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气盛

HD

主演:蕾切尔·薇兹,简·方达,迈克尔·凯恩,保罗·达诺,哈威·凯特尔,内芙·加切夫,埃德·斯托帕德,马达丽娜·珍娜,马克·科兹莱克,亚历克斯·麦奎因,艾米莉亚·琼斯,波佩·科比-特曲,汤姆·里皮斯基,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年轻气盛 剧照 NO.1年轻气盛 剧照 NO.2年轻气盛 剧照 NO.3年轻气盛 剧照 NO.4年轻气盛 剧照 NO.5年轻气盛 剧照 NO.6年轻气盛 剧照 NO.13年轻气盛 剧照 NO.14年轻气盛 剧照 NO.15年轻气盛 剧照 NO.16年轻气盛 剧照 NO.17年轻气盛 剧照 NO.18年轻气盛 剧照 NO.19年轻气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Mick ——《Youth》中的艺术家与现代艺术

20世纪的艺术家们已经老去。保罗·索伦蒂诺2015年的电影作品《Youth》呈现了两位老年艺术家朋友:作曲家Fred和电影导演Mick的在假期疗养院的闲言碎语——艺术的与生活的。Fred是一位当代新古典作曲家、指挥,与斯特拉文斯基交好,退休后不再出任指挥,而是“照常过日子”;Mick视电影为生命,还在一直进行拍摄,虽然被其好友影星布兰达斥责为最近三部电影“都是屎”。

两个好友间一个核心的讨论在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位置。
Mick: Your music convey surprising non-word emotions
Fred: Emotions could be over-rated too, Mick.

“有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作曲家Fred平静与冷漠的个人性格或许在某些方面映照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态度。在瑞士的雪山之间,透过弥散的雪粒射下的光线中,Fred在那有些不真实的木头瞭望台上坦言,“Ultimately, I never like life well enough.”

但Fred绝不是划分了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并站在理性的一边。音乐作为非表征性艺术的纯粹性给予了他一个坚实的根基:“Music is the only thing I understand. Because you don’t need words or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it.”

承认了音乐之音乐性作为根基,Fred可以区分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因为艺术的纯粹性使得它必然不能承担生活的全部——它甚至与生活是脱离的;对艺术的热情这也使得他对生活本身的喜爱并不强烈。在routine和art之间,一条清晰的界限被划分。但Mick并不承认这种纯粹的“艺术”,以及这种纯粹对于承担他生命意义的作用。在他看来,生命与艺术,都基于同一个根基——情感。

“Not me. I don’t ‘ do routine’ … You know what I’m going to do, Fred? I’m going to start, um, another film. You said emotions were over-rated——that’s bullshit. Emotions is all we’ve got.”他激动的陈述,随后颤抖着走到阳台上,登上护栏,跳下去。

情感、激情、情绪……在20世纪的艺术中一度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与之相关却有微妙对立的是“绝对音乐”在19世纪末的提出。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驳斥了当时通行的将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艺术”的浪漫主义观点,而坚持音乐绝无自身之外的人和目的,包括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没有其他指涉,而只是因为其本身便是自然设置入人之精神的“自然法则”。疗养中的Fred在瑞士的山间石头上坐定,指挥牛群,不同音高的牛铃在他的指挥下组合成各种节奏与和声。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设定背后便是这样的信念:音乐家并非仅仅在个人情感之中创作,通过共情唤起其他人的情感;他更像是在对被先天赋予给人的“自然法则”的发现中获得那种创作的狂喜。

有趣的是,在艺术的独立与自觉方面,“一切艺术都应该趋向音乐”的口号下,被汉斯立克所拒斥的“情感”又被现代艺术拉回核心位置。音乐一方面是完全非表征性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最能表达一种原初的生命力与激情的。尼采将酒神精神视作音乐的源泉,音乐是以一种完全无形的形式出现的,而它的非表征性是因为它是更加根本的生命意志的直接呈现。如此,“自然法则”似乎又与原初的情感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延续这种整体的情感观念,克罗齐便将美与心灵的形式直接对应于直觉,而“直觉只能来自于情感”:在心灵的原初性上,情感绝非在理性与知性之外,而是一种整一性的全体。Mick认定“我们除了情感之外再无其他”,在审美上“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的直观,对于“一辈子只读过两本书还有一本是枪手代写的自传”“忘恩负义的小人、白痴”但却具有极高直觉、对生活本身具有真正情感的女演员Brenda的推崇都展现出这样的态度。Mick所承认的是一种对生命整体的直觉,而它就直接且仅仅表现于人的情感当中。

Fred与Mick在艺术观念上的分歧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Mick的世界由情感构成。拍摄电影是他把握、研究、呈现这些情感的唯一途径。于是他必须拍摄,不停的拍摄,这本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为何会选择电影作为他的艺术形式——纵使也有非叙事化的作品,它大体总还是要在情节中直接触碰并点燃那些情感,作为人对他的存在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当他不再能够拍摄,当他的“事业”不再,他的生活也便无法进行下去。这或许也呼应了罗斯科的自杀。而Fred,令人惊奇的,当他发现了妻子的死亡后,却同意为女王指挥其为身为歌唱家的妻子创作的《简单乐章》——这是他之前坚决抵抗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她(Fred的妻子)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而影片结尾,Fred却站立在皇家音乐厅,表情平静的指挥着这首曲子,尽管他的内心充满波澜。面对所珍视者的丧失,两位艺术家的不同态度具有某种暧昧的象征意味:或许情感,以及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无法真正在艺术的历史中存续下去;而纯粹的艺术本身,无论艺术家与世界如何变化,都会在人类文明的巅峰闪耀。——当然,这背后依然暗含着一个难以明示的问题:对于真正追求作为生命之整一性的情感者,或许艺术也并无必要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存续——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与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

