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的海报上,一个拿着枪支的男人被红布包裹着着头颅。这片血红色被风吹起,犹如女人般扬起裙角,荡漾在空中。男人的面部凹陷下去,像是躲在红布后的骷髅,独自守候。
作为《蛇之拥抱》导演西罗·格拉的新作,《候鸟》选址在哥伦比亚北部的沙漠上。不同于前作浸润在荧幕上的水与丛林,这部电影似乎在影厅里掀起一场沙暴。影片分为五个章节:野草,坟墓,繁荣,战争,地狱边缘。自内,影片通过交待瓦尤人的婚姻及对待家族的观念,引出其排斥外族人的态度,讲述瓦尤人这一族人的尊严与传统;自外,好似《美国往事》般讲述主人公拉法耶与好友莫伊斯做起大麻生意后的个人变化。拉法耶保守谨慎,莫伊斯狂妄自大。紧接着,狂妄者拿起手枪,沾上了美国生意伙伴与拉法耶堂兄的鲜血。拉法耶不得不遵循家族的意见,枪杀了自己的好友。另外一边,拉法耶妻子Zaida的弟弟屡屡玷污外族人的女儿,继而引起两个族群的战争。
电影开篇,Zaida在闭关一年后迎接成人礼。在众人包裹的圆圈之中,Zaida身穿一袭红色,光脚掀起沙尘。她追赶发出挑战的男人,而男人在其紧追下不断后退。此时被风兜起的红色裙角,犹如《电影人》中身穿红色衣裙,与构思翩翩起舞的编剧。
延续上部作品的内核,片中Zaida可与梦对话。Zaida曾梦到自己的丈夫与其死去的堂兄一同出现。二人被布蒙住头颅。与海报不同的是,此时一人的遮头布变为白色。如果说此前象征着鲜血与战争,那么此时的白色,便是战后的喘息,或称之为,属于亡人的宁静。在接下来的梦中,Zaida梦见自己正在坠落,而这坠落正是其家庭的命运寓言,犹如死藤之水般昭告。
在《蛇之拥抱》中,导演通过蛇的意象唤醒整个森林,蜿蜒的河流亦是蛇的身躯。而后,作为象征整个亚马逊流域文明的蛇被豹衔食,寓意着传统与外来文明之间的碰撞,甚至死亡。同样,《候鸟》中,在拉法耶枪杀了朋友莫伊斯后,他不断在房间里看到一种有着细长腿骨的鸟。当它细长的足尖触碰到地毯上,能让人猜测到其上半身的纤长与孤傲。如同瓦尤人的自尊,一旦传统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仇恨与灾难。
片中多次出现Zaida母亲的寓言,不同的鸟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像是一个与梦对话的预言家,掌控着辟邪珠,可祈求神灵的庇护。但正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在女儿一家逃亡后,用暴力将逃亡的亲人找回,如同囚禁般拴在自己身边。使得复仇者来临时家族破灭,活命的只剩自己,以及在后面辗转沦为牧羊人的孙女。
在前作基础之上,很多观影者对本片的内容、甚至叙事结构方面会有一定的审美期待。但本部影片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时空关系。抛开头尾的牧羊人,影片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线性叙事。于是在这两者基础之上,很容易造成“毒枭发家史”的故事导向,而这一导向常常将观者引领至商业片的领域。其次,本片在配乐上,更多了些来自社会的质音。在器乐上,导演选择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演奏方式。当器乐发声之时,能感受到整个影厅的震动。像是鸣笛般直抵双耳,又好似陶勋般悠长。这一与自然不切合却又出挑的乐器,在整个荒漠之中站立,似乎是亡灵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演奏、去观看整个沙漠的人类史。同样,在影片中,拉法耶也是这一特征的拥有者。他不停地面临选择。家族还是外族,留下还是逃亡。逐渐地,拉法耶这一人物演变为一种特定的形象。他不同于迷信的岳母,保守且强硬。同时,他又不同于自己的朋友般激进狂妄。自始至终,他始终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创造契机,解决矛盾。这可能也是导演对待原始与未来的一种中立。在最后,复仇者寻他,想要知道Zaida弟弟的下落时。拉法耶最后一次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后随着枪声倒地。当然,在死前,那只鸟依旧跟随着他。
