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50集全

主演:孙红雷,黄志忠,吕中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2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3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4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5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6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3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4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5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6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7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8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9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黄埔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结识了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人间正道是沧桑》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亚洲电视大奖、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连续剧金奖等多项大奖。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报社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第二季狩猎季节第二季寅次郎的故事9:柴又恋情血与水 第三季替身姐妹脚步杀戮场2016吊人游戏婆罗门纳曼德州电锯杀人狂4云上石头城恐怖绘本第三季小公女兔儿爷失控的圣诞节第三季警苑神掌极速先锋寻找她绝杀月光光心慌慌3心之暗影黑侠2(普通话版)希望与反抗迷城攻略拉德希亚姆决战江南激战柏林无意冒犯第二季俄国新娘接班人钻石般的爱恋余生,请多指教

 长篇影评

 1 ) 嫁人当嫁董建昌

   
    被人拖着传照片,还越传越起劲了,以致于我不得不专门建一个文件夹来存着。干脆顺便写点什么吧。

    网上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粉丝做了好多MV,一一欣赏过来,个个都很精彩。

    说说人间里的硬汉,最喜欢的是情感愈发丰满的立仁,当然他也是最养眼的,不能排除这个因素。。。我素来喜欢的类型。从在《靠近你温暖我》里数不上的男n号,我就很看好这个演员,总是一副深情却躲闪的眼神,冷酷而多情,在人间里更加立体化了,在忠诚与正义间纠结,充满人格魅力。都说工作着的男人是最帅的,立仁应该归为此类。

    但是相比立仁的生动坚定,人间里最讨好的角色非董建昌莫属了。我的意见就是:所谓嫁人当嫁董建昌是也。

    开始的几集里以为董建昌就是那种骗骗热血女青年的老流氓,不过越到后来越能体现出这个卖花布出身的大老粗性情中人的真挚可爱。提携立青一来是爱才惜才的义不容辞,二来是替立华承担长辈责任的当仁不让,他虽然和立华一直没有婚姻的形式,却一直恪守丈夫爱人的职责,用他的话就是“厮守二十年”,早已超越婚姻的围城。并且他从一开始就与立华坦诚相见,没有分毫大话跟忽悠,也毫不掩饰跟情敌瞿恩的对立地位,完全靠个人魅力呵护和最终得到了立华的爱情。赢的磊落赢得痛快。

    当然跟所有时势英雄一样,董建昌永远把民族存亡和国家大业放在首位,但这些却没有成为他胡乱对待家庭和爱人的理由,在那个革命年代里能做到这点的实在难能可贵。老董可以接收立华的反复,可以接受情敌的儿子,不强求不背弃,谈不上大度理想浪漫什么的,却足见他堂堂正正掷地有声,是可以以心荐日月的大丈夫。

    蒋介石认为老董是投机商,见风使舵,其实他是真正胸怀大业,良禽择木。从军阀时代的张作霖,到后来的汪精卫、老蒋、到解放前反水追随CP,无不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做的英明选择。从他在四一二政变前夕奉劝立青不要做“过河拆桥”的缺德事,就看出他不同于那些不分皂白的愚忠的国民党人。老董在政见上与老蒋有分歧并且力所能及地争吵过数次,在剧中都有体现。像他这样的有正义感的国民党人不是没有,立仁、老范。。。都是的,只是革命,尤其是内战中的革命是残酷疯狂的,是不容权衡思索的。人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唯一信仰是不是应该义无反顾的为之奋斗终生,永远是个问题。当局者只有是与否,没有对与错。

    或许正是因为老董的粗俗,没有过多地被教条束缚,才给他一个理性明智的头脑,他认为对的事情他就坚决去做,也应了孔子一直没有言明的先仁义而后礼乐的观点。不像现在的很多人还没有竖立基本的道德观,却游弋在繁华的文艺领域里,担负着推动着社会进步前行的重任,倒是风雅浪漫,但怎能不辗转茫然。

    说多了,又不知道跑哪了,睡觉。

 2 ) 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电视剧讲述了杨立青,杨立仁,杨丽华三兄妹在革命时期因信仰不同分别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在历史的洪流中上演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国家的命运浮沉。

