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11/04/when-love-comes/《當愛來的時候[When Love Comes]》生老病死
by @xinl.ve 110421
Movie Rating:Bravo!
张作骥才说自己不够商业,电影不被业内和观众看好,马上金马奖的评委就慧眼识珠地将《當愛來的時候[When Love Comes]》从一批大制作的夹缝中挖出,观众票选的最佳影片的荣誉也落到《当爱》的头上。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发表获奖感言的导演,没有释放出些许激动的痕迹,依然不忘表示影片还在上映,请观众捧场。
路边社认为张作骥获得最佳剧情片是因为《当爱》回归了台湾本土的现实主义风格。摄影、构图等明显的视觉风格在《爸…你好吗?[How Are You Dad]》曾经提到过。在本片之中,的确不只一次地可以看到人物拘于空间的场景。而在光线、色彩、对比等视觉效果上,《爸…你好吗?》的画面经过处理,非常亮丽,比《当爱》的原汁原味更像是电影中的剧情,《当爱》的故事仿佛就是它处发生的一段真实,等你走过去就能触摸得到。
是否还有人记得《爸…你好吗?》里的《我怎舍得分离》,海边沙滩上不停被练耳根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当爱》的故事是这段剧情的加强版。夫妻间的情感故事在本片之中扩充至兄弟、父女、母女等亲人之间,而且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大家庭。观众通过阿春,感受家庭生活表面上的冷漠。寂寞而百无聊赖的阿春,甚至是一步步把观众逼向青春苦闷、不被人理解的绝望角落,让观众不得不迎接阿春纵身一跃后的惨烈。电影这样的铺垫对比后来的峰回路转,成功驾驭精妙情绪的张作骥,也就成功将短片变成了剧情长片。
外公对小弟的态度是最先感受的温暖。阿春不能体会,观众感受到了,悬着的心放下来一点。后来揭开的个人世界不为小儿女所知的隐秘,成为激动心弦的惊雷,一个个由父亲黑面、大妈、二妈等人抛出来。有时候寥寥几句话,一个场景就暗示了很多事情(见下图)。
大妈抽烟,二妈不抽。大部分时候藏在大妈的身后,她过去的经历,阿春的血缘,当二人更亲密一些的时候,二妈的多年未曾表达的感激之情才能脱口,观众也才得知。有纹身的二妈,看着腻歪的两伙黑帮谈判,朝天一枪,问题解决,场景切换。
歌曲家后在台湾的影响是大陆人无法估量的,丈夫黑面发泄委屈和不满的戏谑之词,变成妻子哀伤思念时的寄托之物,爱之深的极致也不过如此。
生,二妈生子开始电影,来春生子结束,在同一个地方;
老,抵挡不住的脚步回不去的从前,黑面和弟弟,还在肚子里的来春,现在的大姑娘;
病,有些话还没来得及说,你便卧床不起,再也听不到拟说我的坏话,我不停唠叨给你的决定;
死,遇车祸的青年和年龄最大的外公,他们离死亡最近,不料一个收获了爱情,一个世事洞明地怡然打着太极。
中国人喜欢讨个好口彩,喜庆欢乐的场合,病、死之类的字眼最好是不要出现。当爱来的时候自然应该是温暖舒适的关口,但《当爱》伴之与生老病死的妆容。能因忌讳生老病死的偏贬义,便将到来的爱拒绝?徒叹一口气,为避免出现更肃杀的情状。
提及《Departures[入殓师]》,《当爱》的配乐从中学习了不少,后者小提琴和钢琴的使用比较克制。
When.Love.Comes.2010.DVDRip.XviD-CoWRY
『我喜歡陽光的感覺,但天空總是陰陰的。』
這是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十六歲女孩反覆出現的OS。她經常一個人凝望天空,在習以為常的一片陰霾中,渴望感受陽光炙熱的擁抱,寧願被熱烈灼傷,也不願被冰冷環抱。
她喜歡家人,喜歡男友,喜歡朋友,可她總覺得他們不是那麼喜歡她。
家人總是不停數落她的缺點,彷彿她沒有任何優點;男友總是若即若離,一轉眼就消失無蹤;朋友只在偶然之間出現,她的好與壞似乎都是自己的事。
她渴望愛,卻總是被愛傷害;她一點都不叛逆,只是習慣以叛逆武裝自己。
當她感覺不到愛,突如其來的憤怒情緒總是輕而易舉掩蓋內心無法言喻的憂傷。
