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完整版,三个小时并不乏味,尤其是八重死之前,但不得不说,最后一阶段的审讯确实有点冗长了,尤其是所有的底牌都早已显露的前提下,没有更新的牌给人更多震撼,仅仅是最后的突然跳海是不够的。 大致三条主线,犬饲的犯罪与逃亡、八重的相遇与后续生活、新老刑警的一路追捕,这三条一开始主要是犬饲和刑警占主导,但在犬饲和八重相遇后,逐渐由八重占了上风,她带着观众看那个时代的日本、去东京、去生存,去看那个战后的日本。电影一度以她的故事为主导,这或许就是推理中的社会派。直到找到犬饲,并被他掐死,全片扣人心弦的高潮终于结束。
一个逃犯的逃亡途中突然插入一段爱情故事,然后日常似乎就变成主线,一段日本战后十年的画卷缓缓拉开,妓女成群的东京、美国大兵、无所事事的黑道、好心的几位老板娘和朋友。但收回时,拉回来也毫无违和感,这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力,编剧扎实的功力让几线并行毫无违和。这一段的精彩掩盖了后续案件的侦查和收尾,又或许剪辑版160分钟后续会更精炼,总之,案件的侦查被掩盖在八重的光辉之中。
或许如果能留点底牌最终揭晓会给观众的感官更好,比如,最终的定性证据就是当年犬饲真实心动的片刻留下的一件东西,他仅仅片刻的心动就指向了自己的死路,但也只有这片刻能证明他当年的心动和真实。又或者最后才揭晓一个证据,证明八重当年做过一些隐秘的事情保护他,这份爱直到最后才揭晓,又证明了犬饲的犯罪……如此这般,观众在最后的感官会好很多。
当然老警察的十年坚持和家中儿子最终的支持也让人动容。话说,没看出年轻警察是高仓健,还想吐槽这演员怎么总是拍桌子。😂 八重刚见到犬饲时那种神情,就像老练的情场高手逗弄一条小狗。也许犬饲最后的犯罪让他的自陈毫无说服力,但这一刻的青涩也许能成为他唯一的佐证,或许当时不安的他确实是被卷入这场犯罪中的,但那又怎么样呢?就像当年的战争或许也是被军部卷入的一样,但最终的结局是无法逃过的,人生的糊涂既然没有被终止,甚至加倍地去掩盖,那么总会要有偿还的一天。
男主犬饲的演技尤其好,开始像朱时茂,确实给人一种单纯朴实感,后面像白瑞德,整个人的气质完全变了,且在刚出场时的表演极其细腻,让我都怀疑只是长得像而已。地位啊,让这么一个当年瑟缩得都不敢和人讲话的青年,变得可以和各种人侃侃而谈、甚至对两个人连下杀手也毫不迟疑了。
八重很可爱,但演技略带戏剧感,或许是年代特色,虽然是久经事故的妓女,也可以稍微收着点,有些地方已经被不是开放,而是有点神经质了,或许她就是有点疯疯癫癫的女孩?不过也算合了前期有些神鬼的基调,让那场用指甲动情的戏有种神秘色彩。恐山下的zuo爱感觉似乎融合了生与死,似乎一直原始的巫术,有种死一般的色情。演员的表演虽然有点外放,但大概率还是导演的用意,很多时候收着也很细腻。或许是这种外放让她飞蛾扑火、献祭似的爱更有说服力吧。
(一开始还以为是良家妇女,心里还在吐槽,那个年代日本的女孩就这么开放了吗?😂)
第一次看到这种对胶片的处理方式,就是所谓的负片吗?效果像x光,但是不得不说,很符合影评的需求,生与死似乎共存,黄泉路开启,只剩下负罪之人。
日本每年农历的一月二十日,是“换莺节”。八重和她的艺妓姐妹们在神社买了木雕的黄莺,到了明年此时,再把留存一年的木莺拿来换成新的,寓意为:一年中,假的东西飞得不知去向,只有真实的留下来。可是,八重一直攒着旧木莺,从不舍得换新莺。不知不觉,她已经攒下了十只小木莺。
十年一梦,八重始终不敢确定她深爱着的男人是不是真的叫“犬饲”,如果是假名字呢?八重不敢让“谎言”飞走,她要留着,直到重逢。八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证实了那一夜犬饲跟她讲的不是谎言,然而她也成了犬饲新的谎言的祭品。
如果按照上文的剧情,《饥饿海峡》将沦为一部情杀悲剧,这实在是对铃木尚之的亵渎。影片的故事并不是这么个讲法,它始于一场台风海难,一桩凶残的杀人纵火案……逃亡的嫌疑犯,深情的风尘女,时运不济的刑警,他们勾连了日本战后十年的黑血和黄金……这些诚然都是经典犯罪片的元素,但是仅凭这些,恐怕远不能解释为什么《饥饿海峡》能被《电影旬报》评选为20世纪百大经典电影第三位。
如果我们试着换一种讲法,跳出来重新梳理整个故事,就会感叹铃木尚之的剧作功力实在高山仰止,仅看一遍电影,难免不识庐山。
双重两难
接回文章开篇的言情剧叙述法,请铃木大师在天之灵原谅我的冒犯,在下实在是为了解剖呈现影片剧作的妙处!