这部剧的主要角色都没有用真实姓名,但是人物的经历和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几个原型,这样其实是很巧妙的一种方式,可以仅通过几个角色就更加丰富的呈现历史大事件。

这里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性格鲜明立体,演员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我认为演的最好的是黄志忠扮演的杨立仁,他至始至终都是忠于国民党的,他没有动摇过,他的妹妹虽然同为国名党,但是和他的理想信念并不完全一致,他的弟弟立青是共产党,因此他们甚至要刀兵相见,杨立青性格里有凶狠的一面,但是对家人他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黄志忠,演技好赞。

孙红雷穿着背带裤演十八岁的杨立青有点搞笑了,但是这个角色的确很适合他,导演一定是根据他的人人特质做了角色调整,是他拿手的正气小流氓形象。

这部剧里的角色我最不喜欢的是瞿恩,可能我觉得他最爱的还是立华却娶了林娥,他并没有那么爱林娥,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谁又能说的清楚呢,立华是国民党,他们已经不可能走到一起了,这些和国家命运比起来真的不那么重要啦。但是没办法喜欢他,因为我觉得她是立青的,小时候脖子挨了立青一枪,就应该是立青的人了呀←_←

瞿霞对于立青来说也是一样,爱而不可得,他们与瞿恩和立华不同,瞿霞的身体几乎被国民党摧毁,她不愿意以千疮百孔的身体来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立青不理解,他觉得他可以包容一切为什么瞿霞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创伤,负责逮捕她审讯她的正是立青的哥哥,她心里的坎越不过去了。

他们的父亲杨廷鹤,时刻心系国家安危,不出门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的通,他其实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杨廷鹤的去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最后一集立仁一个人在船上孤独去往台湾的情景,悲凉的让人心碎。

感叹张黎导演的镜头语言,类似大明王朝1566,此剧也用了很多黑白镜头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太妙了,旁白什么的狗带吧。

 3 ) 沧桑之一——恨君不是董建昌

很多人都会喜欢董,但是剧终的时候,立华却选择弃他而去。

他见到立青,邀他晚上共饮,穿了美式军装有着斜口袋衬衫的董,样貌比剧中前面苍老了,模样算的上帅气的中年男人;立青穿了解放军的衣服,仿佛不懂情感毫无情调的样子。我深深的感慨,诉衷情的董选错了对象,可是他还能找谁呢?立华竟然其他而且了。当看到杨家的家谱上,有他的名字时,他的脸更加沧桑了,笑容里近乎能看到“慈祥”二字,也就是老态……

 

从始至终,董是唯一一个不被利用,不盲从、不冲动的人。

之于瞿恩,剧终已见高下,虽然更多的人喜欢把瞿恩与董分列“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标签。

廖仲恺被暗杀,立华是目击者。惊恐万状的立华在董面前显示出她最最真实无助,而董立时给予最客观与安全的建议和忠告,甚至是近乎要求和命令的——一如一个作为铁肩的男人该做的那样;

 

而瞿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瞿恩,在由于其ccp的中立身份而被蒋要求来调查此案,明知各方利益与不能改变的结局,而一定要为所谓的证词,而让立华站出来。且立华深为其动。

 

作为欣赏她、喜欢她,且要呵护她的董,此时似乎并不为立华的情感偏移而扯出什么不良情绪。只是很得体的找瞿恩谈此事,希望他权衡考虑。然而,理想主义者瞿恩愤怒了,受伤了,或者更多的是因为受伤而愤怒,于是迁怒与立华,给她冷脸,剧中瞿带着心事上了战场,在惠州城下准备赴死攻城时,巧遇立仁,希望立仁带留言给立华,话说道一半,被立仁拒绝(希望他能生还)。这算是一次死前托话,而后来瞿恩真的被杀前,托话的又是立仁,这个是后话。

 

另外,再说瞿的临终遗言吧,惠州城下的未遂是给立华;真的那次是给儿子非明。可是,这个时候看似因他误终生的至少还有两个女人吧,立华和林娥,却没有只言片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许他真的把所有情感投注与他的主义(那个浪漫而虚无飘渺的东西,尤其是以今天的情形来看),而对面对他的真切的不能再真切的在他的生命里绽放的女人,此时都淡漠了遥远了。

 

