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发现了这部电影,纪录片的形式,恰逢荔湾疫情,下载来看了。
这部电影,不从国家层面来讲述,而是聚焦到具体的人,通过普通人的视觉,来讲述当时的情况。不宏大,但是真实。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看到一个患者抢救失败,内心是很难受的,而当时武汉,可能很多医护人员都会遇到更加高的死亡率,病重、病危,没有太多的时间难受,因为其他病人还在等着你。不是铁石心肠,只是尽力了,也就不回来,生死有命。
另一个镜头,转到了孕产妇上面,有人死亡,有人出生,好可爱的小孩子。迎接新生,可能是很美好的事情。
爷爷在医院住院,孙子录下音频,希望能唤醒他的意识,到了电影的最后,真的康复出院了,面对面跟孙子交流,念古诗词,那一刻差点哭出来。
而医护人员也是人,自己的家属生病了,甚至死亡了,也很难受啊,也会失去理智一般。毕竟是自己的亲人,父母。还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奶奶死了,妈妈对自己的儿子说:她再也没有妈妈了。也有康复出院的小伙子,开开心心的出院,才发现自己的三个家人离世了
电影中也展示了很多的志愿者,也是当时的缩影,有赚国难财的商家,也有良心商家,为人为民的无私奉献。
电影到最后,空床、封科,让人振奋。想起了2020年清零的激动,也想起了最近广州0新增的激动,仿佛都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电影中,小朋友平淡的说他知道什么是去了天堂,什么是去世。仿佛已经懂了死亡的意义。其实,他还不理解的,或者说他可能理解了死亡的生理意义,但是背后的情感,当他长大了,经历了身边人的死亡,经历了陌生人的死亡,当他发现自己原来从死亡以后就缺失了来自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的爱,他可能才会发现,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实际上,当时早期的情况,估计比剧中严峻很多,医疗资源的挤兑,大部分其他疾病的人无法无获得救治,大家对疫情的恐慌,对信息来源的纷繁复杂又不确定真实性,物资的紧缺。
时代的一颗尘埃,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谨以此文,献给留在2020 的人,以及为疫情而努力的大家。
首先,抛开主题只谈制作本身,我个人并不觉得是一个上乘的纪录片。在叙述上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
其次武汉日夜,该作品多是叙述医生 患者,这不免让我这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不太认同,诚然他们是坚毅与勇敢的,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岗位上出勤的人这同也的曾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砥砺前行。武汉日夜应该是武汉的“每个人“的日与夜。
最后,前面说到我也是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画面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张单帧,都有刺痛我的内心。医护抗着生命危险恪尽职守,却还是救不回的生命让人惋惜,而且可悲的是这件事发生了很多次。但是同样也是他们的恪尽职守拯救了许多人,如果没有这些人一线不计后果"拼杀",结果会如何?我无法想象后果。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新冠已经是全世界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了,如果接着按照这个走势力,很有肯能会成为之最。这个病毒必将成人类历史里永远的烙印,而做为自卫反击的第枪,”他们“的坚毅与勇敢也必将永刻与历史的长河之中。
距离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已过去一年有余,疫情依旧反复的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惟余感慨唏嘘
恕我不能以一个冰冷的数字来评价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局外人,任何评价都难以企及这部纪录片的深度,可能拍摄手法不够精巧,空镜的剪辑衔接不够完美,剧情的开展凌乱琐碎,但这都不是这部纪录片需要考虑的事情,一切的精心制作,在生死面前都显的那么的无力
记录曾经的真实,便是这部片子唯一需要达成的目标。几年后,那些在武汉奋战过的医生护士,那些得过肺炎又康复出院的病人,当他们回过头看这段记录时,能勾起一段特殊的回忆,能想起所有人为了出院而齐心协力的某个瞬间,能回忆起医生护士亲戚朋友对他们的关怀照顾,足矣
