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横飞百老汇》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戏作家David创作了一部绝好的作品,在著名监制JulianMarx的资助下,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这部剧本搬上百老汇舞台,但这项投资计划却有一项附带条件,必须安排投资者黑帮大佬Nick的情人Olive演剧中的重要角色。排演期间olive的保镖Cheech表现了惊人的戏作天赋,把David的原作一改再改。最后作品大获成功而David明白到自己不是艺术家决定和女友回家乡放弃艺术生涯。
影片的结尾Cheech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对艺术的追求,而David明白了自己的“无能”,他抛下掌声雷动的舞台而找到女友说:“但我可以肯定两件事,一是我爱你,二是我不是艺术家。”观众在对戏剧天才Cheech的死的伤感和对“庸人”David虽然无甚才华但将来拥有平淡美满生活的祝愿下走出影院。
然而,David真的是庸人吗?克里莫和纳波尼曾经指出:“这些电影包含着内在批判••••••电影在裂隙处分裂开来。如果有人拐弯抹角地解读电影,寻找其中的症候;如果越出表面的清晰连贯,就会发现电影布满裂隙:它在一种内在张力之下裂开,这种内在张力表面看来并不见于意识形态上无害的电影中。”电影的一开始,著名监制Julian Marx就对David说:“你的戏剧很好,很有意思,很具讽刺性。”但是Cheech认为剧作是垃圾,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家包括Marx和女友听了纷纷表示这是好主意。David听从了大家的建议请教cheech的意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直接就是cheech执笔。顺着剧情,观众自然而然地被带进电影叙述中,就像阿尔都塞在其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中所说的,个体被征召为主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体身份得到辨别和确认,观众认同了cheech的天才以及David的无能。电影表面上表达的是:听从大家的意见,发现自己的“真正的价值”,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别想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事情。电影最后保镖cheech死了,David回到了原点。然而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却揭露出截然相反的一面:别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影响得迷失了自己,对社会的“主流”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保留自己的声音。David才是真正的天才,他的作品虽然不讨喜,但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控诉与讽刺,具有深刻性。而cheech不过是俗剧的能手,一个能写出让大家喜欢的作品的人。
David是否为了成名而放弃自我,即自我认同的问题是电影的矛盾中心所在,而这一个命题受制于一个潜藏的文本——社会主流和边缘抉择下的的两难境地。卢卡奇认为,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物化作为一种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层次结构之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人日趋异化——符号化、客体化,缺乏批判、超越的能力。“天才/庸人”的对立结构是这个两难境地必须面临的,到底是拒绝物化还是走向人群。David以一个剧作天才出场,又以一个选择生活放弃艺术的庸人收场,期间并不是没有提出质疑与努力反抗,但是最终还是以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与放弃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全方位物化的无声而有力的质问。
如何才能在日趋物化的社会里始终拒绝人的异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想法与发出自己的声音,远离David的悲剧,仍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子弹横飞百老汇》8.5
①
