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给予的苦难是需要胸怀来接受的,生命的美也在于那份坚强!其实活着,很有意思!付出更是一种快乐!能升华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好电影,剪辑怎么样,手法怎么样,不应该是评判标准,导演只是个讲故事的人,感动到你才是真的,可笑的是总有些人苛刻的莫名其妙,俗称装b饭!想问个事,爆炸之后,救他的人在他脑门儿画个“C”什么意思?
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是繼911後美國傷亡最慘烈的恐怖襲擊,兩枚土製炸彈分別在終點線附近觀眾區及一家體育用品店先後引爆,爆炸造成3人死亡,264人受傷,當中17人情況一度危急,多達16人因爆炸而必須截肢;3名傷者更需把雙腿截去,其中之一的是傑夫鮑曼 (Jeff Bauman) ,他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生命因妳更強》(Stronger) ,描述他在恐襲生還後的心路歷程,一個都市小人物成為波士頓的希望和英雄象徵,安撫了不少美國人的心。
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名稱、海報和宣傳上看來,《生命因妳更強》感覺都不約而同和近期上映的《奇蹟男孩》、《讓我心呼吸》走同一路線:越傷殘越淚顏、健全女帶著傷殘男(母性照顧嬰孩形象)、堅強加勵志、安撫心靈的電影。但《生》因為涉及恐襲,所以社會性和反思強烈些,如果能把視野拉闊一點,時間推前一點,從《生》會看出不一樣的潛台詞。
波士頓恐襲足足過了4個年頭,荷里活前後推出了兩部給美國民眾療傷的電影,剛上映的《生》和2017年頭上映的《恐襲波士頓馬拉松》(Patriots Day)。《恐》和《生》是兩生花式的平衡作品,從英文片名Patriots Day可以感受《恐》是從國與家的角度出發回顧恐襲事件,由始至終有條理的整理出整幅藍圖,全波士頓人都不能置身道外,這甚至是全美國的傷痛;但美國人沒有因為恐襲而慌亂或變得軟弱,反而每個人因為愛“Patriot” 從恐襲陰霾轉化成團結的力量,而且波士頓要變得更強“Stronger” ,《生》的英文片名正正延續《恐》的轉化;在《生》電影的另一款美版海報中,Strength Defines Us的口號式標語甚至比片名字眼更大,而這強壯與力量就顯現在失去雙腿的倖存者鮑曼身上,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英雄。電影開場的鮑曼只是在超市整理垃圾的小員工,吊兒郎當的他看球賽比工作重要,到馬拉松現場也是因為前女友Erin參加了,他想修補關系而去為她打氣;兩人關系一直因為鮑曼的性格斷斷續續,Erin一直受不了他愛宅在家中、約會例遲甚至不現身,唯獨這次準時出現在馬拉松現場卻換來炸斷雙腳,開始了我們波士頓悲劇英雄的無常人生。
鮑曼曾多次自嘲“因為我在那裡炸斷了雙腳就成了英雄嗎?”,但在身邊人擾攘、媒體吹捧、美國人起哄下,他像是被擺上神檯成為恐襲吉祥物一般,出席訪問和公開場合都是舉起母指苦笑的指定動作,尷尬地回應著群眾呼喊Boston Strong。但沒有人會理解到鮑曼內心的恐懼和爭扎,他也不敢表露出來,因為他的軟弱會讓家人失望、波士頓希望幻滅、美國精神崩壞;在恐襲險影籠罩下整個城市甚至國家都需要英雄,象徵面對恐怖份子的不屈精神。鮑曼雖然對這種銜頭和稱頌不以為意,但慢慢地發現自已的公眾形象和行動影響和鼓勵著很多心靈,甚至讓很多人有的生存的勇氣;為了讓愛自已的人剛強,唯有令自已變得更強:Strength Defines Us,鮑曼不能再只為自已而活,英雄是要成長也要付出代價。
《生》是高舉英雄反英雄的勵志電影,這樣比一味吹捧美國精神來得更寫實動人,而整部電影無論在編劇、拍攝、場務和演員都貫徹著這寫實風:大至特技的傷殘CG較果,小至道具和服裝細節(尤其喜歡男角衣服上因為傷殘生活而出現的汗積和污積),都是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每個細節都只因為劇情需要而推進。編劇在角色描寫也是細膩動人,活在國難之下每人自然浮現其自私和軟弱;尤其描寫女友Erin的內心爭扎很是到位:之前因為厭倦鮑曼的吊兒郎當性格分開多次,但他因為自已成了傷殘,Erin像天使般對鮑曼的不離不棄,到底是憐愛、是關懷、是壓力、還是贖罪…種種矛盾電影都來得血淋淋的寫實;在這情況和關系下感情應該就是糾纏不清,而現實中的Erin和鮑曼在2017年也離婚收場,這才是真實的人生,沒有永遠的英雄也沒有Happily Ever After。