杀人犯犬饲、如今的慈善家——樽见京一郎,他拙劣的掩盖手段很快暴露,甚至被翻出十年前的旧案,他成了双重嫌犯。京一郎的防线层层溃守,他被打回了1947年穷途末路的原形,但是他还有最后的防线。面对警方的盘问和推理,他拒绝承认十年前的任何杀人指控,他沉着地讲出了自己版本的故事。他祭出了最后的杀招,除非警方相信他的叙述,否则他不会认罪。战后重建的日本,是法制社会,警方被京一郎制住,他们没办法拿出直接证据,十年前也好,十年后也罢,他们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
被扒掉慈善家光鲜外衣的京一郎,似乎突然掌握了话语权。
《饥饿海峡》在第三幕的节点,抛出了两难命题:想要坐实嫌犯刚刚犯下的罪行,就必须相信他十年前的无罪故事。而这一两难命题,早在第二幕重逢之时就埋下了伏笔。八重不远千里来寻当年的犬饲,而犬饲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慈善家,他恐惧自己的假身份被揭穿,为了十年前他并没犯的罪,他的恐惧本能驱使他犯下了真正的杀人罪。他失手杀了八重,继而为了灭口杀了寄住在他家勤工俭学的竹中,并且伪造二人殉情。
京一郎在影片第二幕中突如其来的杀意,与他在第三幕中突然掌握的话语权,钩织成一张无形的巨网,把一干刑警和全体观众硬生生拖回到了十年前,那是罪恶的渊薮,是历史的黑洞。
日本战败后被美军接管,疯狂的侵略战争导致民生凋敝,饥饿笼罩全境,战时的权贵阶级在战后囤积物资形成黑市,被饥饿折磨的贫民铤而走险,每天都会发生因为饥饿导致的恶性犯罪。
那时的犬饲,只是个吃不上饭的苦力,他只是碰巧结识了刑满释放的两个犯人,那两个人利用当铺老板的好意而犯下了穷凶极恶的罪行,他们杀了当铺老板一家,抢走家中现金,纵火毁尸灭迹,恰好赶上台风,火势不可控制,烧毁了大半个市镇,死伤无数。两人逃亡的时候,利用犬饲买票,并且“随机”目睹了函馆港口的联运船遭遇海难,他们当即喝令犬饲去搞了艘渔船,趁着海难搜救的乱局,要借着渔船潜回内陆。两人贪图赃款,在渔船上起了杀机,自相残杀,波及犬饲。犬饲出于自卫,夺船逃走,两个恶徒就此葬身海上。犬饲想要自首,但他深知根本说不清楚,他不会被任何人相信。于是他毁船登陆,结识了当时的妓女八重,温存一夜,他留给八重一大笔钱,就此失踪。他并不知道,他的踪迹一直被一个资深刑警弓坂紧紧追寻。八重被犬饲的善意感动,替他掩盖了去向,并且一直感念着他。到东京谋生,乃至重操旧业,八重的心始终都属于犬饲,直到致命的重逢。
以上,是笔者有意打乱《饥饿海峡》的叙事时序,整理出的剧情梗概,意在显影剧作中一连串的“偶然”局面。而这一串的“偶然”,都是社会问题所催生出的,在剧作中被包进了“必然”的社会事件中,台风中的两起惨案:层云号沉船、岩内町大火,看似并无交集,却被一双老辣的眼睛盯住了。
三个视角
资深刑警弓坂,对无人认领的两具尸体唱诵《心经》,字正腔圆,连职业法师都自叹弗如。慈悲和智慧是相互滋长的,弓坂发现了两具尸体的怪异外伤,也发现了第三名嫌犯的存在,但是他输给了时间。弓坂的智慧能让他无限接近真相,却不能帮他解决全家所处的饥荒困境。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为了一块白薯大打出手,他却只能恪守公职人员不买黑市商品的原则,在全家面前抬不起头。
在经费紧张的年代,弓坂执意去东京追索八重的下落,无功而返,导致他被免职,成了全家的拖累。十年后,弓坂在监狱做狱警,可是他从未忘记犬饲和八重,他甚至一直保留着犬饲烧船的灰烬。十年后,这一包灰烬,混合着焦木尘埃和北海道泥土,触动了犬饲的乡愁,以不结案的方式了结整出时代悲剧。
弓坂的原型,是铃木先生的父亲,恪守本分而不去黑市。这里,借助弓坂的家庭晚餐,再次折射了那个永远缺粮食的时代。弓坂被免职的原因,居然是他出差调查不力,那是一个公共资源匮乏到不允许警察遵循理性追索案件真相的年代,弓坂的家庭悲剧提供了战后日本的一种社会观照视角。
八重用情至深,她不经意的一句话,点燃了犬饲的求生之火,“犬饲先生,你真是个好人哪!”她为了全家的生计去卖身,后又为了尊严去东京转行求生。然而,满目疮痍的东京,八重被“潘潘女郎”的人浪裹挟着,冲来荡去,汇集成一股脂粉的洪流,却又被街头警察再度冲散。潘潘们取悦着占领军,觉醒着自己的身体和见识,而八重这个保守念旧的姑娘又与她们泾渭分明,正如她来东京落脚多日却从不曾拜访她的同乡——时子,一位已经有固定住处和固定黑人大兵情人的潘潘女郎。弓坂的追索,以及对警察的不信任,让八重不得已重操旧业,隐身于职业艺妓的行列。
