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场对悲剧的华丽意淫
引言: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
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不知道是对这一类的电影不来电还是自己经历太少的缘故,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就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只不过是用一个很老套的情节的叙述而已,并没有像传说中感人的死去活来的,甚至连心里大波澜都没有,然后前几天下了电影来看,看了两遍之后还是觉得没啥泪点啊,观影结束后又过了几天后来再在网上找了下这部影片在中国播放的时间,百度百科上说是1940年同年11月在中国播放,但我去各贴吧上查找是在文革末期1976年作为内参片引进,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刘雪婷翻译,伍经纬导演,刘广宁乔榛分别为玛丽罗伊配音.当时说是给制作样板戏做参考,其实就是给四人帮消遣。文革后,80年代初期《魂断蓝桥》得以在全国上映,广大中国观众终于有福气欣赏到这部经典好莱坞电影。影片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极度推崇,仅一次全国公映实在无法令人满足。在全国影迷的呼吁下,《魂断蓝桥》与其他译制片一起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度在全国大规模上映。后来随着影院经营模式的趋于灵活《魂断蓝桥》几乎每年都会在某些城市上映。后来又私下仔细想想才准备写这部作品的影评。
以上为止,接下去说明,为什么我会说他是一场对悲剧的华丽意淫。
以下把题目分为悲剧和意淫两个方面来看。
悲剧性
大多数人应该通过影片的片名或其他方面就能知道这是一部悲剧等等,但我个人想从本影片的配乐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的悲剧性。
我也在网上找了好多关于魂断蓝桥主题曲的结果,所有的结果显示就是“友谊地久天长”,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我一样的疑惑,在这样一部凄美的爱情片里,为什么要用《友谊地久天长》这样貌似歌颂友谊的一首歌?导演取了歌曲的另一个含义,即与朋友告别、怀恋往日的美好时光,因此为它又被命名为《祝你一路平安》或《过去那美好的时光》。
据统计,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在皮、影片中共出现了7次,分别为
1.罗依首次邀请玛拉在烛光俱乐部共进晚餐,席间,罗依向玛拉倾诉衷肠。这时,司仪宣布:“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演奏晚会的最后一支曲子,现在请你们跳《一路平安》
2.进餐后,罗依送玛拉回家,告诉她自己要随部队开赴前线,两人相约通信联系。
3.第三次听到主题曲,是在滑铁卢车站。在婚礼举行的前夜,罗依所在部队奉命提前出发。玛拉去车站送行。但因她没有租到车,罗依又说错了车站。玛拉赶到车站时,火车已开动。
4.。在家庭舞会上,罗依的叔叔把部队和贵族的观念告诉玛拉,并让她看部队的标记。他说玛拉忠诚美丽,贵族的门当户,对她例外。这使玛拉非常的不安
5.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夜,不知旧真相的罗依,把那个象征平安的吉祥符,交给她保管。玛拉留下了一封信,悄然离去。当镜头特写玛拉的信时,传来《祝你一路平定》的乐曲。
6.玛拉在滑铁卢大桥上自杀时,她的手提包和吉祥符散落在地上.....