立青带林娥回家结婚的时候,董不在。不明白编剧为啥让他缺席,剧中真正热爱生活,且擅长生活的那个人缺席了,这个最生活化的情节。不懂情感的立青,和隐忍且自伤的立仁还有心情在旁观中复杂,在复杂中惊悚于宿命的立华,焦灼的熬过了那个时刻。其中,有一个情节:立华在布置好的新房中,一边铺床一边与林娥闲谈。

立华先说,被面是某某夫人送的,现在的重庆物资紧缺,也只能将就了;又说到战争所致重庆容纳了早已超过其容量的居民,物价超贵;再接着说道,家里的事情,立仁从来不管,她的薪资到到黑市买了高价粮,一家老小要吃要喝……

“长子”之名时刻印烙于立仁心里,但他忽视了家庭中细节的东西;而反倒是董的另一个细节让他这个未名的女婿更显得爱生活与重视家庭,那就是帮杨家挖防空洞,举着铁锹。

就在董给杨家挖防空洞的时候,立仁同样在应对日本的轰炸机,但是细节于家中的,董表达了。

当然,董也并非胸无大志的居家男人,更有一个情节,汽车使到杨家,董从车内下来,细心交代司机:明天一早,还是这里,你来接我。我们尽量一天赶回去。

回哪里?当然是回董的战区。对战事情,董在间隙,长途行车回来立华家短聚,且这个家并非立华一人,是立华一家老小。也仅仅一天。
怎么评价呢?如果用铁胆柔肠是不是太矫情了?

之于立华,董有欣赏、有爱慕,更有呵护。忽然想起苏婷的《致橡树》,如果说董对于立华,他一直把希望立华是他身边的一株木棉,而非藤萝。
客观的讲,才华也好容貌也好,立华之所以成为监察委员,之所以拥有去苏联读书的机会,董的支持不容忽视。包括立华的所支持的杨家,难怪杨家老爷子一定要把董写入家谱。




说个很俗套的话:对于当下社会里,一众小女子又要自我价值实现,又要情感完满,那么大约把她们的男伴拿来与董对比,无非得出一句话——恨君不是董建昌。
 

 

 4 ) 杨立仁与瞿恩:书生与知识分子

读过杨立仁最好的文章评价一语中的:杨立仁不过是书生。在湖南醴泉,他本就是一个教书先生,楚材和周世农也说过他是一介书生。总觉得这样反复出现的身份确认是导演刻意为之的暗示,他渴望观众通过了解杨立仁的文化心理而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个人物。刺杀三省巡阅使之前,周世农问及他父亲的安危如何处置,他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但说话前他有片刻的沉默,在那片刻的沉默中眼中风云变幻,他终究还只是狂热崇拜革命的青年,只有热情却毫无经验,他只知“杀一人可震三军者,杀之”,从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如何顾及,他天真的只看到三步以内的世界,却自以为眼光长远心怀天下。后来他在广州再见周世农,旧事重提,他一针见血指出对方当年是在利用自己。立青曾为此发誓一辈子不原谅他,恨他罔顾全家性命的贸然。他心中何尝又不恼恨自己,但这样的任性他此生只有一次,这样冒失的仅凭一腔热血的杨立仁,从此消失。

和所有当时进步的青年一样,杨立仁读过无数的革命书报,甚至接触过马克思的理论。但他没有选择马克思主义,多年之后在立华的火车包厢里他说起瞿恩,终于表达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那列宁马克思,根本不适合中国文化道统,所以共产党就成了草寇”。骨子里他最终未能变成一个知识分子,他仍是中国的“读书人”,在紧要关头,他想到的都是写在中国两千年典籍里的句子。他是读书人,读书人相信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而作为当时执政党的国民党,则是他在成熟思虑之后选择的“正统”,而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三民主义的追求之所以被他信仰,是因为这些更加符合他的文化道统。
立青在黄埔面试时说,湖南人矜气节而喜功名。矜气节,喜功名,这六个字说的恰恰就是他杨立仁。他渴望在这一场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功业。在黄埔军校时,他向楚材分析自己对政局的理解,说得对方心悦诚服,并承诺将他引荐给蒋介石,那个瞬间他的眼睛里是惊喜的踌躇满志,他说,在校长身边要想大事情。他的这番分析酷似隆中那一番应对,他想要成为的,也正是刘备身后的诸葛亮,而诸葛亮恰恰是中国千百年来读书人的精神偶像,是读书人能做到的极致。只可惜他终于没有诸葛亮的才德,蒋介石也终于不是刘备。他在政治上寻找到的第一任导师是楚材,后者权术阴谋无所不精,天生是做特务的料,可杨立仁是否如他?他学了他像了他,听了他的半人半兽理论,却最终与他分道扬镳。蒋介石中正剑上的言辞是不成功则成仁,楚材终于杀身成仁,可杨立仁不行。对于楚材来说,溃败的是他苦心经营的政治,对于杨立仁来说,溃败的则是他选择依赖的正统。在押送国家财富去台之时他痛哭失声,那哭声中有双重的悲哀,他看到自己选择的“人间正道”的崩毁,偏安一隅可还称得起“正统”否?这是他不能问出口的,但是他可以问,这么多的金子就能撑起一个国家么?

