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清新美丽的作品,爱死了!美丽的风景,天真的孩子,饱满艳丽的影像,朴实古典的情节,悦耳动听的音乐,善良的俊男靓女,感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聚合在了这里,又见勾起人类美好情感!开始重点关注台湾健康写实主义。我一直认为儿童片的条件是成人看了也会被深深吸引,并看到跟孩子眼里不一样的东西。缺点略略有一点浮夸狗血,但是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因为这个让我减一星我是绝对做不到!
对河流自然与故乡的美丽家国情怀。
美丽风光、荷叶,猫头鹰等自然意象是电影最好的伙伴。
最艰难的冲突可以不展示,直接侧面写结果就好。
台湾电影跟日本电影在摄影美学上绝对是互通的。
周兴旺的爸爸是大陆演员,口音一秒出戏,有了烂片感,最后和解这段很差。口音与地域性电影的关系还是很重。
好想看侯孝贤全集4k修复,可惜没有!
笔记:
贾樟柯对侯孝贤深有共鸣:一部好的华语电影会不可思议的调动出心中的华人烙印
如今已经成为电影大师的侯孝贤,是一位从电影工业中走出来的大师,他早期的作品如《就是溜溜的她》、《在那河畔青草青》等和当时台湾的电影潮流如琼瑶电影、健康写实主义都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侯孝贤和杨德昌是台湾新电影的双子星座,但两人的电影风格、为人处世,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追根溯源,两人的“出身”(包括成长背景、所受教育、进入电影行业的方式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杨德昌进入电影行业之前,曾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1年,深受西方思潮和观念的影响。而侯孝贤是台湾土生土长的电影人,深谙电影圈内外的人情世故,也钟情于传统文化和江湖人事。杨德昌一出道就赶上了台湾电影新浪潮(《光阴的故事》1982),并迅速成为新电影的标杆人物。侯孝贤比杨德昌晚一年才赶上新浪潮这趟车(《儿子的大玩偶》1983),而此前他已经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了。
而这篇文章要讲的是,台湾新电影前史的侯孝贤。
侯孝贤曾拍过一部自传体电影《童年往事》(1985),这部影片是侯孝贤的“电影前史”。少年丧父的侯孝贤的童年与电影基本无关,而杨德昌在少年时代是可以跟随父亲去看电影的。杨德昌大学是学控制工程的,后又去美国念了硕士和电影课程,而侯孝贤上的艺专电影科。可以说,杨德昌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侯孝贤接受的只是普通教育。杨德昌成为大师,与他所受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而侯孝贤成为大师,从业经验和悟性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说杨德昌是横空出世的大师,那么,侯孝贤则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而成为大师的。当然,《风柜来的人》之后的侯孝贤,与他早期的电影生涯渐行渐远,成为了一个不断自我拓展的大师级导演。
时间回拨到1973年,从艺专毕业后找不到电影相关的工作,已经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当了将近一年推销员的侯孝贤突然获得了一个机会加入电影界,成为当时台湾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李行导演的场记,参与琼瑶电影《心有千千结》的拍摄。
当时已经26岁的侯孝贤其实不年轻了,入行算晚的了。