八重在东京的求生之路,揭开了战后日本的社会弊病。重逢时,八重绝望地哀鸣,她能用身体记住男人,她也用身体记载了废墟中的日本。八重的视角,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日本战后的社会问题。
犬饲一出场,就是饥不择食的形象,隐匿了人之为人的特点,代之以惊慌失措的饥肠辘辘的野兽形象。他自卫是本能,卷钱离开也是本能,邂逅八重也是本能,随后在食品加工业发家崛起也是依然是本能,最后失手杀了八重,甚至也被描述为一种本能的下意识的杀意。可以说,犬饲是丛林法则的代表。但是他自问“没在北海道做过任何恶事”,只求警方能相信他。这是卑微的真相,却饱受质疑,只有弓坂愿意跟他谈。他触摸到了故土,提出要去北海道坦诚罪行。在看到八重的出生地之后,犬饲跳江,正如他嘶吼的“北海道知道我!”他的死成为一个完美的闭环,回归到影片开场的轻津海峡,一整片乌深的浪里。
犬饲的视点,并没直接展现社会问题,而是借着警方对他背景的调查,揭示出他十年前朝不保夕的苦力生涯,即便如此他也坚持着给老家的母亲寄钱,拿到赃款想要自首。阻止自首的理由,除了没人会相信他,更重要的,是这笔钱能让老妈不再挨饿。
两张报纸
《饥饿海峡》的社会属性,老树根一般的扎实,那种近乎贪婪的抓向土壤深处的力度,不逊于任何“社会派推理”的经典小说。铃木先生对新闻报纸的运用,就渗透在每一幕最关键的推进部之中。
罪案是和台风一起发生的,甚至台风也是从犯。次日的报纸头版,纵火案和联运船海难是并置的。台风放大了罪人的恶行,也显影了当时社会问题的致命之处。
男女主角的邂逅,呈现为距离上的渐进,从火车厢的两端,到妓院房间的矮桌两侧,最后到两人不分彼此地裹在棉被里。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欲,如何以电影手法烧起来?
在犯罪片中,要另辟蹊径。这里,靠的是一张报纸。前一天的罪,通过报纸头条新闻,直接刺激了犬饲,他的惊恐在这里是暗场处理的,只呈现为神经质的幻觉,但是这个情绪使得接下来的情欲戏真实可信,甚至有自然主义的神韵。情欲戏不是顺理成章的,更不是按部就班的,尤其是女主角是风尘中人,在她俩之间不存在那层窗户纸,这样的处境写情欲,反而难度陡增。事后,犬饲同情八重的出身,顺手用报纸包着钱,留给了八重。
十年后,又是报纸,带着八重找到了京一郎。这次的新闻则刚好相反,它成了京一郎的遮羞布,盖住了十年前的不堪。在《饥饿海峡》中,报纸有报纸的变调,八重是女孩子心思,她把剪下来的报纸揣在怀里,成了被杀后的指控遗言。这一动作,与本文开篇概述的八重“换莺节”留莺不换的动作,统一呼应,角色是活生生的,这个可爱的风尘姑娘令人怜惜。而八重珍藏的十年前用来包钱的报纸,等于直接告知警方,她十年前就认识京一郎。进而,报纸招魂幡一般,把十年前的犬饲引了来,完善了警方的逻辑推论。
十年间,两张报纸,两则新闻,记载的都是事实,从饥不择食到乐善好施,犬饲和京一郎,刚好对照出日本战后十年从废墟到重生的两张面孔。如果真要深究罪孽,犬饲十年前并没有罪,他只是饥饿。那两个刑满的犯人是真凶,但他们只被呈现为行尸走肉的人物,他们只是闻着肉香去行凶,那肉香从何而来?因为十年前,1947年,日本经济一片狼藉,银行经常失信。当铺老板被银行坑过,决意不再存钱,现金都藏家里,这才惹祸上身。老板并不是自取灭亡的蠢货,只是社会问题假手凶徒杀了他。
指甲与灰烬
八重留下犬饲的指甲珍藏了十年,是铃木先生的原创设计,替换了原著小说里的剃须刀,为此,水上勉先生特地致信铃木先生表示感谢,盛赞这一改动弥补了原著的缺憾。
指甲,是犬饲身体的一部分,后来寄托了八重的思念和情欲,成了图腾一样的存在,让八重能够在日本最黑暗的时代活下去。八重的一切都跟身体直接相关,她的职业,她的爱情,她活下去的信念,甚至她被杀后留下的能够直接指证凶手的证物。在那样的时代,人们贫乏得只剩下身体。
十年前,弓坂在轻津海峡的一块岩石上找到了疑犯烧船的灰烬,他受限于贫瘠的时代和官僚传统,被剥夺了追索真凶的权力,他把灰烬留了十年。他用时代的灰烬击溃了京一郎的傲慢防线,但也同时捍卫了犬饲的尊严,攥着来自北海道的灰烬,犬饲大喊着:没在北海道做过恶!这卑微的呼喊充满了底气,所以警察没资格审判犬饲,他有选择自己死在哪儿的权力。
正如内田吐梦导演要求的:我要那些用脚底去爱自己故土的人物!
