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球

HD中字

主演:Brian Narelle,Cal Kuniholm,Dre Pahich,丹·欧班农,Adam Beckenbaugh,约翰·卡朋特,尼克·卡斯特尔,Cookie Knapp,Joe Saunders,Alan Sheretz,Miles Watkin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星球 剧照 NO.1黑星球 剧照 NO.2黑星球 剧照 NO.3黑星球 剧照 NO.4黑星球 剧照 NO.5黑星球 剧照 NO.6黑星球 剧照 NO.13黑星球 剧照 NO.14黑星球 剧照 NO.15黑星球 剧照 NO.16黑星球 剧照 NO.17黑星球 剧照 NO.18黑星球 剧照 NO.19黑星球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Dark Star

一艘以超光速推进的离地球58光年的飞船“黑星球号”发生了故障,指挥官死亡,因为太远地球基地已经没有能力给与协助。船上的其他四名宇航员必须继续执行他们的任务——摧毁最后一颗不稳定的行星,完成殖民化清空。宇航员们已经离开地球20个地球年,但他们只老了3岁,无聊的太空生活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2 ) 有趣的几点

1.电影的特效渣到不能再差,宇航船的操作界面都是一堆花花绿绿的按钮,但是即使这样,70年代的导演们还是对于人工智能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想象。人性的中央电脑,会不好意思打断宇航员听音乐,会和炸弹进行对话。即使是一颗炸弹,也会思考,会和宇航员进行亲切交谈。现在我们离这一想象还是很遥远。

2.某位宇航员和第20号炸弹的对话。因为设定了炸弹要爆炸,但是发射装置坏掉了,根据被座椅爆掉而挂掉的船长的建议,需要和炸弹谈谈现象逻辑学,但是最终好像谈的是存在主义,结果电脑自己整个虚无主义爆掉了……

 3 ) 从此以后卡朋特学会了省钱

我在许多影评里提到过卡朋特,我在许多影评里赞过B级片,当然我可不是昆汀的脑残粉,也不是那些看了昆汀的片子以后才爱上B级片的乌合之众。


      B级片,大多拥有天马星空的想象奇思妙想的鬼点子,B级片导演,是一群执着于梦想的疯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挤出一部电影来,就为了这一点我们也应该为广大B级片导演喝彩!!!他们唯一缺的就是钱。。。。。。。。。。。。。

    当然了,我所说的是那些有个人追求的B级片导演,不是那些随波逐流圈钱的恶心家伙

    约翰·卡朋特就是这样一位缺钱的拥有电影梦想的B级片导演!!!!


     《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大制作科幻片是卡朋特的梦想,但是当时他穷的叮当,拿什么来拍出一部类似的科幻电影呢?凭借着对电影的执着和信念,他愣是把这部《黑星球》给挤出来了!!!


   有限的资金,加上一大帮臭味相投的朋友,这几个老伙计一合计,好,干就干,就这样在自己的公寓里搞布景搞道具摆弄简陋摄影机和破胶片


      这部电影的画质可想而知,即使我看的是现在的数码修复版,但是划痕清晰度什么的都成问题

      这部电影的确有模有样,讲述了几个在太空中飘了几十年的宇航员,与地球通信的延迟都已经十年了,像是被遗弃在太空中垃圾一样,无所谓的执行着“所谓的任务”,他们邋邋遢遢的,许多精神都出了问题,导演对宇航员的生存状态做出了反思,同时也像库布里克那样质疑了人工智能

    片中宇航员与炸弹探讨现象逻辑学真是惊世骇俗啊,这种匪夷所思的情节,已经不是恶搞和无厘头之流所能达到的境界了,最后炸弹还来了几句貌似圣经的台词

   
    这部电影和《2001太空漫游》一样都成了经典,不过《黑星球》是作为卡朋特的处女作和低成本科幻的代表为人们所熟知


     这样的片子最终找到了发行商还能在院线上映,他们太幸运了,可是无数的低成本电影最终只能以录影带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从此卡朋特走上了电影道路,一路拍片至今,拍出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万圣节》系列、《怪形》。。。。。。。

     但是,他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省钱拍出来的,都很简陋很粗糙,他已经跌入B级片的深渊无法自拔了,永远的缺少投资,无数B级大导都已经成功迈入一线开始了挥金如土的大制作拍摄,他依旧坚持小成本小制作
      或许这就是约翰卡朋特与众不同之处,试想,如果他转型拍《变形金刚》那样的大手笔他还是卡朋特吗?

