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战争的残酷
几年看过的片子了,说实话,一直对外国的这种战争片有抗拒,毕竟这是别国的战争!不过《拯救美国大兵瑞恩》这部片子算是不错的了,还原了二战的真实情况,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为什么要拯救瑞恩呢?其实拯救的不只是瑞恩,而是那个国家!这家人三个男人在战场牺牲了,然而瑞恩又被困在了敌后方!指挥部拜访了他的家人,表达对这个家庭的敬重,也承诺要把瑞恩救出来。这就组织了8人的救援队伍!然而结果是成功救出了瑞恩,这只小分队全部阵亡!用8人性命换一人值吗?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很喜欢里面的米勒队长,领导力,反应力都是值得称赞的,难忘最后牺牲那一幕!这部片子有个最大的魅力就是前一秒让你哭得稀里哗啦,后一秒又让人哈哈大笑!
2 ) 堪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今早比平时早醒了两个钟头,便再也睡不着,脑子里满是关于昨晚看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幕场景,炮弹、子弹到处开花,所到之处血肉飞。闭上眼睛就是这些。我还在努力回忆最后那场保卫战中美国兵到底有几个人,最后还剩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看此片。若干年前,片子刚出来的时候看了个枪片,印象十分模糊,因为画面始终是黑糊糊的,征尘满面的外国人的脸全都一样,所以也闹不清谁是谁。但还是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门廊下瘫软了的老母亲,眼看着坦克炮口对向自己的狙击手的瞪大的眼睛,汤姆·汉克斯颓然地靠坐在坦克旁边,用手枪向坦克射击,最后坦克居然叫他打爆炸了(当然,昨晚看第二遍时我才看明白,坦克并不是被他炸掉的,而是被飞机轰炸的。)
人性+英雄气概好像是这类美国片子的主要表现意图。这部片子另外还格外渲染了战争残酷的真实,要不然怎么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去表现登陆一段。每次看这种大场面的时候都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收放自如,既能让你看到全景,又能看到其中个体的活动。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感就是这样消弭的吧。比如登陆前,表现大家的紧张,就各有不同:有的亲吻十字架,有的手在无意识地抖。登陆时枪林弹雨中的各色人等:有炸断了手臂的到处找自己胳膊,然后找到了断臂拿在手里不知所措;汤姆·汉克斯拖着一个受伤的战友,一个炸弹过后,他拖起那个人继续跑,其实观众都看见那人只剩半截了,可影片中的汤姆·汉克斯跑了半天才发现;受了重伤的伤员躺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叫妈妈;一颗子弹打在了一个士兵的钢盔上,正当这个士兵摘下钢盔惊魂未定时,另一颗子弹把他的头打碎了……这些细节,每个其实只有几秒钟,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战争,并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据说曾有人批评影片过于血腥。嗯,我承认,这几乎是我看到的最具真实感和细节感的战争场面,确实血腥到不忍目睹。但是,战争不就是由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哀乐与生死组成的吗。导演只是真实地呈现了而已。这种触动与震撼,会让我们意识到战争的不人道和和平的可贵。这应该是导演的初衷吧。
看影片时,我一度非常厌恶那个小翻译。因为他的懦弱,本来可以救那个和德国兵扭打的战友,那个战友也就可以不必死。当他看到那个德国人走下楼来的时候,他居然举起手要投降的样子。我恨不得冲进屏幕扇他两个耳光。但是,影片完了之后再想一想,这才是真的战争吧。不是每个人都像汤姆·汉克斯演的那个上尉一样,能很快地转换角色,变成一个真正的军人。什么性格的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有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恐惧感。我这样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又怎能指责别人呢?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中国要是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用来做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3 ) ★★Earn this. Earn it. ★★
Earn it, 拯救大兵瑞恩里米勒上尉对瑞恩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就是善待它,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付出如此众多的生命而挽救的另一个生命。
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战争年代,不用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不用担心每天从头顶飞过的飞机是否会扔下炸弹;但是出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是否有米勒上尉的那种精神,又是否有与自己九死一生的战友,人的本性总是在最接近死亡时才会表现出来,当你处于那样一种绝境中,生的希望看似渺茫,为了什么而扣动扳机也回忆不起,只听见绝望的哭嚎、冲破耳膜的爆炸声和命令声,当一个人被逼入此境,连附于灵魂上那层最薄的壁垒也被残酷血淋的场面和无力的恐惧感击得粉碎,人的本性被无路可退只能往前冲的现实推到最前端。当身体成为工具,思考也变得奢侈,人的全部反映都是最直接的本能,此刻的人是作为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有些人可以由此激起勇气和无畏就如米勒,更多的人就如无法冲破内心障碍的厄本,我们不要说讨厌厄本,讨厌德国人,人的善恶美丑不应被贴上个体和地域的标签,这是全人类的特性,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影片并没有要歌颂英雄主义的本意,它只是把最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强烈所以震撼,因为透过米勒透过厄本透过德国人,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有些镜头让人本能地想逃避,有些让人觉得残酷得难以忍受,就好像梦中看到镜子中真实的自己时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对?