 2 ) 并非世界否定你,而是你未认清自己

《年轻气盛》的故事场景全部发生在一个瑞士的高山度假疗养酒店,无论是躺在热气蒸腾的温泉池中被浸泡,还是赤身裸体在幽暗的桑拿浴室中被蒸发,还是一排排松弛、下垂的衰老肉体排着队游走,电影中的这些场景都与西方宗教绘画艺术中的地狱景象不谋而合。似乎在隐喻,虽然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名流:著名指挥家、导演、演员、球星、世界名模,虽然身处在风景绝伦、享受奢华的高端酒店里,虽然肉体被按摩,但精神却都在经历炼狱般的过程。

而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自我否定的内心历程,理智与情感的天人之战。

每个人的人生中,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态度不同,对待自我否定的认知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经历也就截然不同。自我否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有时也会带来极大的裨益。优秀的自我否定,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说片中的巴林杰父女这条线。

巴林杰是个当年经常和斯特拉文斯基一起混的音乐节,斯特拉文斯基去世后,他俨然就成了继承其衣钵的人,他在威尼斯交响乐团任指挥,经常来到瑞士这家度假酒店度假。因为斯特拉文斯基曾经和他说过,理智的人没有品位(intellectuals have no taste),为了成为斯特拉文斯基,为了能够毫无遗漏地继承他所有的天才和品位,于是,巴林杰也发誓要做一个不理智的人。这段对话后来出现在巴林杰在好莱坞演员特里的对话中一带而过,却是巴林杰一生追求的写照。

所以,在面对女王特使的会面中,巴林杰竟然有些不礼貌地在翻阅世界小姐的新闻,他在以种种看似不理智的、不守规矩的、癫狂的艺术家式行为,来证明自己可以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继承者,以弥补自己的天赋之缺。

这就是为什么,在女儿莱娜的口中,巴林杰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他从不关心妻子,从不关心孩子,没有拥抱、没有亲吻,有的只是告诉他们:安静点,爸爸在作曲;安静点,爸爸在创作;安静点,爸爸在和重要的人讲电话;安静点,爸爸在和斯特拉文斯基会面。斯特拉文斯基仅仅凭借天赋,用最简单的乐器,就可以信手拈来地在战争环境下的瑞士取得成功,天赋欠佳的巴林杰却要献出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在和平的年代,仅仅搏得一席之地。

然而,第一次对他人生的否定来自他的女儿莱娜,巴林杰说能够理解女儿男友出轨的痛苦,却被情绪激动的女儿道出了他所有的人生秘密:多次出轨,妻子知晓但一直隐忍,他甚至尝试同性性行为(也是他努力践行斯特拉文斯基那句忠告的佐证)。

巴林杰是一个拥有自我否定勇气的人,他接受了女儿的否定,甚至很快就对她说,我确实无法理解你,我不能假装可以理解,就像在反问演员特里你竟然看书之后,就立马承认自己是一个怀有偏见的老人。

巴林杰自我否定的勇气也积极影响到了女儿莱娜,她在被出轨男友否定之后,先是相信了他指责她床上功夫不够好的话,但很快就在一次噩梦中醒来,并告诉自己和父亲说,那并不是真相,那只是男友的一个借口,并且很快选择了相信感觉,与登山教练暗生情愫。

最后,老友导演米克的死,让巴林杰的内心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巴林杰对米克说,情感有时候是被高估的,但米克在自杀前对巴林杰说,你说情感是被高估的,但是情感只我们唯一拥有过的东西,说完就跳楼自杀。

米克坠楼之后,巴林杰坐在椅子上不动,久久无法回神,呼吸急促,一方面是因为米克的死震惊了他,另一个原因,是米克的话让他感到了愧疚,因为他一直以来不想成为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没品位的理智人”,但其实他一直都没成功,而米克天生就是不理智的,是凭直觉和情感做事的,或者说,巴林杰一直以来对斯特拉文斯基那句话的理解就是有偏差的,他以为不顾家庭、不带情感、专用于音乐创作就可以成为天才,但实际上,那是错误的,艺术应该是情感的表达,因为情感是唯一存在过的东西。

于是,他去斯特拉文斯基墓前看了看,大概是觉得自己从前领会错了,于是他改变了拒不受邀指挥《简颂》的想法,尽管之前他认为那是只有妻子才可以唱的曲子。

而莱娜以为自己了解父亲,知道他的各种不忠与人生秘密,就是了解了他,直到得知父亲始终为母亲保留《简颂》而备受感动,才知道自己并不完全了解他,再到最后巴林杰去病房探望失忆的妻子,说孩子们或许并不理解我们曾经的经历,莱娜对父母的认知始终是不完整和片面的,她之前的看法不断地被否定。

再说导演米克父子的线。

他们是很一脉相承的父子,都是凭借感觉做事的人,所以当米克得知布兰达无法出演他的电影,那个片子就无法拍成的时候,直接跳了楼,而儿子也是为了一个床上功夫好的女人,就离开了青梅竹马的漂亮女友莱娜,这对父子都是情绪的动物,他们凭借直觉和情感活在世间,进行创作。

所以,尽管米克可以对着望远镜对身边编剧团队的年轻人教导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但是他自己对于旧日情怀却沉迷其中,他始终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他一手早就了布兰达,但最后特里道出了真相,你或许是个伟大的导演,但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塑造者。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在山坡上开天眼一般地见到了曾经所有和自己合作过的女演员,他们穿着剧中角色的服装,然后虚心地向他求教,该怎样的表情,该怎样的步伐,该怎样的动作,但他知道,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的女演员塑造者,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些才华出众的女演员,所以他最后向她们脱帽致敬,这是他自我否定的一个过程,但对于一个感性的人来说,这种自我否定是极其痛苦的,所以在完成了自我否定之后,他选择了自杀。

再说演员特里的线。

他为了思考一个角色,来到酒店,然后细心观察酒店里所有的人,他沉浸在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中,觉得全世界都只认识他扮演过的机器人Q先生,而在那个片中甚至看不到他的脸,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知,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种愤世嫉俗的劲头。

然而,他遭遇的第一次否定来自于一个被他视为花瓶的世界小姐,她说,我当选世界小姐时是开心的,但是你成为Q先生时,你开心吗?

