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血钻》,里面的屠杀和暴力镜头,让我对非洲大陆充满同情。非洲的历史,很少人关注,近代的卢旺达大屠杀,知道的人也很少。搜索了一则2004年《环球时报》有关卢旺达大屠杀的回顾文章。希望血斑斑的历史不再重演。
4月7日是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非洲中部内陆“千丘之国”卢旺达在首都基加利隆重集会,纪念这一特殊日子。卢旺达国家体育场内,“永远再不发生”的横幅标语格外醒目,6.5万名各界来宾心情沉重,悼念无辜亡灵的歌声低回,许多民众泪流满面低泣。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发表声明说:“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各会员国,当时都没能对越来越多的灾难迹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联合国大会还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以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大屠杀现场惨不忍睹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大屠杀纪念中心刚刚落成。此前,卢旺达在全国设立了7个大屠杀纪念馆。记者专程走访了位于基加利东南的埃皮马凯和尼塔拉马两个纪念馆。
埃皮马凯纪念馆原是一个教堂,位于尼亚马塔镇,两边是学校和医院。当记者刚走到纪念馆门口时,讲解员就指着铁门上的缺口说,那是被枪打开的。当时3000名图西族人为躲避胡图族极端分子的追杀,一起拥进这个教堂并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未料锁门的铁链被枪打开,暴徒们破门而入,将里面的3000名群众全部杀害。走进教堂,顿感一股阴森之气。迎面的讲坛上盖着一块血迹斑斑的白布,密集的枪洞布满四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教堂后面,这里修建的3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分隔成一个个方格,堆满了大屠杀遇难者的累累白骨。据介绍,大屠杀期间,这一带竟有2万人被残酷杀害,不少人是先被赶到山里后又被杀害的,暴徒们用枪支、砍刀、长矛甚至棍棒见人就打,将其活活杀死。
穿过成片的香蕉林,记者来到尼塔拉马教堂纪念馆。这里的两个小教堂比较简陋,四周皆用红砖砌成。1994年大屠杀期间,附近的群众为躲避杀身之祸来到这里祈祷,也被活活杀害。一排排低矮的水泥长凳周围是一件件血迹模糊的衣服,入口处不时可看到横七竖八的尸骨,苍蝇在不停地飞舞。当时,里面的群众也是把教堂的所有门窗都封死了,可杀红了眼的暴徒们还是打开了门窗,杀了所有的人。
人间惨剧为什么发生
卢旺达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是总统专机失事。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在赴坦桑尼亚首都出席关于地区和平的首脑会议后,同机返回卢首都基加利,未料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坠毁,两位总统和机上随行人员全部遇难。事发后,关于谁是凶手传说不一,两大部族之间互相猜疑,基加利的局势迅速恶化。次日,由胡图族组成的总统卫队绑架并杀害了图西族总理乌维兰吉伊马纳女士和3名部长,同时组建了临时政府;8日,图西族反政府武装“爱国阵线”拒绝承认将其排除在外的临时政府,宣布向首都进军。至此,卢旺达内战再度爆发,伴随着两派武装在前线的激烈厮杀,胡图族极端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甚至相当偏远的山区也发生了部族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难民逃亡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大屠杀是长期殖民统治种下的一个恶果。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的两大部族,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85%和14%。在欧洲人来到卢旺达之前,胡图、图西两个部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殖民主义者在卢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两大部族之间轮番制造矛盾,从而埋下两者不和的种子。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西族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绝大部分土地。1959年,胡图族掌了权,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许多图西族贵族只好逃往邻国。1962年卢旺达独立,独立前后就发生过多次部族仇杀,造成大批难民外逃,部族矛盾进一步加深。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又爆发长达3年的内战,双方虽于1993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终因积怨太甚而未能得到正实施,进而在1994年总统遇难时再度爆发全面内战。
西方的干预哪里去了
4月6日,在卢旺达举行的种族灭绝国际研讨会上,曾领导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的加拿大退役将军达莱尔指出,卢旺达大屠杀本可避免,只是因为国际社会近在咫尺而没有采取行动制止。
卢旺达大屠杀在发生前曾有明显迹象。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达莱尔就对可能发生的大屠杀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图西族处于危险之中。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接着,达莱尔奉命向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驻卢旺达大使通报了胡图族正在加紧备战的情报,但仍未引起注意。4月7日,卢旺达女总理在途中惨遭杀害,胡图族军人还打死了奉命护送她的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比利时于是决定撤回全部维和部队。比利时部队在驻卢旺达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其撤出不但使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陷入困境,而且助长了胡图族民兵的嚣张气焰。
大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曾试图采取行动,由于美英两国的漠视和不介入政策,始终未能采取有效行动。美国几个月前曾在索马里受挫,美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建议,仅在基加利保留“最小限度”的存在以显示联合国的“决心”。
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的信任,未料却遭到了背弃。他说,制止这次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行了。
“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世界的大悲剧。西方大国有能力制止而一直没有行动,更是难辞其咎。人们不禁要问:充当“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哪里去了?说到底,这与西方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美国政府高官曾表示:“我们并不在乎卢旺达或布隆迪发生了什么,美国的利益不在那里,不能把这些无聊的人道主义问题和诸如中东、北朝鲜等重要问题混为一谈。”卢旺达的一些官员曾私下抱怨西方推行民主化导致卢当年的大屠杀,他们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首先就是生存权,当前中心问题是发展经济。人都死光了,还搞什么民主!”