被剥夺的话语和被延宕的真相
《饥饿海峡》中,每一场重头戏,角色之间的角力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八重和犬饲之间的情欲交流,两人的力量此消彼长。第二幕八重拜访京一郎,这位娇小的女性与高大雍容的京一郎对峙,尽管是去道谢的,但两人之间的张力早就把这次重逢变了味道。京一郎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只要他抵死不认,八重就是白来一趟。可是,八重的以退为进,几乎是一只脚被逼到断崖外,发出一声最卑微的呐喊:我虽然做着低贱的营生,可是这营生告诉我怎样用身体记住一个男人!仅此一句,八重以令人心酸的方式夺回了话语权,那来自身体的真相。她是底层人,只能用身体去证明所言为真。
尽管,八重夺回的话语权就只有一个拥抱的时间。
同样,京一郎被警方突击审讯,味村咄咄逼人的推理密不透风,一切都似乎昭然若揭,然而京一郎也给了所有人迎头一击。他讲了个十年前的故事,一个饥饿的人慌不择路的故事,在故事里他是无罪的罪人。在法制国家的刑侦体系里,如果证据不足,检方就得眼巴巴瞅着嫌犯脱罪。二战后,美军六年多时间的占领,留下了“官僚制民主”的畸形产物,但这也给了京一郎足够的底气,他一瞬间就夺回了话语权——只要他不认罪,警方就没办法把十年来的所有血案彻底清算。
京一郎的狡猾并不下作,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脱罪,而是要求警方给他最起码的“相信”。他用最卑微的方式捍卫他的清白底色,他不否认杀害八重和竹中,但是他坚持要警方相信他十年前的无辜。仅一句“相信”,他就会认罪。警方被激怒了,很多人要动私刑,而味村捍卫了法制的底线,“万一京一郎所言为真呢?那样我们就成了什么人?”
高仓健扮演的味村,刚正不阿的脸孔,代表了日本黄金时代的开端,也同样目睹了前代刑警弓坂被自家人鄙视的残酷现实。角力已经到了无解的地步,讲话的权力不断被抢来夺去,真相一再被延宕。弓坂带来的一包灰烬,化解了无休止的缠斗。尽管弓坂表达了对犬饲的憎恨,可还是给了犬饲一次重新做回到人的忏悔机会。在轻津海峡,犬饲面对八重的老家,纵身一跃。他犯下的罪他要自己去忏悔,因为导致他犯罪的根源是十年前的日本,他拒绝任何人的审判。
京一郎的自杀,彻底抹杀了罪案片结案的可能,成就了最经典的罪案片结局。毋庸置疑,这是整部电影最玄妙的笔触,因为下一个镜头是弓坂苍老的脸孔,那张典型的日本老警察的脸并没表现出惊诧,你读不出任何答案,却又能品味出一切暗示。
弓坂递给京一郎一捧白菊花,在他亲口唱诵的《心经》的洗礼下,京一郎以自己的方式终结了社会的黑暗。他能够自己选择死法,或许就是弓坂所布施的慈悲之路。
欢迎搜索并订阅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
虽不结案,却求索不停,才是一流犯罪片。
日本每年农历的一月二十日,是“换莺节”。八重和她的艺妓姐妹们在神社买了木雕的黄莺,到了明年此时,再把留存一年的木莺拿来换成新的,寓意为:一年中,假的东西飞得不知去向,只有真实的留下来。可是,八重一直攒着旧木莺,从不舍得换新莺。不知不觉,她已经攒下了十只小木莺。
十年一梦,八重始终不敢确定她深爱着的男人是不是真的叫“犬饲”,如果是假名字呢?八重不敢让“谎言”飞走,她要留着,直到重逢。八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证实了那一夜犬饲跟她讲的不是谎言,然而她也成了犬饲新的谎言的祭品。
如果按照上文的剧情,《饥饿海峡》将沦为一部情杀悲剧,这实在是对铃木尚之的亵渎。影片的故事并不是这么个讲法,它始于一场台风海难,一桩凶残的杀人纵火案……逃亡的嫌疑犯,深情的风尘女,时运不济的刑警,他们勾连了日本战后十年的黑血和黄金……这些诚然都是经典犯罪片的元素,但是仅凭这些,恐怕远不能解释为什么《饥饿海峡》能被《电影旬报》评选为20世纪百大经典电影第三位。
如果我们试着换一种讲法,跳出来重新梳理整个故事,就会感叹铃木尚之的剧作功力实在高山仰止,仅看一遍电影,难免不识庐山。
接回文章开篇的言情剧叙述法,请铃木大师在天之灵原谅我的冒犯,在下实在是为了解剖呈现影片剧作的妙处!