这部纪录片好的地方在于让你不经意间就会流泪,不知道下个瞬间发生的事或者某个人说的话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观感,导演所做的只是拼接,而不是刻意的烘托感人的氛围然后告诉你“好了你可以哭了”。在疫情关口,没有时间让你虚情假意,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句话,无论是医生还是家属,总是自然的真情流露
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那个父亲死了却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护士,镜头里留下的只有走廊里回荡的撕心例肺的“爸爸”
那个负责送病人遗物的医生,在面对家属时不停的道歉“对不起实在不好意思,我们真的尽力了,但还是没能救回来”,家属仍强忍着悲痛向医生致谢
那个临走前摸着一排排抢救仪说“辛苦你们了”的医生,我无法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无法知道这些机器对医生对病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能从他的语气和神情中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悲痛之余,志愿者们平凡的善良和亲人之间真切的关怀,又让我在这场天灾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正如片尾时春暖花开,当寒冬褪去,迎接我们的仍是新生
生命的一切重量,在我们不是当事人时都无法体会,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将这一段记忆刻在脑海之中,让这中华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76天,尽可能的流传下去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纪录片,《武汉日夜》选择了一个尽可能的温情视角,去展示在疫情面前,武汉人的悲欢离合,这种做法固然使电影成功用真挚的情感让人心生共鸣,但作为一位亲历武汉疫情的武汉人,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只能被称为“抗疫日夜”,在武汉疫情这个大的命题面前,一切不温情的事物都被创作者选择性忽视了,这样有限的真实并不足以代表武汉疫情的日夜。
《武汉日夜》中的每一位人物和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全部都源于2020年武汉疫情的真实纪录,30多位摄影师积累的素材组成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在那段属于武汉的至暗时刻,没有人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想到这些素材会被组织成一部纪录片电影,所以这种最为真实的镜头成就了电影最为真挚的情感,全片主线围绕身处抗疫一线的救护人员全力救治病患为展开,他们以凡人之躯,与疫情抗争,与死神赛跑的伟岸,感人至深。
电影在选择医护角度为主线展开的同时,病患们的生死视角也随之成为了电影一个尤为重要的切入,对生命逝去与新生的着点,使这部电影所展现更多的并不是疫情蔓延给武汉带来的恐惧,而是一种乐观和温情,当年迈的重病患者在孙儿的童音录音支持下奇迹康复,当年轻的志愿者选择领证结婚,当作为密切接触者的产妇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诞下新的生命,《武汉日夜》已然不需要任何拍摄技巧的加持,疫情磨难下新的希望,催人泪目。
面对繁多的已有素材,《武汉日夜》其实需要做好的便是取舍,以此来把控好电影整体的节奏和基调,而作为导演的曹金玲选择了尽可能的医患温情视角,这种视角的选择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电影没有融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始终保持了情绪上的内敛克制,这使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融入到疫情的紧张氛围中,并为之感动,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没有能为电影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武汉格局,他的故事仅只是被局限在了医院发生的“抗疫日夜”里。
固然医院是当时的武汉主战场,但当时更多居家不出,每日承受着巨大内心煎熬的人们,他们才是当时的武汉绝大多数人最为真实的写照,而还有更多本当值得被反思,显得并不够温情的疫情往事,也被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使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缺失了对武汉疫情事件的客观视角,一味想用情感来打动人心,却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慌乱,不安与压抑,使电影缺失了应有的力度。