南非《商业日报》在4月5日的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西方大国的眼里,“非洲人的命不值钱”。达莱尔将军强调,西方强国对大屠杀负有责任,他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只关心对自己有价值的国家”,卢旺达的前宗主国比利时在大屠杀时甚至“抛弃”了卢旺达。达莱尔最后建议:“联合国应该在防止西方大国将人类推向不安全的状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曼塔·帕沃尔在《地狱难题———美国和灭族时代》一书里说,这一切都是美国人导演的。帕沃尔甚至毫不留情地说:“美国的习惯思维是利益,这利益体现在石油和选票上。”
2003年10月,达莱尔出版了专著《与魔鬼握手》。他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失败”的书:失败属于驻卢旺达维和部队,因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图族极端分子残酷地杀害了近百万无辜者;失败属于几个西方大国,因为它们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制止大屠杀;失败属于联合国,它未能给身处困境的少量援助部队以支持。他在深刻的自责中认为,自己身为指挥官,是这失败集体中的一员。
《血钻》这个片名,真是名副其实,明明那么透明纯净的钻石。Blood Diamond。
有点像爱德华·瑞克《最后的武士》,说不上哪里像,总觉得是有那么一个主角式的人物,而且一定是在历史中本来就不代表正义一方的主角,在混乱的战争背景中一步一步的救赎自己,并且用自己的视角展示一个客观的不为人所知的世界。很凑巧,刚好一个导演
1,混乱的战争背景
在部分非洲国家,钻石是用来购买军备的资金来源,也是连年征战的原因
2,善级和恶极
所罗门为迪亚的父爱救赎之路
丹尼的自我救赎之路
石油、毒品、黄金、钻石......黑人自救之路
3,巧合太多
粉钻,这个关键式的导线,却被所罗门找到了。而他又是一个机智、敢于担当的父亲。刚好他偷取钻石的时候,叛军被政府偷袭,给他藏匿粉钻的契机
丹尼恰好是一个能调动政府军的人,为他们的寻钻之路多了很多保障
说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位闻名已久的巨星,想必很多人都认识。提起他的经典电影更是数不胜数,有爱情片《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传记片《胡佛》《华尔街之狼》,有动作片《无间道风云》,有高智商的悬疑片《盗梦空间》《禁闭岛》。可以说“小李一出,必是精品”。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他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血钻》
《血钻》全片围绕着血腥粉钻展开,讲述了一个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影片开头,是生活在渔村的黑人渔夫所罗门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学的路上,开头向我们展示了渔村悠闲劳作的生活,此时候镜头拉进,对着渔村秀丽的风景和清湛的河来了一个特写,阳光普照,绝美的风景却隐藏着种种危机,这时字幕上渐渐出现了BLOOD DIAMOND——血钻,电影正式开始。
整部电影压抑而又凝重,一边是非洲大陆美丽秀丽的风景,一边是非洲内战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无论在哪个角落都是美好与罪恶共存。反政府分子将屠杀当成享乐,他们把抓到的儿童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机器,和他们一起喝酒,打牌,杀人,吸毒,原本一个快乐的童年,却变得逐渐丧失人性。非洲这片富饶而又贫穷的土地,饱受战火的摧残。有人说非洲的红土地是因为战火不断,被血染红的。非洲,一个我们一直忽视的世界,《血钻》使我第一次认识了非洲这片土地。
