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俄罗斯今年的新片《战役》。看完之后,堵得慌。今天白天,四处跑。回到家,还是放不下。索性写几笔,记录一下。这种记录是带有自我审查的。前半辈子,怂惯了。没办法。
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大,其实没拍全局,只拍了战役的局部。长期以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被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掩盖了。当然,即使不了解这些背景,也毫不影响理解这部俄味儿十足的电影。
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女性角色。即使是男性的特写镜头,也粗粝暴躁,毫不细腻。与西部片、武侠片相比,这部电影用飞雪替代了沙尘,混杂了血沫和弹壳。每个情节都很硬。“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这些词汇,不足以形容片中的战争场面。好几场戏,布景、用光,都像话剧。演员的走位、台词,安排地紧扣主题,跟好莱坞不是一个味儿。
战斗场面占据了电影70%的时长。但最动人的,却是战斗场面之外的几场戏。当然,这也许是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的错觉或者敏感。正是这几场戏,猛然加深了影片的深度,免于落入“保家卫国”的俗套。
具体情节,就不细述了。总之,俄罗斯人似乎在通过这部电影反思:到底意识形态、道德评价重要,还是做具体的事情重要?导演很聪明,在影片末尾,用战争带来的死亡解决了中止了这场争论。但很显然,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战争无关,也无法通过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的斗争彻底解决。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是在“黑苏联”,把“苏联政府什么时候相信过自己的人民”当slogan。虽然电影里许多苏联的槽点,但上述解读却是南辕北辙。因为《勒热夫战役》恰恰是当代民族主义俄罗斯政权的“主旋律”,阐述的是最符合普京政府历史观的苏联历史。电影中的“黑点”,不是在“解构”,恰恰是经过多年妖魔化苏联历史之后的俄罗斯主流苏联历史观点;而对每一个黑点,几乎都有非常明确的语言和人物刻画来“反转”。最后的结果,是把苏联革命英雄历史观中的意识形态内容拿掉,同时洗掉自由主义用苏联污点否定卫国战争的污迹,提纯出当代俄罗斯需要的正统历史观:爱国主义。
所以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以反战或意识形态为主题的战争片,而是一部满是“私货”的“历史说教片”。我们可以细数一下电影中的历史观输出:
第一,内务人员的形象。带着蓝帽子的人员符合最传统的苏联历史印象:政治洗脑、小题大做、严酷无情、枪口向内。这些内容不是输出,后面的反转才是:蓝帽哥表示自己也委屈,从小孤儿,被dang养大,第一次反转。释放老大爷,人性战胜dang性(误),第二次反转。看着自己的助手反水惨然而笑,内心觉醒,第三次反转。电影没有给这些被深恶痛绝的政工人员洗白,整个“人性觉醒”也显得有些苍白,但应该看得出,他不再是个符号化的邪恶形象(那些背后架着机枪扫射撤退友军的),这已经是是对刻板印象的很大反抗了。要注意,想投降的助手最后还是选择了舍身取义,我可以反gongcd,但不能泯灭作为俄罗斯人的人性,打死也不自相残杀。爱国主义。最后不忘画蛇添足地说,要让他们自相残杀。你看,后来不就是吗,从波罗的海残杀到中亚,从高加索自相残杀到乌克兰。
第二,“古拉格群岛”的形象。农场会计是哲学教授,知识分子,很明显是个受迫害的政治犯,知识分子。但是大叔却说,我爱俄罗斯。爱国主义。爱告密的小孩说,为啥都是枪口向内,这些老百姓呢,都搁古拉格里吧。很快一段根正苗红的反转,你看,都被德国鬼子害死了,这都怪古拉格?由于大胡子一直被黑,历史都快虚无到德国人是解放者,真正坏的只有俄国人自己了。电影piapia打完脸,孩子醍醐灌顶了,一刀囊死德国鬼子(开始还搁那心慈手软呢)。卫国战争是为了俄国人民,不知道小胡子要把乌拉尔山以西的斯拉夫人都霍霍光啊。
第三,苏联军队的形象。本来勒热夫战役就是苏联人蛮干的代表,冬天野蛮地反推,前后损失超过150万,最后获胜的是德国人,伤亡也只有30万。但是最后一段话说了,这是为了斯大林格勒牵制德军精锐,死得其所。局部看也是一样,《集结号》俄罗斯版,摆明了让谷子地们送死,偏偏这个谷子地又把队伍拉回来了。大家不理解,为啥非要让小伙子们送死?所以营长同志花了两次解释,这是舍小我为了大我,让敌人误判方向,这种牺牲不是毫无价值的白白浪费人命。连长这下听懂了,拉着队伍又回去了。为啥?就服一个理,我可以为了大局牺牲自己,而且未必会输。你看,是不是比全队伍都死光了,最后一根筋要找队友的谷子地高级?至于小偷和莫斯科孩子,不肯入党的连长和真心想与他做朋友的政委,抽烟大叔和内务人员,说白了都一个意思:不问出身,出身入死为了国家,都是英雄。