当象牙吉祥符映入眼帘时,影片主题曲<<祝你一路平定>>再次响起
7影片结尾,多年后,终身不娶的罗依,经过战争的洗礼,已升为上校,在滑铁卢桥上,看着手里的吉祥符,痛苦的回忆着过去。伴着那曲熟悉的《祝你一路平安》。
但我经过后来几次观看,个人觉得“天鹅湖”这首原由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曲子才更加印证了魂断蓝桥的悲剧性主题,如果拿香水来做比喻,“友谊地久天长”是整部影片的前调的话,“天鹅湖”更是本部影片的基调,网上并没有人统计过“天鹅湖”在影片中攻出现了几次,后来我又重新看了一边影片,统计得,“天鹅湖”竟然也巧合般在影片中出现了7次。分别为:
影片刚开始遇到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天鹅湖序曲”
当罗伊和玛拉在烛光餐厅吃饭的时候,此时的背景音乐就是“天鹅湖”
当玛拉去火车站送别完罗伊,转身回去的时候。
当玛拉和远道而来的罗伊的母亲在餐馆碰面,玛拉一个人坐在餐馆等待时
当玛拉和罗伊数年后在火车站意外碰到之后拥抱时
当玛拉和罗伊回家,在罗伊家跳舞,跳到室外阳台外景时,当罗伊问玛拉是否开心,满足,存有犹豫,是否愿意嫁给他的时候。
当影片快结尾时,罗伊和基蒂去找玛拉,KITTY建议罗伊去WATERLOO STATION去找玛拉时。
仔细分析一下“天鹅湖”和“友谊地久天长”出现的位置以及顺序,不难发现,有很多次这两首歌的出现可谓是紧密相连,如果把友谊地久天长看作是悲剧中的希望的话,那么天鹅湖就是悲剧中的注定。
PS:天鹅湖(俄语: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原为柴科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作的芭蕾舞剧,剧本的原作者已不可考,其灵感可能来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话集《德国民间童话》里面的一个叫《被施魔法的面纱》的故事,作者是卡尔·奥古斯都·姆赛斯。里面提到了离德国城市兹维考不远处有一个天鹅池塘,那有着一个关于天鹅少女的传说,当法师施法于天鹅的羽毛时,天鹅就会变成一位少女,而且这样的主题在许多其他童话里也出现过。特别是那位可怜的公主,只有一位王子的爱情才能救她,但是悲剧式的结局却是姆赛斯的首创,以前从没在别的童话中出现过。
第一幕 王子齐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第二幕 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Ротбарт)施咒的公主奥杰塔(Одета),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齐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第三幕 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的生日宴会。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Одилия)来了。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装。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当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往天鹅湖。
第四幕 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谅了他。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格弗里德。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根据导演编排的不,结尾也不一样:或者是双双逝去形成悲剧式的结尾
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跳入观众耳朵的第一首歌曲就是天鹅湖,这么悲剧性的歌曲不正是恰恰暗示了整部影片悲剧的基调和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么?
当影片进入到罗伊邀请玛拉去烛光餐厅吃饭时,罗伊和玛拉的对话是这样的:
L:你知道我们分手之后,我忘了你长什么样了,他美吗,丑吗,说实话我实在记不得了, 我非得赶到剧场看看你的模样,
M:现在不会忘了把
L:我想不会,不会的,一辈子都不会忘
此时的背景音乐就是天鹅湖,然后他们起身去跳舞,背景音乐变成友谊地久天长,直到后来的蜡烛熄灭,个人暂时不知道蜡烛熄灭是想表达什么,有可能只是烛光餐厅的一个特殊的余兴的表演节目亦或是暗示任务命运的灰暗悲剧伏笔。
再到后来的玛拉去火车站送别罗伊后,之前的响亮友谊地久天长突然变成了低声忧伤的天鹅湖,这是否又是暗示了整部影片和人物的悲剧性质呢?
当画面转到后来罗伊带玛拉回家之后的舞会,大多数人可能关注的是舞会跳舞时的那首友谊地久天长,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当罗伊和玛拉跳舞到外面的阳台时,罗伊问玛拉是否开心,满足,是否还犹豫不决,是否愿意嫁给他时,随着玛拉的一声我愿意,想起的确实悲伤的天鹅湖呢?PS:此时罗伊不是激动的开心,而是反问玛拉,为什么你在回答的时候眼里却含着恐惧?
以及到后来玛拉冲向汽车的前的几个画面,KITTY建议去WATERLOO STATION去找的时候,罗伊的眼神变化以及背景音乐天鹅湖的响起呢?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当影片的剧情在发展的时候,多次出现的天鹅湖,或者说是,多次出现在友谊地久天长前后的天鹅湖,无一不印证了这部影片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呢?
