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多电影节看了首映
我给三星的原因:
1. 我原本只想给这部电影两星 而且全部是因为男演员演技惊人 他如果遇到好作品一定会爆的 长得那么帅 还会做生煎包 听他讲人生也好坎坷 难怪哭戏或者各种感情戏都情绪饱满有内容 离场的时候主创在门口送观众 好巧碰到他 我说“你演的超级棒” 他还鞠躬说谢谢 我真是后悔没有合张影
2. 第三个星星是因为在我之前的那个留下了第一条短评的哥们给了三星 我不好意思给两星
我之所以不愿意给更多星星的原因:
1. 我没看懂导演在讲什么 是给老人尽孝?还是抚养孩子?还是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有些场景拍的跟悬疑片一样 可是更多的场景又是家庭生活的温馨或中年危机的心酸 我看完以后坐在座位上就想起来我教授骂我们的话 我们教授说写论文只要揪着一个点就好 但是要展开到你把所有角度都考虑了 别人再也没有东西可以加进去了 可是这部片子如果一会悬疑一会家庭伦理 一会past life memory一会脑中风 然后哪个点都没讲透没讲明白 那我觉得我人生中这宝贵的两个小时就有点浪费了
2. 放映结束之后的Q&A环节 导演回答问题的时候说 整部片子花了一个月拍摄完成 用了30人的团队 故事和取景我听那意思也是这一个月里边完成的 导演美其名曰创作 他还强调了是非常有趣的创作过程 他对于只用了一个月这件事还挺骄傲的 那我觉得导演你如果用两个月那这部电影可能会不一样 故事可能会更完整 剧情可能会更加make sense 我这种理性的、一定要知道逻辑关系的观众看了以后可能会更开心
3. 最后一个长镜头我不知道什么意思 Q&A有人问导演关于最后那个长镜头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导演的意思是希望每个观众自己心里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解读 我就在心里狂骂啊 我特么就想知道啊你为什么偏偏不告诉我 你电影语言太高深了 我看不懂你要讲的故事啊
4. Q&A session 一个观众问导演 那个小孩子怎么可以演的那么毛骨悚然 我其实是期待导演能讲一些他是怎么给孩子沟通 讲戏 没想到导演一直在讲他是怎么用灯光角度等等 其实当时在场观众的high点就只是那个小孩子啊(小孩子出现在了Q&A session)
我的评分受强烈的个人喜好影响 不要被我的个人喜好影响你自己的判断靴靴
上岸的鱼,要么是自己跳上来,要么是没力了,被海浪拍上来。不管是哪一种,上岸的鱼基本就是一条死鱼。
台湾电影《上岸的鱼》表现了有上老下小要照顾、又要为生计工作操心的一对夫妻的困境,就如同“上岸的鱼”一样。影片通过对个人困境的剖析,进而对现代社会中“家”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繁忙单调的城市化生活提出质疑。
影片的特别之处在这对夫妻的儿子身上。儿子叫怡安,他竟然说自己有前世,记得自己“以前”的家庭状况。怡安眼中的两个家、两个世界,有着鲜明的对比,他对现状的感受和反应,激发了剧情并带出主题。
怡安以前的家在海边,在他最后的记忆里,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和母亲、姐姐以及一条叫小花的狗一起生活,还是很幸福。怡安在幼稚园讲自己的家庭,讲的是以前的家,还特别提到了小鸟的故事,表现了和自然亲近的一种状态。
怡安对以前的家念念不忘,显然是对现在的家感到不满。他身处这个城市中的家,倍感孤独。爷爷身体不好,父亲继承了家里的早餐店但经营状况不是太好,母亲也要出外工作无法专心照顾他。怡安想和以前一样养条狗,但被母亲以无暇照顾拒绝了。
状况还在恶化。现在的家,因父母为照顾因中风倒下的爷爷的事而吵架甚至分居而“解体”了,母亲一人带他更加辛苦也更加不耐烦,加剧了怡安想“回家”的执念。
怡安最后找到以前的家,但等待他的是一个几十年没人居住的废墟。怡安以前的家是如何落幕的,影片中没有具体的说明,但在怡安身上有一些暗示。怡安多次提到以前的母亲原来长发后来剪了短发,剪掉长发常常和生病有关,或者是“家变”的一种象征;另外是怡安在幼稚园画的令人不安的画,包括了车祸等内容。不管原因为何,可以肯定的是怡安还没长大就死了,他也失去了他的家。
怡安对家的怀念和执着,让他在死后以某种形式一直留在原来的家中,看着眼前的海滩,来来往往的人。有一天他看到一对幸福的夫妻在海边拍婚纱照,他们应该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吧,于是怡安投胎到了这个家庭中。
怡安还是小孩子,没有体会过成人世界的真实模样,无法预料到后来的发展。一对爱人进入婚姻、进入家庭后,爱情就不是唯一了。生存压力造成了家庭成员的疏离,家的本质意义被遗忘了。怡安的尝试眼看要落空了,但以前的家显然也是回不去的。前世今生比喻的,就是滚滚向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尽管伴随着错误和矛盾,但终是不可逆的。
所以未来是没希望的吗?也不尽然。在影片中,父母亲的关系渐渐缓和了。
在爷爷的葬礼上,父母亲和好了。一方面,非常现实的一个压力没有了;另一方面两人经由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分居状态和有关死亡的重大变故,得以重新审视自我、家庭和生活。夫妻俩重拾旧情以及共同面对生活的勇气,生活将继续,但这种积极的状态能维持多久也不好说。