疫情面前人性的真善,铸就了《武汉日夜》的感动,那些真实的情绪再现,在如今车水马龙的武汉面前,令人恍如隔世,但一部终于纪录,去反映武汉疫情的电影,它不应该只有感动,也应该有反思,有着另一面的真实。
看完片子后,影院里大家都默默起身离开,没有一个人说话。我知道现场的很多人跟我一样,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片子结尾,太阳从楼群间升起,鲜亮的阳光洒落,江水缓缓流过,大桥上车水马龙,人们又一次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其实就是武汉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平凡的一天:上班的人们出门了,上学的孩子坐在教室里了,菜市场里涌动着买菜的老人家,超市、电影院、商场里到处都是消费的年轻人……但为了这样一个平凡的一天,武汉经历了一场如此残酷的考验,而很多人就此永远告别了我们。
我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情感。身为湖北人,每一年回家都必须经过武汉。今年也不例外,2020年1月19日我坐高铁到武汉站,随后在友人的警告下赶紧逃离,当天晚上回到黄冈。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紧接着整个湖北省都封锁了起来。我也因此在老家滞留了近三个月。武汉离我老家虽然只有一两百公里远,但在那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也只能通过新闻才能了解。至于具体到生活在武汉的人,他们经历了什么,内心如何想,感染的人在医院怎么被治疗的,援助的医生、护士都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其实都不甚了解。那段日子里,我跟大家一样,都经历着恐慌、害怕、猜疑等种种情绪波动,很容易被各种信息冲击,根本无暇去顾及这些的。
而在此刻,这部纪录片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拍摄。据了解,疫情刚开始时,武汉当地就有三十多名摄影师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数月,积累了多达数千小时的素材。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从几个侧面展现了疫情之下医生、护士、病患、志愿者、患者家属等各自的遭遇。看片过程中,时常泪落,因为他们也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我们都亲身经历了这场劫难,其中滋味,酸甜苦辣,不一而足:录音机里孙子稚嫩天真的念诗声,陪伴着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的爷爷;护士长看着抢救无效离世的父亲,大声含着“爸爸!爸爸!”妻子病愈后,坐在自家的客厅,看着丈夫在厨房里忙活……这些普通人在生死面前迸发出的情感,都极为动人。
另外特别触动我的地方,是这些人的“不放弃”。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志愿者,还有那些病患和他们的家属,都在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支志愿队救护队,在整个城市交通停摆后,专门开车护送孕妇从家里到医院去。民间这种自发的救援行为,解决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真是让人心生敬佩。另外就是那些援助的医生,因为有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援,才能够抵挡住病毒的猛烈攻击,称他们为天使不为过……正是有这些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做着平凡琐碎的工作,才让平凡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2020年下半年,疫情没有那么紧张的时候,我去云南旅行。聚餐时,接待我的朋友跟我聊起了上半年的经历。朋友问我:“当时网上和新闻上说的事情是真的吗?”我给她讲了一些当时在湖北的亲身遭遇与见闻,她听完后趴在桌子上大哭起来,“我也了解一些情况,但是我没有想到居然这么严重。光听你讲,就特别难过。”当时,我们一桌子都陷入了沉默。现在这部片子上映,我特别想推荐她去看一看。更何况疫情在2021年并未远去,时不时在这里那里爆发,这样如实记录的片子,就愈发显得珍贵难得。毕竟很多时候,影像记录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生活一定要给你一枪并把子弹留在你身体里。我们只能选择带着伤痛并尽量活得开心一点对吗?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能挺过去,活下来。我们就是了不起的。相信美好的东西抱着希望前行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态度。