我们都应把自己想像成是被拯救的瑞恩。
战争的残酷连同米勒上尉最后的那句“Earn it...”沉重地向我压来,假设把这句看成是一个问句,那你觉得它的答案应该是什么?
我们要如何对待他们为我们守卫的美好生活?
当年老的瑞恩问他的妻子自己这一生有没有白活,"Am I a good person?" 回答是"You are."
我想这是给逝去的人最好的慰藉,不管是电影还是生活,这都是一个最好的答案。在不需要英雄的年代,好好过每一天,做个好人,就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了。仇恨可以放下,过往的我们就把他们安放在心里,那是大家前进的希望,就像一道爱的光,能化作永恒的力量。
现在我很累,每天都很累,压力不小。每当顶不住的时候,告诉自己:Earn it。善待父母用血汗钱换来的机会,善待众多同龄人难得的遭遇,善待对自己如此苛刻的老板,善待他们给你的一个机会……总之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不为别的,为了你自己的未来,为了父母的期盼。
所以……大家,每个人,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请悄悄地告诉自己:Earn it,善待这难得快乐,善待带给你快乐的人,善待跟你分享快乐的每一个人……
所以……朋友们,每一个朋友,当你心情沮丧的时候,请坚定地告诉自己:Earn it,善待着人生的磨练,善待在你沮丧时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善待帮助你的每一个人……
所以……爱人们,每一对真心相爱的人,当你对感情迷茫的时候,请温柔的提醒自己:Earn it ,善待那一份能在茫茫众生中寻找到自己另一半的那份幸运,善待你爱的那个人,善待你未来的妻子,丈夫,善待每一个祝福你们的人……
所以……孩子们,每一个孩子,当你独自在外的时候,请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Earn it,善待父母给你的生命,善待他们对你的不离不弃,善待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善待天下所有的父母…………
善待这些,因为当他们为你付出的时候,你的生命中已经打下了他们的烙印。你的生命已经是所有善待你的人的共同财产,请善待它!
“我祈求天父,能够抚平您的悲痛,仅为您留下一切关于已故的亲人们的美好回忆。你们为捍卫自由的圣殿,而牺牲甚多,神圣的荣耀属于你们。”——不得不承认,作品太老斯了。“你的一生没有白过,你是一个好人,Ryan。”Earn this。Earn it。这样,才问心无愧于Miller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完成的杰作。
4 ) 止战之殇
An eye for an eye ends up only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有一个冷色调的铸铁雕塑“铸剑为犁”。那是一只枪的造型,不寻常的是枪口卷了起来,打了一个结,枪口打结,寓意着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自从雕塑迁至纽约后,52年来,这支“打了结”的枪见证了什么呢?一地的战火刚刚熄灭,另一地的硝烟悄然升起。越南、阿富汗、索马里、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亚……不知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究竟凝结着多少殷红的血泪。每一场战争的理由都是如此的冠冕堂皇,战争的结果却又如此地令世人惊骇与悲伤。
然而,每一个时代都不乏深刻的反省者。他们通过或文字或的形式鞭策我们直面内心中的黑暗——去反思,去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很庆幸,能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里看到《拯救大兵瑞恩》这样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当然,这里的反战并非是反对战争,而是对战争的反思。
曾经的我,习惯了中国特色战争英雄,习惯了看董存瑞目光坚毅、大义凛然的赴死,习惯了看李云龙身先士卒,谈笑间鬼子灰飞烟灭,习惯了看敌人在我军的炮火面前溃不成军,甚至习惯了在电影结束后和大家一同起立鼓掌,为胜利,为正义,为英雄,为革命的成功,为祖国的解放。
不过,这是战争吗?