最后是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苏联是一个年轻的政权,俄罗斯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未来还很长”。这句话应该为整个“说教”做了一个最全面的总结。
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相比于文字,画面更直观的感受到枪林弹雨。勒热夫战役成功拖住德军的预备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解围部队不够强大。最终德第六集团军折戟斯大林格勒。 勒热夫战役苏军损失上百万指战员。而电影里这个连牺牲的人们都包括在这里。 德军和苏军对于战斗的心理是不同的。不管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为真。但战争确实是德国先挑起来的。就是侵略! 加上更多的复杂因素。最后的结果影响也是复杂无比。谁能说的清。 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德国人也是如此。让我们来欣赏这两个民族之间波澜壮阔的史诗吧!
人和人之间的彼此杀戮到底是为了什么?意识形态和利益真的就这么重要吗,围绕着村庄这么大的屁大地方,本片简直就是一幅末日场景,地狱里的地狱。论打仗,俄国人够冷酷、够麻木,够冷幽默。但莫名的是我却看的很爽,肾上腺飙升,期待那一天保家卫国自己也来这么一回。
影片开始于一场惨烈的战争,疯狂、残酷、血浆飞溅、残肢满地,战场上有的士兵已经精神崩溃,目光呆滞的坐在那傻笑,有的拿着一块残肢断臂在战场上无目的的乱跑,有的拖着半截身体的战友还在向前冲,任凭身旁子弹横飞、炮弹呼啸、硝烟弥漫,战壕里和敌人肉搏,用刀刺、铁锹劈砍,抠鼻挖眼甚至用牙咬,整部影片导演想展示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大无畏的精神,人性的斗争,可是为什么我看的不寒而栗,从骨子里向外冒凉气,差点就尿了。
原来的通讯员挂了,科斯佳由连长任命顶替了通讯员的位置,忙于救治伤员,打扫战场、修整武器,结果晚了一步,吃的喝的都被战友搜刮一空,但也不是没有收获,找到了一把德国军官用鲁格手枪,紧接忙着帮战友建立防线。临时连部里连长和指导员向上级反应此地不宜坚守,但上级不管你现在人员不足,缺吃少喝,没有弹药,只有一句命令,“坚守阵地随时出击”。
上级命令他们连队从侧翼用机枪射击因距离远而够不到的敌人,吸引火力减轻大部队的防守压力,这下想躲藏也不行了,敌人果然向他们发起炮击,一时间险象环生、伤亡惨重。
敌人的侦察机向他们撒下劝降传单,为了在紧张的战斗中放松心情,士兵就把传单收起来卷莫合烟用,但指导员严令禁止,全部收回,但有几个老兵烟瘾犯了悄悄藏了几张,为此上级派出了特别人员,以这几个人通敌叛国的罪名押回后方执行枪决。
在押送老兵回后方枪决的途中,遭到德方士兵攻击,特别人员受伤,老兵凭借多年战斗经验救了特别人员,并积极救治伤员,最终感动他决定放回老兵,但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偷袭的德国人,并在地窖里发现整村的人都被德国人杀死。
这时老兵在德军后方发起攻击,提醒部队有德军进攻,又是一场生死战斗,部队抵挡不住德军疯狂进攻退回后方战壕,又被德军大部队迫机炮轰炸,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连长命令指导员带领连队撤退,连长带着几个人掩护。
进过激烈战斗,连队大部已安全撤离,连长和通讯员已经弹尽粮绝,带的人员也死完了连长和通讯员利用打退敌人间隙,成功突围,退回后方后,从新组织力量,又向敌人杀去。
5星,本片谈不上什么大场面,但真实感极佳,比起残酷的战争。影片里对信仰的激烈谈论更让人印象深刻,放弃了曾经自己热衷的主义,讽刺曾经极端思想下产生的恶劣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在审视自己,这点由衷的可以钦佩一下。当一个国家从迷茫中再次找到自己的信仰,在混乱中再次建立秩序时。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呐喊。一个国家能靠的只有自己,一个民族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奋斗。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时代信仰。本片给出了答案,并且震撼人心。
如果看过另一部俄剧《惩戒营》就能知道,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军乘胜追击。
开头:苏军中尉连长在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不要喊乌拉,不要喊为了祖国。德国人越晚发现我们,我们越有可能攻入敌人阵地。