其实对于影片的悲剧性有很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比如,从人物的性格,像玛拉善良,美丽诚实,以及不愿意向谎言屈服的这种顽强的个性,以及罗伊这种正面发散出各种男性魅力的嫩头青,粗心,以及不自己分析玛拉为什么说这些话,只顾自己想法的一厢情愿的这种性格呢?还有剧情发展种种巧合,如玛拉的演出,而罗伊却要奔赴前线,他们之间额婚事要去找这个那个的人同意,大费周折,即使最后公爵同意 ,而教堂方面却因法律的不允许的理由而拒绝为他们举行婚礼,以及第二天的突然要奔赴前线,以及玛拉和罗伊母亲碰面前,偶然看到报纸上罗伊死亡的消息呢?这种种巧合又是否证明了什么呢?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当然网上也有很多人分析。
意淫
为什么我说这是一场意淫,首先来看一下百度百科上对于意淫的解释:
所谓“意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情”,戏剧舞台上的“淫”。这种“情”和“淫”,就是文学生涯中的“情痴”、“情种”,体现的是作者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境界,而不是肉体活动;这种“意淫”作品,当然为市井小民、闺阁红楼所欢迎,但同时又必然与以程朱“理学”、王陆“心学”为正宗封建正统伦理道德发生冲突。
意淫是一个中性词,它在很多程度上表明人对自己求之不得的事物的心理愉悦与追求。仅仅将它与性关联,是失之偏颇的。意淫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思想碰撞的结果,是一种激发潜能的存在。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说的是作者的意淫,正如老师之前说所的,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文本,而不能称之为作品,真正的作品是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来共同完成,而这部影片恰恰完全满足了当时社会中国人的种种意淫需求,参照引言中的本部影片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时间,结合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的历史背景来看,我才觉得用意淫这个词更能表达出我心里的想法。
《魂断蓝桥》于1940年在美国首映。同年11月,该片登陆中国,反响异常热烈,远远胜过它在本土所得到的追捧,很快掀起了一股《魂断蓝桥》的热潮。当时国内的电影院在报纸上给这部电影大做广告,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标语:“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仅仅数月之后,在上海舞台上先是出现了越剧版的“魂断蓝桥”,不久沪剧版的“魂断蓝桥”也登上舞台,直至中国版的电影《魂断蓝桥》也随后搬上了银幕。迄今为止,这部在美国并不算是经典的影片,而在中国却能感动两三代数以亿万计的电影观众,以致于引起国外学者的惊叹与好奇,称之为特有的“中国现象”。在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人认为片中玛拉和罗伊是典型的佳人与才子的组合,而以玛拉对于贞洁的理解以及西方社会中的门第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观众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中国人能接受《魂断蓝桥》,是因为中国旧时代的才子佳人戏,佳人多半是妓女。有些还是出身不错,知书达理,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进入青楼。这个片子里对玛拉做妓女的情节,处理得非常巧妙,完全是让观众自己猜出来的。 这让中国观众很满意,才子佳人戏中对女主角的身份也只是稍加点拨,并不大肆宣扬。
以上的加粗字体能表达我个人心里部分对影片的观点看法,对于圆满以及缘分姻缘之说,是每个人都会向往的,而传统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但是不论是影片中的玛拉和罗伊还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还是在《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词的出现是在汉代李延年歌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可是文学作品毕竟是文学作品,影片也毕竟是影片,现实当中更多数的像我们一样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经历的却又是怎样呢?
当时还不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是否能逃过三姑六婆的劝导,村口脸上顶个大痣的媒婆的来上门提亲亦或是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呢?答案想必也清楚,但正是由于这样那样的现实和理想的巨大矛盾冲突,那些即将要跳到这围城或即将要进入这围城的国人,是否会在遐想,如果我是这部影片或者小说的主人公会是怎样?