至少在当下,父母亲对怡安的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重点。关心,信任,陪伴,他们一起去寻找怡安以前的家。最后结果让人失望,但过程仍是有意义的。
影片的主体是现实的部分,“回家”之旅篇幅不长像是个后记。或许把“回家”之旅当主体来处理,会更有意思。把那些属于记忆的,遗落了的东西具体化,在旅程中去发现和感受;现实的部分用插叙来表现。以表现现实中的缺失为主,对比的效果会更强烈,以“前世”为起点带出的影片的形式和结构也会更具“艺术性”(相比现在比重更大的“现实性”)。
(首发于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该片的主题就是在讲述亲情,只不过在这份亲情中夹杂着许多的沉重。夫妻二人要照顾拥有前世记忆的小孩、病重的父亲,本该幸福的家庭却因重重变故而濒临崩溃。幸福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因为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正如影片结尾的时候,小男孩说:“我看到了他们幸福的样子。”当时的男女主人公正在拍婚纱照,这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
看完影片后留下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溯。就像导演在影后交流会中说,每个观众看完电影的感受和角度会有所不同。正如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电影的整体节奏其实很慢,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高潮部分也是通过缓慢的前期叙事把观众的情绪带入情境。《上岸的鱼》,鱼在电影中总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小男孩一直盯着的鱼缸,透过鱼缸的另一面看到小男孩执着甚至固执的眼神;第二次是父母带小男孩来到海边,一只死掉的鱼在岸边躺着。一次是鲜活的生命在鱼缸中自由的遨游,另一次是生命的逝去,但是小男孩的表现都很平静。我想导演还是在提倡生命的可贵,毕竟上岸的鱼是具有动态、灵动的一跃。它是渴望生命的延续,而非逝去。电影中最大的创新点莫过于是拥有前世记忆的小男孩,小男孩的设置在影片中起到关键作用,他选择走入父母的生活,看到了他们幸福的样子,却也经过岁月的流逝,父母因为生活的压力而经常争吵。影片中导演用一些道具来影射日本殖民后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例如,小男孩不愿和母亲离开家时而带的面具,那是具有日本色彩的面具,还有包括剧中的地名,都留有日本殖民后的味道。还有一点很奇妙的是,导演没有直接的描述中国父母的严厉,在小男孩拒绝和母亲一起走时,他没有直接表现出中国式父母的严肃认真,而是用一面凹凸镜使母亲的形象扭曲,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副可怕的模样,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严厉。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回到过去,像我们展示了父母拍婚纱照时幸福的模样,他们携手一步一步的走向更高的山坡,那是为了追求幸福的高度,所以他们携手共进,面带笑容。巧妙的是,导演用虚焦,在画面中父母的样子越来越模糊,他们走的更远,可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看不清他们了。在我的理解看来,时间回到过去,父母是幸福的,他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他们越走越远,离幸福也越来越近。影片中对于父亲也有自己的理想,母亲在工作中也常常受到同事的挤压,本该幸福的二人,却总因身边发生的小事、大事而忧心烦恼。他们始于爱情,也在亲情的漩涡中沦陷。 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就是在讲述亲情,三代人之间的亲情。但是亲情中却产生了隔阂、矛盾。本该幸福的家庭却因重病的父亲和要寻找前世父母的孩子而压力重重。这又体现了另一个话题,前世和今生,我没有足够高的理解能力和造诣,所以就不过多阐述,但是我相信这两者必然有联系。父母对于孩子的亲情是义务和爱护,而孩子对于父母的亲情更多的是责任,所以纯粹的亲情中掺杂了太多其他的因素,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导致身心疲惫。一部电影如何将亲情这个主题描述的不枯燥乏味,这是要看导演的功力和自身的阅历。就像该片的导演赖国安所说,正是因为他的自身经历和来自身边朋友真实发生的故事,才能创作出一部如此优秀的影片。 在这个商业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博眼球,想要获得高票房的电影越来越多,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失去了本真。然而,想要回归本真,去寻找最初的感觉又需要时间的沉淀。这部影片没有可观的明星阵容,甚至在主题上也是老生常谈的亲情,但是导演用最朴实的叙事手法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打动了观众的内心。
