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2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4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5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6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4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5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6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7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8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9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住在2元店的女性,轰然倒塌的工厂

翻找过尘封的片单,本来想说说2010年的纪录片《女子宿舍》,可惜现在各大平台都没有完整片源,只剩一段35分钟的凤凰网相关采访。

4比3画面与年代感十足的土豆网logo,都在劝我算了,别找了。

该片围绕着吉林某劳务市场附近,一群四五十岁被家庭抛弃的中年女性展开。

她们住在2元3元一晚的女子宿舍,生活艰辛,各有各的苦难。

大姐们或被丈夫或被子女抛弃,用体力换取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聚在一起哭得多了,已经流不出什么眼泪。

《女子宿舍》拍摄于12年前,已经无迹可寻。

万幸,我还能找到更早的时代影像。

接下来,不如让我们再把时间轴往回拉一拉,回到1999年,看看一座重工业城市的变迁。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铁西区》上映于2002年葡萄牙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

本片聚焦于老重工业城市——沈阳

沈阳市铁西区曾是我国最老最大的工业中心,1934年起为日本人生产军用物资,奠定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百家工厂在这里为祖国的工业计划做贡献。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许多上山下乡的青年回归城市,导致劳动力过剩。

1999年开始,包括沈阳铁西区在内,东三省重工业城市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倒闭。

纪录片也从这里正式开始。

货车慢悠悠的穿过市内,到达沈阳某冶金炼铜厂。

工人们在绿色铁皮柜子围绕的休息区,吃饭,理发,商量一会儿去哪打牌。

还有刚洗过澡的大哥,光着膀子毫不畏惧镜头的四处溜达,好在后期贴心的打上了马赛克。

日子看似平常,但大伙心中都不免有种大厦将倾的担忧。

在一触即发的氛围里,两个工人莫名其妙吵了起来,言语之粗鄙放到现在只能用“哔哔哔哔”代替。

吵架的源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

都说东北人能动手就不吵吵,没过一会儿吵架的劝架的,劝劝架的都打起来了。

导演应该和工友们混了有一段日子,打起来丝毫不避讳镜头,闲下来和导演也是有啥说啥。

比如认识什么人,能开四五个月的病假条,妥妥带薪休假;

比如过年的时候能发什么吃的喝的,几瓶罐头还是两条烟;

比如谁的孩子分到哪个单位了,是不是好差事。

扯淡扯得差不多了,其中几个大哥得去把今天的活干了。

嗯,因为劳动力过剩,不需要大伙一起上。

几分钟后,只听我叫不出名字的机器轰隆隆响起,不过知道不知道名字也不重要,它们应该早都随着工厂一起消失了。

接着,工头提醒导演最好戴上口罩,这家老冶炼厂含铅量超过国家标准百倍,对身体危害非常大。

普通工人们每年必须疗养两个月,未婚未育的青年男女最好别来。

厂子里目前一半都是临时工,许多正式工都不干了,原因除了身体吃不消就是开不出工资。

有能耐的早早下海,只剩老实人还在厂里挣扎。

1999年末,冶金炼铜厂普通工人的工资,每月200元。

可即便是200元,还是有很多人拿不到。

厂子效益不好,几乎无法保障工人未来生活和养老资金,大伙心有怨言,却仍旧不愿离开干了半辈子的地方。

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离开,离开后该去哪里。

收入太少,急坏了在座3、40岁的一家之主们。

他们白天到厂子里上班,晚上还要另想办法创造额外收入。

下图中的大哥早起几个小时去早市卖菜,就为多赚十块、二十块。

也有人帮忙搬货、卸货,100斤一袋的水泥搬一下午,一人50。

这活得有体力的才能干,岁数大点身体差点,都捞不着这50。

灰尘、泥土、原料碎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组成世纪末工人们消沉的生活。

货车缓缓驶离冶金炼铜厂区,镜头也从1999年跨越到2000年初。

沈阳电缆厂,财务大姐正对着镜头说起厂子的收益。

以前电缆厂效益好,每个月都能出3、4百万的货,而上个月只出了4万。

工人们急着问各种补贴能不能领,可工资都发不下来,哪还有补贴的影子。

即便如此厂领导们还是趁着年节其乐融融汇聚一堂,把酒言欢畅想明年能多赚钱,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太虚无缥缈了,酒桌上的话又有几句是真的?