至今尤记得,在高二的英语课上,老师说给给我们放一部关于二战中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片。满心期待着看德军被强大的盟军横扫的我们,在一开场就被震慑住了。
这是我第一次直接看到如此血腥震撼的战争场面。当看到盟军士兵茫然的走在海滩上寻找自己的断臂的时候,当看到画面里那个年轻下士的头颅转瞬间被子弹击中血肉横飞的时候,当看到在登陆艇甲板舱门开启的一霎那,敌人的子弹疯狂的扫射过来,无数的人尚没有品味过战争的滋味就已经逝去的时候, 那些从小灌输在脑袋里英雄必胜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胜利的概念霎那间被击打的粉碎。
我和所有人一样屏住呼吸,紧盯屏幕,169分钟,定在座位中纹丝未动。全片结束,不见欢呼与掌声,唯有一个个难以置信的表情。低声的啜泣在教室中蔓延。
一下子明白了,战争,就是人性的对立面——没有理性,没有温情,没有光芒,没有未来,有的,只是冰冷的子弹和无尽的杀戮。也明白了,真正的好电影,不用歌颂,不用弘扬,甚至不用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尽可能反映“真实”就足够了,人心自有评定。
从那天起我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
战争源自人性的无知与贪婪,其结果只会给人类带来毁灭。
政治家的颜面,军火商兜里的钞票,深埋于地下的棕黑色液体、藏深海中的无人小岛……没有一样抵得上生命的价值,没有一样值得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去捍卫。
可惜的是,如此简单的道理仍有太多的人不明白。
“越南和菲律宾太过分了,不教训教训他们可不成。”
“为什么不搞个东京大屠杀呢?”
“中美之间必有一战!”
“我们要雪清百年耻辱,把之前失去的全部夺回来!”
“不是我们残忍好战,是他们主动挑衅。”
“我朝必当布国威于天下——”
而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2010年全球军费支出仍高达1.531万亿美元,比2008年上涨了5.9%,比2000年上涨了49%。
这条反战的道路,注定曲折。
不知多年后的我们能否记得,在瑞梅尔残破的桥头,米勒上尉牺牲前对大兵瑞恩的叮嘱
“ Don't let me down. James, earn this,earn it!”
5 ) 生之价值——《拯救大兵》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6 ) 在最残酷的地方表现最脆弱的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关键词:Tom Hanks, Steven Spielberg, World War II, Normandy
这个电影是98年的时候斯皮尔伯格拍的。那个时候我已经隐隐约约的开始知道这个犹太血统的导演,后来因为听了同学的一个奥斯卡金曲的磁带对里面辛德勒德名单的小提琴曲非常粉丝,于是去学校声像室专门点名看了这个电影,虽然当时觉得真长而且不是十分的明白,但依然对他产生了莫名的崇拜。但是这个电影我是直到2001年才看的。
那是一个五月闷热的傍晚,在我的电脑上还是一个rm格式的贼不清晰的版本。但是我依然记得那个电影的头半个小时里我目瞪口呆手心捏汗目不转睛害怕却又舍不得移开眼睛甚至舍不得眨一下眼睛的那种震撼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直接的看到那么血腥震撼的战争场面。斯皮尔伯格几乎是不带修饰和回避的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真正残酷的一面,那些从小灌输在我们脑袋里英雄必胜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胜利的概念霎那间被击打的粉碎。当我们看到盟军士兵茫然的走在海滩上寻找自己的断臂的时候,当我们看着画面里那个年轻的头颅转瞬间被子弹击中血肉横飞甚至仿佛要飞出画面落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们都会本能的想要回避这一切。黄秋生曾经说一个电影如果让你不敢看得时候,那么这个电影是好的电影,因为它已经触动到了你的内心。所以那个傍晚的那半个小时永远的印在我的记忆中。
在衣阿华州金黄的农场蔚蓝的天空之后是法国乡村嫩绿的田园风光,风景迤逦的让人几乎忘记了战争。一支小分队奉命潜入敌后去寻找詹姆士瑞恩,把他送回家乡去抚慰母亲伤痛的心灵。这个任务我想首先就体现了美国人的浪漫情怀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作风,当然小分队内部也会有分歧,他们咒骂这个任务,认为都是bull shit,认为是浪费军方宝贵的财产或者觉得以八个人去换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毕竟每个人都有会对儿子望眼欲穿的母亲。
约翰米勒中尉无疑是主角,但却距离我们印象中的传统的为了正义为了人类的奋勇杀敌的英雄相去甚远。他们是战争中活生生的人,他们也会害怕战争也会害怕死亡也会想要逃避危险。他们不是黄继光不是董存瑞,他们如同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渴望能够或者回去享受平静的生活。所以约翰米勒会坚定的接受这个任务并坚持要完成他,因为他已经感到自己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已经悄悄地被改变。他惧怕这种改变,他只想回到家乡和妻子厮守,所以他坚持着,如果找到瑞恩并且把他带回家就能离妻子更近一步,那么他就会去完成任务。