每个看完这部影片的人应该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不同的遭遇和人生经历所致。但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寻找幸福的模样,获得幸福的生活。
明明是讲中年夫妻遭遇家中有失能老人后的困局,偏偏还要硬扯一条小孩子寻找前世的悬疑线,粤语老话:根本就大缆都扯不到一起。
要么你就老老实实讲夫妻面对失能老人,最后失控有人疯掉,有人不堪压力而杀死了老人之类。要么就讲小孩子的前世今生,父母怎么去解惑,最终揭开真相。
故事太散乱了,什么都没说够,说好。
浪费了郑人硕这么好的演员,在《川流之岛》演得多好。 其他无感。
导演说:他想通过前世今生这个概念的探讨来表达他对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元素并没有结合的很好。
首先一开场是一段非常悬疑,引人入胜的开场,男孩的讲述开始让观众浮想联翩:男孩说自己有以前的父母,那么他和现在的父母是什么关系,是父母有问题还是孩子精神有问题?但是导演并没有将这个悬疑感很好的保持下去,只是在后来的叙事中重复着这一概念,到最后观众知道原来这只是孩子的前世今生。那么这个前世今生对于双新家庭的矛盾有什么影响呢?貌似并没有。所以这个很好的概念和故事中的戏剧冲突是脱离的。
再说到父母的人设,母亲的人设保持的较好,让人同情,而父亲这个角色出现了割裂,从一开始的慈父形象,到后来的孝子形象,再到后来分局后开始出现神经质形象,对着孩子无端的怒骂。这导致了观众开始对这个家庭的矛盾不认同,觉得是自作自受。
最失败的地方在我看来是矛盾的解决方式居然是爷爷的去世。全片故事围绕男孩寻找前世记忆展开,但是最后矛盾的化解却与其无关,使得男孩这条线悬而未决。也许导演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最后加了一段男孩带着父母寻找回忆的故事,但这使得“上岸的鱼”的概念大大弱化了。
虽然有些影评觉得最后结尾显得多余,但是个人还是挺喜欢那个长镜头婚纱照早结尾,似乎是现实对于梦境的慰藉,减少了了些许哀伤的气氛。
导演有美学的功力,也把他所吸收的,例如日本文化融入到影片之中,但在剧作上还有改进的空间,毕竟不是所有的鱼都适合上岸。
不知道导演是想借toyama这个地方讲述那些美好却消逝的过去,还是真的想让孩子从无尽的恐惧中清新过来。
别找了乡党,你们的前世,就在这边
结了三次尾,你让我说好?
因为郑人硕才看的,果然唯一能看的就是硕哥,给瘫痪的父亲洗澡洗完哽咽着说话那里特别好。小演员太可怕了,就算是有前世记忆,也不用一直一副恐怖片的怨气冲天的幽怨眼神吧,简直走错片场。而且最后前世今生也这么不了了之讲都讲不完整,以一个拍婚纱照结尾,真是莫名。
同龄无感,不知道是该哀怨还是庆贺自己没进入这种上有病老下有闹小的烦心日子。
导演的野心太大,能力太小,还需修炼,特别是剧本。
导演的首部长片。神秘忧伤,是我喜欢的样子。
丧的滋味倒是铺满整片,以及从《咒怨》里走出的小男孩。
鱼上岸之后除了挂掉,还有一个可能,变成了一个小盆友,然后长大了,他又找到别的小盆友,生出了另一个小盆友
导演的手法太平庸,临摹《波米叔叔》类的神秘主义风格的习作。记忆中的美好过往,映衬着现世的残缺,何处是我家。也用到了鱼的意象,但不及《川流之岛》用的到位。郑人硕的角色多少有他自身经历的投射。
8.7/10 白潤音小弟壓倒性的演出, 爸媽也很好, 小姨子很漂亮, 小老師好可愛...警花也很俊.....我的焦點全錯了....但影片拍得很好!! 包子很好吃....海邊很浪漫......到底用了多少很字, 按寶島習慣用蠻吧...
亞細亞的孤兒。可以理解的身分歸屬問題,但是拍得實在太平庸了,小孩這種近似於靈異的設置讓人看得很出戲。
整体略平,没什么特别动人的细节。镜头很舒服。
讲中年的人生阶段,本来挺好的,结果片子故弄玄虚设置了一个可以记得前世今生的小男孩,各种制造事端,小男孩就像日本鬼片里来的,一副走错了片场的状态,简直能烦死人。在拖沓冗长让人昏昏欲睡的最后,小男孩前世那条线也不了了之了,现在台湾的年轻导演是不是都喜欢用故弄玄乎来给观众催眠?
野心勃勃,但能力太有限。尤其是剧本阶段问题就很大,导演的表达能力更是让影片无趣得很。只有我硕哥依旧卖力依旧魅力四射。
从青年到中年的过渡阶段,最丧的不过于此了……(看完出来遇到一个哥们,拉着我给他讲了前10分钟的剧情= =)
坦白说,是被前世的设定骗了。。。明明台湾民俗里有那么多可用的素材,却硬是变成鬼气森森的孩子复读机,当然,对整个社会的萧条、中年人的窘迫是刻画正确的。
搬家一场戏的镜像处理得有趣,先是看到镜子里变形的妈妈,然后她看着衣柜里带着面具儿子,将儿子身上的恐怖元素做到最高潮,但可惜刻意制造的前世今生悬疑并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画虎不成反类犬。父亲的情节线有怒点人物反而有没有出口的压抑感,反而母亲在自己的情节线上崩溃了两次,无法偕同到高潮。
妈妈都找儿童心理学出来看了,结果还是模模糊糊的前世今生吗?
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