果不其然,酒过三巡难听的真话终于冒了出来。

领导表示明年厂子底下几家分厂全独立,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活下去就行。

厂里实在没钱管了,分开创收是唯一不散伙的办法。

天天来找她鬼哭狼嚎要钱的小领导太多了,她也受不了了。

冶金炼铜厂的工人与电缆厂的领导,都把希望寄托于厂子还能复苏。

可22年后的我们都知道,这里没有出路,能拿到补偿买断工龄的,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此时炼铜厂里电费欠2000多万,水费1000多万,再加上内外债券之类的费用7000多万。

眼看着厂长还不上贷款,银行就要过来搬东西,工人们纷纷商量着还能从厂里带走些啥。

还剩啥呢?顶多带走一顿酒钱,顶多卖破烂卖出半个月的伙食费。

车间不再进原材料,代表几天之内,轧钢厂的工人们将被迫放下手里的“铁饭碗”。

这会儿有哥们遗憾中学毕业就不读了,没念高中,限制了发展;

也有年轻小伙在讨论哪个亲戚能帮帮忙,尽快帮自己谋个新工作。

广播里播放着新兴企业即将面市的新闻,但似乎和工人们完全无关。

从冬天到夏天,最后一波工人离去后,货车不必再回来。

冶炼厂的工人要去医院待两个月完成最后的疗养,电缆厂没能分开致富,只剩一地残渣。

轧钢厂最后的作用,是拆掉剩余的钢材,卖掉空档的厂房。

还了欠款之后,补给工人们几百几千块钱。

拿走最后一笔工钱,失业的工人们可以申请每月226元的特困补贴,老工业城市的繁华也随着工厂的消失落幕。

22年后的今天,新人们不再在乎曾经,只有旧人还在想当年。

有时候纪录片也是最好的电影,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铁西区》还有《艳粉街》和《铁路》两个篇章。

共同描绘了工业城市的改变与阵痛。

有机会再给大家讲讲。

时至今日,其中片中一些废弃的厂房还在,仿佛在悼念着数百座工厂辉煌过的时代。

而历史的喧嚣掩盖了个体的命运,只有镜头还能带我们真正去了解失落的城市与失落的人。

这不免让我想起《钢的琴》,一架看似粗制滥造的钢琴,既是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也是繁华落幕前的挽歌。

一曲终了,大家又重新站起来。

日子总要过下去,人总要向前看。

向前看,哪怕前路茫茫。

感谢各位的在看,如果你们还有时间,别忘了点赞转发这篇文章。

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咚咚

 2 ) 丢失的工厂记忆

看完《铁西区》竟然有点失眠,翻来覆去回想到童年最早的记忆,屋后的几户工人人家经常半夜吵架,原因:下岗。左邻右舍披着睡衣纷纷来劝架,下岗没啥买断的钱能做点生意,现在国家也号召南下去深圳打工也不错,日子怎样都是过,这其中的苦不是那时趴在窗棂看着热闹的我能懂的。曾几何时,工人最大,抱着为国建设的红心投入工厂,结局呢?庞大的体制巨兽倒下时,工人们被末日般的废墟淹没又有谁去问津?我的舅舅拉一手好提琴如果不是成为一名工人或许他会成为一名音乐家,下岗、离婚、抑郁,你再也从这个麻木空洞的人身上发觉不了一点点关于过去的激情。钢铁厂倒闭了、面粉厂倒闭了、毛巾厂倒闭了、烟筒落下、厂房挤满了幽怨的孤魂。还记得去过淮南的煤矿,有专门运送工人的火车,是那种铁皮式的货车,榜样满脸煤黑的工人坐着列车回家,太过于疲倦没人说话只有静静的抽着烟,那些再澡堂里满嘴黄段子最爱拽小孩鸡鸡的李叔、王叔都以同样的方式消失在那个时代的末尾。我和朋友说看《八月》《钢的琴》甚至《少年巴比伦》特有感觉,那种乌托邦崩塌前夜的魔幻感除了在工厂大院生活过的人很少有人能懂。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人真的在南方发财了,有人没熬过去消失了……在那个前夜,孩子们还在商量周末厂房放什么电影,洗完澡的大人们躲着老婆打着牌一切都那么祥和,因为他们太信任体制了。去年一个人在成都东郊记忆散步,看着老厂房被利用成为新文艺商业总觉得有些奇怪的感觉,关于它,一个时代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或许很快就会被这个健忘的时代所抛弃。更难想象东北没落的场景,听到下岗工人带着自己老婆去卖淫的荒诞现实你会想象他离我们也就十几年前而已。