联想起兄弟连里面的桥段,我总是感到,美国人从来不羞于说出自己怕死,在他们看来,生命高于一切,但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国家自豪,愿意为了国家牺牲一切。还记得兄弟连里面派康提怎么怒斥那个一心想要空投柏林的新兵欧基夫的么,他们不在乎荣誉不在乎英雄,他们只想能够活下去,他们也是普通人。在战争中探讨人性加入温情,恰恰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特质。
让我们的英雄也活得像个正常人吧,他们太累了。
关于这个电影,我永远记住三个细节画面:
1,四周都是怒涛腥风,当登陆艇的甲板舱门开启的一霎那,敌人的子弹疯狂的扫射过来,于是无数的人还没有品味过战争的滋味就已经逝去。我相信他们早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我敬佩他们依然坚定的冲锋的勇气。
2,当金色的衣阿华农场上,远处慢慢驶来一辆汽车,瑞恩母亲也慢慢的抬起头注视着那辆驶来的汽车,她步履蹒跚的走到门口,在看到车上走下来一位牧师之后,已然站立不住,跌落在门廊上。
一片寂静,没有台词,镜头从背后慢慢注视着母亲抽泣的背影。潸然泪下。
3,当卡帕索在雨中高举着手中的遗书,不愿它沾上自己的鲜血的时候,你总会感到他对遥远大洋那端的父母的担心和牵挂。他甚至最后也不愿意父母因为看到他遗书上的血迹而伤心。
Saving private ryan最终生不逢时,败给了莎翁情史。但我依然认为这是奥斯卡的错误,永远无法弥补。因为这部电影在战争片中将是无可替代的。
其实电影非常的棒,但是道理和萤火虫之墓地一样.因为实在太真实,让人难受.看到一半就缩到了角落里,再也不想看下去.
为什么看中国战争片就感觉high得不行真想打一仗,看外国战争片就觉得战争真可怕和平多好啊。。。。再不在吃饭的时候看战争片了,太胸闷了。
场面恢宏。曾经和老公探讨过,为什么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营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和中国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些相反。集体和个人,谁更重要?他说,米国这样做,是让每个上战场的士兵知道,他们永远不会被抛弃!对比冯小刚的集结号,看完心里堵得慌!
有一個小細節我很喜歡...將要下雨的時候..鏡頭給了湖水,葉子..水滴一滴一滴地落在湖水上,,之後變得密集..就好像槍林彈雨前的感覺,,,好佩服皮爾斯伯格對電影的構思和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部偉大的作品!
看到结尾Hanks无力地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内奔……
真正意义的大导大片,开场的抢滩和结尾的瑞梅尔血战机位控制臻入神技,牛逼的主次特写像一位幸存的二战联盟老兵啐着唾沫在回忆戎马。瑞梅尔的残破桥头,米勒上尉的身后是无尽残阳,他的面前是这个略显荒谬任务的完结,他的面前也是詹姆斯瑞恩的明天。
厄本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懦弱,非常懦弱,还有一种可笑的浪漫和无知的善良。他才是你我他,对战争的残酷抱有一种可耻的畏惧,并对其有好心的幻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是考验勇气的时刻,而非善心。胆小的也许能活下来,但在战争中,你已经输了。而那些死了的勇士,他们才是胜利者
1.为啥要让四兄弟全上战场,政府在征兵的时候怎么不体现你的关怀?2.都已经全上战场了这时候来假慈悲派人去救,好像这就是对人的关怀,伪善得令人作呕。3.让八个人冒死救一个人,那八个人的命就能随便牺牲?可见生命在本片里并不被关怀。4.战争的意义在于惩恶,不谈惩恶光谈人性,就是驯服工具
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我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
如果没有办法想起他什么样子,就试着想想和他共渡的时光。
比血战钢锯岭高出10个段位。其实剧本还是很工整的,有些匠气的痕迹,但是节奏快慢的间歇拿捏的特别好,剧本台词超棒,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到位。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人物与情节的推进,好电影。最爱战争前那段休息时刻,生死关头前的平静祥和,惨烈前的美好,最令人心碎。
每场战争都是一幕荒诞剧
让我感动得哭了.
值不值得,什么又叫值得。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
小狙太冷静了,太帅了!
我也想问,凭啥要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战争本来就是无情的,你们怕他母亲无依无靠,当时为啥要把人家里四个全部征走??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部片子所宣扬的精神……
那些近乎白描式的战役刻画,真实而震撼;米勒中尉不由自主颤抖的手,是那时每个如棋子般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战士的写照;在更高层面上的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