她明明很難過,卻總是倔強的不屑一顧;她明明很想哭,卻總是不甘示弱的大聲咆嘯。
她明明不是一個人,卻經常感覺全世界只剩下她自己。
她逐漸習慣無人能懂的寂寞常態,卻仍不自覺想靠近她愛的人。
她最喜歡陽光,最討厭陰暗;她渴望別人能溫暖她,卻忘了她自己就是太陽。
這是一個十六歲未婚懷孕少女的內心世界,但似乎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折射。我們總是無法對所愛之人坦白道出心裡真正的感覺,總是習慣隱藏底層的溫柔而以強悍面目示人,這來自家族遺傳的習性,不斷在成長過程中互相衝撞,一次又一次,讓愛變成了傷害。
女孩的家庭有些複雜,母親是細姨,生下他們三姐弟,父親是大媽招贅入門,還有一個智能不足的叔叔。大媽明明愛父親,卻從不給父親好臉色,總是緊迫盯人,照三餐開罵;母親明明愛她,卻總對她疾言厲色,總把她批評得體無完膚;父親明明愛叔叔,卻總是三不五時對叔叔大發雷霆,彷彿一切都是叔叔的錯。
愛,為什麼會變成傷害?
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其實並不簡單,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就會以自己的角度解讀對方的行徑。正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對方,所以人間也難有真正的了解,所謂“感同身受”也許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雖然無法真正了解,但至少可以試著了解,願意試著了解,才有機會打破長久橫在彼此之間的藩籬。讓愛不再只是傷害。
於是,我們在電影的鋪陳中,看到每個人更深層的內心世界:原來,大媽包容父親的一切,是因為愛,卻也因為愛,而難以排遣心中對父親的怨,那些說不出口的怨,變成了一生的喋喋不休;原來,母親對她的諸多挑剔,是害怕女兒步上自己的後塵,不知如何表達?尖銳的言語遂成為利刃,刺進女兒的心;原來,父親對叔叔的愛裡有著不為人知的恐懼,他愛弟弟,卻也被這與生俱來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偶爾失控,是為了緩和一輩子的壓抑。
愛不自覺變成傷害,有時是因為不知如何是好?太靠近,太在乎,反而無法以理性的角度與溫和的態度面對人生的難題。這是人的弱點,人人皆有,只是程度輕重之別。
許多誤解也由此而生,辯解無效,溝通失敗,沉默成為避免劍拔弩張的唯一相處之道。但沉默與冷漠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久而久之,同在屋簷下的家人卻彷彿身處兩個世界,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有交集。
所幸,彼此狠狠衝撞對方心牆,該說不該說全部出口以後,危機反倒成為轉機,被陽光灼傷總好過長年陰暗。
愛,難免有傷害,只要不輕易轉身,下一刻,也許就是重生的機會。
整部電影瀰漫著台灣家庭熟悉的氛圍,看似淡漠平常,卻有極深刻的情感底蘊。許多似曾相識的經歷皆讓人心有戚戚焉,不會表達關心,也間接讓明明存在的愛穿上國王的新衣,頓時消失無蹤。
我想起許多長輩表達關心時總是口出惡言的習慣。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次去同學鄉下老家玩,當時年輕人都喜歡騎快車,記得我們一到家,還來不及打招呼,就聽到同學爸爸說:『騎車騎那麼快,是要被車撞死嗎?』我當時愣了一下,同學說不要管他爸爸,總是沒幾句好話。我心想他爸爸明明是要兒子騎車慢一點,何必講話這麼難聽呢?
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段時間我經常往返兩地,有時去台北不小心耽誤了坐車時間,這時我爸總會自告奮勇載我去車站,明明是好意,我也很感激,但每次總在他的疲勞轟炸下暗自發誓:下次就算來不及也不讓他載。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不到愛,不是因為愛不存在,而是愛的方式隱藏了愛。不自覺的粗暴,或許並非不愛,只是不知道怎麼好好去愛?
