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是从电视的上的电影频道看的,无意间的,就是看到第一个画面出来的时候,会有故事感迎面而来,而且它对的我的意义是很大的,以后如果不知道看什么电影的时候,就打开电影频道,里面推荐的电影还是蛮不错的.
很多年后,当别人问我有什么电影可以看,我脑子里第一个印象还是它~
电影里的主演,身材小小的,走着泥泞的山路,苦中作乐,会对着马说话,会看报纸,还有经过的地方的一些方言的对话,都很深刻。
而且整片过程中,导演还放了些很搞笑的画面,比如被一群孩子追~
过程中,特别是眼看一次次的错过那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心里跟着一起着急~
还好,结局是满意的,而且最后的最后,我认为那个女孩会回来的,结不结婚不知道,但是她一定会回来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知识去传递更多的人,这是我坚定认为的~
每年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都会放一些国内的主旋律电影.今年的《香巴拉信使》也是这种类型。看了后, 使我回想起最近去云南山里的经历。 那里景色很美, 人很淳朴,生活很简单。 这部电影也给我这个感觉。 每个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演自己熟悉的角色,所以 演的都很真实。 但相比之下, 剧情有点夸张, 把王顺友经历的所有困难放在一次旅途当中。这样描写也太苦了, 还有谁会去那里当邮差呢?
虽然是早晨九点半的放映时间,也不是参赛的电影, 还是有不少人来看。 电影结束后听到不少掌声。制片人, 一位中年妇女, 在电影院外面致谢。 有两个纽约客还追问制片有没有找到北美发行人。
其实我只是想家乡了,不是说那个乌烟瘴气缺乏特色处处攀关系摆人情的小城市。我想的是大凉山,那里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江河峡谷雪山草甸,就像片子里的香巴拉。苍茫大气绵延起伏的山脉背后,往往是贫困闭塞却真正世外桃源的乡村,住着落后野蛮脏兮兮却又豪爽耿直风情独具的少数民族。提起家乡,我总是又爱又恨。
今天跟朋友聊了太多旅行的话题,想起西南心里痒痒,于是随手打开页面找到了这部电影。早就知道,但一直没看。那样的山地那样的小镇,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装束,听到那些熟悉的腔调(少数民族尤其彝族说汉语,我们称之为‘团结话’),瞬间觉得心安。顺便说一句,片子的配乐很好听,一段女声唱的歌(藏语?)听来很舒服,我老是迷这种民族小调。总笑雕哥有强烈的故乡情结,其实自己何尝不是呢。
对于美景,我向来没啥免疫力。记得在泸沽湖镇曾经遇到一个护林员,他的工作大致就是每天巡视湖周边的山林,以防范盗猎盗伐以及山火之类的危险。当时的我们大叫,这简直就是天天过着环湖徒步的神仙日子,多浪漫。——片子把我拉回现实,终于认真想过这其间的艰辛,承认他们的不易。老实说怕是没有谁想要过王顺友这样的生活,虽然木里风景很美,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那里骑牦牛看草甸和雪山。
特意Google了一下: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影片主人公原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因此他被评为全国劳模,也曾于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记得有年他还被请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在凉山这样封闭的地方,也算红人一个了。小地方总是八卦多,于是听说他最初偶然被上级发现,而后塑造成为典型模范的经历,现今的他似乎不再在邮路上跋涉,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成都买了房子安享生活。
我无意去评说王是如何评上劳模以及那以后的生活,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感动之余,注意过:“还有25位跟老王一样的邮递员,勤恳地穿梭在这条邮路上。”
居然是思修课上放的。
真不错
朴实【看民族题材的电影就有这种好处】
驴演得好
真实,感人
信念让路走的更远更稳更有价值。
容易被忽略的中国好电影~~~
此乃第五届MFA传媒大学的影片分析考题,剧作层面上讲,真的还不错,甚至能够称得上有趣。但是...有些问题你懂得啦。
青花椒二十一斤木里县,屋角乡,芽租乡文学家的从前慢很好老百姓的从前慢不然老王这个形象异常生动丢白猪偷黑猪,有点八卦,有点鸡贼和《那山那人那狗》比,更接地气了
这部片子我能记一辈子……不解释,无关本电影。
好美的风景,好善良的邮差,我们仅有眼泪是不够的。
信念存在的必要。拍得趣味横生。
2008.7.5 CCTV6 home
女大学生太扯淡了,害得老王被马踹,又害得金龙滚山坡导致瘸腿必须得死,又害得扎西打四年光棍~话说结婚了不能上大学,这都是哪一年的事情了?演员都是非职业化的,演技生涩了点。音乐诡异了点,像女鬼一样的,每次在山里飘荡真瘆人。其余都很不错,能把单调的故事讲得有趣不容易,另外景色也很美。
我的祖国真美啊
真实往往更感人,天仙妹妹~~
坚持到底是一种人格
战马+拯救大学生翔秋。人性越美则现实越丑。因为县长不给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国家太落后。ps:小猪好Q~
演员特别好
镜头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