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永存”这句405谋杀案里的台词,可刚想了想,真理是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才会把它理想化为最美好的东西呢?也许应该去哲学里找答案,可书上的答案也是他人的解释,谁都没有一双未来的眼睛,因此都看不到事物朝何处去啊。思维是超越金钱地位的,所以我看西洋镜,会觉得最了不起的不是慈禧,也不是谭鑫培,而是刘经纶开拓的思维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他跳脱出了那个时代,所以他有些痛苦。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许多的刘经纶,他们也是痛苦的,看片子时,我会觉得刘经纶是了不起的,可置身于自己的时代,我没有勇气去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物,因此总是在思维即将跳脱时打止了。印象里最让人思维往前一步的其实还是文学,电影在文学的面前都是逊色的,因为文字是宇宙间最能异想天开的手段,其实还有思想,但思想也要从文字里获取灵感才可以有延伸。所以长久以来,看一些科幻小说时,更能让我开始思考关于未来的东西。
说起中国第一部电影,很多人并不会陌生,那部诞生在1905年的电影,成了我们国家影像事业的里程碑之作。自此,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之路。并将其一步一步地朝着成熟走去。那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据说当时片子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当时可谓是万人空巷。
可能大家理解不了电影当时在国内的地位,作为刚刚引进国内不久的摄影技术,这已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而对于放映技术以及影视技术,在当时而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一景象并不亚于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放映的时候人群惊慌失措。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第一部电影由此诞生,我们可想而知其非凡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国内第一部电影诞生的前夜,那些为之奋斗的影人们的艰辛。听片名你可能不会有感触,但是对于当时来说却很贴切。《西洋镜》,这是人们之前对于国外的照相技术的统称。对于当时国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人们总是会用一个自己觉得贴切的名字来描述。西洋镜——一种来自西洋的镜子,这个镜子有神奇。
《西洋镜》讲的是一个老北京第一家照相馆的小伙计,因为酷爱鼓捣洋人的玩意,偶然之间遇见了一个放电影的洋人,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后,小伙计开始在洋人开的电影院打工,顺便学习拍摄技术,经过不断的学习,后来得到了进宫放映的机会,不过放映却出了事故,从那以后,洋人被驱逐出境,小伙计只能自学成才。最后,终于和照相馆的老板合伙做成了自己的电影放映机,与此同时,国内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映。
本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本片是一个好故事,从演员阵容过来看,本片都是实打实的演技派。这个在当时来说凑齐这些演员之后,故事一定不会太差。当然,现在很难说;其次,本片的纪念意义远大于本片的故事意义。这确实是一部意义大于内涵的电影。而其中的意义我们也能看得出来。
比如说里面出现的那些卢米埃尔兄弟的很多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诸如《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猫的午餐》、《火车进站》、《纸牌》等经典之作。当这些影视作品进入到国内之后,大家的反应跟之前外国人第一次看见电影时候的反应如出一辙。艺术确实是共通的。虽然《定军山》落后了外国电影十几年,但是从那开始,我们的电影事业真正迎来了起点。
对于当时的那些场景的还原,本片可以说是非常的用心,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那么一定不会对片中的慈禧太后拍摄的“艺术照”感觉到陌生。那张照片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本片中出现的“丰泰照相馆”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夏雨饰演的小伙计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回过头来再说说电影本身。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是一种启示。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是有必要的,而技术无国界更是有必要的。回想起美国掀起的贸易战,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你就会觉得很难以理解。同样的是新技术的诞生,美国政府此时此刻的态度就如同本片中清朝统治之下的民众对于照相技术的态度一样。敌视有一个过程,但是片中的这个过程会过去。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阻挡的是一个时代的到来。
现在也是如此,当新技术开始生根发芽以后,任何人都是不能阻挡的。否则那些权力阶层的阻挡很容易就会被底层人民推翻。就如同片中那些开始不接受,后来却慢慢的接纳的民众一样。先进的技术对于他们而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像很多西方的东西来到国内以后,要逐渐地落地生根就需要有人推行一样。
夏雨饰演的小伙计就是一个将西方先进技术国产化的推手,有了这个推手,才能促进本国的相关产业顺利发展。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洋人一开始的不成功与夏雨之后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纪念意义十足的故事片,本片可说的太多了,正是因为本片的这些可说的部分,我们才能知道今天的国产影视界的曾经。这或许就是1905最好的证明。
好感慨啊 处处都是思潮的对抗 像双方都以千钧之力在针尖儿对准 而这个点却是个小伙计 父权和个人意志 封建和科技 传统思想和新奇创新 不分好坏地随时角逐 洪流里的人不明所以地应对着 最后还是要成为自己台词铺得好 但英语还不够chinglish 夏雨演得真细 Ready 嗯 那句 你就留在这里了 也相当动人 他也演过这么多不痞的角色 也都演到了 这得是本色出演 的程度 不应该只记得一个马小军
在上海豫园里现在还有西洋镜这个小玩意儿
不管是西洋镜还是东洋镜,只要能甄别赝品,就是照妖镜。
曾经央六看过,没太大印象了,只是记得还行。。。
看演员阵容就知道不可能是烂片。事实也的确如此。一部致敬意义远大于剧情意义的电影,感谢一百年前的那些人,让电影扛起了更多人的梦想。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过此片噱头尔。
08年老师推荐给我们看 里面有一句话触动我的心 外国人对刘京伦说大概意思是 走吧我带你离开这儿离开这个愚昧的世界 现实里谁能带我去我想去的新世界?