一介书生做到最好是如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他拿起了枪,拿起枪竟也不能是投笔从戎,他终于不若班超完全把自己变成一个武将。爹说,他是九曲回肠,妹也说,他是九曲回肠。可这九曲回肠中藏了一个读书人的理想,藏了一个国和一个家。

他们爹爹说,家的上头是家族,家族的上头是民族,民族的上头就是苍天了。他可以说是无愧于家,险些将整个家葬送的唐突他再也没有,只是尽力保守婉转回护;他也可说是无愧于民族,国家蒙难之时他义不容辞深入虎穴;只是最后,他是否无愧于苍天?四一二之后,他在他父亲的书房里看见瞿恩,那一刻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看着一脸凛然的父亲,他的悲愤是真实的,他喊,你从来没有把我当成是自己的儿子,他恨,父亲宁愿用全家人的性命去维护这个共产党人,却不肯信任他。可是转眼他说,你错怪我了父亲,他说他和瞿恩在惠州城下面有一番生死交谈,这时他已然在演戏了,他哄他父亲将瞿恩交给他,从见到瞿恩的那一刻他想的其实就是将这个重要人物送往南京。这就是他的矛盾,他的悖谬,他明知道自己下一秒已经要做不可信任的事,却还渴望着家族成员的依赖和信任。他是一个读书人,他信奉道统却不尊崇儒家,一定程度上他更接近于一个法家。他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一个君子圣人,不是人格境界的完满,所以他终于不能顶天立地无愧于心。他驾驶着属于他的家国航船颠簸前行,在船之将沉时,他把一些在他看来不太重要的东西毅然丢入水中,我无法猜想他是否想过等风平浪静之时再将这些东西捞起,我只知道有些东西被水浸泡之后就会变形,他再也不能回到最初。若干年之后立青已经不再为他当年刺杀三省巡阅使的行为恨他,因为同样为了信仰信念不顾一切的立青懂了当年的他。可他已经不复往昔,他说,从本质上讲,革命和情爱是同义语,因为二者都需要狂热和迷恋。我固执的认为,这句话是打开杨立仁革命理解的钥匙,让我们得以从他对情爱的节制态度上窥见他对革命的态度,他对瞿霞和林娥两个女性的动心和放弃暗喻了他对革命曾经有过的狂热和最终的苏醒。
 
相比与杨立仁,瞿恩更接近于中国传统对“儒”的理解,但是瞿恩最终不能被纳入其中考察,瞿恩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瞿恩试图寻找的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正统”问题,他始终致力于寻找一种更完善更健全的社会制度,不仅是要救国强国,而且最终这个社会必须尊重每一个个体,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杨立华说他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当年他带着母亲和妹妹远渡重洋去寻找这种制度,他在繁杂的学说声浪中仔细甄别筛选,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的信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坚不可摧。

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又区别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犹疑惶惑的时代。五四高扬的热情已经慢慢远离了他们的生活,落潮带来的低谷盘桓不去。大革命失败之后,落魄的情绪更是在他们中间流传,他们迷茫失落,陷入苦闷。而这时候的瞿恩,已经在白色恐怖的血腥笼罩之下在上海开展了长期的地下斗争。