(据说,苏军的冲锋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夹在中间的是新兵,最后是政工干部压阵。)
一个老兵说,“都是新兵,因为紧张,他们会在冲锋的时候拼命尖叫的。”
一名战士看上去非常紧张默默地祈祷。
一名叫做耶利舍夫(Елисеев.)的年轻战士蹲在地上,因为帽子上的五角星掉了而不知所措。班长提醒他,不要管五角星了,赶快趴在地上小心敌人。耶利舍夫伏在雪地上,手上紧紧地握着五角星,知道这是为祖国而战。
最后连长再一次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然后一批新兵在冲锋的时候拼命用喊叫来壮胆。)
虽然苏军顺利地攻进了德军占领的奥夫扬尼科沃(Овсянниково)村庄,但是损失比较大——科马林中尉(лейтенант Комарин)和帕夫连科中士都牺牲了,武器也有很多毁损。这时连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占领的村庄周围都是德国人,如果敌人反扑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来自布良斯克的理发师尤尔金(Журкин)情绪崩溃躲在角落里痛苦。似乎是敌人已经投降了,自己在给德国人理发的时候,因为滑倒无意中把长刺刀插到了敌人脸上。平时他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
政治指导员问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Евгений Ильич):“你认为今天晚上德国人就会反扑吗?”
连长回答:“我认为在夜晚来临前,德国人就会进攻。”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撤退。”指导员问。
“因为无法估计我们进攻的人数,所以他们暂时撤退了。最主要的是敌人占领了我们的烏索沃。”
(意思是说,敌人的主力部队在烏索沃,一旦敌人反应过来,马上就会反扑。)
营长派人送来两挺重机枪,要求放在阵地的左边。用机枪火力支持其他部队进攻烏索沃(Усову)。如有必要的话,希望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直接派兵增援其他部队。
但是连长说,我只剩下一半兵力了,无法继续进攻,很多新兵不适合参加战斗。恳求营长多送些冲锋枪来,重机枪没什么用处。
营长不在乎他的请求,要求他服从命令。
苏军重机枪火力支援烏索沃方向的友军后,遭遇德国重炮回击死伤惨重。连部卫生所被炸毁。
因为苏联方面没有出现像样的回击,所以德军断定早上丢失的奥夫扬尼科沃村庄里只是小规模苏军,决定反扑。
因为电话中的嫌隙,营部派出了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来取代连长的位置。
(电影中反复强调食物和冲锋枪补给要晚上才能到,结果派NKVD倒是派得挺快。)
NKVD开始逐个搜身,不允许他们私藏敌方传单,否则统统枪毙。
结果在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实际上老兵是拿来点烟用的。
连长在电话中请求,这位老兵是第一个冲进村庄的英勇战士,就因为一张点烟的纸就要拉去枪毙,太那个什么了吧!
(大段大段的批判性话语。)
(总部不会派增援,阵地也不愿意放弃,准备打消耗战了。)
特别是最后那个NKVD良心发现,对老兵说,“你走吧,我受伤了,我来拖住德国人。”然后老兵没有同意,三人在突围的过程中全部牺牲。
因为敌人准备用炮火把村庄夷为平地,所以坚守阵地已经没有意义了,连长和指导员命令全连撤退,剩下几个老兵坚守阵地。
(最后这两段是影片的高潮,非常感人,展示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成功撤退后,营长命令全体返回村庄,不需要你们自作聪明保全有生力量,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消耗德国人,让他们认为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力。
(最后情节反转厉害了,充分诠释了个人头上的一座山,对于整个时代就是一粒灰。)
全片结束。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上影节day2啥也别说了,看战争片不可能有脑子的2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影2051:开场的场面几个人物特写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潘菲洛夫28勇士》好看。更没有拍出这场战役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可以看纪录片补充苏联在大比率死伤下的战略胜利。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