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即使親如家人都不應熟不拘禮,愛之深也未必要責之切,表達關心的目的是為了給予溫暖,而不是為了傷害對方,同樣的意思,能以溫和的方式表達,就不要以責備的語氣說出,這不僅是為對方著想,也是讓自己更進化的關鍵。
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才可能試著了解別人的處境,特別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家人。
柔軟,才是家庭關係的必修學分。
『當愛來的時候』並不是愛情電影,而是一部以家庭關係為主軸的電影,細膩刻劃出家人之間的愛與矛盾。
我喜歡電影主題曲「彼岸」對愛的詮釋:
『愛是掙扎,愛很優雅,愛是對話,如此偉大;愛是責駡,愛很複雜,愛是懲罰,讓人害怕。』
愛的感覺就是如此複雜,經常在極暖與極冷之間反覆循環,每一步都是艱難,但每一次的艱難也總會跨越。
如果真的有愛。
看完電影以後,我想說:下次,當愛來的時候,請記得溫柔相待。
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一定能在彼岸看見因愛茁壯,且不再恐懼的自己。
《当爱来的时候》以一个十六岁女孩来春的旁白为明线(其实不要这条线更好),逐渐展开一幅台湾底层家庭辛酸却不失诙谐的生活画卷。在这个开饭馆的家庭里,人物关系一开始实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谁是谁的老婆,谁是谁的女儿,谁是大女儿谁是小女儿•••后来渐渐明白,原来这个从金门跑去台湾的黑脸胖子来了个明目张胆的一夫二妻制,做了上门女婿后因妻子无法生育,在无后为不孝之大的传统观念下,又把青梅竹马的金门女纳为小妾,替自己生了一个女儿以及影片一开始在饭馆的一片嘈杂声里诞生的小儿子。小妾过门时已身怀六甲,这便是片中旁白的主角来春,来春有个自闭症的小叔叔,刚从金门过来,也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同时家里大老婆的父亲还健在,一个可爱的老头。
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构成,要把故事讲得有趣事很容易的,但要讲顺,讲得有神韵并且浑然一体,则需要一定的功力。导演张作骥的功力便见于此,他娴熟地给本片注入了东方式的煽情元素,并且不失恰当的爆发力,使一个文艺类的题材在一个半多小时里丝毫不显得沉闷。人物性格丰满而鲜明,尤以同时承担丈夫、女婿、父亲等多重角色的黑脸以及其自闭症的弟弟阿杰为甚。阿杰的扮演者在放映现场透露导演为了塑造该角色曾要求他开拍前几个月就关进房间画画,沉入自闭症的世界,即使面对家人朋友也不出来。暂且不管其是否有渲染,但电影是件严肃的事情,角色的塑造确实需要这种精神,它增加了面对观者时的可信度。扯远了。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停止的背景音乐亦为影片增色不少, 是一种十分符合片中环境的音乐,同朴素的摄影一起,把小饭馆大家庭的逼仄,近距离,毫无隐私,连丈夫为哺乳的老婆吸奶也暴露在镜头之下的公共性表现得很到位。典型的东方式家庭。这样的场景让人看得幽默又亲切。而在这样的东方式家庭里,众多家人的相处需要的便是一种隐忍,爱也是隐忍的,在唠唠叨叨的“你要乖啊”中,在饭桌上的争吵当中,也在愤怒之下的一巴掌里头。阿公这样一个角色便是隐忍的终极代表,在片中他似乎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注视着膝下子孙的烦恼忧伤,不开心时只见他打打五禽戏,即使女婿重病不保了,也只是沉稳地安慰自己的女儿。这个角色的加入与塑造颇具东方智慧。
虽寥寥几笔,而不失厚重。
但这样一部影片并不能成其为经典,虽然它得了金马奖,虽然它在几个国际电影节里颇受赞誉。