 3 ) 凡深愛美好之人,必對醜惡甘之如飴。

我倒沒有很震撼,或者很無奈、絕望、悲思或其他強烈的感覺。或許我本在其類似的環境下成長,所以還算習以為常。生活以及中國的生活,原本不就是這樣的嗎?很多人就是不願意接受自己是活在百分之二十之中,不願意相信更多的(所謂百分之八十)人民是活在底層。底層才是中國的真實,真正的中國。

我極度厭惡那些活在“假惺惺的美好”當中的人群,這種“假惺惺的美好”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狀況的醜惡一無所知或者選擇避而不談。將自己隔絕在自己接受不了的狀況之外自給自足、自欺欺人。而真正的“美好”,你想獲得它,是需要勇氣和付出的。撥開層層醜惡,不為所動,堅韌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鍛煉、強大自己,直至所有醜惡已對自我毫無影響之時,真實的美好才會呈現在你的面前。所有的美好,一定隱藏在醜惡之後!凡深愛美好之人,必對醜惡甘之如飴,你們對美好根本一無所知。

還是那句老話了:現實其實遠遠比電影更精彩。所以你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所有無奈、彷徨、絕望、憤怒、焦慮、乏味、傷感,請將之乘以或十或百,方是生活,方是現實。

我其實真的挺好奇,當年被譽為土地能夠榨得出油的東北是如何變成今日這幅殘敗不堪的屌樣。不過我也不算完全不知道,了解一點。但你懂得,如今總是看透琢磨透不能說透,嘿嘿。比起經濟更讓人難過的是東北的文化氛圍,更加貧瘠。簡直到了該為這個地方敲響喪鐘的地步,簡而言之,我作為半個東北人,十分厭惡東北。

最後再加一段我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想在這里說的一件事:之前手機裝的某社交軟件,會定期推送異性給你認識。有一天介紹我一個女孩,簡介里寫著:我是愛黨愛祖國的好女孩哦~所以你也要愛黨愛祖國~不愛就不要和我聯繫呦~(之類之類的大意如此)。我內心:呵呵,去你媽了個屄的吧。然後刪掉了那個軟件。

 4 ) 一份听写



最近我重看《铁西区》时,做了一份听写。

《铁西区》碟中有几个附加的好东西。王兵在巴黎接受的18分钟访谈和法国电影资料馆前任馆长,现任蓬皮杜中心影视部主任的 Dominique Paini的28分钟评论。

我觉得巴黎的访谈没有和张亚璇的访谈好。前者谈得浅表,只给人该导演诚实朴素踏实的印象。而后者之间在《艺术世界》上那篇《我为现在拍电影》深刻得多,显现着成熟自觉的艺术观和对在有限条件下拍电影的清醒果断。如比王兵谈到片中的“主角”(铁西区的三个工厂): “当时特别喜欢那个工厂,它的庞大和质感都有一种吸引力。感觉就像一个人过去的理想。”

听写就是dictate老帅哥Dominique Paini对该片的评价。主要是字幕翻译得不好,就用自己的话再写一遍。以前看Jacques Doillon《La fille de 15 ans》(《十五岁的女孩》),那个片子才叫胡翻,叫糟蹋,简直是“声东击西”。所以赋偶说,他看法国片,一向看英文字幕,保真度高。

《铁西区》评论字幕倒不胡来,但也不负责任。听懂的就翻出来,听不懂的不翻。最主要是什么呢,Dominique Paini讲《铁西区》的哲学美学意义,被这样截断式翻译后就变成一种,单句看都明白,放在一起就迷糊的效果。而且译者对领会 Dominique所指好像也没什么热情。不过话要说回来,好多电影评论压根儿没有字幕。真是的,给你个白面饽饽不知足,你还要涂花生酱呐!