其实一开始当我听说有这部影片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有点早吧?疫情还没结束呢!现在又要春节了”。但当坐在影院抓着纸巾看完整部影片后,我的想法是:我希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机会看看这部片子。
这并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的影片,也不存在演员的演技以及设计好的对白。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普通人,却都面对着不平凡的事儿,艰难的做着决定和选择,每个人都为了活下去而不停努力,而活下来的人,所有人都是了不起的。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这部片子我基本上是从头哭到尾的。
2020年从武汉开始的疫情,不仅是武汉,可以说全球的每一个人都被迫裹挟在这个大事件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虽然说影片讲的是武汉的那段非常时期,但我想恐怕很多人都可以在其中见到那个非常时期中自己的影子。对,我们也同样面对过的非常时期的各种困境。
比如:春节前,各个小店贴着春节休业几天的通知。但……春节后就没开过门。只有那张纸孤零零的写着已经过期很久的归期,看着让人心酸。
比如菜市场不开门,不敢做公共交通工具,甚至连共享单车也不敢用,全副武装的出门走路去超市买未来一个星期的菜、肉、鸡蛋、米……
比如买东西的时候自觉保持1米距离。发现周围也没有大妈插队了。
我并不是武汉人,但我记得从春节开始我每天都在刷手机上所有关于武汉的消息。我记得那段疫情正在武汉肆虐失控时间里我黑色的心情:各种无力感、悲哀、害怕、愤怒、不知所措……等等,以及由这些复杂的负面情绪交织而成低落的状态。我想每个人都好不到哪里去。
今天看到这部片子以后,突然非常感激拍这个片子的所有人,首先拍片子的所有摄影师在那个期间拍下的资料,其实都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才拍到的。第二,我们都在网上看过很多关于武汉的各种不堪,甚至让人气氛的发国难财的丑恶。但当你看到这些近距离的视角拍到的真实的医护、志愿者以及病患的资料的时候,你会很感动原来那些危难时刻的人与人之间的“暖意”和正能量并不是被宣传描画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真实存在的。
疫情这整个大事件中,涉及到的有无数人和无数事儿,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有好的,也有坏的,甚至有非常不堪的……特别是极端情况发生后我们曾骂过、愤怒过、拼命帮忙转发过的各种事情。
但我举个例子。好比当生活有一天突然给了你一枪,子弹还留在身体里,恐怕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带着子弹和它留下来的伤,坚强并尽量开心的活下去。
简单说,虽然疫情现在仍然没有结束,虽然我们都骂过、怒过甚至恨过,但当最最差的那个阶段过后,伤痛中的我们再回首,我希望能看到那时候更多的真实存在的暖意,并且让我们带着伤痛和暖意继续努力的向前走。
当你看过这部纪录片里平凡的人和真实的事儿的时候,你应该就能明白我说的这个意思
接下来说的,应该说是“严重剧透”范围内的,如果还没看过电影本身的,建议先看电影,再回来讨论。
首先,对于我这个泪点低的人来说,影片几乎是全篇泪点,而且没有一个泪点是利用电影技巧人工营造出来的。全篇没有配音、没有旁白,只有真实的人,真是的感情,真是的语言。而这种真实存在的记录,却有一种巨大且杀伤力极强的催泪效果。
我的第一个泪点就在开篇不久,
有个大妈带着口罩听电话,听着听着就哭了。
我的人生中有过类似经历:大街上一个电话打过来,毫无心理准备的知道我养了15年的狗狗去世了。然后我就不记得我是怎么回家的,只记得大街上我一边走一边哭。哭的完全没有形象可言,完全不可理喻。
很多时候,当看的人感动的时候,是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
而不停转动身体啜泣的路人大妈在电影一开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
而且在疫情这个非常环境下,她带着口罩,呼吸不畅,还不能大声哭,还有她又不敢随便摸眼睛,她不停的转动身体变换着身体的姿势……
整个影片穿插着讲了很多人很多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有些人只出现了一秒钟,有些人有几段不同时间线的连续故事在影片中穿插讲述。
总体来说,影片讲述了四类人:医务工作者、病人、家属、志愿者。