一定意义上来说,影片故事融汇在牧羊人的歌声之中,在歌声中展开,又在歌声中结束。牧羊人歌声中的故事来自于现在不属于任何族群、又无任何信仰的小女孩,也就是这一家庭唯一幸存的后代之人。在这片满是夏天的土地上,野草不断生长,族群不断繁衍。看似愈来愈盛的境地,终抵不过时而飞来的蝗虫风暴。在黄沙之中,它们如如龙卷风般吞噬着这片领域的水土与居民。但终究无死寂之地。在屏幕暗下之时,耳边响起的是不绝的雨声。这像是导演对未来与传统的思考,破坏、颠覆、死亡,乃至重生。历史呈现在牧羊人的歌声之中,好似夏天的风被吹散。
(原文刊登:看电影看到死)
内核是很有意思的,但拍的太塑料、做作、虚假又潦草了,简直搞成了狗血剧。有种出卖自身文化去博人眼球商业讨好的勉强和急功近利之意,就这还勾丝十年。。片子的审美太新且现代,完全没有真实性,无法相信那个地方和民族的故事,每个人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住在精致又干净的“破旧”茅屋,这是认真的吗。。
不过关于哥伦比亚瓦尤人的民俗规训还是挺有道理,对女性的崇拜和追求产生了高昂的彩礼,这是另一种方式建立的婚姻关系阐述,是基于对女性和女方家庭的尊重,双方各司其职,在很久之前,彼此都足够谦卑虔诚的时候,只会想彼此付出更多能够展现自己荣誉并以爱为荣、以付出为荣、以道德为荣的时候,这一切就与利益无关,利益只是衡量和表现这种情义的最微不足道的方式之一,但当今社会是,人们对利益太过敏感和重视,看不见物质背后承载的文化和道德的意义,其实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德行的堕落,对金钱和交易、利益和商业的欲望表现。如果被伤害的一定是“心虚”的。双方都堕落,那这条在曾经很久之前作为部族荣誉的交流方式就在现代变得不再适用了,需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强化这一层重视。
如果是彻底纯粹的氏族和接受完整信仰理念的家人是可以有这样的信任的和关系的,包括极其重视荣誉和诺言,以及对言行家庭的责任,但是任何极端都会带来暴力,尤其在经受欲望的考验时。
虽然过程狗血但影片最为凌厉的还是两个家族和其他家族厮杀最后图的是道德秩序和尊严,他们失去了一切物质包括族人性命和土地,最后留下两个仇人老小作伴,而既得利益者是西方。这看起来在情感逻辑上很牵强,失去所有人的生命都要复仇,其他人的命好像不是命,只是为了一个寓言故事所做的道具,所以,如果在传达对瓦尤人的精神理念这一方面来说故事是带着点古老的神话意味,但却给拍成了商业片形式。
不过可笑的是这样的家族规训和秩序下居然不对被惯坏的小儿子进行惩罚,所以是对待外族人严格,对自己人很宽松,律法的两面性,为了一己私欲将部族规训形同摆设,所以也教育不出来真正的瓦尤人。
造成的厮杀,事件中的每一次冲突双方似乎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坚持了合理的信条,只是结果却以欲望和膨胀的自我意识来以复仇作为唯一解决的方式,于是结果就是这个部族的人火拼全死光。蒙布的脸代表失去了自己的尊严,丢失了瓦尤人真正的面庞,变成了空白的矇昧,地毯上始终走来走去的鸟脚。
几国交战不杀来使。
如果只追求结果的正义的话,一个强硬的坚持族内德行的首领是不会允许身边的人犯事,也不会使得事情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是他们追求的好像并非事物的发展,而是体验本身,甚至所有的一切金钱物质都对他们而言是游戏,可以很简单的失去,茅屋和土地生活和物质金钱生活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物质带来的更多是死亡。
梦境的导引实在是有些赘述,甚至起不到魔幻作用,反而有些啰嗦,力度太弱,主要还是没有在这方面真正的下功夫去呈现。
其他部族联合的复杂对抗其实可以花更多篇幅展现,简直是庞大的政治乱斗。
整部影片重心散乱,拍的跟流水账似的。
候鸟是哥伦比亚北部La Guajira沙漠的常客。四季的更迭间,它们从沙漠上空掠过,见证了20世纪六十直八十年代间这片哥伦比亚的边缘地带上的好运与灾祸。当卡车代替了骡子和马,当鸡尾酒会的乐队代替了传统的笛声,也许它们也在疑惑,下一年凿开坟墓后,拖出的究竟是尸骨还是枪支?哥伦比亚导演西罗·格拉(Ciro Guerra)的新片以《候鸟》为名,以La Guajira为背景,讲述了20年间大麻交易给这片沙漠带来的滋养和毁灭。
西罗·格拉无疑是近几年西语世界最受瞩目的导演之一。2015年,西罗·格拉的第三部长片《蛇之拥抱》在导演双周首映后立刻获得不俗反响,于双周获奖后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了哥伦比亚历史上第一部奥斯卡提名影片。新片《候鸟》以开幕片身份回归双周并不令人惊讶,该片由西罗·格拉和克里斯蒂娜·加列戈(Cristina Gallego)联合导演,后者曾为《蛇之拥抱》制片。
