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幻与现实
说起法国甚至欧洲的歌舞片(歌唱片),雅克·德米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导演。可以说,从产量到质量,雅克·德米都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歌舞片的首席导演,《萝拉》(1961)、《瑟堡的雨伞》(1964)、《柳媚花娇》(1967)等都是他留下的经典之作。
歌舞片这个类型片的特点,再加上雅克·德米对色彩、构图的执着,雅克·德米的影片很容易带给观众一种虚幻感,一如好莱坞的歌舞片。
但作为新浪潮著名导演的雅克·德米,他绝对不是一位只会醉心虚幻的导演,即使在他的歌舞片中,仍然可以看见现实。比如《瑟堡的雨伞》,许多观众只看到其中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对法国历史比较了解的观众,并不难从中看到影片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折射。
在雅克·德米的歌舞片(歌唱片)中,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则是1982年的《城里的房间》。
2、晚年作品的代表作
和许多新浪潮导演一样,60年代是雅克·德米的巅峰年代,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出自60年代,除了上文提及的三部歌舞片,还有《天使湾》(1963)、《模特儿商店》(1969)等作品。
70年代,雅克·德米尝试了童话改编(奇幻)(《驴皮公主》1970《仙笛神童》1972)、喜剧(《怀孕的男人》1973)、历史剧(《凡尔赛玫瑰》1979)等类型片的创作。雅克·德米很努力寻求突破,但却无法超越他的60年代。而歌舞仍然贯穿了雅克·德米的70年代。
就创作序列而言,80年代算是雅克·德米的创作晚期。在这个时期,雅克·德米已经难以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城里的房间》是其中的例外。而在这个例外中,我们看到了最熟悉的雅克·德米,也看到了最例外的雅克·德米。
3、来自南特的雅克·德米,回到南特的雅克·德米
南特是法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也是雅克·德米的故乡。
作为影迷,我最早知道南特却是因为“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侯孝贤、蔡明亮、贾樟柯等著名华语电影导演都曾得到这个电影节的厚待。这是一个在南特举办的电影节,却以“介绍第三世界电影”为宗旨,主要展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三大洲”)的优秀电影。
雅克·德米的首部长片《萝拉》是在南特取景的,可以说,南特除了是雅克·德米的故乡,也是他成为世界级导演的起点。时隔21年,雅克·德米把《城里的房间》又带回到南特,更以1955年南特大罢工为故事背景,深入到这座城市的苦难和历史肌理——较之《萝拉》,这是一部更南特的影片。
4、最熟悉的雅克·德米,最例外的雅克·德米
雅克·德米最著名的影片无疑是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瑟堡的雨伞》,影片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唱出来的,唱出了法语特有的优雅和动听。《瑟堡的雨伞》和好莱坞的歌舞片有着明显的区别,准确来说,这是一部歌唱片或音乐剧情片,因为影片中并没有歌舞片中常见的舞蹈段落。《柳媚花娇》才是雅克·德米作品中比较接近好莱坞歌舞片的影片。
《城里的房间》同样是一部歌唱片,当一句句台词从演员口中优雅地唱出来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瑟堡的雨伞》——这是所有影迷最熟悉的雅克·德米。《城里的房间》在色彩的运用上——丰富的、明丽的、多层次的、高对比度的,也和《瑟堡的雨伞》如出一辙,只是因题材的改变,两者的色调有着较大的区别。
同时,《城里的房间》里又有着最例外的雅克·德米。
雅克·德米此前从未拍过真正的悲剧,他的影片也甚少有圆满的结局,但往往止步于忧伤,而不会发生毁灭性的事件。《城里的房间》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影片中的一段婚姻和两段爱情都是毁灭性的。
此外,《城里的房间》也罕见地出现了雅克·德米影片中极少见的暴力和情色镜头。
5、自由世界的禁忌
雅克·德米早在70年代中期就已经写完了《城里的房间》的剧本,但因为影片涉及罢工这个棘手的历史事实和社会问题,他一直找不到投资,很多制片人都认为这个题材过于敏感。
冷战结束前,所谓西方世界,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自由。即使是在把自由写在国旗上的法国,罢工题材的影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禁忌的。当然,影片最终还是拍出来了,而且成为当年颇为轰动的影片。
1982年的法国,是政治强人密特朗统治时期。法国政府无法禁止影片上映,但采取了一些手段,限制了影片的发行范围,也降低了民众对罢工问题的关注程度。
雅克·德米之所以那么执着要拍摄这部影片,是因为他是1955年的南特大罢工的见证者。当年,他的叔叔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Guilbaud那样的金属工人,而他也曾和家人在街上遇到罢工游行的队伍。
影片中,雅克·德米用他的色彩、构图、唱词构建了一个看似虚幻的世界,但他对当年的场景的还原,用的却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并力求做到细节逼真。
6、阶级与爱情
二战之后,欧洲原有的社会阶级逐步解体,使得不同阶级之间有了互相吸引的可能性。
对于底层工人来说,他们在诉求更好的待遇的同时,也是在追求成为社会中的自由人。
