇怪怪的人 总会有人和你磁场相同 灵魂相吸 也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你 就 珍惜眼前人 花珍贵的时间在值得的人上吧
即便难,也要熬,就是成长。
A24 似乎想复制去年 Lady Bird 的成功,但这片子是不是有点挑观众,成长过程中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些共鸣?否则大概就会看得很尬且全程翻白眼了。影片堆砌了大量不痛不痒的细节,试图解构这个代际的少年,但没啥太新的解读,视角也比较僵硬,最致命的是每到一个段落结束就有些拍不下去的感觉。看完也不知道导演你是想让我同情这个姑娘还是怎样,讲一个 be yourself 或者寻找同类的故事需要这么拖沓费劲么。怪咖青春片而论,也远远不如《壁花少年》或者《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啊,果然是圣丹斯爆款。8分妥妥的。小姑娘演技炸裂般逆天。写得很细腻准确,那些说没啥破事儿的人你们看过[秒速五厘米]吗?美国小孩酷不酷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片中小姑娘头一次去商场找大孩子玩那一段写心理简直绝了,音乐摄影配合得上佳,堪称全片最亮的一段了。整部片子声音剪辑很有想法。
尽管《八年级》的生活在社交媒体里环绕着知性、优雅和酷,然而透过屏幕到了线下平凡的小宇宙却依然沾满了无趣、粗俗与普通的元素。本来就处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嘛,哪来那么多逆流成河的愤怒和感悟?故而这种人前人后的形象差异也就织成鲜明的对比。但这部成长主题的作品反思了科技给人的沟通方式带来了改变却没能将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这才是青春电影该有的姿态。
人物扁平脸谱化,台词啰嗦又苍白,一个大写的失望。其实根本没带着什么期待去看,也从不觉得这会是那种言之有物的电影,只想看美式校园幽默段子而已,但竟然连这个也没有,可以说是傻眼了。不及格
电影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可作为一部电影,它基本上是失败的,情节没有推进力。在一场又一场的废话中,女孩对她的父亲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混蛋,对那些把她当垃圾对待的人来说是一个害羞的小混蛋。感觉倒很真实,目的何在?编导还放入一些关于技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毒品的讨论,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那种teenage angst and hopes and dreams描写得好真实,好美好,好心碎。既有arc又不是特别乐观,life goes on的感觉。还有这种青春片一般都会处理sexual awakening,但是这片子难能可贵地描写最懵懂的开头,与其说是awakening不如说是“孤独写照“和”寻求融入”。
笑得血淋淋的。我们普通女孩的青春片,真的太残酷了!明白再多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永远梦想着成为世界上最酷的女孩,而现实里你永远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姑娘。A24牛逼。
D+/ 这种尴尬到连观看者都仿佛在被公开处刑的真实感其实是比鸟小姐更具代表性的,简直时时刻刻都置身于英语口语练习现场。呈现一种直观的青春状态而非执着于各色人物的刻画或许是其反类型之处,但总体还是没有突破美式青春鸡汤框架。毕竟这不过是将被遮蔽的青春呈现出来,然后收编到光鲜亮丽的主流话语之中。
仿佛看了少年版的Lady Bird,但竟然是一个男导演的处女作。Kayla听着“We'll never be the same”那会儿我正好在想:多媒体时代捧着手机长大的这代人跟我们再也不会一样了,且这条代沟远深过之前任何一条。但看到后面又觉得不管哪一代人,成长中的彷徨、坚持和情感联系又始终是相似的。
啊!这不就是我本人么…永远是最安静的一个,又自卑又不会聊天的冷场王。永远梦想成为最酷的女孩。在幻想里,我已经酷到有幻肢了,现实里还是个(伪)社交恐惧症。
一方面感叹00后真可怕,另一方面这些令人尴尬焦虑的事也确实是很多人成长中都会碰到的。作为一部处女作,对于小细节的的拿捏很到位
三星半。带着对最近美国青春片的巨大信心予以期待,结果还是略微失望,关键是太浅了,最后还得靠父女谈心这样的戏码来“救火”,结果反而显得更加突兀;近两年美国校园片井喷式出现,几乎把每个年龄段和群体都囊括其中,感觉那点事儿都被道尽了(导演们真没想过换个角度和思路来拍吗),这部貌似也说了不少,逆反心理、同学关系、暗恋、网络社交…但其实就只讲了一件事啊——努力想要融进周围圈子的八年级怪女孩;一句“圈子不同就不要硬挤”便可以轻易概括了嘛,充分利用兴起的网络社交平台串联剧情这点,虽然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乏味,但其实这一伎俩也并怎么不新鲜了。不过,结合最近这些青春片的受追捧程度,想来井喷也并非空穴来风;导演是个90后,还是值得鼓励,年轻人拍年轻人,没毛病,估计今后这类90后导演拍00后故事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Stay cool. I can’t wait to be you.”
美国的成长类电影都差不多,中规中矩吧,看分类是喜剧似乎并没有什么幽默片段。很多人说这就是普通女孩的青春,其实不是,普通女孩也不会这么敏感怯弱,应该说,学生时代每个班级总有一两个这样的女孩吧,电影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但是我能够理解她。
可以用美颜相机遮掉痘痘,跳进泳池藏起赘肉,对着镜头说一百遍我今天变美了,青春里的真心话却是我确实比她丑。怀想爱慕的男孩拼命意淫,追随学姐的圈子努力融入,在鞋盒上写一万遍最酷的女孩,成长中的大冒险却是接纳自己的平庸。青春就像摔裂的手机屏,易碎扎手。成长却是一字排开的酱料,酸甜自知。
简单温暖也感动了我,这才叫青春电影?最简单的才是最动人的。配乐和摄影也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喜欢导演对女主背着书包走路背部的特写——年少时有很多梦,想成为一个酷酷的人,想被所有人喜欢,想遇见一段爱情。在脑海里想象自己是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回到现实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连自己可能都救不了的青春期发胖满脸青春痘的自卑女孩儿,取悦别人却忘了自己。希望每一个善良温暖的姑娘到最后都能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你不用勉强,你不需要道歉,除了自己你没对不起任何人。在你埋下一盒子梦想之后,你会获得新生。
和预料差不多,就是挖我们平凡女孩的心。处女作、非专业,影像剪辑上的水平就这样了。变成大人也没有忘记青春期有多痛苦,每一天都糟透了,可能会好。Bo没有露出他的聪明,说是关于nervous我理解了。
有 Elsie Fisher 惊艳的表演加持也只是合格而已。节奏拖沓混乱没有发展,像是一小时的短片硬被拉成一个 feature。除了女主以外的其他角色都很平,连爸爸都没有弧光。对于 Gen Z 的讲述有趣味,社交恐惧/尴尬的刻画也能够带来共鸣,其他方面都平庸甚至糟糕。严重过誉了。
真不错的电影。有点像青春版Lady Bird题材但拍得比Lady Bird好。另外美国孩子都只用snapchat和IG了,fb已经废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