侯孝贤很明显是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次年便当上了《近水楼台》(1974,李融之导演)的副导演。很快,侯孝贤又开始了他的编剧生涯,《桃花女斗周公》(1975,赖成英导演)是他的首部编剧作品。
在成为导演之前,侯孝贤以场记、副导演、编剧身份参与制作的影片约有14部,这些作品都是当时台湾影坛的主流商业片,其中不少是琼瑶电影或仿琼瑶电影。
1980年,侯孝贤终于获得了独立执导的机会,编剧并导演了钟镇涛、凤飞飞主演的爱情喜剧《就是溜溜的她》。从片尾打出的字幕看,该片还是一部贺岁片,在农历新年公映的。
曾有评论家抨击台湾新电影,认为台湾新电影毁了台湾电影工业,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只会拍摄扬名海外但在本地根本没有市场的影片。
杨德昌有没有拍摄商业片的能力,我无从推断,但从《就是溜溜的她》看,侯孝贤绝对是有拍摄商业片的能力的,他后来拍摄那些所谓没有市场的影片,乃是自我选择而已。
不能说《就是溜溜的她》是一部琼瑶电影,但影片当中的某些元素,确实挺琼瑶的。比如出身豪门的测量工程师大利(钟镇涛 饰)一直隐瞒自己的富家公子身份,最后才傲娇地揭开谜底,这就很琼瑶了。又比如钟镇涛、陈友、凤飞飞的“三人行”段落,种种打趣,也有着比较明显的琼瑶套路。
如果说《就是溜溜的她》与琼瑶电影有什么明显不同,可能在于它并没有那么梦幻,而且,侯孝贤还拍出了些许的都市感和乡土感。
李行导演是琼瑶电影的始作俑者,他于1964年导演的《婉君表妹》(1965年公映)是第一部琼瑶电影。后来,李行又导演了《哑女情深》(1965)、《彩云飞》(1973)、《心有千千结》(1973)、《碧云天》(1976)等重要的琼瑶电影。
李行是侯孝贤的引路人,侯孝贤入行参与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心有千千结》,琼瑶电影又是当时的风潮,侯孝贤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就是溜溜的她》受到琼瑶电影的影响,并不奇怪。
大概是《就是溜溜的她》的市场反响还不错,1981年,侯孝贤继续推出钟镇涛、凤飞飞、陈友“三人行”的爱情喜剧《风儿踢踏踩》。
该片的风格与《就是溜溜的她》高度一致,连片名的轻快感都如此接近。
李行虽然两度引领琼瑶电影风潮,但作为一名有着文人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导演,李行心属的电影并不是琼瑶电影,他自己曾经说过:
“电影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这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认为,电影是艺术的,但艺术需要商业操作。电影投资能不能收回来,是电影能否顺利进行再生产的关键。琼瑶小说在校园中很有市场,我拍琼瑶故事,是因为电影投资商认为琼瑶故事能卖钱,投资者要我拍,我才去看琼瑶的小说,平常我是不看的。我拍的第一部琼瑶电影是1964年的《婉君表妹》,接着出现了许多仿效者,大家一窝蜂地抢拍琼瑶电影,琼瑶从票房保证直至被拍成票房毒药。台湾的第二拨琼瑶电影热也可以说是我促成的。七十年代我又拍了《彩云飞》,《心有千千结》,《碧云天》等多部琼瑶电影,这期间我感觉我被琼瑶污染了,于是也拍一些其它的电影来自我调剂,如《白花飘雪花飘》、《汪洋中的一条船》等,我感觉自己被污染了,确实需要漂白一下。”
1963年,李行导演了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蚵女》,该片开启了台湾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电影潮流——健康写实主义。
比《婉君表妹》稍后但同年上映的《养鸭人家》(1965)是李行的另一部重要的健康写实主义作品。
如果说李行拍琼瑶电影是为稻粱谋,那么,他拍健康写实主义作品则兼有言志与完成政治任务的双重意义。
在侯孝贤的编剧生涯中,《早安台北》(1979)是比较重要的作品,而该片是李行把健康写实主义带进都市题材的重要作品。