我开心地取得了成就,你却一直因为你的成名作而备感委屈,这两种情感确实不是一个等级的,后者似乎更为失败甚至荒诞。

特里开始时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轻率的退让,才让Q先生成为了他的标签和符号,但是在之后的种种经历中,他才渐渐明白,那并不是轻率,正像后来那个小女孩对他说的,原来没有人是准备好了的,他的成名实属偶然。

并非世界否定你,而是你未认清你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化妆成希特勒之后,顿悟了一切,因为一直以来他没有做出选择,他演Q先生时穿着盔甲、挡着脸,他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选择,但是当盔甲卸下,面对每一个观众时,他必须去选择,表达欲望还是表达恐惧,而是最难的。他演不了希特勒并不是因为他不会表达恐惧,而是他不愿意看到恐惧,不愿意看到观众因为看到他而恐惧,他习惯了被膜拜。

那一时刻,他知晓的并不仅是要表达欲望,他更知道,之前觉得世界因为Q先生低估他,这是自己的多么幼稚的看法。

相对于上面这些人物的“有声”线索,影片中还存在一条“无声”线索,请理解我将马拉多纳也归于这条无声线索,因为他对白很少,此外,还有那对不说话的老夫妇,还有按摩女孩,和年轻的应召女。

马拉多纳一边让女助手给他按摩踢网球踢到血肿的脚,一边望着远方说,我看到了未来。我觉得这个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有意义的地方,因为在米克教导年轻人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对未来应该是无力的,因为几所不及,但此处马拉多纳仍旧满怀期待地想象着未来,自己可以重新驰骋于绿茵场上,如果是米克在教导人时是在假装理智,那么此处马拉多纳表达的就是真的情感,尽管可能他的梦完全无法实现,但那是他现在存在的唯一意义。

而且,马拉多纳在片中是一个没有自我否定的人,他即便拄着拐杖仍旧要给球迷签字,在温泉池里也要炫耀自己就是左撇子,到底是他的骄傲造成了他今日的肥胖与颓废,还是没有自我否定过的人反而心怀信念?

而按摩女孩,从来无话可说,不会用言语表达,所以一直都在默默地练着跳舞机,这仿佛是对白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只有肢体运动、没有语言交锋的世界,而导演片中安排这样一个安静的、无言语的世界,似乎也是在对主人公种种前后矛盾的对白世界的嘲讽,一个世界的存在,就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否定,或者参照。

我甚至觉得,布兰达脱口而出那一句:没有这些烂电影,生活照样要继续,既有可能就是本片导演的一次自我否定,他通过主人公之口,道出了这个困扰他的问题,甚至对自己、自己的作品呢、自己的行业都来了一次彻底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的勇气是惊人的,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思考的深度和坦诚的内心。这种坦诚的自我否定,贯穿了片中的很多人物,巴林杰,米克,莱娜,特里,有人在自我否定之后变得更从容,有人一死了之,有人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不过有一点,自我否定最好放在年轻时来做,免得一生虚掷,入戏太深,最后像米克一般无法自拔。

 3 ) 年轻与衰老的混合体,真实与现实间的对立

原载公号“文慧园路三号”

作为今年征战戛纳的“意大利三雄”之一,年仅45岁的保罗·索伦蒂诺除了处女作《同名的人》之外,6度入围主竞赛单元,是从戛纳成名的“戛纳嫡系”。《绝美之城》错失金棕榈大奖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总被人们拿来和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甚至是安东尼奥尼的《夜》相对比。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也不全对,索伦蒂诺片中那种暧昧的人物关系,主角构成的小群体被更大的空间与人群包围状态,以及对意大利景观空间的展现,在局部上的确与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作品有相似性。

但若将此作为对索伦蒂诺作品内核的认知,显然是不够合理的。正如索伦蒂诺自己所说“《绝美之城》不是关于罗马的,但是它包含了罗马”一样,《年轻气盛》也并非如其片名“YOUTH”,它不是关于年轻的,但它包含了年轻,是在年轻与衰老的含混体之下,展现的真实与现实间的对立。

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那种对现实社会、上流阶层的明显的批判性不同,索伦蒂诺对社会与时代的影射是更加隐没的。从处女作《同名的人》到《绝美之城》,再到今年的《年轻气盛》,那种继承于意大利电影中段落化组合、碎片化叙事的结构导向了一种隐藏的开放性和连续的对立性。主人公弗雷德和米克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游离在去情节化的电影里,社会面具与地位在这个阿尔卑斯山的疗养院里后退,浮上台面的是一种被解构、碎片化和重新赋予意义的生活。顺序的叙事模式中缓慢展开的生活真相,同时走向了回忆与未来的两个维度,同样也指向衰老和年轻的维度,一方面是对回忆中生活记忆(年轻)的推翻,一方面是假象剥离以后面对未来生活(衰老)的重建。这也对应于了片中那句台词“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当你老了看到的就会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

泥疗段落女儿长达3分多钟的独白固定镜头,酒店大厅中简·方达和导演米克的撕逼的谈话,音乐家弗雷德对女王特使的坦白,都承担起了对过去的推翻功能。这也是索伦蒂诺电影的另外一个共同点——由他电影中主要角色提出的生活主观与现实客观间的距离的质疑,类似的质疑同样在《绝美之城》中由主人公捷普·甘巴尔代拉提出,索伦蒂诺说“言语为客观乱序和无意义的世界提供了秩序与意义”,他通过影像复制了生活段落,音乐作为时而现实时而非现实的元素穿插其中,又让语言对生活段落做新的解读,现实与真实、主观与客观间的距离就这样被拉开来。
 