「那些窝在阁楼里,吃奶酪喝红酒,在咖啡馆里探讨艺术的日子,都结束了,有两件事是我能够确定的,第一件是我爱你,第二件是,我不是什么艺术家,天啊我终于说出来了。」
一番艺术家、男人、床上功夫的吵闹之后,他终于把女友从奸夫的屋子里哄下来,他握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地说了会话,他们拥吻一会儿,沿着雨后的街道走出镜头。
前不久刚在《午夜巴黎》看过这样的结局。
②
伍迪·艾伦的电影好像总是差不多的套路,差不多的剧情,差不多的人物,差不多的小聪明,偏偏他几十年几十部电影下来,我们都还吃这一套。
③
创作本质上就是消耗才华,有时候消耗生命。
有些人拿才华生命换得三两金,有些人还能博一个青史名,契奇哪个也不在乎,他对台上磕磕绊绊排练着的剧目提了几个点子,他太天才了,也所以有十足的底气直接把这出剧视如己出。
他当然和那些窝在阁楼或者坐在咖啡馆里吃茶饮酒的艺术家相差十万八千里,但那丝毫不影响他把这偶遇的艺术创作置于杀人收保护费打台球的寻常生活之上,甚至置于生命以上——
他枪杀了黑帮老大的情妇,只因为实在受不了她糟糕的演技,在后台,他身中数枪倒在血泊里,奄奄一息,「听着,整出戏的最后一幕,你要安排女主说,说她怀孕了,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④
「No, no, don't speak. Don't speak.」
「I sold out!I sold out!I sold out!」
最喜欢的两句台词,妙不可言。
20190804
我是一个伍迪艾伦迷,如果你因此而认为我看过全套的他的作品集,或是对他的创造理念作品年代了如指掌,那你就错了。我甚至好像没有完整看过他的任何一部电影。我所看的,只是他的一些剧本,短篇小说集,一些电影的片段和铺天盖地的影评,当然,还有他的八卦。
就像洁尘评论村上春树时说的,就那么些个老调调,你早就耳熟能详。伍迪也就这么点调调,拿着中产阶级的小情调使劲说事儿的嘲讽,荒诞的情节和巧合营造出来的黑色幽默,经典式的台词,小人物情结,孩子气的捣蛋和调皮劲儿。从你看第二部之后就再不会有新鲜感,有的只是看到老朋友的亲切。老朋友的笑话他说上段,你能接下段,然后再相顾哈哈大笑。那时候已经不是段子的可人程度,而是你们相互默契的氛围。
周末看了2部他的片子,旧片《百老汇上空的子弹》(Bullets over broadway)和新片《独家新闻》(Scoop)。
你可以想象伍迪同学在拍一部电影的时候,对拍戏的女演员不满意,说“我简直恨不能杀了你,你简直毁了我这出戏”
女演员说,“你以为你是谁?嗯?黑帮老大”
伍同学不屑地说“我如果是黑帮老大,我才不脏了我的手,派个小喽啰就搞定你了”
女演员从鼻子里哼“嚓,黑帮老大,黑帮老大都写不出你这么烂的戏”
伍同学回击道“是吗是吗?黑帮老大的情妇都比你演得好”
接着制片人跑过来说,“你们俩吵完了没有,吵完了没有,投资很贵的,别浪费钱了”
伍同学转头大吼“艺术,艺术你懂吗?我这是艺术!!!”
气得半死的伍同学回到家,同居女友米娅•法罗扔出一个大枕头,大叫道“滚出去,我知道你整天在剧场跟女主角鬼混,根本不想回家,你们上床了吧”
伍同学心虚地夸张地表演,“我爱你,我爱你,可以因为剧本的关系,我也爱她,我不能不爱她,她来自我的笔下,是我的灵魂寄托”
女友把桌子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地上,接着摔门而去,而伍迪同学坐在满屋子的垃圾中,回想自己一天的遭遇,奋笔疾书,写出了《百老汇上空的子弹》的剧本。
是的,就这么点破事儿,为了让自己新剧上演,大卫不得不让投资人——黑帮老大的夜总会情妇出演一个角色,而老大派去保护情妇的小喽啰,展现了惊人的创造才华,帮助大卫导出了一部非凡的舞台剧,之后,小喽啰契吉不忍情妇糟糕的表演毁了自己写的剧本,遂暗杀了她。而大卫,渐渐迷恋上饰演女主角的过气明星-----
故事不是那么精彩,可是因为有伍迪艾伦,电影则变得无以伦比。一些小手段,比如过气明星无论大卫说什么,都用手按住他的嘴说,“不要说不要说了,我明白。”在最后契吉死之前也说的时候,就显出另外一种意味。比如演员口中繁华的,却从不出现在镜头里的景色。(封面的情节就是,过气明星说,“这里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到了冬天,铺上皑皑的白雪,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就在太阳落山灯火点起的黄昏,隐隐约约,透过几棵小树,你可以看到曼哈顿在天边的影子,就像是梦幻-----梦幻”) 梦幻出现在她口里,那么美,却不在镜头里,有一种分外虚幻的沉醉感。
伍迪艾伦是那种无论走卒贩夫还是学究教授都喜欢的导演,是那种你每年都看他的新片,赞扬他,批评他,却永远也不了解他的导演,虽然我一直认为他做作家也许比导演更好,他的电影,语言的精妙更胜于场景变换和镜头切换,但是谁让电影赚得多呢,嘿嘿,我们就看碟好了,反正也比书便宜。
我还喜欢这个电影的服装,虽然是纽约,却有浓浓的伦敦味。
补充一句,要是做一个情妇可以做到像奥莉佛这样嚣张,做佣人可以做到黑帮老大家的黑胖女人那样毫无顾忌,那我觉得做情妇和佣人还真是爽!