而对于没落的上流阶层来说,他们也在日益困窘的经济处境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选择自由。
Guilbaud和Pelletier本来是工人阶级中的“金童玉女”,但Pelletier的一厢情愿并没有换来Guilbaud的爱情——从剧情推断来看,Guilbaud最初选择和Pelletier在一起,就是把Pelletier当作备胎的。当Edith出现的时候,哪怕她出现的方式是如此的“骚浪贱”,Guilbaud还是一下子就陷了进去。
一夜情打破了阶级的界限,也预示着最终的悲剧。
也许很多观众会认为Guilbaud和Edith的爱情毫无说服力可言,但爱情如果需要说服力的话,那也许就不是爱情了吧。当然,一夜激情确实很难成就终生厮守。所以,Guilbaud和Edith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如果他们像王子和公主那样永远幸福生活在一起,这才是毫无说服力的剧情。
Edith出身贵族,为了“钱”景,她嫁给了性无能的电视机销售商。1955年,电视仍是新兴事物,销售电视机绝对是那个年代最有商机的行当。Edith的丈夫Edmond变得富有了,成为了所谓的“上升阶级”,也是岳母眼中的“骄傲”——丈夫、儿子相继离世后,头衔已经不值一提,金钱才是最实际的。
性无能放大了Edmond的占有欲,他对Edith的爱是扭曲的,他不过把她当成是他最爱的物品!当他发现他必将失去Edith的时候,他崩溃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他认为他可以以他的死留给Edith一个噩梦。
Edith对Edmond毫无感情可言,在短暂的惊吓之后,她继续投向她认为的“伟大的爱情”,并在最后自杀殉情。
Guilbaud、Edith和Edmond分别来自三个阶级,因为爱情与欲望,他们纠缠在一起,并共构了这个阶级与爱情的悲剧。
7、黑白与彩色
影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游行。
开头的一场是黑白的,极富历史感。
结尾的一场是彩色的,悲剧上演。
现实仍然残酷。
楼下街上工人在罢工,暴力冲突,楼上的房间里贵妇一家在四角恋撕逼... 剧情真是天雷滚滚,琼瑶本人看了都要惊呆,上升到guilty pleasure级别。相比之下劳工运动连个前因后果都不介绍一下什么的都不是事儿了... 照例从头唱到尾,倒是从瑟堡的雨伞那儿已经习惯了😂
7.0德米第二好的作品
男女主角都太讨嫌了。为我童年偶像Danielle加一星。雅克德米的视觉还是很值得一看。
1、法语发音真好听,每一句台词都能够优雅地唱出来。2、虚幻与写实,浪漫与暴力,纯爱与情欲,奇怪而流畅的混合。3、色彩,色彩,色彩!
雅克德米的爱情故事中注定会有一个必须要以生死作结,最终,只有如同一体两面的死亡与新生才能雕刻爱情在你我的每一分存在之上留下的永恒印记。结尾一场戏里,德米仅靠几个角色身上的衣裙就道尽了这世间非爱情所无力去承载和蔑视的宿命。
德米爱情悲歌,似《瑟堡的雨伞》全片皆唱,色调以旧鲜艳,但罢工背景下的爱情实在悲凉。
城里的房间如同生活的正义,成为幻想虚妄镜花水月。法国人的爱情观永远超前,像追求自由一样竭尽全力,艳似那蓝色红色紫色。第一次感受从头唱到尾的德米,并无排斥反应,唱至真心柔情似水荡漾动人。《萝拉》中走过的台阶又出现了。没看出哪个是皮科利...
3。街头两方对峙,气势逼人,一开口,竟然是唱歌,当时蛋已经碎了一地
罢工与狗血剧,从头唱到尾,有一些日常用语唱出来还挺搞笑的。配色依旧巧妙。
#BIFF# My french cinema单元Leos Carax推荐的Jacques Demy(一部常被低估的)Musical,一个发生在1950年代南特的浓烈爱情故事。有些甜腻的词一旦唱出倒也稀释了,粗口(merde)唱出来却有点好笑。用颜色的处理表现阶级的分别还是很成功的。
如果德米听了Michel Legrand的话,不拍成一个全片皆唱的电影,可能感染力会更强,那说不好就是一部杰作;如果德米听了德纳芙的话,让她和德帕迪约亲自演唱,这样他们就同意参演,那可能就是一部神作。但可惜没有如果,德米的固执最终把他的艺术生涯一点点逼上绝路。
为什么这里也有Piccoli啊 救命……我觉得充分抓到了melodrama的精髓,就是真实的熔断,观众的理智在熔化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句话都要唱出来)与虚假合一带来的超越式快感。虽然这本身好像也没啥值得追求的就是了(。
或许德米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可以让吟唱,诵读,人物的肢体动作,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的「节奏」中去,一切都是即兴且「当下」的。而背景的旋律自始至终带着独有的悲怆感,正如这场爱恨纠葛的过程,结局,参与的角色们,在时代的巨幕下只是秋风扫过的落叶而已。
这部对Jacques Demy本人很重要的电影,当然,有Michel Legrand的音乐、Danielle的演绎,加上导演的才华,肯定不会难看。无解的爱情到最后也只能通过一个死去一个自杀来获得一个新的开始。
仔细想想真的是被低估的一部。miserable版德米。除了他最爱的元素又都集齐了以外,这也是他最法国的一部电影 —— 人生当中的激情,那些法国人为之斗争、为之去死的东西,当然是爱和自由,以及革命... 装在一个古典悲剧壳子里。它做到了我想要西区故事给我的那种冲击
7.8;愛比死亡更偉大
楼下在罢工,楼上狗血剧,也是很法国了。有些音乐还挺好听的。米歇尔皮科利演得挺好。
男女主长得都不讨喜。为达里约加一星吧。诡异的故事,罢工中的狗血爱情。城里的房间倒是很真实,关键的戏份都在这件体面的套间中上演。配色一如既往地优雅美丽,开头黑白到起冲突时,深灰色的官方与深蓝色的工人交锋,视觉无比震撼。全程吟唱我就……
拍得真好,和电视销售员对峙的时候窒息感扑面而来。撇去狗血的情节,却是为爱和自由甘愿付出生命的惨烈/浪漫。色彩和镜头都让人赞叹。那个被所有人讨厌的资本主义女男爵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好美的音乐,好美的色彩,好疯的一群人。达黎欧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