与隐藏的开放性相呼应的是连续的对立性。《年轻气盛》里,衰老和年轻构成了一对明显的对立元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连续的对立:酒店现实空间与外景山间幻想奇观的对立,电影导演米克及其团体创作时的热情与简·方达饰演的旧日情人所代表的过气现实之间的对立,以音乐家弗雷德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和抢走女儿丈夫的歌手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穿插在平移镜头间的蒙太奇想象甚至也可以被放到这样的序列中来。所有这些元素都是“老”与“青”的外延,巡弋在身体和皮肤上的镜头仅仅是最表层的描绘,两位老人对每天撒尿撒几滴的讨论,对年轻时代性生活的回忆,对衰老不加掩饰的写实、认同、自嘲、乃至玩味与赞扬成为一种以“悲剧性有趣”来设置影片基调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年轻与衰老被混合在了时间的序列里。

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则是在年轻与衰老的混合体中,走入了现实与真实模糊的界线。我们都在寻找真实,但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而真实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所有的距离,就像片中的导演弗雷德所感受到的生活和他能在银幕上再现的生活一样,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在年轻与衰老的对立背后,更让人饱受折磨又充满迷人魅力的对立。

----------------------------------------------------------------------------------

最后说说人物,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现实对应者,最后被唱响的《简单乐章》是被现代主义、极简主义以及摇滚影响的后极简主义作曲家大卫·朗(David Lang)写的,他呢,就是《梦之安魂曲》里面那首听起来像嗑药一样的summer overture theme的提琴四重奏的编曲。唱歌的是韩国著名的女高音曹秀美,是被卡拉扬钦点过的人。但片子里的音乐家弗雷德影射的人又是谁呢?

影片中,年迈音乐家弗莱德谈到了自己对和著名的现代派音乐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才华的羡慕,以《春之祭》闻名的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除了有“超过弗雷德十倍的才华”外,也是个感情生活风头无两的人,影片《香奈儿秘密情史》讲的就是那个贵的要死的包的创始人香奈儿女士和这位音乐家的风流韵事。而这位音乐家除了和香奈儿姐姐有一腿外,还是同性恋圈子的红人,那他到底和和谁搞过基呢?

女儿说弗雷德给自己搞过基的男人写信,虽然没有指明是谁,但弗雷德说自己和斯特拉文斯基关系很好,而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是巴黎艺术界的同性恋群体中的红人,还和当时在巴黎创办俄罗斯舞团的塞尔戈·佳吉列夫传过绯闻,而著名音乐家拉威尔和拉威尔的学生德拉格,则都是和史特拉文斯基关系密切且传闻中搞过同性恋的人,德拉格还有和斯特拉文斯基言语暧昧的信件被爆料,信中说“我讨厌你躺在佳吉列夫的臂弯里”之类的,至于到底是谁,你们自己脑补吧……

 4 ) “我们都是临时演员”——《年轻气盛》中的经典对白

1、

i find Monarchies so endearing. 我发觉君主制很讨人喜欢
because it’s so vulnerable. 因为它很脆弱
you eliminate one person. 你们干掉一个人
and all of a sudden, the whole world changes 忽然间,整个世界就变了
like in a marriage 就像婚姻

2、

i work with all the great European and American directors
我和所有伟大的欧美导演都合作过
but i’ll be remember forever for Mister Q . 但是我却总是因为Q先生被人铭记
for a fucking robot . 一个他妈的机器人
i had to wear suit of armor that weighted two hundred pounds
我不得不穿那个200磅重的盔甲
you couldn’t even see my face 你甚至看不到我的脸

3、

女儿:to help you get back in shape . 帮你恢复身材
父亲:at my age, getting in shape is merely a waste of time 我一把年纪,保持身材等于浪费时间

4、

治疗师: after pain come pleasure 疼痛之后是愉悦
ballinger:and then…..pain again 然后又疼

5、

A:you’ve been watching too many movies, you idiot, you’ve forgotten what life is about
你看太多电影了,白痴,都忘了生活是什么样子
B:well , movies are life 电影就是生活
A:didn’t they teach at the film school that inspiration does not exist? inspiration is a lie . 电影学院没教过你灵感并不存在吗?灵感是一个谎言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inspiration. only fermentation 不存在灵感,只存在构思酝酿
B: inspiration exists, all right….. you just don’t recognize it because you have zero talent.
灵感是存在的好吧,你不承认只因为你没有天赋。

6、

ballinger: sixty years ago you sore you never slept with her, out of respect of my love for her. now you’ve changed your tune.
60年前你发誓说没和她睡过觉,出于尊重我对她的爱,可是现在你却改口了。
mick:the real tragedy is that i can’t even remember if i slept with Gilda Black
可现在真正的悲剧就是,我甚至都不记得我有没有和基达尔·布拉克上过床了!

7、

and i was thinking about all the thousands of little things that i done for her as her father. and i done them deliberately so that she would remember them when she grow up.
我想着我作为父亲为她做过的千万件小事,指望她长大后会记得
but in time she won’t remember a single thing.
可是到头来她一件都不记得
tremendous efforts, mick, with a modest result .
纵你用力击水,依旧了然无痕。
8、

what the fuck do you see in her? 你他妈到底看上她什么了?

she’s really good in bed 她在床上真的很厉害。

9、

女儿:she’s a prostitute? 她是个妓女?
父亲:worse, she’s a pop star. 比妓女更糟,是个流行歌星。

10、

never a caress, never a hug, never a kiss, nothing. 从不关心,从不拥抱,从不亲吻,都没有
you never know anything about your children. 你对你的孩子们一无所知
you never knew if we were happy, if we were suffering , nothing 你不知我们是否快乐或痛苦,不知
everthing was on mommy’s shoulders,一切都是妈妈扛着
at home the only thing you would say to her were the two words: quiet, Melanie 在家你只会说:安静,梅勒尼!

