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黑暗中坚持自己信念的人, 加油!
一个原本有目标的警探, 在药物作用下, 在频繁地变换自己警探和卧底身份中, 逐渐迷失了自我, 最后在意识模糊中被放逐到某地, 而这个地方正是伪装后的幕后公司的老窝. 在这个过程中, 几乎没有获得帮助, 即使他卧底身份的女友就是他警探身份的上司, 因为被放逐到那里正是警部的最终目的.
但是一个已经迷失自我的人可以最后清醒过来并完成任务吗? 我不知道, 因为影片到此为止.
作为一个看着别人不关心的文章, 读着别人不care的代码的人, 我感觉道路也很艰难, 衷心地祝福一切还不被理解的人! 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说说影片, 前面冗杂的对话太多, 与剧情有关的对话太少, 其实是很无聊的, 但是最后10分钟揭开了谜题.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种模式, 但看完后还是觉得勉强对得起前面的啰啰嗦嗦的剧情的.
2 ) 灿烂阳光中的颓废与死亡
Philip K. Dick 被搬上银幕的几部小说中,可能 A Scanner Darkly 和 Blade Runner 两部具有最多的相似点:都同样描绘了未来世界,颓废的人类社会和一手遮天的大财团。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也有相似之处:迷茫,自我怀疑,迟到的醒悟。不同的是 A Scanner Darkly 的主人公几乎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就像在影片开始时他即使演讲也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所以他更有悲剧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影片色调的异同。Blade Runner 几乎全片都在黑暗之中,主色调是蓝和灰,而 A Scanner Darkly 虽然充满了加州著名的金色阳光,却处处透着颓丧和绝望的气息,这种干涩无力的色调对刻画主人公及其同伴的精神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个视觉上的重要元素自然是影片使用的 rotoscope animation。原作小说读后也让读者开始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那么电影如果要做到对小说的忠实重现,这一特点也应当保留下来。Rotoscoping 技术一方面保留了足够的现实感,一方面能够表现那种迷幻状态下人物的感觉,相比成本较低的纯动画或传统影片,确实能够更好地把观众带入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
影片基本上忠实地再现了小说的情节,都表现了对掌握先进技术却滥加应用的人类的忧虑。Scrambling suit 和高科技的监测手段是作品中唯一的科幻元素,对剧情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科幻元素只是手段。A Scanner Darkly 更多地把重心放在表现毒品对人类心灵的摧残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瓦解作用。Philip K. Dick 自己就曾有安非他明依赖,并与一群药物依赖者共同生活过,这可能使得他以一种自我解剖的心态来写作小说,因此使得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的残酷和沉重感,并把这种感觉带入了电影中。
小说和影片也影射了其他的社会现实,例如大规模的监视。虽然这一点并没有表现出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但影片中一个角色说:"The more surveillance we have, the more drug we use."而且影片也提到了吸毒者增加剂量的原因是巨大的压力,因此也许先进监视技术下人的异化和精神痛苦也是影片/小说所要探究的主题之一。
整部电影充斥着大量的长对白,艰深的名词解释和不断变换视角的画面语言,情节也是一波三折,因此非常晦涩难懂,只看一遍也许难以完全理解,就像 Keanu 七年前的 the Matrix 一样。但 A Scanner Darkly 整部电影里甚至只有三声枪响,所以非常不适合想看帅哥美女或者火爆场面的观众。但如果要进一步理解 Philip K. Dick 和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迷茫的男主人公,恐怖的大型企业和神秘的、神经质的黑发女子,A Scanner Darkly 应该是值得一再品味的电影。
原文见本人 blog:
http://celadevra.wordpress.com/2006/08/18/a-scanner-darkly/ 3 ) 小蓝花
"如果你们是心理医生,就告诉我怎么才能把到唐娜"
"你可以送她献花,送给她小蓝花"
直到片子结束时我才理解了这医生话语间的意思。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部看似很闷得作品给了我那么多那么深的感动,
P.K.D,我慢慢了解了这个内心广阔的瘾君子。不应该这么惩罚你的朋友们么?也许我们在享受你的作品时也是略有自私的。