这一部是伍迪艾伦相当讽刺性的电影。荒谬感来自于好几个地方: 傻白齁的做作情人能做演员,黑帮大哥以死威胁艺术交易。海伦和大众对男主的改版剧作大加追捧,奉之为天才,殊不知背后是一个底层没有什么文化的杀手所做。男主的女友艾伦大方坦诚与其好友私通,以及所谓理论。最后男主站在楼下的四人对话,简直荒谬到极点。
这种荒谬,是反道德人情的一本正经与理所当然。看似合理,却总让人突感有哪里不对劲。
除此之外,电影中有几个重要范畴值得讨论。
一,艺术与生命
该主题贯穿全剧,是最为突出的第一条线索。在影片一开始的咖啡馆中,男主好友弗雷德便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是救莎士比亚的最后一套全集,还是救一个陌生人?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艺术,因为艺术即生命。
这是第一个定位,将艺术当作生命的弗雷德,但是值得注意,这并不是正面的褒奖,这一定位被全剧的对立面“奇契”所讽刺,由片尾的私通撕碎贬低,并以男主最后的选择回归作为正式的战胜。弗雷德等人自诩天才艺术家,但实际上平庸至极,但却将自己的事业失败、不被认可,看做是“真正艺术”的表现,是自己故意写得差,不与商业市场同流合污。
第二个定位在于男主,电影一开始他也是追求艺术,混迹于剧场和咖啡馆,为商业妥协而痛苦不堪,并被名演员迷得难以自矜的“艺术家”。然而转折点在于奇契的出现,当他发现奇契才是真正的天才,自己只是平庸之人时,“艺术家”的身份已经开始崩裂。在台球馆质问奇契杀人的时候,他与真正的“艺术即生命”形成了对峙。生命大于艺术,这是男主的答案。在最后亲历奇契的死亡,逃离成功的名利场,并对艾伦道出,“我不是艺术家”。这是他对自己“艺术家”身份的决裂,以及真正自我的唤醒。
第三个定位在于奇契,该剧最大的荒谬感也来自于他。黑帮杀手,没有文化,看似应与艺术完全格格不入,然而,伍迪艾伦却赋予给他“真正的天才和艺术家”,这也道出了导演心目中对所谓弗雷德一类“艺术家”的质问与讽刺。在我看来,导演心中的艺术,正是来自于血淋淋残酷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自诩艺术自命不凡的幻想家。对于他来说,艺术即真实,而不是虚伪。对幻想虚伪的批驳,也反映在对第一版剧本的描写中,“不温不火堆砌辞藻”,“你写的不是人话”。伍迪艾伦对艺术的态度昭然若揭。而最后,奇契为自己的剧本不仅杀掉了傻白齁,还献上了自己的生命,也是艺术大于生命的践行。
因此,这三个定位很明确,由男主的转变来抨击现实生活中许多弗雷德似的假艺术家,也以奇契这样的后者(现实中没有,虚构的理想)道出了伍迪艾伦心中的艺术。但由于黑帮这一讽刺背景,也显露出伍迪艾伦一贯的自我怀疑,他一直在怀疑自己的“艺术”是否真实,是否自大,是否陷入自我难以自拔? 这一虚构的理想,是伍迪艾伦留给自己的疑问。
二,艺术与爱情
这个主题也在电影开头的咖啡馆被抛出来:你爱的是艺术家(的部分),还是爱这个人?