11、

this morning i did this big, powerful piss. 今早上,我狠狠地尿了一次
i haven’t been so happy in a long time 好久没这么开心过

12、

this is what you see when you’re young 这是你年轻时看见的样子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一切都看上去触手可得
that’s the future 拥有未来

and that’s what you see when you are old,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far away.that’s the past
可是当你老了,看什么都觉得遥不可及,因为已经逝去

12、

if you know how to steal, you don’t need training. stealing becomes your education.
如果你会模仿(偷窃),你就不再需要教育,因为模仿会成为你的教育

13、

intellectuals have on taste 理智的人没品位

14、

i want to tell about your desire, my desire. 我想表达你的欲望,我的欲望
so pure, so impossible , so immoral. 如此纯粹、不切实际、不道德的欲望
bu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that’s what makes us alive. 但没关系,正因如此,我们才活得有意义

15、

i’m going to make this movie without you. 没你我也能拍这部电影
life goes on even without all that cinema bullshit 没有那些烂电影,生活照样继续


16、

men, artists, animals, plants….we all just extras
人,艺术家,动物,植物,我们其实都是这个世界上短暂存在的临时演员而已。

 5 ) 生之简颂

在《绝美之城》里,保罗.索伦蒂诺充分展现了他以诗意的镜头驾驭宏大主题的能力。继在罗马思考了“绝美”之后,这次他将故事搬到了阿尔卑斯,开始了一段对“青春”的体察。
作曲家Fred Ballinger(Michael Caine饰)和导演Mick Boyle(Harvey Keitel饰)是相交多年的老友兼亲家,年事已高的两人一起在一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老年疗养胜地度假。Fred业已退休多年,平时事务都交由身边的女儿兼秘书Lena Ballinger(Rachel Weisz饰)打理,最近却遇上女王特使亲自上门,力求他出山为菲利普亲王的生日音乐会指挥一场他最出名的作品《简颂》。Mick以塑造刻画多样的女性角色而出名,此时正在筹拍他的最后一部电影,计划让与他合作了十一部电影的好莱坞传奇女星Brenda Morel(Jane Fonda饰)担纲,而在此召集了一帮年轻的编剧和他一起打磨剧本。在这个酒店里,他们还遇上了美国好莱坞新生代明星Jimmy Tree(Paul Dano饰)、新晋环球小姐Joyce Owens(Madalina Diana Ghenea饰)、前球王Diego Maradona(Roly Serrano饰)以及形形色色的其他人。
影片开篇The Retrosettes Sister Band的“You Got The Love”和影片最后BBC交响乐团演奏、曹秀美演唱的那首“Simple Song #3”其实都指向共同的主题——爱,在这点上可以说保罗.索伦蒂诺采取了完全的首尾相应。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内在的滋味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却已完全不同,整部电影就是在隐隐约约的“爱”这同一主题下的一次回归。这回归的路线并不是一条直线,它有波峰有波谷,情绪随之起伏,认识也随之摇摆,但最终归于一首《简颂》,一首简单的歌。
开场曲完了之后,镜头一转便是酒店的庭院,女王特使请Fred出山。Fred婉拒的同时,用婚姻来类比调侃君主制,“失去一人则万事皆变”。镜头一转便是上岸就需要吸氧的球王Maradona,然后迅速蒙太奇到Fred的梦。梦中Fred走在一条石板小路上,和性感至极的环球小姐Madalina Diana Ghenea相对侧身而过,中途甚至被对方的高耸的乳房极为诱惑地摩擦了一下;随后水面上升,Fred赶不及进入画有耶稣和天使的圣堂,惊呼着妻子Melanie的名字,就已被水面淹没。
在面对外人意识清醒的时候,Fred对他本人的情感似乎已经到了一种轻佻的达观,甚至可以用来开玩笑,而事实上他和需要吸氧的球王一样,身体已经行将就木。向梦中Fred迎面迈着猫步走来的环球小姐,似乎来自于天堂之门,却充满傲视人间的生机,而垂垂老矣的Fred还没有还无法触及天堂之门,便会被无边的虚无所淹没。Fred的恐惧在此具象化了,他其实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衰老对他意味着什么,死亡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宿命,而他离天堂似乎永远都差那么几步。
醒来的时候,他还在庭院,舞台上正坐着Mark Kozelek唱着“Onward”。伴着“Onward through the night of my life”的歌声,Fred坐下在Jimmy旁边,和他开始了一段关于作品与轻率(levity)的谈话。Jimmy认为,Fred和他都因为人们的轻率而陷入了一个类似的困境:作为演员,他只因年轻时自己曾扮演的一个连脸都看不见的机器人角色为人所称道,而Fred的作品只有《简颂》被大众所铭记。Fred告诉他,轻率是无法抵抗的一种诱惑,同时也是一种曲解。
对Fred和Jimmy标签式的认识,其根本是一种简化。然而Fred并没有用 “simplification(简化)”,而强调的是 “levity(轻率)”。轻率是一种态度,有着一种基于“lev(上升)”的情绪基础。和它相对的是严肃的考察和整体把握,但明显没有除了他们彼此,几乎没有人对他们抱持如此态度。Jimmy这个年轻的演员,内心却和Fred有着共鸣,他年轻,却不气盛。
Fred告辞,往回走的路上遇上了藏僧,传说中的 “浮空者(The man who can levitate)”,后者向他“扎西德勒”打招呼。在电梯里,他遇上了拖下面具的女人,微微一笑,却没有搭讪——他已经不再“轻率”。
Fred走在去Mick的房间路上,听见有人在练习他的《简颂》。在Mick的房间里面,Mick告诉他,他知道两个年轻的编剧已经相爱,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Fred反问“你怎么知道”,Mick说他知道全部关于“爱”的一切,而Fred已经太老了,学不会了。
至此,影片标题出现,全片正式开始。
Lena安排好了Fred在酒店的事情之后,准备和丈夫去波利尼西亚而向她父亲告别。Fred说他来这里那么多次那个藏僧从未浮空,Lena说父亲太过冷漠。Fred检查身体过后,问医生他是否真的那么冷漠,医生笑而不语。
Mick手下的年轻编剧们在吵吵嚷嚷中头脑风暴。Fred对着打坐的藏僧说:“我知道你没法浮空”。然后他坐在长凳上用塑料纸打着拍子的时候,又听见了有人在联系他的《简颂》。超市里,Mick买了一大堆东西,而Fred只买了一张创可贴。
“levitate”和“levity”有着共同的词根,“轻率”的下面有着“升腾”的活力。虽然年龄相似,Fred和Mick却呈现为两极。Mick还在为自己的遗作《生命的最后一天(Life’s Last Day)》费尽心思打拼,要以最华丽的方式来谢幕。而Fred的生命热情已经消散得不剩,他已经不“轻率”,也不相信“浮空”的神奇,唯一能够勾起他注意的,是他自己多年前创作的《简颂》,而《简颂》是他最重要的回忆。