《候鸟》的故事发生在始于1968年哥伦比亚的La Guajira沙漠,叙述被按时间顺序分为5个章节,导演将他们命名为5首歌:野草,坟墓,繁荣,战争,地狱边缘(Limbo)。片中,导演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Wayuu部落的仪式。影片开篇,便是Wayuu部落女孩Zaida的成人仪式,她张开手臂、撩起裙角,在快节奏的音乐和族人的欢呼声中飞速起舞兜转,步步紧逼对面的男舞伴,直至对方难以抵抗,只能怏怏离场。结束这场狂欢的是Rapayet,他来自Wayuu部落的边缘氏族,配不上Zaida的身份和地位。Zaida母亲通过部落里的信使,也就是Rapayet的叔叔,向Rapayet传达了迎娶Rapayet的条件:50头牛,20只羊,和3串项链——而在当时看来过于苛刻的嫁妆条件,却成了日后哥伦比亚与美国大量大麻交易的源头。
在第一次成功与美国人交易大麻后,Rapayet和伙伴Moises坐在角落里一块石头上,望着不远处群魔乱舞式的嬉皮士们。Moises说:“这是世界快乐之所在。” Rapayet冷冷地回答了一句:“这是他们的世界中的快乐。”
而这也恰恰是电影想讨论的问题之所在。对于这些生活在哥伦比亚北部几乎被隔绝的人们来说,当一场名为“现代”的冷风袭卷过炎热沙漠,他们究竟会被裹挟到哪里?导演格拉和加列戈不只想讲述历史,还想探索一种叙述历史——尤其是原住民在历史中的身份——的新视角。在这点上,两位导演的意图与去年阿根廷女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同为西语片的新作《扎马》(Zama)不谋而合。大麻种植使沙漠中央的部落们处于毒品交易的中心,成为积极且有利可图的参与者;而汽车、飞机、枪支和财富、权势随之而来,却也使得他们所崇尚的族群关系和家族纽带陷入一片血泊当中。
格拉和加列戈力图在片中表现Wayuu独特的部落文化,小到编织技术、氏族间”信使“传话的交流方式,大到各类丧葬仪式习俗和神话传说,这些异域文化符号本身就为影片带来了无数天然的视觉奇观。然而,《蛇之拥抱》中亦真亦幻的黑白影像在《候鸟》中被简化为了泾渭分明的现实与梦境指代,虽然从剧情上讲更容易被接近和理解,却也丧失了许多风格化的表达。另外,在《候鸟》中,两位导演颇为露骨地表达了向类型片叙事方式靠拢的意图,可遗憾的是,类型元素与导演自身的影像特色并未充分磨合,虽然《候鸟》沿用了《蛇之拥抱》的摄影师大卫·盖勒格,但整体失衡的美学风格却暴露了两位导演的这次类型片试水仍操之过急,类型片手法反而钳制了导演的个人表达。
疾速的舞步和野蛮的狂风可以卷起砂石,飞驰的装载着大麻和枪械的卡车亦可。当他们在沙漠之中建起了一座纯白色的后现代主义城堡,摆上了平整的席梦思,Zaida和Rapayet最终还是在破旧的吊床中相拥入眠。候鸟和蝗虫在这片沙漠上来了又去,亦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首发深焦DeepFocus
【台北金马影展观影】今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开幕片。这位哥伦比亚导演上一部作品《蛇之拥抱》好评如潮,据说是一部风格浓烈的作者电影,可惜我还没欣赏过。我印象中的哥伦比亚是一个罪恶与毒品泛滥的国度,不出意料地,这部作品果然出现了这两个刻板印象的内容。事实上这是一个狗血的复仇题材,导演采用章节分段叙述出70年代哥伦比亚一个土著家族铤而走险,依靠大麻生意发迹的故事。之后遭遇合作伙伴的背叛而导致一系列帮派厮杀而家族灭门的悲剧收场。感觉商业类型片的痕迹过于明显,反而没能彰显出导演特有的作者风格。开头的男女求偶舞蹈、预言家等富有民俗内涵的陌生情节渲染出淡淡的神秘主义与宿命色彩,而当地部落的语言和生存哲学,甚至殖民主义的话题都在片中有所涉及,却只能在高度戏剧化的叙事里蜻蜓点水般略过,没能深入挖掘阐述这些话题有点可惜。不过拍成如此的商业片,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对类型片掌控的娴熟程度,似乎也能引起更多观众对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关注。
本是分隔的世界,因为毒品而交织在一起,
从一开始的传统舞蹈到最后的狂欢聚会,从骡子到小汽车小卡车,
从老式猎枪到现代步枪,
从传统手链到铂金包(有一幕飞机起飞,男主老婆挎了一个黑色的时尚包包)
因为毒品这个催化剂让原始沙漠部落得到了质的飞跃,部落居民们获得了幸福吗?电影给的答案是否定的,部落之间最崇尚的使者被杀,男主岳母为了复仇放弃了传家之宝,最后谁胜利了?