作為波士頓恐襲的療傷電影,計算過的《恐襲波士頓馬拉松》和《生命因妳更強》上映次序是不可掉轉,先是國、再到家、後到人;因為愛和團結(Patriots Day),所以變得更強(Stronger)。兩部電影除了觸動人心,也能讓觀眾更立體了解整件恐襲事件和對美國帶來的創傷後遺症。當然了解事情不等於知道真相,《恐》和《生》兩部電影都有提及波士頓恐襲和911的陰謀論,雖然只是幾句對白帶過,但也許這都是導演和美國人心中的疑問:波士頓恐襲和911是真實還是政府的預設…陰謀論,永遠是荷里活電影的核心主題。
1. 本部电影的拍摄时间与电影《爱国者日》(2016)的拍摄时间相同,《爱国者日》也是一部关于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电影。杰夫·伯曼(本片主角的名字)在《爱国者日》中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的,在片中是由演员丹·威尔顿饰演的。
注:《爱国者日》是由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电影。
2. 在2016年的4月18日,杰夫·伯曼和杰克·吉伦哈尔为了马拉松的周一赛事的开幕,在芬威公园球场上共同开出了第一球。
注:杰夫·伯曼是本片主角的真实原型。杰克·吉伦哈尔正是在本片中扮演杰夫·伯曼。
3. 杰夫·伯曼的前监护人凯文在美国科思科连锁企业工作,凯文为了在片中能够出演他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他跑去了试镜。虽然他没能够出演自己,但是他成为了本片的群众演员,在不只一个镜头中出现过他的身影。
注:美国科思科连锁企业:美国的一家大型的商品批发公司。
4. 在现实中,杰克·吉伦哈尔的眼睛是蓝色的,然而在电影中他的眼睛变成了黑棕色的。
5. 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17年的九月22号,而这个日子正好是片中女主角塔提阿娜·玛斯拉尼的32岁生日。
6. 棕熊队的粉丝斯考特和亚伦·蒂斯代尔在电影中是作为群众演员出现的,当杰夫·伯曼坐着轮椅,被人推着出场接受全场观众的欢迎致敬,在这场棕熊队对阵黑鹰队的比赛中,他是挥舞着棕熊队的队旗出场的。这些场景实际上是重新拍摄的,而不是现场比赛拍摄的。这其实是在2016年的4月5日,在波士顿棕熊队和卡罗来纳飓风队的比赛后,再来拍摄的。
注:波士顿棕熊队在美国波士顿,是国家冰球联盟的一支队伍,同时也是国家冰球联盟6个创始者之一。
7. 帕特丽夏·奥尼尔饰演的珍阿姨,还有由帕特里克饰演的年轻丈夫,他们两在现实中其实曾是高中同学。他们两个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小学一年级,在一年级的时候,他们两个都曾出演过在一个名为《暴躁公主》(The Cross Princess)的戏剧。他们的小学名叫麦克阿瑟小学,位于麻塞诸塞州的沃尔瑟姆市。
翻译自IMDB,图片都是自己整理的
2017.9.28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我还没有看电影,但是老吉,差不多四星吧估计)微博看到了这个电影的消息,听说拿了奖。杰克吉伦哈尔,你还是那个老吉。当初还是纽约图书馆里烧着书取暖的青年,似乎就这么时过境迁,我也从一个看着新华字典,扣着鼻屎的孩童成长为了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我很喜欢老吉,也许就像很多影迷一样,就是那么卑微的一个热爱电影的小伙子。其实很想不明白,也许是我懂得太少,还差得远,为什么2014年夜行者没有入围奥斯卡?那是我觉得老吉最好的电影。甚至是有很多人都说杰克吉伦哈尔早晚要拿奥斯卡!而每一次老吉的新片一出,海报一公布,总会有人说哇这已经预定了今年的奥斯卡提名 。然而并没有。
得过金球提名,奥斯卡提名,当过戛纳评委,却都没有拿过奖。有的时候就会听到有人说:“该老吉了吧!”是啊,早都该他了。他不仅有演技还有那迷人的“眼技”。那种深邃,坚强,懦弱,失落,无奈和痛苦,悔恨与妥协。都从他那淡蓝色的眼睛里散发出。“我很清楚我想要演绎什么样的故事,也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表演者”。他曾经这样说到。
我好爱他,记得认识一个女孩说过:“如果我在街头走着,正巧碰上杰克吉伦哈尔在街边遛狗,这时他看我一眼,正好冲我笑了。那简直太令人沉醉了。”(是啊,他要是带着墨镜,你咋知道看没看你)
普通人的坚强。大眼贼,奥斯卡,挺你!