Dominique评述概括如下
《铁西区》的三个主题:衰亡与消失,以及对这种衰亡的理解;在衰亡消失过程中的工人的行为姿态,生活样态,以及由这些行为姿态共同完成的解构和消失;对现实的复制,时间的计时器,在其实有蒙太奇的拍摄中展现出来的好像没有蒙太奇的技术。

一个巨大的东西消失,败坏,伤感,压力,深渊,是大美。一部讲述内部记忆的杰作。还有一层意义,这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内部拍摄的作品。

导演的特质,他不知道走到哪里,走出什么。这样拍电影其实很难,如同绘画,一点点画出来。导演对光和影,灰尘,冷和热,感情,身体的掌握。他不讲述,他呈现;他不代表,他展示。

9个小时。时间的处理,让人忘了时间。而一般的电影,2个小时内会发生些什么,就有了时间的紧迫感。

政治不是导演的本意,这一点上王兵如同罗西里尼,最后政治消失了。只有他,沿着铁路在拍。王兵让人想到维斯康蒂,穿越长长的疆域,只是王兵没有触及死亡。王兵的作品还让人想到戈达尔和大卫林奇的最后阶段作品。

Dominique最后这段评价让我想起 让•米歇尔•西蒙评价贾樟柯:“ 贾樟柯直到昨天还名不见经传,甚至不为那些既热爱中国又热爱电影的人们所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伟大的电影工作者,他的美学位置仿佛是介乎于皮亚拉(maurice pialat)和早期的侯孝贤之间(这种组合有可能吗?)”(张献民翻译《 另一种视线中的小偷 》)

也许这就是贾樟柯所说的读电影史的意义。评论家清晰看到伟大导演之间的光谱,而作者们呢,可能都有点像吕克贝松,只是在清空。清空童年那段月夜在海上和海豚嬉戏的回忆。

提到这两个精彩的评论,是因为贪婪啦。因为看的还不多,而盲点太多。呜呜,皮亚拉(maurice pialat)的片子一个也没看过。天下的好东西都想看的不是狂人就是疯子。但哪怕这样的当头棒喝也挡不住一些疯子疯狂的意愿。

 5 ) 向導演王兵致敬

先要向導演王兵致敬

週末,終於看完了《鐵西區》。。。。 貳佰伍拾萬下崗工人中,有幾個逃過了被歷史的車輪碾過。。。

“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

雖然是我從小成長的地方,甚至豔粉街的貧民窟,改造,新村,可最初,這句話不是很明白,九個小時,常人看來沉悶的九個小時,在我眼裡歷歷在目的記憶,我知道了,那崩潰的。

工廠,
新華街建設大路以北,重工業的工廠連起一座城,縱橫交錯的鐵路線分割著也連接著彼此。依稀記得五歲或者更小的時候可見繁忙的景象,有濃濃的黑煙和刺鼻的氣味證明工廠的尚且興旺。綠化帶有林蔭小路,還有小熊貓、梅花鹿,廠區里的噴泉涼亭,是童年的遊樂場。想來,對於鐵西區的工人來說,那時生活才是更好吧。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自行車上下學,現在想來,雖然風吹日曬,可每天一個小時的路程往返學校和家,讓我不覺中見證了那時共和國長子尚存的繁忙和日漸衰落。
可以見得王兵拍了應該有十多倍的功課,鏡頭外也是深深的信任,不然不會剪輯出這麼好的紀錄片。鏡頭里的人仿佛並不是“演出”,真實的讓我驚歎。我看完后一直在想,爲什麽有那麼多洗澡的鏡頭,《讀品》的影評說,是私人空間的公眾化,是吧,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而在外人眼裡,是多么可怕。