杀人犯犬饲、如今的慈善家——樽见京一郎,他拙劣的掩盖手段很快暴露,甚至被翻出十年前的旧案,他成了双重嫌犯。京一郎的防线层层溃守,他被打回了1947年穷途末路的原形,但是他还有最后的防线。面对警方的盘问和推理,他拒绝承认十年前的任何杀人指控,他沉着地讲出了自己版本的故事。他祭出了最后的杀招,除非警方相信他的叙述,否则他不会认罪。战后重建的日本,是法制社会,警方被京一郎制住,他们没办法拿出直接证据,十年前也好,十年后也罢,他们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
被扒掉慈善家光鲜外衣的京一郎,似乎突然掌握了话语权。
《饥饿海峡》在第三幕的节点,抛出了两难命题:想要坐实嫌犯刚刚犯下的罪行,就必须相信他十年前的无罪故事。而这一两难命题,早在第二幕重逢之时就埋下了伏笔。八重不远千里来寻当年的犬饲,而犬饲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慈善家,他恐惧自己的假身份被揭穿,为了十年前他并没犯的罪,他的恐惧本能驱使他犯下了真正的杀人罪。他失手杀了八重,继而为了灭口杀了寄住在他家勤工俭学的竹中,并且伪造二人殉情。
京一郎在影片第二幕中突如其来的杀意,与他在第三幕中突然掌握的话语权,钩织成一张无形的巨网,把一干刑警和全体观众硬生生拖回到了十年前,那是罪恶的渊薮,是历史的黑洞。
日本战败后被美军接管,疯狂的侵略战争导致民生凋敝,饥饿笼罩全境,战时的权贵阶级在战后囤积物资形成黑市,被饥饿折磨的贫民铤而走险,每天都会发生因为饥饿导致的恶性犯罪。那时的犬饲,只是个吃不上饭的苦力,他只是碰巧结识了刑满释放的两个犯人,那两个人利用当铺老板的好意而犯下了穷凶极恶的罪行,他们杀了当铺老板一家,抢走家中现金,纵火毁尸灭迹,恰好赶上台风,火势不可控制,烧毁了大半个市镇,死伤无数。两人逃亡的时候,利用犬饲买票,并且“随机”目睹了函馆港口的联运船遭遇海难,他们当即喝令犬饲去搞了艘渔船,趁着海难搜救的乱局,要借着渔船潜回内陆。两人贪图赃款,在渔船上起了杀机,自相残杀,波及犬饲。犬饲出于自卫,夺船逃走,两个恶徒就此葬身海上。犬饲想要自首,但他深知根本说不清楚,他不会被任何人相信。于是他毁船登陆,结识了当时的妓女八重,温存一夜,他留给八重一大笔钱,就此失踪。他并不知道,他的踪迹一直被一个资深刑警弓坂紧紧追寻。八重被犬饲的善意感动,替他掩盖了去向,并且一直感念着他。到东京谋生,乃至重操旧业,八重的心始终都属于犬饲,直到致命的重逢。
以上,是笔者有意打乱《饥饿海峡》的叙事时序,整理出的剧情梗概,意在显影剧作中一连串的“偶然”局面。而这一串的“偶然”,都是社会问题所催生出的,在剧作中被包进了“必然”的社会事件中,台风中的两起惨案:层云号沉船、岩内町大火,看似并无交集,却被一双老辣的眼睛盯住了。
资深刑警弓坂,对无人认领的两具尸体唱诵《心经》,字正腔圆,连职业法师都自叹弗如。慈悲和智慧是相互滋长的,弓坂发现了两具尸体的怪异外伤,也发现了第三名嫌犯的存在,但是他输给了时间。弓坂的智慧能让他无限接近真相,却不能帮他解决全家所处的饥荒困境。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为了一块白薯大打出手,他却只能恪守公职人员不买黑市商品的原则,在全家面前抬不起头。在经费紧张的年代,弓坂执意去东京追索八重的下落,无功而返,导致他被免职,成了全家的拖累。十年后,弓坂在监狱做狱警,可是他从未忘记犬饲和八重,他甚至一直保留着犬饲烧船的灰烬。十年后,这一包灰烬,混合着焦木尘埃和北海道泥土,触动了犬饲的乡愁,以不结案的方式了结整出时代悲剧。弓坂的原型,是铃木先生的父亲,恪守本分而不去黑市。这里,借助弓坂的家庭晚餐,再次折射了那个永远缺粮食的时代。弓坂被免职的原因,居然是他出差调查不力,那是一个公共资源匮乏到不允许警察遵循理性追索案件真相的年代,弓坂的家庭悲剧提供了战后日本的一种社会观照视角。
八重用情至深,她不经意的一句话,点燃了犬饲的求生之火,“犬饲先生,你真是个好人哪!”她为了全家的生计去卖身,后又为了尊严去东京转行求生。然而,满目疮痍的东京,八重被“潘潘女郎”的人浪裹挟着,冲来荡去,汇集成一股脂粉的洪流,却又被街头警察再度冲散。潘潘们取悦着占领军,觉醒着自己的身体和见识,而八重这个保守念旧的姑娘又与她们泾渭分明,正如她来东京落脚多日却从不曾拜访她的同乡——时子,一位已经有固定住处和固定黑人大兵情人的潘潘女郎。弓坂的追索,以及对警察的不信任,让八重不得已重操旧业,隐身于职业艺妓的行列。八重在东京的求生之路,揭开了战后日本的社会弊病。重逢时,八重绝望地哀鸣,她能用身体记住男人,她也用身体记载了废墟中的日本。八重的视角,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日本战后的社会问题。
