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
导演:徐昌霖
主演:舒适,项堃,上官云珠,石挥,张鸿眉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57
简介:1950年代,某城市。洪磊光(舒适 饰)教授与黄蔚文(项堃 饰)都是微生物学家,二人还是多年的好友,在最近共同期研制开发抵抗302病菌新药时,双方却产生很大分歧。洪磊光工作中雷厉风行,大胆启用青年知识分子,鼓励年青人凡事创新,而黄蔚文则墨守成规,凡事亲历亲为,连助手都不能大胆使用。洪磊光认为,即是联合研发,尽量不..详细 >
建国70周年影展,天山2厅,7.4分1,没想到这样一部冷门的作品,观看的舒适度和愉悦性如此之佳,修复也是相当的出色。美术组的功劳随处可见,50年代能有这样的影片,真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研究2,"我眼睛看不清了,就不去(看戏了)"。尽管全篇着力打造洪/黄这一对微生物学家CP(剧本的谱写颇具心思),但最让我感动的台词还是老周(石挥)内心翻涌之际,眼含泪光地说出的这一句朴素又心酸的话语3,最后集中的一系列的大特写:老黄的脚与鞋/秒表/时钟/洪妻(上官)的脸/汽车轮子,轮船的烟囱……体现导演/摄影对电影美学的独特品味4,两次通过蒙太奇展现时光的流逝:剧中铃铛的镜头后,从春秋步入寒冬;剧尾窗外枝头的镜头后,从黑夜走向白天(光明),都是与情节走向,人物关系非常吻合的手法运用(暗示)
1957年上海
没人想得到,双百方针竟然变成了引蛇出洞,影片对新思想和旧作派的决裂并不彻底,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怀念旧的世界,是思想混乱的集中体现。再加上片中体现出罕见的知识分子间惺惺相惜的情感意志与时代使命,也注定了这波非主流影片的命运,不会比吕班好多少,跟那个年代的电影人相比,风雨云这点真算不了什么
为了看石挥谈艺录才补的片子,没想到他只是配角。。。。
很特别,两个男科学家的“琼瑶剧”|豪宅
来看这电影纯粹是因为上官云珠
徐昌霖被油派,片子毒草,搞笑的是电影局官方从来没有正式禁影,但大家都很自觉pass,夏衍61年广州会议之后说,当时他大意了,片子改叫《302号细菌》就没事了。。。61年之后徐被平反,陈毅亲自道歉,惨的是作曲家陈歌辛大帅哥+才子因为片中踏雪寻梅的插曲被整成歌颂梅花就是歌颂国民党,饿死在改造农场
石挥,千古文章未尽才!
民国名演员们风韵犹存,表演的表达力极好。摆脱古板地宣言式的提倡号召科学,新思想和墨守成规没有随主流式地划清界限,而是模糊其优缺点,这在当时算是主流之外的特殊之作,加入浓厚的情感,其中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血液,岁寒三友,踏雪赏梅等意境对应人物关系,这才是承继中国电影美学应有的电影面貌。石挥最后的银幕角色,联想银幕外其生活中的心境,悲凉至极。
两位科学家的故事。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7年 许昌霖编导
56年是知识分子的春天,徐昌霖你真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导演
没想到菌种是到各个地方去地里挖出来的。图解概念,虽然剧本也是按模式搭出来的,可就是透着虚假味。片中的上官云珠和石挥两人后来都是wg自尽,上官云珠的眼神不是白给的,有多少生活的苦涩啊,但她真不像一位大夫。片中有个小伙子的大衣是真时髦。1957年,这就是石挥失踪的那一年!
太冤了
前半段非常好看,人物形象和矛盾设置工整而不露痕迹。后半段受时代创作氛围影响,情节发展、关系处理显得勉强。片名乍一看直白粗浅。
“在科学上,失败了,我们说得出理由,不能算失败。可是成功了,我们找不出原因,就不能算成功。”……本片成功还是失败留于时间评说,个人在此确有一点不吐不快:黄教授的扮演者项堃,不知是南征北战里国军将领的后见刻板,或者那就是演员自己条件局限,总感觉他的正向激情维度上主宰力不够,撑不起影片为此角色设定的上扬反转!