男主与艾伦显然是后者,当他最后提出这个问题,艾伦坚决地回答到,我会爱不是艺术家的男人,但绝不会爱不够男人的艺术家。
那么,另一对就是男主与女演员海伦。他们显然是前者。海伦是典型活在自己戏剧中的人,她的举手投足都非常drama,沉迷于施舍爱并不得到(道德上的满足,现在可能会被叫做绿茶婊),享受男主的迷恋,并极其痴迷于戏剧情节在现实的再现,例如在party小房间啪啪啪。绝不让男主说一句话,“不要说话”,这是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美梦中的坚持,不让别人破坏她为自己戏剧设置的发展。有意思的是,奇契死之前,也说了一句,“不要说话”。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充满了伍迪艾伦的讽刺,不说话即代表着意会,不言传,保持了艺术的玄妙与神秘。但披着这层神秘的意会,艺术真实的面貌也变得做作和虚假,人们只需要不说话,似乎就染上了几丝艺术的气味。
男主对海伦的爱,则是他在自以为“艺术家”阶段的表现之一,任凭随着心意流动,屈从于荷尔蒙的吸引,这是所谓艺术家官方的道德幌子,正如弗雷德所说“内疚是小资的陈词滥调,艺术家自己创造伦理”。这正是伍迪艾伦所批驳的“假艺术家”,追逐着反束缚反道德的艺术家,有时候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已。
冠冕堂皇的艺术,是赤裸裸欲望的遮羞布。
我们能够发现,导演对“艺术”的思索和反叛,是一直存在的,这在《解构爱情狂》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他一直都在质疑和反思自己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害怕沉浸与流离在自我的幻想中。
影片最后的黑夜四人谈则是最精彩的场面之一。当爱情被“性”的讨论而打断,则直接揭露出伍迪艾伦的思考,艺术家为“性”驱动,却冠之以“艺术追求”。
关于影片开头抛出的问题,也是导演自己的思考。追逐艺术的不光有艺术家,也有观众。沉浸在自己drama中的观众甲乙丙们,也在不断搜寻自己的配角,为自己的“艺术”添砖加瓦。他们需要“艺术”,满足自己的戏剧情节的主角需要。正如海伦一样。因此,他们不光会爱上艺术家身上的“艺术”部分,也会从普通人身上追逐自己“艺术”。这个时候,艺术被“戏剧主角的满足感”而等同。显然这也是伍迪艾伦所否定的假“爱艺术”。
那么,如果你爱上是这个人身上“艺术家”的部分,那么你其实是在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正是导演想要提醒和指出的幻象。就像人们总是会在知道暗恋对象的真实行为和品格之后怅然若失,毕竟你爱上的,只是你幻想中的“他”。
如果说从“艺术和生命”的讨论中,导演讽刺的是“假艺术家”,那么从“艺术与爱情”中,导演讽刺的就是“假爱艺术”。
三,艺术与商业
这个话题其实应该貌似为最重要的话题。然而却只成为背景中难以抹去和解答的现实。它难以被讨论,只因为答案太明显。
艺术是难以与商业抗衡的。你不得不接受资本强权,忍受一个傻白齁在台上张牙舞爪,发出噪音。
忍受的结果是成功。
不忍受的结果是回家结婚。
这是导演的答案,但就看人们如何选择。
综上,这部戏的三观贼正,所以后来是为什么拍出了《赛末点》。导演到底是对社会多失望。。
最后,喜欢Woody Allen!!!
开始那剧作家是只要艺术不要面包的劲头,后来却发现自己写台词的才华还不如黑帮小弟Cheech。到后来两人角色倒转,反而是Cheech在捍卫艺术,不惜以死,临死最后一句还在改台词;文艺圈里的众人却只晓得名利,和打着艺术的旗号男盗女娼。
最经典的台词就是那句“Don't speak”。老女人Helen Sinclair就是靠来回说它得的奥斯卡吧,确实巨酷。Cheech死前也说了。
看来伍迪艾伦还是有料的,不愧为一号人物。
偏執的相信自己,相信一切,每一個人都一樣自信的充滿悲哀。從不檢討自我,任性的謾駡著世界。只有當一切都悄然發生,才終究明白什麽才是生活應該追求的,也許這遠遠不夠,就讓華麗喧囂的百老匯繼續,而我們該回到現實,迴歸平靜,重拾自我,像鏡子照出我們一切的樣子,毫無保留的展現這世界,才是真的……To be continued……
发现了,看悲苦片看多的时候又不想看太白的大喜剧,直接翻出伍迪·艾伦是最好的选择。。。慢慢来吧,反正他拍了足够多的电影
黑帮大哥坠爱河,甘做一切为情妇。人体噪音奥利弗,不切实际求上位。艺术至上小喽啰,一声枪响追完美。坐享其成剧作家,戏剧人生难辨别。日落大道辛克莱,醉心艺术似入魔。大腹便便暴食男,热情洋溢爱狗女。子弹横飞百老汇,一场戏剧一场梦。梦醒时分忽醒悟,生活之曲续前缘。
内疚是属于小资的陈词滥调,艺术家要创造自己的伦理。伍迪·艾伦写自己最熟悉的百老汇故事真是驾轻就熟啊,用妙语连珠串起了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感觉每个艺术搬砖工都被pia到脸肿哈哈~
一个穷困剧作家的戏因为一个黑帮老大要捧自己的情妇而得以上演,监视情妇的黑帮杀手在排练中发现了自己的编剧天才,为了使自己的戏完美而杀死了情妇,自己也被枪杀于舞台的后场。剧情是带着吐槽的黑色幽默、戏剧化并搞笑,填充的则是《日落大道》式的戏与人生,及伍迪·艾伦一贯的爱情絮语。
【A】我真的爱上伍迪艾伦了,第一部电影就让我如此着迷。在剧本上,真的没什么可说的,叹服与其精致绝伦的台词技巧和角色定位,在严肃与嘲弄中打破一切既定事实,随后重组并创造新的价值观,在戏谑中充分调动观众情绪,沐浴着侃侃而谈的小资情调。更厉害的是,其背后的运镜,演员走位和场面调度却并未被出色的剧本所掩盖,而是在影像叙事中充分发挥了其“基石”的作用。至于主题,我个人愿意理解为“那些简单而又朦胧的爱意才能代表艺术的真谛”。
用戏谑方式讲述一部剧作的诞生背后的导演、演员、制作人、投资者之间的角力,用“酣畅淋漓"形容这一部太合适了。是有多恨演技烂的演员啊,直接嘣掉了她...