 4 ) 来自黑星球的孤独

作为一代B级片大师,约翰•卡朋特从处女作就开始剑走偏锋。因为大神库布里克早在60年代就拍出了科幻片标杆《2001太空漫游》,对于身处70年代,又是首执导筒的卡朋特来说想要超越经典似乎有些痴人说梦,好在导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资金没资金要经验没经验的现状,干脆反其道而行拍一部低成本科幻喜剧,既然高山难以企及,抄小路不失为最聪明的对策。

从成品来看,粗糙的质感不但没有拉低影片的档次,相反还流露出了一股浓重的cult味道。无论是简单到有些简陋的太空舱,还是那个惊掉人下巴的外星人,低廉的成本没有限制住卡朋特的想象力,恶搞的本质让这部电影在一众科幻片中独树一帜。

与大多数科幻片中宇航员都是勇气与智慧兼具的正义化身不同,本片中的宇航员被设置成了百无聊赖的嬉皮士形象,整日以消灭不稳定的小行星为己任,得不到地球的任何支持,几乎就等于被放逐在太空里。从他们脏乱无序的睡眠舱就能够看出这伙人的精神状态,而这种被弃的角色设定也为影片定下了整体的基调——虚无感,这种内在的空虚引发出了更深层次的孤独。片中有一段是杜立德用自制式乐器演奏嬉皮士歌曲,这段情节设计与故事是毫无相关的,可它对人物内心的展现又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颓废感的营造外,黑色幽默的弥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趣味性上的不足,而承担这个搞笑任务的是自娱自乐的Pinback。为了排遣孤独,Pinback饲养了一个外星生物,这个明显就是气球下面加了一对爪子的外星人形象毫不讲究,可以说还有些荒诞,但它却为Pinback带来了不少麻烦,一次追逐当中还差点使之送命,最终恼羞成怒的Pinback为外星人放了气。其中Pinback被困电梯井的桥段拍得紧张感十足,从中也能看到卡朋特对推进气氛的擅长以及日后拍摄惊悚题材的苗头。实际上这段夸张的情节也是与剧情独立的,可你不能忽略它的作用,和后面Pinback对着录像机的自白一样,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自我调侃,甚至是带有苦涩的味道,对于无处排解的寂寞只能自己嚼碎吞下,然后以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将其消化。

影片的高潮来自于杜立德与炸弹的一段对话,明显是在恶搞《2001太空漫游》,杜立德试图用现象逻辑学说服炸弹解除爆炸指令,在一通关于存在主义的乱侃后,炸弹拥有了自己的思维并真正意义上的遁入虚无。在爆炸的那一刻,巨大的光亮在宇宙中绽放,而杜立德也终于实现了他冲浪的愿望——乘着飞船的碎片飞向远方,这个忽略了失重的浪漫桥段可以说是片子最为讽刺的一幕,他们孤独不是因为他们是嬉皮士,而是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就像那些被消灭的小行星,最终都化成了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5 ) John Carpenter- Dark Star 原声主题曲Benson Arizona

John Carpenter- Dark Star 原声主题曲Benson Arizona
背景资料介绍歌曲下载:
http://www.douban.com/note/171060543/

 6 ) 70年代的软科幻和黑色幽默

这部70年代制作的却似乎只有50年代特技水平,即使与那个时候的star trek比都略显简陋,当然就更不提80年代那些科幻电影的传奇 之作。然而贯穿的黑色幽默却会让人在沉闷的宇宙扯淡的恐怖中笑出声来。