最近才刚回想起来这部片子 好巧
夏雨绝对是票房毒药
基于致敬角度,是不错的历史剧情片。夏雨天生是荧屏的脸,太吸睛了!很多老戏骨加持,电影诞生记的大观园的感觉。少年与电影的梦想,坎坷但至性,电影与戏曲的联姻,新潮与守旧,先进与传统,洋人与清人,自由恋爱与媒妁之言,门户开放与闭关锁国。剧本创作比较好莱坞式,配上京片子中式时代感,杂糅的味道甚是绝妙。感情戏加的也很诗意,画面和配乐都很有质感有考究,感受到了导演的用心。
《西洋镜》也可以算作一部致敬的电影,尤其是看到那个经典的《火车进站》,观众都被吓到,以为火车要撞到他们——和《雨果》里观众的反应很一致。穿西式服装的洋人,和留长辫的中国人,在同一个镜头前有同样的表现。但是转而想起影片中,中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洋人,似乎看怪兽一般。但是他们忘记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在火车驶来时都害怕被撞到。所以我认为,胡安在影片中叙述“中西结合”友谊受到的误解,其实更是以此为小的基点,力图展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时必然要先受到情感上排斥。但是文化的碰撞一定会走向文化的融合,然后在互相成就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就像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电影这个“舶来品”,最终诞生出中国自己的电影。
小时候中央6看的,记得好像还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吻,两个人的那种想吻又害羞的样子,真实又可爱,后来看幕后故事,两个人的吻戏是清场拍的,两个人特别害羞,然后还有人在上面偷看,哈哈哈哈真的好有意思~
上电影课老师给放的。是根据中国首部影片《定军山》改编而来,据说《定军山》残本已经找不到了,可惜。这一部2010年的片子在我看来较成功地诠释了1905年时的场景,也很能把人带进当时的氛围。主要演员也很强,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唏嘘。Pioneer的路途总是布满坎坷,但这份勇气确实令人钦佩!来到北京一年多了,却还没去过长城,看完电影突然有去参观的冲动,打算这周末去啦!晚安😊
一个清朝人的英语好得让我汗颜。透过窗口以窗帘为幕布给女朋友放电影真是个太浪漫的桥段。夏雨好多地方表现的还是有点刻意,比如上台讲话时的紧张和结巴。电影最初是用来记录的,到现在已经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了,或者说“记录”这两个字的意义已经不再简单了。总之,电影是个梦,尤其对于一无所有的人。
令人惊叹的合拍作品,致敬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带领我们还原了电影进入中国的大致过程。但是,本片在艺术外,却因为其描写的晚清社会背景而具有着极大的张力,传统还是新兴?封闭还是开放?中外合作还是仇视?狂妄还是理性?个人还是家族?自由恋爱还是包办婚姻?平等还是等级?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矛盾的人,友善的外邦人和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离经叛道者”,不可避免的改变和遗憾丢失的传承…这部影片中的这些要素联合起来构成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特殊事件,并且并不显得冗杂反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在是令人惊叹。(唯一的问题:打架那一段戏的感情变化太快让人感到突兀)一个自己选择出国然后打拼多年返回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无数对于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过往与未来的思索。也让观影者无不深刻地反思。
近期学术新论《定军山》是首部中国电影为误传。那么此片便是个女导演用力裹挟想象亦或者一厢情愿的历史fiction,(原)剧本倒是扎实。因为失实被电影史家集体讨伐,可以理解。换个角度,漂亮的光影细节,老北京日常空间和夏雨天然呆的脸也许暗含新解。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迷影式猜想,略有可咀嚼的余味。
清朝版《天堂电影院》
能做到举重若轻,把一个大事弄成一个小事,而且人物都很鲜明,确实不易
這是一部隊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美好回憶。我們感謝第一個把電影帶到中國來的人,感謝第一個放映電影的中國人。
西洋镜,我说怀念这个词,会显得很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