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一想,悲剧不比喜剧,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让人进入到这个整个大悲剧的氛围中,感同身受,是否我们会遇见这么一个罗伊,是否我是这么一个玛拉,是否会就这么一见钟情,是否会像他们那样碰到一个开明的公爵叔叔,是否会不用估计当时整个社会中固执的伦理纲常和风俗习惯呢而仅仅在见了几次面之后就愿意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了解对方呢?当然不能说百分百的否定,但绝不会低。
如果说这就能值得无数人去意淫幻想的话,如果上天真正的给了当时人们这么一个机会,他们会愿意去这么做吗?!这才是我觉得真正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即使放到现在社会的我们,我们自己反思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如果换做是我,我也没有像玛拉这样的胆量去这么坚定的为了见过几次面的一个人为了一个这么不确定的未来而奋不顾身,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人们努力编织起来的意淫的美梦或者唤作蝶蛹,又被自己亲手打破的这种震撼,比意淫本身更来的有震撼,更能让当时的国人突破自己的心里底线而泣不成声,正是这部影片如此契合当时国人的这种情绪,才会在国内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把。
反观现在,我们周边同学们觉得这部影片如何,却得到的答案和网络上的9星影片有较大出入,当然也可能是被现代社会的狗血韩剧各种泡沫剧所赚干了眼泪,因此我个人觉得,如果把本部影片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不难理解为何可以这么赚眼泪,满足了当时人的内心的理想和现实矛盾以及内心的情感需求,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我觉得我用意淫这个词也是勉强说的过去。
最后才把此片影评的题目定为 一场对悲剧的华丽意淫。
2 ) 魂断蓝桥
这部电影讲的是舞女和军官的故事,女主和军官偶然相遇并相爱,然后他俩悄悄地去教堂结婚了。但是,不幸的事情,渐渐的发生了,男主被征派到战场去了,后来女主又得知男主在战场上牺牲了,女主灰心丧气,在同伴的撺掇下,最终她为了生计下海了。谁知后来男主平安的从战场上归来,他找到女主并把她带回家见家长,女主很内疚把她自己下海谋生计的事儿告诉了男主的母亲,并决意离开,她觉得现在的自己配不上男主,选择了在她和男主相遇的那个桥上自杀,魂断蓝桥。。。
3 ) 魂断蓝桥
◤我不希望看到你流泪,除非是为了幸福。
◤我爱你,从未爱过别人,永远不会,这是真的,永远不会。
I loved you,I never shall .That's the truth,I never shall.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老电影里,我们才能真正相信一见钟情,
相信相识一天就想缔结的婚姻,相信死亡带来的对爱情的忠贞,
相信一辈子不会被磨灭的记忆。
◤——我爱你。
——可是你还不了解我。
——从现在开始,我会去了解你,用一辈子的时间!
4 ) 费雯丽真是个传奇
很久之前看过,当时很喜欢的,后来印象模糊了,认为情节一般,那时接触的国外电影少,所以印象深刻,现在见多识广,肯定就没有感觉了,一直没有再看。刚才无聊在点播里放了一下,竟是泪流满面。说实话,情节还是一般,尤其是两人的相爱,很没有说服力,但是自从两人分别后,费雯丽却让这部电影大放异彩,她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让人既同情又怜爱,即使知道情节发展,却依然被她的表演所打动,玛拉的顽强、期冀、快乐、痛苦、绝望,每个画面都让人感同身受。她的表演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经典,她真的是影史的一颗明珠。
5 ) 这世上存在“一见钟情”吗?
钟情容易,用情,长情就不易了。
爱情最美的部分,总是始于开始,然而,往往在思索着要不要开始的时候,它已经走了。
男主人公这种做法很值得一效,不要随便去抓,但抓住了,就不要放。