他是已经将“小我”融入了“大我”的知识分子,正如他对妹妹瞿霞说的,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前者的理想是小我的理想,是个体的理想,后者便是大我的理想,群体的理想。瞿恩对于这两种理想的界定便是他精神境界的一个证明,做出这个界定的同时他也深切的知道自己理想将被放置在一个什么层面,而他也早有了支付选择这个理想的代价的自觉。

在这部戏里,杨立青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杨立仁和董建昌是塑造的真实丰满的中间人物,而瞿恩,只能说他是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本人一致眷顾偏爱的形象,是这部电视剧尝试的一个完美主义想象,所以对他知识分子的身份背景的强调只在他选择了信仰之后就戛然而止,避免走入中国现代小说对融入革命洪流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的窠臼。这个想象本身应该是令人开怀的,因为他没有延续传统刻画完美正面人物的高大全手法——他有过恋爱,也曾经脆弱;也没有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血肉而炮制其阴暗面。他们将他还原成一个赤子,将他生命中本真的善铺陈开来,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人物形象的单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面,也更显得平实可亲。

在剧中瞿恩有两次失声痛哭。一次是攻打惠州之后,他因为腿部受伤而将被截肢,当匆匆赶来的瞿妈妈抱住他的头,这个有着坚强意志的革命者哭泣如不肯打针吃药的孩童,他毫不吝啬的展露着他的恐惧。他并不惧怕死亡,但是他惧怕自己不再完整,失去了一条腿的战士如何还能冲锋陷阵?另一次,是就要去莫斯科的立华到瞿家辞行,那时的瞿恩也如别扭的孩子,想挽留但明了已经挽留不住,只能用冷硬的话语去伤害爱人也伤害自己。这一次,也是当着母亲,他哭着问,我是不是特让人讨厌。这样的百转千回,谁还能说他不爱,他像恐惧失去自己身上一个部分那样恐惧失去立华。他并非不解风情,自己也知道曾经有不止一次的机会可以得到她,可是他的爱情已经超越了肉身层面的相互吸引。他说,要想超越我们彼此不同的政治信仰相拥在一起太难了,但虽然身体不曾,他们的灵魂毕竟隔着刺刀相拥过了,在情爱上,他已经遍体鳞伤。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浪漫的电视剧,片尾曲的歌词是这部剧浪漫情怀的一个折射,我要飞,向自由向光明的天空飞翔,哪怕倒下最后的笑容,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而真正飞翔起来的人,不是杨家的三兄妹,而是瞿恩和瞿霞。瞿霞在南京陆军监狱中隔着漫漫生死看见他的哥哥,他说,我是飞向了光明;当她死时,她亦可以说,我无愧是瞿恩的妹妹,我终于可以陪他去倾听新中国的钟声。全剧的浪漫主义情结无疑是倾注在了瞿氏兄妹的身上,让他们怀抱着沉重的理想和信仰轻盈起舞。我爱极了瞿恩身上的浪漫气质,因为那已经不仅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而是更接近于文人化的浪漫。这似乎又要回到他的知识分子身份上去解释。中山舰事变的那一晚,他坐在地板上,面对着刺刀谈的却是爱情,这就是瞿恩的浪漫,他以四大金刚手中的利剑来比喻这刺刀,斩断光阴,也斩断爱情。他说完想说的话就躺在了冰凉的地板上,随遇而安,一脸从容。至于他就义那场戏,更可以说是全剧浪漫的高潮,天光黯淡,他仰着头,却带着笑,他向虚空中的某一处伸出手,去触摸那似乎唾手可得的光明,他拖着沉重镣铐蹒跚前行,镜头不断切换,照着同样拖着沉重镣铐的,他的妹妹,她只能从那些冰冷的文字和语气中得知她亲爱哥哥的死讯。他坚持要杨立仁或者范希亮来行刑,前者是他爱人的哥哥,后者是敬慕他才情学养的学生。他情愿丧生在亲近的人的手下,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诗意的句点。枪声响起来的那一刻,他飞了起来,挣脱锁链,沉重起飞,轻轻落地。