没有人!
男主死前说的那句话,我们都已经死了,
因为男主早已看到结局只是无力挽回,
他放弃了抵抗,就像候鸟一样,无论是部落还是毒品,终究是这片土地的过客,后续的故事还在发生,毒品交易还会继续,变换的只是人,最后的最后尘归尘,土归土。
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
破旧原始房屋下现代狂欢舞会,
荒芜贫瘠土地上突兀的白色宫殿,
埋葬的棺材里不再是亲人的遗体而是自动步枪。
绝大多数情况下,豆瓣7分以下的电影是根本不值得看的。但因为"蛇之拥抱",冲着克丽丝蒂娜,还有Imdb7.6分的评分,还是看了。 看到一半,就开始纠结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这仅仅只是一部象‘‘蛇’’,而又不及‘蛇’的电影。叙事平直,表演僵硬,画面美感不足。豆瓣6.5分是中肯的,属于准烂片之列。 电影之外,倒是有些联想。 拉帕耶岳母娘的高要求造就了一个毒枭的雄起,他面对嫁妆要求,要么放弃婚姻,要么挺而走险。庆幸的是,他在岳母娘的逼迫下成功了。然而不幸的是,虽然身体得到了美女,灵魂却下了地狱。 更可悲的是,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个准岳母娘在做着拉岳母娘同样的事,她们正把拉帕耶的国际弟兄们,要么逼向追求无限物欲的疯狂,要么逼往无尽悲哀的泥塘。
哥倫比亞黑幫家族興亡史詩,土著家族因走私大麻而致富,導演Ciro Guerra由熱帶森林走到乾熱荒漠,現代文明如毒素一樣入侵原始社會,他們變得富有,但族群之間問題不斷,家族之母要保護原始社會裡的道德和文明價值,新一代卻希望托展版圖走出原地,過往留下的瘋狂與非理性原來是保護網,最後結果再次引証文明衝突所帶來的必然悲劇結果,冷靜表現原著民的獨特部落文化,Guerra展示的編織技術、喪葬儀式習俗和神話傳說,氏族舞蹈以至信使之間的交流方式也非一般的視覺奇觀,可以說非常獵奇?也是日常,5個章節和時間幅度更見野心,將西部電影和黑幫元素放入第三世界電影,因此也被類型電影的推進方式所局限,當第三世界要透過白人大國的電影類型來定義自身,是具有一定的開創性?還是合乎我們所想像的期望?看到最後家族遺孤要遠走,這可能是最佳答案。
强势岳母,成也她败也她。插曲、风土人情不错。所谓魔幻犯罪史诗,各元素点到为止,发挥未尽,通篇给人仓促随意感觉。尤其台词太过矫揉造作。
5个章节的标题太剧透了。电影本身挺直白朴素的好看
睡吊床的民族贩毒发家史,比《蛇之拥抱》更上一层楼,南美大地神秘主义的视听风格下加入章节体叙事后很好的类型尝试。《候鸟》是用驴吉普卡车飞机拉着大麻往复的队列,是杀死儿时伙伴被缠绕的游魂,是你来我往没有止境的复仇,是哪里有粮有好处就会准时飞来的蝗虫,也是在繁琐的家族规矩下,有为毒枭摊上这么个丈母娘和小舅子,让原始部落经过美国资本的冲击下一切归零又回到原点的循环。#北影节2019#资料馆。
黑帮犯罪类型片的外壳,装的还是《蛇之拥抱》的内核,虽然不及《蛇之拥抱》,但通过此片西罗格拉展示了自己能驾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项目的能力和执行力,非常稳,下一部可以起飞了。
70/100 相当丰富厚重的一部哥伦比亚毒品经济起源故事,本来美好的家庭生活在传统社会结构和毒品经济的双重摧残下支离破碎。候鸟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在毒品交易线上来回奔波的人吧,或者毒品本身。
一个狗血的复仇题材,用高度戏剧化的叙事演绎出地域性强烈的民俗风情。民族语言和生存哲学,甚至殖民主义的话题蜻蜓点水般略过,没能深入挖掘阐述有点可惜,不过拍成如此的商业片,似乎能引起更多观众对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关注。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哥伦比亚求婚男屌丝到富甲一方大毒枭的成长覆灭记。能看到南美家族式生意的独特文化,有着复杂的族群、血脉和利益纠葛。梦境预言添加了神秘的超现实元素。然而剧情还是过于简单,小舅子与岳母角色的先后作死敲响了灭亡的丧钟,这样的剧作未免有些敷衍。虽然仍有可圈可点的摄影风格,但远不及《蛇之拥抱》的空灵震撼。三星半