先说说医护工作者:
其实非常时期,国内冲去武汉并坚守在那里的医务工作者一直是我认为最值得讴歌的对象。没错,在某些地方因为政府防护措施提供不完善医务工作者带头罢工的时候,国内的英雄们明知道武汉物资紧缺还不停有人赶赴前线!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春节开始以后的关于武汉的记忆中,有很多讴歌医务工作者的。但面对巨大的负面事件下的小幽默和小乐观,让人觉得能感到那种特别具体平凡却感人的正面。
比如那对睡在医院停车场的医生夫妇。
太太那张口罩痕迹深刻的脸,当她摘下保护鼻梁的胶布的时候,她的那句:“这个可以当面膜哎”,以及回应她的那句她同事的“就是没有胶原蛋白”。
其实你能想象得出,每天全副武装面对新冠病人,并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而这样的人居然在脱下口罩的瞬间,伴随着揭下胶带的疼痛,可以说出一句如此幽默的话,就那一秒钟,就觉得她和她的同事都很可爱。
对的,这些人每天对着极端状态下的人们,还在保持乐观,开导着自己,也开导着别人。
他们不光是医学上的治疗病人,物理上的照顾病人,同时还在心理上不停鼓励着病人以及病人家属。
但再伟大,他们也只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夫妇俩睡在车里那一幕让人很难忘。那个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医务工作者是这种有家不能回的状态。
不是不能回,是不敢回。
毕竟病毒这东西不是开玩笑的,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是带菌者。特别是一线人员。不回家反而能保护家人。
就好像他们后来回家看儿子的那一幕,父母双双站在门外,不敢进门一步,爸爸还在不断的提示儿子,不可以碰到妈妈。
特别能理解这种心酸和团聚的温馨。
让我特别泪目的另外一段是归还家属遗物。
其实当你成长到一定年龄,你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像日本动漫那样,“变成一片樱花慢慢被吹走”,死亡即不浪漫也不美好,是个非常非常残酷且折磨,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特别是作为医务人员,除了面对“我们努力了,但我们失败了“的事实,还需要拿着活生生进来的患者的物品,归还给那些带着沉痛悲哀的家属。
归还遗物这一块,真的很悲伤。医护人员几乎在带着哭腔和病人家属说“不好意思”“对不起”“我们没能救活”。而家属在睹物思人拿到遗物后,几乎每一个家属都没有忘记说“谢谢”。
是的,虽然失去了家人,却仍然感激医护人员……
(这个部分看完电影后又刷了一遍预告片的时候,看到这里我还是哭了。)
志愿者相关的内容相对比较少。
疫情期间出现了无数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这个影片里出现的更加有戏剧性。他们是一群自发组成开着自己的车,送孕妇们去医院的人们。
在整个纪录片中,他们的部分并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个帅气的女孩子最后和其中一个“兄弟”最后喜结连理的部分。
这个勇敢的女孩子中间有一句是这么说的:“等疫情过后,我希望带着我的兄弟们一起去吃烧烤!”
是的,“等疫情过后”,我估计几乎每个人都说过这5个字。但当我们第一次说出这5个字的时候,有没有谁还记得后面的具体内容?“我要好好睡一觉”、“我要带着你一起去旅游”、“我们出去大吃一顿一直吃到老板关门赶人走”、“全家好好吃顿好的”……好好回想一下,基本上所有人后面的内容都是平凡的昔日特别简单就能实现的愿望。是的,一个疫情,几乎所有平时看起来特别容易实现的相聚都变得不可能。我们那个时候都带着这5个字后的美好在隐忍,在等待。
下面说说家属和病患。
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比起来,更能戳到我的是病患以及病患家属之间的各种故事,作为这个事件中的患者、弱者、受害者,这些人是我前面说的真正中枪的人,他们带着这生活的子弹在困境中挣扎,被别人鼓励着,也努力的鼓励着自己和别人活下去。
那个78岁的当过兵的老爷爷给人印象特别深!
自己、老伴、女儿都进医院了,他却能特别乐观的和医务人员交流,还不停的反过来鼓励照顾他的医务人员,说他们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
其实看到这一瞬间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希望这个没有唾液不能进食的老爷爷能挺过来。
一直到看到他后面自己掰开柚子的那个瞬间!(太厉害了,事实上健康的我都掰不开柚子…)
同样具有乐观精神的还有这个有点微胖的男人。自己生病还在帮小区统计买菜的事儿。并且在忍耐了呼吸机巨大的不适感后打趣告诉医务工作者自己“心宽体胖,”能吃能睡。
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他回复出院的那个部分,他坚持自己拿着箱子!因为他要表现出“没病了”的精神状态!