突然间,我很想像林语堂定义苏东坡那样去定义瞿恩。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一个走出了自身局限的知识分子,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飞扬的浪漫主义者,一个布道者,一个人生导师,“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他是孝顺的儿子,随和的哥哥,温柔的情人,忠贞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他给他儿子的遗书中说,我要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又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到此处已经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到底对他的孩子说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他是什么样的人,又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已然知晓。他甚至可以被理解成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谋求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历史上铸就的精神里程碑。这样的人物怎么会没有人喜爱,只要我们相信崇高的心依然在,他就会被喜爱被尊重。

书生杨立仁和知识分子瞿恩,他们有过短暂的相逢和交锋。那一年惠州城下,乌云遮蔽明月,他带着敢死队要上战场,他说,你帮我捎句话给你的妹妹,他却一直沉默。后来他拿着火把在转角等他,他说,你必须活着回来,他但笑不语,终于说,回广州我请你吃饭,有酒吗?管够。杨立仁的眼眶潮湿,纯然是对勇者的欣赏。政治上他敌视瞿恩,但无论作为一个读书人还是作为一个男人他都在仰视瞿恩。多年以后,他得知自己爱而不得的林娥是瞿恩的妻子时,他告诉自己,败在瞿恩这样的男人面前,不丢人;多年以后他对自己的妹妹说起瞿恩:从个人品质看,堪称是个完人;多年以后他必须要从肉身上消灭这个不肯妥协投降的异党,却也明白,“可以消灭他们的生命肉体,却不能消灭他们的献身理念”。范希亮枪响的一瞬间,他的脸上有轻微的抽搐,在和立华拉扯的时候,他面无表情的外观下心却在痛哭。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没有选择人格境界的自我完善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是他究竟是读书人,对于一个个人品质已经趋向完善的“大儒”,他内心依旧由衷感佩。他不得不消灭这个完人的肉身,他可以拿出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在心理上他自己已经把自己推向了瞿恩人格的对立面,在完人的另一极,一个读书人必须要以特有的敏感展开对自我的拷问。

 5 ) 女性角色的软弱是不招人喜欢的历史真实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看一遍《人间》,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很多评价说,与星光熠熠的男性角色相比,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实在是乏善可陈,光彩黯淡,尤其是杨立华。有人说是演员的问题,有人说是剧本的问题。可是如果再往深一层想下去,在大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风流人物一向被男性占据,女性的形象一向都是陪衬。这不是剧本或演员的问题,或许就是历史的真实呢。

关于杨立华,剧中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她“脆弱、摇摆、逆来顺受”的原因。比如,她在医院照顾受伤的瞿恩,两人谈起初次见面的情景。读书交流会,杨立华的书单里有“老庄列”。现在还有多少人读过这三本书,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三个字分别指的是哪三本书。可见立华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是古典色彩及其浓厚的。这一点从之后杨家老爷子的言谈举止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去广州读师范,可以说是立华第一次同“现代”有了大范围的接触。但毕竟年纪不小了,三观的坯子早已成型,日后再怎么受影响,都难改底色。

再有,杨家兄妹自小丧母。父亲对儿子自然是严格,对女儿,唯一的女儿,还是这样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儿,自然是宠溺偏多。姨娘就更不敢多说多动。这样的环境出来,难免带些骄娇二气。之后去广州读书,成绩好人漂亮,众人捧之,封为“校花”。一路的顺风顺水,让她没有机会细细打磨自己的性格。瞿恩与老董,这两个剧中的极品男人都献出了他们的爱。命运如此的宠溺,实在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第三,成长过程中女性指导角色的缺失。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立华自幼丧母,很难说她的坏脾气是不是承袭了父亲。姨娘又是那样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立华的潜意识里是想做一个男孩子的,积极上进,家国天下,但这样的志气与她自身的女性特质有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会看见她的软弱、痛苦、纠结、退缩。

最后,时代女性意识懵懂。长久以来,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甚至现在,好多女人以“嫁不出去”为人生最大耻辱,以“没有小孩儿”为人生最大遗憾。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那她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尚且如此,一百多年前又是怎样呢。立华接受西式教育,受现代思想影响,但骨子里依旧为自己不能生育而深深遗憾。全家人无论是谁,都能时不时的巴塔当年堕胎的事情拿出来说嘴甚至调侃。都是最亲的亲人,饶是无意,也不能恶毒至此。说到最后,连立华自己都觉得这是一桩“教训”可以拿出来警世了。立仁带林娥回去吃饭,林娥呕吐,大家知晓她怀孕后纷纷劝立仁快点把事儿办了。立华的说辞是“千万别像我当年似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痛。这是第一次立华主动说起当年的事,而在此之前无论谁提起都会被她喝止或怒目而视,而那时分明从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自轻自贱。实在令人痛惜痛心。