爱情其实和信仰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对与错,有心则灵。
6 ) 老欧洲人恋爱的表情
其实应该理解成好莱坞电影对老欧洲温情脉脉的回忆,何况还是在二战这个节骨眼儿上。反正写影评不是我专长,我是被这个故事整体的叙述语调迷住了,有点儿伤感。
费雯丽的面孔混合着清纯和一点点肉欲,但总体看来非常天真,散发着一种出于本性的善良以及敏感脆弱的气质。正是这张面孔以及她那脆弱的、富于古典美的表情,让我非常难过。银幕上的表情简直就是强大无比的万能公式,你想填进什么意义都可以。要不是亏了这些经典表情,好莱坞怎么能以它种种温柔悲喜剧吸纳20世纪30年代的各地观众们。所以这种表情和这种难过的感觉让我诧异了很久。
但是我的诧异和理论没太大关系。能指这种名词放在故事面前简直太单调了。我和室友一边看mara恋爱的悲剧,一边感慨的主题只有一个:这个姑娘是纯洁美好的,一个纯洁的、过于敏感的姑娘也太有可能今不起生活的磨难。何况她又生活在一个不幸已经风化渐趋开放的时代,即便周边有长辈的保护,这种保护也并不能使她免于各种诱惑和灾难。不幸的是越是单纯美好的、精神上趋向于高的、趋向于自尊的姑娘,也越是最容易被诱惑。越是追求形而上的人也越追求爱情,越是有独特精神品质的人也越容易陷进eros里去。这里面有感情,也有欲望。虽然我并不觉着有什么不好的,因为情欲是人最正常不过的情感需求之一。可是对于生活得如此分裂的人而言,一旦被爱欲纠缠上了,就很可能会给自己设下越来越多的障碍。以至于走不出去了。
mara大约也活得分裂。或者说,是活得太不审慎了。先是冲动地得罪了团长,被开除了,生活 失去经济来源。再是维持尊严,拒绝让情人知道自己的现状(然而这样做更让我觉着她的确是忠厚得要命)。得知情人死讯,行为完全失控,得罪了情人的母亲(然而这有又一次说明姑娘实在是真的伤心欲绝,她假如口齿清晰也许就不是那个忠厚的姑娘了)。心死了以后,迫于生计,出卖身体。姑娘睁着大眼睛一步步走向镜头凝视着虚拟的嫖客时,基本上流露出了应有的绝望感。
但是审慎又那么重要吗?在好莱坞电影里审慎这种古典美德和它本身要传递的意识形态恐怕不是那么相合,至少不是最主要的。无论在一战还是二战的时代环境里,草草结婚或者草草同居这样的风潮一点都不稀奇。今天不知道明天,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哪天会掉下来,所以及时行乐才是王道。mara的整个悲剧其实也就是这股风潮里的一个小个体,被成好莱坞成功地拿来、运用文艺包装以及抒情的渲染和典型化形象处理,最后放大成整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是一个强烈的,有关20世纪初的欧洲的悲伤回忆。而mara,她的忧郁、单纯、古典美,那种完美而又隐隐感觉到命运的悲剧感的气质,完全符合那个令人无比怀念、唏嘘不已的文明时代。
但是,也不仅仅是所谓文明的老欧洲或者文明的旧世界。
没有纯洁的mara,没有她身上那种宁静的、对感情非常坚持的态度,这个故事就没那么吸引人。当电影的主旋律响起,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拥共舞的时候,感谢上帝,我特别伤感。我知道伤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知道结局,也可能因为这首友谊地久天长让我怀旧了。更大一个原因是整个抒情的氛围,和忽明忽暗的烛光似乎总在暗示观众:不定的变数很快就会到来,美好的、单纯的事物好景不长。当英国乡村里奥斯丁式的乡村舞会在银幕上再现时,是不是有种日薄西山的感觉?所有煽情的成分都有它强烈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特有的情感。比如器物,当老欧洲人看着曾经的生活场景,恬静的乡村生活以及曾经的帝国时代的辉煌景象时,那种熟悉而又悲伤的情感和怀念死去的mara并无二致啊。何况,mara这样美好的易碎的姑娘,原本应该生活在那个审慎文明的环境里。
想到这里我明白为什么曾经的好莱坞电影温情脉脉,让我悲伤无比。而如今的好莱坞只能让我不断奸笑。这不是技术的问题,甚至也不是讲故事的问题。这最终是那个俗套的问题:感情。看到the waterloo bridge,哪怕明知道故事俗套,我们也仍然会心酸。明知道mara是个傻妞,我们也仍然怜惜她。为什么?因为一切美好的单纯的事物,或者说美好的要好的精神品质,原本就应该被尊重和呵护,偏偏我们又不得不看着这一切在环境里消失了。而因为故事里的人那么相信爱情,所以我们也跟着相信这个故事,甚至跟着相信爱情。放大了相信爱国主义也是如此。可今天的好莱坞相信什么呢?