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所有情节走向你都见怪不怪,主演的表现也是恰如其分,看完想不到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不觉得哪里演崩了,所想表达的主题,也司空见惯,既不是非人式的宣传,也不是一味的沉沦,可能那些在生活里真的遇到挫折的朋友,会得到鼓励吧,而我们已经丧到觉得正常了。
朴实无华的幸存者康复片。面对如此变故,哪怕困难重重,我们最终仍然能重新坚强。吉伦哈尔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在水准上,其他演员也非常不错。不过剪辑有几处都比较突兀,导致整体观感不够好
还是Patriots Day 题材
送给现在的Jake
假如我失去了双腿。假如我失去了双腿,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会有怎样的变化?一个月前在HK看到海报才知道这片和它的故事,一个月后竟能如愿回来看到这部片。真幸运自己有一对健全的双腿可以独立行走。这片的番外篇就是《爱国者之日》了吧,感人度没想象中高。Tatiana Maslany的感觉略像Courtney Eaton。
Miranda Richardson演个东欧蓝领妇女完全无违和啊,分分钟教Jake什么是演技啊。劳工家庭住这么大的房子!帝国主义好!片名的坚强其实是指的他女友吧。
与以往励志片不同,该片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杰夫残疾之后的负面情绪,除了女友外所有的家人都是那么不靠谱,这显然与观众喜欢看的温情路线格格不入。我想这正是大家打低分的原因吧,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比较真实。
Jake 和 Tatiana 的表演都值得一个提名,可惜影片寡淡无法加持,再加上原形已经离婚,雪上加霜呐… 希望老吉尽早跳出这种苦大仇深的冲奥角色,拓宽拓宽思路…
人生就是不停地遇到炸弹,千疮百孔,也得活着,我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切之后还能保持decent。演员贡献满分演出,吉伦哈尔就不说了,女主是黑孤的主角啊啊啊!故事直到车内俩人崩溃的戏,节奏都超棒。最后的托长调主旋律扣一星
稀松平常,期待我吉捞个提名(还有比我吉更烂的公关了吗?没有了。)
爬地敲门回忆杀太惨,Carols那段对话挺感人,Jake Gyllenhaal戏好没商量,倒是David Gordon Green的个人特色收敛了很多
《恐袭波士顿》的另一面,聚焦遭遇不幸后非正常人的生活,其实这个角色发挥空间比较小,同题材的《荣归》、《闻香识女人》、《我的左脚》等都有着上佳的剧本加持,相比之下本片流水账式的记录则相形见绌,另外母亲和女友间的戏份也很诡异(甚至多余)。开车那段致敬了《闻香识女人》,算是一个小亮点。
表演还可以,Jake Gyllenhaal也算演技保证了,演了同性恋残疾人,是不是离奥斯卡又近了一步。但电影缺少新意,渲染的点也是比较俗气,但就这样还被煽哭了,实在看不了Jake大哭和说“我爱你”。阵亡......
杰克怎么老了这么多,波士顿爆炸案衍生的电影拍得很矫情
《恐袭波士顿》换一套切入口,再浑水摸鱼式的讲法,再次证明生活流质感和平庸电视电影质感是如此的一墙之隔、千里难追。这么耗下去杰克的冲奥路实在是太坎坷了。之前一直对大卫·戈登·格林印象很好,现在竟也拍起这种一捞一大把的片子。
功利、投机取巧和过时的“冲奖片”。Gyllenhaal的奥斯卡饥渴让他这两年的戏路越来越无趣。
电影充满了温暖的人性力量,是一部无惊无喜的半传记片,也完成了它想讲的故事。只是杰克老是这种咆哮式的表演,想出头怕是有难度。
很弱很弱的冲奥系。
大卫·戈登·格林向主流圈靠拢的投机传记片,实在是乏善可陈。波士顿的观众看这电影的时候心里面定是五味陈杂。今年颁奖季老吉直接被无视,常使用笨办法表演的他,可能要走老李那种曲折的影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