犬饲一出场,就是饥不择食的形象,隐匿了人之为人的特点,代之以惊慌失措的饥肠辘辘的野兽形象。他自卫是本能,卷钱离开也是本能,邂逅八重也是本能,随后在食品加工业发家崛起也是依然是本能,最后失手杀了八重,甚至也被描述为一种本能的下意识的杀意。可以说,犬饲是丛林法则的代表。但是他自问“没在北海道做过任何恶事”,只求警方能相信他。这是卑微的真相,却饱受质疑,只有弓坂愿意跟他谈。他触摸到了故土,提出要去北海道坦诚罪行。在看到八重的出生地之后,犬饲跳江,正如他嘶吼的“北海道知道我!”他的死成为一个完美的闭环,回归到影片开场的轻津海峡,一整片乌深的浪里。
犬饲的视点,并没直接展现社会问题,而是借着警方对他背景的调查,揭示出他十年前朝不保夕的苦力生涯,即便如此他也坚持着给老家的母亲寄钱,拿到赃款想要自首。阻止自首的理由,除了没人会相信他,更重要的,是这笔钱能让老妈不再挨饿。
《饥饿海峡》的社会属性,老树根一般的扎实,那种近乎贪婪的抓向土壤深处的力度,不逊于任何“社会派推理”的经典小说。铃木先生对新闻报纸的运用,就渗透在每一幕最关键的推进部之中。
罪案是和台风一起发生的,甚至台风也是从犯。次日的报纸头版,纵火案和联运船海难是并置的。台风放大了罪人的恶行,也显影了当时社会问题的致命之处。
男女主角的邂逅,呈现为距离上的渐进,从火车厢的两端,到妓院房间的矮桌两侧,最后到两人不分彼此地裹在棉被里。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欲,如何以电影手法烧起来?在犯罪片中,要另辟蹊径。这里,靠的是一张报纸。前一天的罪,通过报纸头条新闻,直接刺激了犬饲,他的惊恐在这里是暗场处理的,只呈现为神经质的幻觉,但是这个情绪使得接下来的情欲戏真实可信,甚至有自然主义的神韵。情欲戏不是顺理成章的,更不是按部就班的,尤其是女主角是风尘中人,在她俩之间不存在那层窗户纸,这样的处境写情欲,反而难度陡增。事后,犬饲同情八重的出身,顺手用报纸包着钱,留给了八重。
十年后,又是报纸,带着八重找到了京一郎。这次的新闻则刚好相反,它成了京一郎的遮羞布,盖住了十年前的不堪。在《饥饿海峡》中,报纸有报纸的变调,八重是女孩子心思,她把剪下来的报纸揣在怀里,成了被杀后的指控遗言。这一动作,与本文开篇概述的八重“换莺节”留莺不换的动作,统一呼应,角色是活生生的,这个可爱的风尘姑娘令人怜惜。而八重珍藏的十年前用来包钱的报纸,等于直接告知警方,她十年前就认识京一郎。进而,报纸招魂幡一般,把十年前的犬饲引了来,完善了警方的逻辑推论。
十年间,两张报纸,两则新闻,记载的都是事实,从饥不择食到乐善好施,犬饲和京一郎,刚好对照出日本战后十年从废墟到重生的两张面孔。如果真要深究罪孽,犬饲十年前并没有罪,他只是饥饿。那两个刑满的犯人是真凶,但他们只被呈现为行尸走肉的人物,他们只是闻着肉香去行凶,那肉香从何而来?因为十年前,1947年,日本经济一片狼藉,银行经常失信。当铺老板被银行坑过,决意不再存钱,现金都藏家里,这才惹祸上身。老板并不是自取灭亡的蠢货,只是社会问题假手凶徒杀了他。
八重留下犬饲的指甲珍藏了十年,是铃木先生的原创设计,替换了原著小说里的剃须刀,为此,水上勉先生特地致信铃木先生表示感谢,盛赞这一改动弥补了原著的缺憾。
指甲,是犬饲身体的一部分,后来寄托了八重的思念和情欲,成了图腾一样的存在,让八重能够在日本最黑暗的时代活下去。八重的一切都跟身体直接相关,她的职业,她的爱情,她活下去的信念,甚至她被杀后留下的能够直接指证凶手的证物。在那样的时代,人们贫乏得只剩下身体。
十年前,弓坂在轻津海峡的一块岩石上找到了疑犯烧船的灰烬,他受限于贫瘠的时代和官僚传统,被剥夺了追索真凶的权力,他把灰烬留了十年。他用时代的灰烬击溃了京一郎的傲慢防线,但也同时捍卫了犬饲的尊严,攥着来自北海道的灰烬,犬饲大喊着:没在北海道做过恶!这卑微的呼喊充满了底气,所以警察没资格审判犬饲,他有选择自己死在哪儿的权力。
正如内田吐梦导演要求的:我要那些用脚底去爱自己故土的人物!