看到他的出院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2020年春节后,疫情愈演愈烈,看到和病毒有关系的没一个好消息的糟糕状态中,突然某一天网上看到了一位疫情下康复并出院的内蒙古的大哥的消息。那个是我那段时间知道的第一粒“患新冠成功康复并出院”的人!虽然没看到他的出院的状态的照片或者视频什么的,但仅仅是这个出院的消息,都给我带来了强心剂一样的巨大安慰。
所以当影片中这个胖男人微笑着说自己拿东西的时候。我有一种被安慰了的欣喜感。
然而他自己的康复并不代表着巨大的胜利。
家人的离去也让这部影片再次提醒我,什么叫做纪录片,现实中并不是讨人喜欢的性格就能有大团圆的结局的,生活有时候随时随刻会没来由的砍你一刀。他在出院隔离期间得知了一起住院的父亲并没有熬过来。他最后勇敢的做出决定捐献出父亲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真实的普通人在纪录片中的伟大,感动的力量远远超越编剧写出来的故事。原因是,丧父的悲痛中却捐献遗体的决定,让每个普通人能真实体会到其中的温度和分量。
疫情中的新生儿:
2020年出生的每个中国的小孩,估计父母都有惊心动魄的回忆。疫情期间不得不去的医院……如何担惊受怕,非常时期的各种负面心理压力,如何抱着孩子喜极而泣,我估计每一个2020年出生的小孩,在未来长大以后,都会听到他的父母把他/她出生那一年的各种故事讲一遍的。
而患者本人的新生儿的那些珍贵的画面和珍贵的故事,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故事看得我心潮澎湃。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剪辑带给我的感觉,我感觉同一个医院,那边刚刚有人抢救无效,这边马上就会迎接新生命。当这个叫“小企鹅”的新生儿哇的哭出声的那一瞬间,我也哭了。那种“病毒面前,我们不会屈服,我们是打不倒的”的感觉,很容易能从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中,让人抓到这样的想法。你会感觉到在这样一个疫情蔓延的极端情况下,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奇迹。
家属和病患的纽带,这个部分,影片里也表现得特别真实和温暖。
一直担心着妻子安危的丈夫。
特别是在医院楼下的那一段。
只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远远的看一眼!知道对方一切都好,让这个大男人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其实这个“比视频好多了”的见面,前面医生夫妇间儿子的时候也儿子也说过同样的话。
是的,我想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感慨,还是“见面”好!哪怕远远的见一面都行!这种人与人之间真是的纽带和暖意在这个影片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另外,一个是一直在“小广播”里和爷爷保持联系的小孙子。
虽然小孙子可能并不知道病榻上的爷爷实际的状况。但乐观的话痨一样的小孙子似乎一直不知疲倦的鼓励着爷爷。并且爷爷最后真的出院了!电影最后那个彩蛋中,看到祖孙俩为了背诗的次数讨价还价的场景,突然觉得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有个词叫做“天伦之乐”。其实就是普遍到天天可以出现的平凡喜乐,然而在疫情之间却是最最渴望的。在这个叫石长江的老人住院期间,已经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了,让他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并最终健康出院的,应该就是他这个可爱的小孙子。
这个影片里真的出现了好多不同的人和事,好多不同的真实而感人的小瞬间。
比如:摸着“仪器战友们”,一一小声说“辛苦了”的医务工作者。
比如躺在病患区喊着“加油”的老大妈。
每一个经历了2020年这个灾难的中国人都有自己关于2020的苦痛经历。对于武汉疫情极端严重并封城的那个时期,我们也都一同见证了很多非常时期的极端负面。
还是那句话,如果生活一定要给你一枪并把子弹留在你身体里。我们只能选择带着伤痛并尽量活得开心一点对吗?