差点忘了,有尊严的恋爱,对爱情的尊重大概也是属于老欧洲的。至少存在于所有怀旧的情绪里。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美化回忆也是人人都有的习惯。你愿意美化,有时候说明多少还存着一点对美好的希望。虽然希望渺不可及,但有了,活着不会那么绝望吧。
身体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为自己失身而感到抱歉。
片子本身中规中矩,费雯·丽演技要加分!全片明确回避了“prostitute/whore”词汇,爱情戏也拍得比较克制,滑铁卢桥自杀场景的剪辑很棒,主题曲《Auld Lang Syne》闻名遐迩,让人百听不厌~ 但个人极度不赞成电影宣扬的这种保守甚至扭曲的价值观,更喜欢女二号的性格和思想。(8.0/10)
那么多爱情,都在等待中蹉跎了。别让你爱的人等你太久。
“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经典的爱情故事就是无论发生在什么年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差异下,都能够唤起大家共鸣的情愫。★★★★
小时候跟妈妈在电影院看的 还记得妈妈哭得不成样子 爱情 尤其是残破的爱情 是可以穿越时空 打动任何人的
中国式内在的美国电影。。。
费雯·丽灵动的大眼睛流露出来的欢喜,雀跃,遗憾,伤心,悲悯,痛苦,始终记忆犹新。
山盟海誓玉人憔悴 月缺花残终天长恨
经典!只是一切已经走不出《乱世佳人》的影子了~~
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显然不是别人。性格决定命运,玛拉的冲动为悲剧拉开帷幕。若说一切都以爱为名义,这样的爱过于浅薄。不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不够坦诚的面对过往,不够坦然的面对现实,软弱无所担当。这类虚弱的人总会吸引强者的保护,总有共鸣者的掌声。另不否认费雯丽精致的硬照,但真讨厌她
《魂断蓝桥》在欧美是一部非常普通的影片,上映后的几十年里很少被人提及。但在中国,这部影片却成为影迷心目中至尊无上的爱情经典,久映不衰。而片中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主题音乐也被堪称为典范流传至今。为什么没看到一半就大概知道后面的剧情了,难道是因为太经典了?
三星半。费雯丽最后的眼神好厉害,怎么也是影后级别的。这个电影扎实,没有过多的喧嚣之笔,虽然对于今天过于简单,但于今天也是“追忆往事”,也算是特别存在的意义了。
真爱不是订婚之后隔天就跑去打仗再无音信,真爱是一起去车站揽活儿。Kitty才是真爱Myra。
难以想象这部美国电影竟是近80年前拍摄出来,水准之高让人咋舌,观影过程非常投入,纯洁的爱情让人心生感慨,结局之悲哀让人无比痛心,估计当年在电影院赚了不知道多少美国人的眼泪。说回故事,故事脉迹非常简单易懂,一个纯真的女人因爱人之死心灰意冷,落魄到需要出卖自己的肉体,电影在处理这一段时非常含蓄克制,由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多显眼台词去提醒观众女主角的卖肉事实,可是却让懂的人更为着急,重逢一幕让人感动,最终的悲剧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即使没有任何人强迫女主和爱人分开,其实分离的悲剧早已注定,很难想象一个军官能够顺利迎娶一个美丽的妓女,风言风语自是必然,最关键的是女主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的背叛,内心的煎熬如何能够度日,难道真的唯有一死才能结束?在现代观众看来,其实爱情中产生的巨大挫折有何尝不是自己性格弱点所造成
早期的剧,译名那叫一个经典,那个时候有匠人精神。
(8/10)罗伊和岳母都接受了马拉,只有她从未原谅过自己……(女二是个精彩的存在。)
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感觉 总觉得中国的文化底蕴碰上美利坚怪怪的
真正的经典电影绝非是口口相传,继而跟风装B,而是即便过了那么多个时代,如今看来依旧让人发自内心由衷地喜爱它称赞它。此片真的是经典,费雯丽的表演震慑人心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从她极为迷人的大眼睛流露出的眼神里包含着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像如今很多女星那般眼大却无神),羞涩甜蜜幸福绝望绝决
一见钟情要闪婚的,没有物质基础,不能保证未来就要人家私定终身的一律按人渣处理。当然女主角自己恋爱脑情商为负遇到这种悲剧也是必然的,芭蕾舞团负责人骂她骂得一点没错。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物质保障,不要想着靠男人。
悲剧是把美好的故事撕碎了给人看,用此话来形容这部残酷美好的电影,估计是最恰当的表述了吧。天真可爱又傻傻的玛拉,让她无法面对纯洁的爱情,可是放到现在,谁又会在意的呢?罗伊爱的是你,不是你那些不愿提及的过往。罗伊一见钟情后巴不得将玛拉介绍给自己认识的所有人,又是多么萌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