《饥饿海峡》中,每一场重头戏,角色之间的角力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八重和犬饲之间的情欲交流,两人的力量此消彼长。第二幕八重拜访京一郎,这位娇小的女性与高大雍容的京一郎对峙,尽管是去道谢的,但两人之间的张力早就把这次重逢变了味道。京一郎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只要他抵死不认,八重就是白来一趟。可是,八重的以退为进,几乎是一只脚被逼到断崖外,发出一声最卑微的呐喊:我虽然做着低贱的营生,可是这营生告诉我怎样用身体记住一个男人!仅此一句,八重以令人心酸的方式夺回了话语权,那来自身体的真相。她是底层人,只能用身体去证明所言为真。
尽管,八重夺回的话语权就只有一个拥抱的时间。
同样,京一郎被警方突击审讯,味村咄咄逼人的推理密不透风,一切都似乎昭然若揭,然而京一郎也给了所有人迎头一击。他讲了个十年前的故事,一个饥饿的人慌不择路的故事,在故事里他是无罪的罪人。在法制国家的刑侦体系里,如果证据不足,检方就得眼巴巴瞅着嫌犯脱罪。二战后,美军六年多时间的占领,留下了“官僚制民主”的畸形产物,但这也给了京一郎足够的底气,他一瞬间就夺回了话语权——只要他不认罪,警方就没办法把十年来的所有血案彻底清算。
京一郎的狡猾并不下作,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脱罪,而是要求警方给他最起码的“相信”。他用最卑微的方式捍卫他的清白底色,他不否认杀害八重和竹中,但是他坚持要警方相信他十年前的无辜。仅一句“相信”,他就会认罪。警方被激怒了,很多人要动私刑,而味村捍卫了法制的底线,“万一京一郎所言为真呢?那样我们就成了什么人?”高仓健扮演的味村,刚正不阿的脸孔,代表了日本黄金时代的开端,也同样目睹了前代刑警弓坂被自家人鄙视的残酷现实。
角力已经到了无解的地步,讲话的权力不断被抢来夺去,真相一再被延宕。弓坂带来的一包灰烬,化解了无休止的缠斗。尽管弓坂表达了对犬饲的憎恨,可还是给了犬饲一次重新做回到人的忏悔机会。在轻津海峡,犬饲面对八重的老家,纵身一跃。他犯下的罪他要自己去忏悔,因为导致他犯罪的根源是十年前的日本,他拒绝任何人的审判。
京一郎的自杀,彻底抹杀了罪案片结案的可能,成就了最经典的罪案片结局。毋庸置疑,这是整部电影最玄妙的笔触,因为下一个镜头是弓坂苍老的脸孔,那张典型的日本老警察的脸并没表现出惊诧,你读不出任何答案,却又能品味出一切暗示。
弓坂递给京一郎一捧白菊花,在他亲口唱诵的《心经》的洗礼下,京一郎以自己的方式终结了社会的黑暗。他能够自己选择死法,或许就是弓坂所布施的慈悲之路。
完
【2019年8月17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战争之尘」-183分钟版本】工整的剧作结构,以一个指甲为线索贯穿十年的情绪,用指甲抒发性欲的表达这招用的真妙,这场戏确实可以载入影史。三组人物关系写的很立体,尤其是警察的家庭关系。角色之间的逻辑线索关系很紧密,叙事不松散。制作水平很高,无论是大场面的海上场景,还是棚里拍摄的酒吧街的长镜头,完成度很高。情绪表达用反转片表达也很新颖,声画分离思维在那个年代已经如此成熟。
穷是原罪,人性因此崩塌。负片影像带来的惊悚体验,非同一般。标准的社会派推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败笔也很明显,后一个小时的细致入微,免不了节奏迟缓。
20210810补三国片子Ozubook二刷,五星➡️四星。过于长和说教了。给的发挥空间也不够多。啊但小胡子还是非常🉑️|20160617SIFF首刷首标,三国连太郎留胡子的时候很帅!还被活泼的妓女强推了哈哈就可惜后来()了(此角色的丧病真是难以言喻。钱夹腿间和指甲崇拜的戏都拍得太好,手控福利满分(八重的手太好看了感觉应该很好捏。今天路上还在想着提香鲁本斯画的女人,就在电影院见到圆圆的肉肉的八重了,天意啊…演得太好了我爱她TAT
高居旬报百大第三位的自然主义佳作。片中,左翼名导内田吐梦给予了底层劳动人民以最大关爱。杉户赴东京谋生,酒吧女掌柜与妓院老板夫妇都是好人,前者自己洗衣,后者主动为她解决配给证,甚至常去喝酒的小混混也都讲信用不欠账;警方更尽是专业执着,无论老弓坂,还是十年后的新味村都能迅速凭借细致观察接近真相(头伤与剪报)。甚至男主人公自己的履历也是孝顺勤奋受到员工爱待……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双杀悲剧呢?地位。环境改变了这个“男人”的本质。四星半。
这绝对是社会派的扛鼎之作,比之前看的砂之器要强不止一星半点。关键在于,原著作者本身就没有想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实际上是带有《罗生门》色彩的),而内田吐梦用他暧昧的影像一五一十地继承并还原了这一特质,仅只是展现了战后10年左右日本社会的形态和变迁,不给出任何层面的定论,这与黑泽明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式直给是截然不同的。更令人耸动的是视听表现力,往往只是在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之中,就包含了对生与死、金钱和性(欲望)、传统和现代等等话题。恐山下的滚床单一段令人终身难忘。三国连太郎已成笠智众之后第二爱的日本演员。人是空虚贫乏饥饿的,饥饿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注定是人的悲剧。