70年代大约是微型计算机逐渐开始兴起的时代,于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的科幻会发现非常诡异的现象:落后的材料学技术,原始而复杂的人机交互界面,糟糕的图形学,各种电子管计算机所具有的看起来半机械化的特征——这一切混合在一起,却有着光速航行的能力,以及可以理解现象逻辑学的人工智能。这也许是人类从宇宙学和计算机科学诞生的一开始就一直具有的美好愿望。早在计算机理论的最初原型诞生的时候,拜伦的女儿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就提出了人工智能的雏形。而后图灵又完善并约束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从而有了图灵测试,图灵机,也有今天的图灵奖。几十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计算机早已经迈入晶体管时代,摩尔定律也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可能失效,人们手中拿着比Captain Cook船长手中拿着的更加智能而强大的通信工具。图形学,人机交互,云计算,并行运算每天都在影响着人类世界的一切。然而从科幻电影诞生以来的人工智能,哪怕是看起来很智能但逻辑废柴到完全让人无语的人工智能,像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HAL9000,像Dark Star中的炸弹,都仅仅能被siri粗略的模仿。而一切涉及智能的问题,只是看起来越来越徒劳。于是人们开始求助于更底层的系统论,控制论。大宇宙科幻时代似乎一去不返,人类似乎变得务实起来。

而在电影中体现的结果是:今天麦哲伦星云的特效,可能比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更加逼真,而那在整个宇宙飞船中随时说话的高智能计算机却不复常见。于是奇怪是我们活在这样一个软科幻的年代:那美轮美奂的星际旅行,那精心制作的外星生物和宇航飞行器,那紧凑的故事情节,看起来是那么的科幻那么的未来;而那智能,那宇宙,看起来又是那么的现实而现代。

于是会感激70年代科幻的长镜头和糟糕的星级特效,它们沉闷,枯燥,乏味,却似乎揭示了更真实的宇宙的本色,宇宙的辽阔,恐怖,神秘,危险。而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计算机科技所抱有的浪漫主义的理想,是那么的可爱。

卖萌的炸弹君第一次把人逗乐,是说了一句笛卡尔的名言:I think, therefore I am。而炸弹君最后说道: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是的是的炸弹君,你起始于void main(),终止于return light; 祝一路走好。还有在太空的朋克们,自嘲般的洒脱,大约是人类进入深空,飞向星星的原动力吧。祝你们好运!

 短评

卡朋特/奥班农解构了库布里克—卢卡斯的史诗叙事科幻,《黑星球》是60年代嬉皮迷幻的产物。宇宙航行不再关乎人类命运存亡,而是将边缘人物遗弃荒诞派戏剧般的庸常往复与同外界的困窘境地。宇宙本身呈现为LSD带来的精神幻觉,飞船的电子ui想象在设计风格上与嬉皮士的波西米亚风格有着一定的关联。《黑》可以被视为一个廉价视觉效果的学生作品,其有趣之处在于宇宙,技术和控制论的乌托邦特质成为了东方宗教,致幻性药物以及激进政治的替代物,人们可以模拟地通过存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游戏同机器negation,也因此自我爆裂,而飞船爆裂之后的宇宙则是对于地球规则的废止,随着星团或冲浪板奔向解体。在随后的《异形》,作为影片作者之一的奥班农重复了相似主题以及场面调度,但在斯科特的保守视野之下更像是乱伦禁忌的道德意识。

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8.3 简陋粗糙便宜WTF假的要死,却无处不彰显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受用一生的省钱功底。约翰卡朋特的处女作真颇具鬼才之势:外表十分令人崩溃的外星人,被灌输逻辑现象学的导弹,沉闷的黑色幽默更像一段冷笑话,等到了结尾,便知此等小成本独立电影究竟有何魅力。

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卡朋特的腔调其实跟莫比斯很像;冒牌宇航员是Dan O'Bannon;benson arizona竟然也是卡朋特写的,老爷子好强