Fred和Mick走在石子路上,谈到了Fred曾经迷恋的Gilda Black,既而谈到了Mick到底有没有和她上床,最终谈到了回忆。回忆对今天已近耄耋的Fred和Mick,都是痛苦的话题:Mick说他根本记不得了,而Fred说他曾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记住一些瞬间,效果却不如人意。
Fred的冷漠的自我舔舐相当悲苦,他的生命的前路如同他的梦,已经来不及触到彼岸便会划入虚空,而他曾经的印记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如果说《绝美之城》中的Jep是一个自甘空白的行走的虚无,Fred却是不愿消失却面对自己身前身后步向虚无却无能为力。只有在音乐中,在“指挥”一群农场动物的当下,他才能把握住当下而回归欢欣。
餐厅里踯躅前行的球王和沉默无语的老夫妻,舞台上The Retrosettes Sister Band在唱着 “Dreams are my reality”,Fred和Mick继续着他们的赌局和希望明天能尿出来一点点。回到屋里,Fred发现Lena被她丈夫抛弃了,于是向Mick告状,约定明天来把事情说清楚。年轻的妓女走出一个房客的房间,老人眼神默然地目送她离开。第二天,Lena的丈夫Julian以性为理由来解释了他抛弃Lena的理由,Fred被Lena逼着道出了这个理由过后,却看见Lena负气离开。
年轻不在,无论是对事情的掌握,对情感的掌握,还是对身体的掌握,弥漫着的都是深深的无力,对每个人都是如此。如同桑拿房中陈列的衰老的肉体,在氤氲中沉默着,如同等待审判的死尸。
Lena对Fred的爆发,从字面上是她揭开了Fred对妻子Melanie曾经长期不忠的遮羞布,对称着现在是她在承受着自己丈夫不忠的后果,然后细读过后便能发现,整个爆发实际上是她在Fred宣称他能够理解她的控诉:以Fred当年的气盛和轻率,怎么可能理解她Lena现在的绝望和无力——这是一个曾经有着活气甚至让身边人遭殃都在所不惜的人对一个现在充满死感的人的同情,他只懂虚弱,但不懂痛苦,他的“理解”虚伪到了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然而,
球王给粉丝签名,叛逆的少女反抗母亲,餐厅沉默的妻子耳扇丈夫,身着礼服的Lena来到餐厅明艳照人。第二天,Fred给Mick说,“我好久没这么高兴了”,他们讨论着当初第一次骑上单车的那一刻,然后发现昨天在餐厅里耳扇丈夫的老夫妻偷偷在森林里做爱。
无力不是绝对的,人还活着,人会恢复。
夜晚的庭院中,舞台上Laura Pierazzuoli唱着“À ma manière(我自己的路)”,Jimmy谈论着他琢磨新角色的心得, Lena开始反思为什么和Julian分手,而Fred终于承认,他这辈子只了解音乐:音乐不需要语言和经验,音乐是纯粹的。只了解音乐的Fred,其实根本不懂生活;母亲Melanie会懂女儿Lena,但她不在这儿,她只有自己去面对事实,然后消化。事实就是Lena的噩梦:他老公就是跟着一个性感的魔鬼跑了,如此简单。而无论事实多难看,只有直面事实过后,Lena和父亲才能在谈笑中放下心结:他们两父女床上都不差,有其父必有其女。
面对事实,放下心结,才能重新开始。Fred只懂音乐,于是他便循着《简颂》,开始指导那个年轻小男生拉小提琴。《简颂》不仅简单,而且美丽,因为它是Fred当初心中尚有爱时的作品。而他在女王特使面前的爆发终于宣告了这一点,他把他全部的爱灌注到了他的这个杰作之中,在他有生之年,在他妻子之后,他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再演唱《简颂》。
《简颂》是他的绝美,他打算以一生去守卫。
最初化开他心结的,是年轻按摩师的触碰。触碰是另一种音乐,无需言语无需经验就能感知。在她的手指下,Fred如同一张白纸,透过他无以表达的冷漠下面,她感觉到了他最深层的情感,“你不是压抑焦虑,你是情绪交杂”。Fred说,可能是人怕触碰带来的欢愉;而女孩说,如果真是这样,这正是更该触碰的理由。
拥抱生命的欢愉,不是决定,只是态度。
连结尾都没有想好,Mick已经开始庆祝他的遗作剧本的完成。全世界都知道Maradona是左撇子,他依然会希望收到其他人对他的这点特殊的肯定。除了职业介绍和手表介绍什么都说不出来,登山教练Luca Moroder(Robert Seethaler饰)也开始用他极致笨拙的搭讪去追求他眼中的女神Lena。拥抱生命,随时随地。球王踢球,登上者攀爬,环球小姐参加选美,一切开心就好,“not at all stupid”,毕竟如同那个小女生所说,从Jimmy的没人看过的电影里面她明白的:没人事先是准备好了的,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
无所事事的Frad对Jimmy说,他的生活基本上就剩下了怀念妻子Melanie,Jimmy引用诺瓦里斯的句子:“我总是在回家”。天台上Maradona怀念着幼年穿着十号球衣站在绿茵场上,却说在想着“未来”。在Mick的剧本里,他临终时的最后一句是女主角Brenda说:“我因为你失去了这么多的时间,我失去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所有静止,都是怀念;所有未来,都是回家;所有过去,都是失去。在回顾之下,在有死的人身上,时间都是同质的。
Lena明白了Julian只是找到了生命自由的感觉,她自己也开始走在了这条路上。Mick感觉到了,现在身边所有人只有Fred还依然困在他自己制造的桎梏中,于是劝Fred去威尼斯看望Melanie。Fred承认,他其实一直都不是那么热爱生活。
Jimmy试着扮演老年的希特勒,再现一个再强大的意志最终都会被时光击败的故事。Jimmy决定放弃这个角色,身处一帮将死之人中间,他决定放弃对死的恐惧,选择对生的渴望,纯粹、极致、难以可能、超越道德的对生的渴望。
Jimmy说出了他的选择,奇迹开启,藏僧浮空,环球小姐赤裸出浴,青春即奇迹。
然后拥抱生命渴望的极致登场——好莱坞女王Brenda。这个平生没有读过超过两本书的女演员,凭自己爬到了好莱坞的巅峰,却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宁肯选择拍电视剧多挣些钱,以备攒钱还债和买早已梦想的房子,也不来支持Mick最后这部她认为的注定的烂片,顺便拯救Mick的人生和尊严,毕竟生活有没有电影,都会继续。
一切都如同舞台上的肥皂泡,光彩之后最终破碎,所有生命都是临时演员。如同Jimmy之口所说,虽然Mick捧红了五十个女星,但他不是伟大的造女星导演,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导演,所有的他塑造的女性角色就是这一点证明,他和他的角色们互为肯定,他就是他的作品。对Mick来说,没有下一部电影,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他告诉Fred,情感是生命的一切,然后从窗台上一纵而下。
医生告诉Fred,体检结果出来了,他一切正常,甚至连前列腺都好得很。Mick瞒了他一辈子:他从来没和Gilda Black上床, Gilda是他的初恋,是他小时候手牵手在森林里散步的那一位,是他“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
活着不知为何就老了,然而青春就在门外,出门即可寻得。Fred终于去了威尼斯,拜竭老友斯特拉文斯基,在早已失去神志的妻子Melanie面前,解放自己最深的心结。
生命的感知从来都属于个人,旁人无法得知,孩子无从得知,甚至至爱亦无从得知。他者所能得知的一切都是扭曲。扭曲会构成误解,会限于混乱,会制造冲突,会带来痛苦,然而这正是生命交织的本相。害怕误解、混乱、冲突和痛苦,本质上是对死的恐惧,而恐惧窒息了生命。面对此永远无法逃离的困境,唯有爱是答案。以爱超越恐惧,以爱寻求渴望,生命因爱而完整,爱即为青春。爱不尽,则青春不灭,生命不息。至爱回归至原点,即为至简,如同一首《简颂》,一首简单的歌。