在李行的身上,侯孝贤吸收的不止有琼瑶电影,更有健康写实主义,这从他1982年导演的《在那河畔青草青》便可以看出来。
《在那河畔青草青》仍然有爱情,有喜剧,但更富有乡土气息和健康写实主义。
钟镇涛饰演一位逃离都市的乡村教师卢大年,他爱上了温柔朴实的女老师陈素云,但他同样爱上了这片乡土和性格各异的孩子们。
作为老师,卢大年着重关注调皮捣蛋的“三剑客”和性格孤僻的周兴旺。而对于当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行为,他更发起了“爱川护鱼”的运动。
《蚵女》和《养鸭人家》中的健康写实主义,是自强不息,建设家乡;而《在那河畔青草青》中的健康写实主义,是珍视自然,保护家园。健康与写实,因时代而变。
1982年,侯孝贤便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这部富有乡土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小清新之作,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比侯孝贤或台湾晚了至少20年。
相对于《就是溜溜的她》和《风儿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是侯孝贤的一次转身,此后,他与琼瑶电影再也没有关系。而这次转身之后,他更以加速度的方式走上了大师之路。
昨天看了一部侯孝贤早期的作品:《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由比利时布鲁塞尔电影博物馆修复,版本时长1小时31分钟,彩色,单声道,画幅2.35:1,没有中文字幕(闽南语部分难懂),配有英文字幕。
《在那河畔青草青》这部电影里有乡村教师陈大年(钟镇涛主演)教育大家不要电鱼毒鱼,村里人不听他的。他就想了个办法:通过和村长、县长讲解台北政府的政策和做法,在得到了村里干部的支持下,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因为生计电鱼的学生家长大转变,不仅停止电鱼还在小河边帮忙树立告示牌警示小河保护区。
本来这个桥段属于这部养猫头鹰、抓螃蟹、打水仗的乡村野趣电影里不能很好契合的部分。如果为了环保政策而强行植入倒是可以谅解,可是翻阅史料——美国电影学者白睿文采访侯孝贤的对话——电影创作的目的反而变得奇怪,如下附上:
在相关采访中侯孝贤被提问影片呈现与政府政策合作态度时,他的回答却是:“我从来就反政府的”。
为什么电影里看不到?
这点和他同岁的杨德昌大为不同。
八十年代初期的台湾山村风情画,两岸在学校教育上基本是共通的,拿本片去和84年的《似水流年》比较下,同是乡村学校,彼时台湾的卫生环境要好很多,甚至主线是关注到自然生态保护,潜藏的前提是经济条件为支撑。有火车和公路可以直达乡村,侯孝贤前三部作品都是把城市青年放置到乡下环境,体验更纯真的情感。估计是事件设定先行,群像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十分鲜明,显得工具化。比如我很喜欢江铃扮演的陈老师,小女孩廖正贤扮演的插班生表妹,都是清纯可爱的画风,可惜她们都只是作为触发事件的花瓶工具而已,放在一边默默看着,并没有给予内心情感塑造。几个捣乱的男孩子亦是如此,个性不够突出。
感谢侯导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我感受到宁静,单纯又美好,即使还没到最好的侯孝贤。7分,愿意给它四星。
乡下农村的光影、童年的光影,这是属于几代人共同的回忆;我的童年置身于影片中,是那群懵懂奔跑着的小孩;同学间的小矛盾、父子之间的别捏、意外死去的宠物、电鱼事件、双方家长的会面,太多太多的事情消失在世纪末,消失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
江玲和钟镇涛都是好老师,乡村生活在童年和电影里总是被无限美化的。从本片过渡,侯孝贤即将开始《冬冬的假期》的转型。