毒品和罪恶将部落从蒙昧带入文明,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就像哥伦比亚国家命运的缩影。跟导演前作“蛇之拥抱”相比还是太直白太类型片了,缺少回味的余地。
黄沙尘土中姑娘的红袍掀动了他的心房,从此把他拉入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开飞机还是骑马,南美流行乐还是传统乐器,现代文明的野蛮冲击和传统文化的约束在电影中不断出现,贪婪的人性和禁锢的文化在十几年中吞噬掉兴盛的家族,荣誉和勇气在这片黄土上解不开仇恨挡不了子弹。四个章节在格式上营造了史诗感,但质感上还是缺少一些内涵。
少见的一部哥伦比亚的电影,毒枭成长与覆灭史,家族、族群、罪恶、暴力充斥的史诗式的结构。听说导演的前一部电影更好一些,有机会看看。
10/11/2018. 有异域的美感和疏离感,还有抒情的缓慢。有关乎honor, tradition, and community的探讨。有新旧相对带来的破灭。有宿命感,每个人的命途都显得莫测,也让人唏嘘。最喜欢沙漠上的那段枪战,诗意的乌云压顶,屋内骤然成废墟,大雨如期而至。Roll credits时的暴雨声太美了。
本片告诉我们两件事:1. 彩礼不要要太多,会惹麻烦 2. 丈母娘眼里女婿永远不如亲儿子
anibal老头儿认识对面一家子人简直是倒了八辈子霉...
骨子里跟【蛇之拥抱】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只是这次换成了通俗剧式的家族贩毒黑帮片,贩毒的拍法跟我们印象中的毒贩故事很不一样,讲的还是原住民文化被外来者破坏,律法和价值观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全线崩坏,在时代面前,这样的故事总归会是悲剧。片子整体上还不如【蛇之拥抱】,这导演去好莱坞拍片的话,估计是会水土不服,他的这种导演风格实在有点一言难尽。
作为《蛇之拥抱》导演的新作,之前那种惊艳神秘的感觉都没有了确实很遗憾。南美毒枭、黑帮的故事,观众们尤其熟悉好莱坞电影的观众,看过得还真不少,不会被随便就突突的剧情内心激起太多波澜了。这种电影真的要花时间塑造角色,人物的性格、行为、配角的组成、对主角的影响等等都很重要,黑帮片听上去刺激,写起来拍起来可真是很难的啊。不过看这苗头,导演之后应该会去好莱坞拍片了吧
【墨西哥】《毒枭》光环太耀眼,《毒师》设计太精巧,种种类似题材和两部剧作一对比都难免碰壁。这部片子是工整仔细的分段式设计,毒品王国的兴盛与消亡,大背景下十多年各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从家庭视角出发有很新颖的地方,但更多的印象全部都留在荒芜平原间燃烧的房子中。
野草长成救星还是毒药,坟墓埋藏尸骨还是枪支。爱上一位姑娘,倾尽全力筹措彩礼。爱上一种快乐,提心游走地狱边缘。杀掉发小,那幽魂像不会飞的鹳鸟逡巡;杀死信使,那仇恨像满天飞的蝗虫吞噬。筑起豪宅,仍是吊床才睡得安心。不能读梦,被神灵抛弃如走肉行尸。从此瓦尤人的往事,成了贩毒路上的笑谈。
电视剧容量乡村黑帮史诗,被浮光掠影地简化为一出民俗符号堆砌,表演机械僵硬的械斗回合战。
2.5 / 假如导演真的有尝试在召唤一些“梦”的古老幽魂的话,这种超脱于类型架构的“梦”的质感到底在哪呢?为什么会干瘪到让我完全无法感知到它与现实的碰撞呢?还是说,这些粘贴上去的梦也仅仅是贫瘠现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