对了,唐娜,这个名字很好听,尤其用基努的语调喊出来,充满着爱和渴望。不过我更希望如我想象的发音是"tonna"而不是"donna"。
基努演得非常好,我发现他确实是有演技,尽管以前完全没感觉;还有那几个神奇的哥们,疯得好棒!也许唐娜的演员会稍微有一点点逊色,因为,唐娜太难了,她太难以面对巴布了。
P.K.D又一次半梦半醒着讲述了个心动的故事,也要谢谢导演Richard Linklater,你用自己对的《A Scanner Darkly》忠诚的理解,使用了我认识比较合适的方式表现了这部作品,很像读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经常会遇到许多认为电影毁掉原著的情况,我想不能完全归咎于编剧和导演,而是电影和书本就无法达到情感上的一致,感知层的有着天然的限制。
《A Scanner Darkly》片子使用的视觉表现形式,我想是对表现作为科幻作品的原著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想起我上大学时曾经制作过二维渲染的短片,其中一部我也把一光头的男人孤独地放在了沙漠和棕榈环绕的美国公路上,跟《A Scanner Darkly》的加州橘子镇现在想起来真是很相近。
不说自己了,这里可能会有个误区,我想许多观众跟我刚开始看时的感觉相似可能会认为这部片子是实拍后进行二维渲染。直到我看完,我带着细微的不理解去看了ABOUT ANIMATION才知道——远不止那么简单。
用创作人员的话来解释应该是:“我们偷了基努的脸和表情!”。
原来这部片子是由实拍后,由五个小组共五十多个人使用模仿绘制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尤其是片尾的(不说剧情了)里,可爱的五十位动画师几乎集体崩溃。
不过正是由他们的也许不能被很明显看出来的努力,我们才能体会到Dick内心的那一点点轻微却有不同常人的情感变化。
还有得说这部电影“很书”的地方完全由内容来看,处处都藏着预示,这预示不是逻辑的,不是动作片式的,是非常感性地,是文学作品里才有的预示。
可是我看过预告片,果然又体会到全世界的预告片都要给观众的感觉都是——这是部动作片。我自己以前也剪过不少预告片,其中甚至有《马大帅2》,当时播出来我特别想钻到地里,因为当时我就让马大帅变成史泰龙。今天,我带着理解的心情来看一部优秀作品的预告片,尽管要为了大众接受和票房的角度来做些处理,不过我更多从个人的角度来建议多点自信,内心的动作片才是最有力的。
是不是?心理医生?
如果你是心理医生,能不能告诉我我该怎么来为了一部喜爱的作品放松地简单地写个影评?
不知道就先停笔,想起来继续再写
最后我想说,片子中的希望让我感动了太久:
“我想搬到北方,到一座农场,住在山脚下的小木屋
我能陪你去么?
希望可以. 我真的希望可以”
不过其实,这真的很难,对他们来说
http://content.answers.com/main/content/wp/en/7/7a/Scanner2.jpg 4 ) 如果你能静下心,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
本片的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自 1982 年告别人世以后,《银翼杀手》 、 《全面回忆》、 《异形终结》、《强殖入侵》、《少数派报告》到《记忆裂痕》,再到眼前的这部《暗黑扫描》,迪克的作品屡次被改编上大银幕。完成于1977年的小说《暗黑扫描》 其实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带有纪念性质的作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作者与朋友们一起嗑药并沉迷逍遥的经过与体验。迪克是以同情和无奈的角度出发,在篇尾的作者附记中,迪克认为及时行乐本身没错,他那些朋友因享乐而受的惩罚(终生脑损伤或脑死亡)实在过于沉重。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美国加州橘子郡,讲述的是缉毒卧底密探为破获毒品源头而付出巨大代价的经过。
不想再多说关于导演的经历、导片风格或是制作手法,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真人+动画加上特殊软件效果处理后,十分适合表现服用药物后的视觉反应。
本部影片其实是相当的压抑的,我在看过以后,心情总是以一种沉重却又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环境而显遥远以至于不应该叫沉重的低落情绪持续了两天。我想这种感觉也许就是吸毒后期的那种空虚的反应吧。吼吼~~~~~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还有一点小小的意外。忧悒的音乐伴随着凄惨的主人公死亡诗篇般的内心独白,将一个失落者的心情刻画到了极至。
“扫描仪能看到什么?进入大脑?探至心灵?他能看到我的内心,我们的内心吗?透彻的还是黑暗的?我希望它能看得透彻,因为我在再也看不到我的内心了,我只能看见阴霾。我希望它能做的更好,因为如果扫描仪只能看到黑暗,就像我看到的一样,我就是被诅咒了一遍又一遍。”当人们在失落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感叹呢?那就让这句话把我的伤感寄托出去吧,永远。
补充两句关于本片的内容,这是一部需要看至少两遍的电影,里面的对话很多就像谜语,说的是后面的情节,所以你看完以后回头再看对话,尤其是那个女的说的话,就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那说明你和基努.李维斯演的那个探员差不多了。如果你看明白后会觉得这个片子很牛。再说一句,片尾原著的那一大段文字,跟本片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原著的一个纪念性后续,别混淆了。