之前因为石挥标了想看。两位男科学家之间的“情长谊深”在言行举止上表达得很直接,从前人们是否就是这样的呢,又或者只是因为现在不再这么拍? “在科学上,失败了能说得出理由不能算失败,可是成功了我们找不出原因,就不能算成功。” 57年,上海的知识分子们还自在地跳着舞。黄先生的字可真好看。此刻正值冬天,看他们结尾相伴去赏梅的时候,我也想去赏梅了。
石挥绝唱,最后的荧幕形象,最后一句台词:下雪了,下雪了……心情沉重,喘不过气。
石挥扮演的老周,不知有没有参考他的老同僚沈扬,后者在50年代也双目失明。而且沈在石挥导演处女作《母亲》中扮演的老管家也叫老周。“下雪啦,下雪啦。”是石挥在银幕上最后的对白。“不,至少以后不能演戏了,完了,完了……”是石挥留给朋友们的最后的话。
上官云珠抽烟,太有魅力;可惜戏份也太少了,但好在她演技太好了,还挺令人深刻!石挥作陪,化妆几乎看不出来他本人,也是一个配角,联想到这是他最后一个角色,又感觉好悲伤。主演是舒适和项堃。整部电影流露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气质,项堃这个角色虽然看不上年轻人,但业务能力是强的,年轻的孩子们反而学会了吃苦耐劳,与时代的态度,有些不同,决定了这是一部在艺术审美上延续40年代风格,而缺少时代工农兵气质的影片,很难在那时候受欢迎,而现在看起来,也不像57年公映的影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建国70周年影展,天山2厅,7.4分1,没想到这样一部冷门的作品,观看的舒适度和愉悦性如此之佳,修复也是相当的出色。美术组的功劳随处可见,50年代能有这样的影片,真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研究2,"我眼睛看不清了,就不去(看戏了)"。尽管全篇着力打造洪/黄这一对微生物学家CP(剧本的谱写颇具心思),但最让我感动的台词还是老周(石挥)内心翻涌之际,眼含泪光地说出的这一句朴素又心酸的话语3,最后集中的一系列的大特写:老黄的脚与鞋/秒表/时钟/洪妻(上官)的脸/汽车轮子,轮船的烟囱……体现导演/摄影对电影美学的独特品味4,两次通过蒙太奇展现时光的流逝:剧中铃铛的镜头后,从春秋步入寒冬;剧尾窗外枝头的镜头后,从黑夜走向白天(光明),都是与情节走向,人物关系非常吻合的手法运用(暗示)
1957年上海
没人想得到,双百方针竟然变成了引蛇出洞,影片对新思想和旧作派的决裂并不彻底,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怀念旧的世界,是思想混乱的集中体现。再加上片中体现出罕见的知识分子间惺惺相惜的情感意志与时代使命,也注定了这波非主流影片的命运,不会比吕班好多少,跟那个年代的电影人相比,风雨云这点真算不了什么
为了看石挥谈艺录才补的片子,没想到他只是配角。。。。
很特别,两个男科学家的“琼瑶剧”|豪宅
来看这电影纯粹是因为上官云珠
徐昌霖被油派,片子毒草,搞笑的是电影局官方从来没有正式禁影,但大家都很自觉pass,夏衍61年广州会议之后说,当时他大意了,片子改叫《302号细菌》就没事了。。。61年之后徐被平反,陈毅亲自道歉,惨的是作曲家陈歌辛大帅哥+才子因为片中踏雪寻梅的插曲被整成歌颂梅花就是歌颂国民党,饿死在改造农场
石挥,千古文章未尽才!
民国名演员们风韵犹存,表演的表达力极好。摆脱古板地宣言式的提倡号召科学,新思想和墨守成规没有随主流式地划清界限,而是模糊其优缺点,这在当时算是主流之外的特殊之作,加入浓厚的情感,其中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血液,岁寒三友,踏雪赏梅等意境对应人物关系,这才是承继中国电影美学应有的电影面貌。石挥最后的银幕角色,联想银幕外其生活中的心境,悲凉至极。
两位科学家的故事。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7年 许昌霖编导
56年是知识分子的春天,徐昌霖你真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导演
没想到菌种是到各个地方去地里挖出来的。图解概念,虽然剧本也是按模式搭出来的,可就是透着虚假味。片中的上官云珠和石挥两人后来都是wg自尽,上官云珠的眼神不是白给的,有多少生活的苦涩啊,但她真不像一位大夫。片中有个小伙子的大衣是真时髦。1957年,这就是石挥失踪的那一年!
太冤了
前半段非常好看,人物形象和矛盾设置工整而不露痕迹。后半段受时代创作氛围影响,情节发展、关系处理显得勉强。片名乍一看直白粗浅。
“在科学上,失败了,我们说得出理由,不能算失败。可是成功了,我们找不出原因,就不能算成功。”……本片成功还是失败留于时间评说,个人在此确有一点不吐不快:黄教授的扮演者项堃,不知是南征北战里国军将领的后见刻板,或者那就是演员自己条件局限,总感觉他的正向激情维度上主宰力不够,撑不起影片为此角色设定的上扬反转!
之前因为石挥标了想看。两位男科学家之间的“情长谊深”在言行举止上表达得很直接,从前人们是否就是这样的呢,又或者只是因为现在不再这么拍? “在科学上,失败了能说得出理由不能算失败,可是成功了我们找不出原因,就不能算成功。” 57年,上海的知识分子们还自在地跳着舞。黄先生的字可真好看。此刻正值冬天,看他们结尾相伴去赏梅的时候,我也想去赏梅了。
石挥绝唱,最后的荧幕形象,最后一句台词:下雪了,下雪了……心情沉重,喘不过气。
石挥扮演的老周,不知有没有参考他的老同僚沈扬,后者在50年代也双目失明。而且沈在石挥导演处女作《母亲》中扮演的老管家也叫老周。“下雪啦,下雪啦。”是石挥在银幕上最后的对白。“不,至少以后不能演戏了,完了,完了……”是石挥留给朋友们的最后的话。
上官云珠抽烟,太有魅力;可惜戏份也太少了,但好在她演技太好了,还挺令人深刻!石挥作陪,化妆几乎看不出来他本人,也是一个配角,联想到这是他最后一个角色,又感觉好悲伤。主演是舒适和项堃。整部电影流露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气质,项堃这个角色虽然看不上年轻人,但业务能力是强的,年轻的孩子们反而学会了吃苦耐劳,与时代的态度,有些不同,决定了这是一部在艺术审美上延续40年代风格,而缺少时代工农兵气质的影片,很难在那时候受欢迎,而现在看起来,也不像57年公映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