除了立华,剧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作为某人的妻子、母亲、妹妹出现的。而立华,是想找一个找一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但无论是瞿恩还是老董,都过不去她自己心里的那些坚持。她觉醒而无人引导无人同情甚至无人同路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里痛苦的碰撞、游移,找不到出口。那个时候,全球性的女权解放运动远远没有到来,《第二性》则更远。

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女人若想有一番作为,要么就依附于男人,要么就是移植男人的心理特性,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立华在国民党大会上表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满,立仁一句“妇孺之见”就给打发了,连获得惩罚的权力都没有。作为国民党的监察委员,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跟着宋庆龄做慈善,建学校、跑医院、看儿童。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似乎依然没有改变。女性若是有野心,若是渴望权力就会有失端庄。端庄到底是啥?为啥那么重要?失去了又为啥那么可怕?

说句题外话,我真希望看到希拉里当总统。

到底怎样是一个女性的胜利?怎样才是女性特质的胜利?

这个问题然要在今天都没有答案。

 6 ) 瞿霞与林娥之“死”

 也许是潜伏看得意犹未尽,最近又开始看孙红雷的另一部片子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还没有看完,但老实说,虽然剧情还算可以,但确实与潜伏还有差距。不太喜欢孙红雷在这部片子里演的立青。然而,里面有两个人物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个是瞿霞,其实起初不太喜欢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太老气了。所以关在监狱里前的时候,我都没太在意这个角色,虽然片中预设角色的性格与气质是我喜欢的风格。然而,说起来非常吊诡得是,当这个活泼泼辣伶牙俐齿的瞿霞小姐被送入了监狱,不堪八年的监狱生活的折磨而丢失了青春的活力之后,突然觉得这个演员终于与角色融合了。

     尤其看到瞿霞与老穆结婚后,我的震动真的一点不亚于立青。那样一个活泼,伶牙俐齿,洋溢着青春活力与魅力的瞿霞(指角色,不是演员)最后却嫁给了一个骨子里头都是呆板的老穆(真的天生适合在我党机关做行政工作,演老穆的演员我觉得选得很合适)。。。。天啊,在那一刻我心中不觉得有了些许的心痛。。尤其瞿霞与老穆那唯一的一段感情戏,让我觉得很“幽默”,真的很“幽默”。或许,我们应该理解,瞿霞经过牢狱,经过丧失至亲(这个至亲也是其自信的根基)之痛,确实不免希望过安稳有安全感的生活。然而,对立青那刻意的回避,自信与活力的丧失,却恰恰表明她所谓这些不过是种逃避而已。瞿霞已经不可能再拥有那种幸福了,那种自信,那种拥有依靠,那种充满希望的幸福了。所谓的革命信仰不过只是种惯性,一切都抵不过现实的侵袭了。。。幸运的是,导演很体贴,他是按照后面的瞿霞角色来选择演员的。。。

     你可以说瞿霞毕竟遭遇了牢狱之灾,因而个性的改变不可避免。然而,林娥却不是这样。。。如果说瞿霞前期灵动的自信是因为有瞿恩这个依靠的话,那么林娥之“死”却恰恰是因为她依靠在了瞿恩上。瞿恩是本片中的一个“完人”,恐怕就是对G党不满的人看了,也不会厌恶这个革命导师。“他身上洋溢着光芒,给予你方向”,这就是我看到的瞿恩。瞿霞立青之闪耀恰恰依赖于他。然而,他却“毁”了两个女人,立华与林娥。如果说,立华之“毁”是她承受不了他的光芒,不堪其重的话,那么林娥之“死”,乃是因为她为了瞿恩不自觉得甘心丢掉自我。。。看刚开始出场之林娥,自信,从容,身上的才华与光辉跃然纸上,两眼放着光芒;而在立青在瑞金再见到她时,是怎么一个人物呢?非常普通,言必称丈夫如何如何。。。再也没有了那种光彩,那种让立仁丢掉魂的魅力了。。。至于瞿恩死后,那更是连魂都没有。。。刚看到立青准备追林娥这一集,觉得很荒谬。。真的,立青从没喜欢过林娥,现在这样做,算什么呢?不过是种逃避。。。