豔粉街
被翻譯回“彩虹街”覺得好諷刺。
幾個和我一般大的少男少女,鏡頭裡,我兒時的住所,媽媽偶有提起,我們家之前就是那儿。如果我初中沒有考到西苑,如果高中沒有考進四中,那可能就是我的生活,無望的生活。
聽著擴音喇叭里傳出激動人心的叫賣,想通過中獎改變些許生活的工人,散場后荒蕪一片的雪地更顯悲涼。政府想到用彩票帶來的“希望”安撫下崗在家無處謀生的民眾,卻沒見得實效作用在哪裡。
搬遷的時候我讀高中,那時天天看瀋陽新聞,棚戶區改造的豐功偉績轟轟烈烈的宣揚著;也還記得媽媽和我說,傳說有人以暴制暴謀得了活路,不知道是不是鏡頭裡出現的東北一隻虎,那是拼了命的方法,讓我不寒而慄。
總會反復著開篇菜單的鏡頭,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把蠟燭滅了又點,亮了再吹。。。

鐵路
當當的火車聲走過一個個廢棄的廠區,鐵路旁進得讓人顫抖的民房,我從另一個視角第一次如此見得自己成長的地方。
兒子拿著那個編織袋的時候我以為在掏煤塊,精心包著的是兒時的照片,說,這是我媽媽,這是爸爸。。眼淚流了下來。。。

如今破舊的廠區都已經不再,鐵西區的地皮使得政府的經濟報告得以邀功,可地賣完了呢。。。

 6 ) 纪录片-铁西区

近期爱看记录片,各种各样的都有,从大国崛起到NHK与BBC系列,再补看DISCOVERY与国家地理等等等。好片不少,包括以下这部:


9小时
我用了两天时间看完,片长9小时,绝对需要耐得住性子慢慢欣赏。个人建议看之前,准备好零食与一些无关的事情,例如可以一边看一边刮胡子、一边看一边剪指甲。


直肠子
  故事一开始,就有几个伙伴为了小钱,先是吵架然后打了起来。完全体现了东北人的火爆脾气与直来直去的性格。附:铁西区在辽宁省沈阳市。

厂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这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东北工业曾超日本本土 。日本从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后来战争胜利后,苏联虽然占有和没收东北机器设备。但是,东北这个重工业的根子,是烂船仍然有三分钉。
  记录片里,随处见到都是大大小小的厂房,车间单位,铁路,基建。

期望将来
  听他们吃饭讨论到,希望明年的日子比今年更好,只有等到机构改革以后,大家都有好日子好,大家才是主人。
  可是......到今天,我们都知道了,改革后很多人下岗了。我个人认为,蛋糕还是那个蛋糕,但改革后只是切蛋糕的方法说得好听一点而已,没对大家得到蛋糕变大作出多大改变。

生活
  无聊,厌烦,呆板就是工厂工人的生活,他们过着没有将来的日子,明知工厂就快关闭,但没有去处,为了活着就继续活着。目标根本算不得有,因为大家都是濑活。听他们抱怨领导的生活如何如何,这是那里都有的对话。就算工人死了,也只是赔上两万就过去了,没人关心、没关伤心。因为,谁比谁都不会过得更好。

铁路
  丁丁声音中,铁路在铁西区穿行,伴随着雪花。表面上这些,都很诗情画意,也让人有一点离愁。这是不是导演的目的?我不知道现在的铁路,是建国后国兴建的,还是原来日本占领就已经有。应该两都有吧。但是这些铁路在将来,还有什么用呢?


kevienj.2007.01.22

 短评

第一部分《工厂》长四小时。直接生动展现了以辽宁沈阳铁西区工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混的相当熟以至于被记录者可以当摄像机不存在,无比自然的表露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声。应该把这部纪录片作为国家一个时代的档案来珍藏!剪辑水平有限使成片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算是遗憾。//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时隔七年半大银幕再看,画面高清无码,仿佛从未看过。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以及无所事事之间,这是一系列工厂的死亡,这也是东北一个时代的死亡。

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破破烂烂的工厂即将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正在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已经倒闭,灰头土脸的工人将何去何从?一股末世的气息扑面而来。王兵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一大厦将倾的历史时刻,也注定会被历史牢牢记住。