后记:
从故事上看,《年轻气盛》远没有《绝美之城》晦涩,人物设置也要清晰得多。如果说《绝美之城》是一曲华尔兹交响,波及生存的诸面却一气呵成的话,《年轻气盛》就是一组两个乐器的二重奏,在不断地应和中亦步亦趋达致最终的主题。
然而和《绝美之城》相比,《年轻气盛》的叙事内容虽然少了晦涩,相比之下叙事逻辑反倒散乱了很多,叙事内在结构更是少了精妙,主要基于对话的应和显得比较死板,而影像语言和人物象征符号几乎都没看出太多出彩之处。
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他者的轻率所带来的冲突,到自身记忆衰退和共同记忆丧失所带来的对存在的犹疑,缺乏连贯的起承转合;从衰老带来的全方面失控以及与之伴生的无力感,到面对事实、重新出发的自身领悟,没有相应的转换基础。对解开Fred因为Melanie而竖起的《简颂》心防,并未搭建一个步步为营的分解过程,而Mick的自杀让Fred瞬间开悟并不能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包裹感情直到永恒还是拆解桎梏以求不朽归根结底依然是一个态度选择,而且都和生命中的感情至上并不矛盾。
最重要的是,《年轻气盛》在价值尺度的拿捏上几乎完全没有节制,以一种感官主义的单维度彻底碾压了其它所有生命的向度。如果基于电影情绪一路走下去,的确可以达到一种很高度的观影感受,问题是这几乎没给后期思辨留下任何余地。作为生命,的确生之渴望是一切的基础;然而作为人类,多而不少却还有理性这个基本特征。在这点上,相比之下《绝美之城》优秀得不是一点半点,Jep看似漫无目的的东摇西荡实际上是头脑清醒的观察和求证,最后甚至在宗教形而上维度面前叩门而试图取得超越,最终在诸维度均触及过后的回归才因此更有说服力。
总的说来,《年轻气盛》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无论是镜头还是音乐、以及个中内涵都是同类电影的翘楚,在保罗索伦蒂诺的片单上也可以作为代表长存。

 6 ) 有所热爱 有所追求 无所畏惧

        刚看了《年轻气盛》,非常喜欢。影片由各个主要人物的潜藏的恐惧入题,最终探讨了年轻精神这个命题。

        每个人,或通过言语,或通过行为,暴露出内心的恐惧。指挥家恐惧失去,所以多年不去探望疗养院的妻子,仿佛逃避现实,她就能一直以最美的姿态活在心里。导演恐惧自己过去的作品可有可无,所以一定要拍出一部情感智慧精神上的终极遗作。演员和世界小姐,他们都是通过一个角色、一次选秀改变了人生。一方面希望摆脱角色的烙印,另一方面又恐惧没了这个标签他们还剩下什么。世界小姐最开始的素颜出场与演员的对话设计地非常巧妙。指挥家的女儿恐惧失去爱情,执念于自己到底哪一点比不上老公新欢。昔日球王恐惧失去健康,才会在左撇子小男孩得到指挥家的练琴指导有所进步时,冲上去说他也是左撇子,仿佛他的身体也能在指挥家的言语中得到救赎。