5 ) 黑暗扫描仪 A Scanner Darkly
配角表演可以打10分,和Actor一起那几个。
虽然一开始就看到Winona Ryder的名字,并且知道她肯定是女主角。但我看完片子后才想起来,怎么没有发现那个异性4里惹人爱怜的女人造人,或者是吸血鬼惊情400年里宛若天人的面孔?她变成动画之后真是认不出来了,基努却仍然棱角分明。
颓废、困惑笼罩了整部片子。在那种被全面监控、混乱的社会,吸毒不可避免的成为流行品。影片始终提到Substance D,一种叫D物质的毒品。最大的悬念也在于此,D物质的源头,主角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当然,谜会一个一个的解开,惊讶一步进一步。我只想到了第一个(他上司),还蛮以为不过如此,却没料到后面迅速揭露的事件的真实结果。我又想找Philip K. Dick的原著小说来看了……这部小说的某些细节来源于作者自己亲身吸毒经历。
我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有像罗曼.波兰斯基的《第九道门》,基努演过的另一部《康司坦丁》,《夜访吸血鬼》。有些黑色、幻想、异力怪神的。
活的和死的东西在交换所有权
死的东西的推动力比活的东西的推动力强大
活着的应该永远都不能习惯为死亡的目的而服务
但是死亡应该——如果可能的话——为活着的目的而服务……
我看见死亡从大地中升起,从地面本身,化成一片兰色的田野
6 ) 花小钱办大事
这无疑会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片子,很奇怪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国人看过。正如Philip.K.Dick的其他小说(《少数派报告》、《致命报酬》)一样,天马行空的科幻背后,是对人来社会、政治体制、技术进步淡淡的担忧。导演用了真人拍摄,后期电脑CG特效渲染的方式,是对电影拍摄技术新的探索。
总之,看到这么一个片子,首先在视觉上是很震撼的。虽说用了很多特效,电影的投资并不大,预算只有800万美元。花小钱办大事,电影的收入也基本上实现了盈亏平衡。当然,这要感谢基努李维斯、小罗伯特唐尼、伍迪哈德森几位同学本着为前卫艺术献身的精神,没有漫天要价,合力打造了这样一部力作。
真人捕捉+动画特效就像在模拟嗑药后的世界形状。整个电影更像一场反乌托邦反现实的幻觉实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个人风格太强了,形式把内容压得死死~
I love dream-like, cut edged, fluid animation (yes, [XIII] too)
晕了……但……如果我知道他的思想性的话……是个好片子
6.5分。实验性质非常浓的作品,表现手法的创新远远大于了故事。这种采用真人表演再进行动画化的作品,据我所知也就这么一部而已。但如果谈到情节的话,我不清楚原著爱好者是否满意,但至少纯电影而言,我并不喜欢。两个扫毒卧底最后竟然相互对付,这种白痴的情节太无聊了~~~
6/10。实景动画的另类手法在《半梦半醒的人生》已经玩过,混乱的镜头衔接连同主人公也不懂自己在讲啥的独白一样,加上头皮爬满青虫和人样甲虫的幻觉状态描述,关于吸毒者的经历和间谍身份的分裂,都很容易让人想起柯南伯格的《裸体午餐》。毒瘾者才能体会的电影,正常人如我来看真是止不住的啰嗦扯淡。
认真的看下去,这真的是个好片子
诡异
有点涩但是又很爽
没看完,老实说看不下去= =
!
被低估的杰作
中毒,人格分裂,未来世界,颓废社会和一手遮天的大财团,洗
视觉效果很有趣~
又是漂亮的形式感,原来以为是渲染,后来以为是胶片上色,最后查了资料才知道是实景拍摄由动画师手工重绘,成片这迷离的调子和对PKD气质的高仿确实对得起他们的辛勤工作;故事其实也不复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讲法虽然需要大篇幅的铺垫——这虽然让片子显得太絮叨,但换来的是一个出色的收尾。
黄雀在后的阴谋阳谋。只论剧情的话还蛮老套,形式的话也看过类似的,米国人最怕的就是“老大哥在看着你”+“system对个人的控制”了。开头看得我也痒屎了,小萝卜头留光头基佬指数飚破表!
小萝卜/radiohead
D物质瘾君子们
1.林克莱特对菲利普·迪克同名末世科幻小说作了相当忠实的改编,尽管内核黑暗阴郁,但影片更多在(主要由话唠争吵段落带来的)幽默喜感与悲情哀凉之间游转。2.先真人实拍再手动转描制成动画的形式契如导演此前的杰作[半梦半醒的人生],这一制作方法也与本片对瘾君子生活体验的刻画卓然贴合——现实与虚幻交相混融,难分彼此。3.影片在教育警世效果上与[梦之安魂曲]有得一拼,而基努·里维斯的主演和片子对未来社会全员监控(全景敞视监狱的高技术极端版)的描摹又令人不由得想及[黑客帝国]。4.小罗伯特·唐尼将毒虫贝芮斯的的狂妄自负疯癫兴奋劲儿演绎得入木三分,伍迪·哈里森也足够痞贱痴笨,而薇诺娜·瑞德又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双面角色,既敏感神经质又悲悯良善。5.千变万化衣的视觉效果极佳。6.争数单车齿轮与千眼人念罪状的场景很赞。(8.5/10)
用这样的演绎手法,真实和幻觉,一切愈发真假难辨。Keanu的光芒总是难以掩盖。
结局不悲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