踏上漫长的救赎之路 电影中,渔夫索罗门和钻石走私犯阿切尔一起踏上漫漫的寻找钻石之路。阿切尔并不是想帮所罗门找到他的儿子,他只是为了借所罗门得到钻石,离开非洲。也正如电影所讲“即使是坏人也会让生活有意义,没人知道哪条路能通向天堂”,电影中每个人都暴露了人性致命的缺点。贪婪,狡诈,欺骗,冷酷,不管是白人军队,还是黑人反政府分子,或者是钻石走私犯、杀人麻木不仁的儿童、那些买钻石的人,他们的双手都沾满了非洲大陆上的血。电影中的阿切尔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从小就生活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一辈子都渴望离开这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选择成为一名钻石走私犯,他可以在需要别人的时候好言相劝,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一脚踹开,一个典型的小流氓小骗子。但是他的结局令人惋惜,电影接近末尾时阿切尔为了保护所罗门父子中弹,临终之时,他靠在石头上,望着这片自己一辈子都想离开的土地,缓慢地从口袋中拿出钻石,可能此刻他正在嘲笑自己大费周章,甚至弄丢性命,只是为了这么一颗小小的石头,他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
一段珍贵的友谊 他望着钻石,审视自己的前半生,自己生前的种种罪行浮现在眼前,想到一路上和自己相依相偎的所罗门,尽管他曾经欺骗索罗门,抛弃所罗门,但是所罗门还是原谅了他。这一次他终于做出来正确的选择,他把钻石交给了所罗门。“阿切尔先生,我还以为你要偷走他。”“我确实这么想过。”说着两人就笑了起来,此时的阿切尔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带你的孩子回家”他平静地说。我想即使是最坏最卑鄙最无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那么一丝善良,值得被拯救。
他一辈子都离开不了的土地 这条寻找钻石之旅,对于阿切尔来说,就是一场漫长而又没有尽头的路,他拼命想离开非洲,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呆在了这片养育他的红土地上。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电影中频频出现一个词“TIA”,意思是This Is Africa,面对着不断涌来的雇佣兵,阿切尔缓缓的用手拿起地上的红土,他此刻才发现面前的非洲是如此美丽。这时镜头逐渐拉远,阿切尔闭上了眼睛,背后是重峦叠嶂的大山,霞光如火。这是阿切尔永远不能离开的红土地,他的根就在这里,他属于这里。
I wish You were there
电影中的爱情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男女主角干净到只有一次握手一次跳舞而已,连最基本的接吻都没有。但是绝对不能说不存在爱情,电影中间阿切尔告诉麦迪自己去找钻石,他要求麦迪上飞机。麦迪深情地凝望着阿切尔,经过了种种困难她早已经对这个满脸胡子拉渣,身手矫健的男人暗生情愫。她只是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阿切尔,轻轻说了一句“你也应该上飞机”然后就告别了阿切尔,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电影最后一定不会有一个好结局。果不其然,最后阿切尔中枪,死之前的最后一个电话就是向麦迪告别,此时麦迪正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欧洲小镇,电话中尽管麦迪一再问阿切尔在哪里,可他一直闭口不谈。“我眼前是一片美丽的风景,真希望你也在这里。”一个爱情开始和结束都如此平淡,却赚足了我的眼泪。
总体来说阿切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自私自利,却也良知未泯,他渴望离开非洲,最后才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他第一次爱上了一个女人,却亲手送走了她,他认为自己可以出卖所有人来生存,最后为了所罗门父子中弹身亡。阿切尔不是一个好人,可是他值得被救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阿切尔死的这一段很有感触,也许是莱昂纳多演的太真实,我甚至深刻可以体会到在自己生命最后几分钟那种放下一切的心境。
此时我又想到了告别麦迪以后,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不停向前奔跑的阿切尔和所罗门,一个是父爱,一个是赎罪。
这是一部反映真实非洲社会的冒险剧情片。结尾小李子的人性反转和美式英雄主义让人印象深刻。看完会对非洲社会增加了解吧。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其实钻石供应量没这么稀缺,也就是不用这么贵,主要是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钻石市场供应量啊,俗称“囤货”。