    写到这儿,突然觉得这部片子的编剧对于人性的刻画,是有的,(其实一直比较在意立仁与立华,他们的身上有更多的人性的冲突)然而关于感情,却怎么看怎么突兀。。。

   写到这儿,突然觉得很同情女生,特别是才华横溢的女生。瞿霞与林娥“之死”代表这些女生的两种归宿。。。也许还有第三种归宿,一直倔强的坚持自我,然而代价往往是,孤独。当然,也不是说女生选择前两种归宿就一定不好,通过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认知,依然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然而,至少,“少女瞿霞”与“少女林娥”,以及她们所代表的那种美好,都已死了。。。。

 短评

这才是戏骨

5分钟前
  • 猫先生
  • 力荐

黄志忠在这部剧里光芒太耀眼,演技盖过所有人

9分钟前
  • 火星小丸子
  • 力荐

心疼立仁啊,最后孑然一身。亲情不可求,爱情不可得,只有立华关心他,好在他还有立华。

11分钟前
  • 荷清橙
  • 力荐

朋友的推荐,挺棒的一部片子,情义 付出……

12分钟前
  • 唐潮人
  • 推荐

立仁……所有的……都是為了你,啊……其余的……不論啦。。。

14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杨立仁是我心中完美男人的典范……够Man!

17分钟前
  • 陳抄書
  • 力荐

好赞的战争片

18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力荐

好棒啊都是演技派

20分钟前
  • 豆友141814094
  • 力荐

背景史实上确实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但总体上实在是太好,隐喻太多,可解读的角度也太多。政治就不多说了。只说这类历史剧我最讨厌感情戏,然而这部却好,完全没有同志之类取悦观众的东西,都是直男直女,爱憎分明,男人有担当有情义,女人有奉献有独立。主角孙红雷演的最差,其他都好,张志坚尤其好。

2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十年前还能有这样的献礼剧,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知道要献上什么才能苟活。原来因为中青年女演员出戏给的4星,如今还给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5星。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

28分钟前
  • Mumu
  • 力荐

女演员太差,男演员不错。最喜欢杨立仁。其次是董建昌。

31分钟前
  • flyinsummer
  • 力荐

挺好看的

34分钟前
  • 紫苏
  • 力荐

这部剧涵盖的内容很广,讲了一大家子的事儿,覆盖了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的选择和挣扎都演的不错。

38分钟前
  • ╯^╰
  • 推荐

当时在电视上看的,最爱的还是立仁,相较立青他显得更简单更纯粹。立仁一直坚信这一件事虽然最后还是离开了大陆,但我坚信他就算如此他也不会动摇的。立仁的扮演者黄志中很多电视都不错的。

40分钟前
  • 股神看不懂
  • 力荐

被嫌弃的杨立仁的一生+霸道老董爱上我+人人都爱杨立青。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孙漂亮的戏,综艺真的害人太深😂最喜欢看立仁立华互相扎心互相伤害了,甚至有点想磕这对骨科。最后很认真地问一句:怎样才能嫁给董建昌?

43分钟前
  • Sekiiii
  • 力荐

我第一次看内陆咱自己拍的电视剧流眼泪了。。。。。

46分钟前
  • 王呆呆
  • 力荐

台词还真有些功底

49分钟前
  • 北影厂彪哥
  • 推荐

儿时不懂事,只能浅薄地说出导演在剧中的拍摄手法多么巧妙。主演和一众配角之间的对手戏多么精彩长大了,才知道。我感动的,是那个时代大环境下家族与历史交融的兴衰史。是那时无法详谈对错的政治立场,是面对政见不同却依然无法割舍的亲情。多少年过去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愧于我心中的经典二字。

53分钟前
  • 武井咲
  • 力荐

家庭档,我多么喜欢立仁和董建昌。学生头激萌。

54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八十多的爷爷看完了说是这辈子看过的唯一一部让他感动的说那个年代的电视剧。

55分钟前
  • 甜蜜的生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