        是恐惧也是执念。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然而若止于此,这部片子就不会叫<Youth>。年轻的本质是什么?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最终几乎所有人的恐惧都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指挥家的女儿与老公分开之后反而感受到自由。演员被小女孩的话治愈,决定以后只去演绎自己真正渴望的角色,纯粹的不现实的哪怕不道德的,因为那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导演永远不能像指挥家一样尘封音乐回归日常,所以他选择以生命的代价完成自己最后的作品,如他所说,“情感是我们的一切”。至此,指挥家终于卸下冷漠的面具,在树林里哭了起来。他最终还是去了威尼斯看望妻子,并接受了王后的邀请指挥演奏自己最为人乐道的作品《简单乐章》。他也可以释怀由不是妻子的人来演唱了。

         整部片子中的成年人中,按摩女算是年轻精神的外化。她不善言语,通过肉体的触感了解别人,她还玩体感跳舞游戏。而导演是Youth这个主题最极端的表达,也是他的死亡重新点燃了指挥家冰封的心。如果说医生宣告了指挥家身体上的健康,那么对按摩女的会心一笑就是在心理上认可自己并不算老。作为一个身体欲望随着衰老减弱,对美好肉体视若无睹的人,在这一刻才发现,自己实在无需恐惧,更不需要压抑自己只在树林里给大自然的音乐做指挥。他可以再次回到舞台演奏《简单乐章》,尽管歌唱者是别人,独一无二的梅兰妮在心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于是我们企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挽留,也许逃避,也许自我麻醉,也许怨天尤人。这个时候,请记得自己年轻气盛时的样子,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也许从来都不是问题。

 短评

一点非常非常高级的......艺术鸡汤,花了大力气整出小觉悟,活在费里尼的阴影下真是惨呐

7分钟前
  • 外外
  • 还行

索伦蒂诺会把一个大主题分成几个分支主题。年老由心而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妻子与按摩师女孩对比);喜欢怀念旧事但不拆穿;摆出一副“你不懂”的姿态轻视年轻人,却被“年轻”本身所打动。马克思-集体主义-婚姻的隐喻。年轻具有弹性(女儿与登山者),两位老人最后都站了起来。黑色幽默讽刺十分精彩

11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已不行,被一种莫虚无的做作形式感限制

15分钟前
  • XU
  • 较差

电影不错,妓女演员很漂亮,有感觉。关于老年,不太好拍,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电影如果拍好了就是对年轻年老亲人朋友总之自己一生的觉悟,如果拍不好,就是对年轻和生命的贪婪。

20分钟前
  • 子哉
  • 力荐

到处都是随意却又标志性的典型导演签名。每个细节都有解读的空间。非常有意思。

2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配乐画面依然无比美妙,欧洲电影之光啊。比上一部《绝美之城》还要脑洞大开,然而叙事和格局都更小了,不够大气,总体也弱。估计会有一堆人说生涩难懂不好看,没关系,导演本身也不是打算拍给所有人看的。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成长是污泥,爱情是不染。死亡是解脱,老去是惩罚。

2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基本上就是前作《绝美之城》的姊妹篇,而且还不如前作,碍于这个关于年轻与衰老,恐惧与渴望,情感与音乐的主题算不上深刻,好在导演的匠气还在,匠气十足的剧本加上美学风格,就算片子这回拍的再怎么山寨费里尼,索伦蒂诺这套作者化的风格依旧可以很打动很多人。★★★☆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上次是罗马,这次是阿尔卑斯山,调子却出奇地一致。没有什么比艺术家回溯自我更能表达对人生的嗟叹了。这种氛围,很容易就浸入,沉迷,然后,也想去欧洲逛一逛。

33分钟前
  • Bejdlxl
  • 推荐

好棒的卡司,好棒的演技,但是看过了费老师再来看这个真是平庸啊……某些笑话还挺好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说教意味浓重,而且确实不够简洁。所谓高潮段落全部女主角现身草坪那场戏能更low一点吗?(我猜这个是[深喉]那个导演的梗)一看这位老兄就是个拍烂片的……

3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理智的人没有品位可言。

4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4.5 一改索伦蒂诺上一部的绝美之城的节奏问题,这次整部电影铺的很均匀,同时因为这种均匀也削弱了整部电影的力量和气质。当然,意大利导演讲故事依旧能讲出一种特属意大利民间传奇的幽默。男人与女人,音乐家与导演,人生吧,也终究是一场旅行,爱和幽默是手里拿着的行李箱和头上戴着的帽子。

43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看完突然明白一些事,艺术,你比如电影,年轻时你是凭直觉去喜欢,当你决心投身其中,你想学的尽量像它们,像那些你喜欢的,好的,再那之后很久,你才会慢慢明白当初和现在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之后,属于你自己的创作也许才真正开始。道理跟炒菜做饭是一样的。

47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索伦蒂诺美学,站位、构图及肢体动作也是苛刻,总体感觉却依然生活化,剧情也好理解,容易带入情感。一切都近在眼前的青春与一切都遥远的老年的反复对比呈现,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衔接与表现都气定神闲。其实片子没有刻意去区别年老与年少,他们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切磋互相作用。[B]

4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电影院赞爆了。是那种你看过一遍,觉得还可以再看上一遍的电影——无论是为了电影形式上的美,还是音乐旋律的美,无论远看还是近看。老套的人生命题,却讲得新颖且潮,从音乐、电影导演、编剧、表演乃至爱情、婚姻、生命都提出了看法(尽管有些观点挺教化世人的),但我选择无视它的缺陷。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年轻时看什么都很近,那是未来。年老时看什么都很远,那就是过去。”

5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索伦蒂诺的构图依然绝美,只是剧本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没有时间的重量,只有青春和苍老之间的浮光掠影,这样的电影比较适合在养老院看~(两个絮絮叨叨的老头直接去扯证吧...)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样一个轻松漂亮的故事,在现实的残酷与幽默和荒诞中流淌着生命的美与哲,诗意与建筑,生命是想象的世界,虚构的短篇,无为与万物,圆融无间。

1小时前
  • 薾苨
  • 力荐

想到自己老了也不可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缅怀青春和人生,不禁伤感了起来。

1小时前
  • 荞麦
  • 力荐

八部半(导演、疗养院、拍不出片),年轻气盛(音乐家/导演、度假酒店、拍不出片)

1小时前
  • 把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