「在那河畔青草青」太多我在河畔长大的童年往事了:夏天热闹的河坝,把饮料放在水里冰镇;袁磊带我在小拐子滩钓鱼,我和冉思危用擦炮炸鱼,当然没炸到,在两河口舀鱼;坐龙昌号从小镇到县城,卖票的来了就暂时跑开,船头近距离观察水面,进过驾驶室,船尾是喷着黑烟的发动机,厕所就是一个洞,老是担心掉下去,最期待会船时的摇晃,好久没坐过龙昌号了。当然还有老小学食堂的大锅饭,青梅竹马的玩伴,好像还养过一只鸟,说是给它舌头上滴血就能说话华语电影少有的环保元素,侯孝贤的健康写实和电影风景,李宗盛乡长,以及杨柳老师有点像江玲
7.0/7.1 以后的些许风格在这里已有所体现。很温馨。难不成那个乡长就是李宗盛哈,没想到侯孝贤还是个“环保主义者”。
叙事已不再紧紧跟着男女关系,而变成具有强烈生活写实色彩的单纯叙事故事,以乡下内湾国小以及田园风光景致为中心,乡下国小孩童以及其他底层百姓(老兵、原住民)的生活,以及河川的自然生态才是影片真正所要追寻的重点。大概只是因为商业考量而更多采用了喜剧的方式来呈现。
老片修复,“台湾新电影”运动之前的通俗片,清新,健康,明快,写实,乡土气息如溪流潺潺流动,空气如田园牧歌般干净,新竹县横山乡火车穿村而过,外景美丽养眼,片子的妆容,色彩,摄影,一点不土。从乡村发展情况看,台湾至少领先大陆20年。
差点打算不来了,结果远超预期的好笑(粪检段落全场笑喷,就是那几段强行唱歌的拍得实在太傻了哈哈),侯导也太逗了,编了个如此童真无邪充满欢乐的乡土奏鸣曲,拍商业片也拍得那么厉害,想到后面一部是[风柜来的人]就更佩服他了!;火车;这次HHH五部修复版都是让·杜歇主导,总算见到了真人,老爷子八十多岁聊起电影语速惊人,说他在这片子里学了不少小津,“侯孝贤”三个字发音比他放的那个小视频里解说的男中音可标准太多了;p.s.每趟感觉窝塞额时候么又在电影院给我“安排”一部片子看得我身心愉悦,上一回是[布拉格练习曲],呵呵,my sweet lord,侬到底想哪能
相比溜溜的他,这部已经很多侯孝贤之后作品的影子了,比如些许童年回忆,略有点《冬冬的假期》的感觉,当然他的蜕变来自风柜。
(8.0)我是真抵抗不了这种题材呀,即便那个时候的侯孝贤是如此地通俗。和我说同样母语的人能有这种生活,可千万别被糟蹋了。
美好的蓝皮火车,美丽的内湾支线。绝对是拍给铁道迷的电影啊!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小情小爱的部分明显少了,侯孝贤的乡土情怀开始显现,但因为要顾及到钟镇涛那条线索,儿童视角的展开还是不太够。
侯导第三部作品,男一号仍是钟镇涛,女一号换成了当年滴玉女歌手偶像“小妹”江玲,不过真正的主角却是乡下的一群天真无邪的国小孩子们。当爱情线不再是侯导影片的唯一线索时,当惊喜地看到爱川护鱼这样的环保因素时,我们期待一个转折的侯导。
真是群可爱极了幸福极了的小孩子,在自然天地里汲取灵气,充盈他们无可比拟的珍贵童年记忆。小演员们表演的质朴滑稽不饰雕琢,当然还有些免不了的不专业的稚气,比如明明要打架、翻脸,嘴角还是挂着看到镜头时的腼腆的笑。钟镇涛简直是无法形容的可爱,整圆眼镜,知识分子的迂气,在与小孩子一板一眼的
火车轰隆隆,再也追不上。小鸡仔们和他们无法复刻的纯真童年。
侯孝贤是个接地气儿的导演。他多次说过长镜头是来自非职业演员。早期三部(其实可以叫做“阿B三部曲”,致敬一下小津的喜八三部曲)语言愈发成熟,这一部可以自然衔接到《风柜》和《东东》。视点在阿B和孩子之间摇摆不定,生活流故事过分散漫,夹七夹八,进程过半开始环保说教……李宗盛打酱油演乡长。
BFI印的场刊里有篇贾樟柯的影评说明明侯孝贤的电影拍的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台湾乡村故事但总是莫名的让他这个山西小伙产生共鸣 我想可能是因为华人式情感表达的内敛隐忍是共通的 就像黄金水的爸爸摔死了他的猫头鹰没有道歉却默默带回家一只肉鸽 一部好的华语电影会不可思议的调动出心中的华人烙印
早期的侯孝贤真是纯情得不成体统
细腻敏感温柔感动。唤起了小时候点点的回忆。大便检测太好笑了这个主题可以聊通宵,还有养猫头鹰的小胖子被老爸摔了猫头鹰以后的表现,我到现在还是这样,小胖子真是可爱极了,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一会哭一会儿笑,两只眼睛开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