11分钟前
  • Anarchy
  • 还行

实在是难以评价......教炸弹现象逻辑学够搞笑的~~

13分钟前
  • 毅术家
  • 较差

因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推荐。是那种能让人展开恶趣味想象力的小电影。

18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约翰·卡朋特处女作,B级片质感的嬉皮科幻喜剧。1.丹·欧班农担任编剧、主演、美术设计与特效总监,也正因佐杜洛夫斯基与雷德利·斯科特对本片的喜爱,他最终成为[异形]系列编剧。2.聚焦一群近乎被流放的宇航员(执行清道夫式炸毁人类殖民宇宙之路上的“绊脚石”行星之任务)及他们空虚、琐碎、颓废的日常生活。3.休息舱布置犹如大学宅男寝室:脏乱涂鸦+覆盖整面墙的[花花公子]照片,玩牌抽烟打架闲聊,在木架子中装上瓶瓶罐罐的DIY乐器也能奏出另种味道。4.由气球+一对爪子拼凑成“史上最低成本外星人”,电梯井的受困与逃生戏拍得张力十足,卡朋特的亲自配乐功不可没。5.飞船主电脑既有人情味又是女声配音,与会思考现象学和存在问题的炸弹都戏仿解构了老库[2001]。6.同冰冻死者交流借鉴自菲利普·迪克。7.同凤凰小行星漫游宇宙&太空冲浪。(8.5/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B+】怀疑卡朋特在之后的作品里再也无法复刻这部处女作里的幽默随性,极尽粗糙的制作下是无法掩盖的才华灵气。单从形式来看,是鬼马行空版的《2001》+《奇爱博士》,一切扯淡的效果都是为了激发戏谑恶搞的类型语气而设立,宇航员与气球人互夺扫帚对打一段便是最佳证明,卡通音调、机械重复的肢体语言,和互相对位的剪辑点皆是如此,高效的喜剧段落。最后二十分钟绝赞,与炸弹AI的哲学谈判,“要有光”,拥抱凤凰行星,以及最浪漫的太空冲浪。如此简陋下的灵光乍现,可遇而不可求。

21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电梯间杀异形,炸弹20号对存在主义的思考,跟随七彩星辰流浪太空,踏着滑浪板成为流星。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可以理解卡朋特想拍一部充满荒诞的存在主义Sci-Fi作品,但内容是真无聊啊。除了最后炸弹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不错,以及飘出太空两人的结局设定还行之外,只是普通无厘头喜剧。只能说灵感往往并不来自神作。

25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黑、冷、恶趣味直戳我心,土法炮制的太空奥德赛。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爆笑点太多了。不愧是[异形]的编剧,太敢想了。让嬉皮士上太空就会变成这样。

30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科幻喜剧,卡朋特称其“太空版《等待戈多》”,后者为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成本六万美金,本片也是五年后异形的原型,二者类似东成西就与东邪西毒。影片以基友告白剧终。摇滚乐队Pinback命名来自本片角色(角色命名有趣又深意:做的少站的高…),神秘科学剧院3000和红矮星号都深受本片影响。

3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电梯坠落那场戏真是看得我瞠目结舌,对这种电影我的观点一向是节操虽然不值什么钱,不过也不能丢得如此干净,这鬼马扯淡的能力只有吉列姆能相提并论吧。最后和炸弹讲道理那段也是神来之笔,讲得一道一道的,太奇葩的黑啊

39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一开始,我真的是很严肃地在看

40分钟前
  • 透明稔
  • 还行

卡朋特的冷笑话,除《怪形》外最好的片子

44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如一场孩童游戏,卡朋特肆意暴露这材质的简陋,更也是在展示影片中蓄着大胡子的“婴孩”们的孤寂,但正是在剥掉了所有的神圣感之后,影片却最终创造了最神圣的时刻。

48分钟前
  • TWY
  • 推荐

嬉皮士上太空,小成本科幻片,各种土法制作。恶搞的味道很足,教炸弹现象逻辑学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7/10。最后绝望的工程师化作繁星飘向太空,而同伴骑着飞船残骸当作的冲浪板落入行星大气层烧毁,配合乡村音乐具备了太空西部片独特的迷幻主义。船员跟气球外星人在舱内拿扫把打架、电梯井瞎折腾的桥段最好玩,片中死去长官的意志提出让科技停止思考的法子显得荒诞而深沉,前期铺垫的对话单白有点闷啊。

5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74年首映时,卡朋特称其为“外太空的等待戈多”。等到异形和月光心慌成功之后,此片在79年获得了重映机会,宣传语聚焦,“异形作者与月光导演携手奉上,终极宇宙喜剧!”……

5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好玩死了,卡朋特跟卢卡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本片简直是科幻版的《巨蟒与圣杯》。影片中的炸弹堪称科幻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AI/机器人之一。结尾非常闪亮,一下拔高到了接近《2001:太空漫游》的地步——以一种荒诞、神奇、搞笑的方式探讨了宇宙和人的关系。

1小时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