就题材与风格而言,我看到一些个影子,有台湾本土导演杨德昌的《一一》,也有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内省的家庭剧。当然这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导演野心似乎过大了,他要把所有东西都涵盖进影片里,导演在现场说拍多了兄弟片想拍部女性题材,但本片明显没有满足于女性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是它的女性关怀(或者称母性关怀),而是其东方家庭隐忍的爱与生存哲学,以及底层关怀。导演甚至想把自闭症也一起拿来关怀了。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要兼顾这么多是很难的,人家杨德昌剪来剪去,《一一》也将近三个小时。野心太大的后果就是每个都浅尝辄止,好听点叫点到为止。 这种后果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就是感情铺垫的淡薄,来春对男朋友的感情,一夫二妻的感情,父女母女的感情,这些都要靠从头到尾的背景音乐去煽动观众的官能。我相信一部真正经典的影片是不会这么做了(默片?)。片中小女儿的角色似乎又显得多余,既然加了这么个人的存在,为何不多点戏份,哪怕稍微给点交代也行,结果却是,这个家庭里其他人物都很有张力,唯独这个小女儿只是出来嫉妒与傲慢了两句而已,使人物编排结构显得不完整。
但这部影片放在大陆却有足够的资本值的自豪。近年来大陆影评人老喜欢拿台湾小文艺开涮,但不得不承认,当大陆商业电影人埋头商海战术,独立电影人忙于“现实主义”时,台湾的文艺已越走越远。至少人家很多文艺片是拿着行政院的补助金去拍的,从这点上它就完胜了。
以上均为考试周中,热热闹闹跑去看海峡影展后的胡言乱语。
很草根、很親切,尤其是那堅韌的生命力。張作驥的代表作
属于电影的音乐性,杰出的指挥家张作骥!
金马奖是用来坑爹的
“有一天妳老了,我會拿一條繩子給妳上吊。妳沒死的話,我會把妳踢進水溝,到那時候我看妳有多厉害。”
两场临产 两起事故 来临了~~~~
一直觉得爱有两种极端的表达,不是温柔甜腻,就是狂风暴雨。不论是《黑暗时光》还是《美丽时光》,张作骥的每次作品都细腻含蓄的讲述温情,还有一贯的台语,那样亲切和本土化。值得一看的关于爱的电影。如果它没获得那么高的殊荣,应该喜欢的人会更多些。
一头一尾母亲和女儿在几乎同一个地方生产,颇有一种轮回和重生的感觉,本片好于锰岬,但父后七日更好。
父后七日我替你不值当输给这个片,这是故意要激怒观众吗,看着都烦了,张作骥也就这么大的本事了吧,这片在金马完胜我表示不理解,除了比较接地气以外乱哄哄的可以
果然是張作驥重回巔峰的作品,無論是本土的氣味,演員自然到位的表演,甚至是大銀幕的質感都讓人感動無比,把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狀態和生命的苦楚與超越都刻劃的極深入動人。可惜的是中後段之後似乎節奏就有點失控了,有不少的重覆與停滯,削弱了結尾可能的力道。
我被治愈了,睡得好香...
“当爱来的时候,要紧紧把握。”张作骥又回来了,熟悉的风格,熟悉的矫情。看似简单实则现实的故事,本土化的风格里处处透着家的温情,但这样的一部影片却很难打动我。从个人角度来看,《父后七日》输在这部影片面前,很是不理解。★★★
把树摇断那块儿我噗了。
如果看进去了,会觉得这个片子相当牛逼,如果你没有看进去,说明你还得再看一遍。
导演一直想尽办法告诉别人什么是有爱,其实大家都早就懂的,可能是你自己不够懂得如何拍一部收敛又好看的电影。
等做了母亲,也就懂得了爱,这应该就是片名的含义吧。好大的一家子,恰是很棒的亲情剧。张作骥拍给母亲的电影,本土风、浓浓的亲情,依然长镜头加他的抒情风格。高萌杰胖了很多,范植伟也不忘记捧场,还有曾一哲,又演了个流氓,可惜小女孩演的还是欠缺一些,不过仍算张作骥近些年的剧情力作了。
一个家和一群家人成长的故事,结构严谨,故事草根而感人
大妈二妈都是妈,如今你也成了妈!
张作骥给人最大的惊喜就是从来没有进步。
很压抑、很写实的风格,很精准、很娴熟的技巧
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