让人笑到抽筋的一部伍迪·艾伦。1.既呈现了戏剧导演台上与场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为投资人而折腰、受任性演员的气、苦心孤诣改剧本),又把戏剧界的乱象讽刺了个遍,那句“艺术家创造出自己的道德”既是自嘲,又似自辩。平庸艺术家甘愿妥协,黑帮打手竟是天才艺术家,为捍卫作品的完美不惜杀人与葬送自身性命。2.伍迪·艾伦用了大量的段落长镜,台下与室外的不少场景也显得十分舞台化,尤其是码头场景,被杀者均在画外。3.约翰·库萨克太适合演这种带点虚伪和清高,实则自卑并听从良心的受气包,黛安·韦斯特饰演的过气女星是最大笑点——“Don't speak!”(与老伍迪的话唠太贴合),还有片中连狗食都要偷吃的布劳德本特。4.最后一段对性爱与艺术家的探讨金句迭出。| 爱是很深的,性只要有几寸就够了。| 世界会像一个宏伟的阴道一样向你打开。(8.8/10)
解构与讽刺,每个人都被卷入极其尴尬的处境,最终又各归其位;"An artist creates his own moral universe",这句台词简直是艾伦的终极自我嘲讽/辩护。
一个黑帮混混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天才是冷酷的人,他的自我感受就是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孜孜以求的,于他轻而易举不值一提;人们费尽心机设置的道德标准,于他脆弱虚幻;最大亮点是男配,John Cusack神形具备;结尾携手归去在《午夜巴黎》复现。
黑帮不可怕,就怕黑帮有文化。真是对颓废懦弱的文艺界的巨大讽刺,整天在圈子里自说自话无病呻吟,没有完整的人生经验和正常的人情思维,却想要用自己YY的产物去喂养观众的灵魂——而这种practices居然还非常有市场,直到今天。PS本片唯一的败笔是男主和女朋友艾伦的感情线处理得太草率粗暴了。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n oyster. No... not like an oyster.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 magnificent vagina.
不得志的剧作家+想讨好情妇的黑帮大佬--前戏 打手改剧本--呻吟 码头的枪声--高潮 最后一句 “she‘s Pregnant”射了 床技讨论--事后烟 纯爱表白--翌日的早餐
几乎是吵架片,唠唠叨叨,毫无逻辑,不过这就是反讽手法,当然黛安·韦斯特演的大腕和查兹·帕尔明特瑞演的黑手党非常出彩,非常可惜这俩出镜太少。
这部叫做“流氓会编剧谁也挡不住”,关键还不只是会,而且是个天才编剧。一切都很好,时代感不是很强(设定是20年代)。除了最后略有烂尾之嫌。Carlo Di Palma的摄影NB极了,那变焦长镜头用的,啧啧,简直堪比魂断威尼斯。本片95年奥斯卡7项提名1项获奖(女配),那是95年啊亲!
艺术就是开玩笑再一次得到应证了,还有个道理就是就怕流氓有文化。。。戴安韦斯特那个“don't talk"真传神。。。哈哈哈。在风起云涌的94年这个应该还挺特别的
当伍迪艾伦成为导演的时候 剧中每个人物都变成了伍迪艾伦
原来黑手党才是真正的导演,他导演了生活,也导演了命运
天才与俗人的差别;评论家的自以为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
No, no, don't speak. Don't speak. Please don't speak. Please don't speak. No. No. No. Don't speak.
那些自以为是闲的蛋疼的人,满脑子装着关于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浅薄见解,总想要用自己那些半生不熟的“知性主义”来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却不知道早已错失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去发现并呵护那些简单并充满爱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