妓女的痴情想给力荐但还是被后半程冗长的查案拖沓降分了。开始还是女人对男人的一饭之恩可返回来却是施恩者一片空痴情,第一次看到女人可以爱到把一个男人的指甲珍藏十年,指甲接触皮肤时甚至到达近乎自慰的快感,你为何给了一个女人希望却又亲手毁灭?做爱和死前的梵乐是命是造业。负片处理独一家
故事精心编排抓人的典例,16mm胶片搭变形宽银幕头的罕见组合带来了一种特殊质感。 8.0分★★★★
情节一直到杉户八重与犬饲相认都非常不错,八重自己的奋斗线更是好看,只是一晚温存她记了对方一辈子的好,在犬饲心里我相信也是有这个在绝望时给予帮助的女人的,只不过他已决意断绝与过去的所有关系,人心终究被名利欲望所困。后边查案部分完全就是看三国连太郎一人表演了,推理实在没有社会派的严密,三个小时的体量要不拍成剧要不缩减到两个半会更好。
最后三分之一有些冗长了,而且女性角色的刻画有些奇怪
妓女杉户八重的这条非常好,指甲、一年收集一个娃娃、盖着棉被唱歌及后面的情欲戏、最后被掐死……许多场景都很精彩,反倒是觉得最后半个小时抓人以及交代案情显得不那么好看了。《电影旬报》世纪百佳第三名。
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套在这个故事上其实是大而无当的,在演员表演一般的情况下,于这种平庸的推理故事上添加这么多解读剖析,我猜是不是被影像风格唬住了。
《电影旬报》在千禧年评出世纪最佳百部日本电影,《饥饿海峡》排在第三位:《七武士》(黑泽明,1954) 《浮云》(成濑巳喜男,1955) 《饥饿海峡》(内田吐梦,1964)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1953) 《幕末太阳传》(川岛雄三,1957)。。。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有些冗长了,以至于有不少人玩手机,但想到这是半个世纪前的电影,还是觉得震撼。(今天吃了一个原麦山丘的大大的面包,好吃到流泪。)【CGV日本影展】
妓女玩指甲,多么卑微的爱,仅此一场戏即可影史留名。
内田吐梦监督的《饥饿海峡》(1965)可用石川小百合的演歌《津轻海峡》来形容“当看见那快要冻僵的海鸥时,忍不住落泪”。三国连太郎饰的犬饲多吉从甲板上一头扎进鸥鹭回翔的太平洋起,一生孽缘沉没,这头困兽从北海道荒原窜出,在津轻海峡受到震颤,穷困中滑向黑暗宿命的辉煌,就必须回来死在海洋。
指甲的设置:外来魅力的冲击、终丧其手的结局,指证罪恶的证据三位一体。两出雷雨梵乐底片化处理扭结戏,一为做爱一为谋杀:在欲望纠结的支配挤压下,我们总是不停地相爱和戕害。隐喻关联多多,诸篇强文在前,不赘述了——精心雕琢的脚本 + 内田吐梦的犀利,神作乃成!【10】
三星半. 以现今的标准看来多半是"bad image",剧作也未免有拖沓生硬之处,但创作者显然志不在侦破悬案:最首要的目的乃是见证或回望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诸多插入的年代符号令这意图昭然若揭了;然而恰恰因为其类型片路线不甚成功,连带导致时代意涵也消减了张力.这时我们忽然明白,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与它何其相似啊――剧作元素的"奇情"或"冗余"都在损害犯罪片风格之余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社会议题沦为符号.对"商业片"来说类型化的成功往往也就意味着深度的实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多出一星,为这不期然收获的启发.
社会派推理电影,轻描淡写的战后背景,果不其然成为了主角,一抹灰烬提炼出倍受战争折磨的乡土以及故乡之人。左幸子在众多电影中塑造的女性角色也凝炼成一个在战后日本社会底层的苦女子符号。
对世间真实样貌的一次深刻洞察思考。饥饿的海峡,沧海桑田间多少历史与真相钩沉隐匿。相隔十年的两件罪案,确凿无疑的后者,无可考据的前者,勾连起一个复杂的人所经历的无法简单标签式描绘的人生。它最棒的处理就是通过只让“罪犯”交代前一半“模糊”的犯罪过程来完成全片的核心表达。这个表达不仅在于对“真相”的真相的质疑,还有一个人因畏惧被社会误解不能被公平对待(前案)而走上末路(后案)的悲剧——从这个角度出发真正的罪犯是个体还是群体呢?结合内田吐梦自己的人生经历,这里面一定也有他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疑问。除了这个核心之外,它还带出了多个可独立成章的议题,比如老警察十年的追寻所受的影响和最后的释怀(远早于芬奇《十二宫》),比如风尘女子的爱情道德观,有战后日本的人间百态,也有战争幽魂的纠缠。绝对是大师之作。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黑白宽银幕画面,大量手持摄影可圈可点,以类似反色手法营造出晕眩感。叙事视角在四五个角色之间几度来回切换,通过这种“半上帝视角”将一半真相隐藏在疑云后。展示战后日本方方面面的社会风貌,几位演技极佳的戏骨互相飚戏,分外精彩好看,收尾震撼有力。可惜推理悬疑方面较弱,撑不起三个小时的片长。剧情反倒不如角色塑造更丰富,是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