每一颗钻石上都有数不清的鲜血,人们的虚荣谋害这苦难的非洲人民,理性购买钻石,杜绝冲突钻石,也算的上是部公益性质作品。最后索罗门翻看杂志镜头,让人伤感,生命很脆弱同时也很坚强。
利益熏心的资本争夺在非洲这片大陆上肆虐猖狂,血钻只是冰山一角,沦为士兵的孩子,战火纷飞的乱世,朝不保夕的生活,这片土地正在饱受折磨,千疮百孔。在其他国家里,却不过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新闻。叙事行云流水,震撼娓娓道来,但思想太杂,前后两段重心明显失衡,反而未能深入。小李子收着演,效果不错。
导演全片都在用他赤诚之心竭尽所能的表现传播故事的创作初衷,哪怕男女主角感情铺垫足够也不给一场吻戏,初衷即是主题即是灵魂,别无其他。先用商业片的模式让剧情直观好看,请小李这样的巨星坐镇市场,他同样回报了赏心悦目的高超表演。只有更多人看了,才能让更多人看见。不装逼不假深沉一点都不妨碍作品的高尚和质量。这样一部作品,其社会意义的恒久流传又远高于了他的艺术高度,我喜欢这样的好电影。
在去南非的飞机上看的。本来觉得就不买钻石了,最后居然还是忍不住买了一颗。
“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如果早拍10年并换个更有质感的女主,比如年轻时的梅里尔斯特里普,这部片应该能成为另一个走出非洲。除了探讨血钻主题,事实上影片也探讨了很多其他的宏大命题如战争、儿童兵、不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生命的意义等。且并不显得突兀,很好的融合在剧情里。剧本有张力,Leo表演很赞。后半程配乐不错。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leo的演技。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当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最后的光明,虽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本质上还是白人上帝拯救水深火热的黑人家庭,并公布真相与维持正义的西方世界中心与价值观,当时处于巅峰的迪卡普里奥还背负着「奥斯卡魔咒」也是让本片虚高的重要原因。
好题材,好风景,好音乐,好演员,普通片……
抵制血钻~~~BS为了小破石头的虚荣而不惜以采钻者血的代价来实现的女人们~~~要是我吗,冰糖也能当钻戒
本质还是老美那套人道主义的主旋律,切入点不错,男女主角也没搞那些缠绵悱恻无病呻吟的东西,剪辑很好;但男主角的情感转变未免太快了些,有些地方也煽情过重了,结果看起来还是理想主义了点,毕竟非洲战乱这种事情不是几个人就可以改变的。
套着uncle sam一贯的假惺惺救世主外衣,其实就是纯popcorn片,看着挺娱乐的。
对于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真的是不好评价。明明是略显文艺的剧情片,却拍的和爆米花电影一样,就像机器加工出来的,煽情部分和动作场面被安排得严丝合缝,刚煽完情就打架,打架打累了再煽情。但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值得关注的,钻石行业的内幕以及非洲社会的军事安全,让人触目惊心。
很久不见,莱奥纳多已由偶像派转为实力派了。与非洲有关的电影,看得多了,总觉得都是一个套路了,战争、孩子、人性、爱情,有点免疫了~~
电影里有一句貌似“一个年轻人花三个月的薪水为爱人买钻戒,可谁知道背后间接的为苦难带来更多利益”其实钻石常常都不代表幸福。
每个国家都曾经是非洲
影片并非毫无瑕疵,也确实不够深刻,但在同类题材中已是翘楚。非洲的种种深重苦难、内战和血钻的残酷来历都令人震撼,片中还借女记者之口自讽我们都在消费别人的痛苦,一语中的。剪辑和摄影都可圈可点,小李子演技好到让我第一次真正喜欢上他了。故事本身十分沉重悲怆,詹妮弗康纳利太养眼。(8.8/10)
小李一直在努力,非常非常努力,虽然冲奥之路很坎坷,但是这些历练一定不会白费。期待你的《胡佛》《了不起的盖茨比》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样的非洲是我不曾了解的!
但愿看过这片子的人以后都不再向往钻石
基于背景值得一看;丹尼最后的选择有点突兀
又是一个Leonardo适合的角色,彪悍的小混混。“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