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雖然主題是沉重的,但人民並不完全如簡介寫的對任何事都失去激情,他們隨波逐流與逆來順受的幽默充斥全片,強韌的生命力如野草,這些東北人相比日本核廠的五十壯士其實並不遜色。導演一開始的鏡頭抓住工廠的美,到最後回想竟是對鐵西區悼念般的最後紀錄,鏡頭來回切換今昔對比,最是唏噓。

11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力荐

这就是。。。我家门口呀。。。开头牛逼的长镜头。。。经过我家门口的铁路,好有感觉。一种时代的衰落感跃然银幕上

16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推荐

片子人几乎意识不到摄像机的存在,该骂人就骂人,该骂党就骂党,该打架就打架,该光着就绝对不穿,也就成了真实历史的影响纪录。十几年过去了,估计再也没有人会拍这样的东西,这样的尺度已经不是今天的总局所能承受的了

19分钟前
  • 276088996649
  • 还行

如果你喜欢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就不要错过此片,他比二十四城记那个伪纪录片好的太多了。如果你是东北人,或是东北的下岗工人,你会觉得真实的可怕。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

22分钟前
  • 爱德华大夫
  • 力荐

8,和本片相比,《24城》好像是春节联欢晚会,华丽而造作,《铁西区-工厂》则是农村里寿丧嫁娶的堂会班子,粗糙却真实。

27分钟前
  • 皮陀
  • 推荐

纯正诗电影,对话近乎独白,跟Pedro Costa很像。或许在欧洲人心中唤起的是集中营印象,火车,制服,裸体,淋浴,毒气。独一无二,难以超越。

28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铁西区》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部佳作。但其中的纪录片伦理问题还是无法不被直视,以后有机会想写个这方面的文章。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引用知乎作者Darren的评论:我真的觉得《铁西区》的构图、色调、氛围,深深影响了《钢的琴》和《白日焰火》 。

32分钟前
  • 安可
  • 还行

8/10。运动长镜头随着火车驶进白色荒芜厂房犹如潜行者到达一座文明废墟,意象性的治炼炉和吊车轰地升空压迫着工人模糊的话语,反复描述的洗澡情景一具具麻木的肉体、充满欲的色情录像一同被预支消费,最戏剧性的是停产前一位遮住脸横躺的工人谈小学到上山下乡,碎屑般的个体经历整合为宏大的历史结构。

3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从小到大长在铁西区,却从未触及她深处的那些东西,纪录片里的一切对于我都像个陌生世界。我把片子从学校的PT上拖下来,再把电脑从上海搬回沈阳。后来我把这片子放给我姥爷,一个冶炼厂的工程师看,七十多岁的老头儿看完之后哭了。

38分钟前
  • 当年小孟姜
  • 力荐

我看到我妈厂里,阳光因为衍射侵蚀了铁窗棱子,我拿糊窗棱子的泥子在散发着铁锈味和漆皮味的楼梯上写字,空气中弥漫着硫酸的味道。我记起一双双胶鞋在车间的铁板上啪啪地踏碎暗灰的影子,槽子上的铁锈割破我的手,血红渗进棕黑的层片物。

42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很有时代感的沉重话题,短短的四个小时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虽然剪辑水平业余了点,但片子依旧震撼人心!★★★★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很少有纪录片导演像王兵这样尊重人,而不是去尊重一个他所认定的事实。很多纪录片导演不愿意碰触他的对象,甚至刻意制造偷拍的假象,但王兵却反其道而行,他选择做画中人而不是画外的上帝。王兵太可怕,也太可爱了。

48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你们还记得那人心惶惶的世纪末吗

52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四个小时的时间目睹一个时代的轰然消亡。铁西区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到的地方,那里的春风只存在于工厂广播和卡拉OK中

5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amazing,摄影机几乎做到了完全不在场!充分利用了厂区特有的交通设备做移动镜头,大部分偏广角大概是35mm左右。关于主题,真不好意思又是我熟悉的背景,所以无言以对。大量裸男出没,片尾致敬部分全是大师。片尾的澡堂有点区志航的味道,因为“裸体之时,人人平等”

58分钟前
  • 狗肉
  • 力荐

钢铁到工业的悲剧内化至个体的人格里,没有比这更真实的惨象,也没有比这更惨象的真实。

1小时前
  • 高压电
  • 推荐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1小时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