这部影片想说的就是这个: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能挺过去,活下来。我们就是了不起的。再回首,我们尽量带着那个极端事件下却真实存在的暖意继续前行,我们才不被压垮。那么差的时期我们都相互搀扶的挺过去了,相信美好的东西抱着希望前行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态度。
最后说说我觉得片子不太好的地方。
怎么说呢,可能因为本身我有点脸盲。而影片里出现的人有比较多,再加上每一段人的故事都是相互穿插的,而几乎所有人都带着口罩甚至更多的护具。所以有时候看到一半突然有种对不上号的感觉。尤其是那位中途抢救无效的死者。我现在都没回想起来,在抢救之前这个人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要是每个人不只是第一次出场,后面每一次出场都有字幕写着名字就好了。
最后总结一句,真的特别推荐这个影片,我觉得全世界都应该看,不过看之前记得多带纸巾。
从开头空城开始就很难过,看的时候一直在抹眼泪。距离武汉封城整一年了,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一年里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香溢蓝海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回望过去这一年的武汉日夜,很多片段戳了泪点——王枫姣分娩24小时之内被确诊,护士整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医生为医疗器械打气说“辛苦了”。无论是医护、病人、家属哪种身份,都是人间与病毒的交锋,有人重聚有人失去,口罩和手机成为片中最常见的阻断与桥梁,朴素的对话往往最动人,最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剪辑得有点乱,但是本身真实的感动太珍贵,感谢所有逆行者的付出和武汉人民的坚韧与拼搏。
先说电影之外的,由于是CCTV6出品,相当于背靠政府,所以几乎拉了整个娱乐圈过来为电影站台,可谓把明星当民工用,然而这类发声看似声势浩大,实际效果感觉也就平平。另外发行费用应该不少,到处送票,甚至是分派送票指标,然而依然有大量的票送不出去,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宣发资源。再说电影本身,生离死别很难不让人动容,但是整个内容体量、拍摄方式、剪辑效果都不足以表现突出这次疫情的特别与严重,当然因为新冠的突如其来,再加上也肯定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自然也会带来创作的难度。只是单单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说,真的就是一般呀,期待未来诞生更好更有格局的抗疫电影。
是那種「你知道是這樣子的你也知道自己會當著那麼一大影廳的人哭成什麼球樣子但是你仍舊覺得很感動會從頭一路哭到結束」的片子
五星给留在了2020年的人们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从头哭到尾 拍摄手法和技巧可以说是一点儿没有 但贵在真实 说实话拍成新闻联播我也会哭的
忽如隔世
情绪波动是因为抗疫,是因为我们都是从20年初走过来的。但如果只说片子本身的质量的话,就一星。最多一星半,不能再多,不能再多!
官方命题作文,没有大唱赞歌丧事喜办,更难得的是也没有一味地堆砌悲情赚眼泪。导演很好地掌控了悲喜节奏,将重点放在了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人”而非“抗疫”,影片前段的几个病历给人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直到中段陆续有人离世,才渐渐显露出残酷。PS:希望能看到记录疫情之前世界的纪录片,比如2019年11-12月,人们不自知covid-19时最后的“快乐日子”。
历史惊心动魄,成品平平无奇。
哭的稀里哗啦,冷静之后想想,其实也不是片子拍的多好。抗疫题材,念新闻我都会哭。
真的是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刻意编排,太多故事都是感人的,后面四个妹纸朋友真的不知道留了多少泪
不知道跟《76天》有多少重合,但这部更应叫《武汉医院日夜》的纪录片,很像《金银潭实拍80天》续集,从创作来讲很逊,但能得知李超的抉择,王枫娇与左双贵的重逢,算是有所宽慰。其实整部电影也是在提供某种安慰,大难骤降,生死两线,普通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善良、道义与扶持,永远感人肺腑,但是,无法奢望谁能解释为什么只需要他们在让步,在受难,而他们的苦难为何只剩苏洁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缩影。(打分只对电影,不对这些可爱的人与消逝的人,不然多少颗星都不够。)(开头有个大错别字,“疫情暴发”应该是“疫情爆发”)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纪录,归还手机那段看哭了。
没有刻意的煽情,展现的是真实反而更让人揪心。裹着防护服完全认不出人的医护人员;紧紧握住医护人员手不放的老人;枕头上播放着孙儿生日的老人的泪眼;救援队志愿接孕妇去医院的身影;通知家属死亡的医护人员不停的道歉…那些伤痛,不能被遗忘。但是总要往前看,有机会去武汉吧,看那个城市的樱花和夕阳吧。
这辈子估计也忘不了那个武汉女孩撕心呐喊叫妈妈的视频。
电影并没有记录最混乱的时期。选择性的记录了一些事情,有感动有致敬,但作为纪录片来讲,确实少了些什么
接近片尾的一段:医生通知过世病人家属来领逝者的遗物,医生不断道歉,家属不断感谢。这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哭到不行。我们总说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但至少坐在影院看此片的这2小时,我相信观众的悲喜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