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

HD中字

主演:查理·卓别林,宝莲·高黛,亨利·伯格曼,Tiny Sandfor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登时代 剧照 NO.1摩登时代 剧照 NO.2摩登时代 剧照 NO.3摩登时代 剧照 NO.4摩登时代 剧照 NO.5摩登时代 剧照 NO.6摩登时代 剧照 NO.13摩登时代 剧照 NO.14摩登时代 剧照 NO.15摩登时代 剧照 NO.16摩登时代 剧照 NO.17摩登时代 剧照 NO.18摩登时代 剧照 NO.19摩登时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登时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太短暂了。©豆瓣借你俩胆日光树影西部骑士海克回家(英语版)真爱如血 第六季金色池塘1981百变星君粤语失眠2017寻汉计轻舞飞扬葫芦兄弟我在故宫修文物我的美丽王国我们的时光印记社区当家人孤独的美食家第八季荒谬无稽侠胆雄狮第二季棕榈之风第二口气上海的早晨哈尔滨一九四四麦子小姐一个人的武林(国语版)查莉成长日记第四季雪崩王子群英会监狱风云之少年犯寻找周杰伦广东十虎苏灿之龙战于野濒危物种2017法律与秩序(英版)第二季真情相约千谎百计 第二季保持爱你黑夜继承者第二季西部世界 第三季救僵清道夫 救殭清道夫黑眼镜一不小心又爱了贝尔蒂·格雷戈里:与动物零距离逃离迷境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2季

 长篇影评

 1 ) 男女主角是真的相爱哦——宝莲·高黛小传

看完一查才发现,卓别林真的爱上了宝莲·高黛。怪不得看起来那么动人和自然,打动人心。他俩出现在任何一个镜头里,给人的感觉都是甜蜜的。也算是艺术婚姻,可惜只维持了六年。

宝莲·高黛(1910-1990)   宝莲·高黛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曾是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曾经在费雯丽被选为"郝斯嘉"之前被认为扮演斯嘉丽的最佳人选. 她的著名影片是<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   
卓别林一生曾有4个妻子,某一时期的御用女演员在绝大多数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但他最爱的是最后一个妻子,小他36岁的乌娜·奥尼尔,伟大的诺贝尔奖金剧作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女儿。   
为了和乌娜在一起,卓别林与在事业上给他最大帮助的第三位妻子宝莲·高黛离婚了。宝莲和卓别林前后相处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他们不仅在感情上相互依托,而且在事业上共同发展,《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杰作。   

1932年初夏,老友约瑟夫·辛克邀卓别林到游艇上共度周末。辛克把一位少妇介绍给卓别林。她叫宝莲·高黛,原名玛维 ·莱维,21岁,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家境贫寒,童年不幸,14岁进入齐格菲歌舞团,16岁嫁给阔绰的花花公子,数月后离异,继而步入影坛。这段身世引出卓别林的好感。两人越谈越投缘……   从此,忙碌一周后,有情人便相约在圣佩德罗幽会。在洛杉矶的这个港湾,可以时常见到他俩漫步的身影。她眺望远处的船只,往往凝视出神,他就为她买了一条小船。泛舟海上,倾心交谈,诗意盎然!   
相识数月后,他俩在机场吻别的情景登在报刊上,成了首版新闻。说他们出双人对,俨然夫妻。说他们已经订婚。两人都出面辟谣,因为卓别林和前妻的纠葛远未了结。但是,宝莲向探听名人行踪的记者泄露了一条新信息:她将主演卓别林的下一部影片。   
卓别林做出了艺术生涯中一次重大决定:拍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   传说多亏这位热情的女伴壮胆,他才敢孤注一掷。卓别林终日考虑他的电影,无暇旁顾。宝莲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温柔可亲,卓别林的两个孩子也喜欢她。他们的生活和谐而忙碌。从着手编剧到完成影片。两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影片在德国和意大利遭禁,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获得巨大的成功。首映后的第五天,卓别林和宝莲·高黛飞赴檀香山,随后,又到了梦幻之地—一远东游览,圆了宝莲的梦:发现东方。旅途中卓别林开始酝酿新作《香港女伯爵》,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贾利·古柏。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后话了。在旅途中,卓别林决定与宝莲成婚,在广州举办婚礼,但不事声张。   
又应了那句“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厮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龃龉。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开始显露。有时,在上流社会的晚会上只能看到宝莲孤独的身影。但是,他们仍然恋家、关心孩子,仍然一起招待亲朋好友。卓别林为了帮助高黛争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还特意请了英国戏剧演员为她单独授课,并再三通过电话向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求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高黛未能如愿,但卓别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动。1938年,高黛偕同卓别林在旧金山附近的小港湾肯美尔城住了 几个月。那时,德国纳粹凶焰正炽,卓别林毅然中止为宝莲编写爱情片的计划,开始筹划一项代名“七号”的大工程。就是后来震惊影坛的《大独裁者》。卓别林为此说过:“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动战争狂热,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兴趣……”女主人公还是由宝莲演。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有时为一个场景可以拍二三十次。她是绝不逊于男人的女人。可惜,这次合作加深了两人的分歧。在政治上,卓别林支持苏联,宝莲更站在美国一边。两人个性极强,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

1942年,他俩在墨西哥平静分手,好聚好散,无恨无怨。卓别林黯然神伤。他对儿子说:“孩子,这是件伤心事。这就是生活。”

 2 ) 《摩登时代》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在初中时老师给我们放的。说来也奇怪,明明是一部年代算是久远 基本是以黑白默片形式的一部电影,我们居然都看的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其中有一些经典片段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也是卓别林大师的魅力所在啊。其实我对卓别林的了解并不算多,但听说此片是他当导演,又是编剧 参与了影片的配乐 又当主角 而且电影呈现的非常精彩的情况下 我还是非常吃惊的,真的能称得上是大师,是天才了。

非常推荐去看这部《摩登时代》,真的很好笑又有趣,也有深度和讽刺的意义在。即使现在看,也完全不过时。

 3 ) 不朽巨作

黑白的影像却呈现出了现实社会工业化对人的摧残以最为深刻的着点,《摩登时代》那深赋意蕴的荒诞,是查理·卓别林以犀利的演绎对资本工业恶面发出的讥嘲,无论任时代更迭,这都是一部充满摩登气息的作品,因为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故事。

卓别林总是用喜剧形式包装心酸,走马观花或许只懂笑,但细细品味就会哭。工业城市下,被压榨的工人对运输带有了惯性的反应程式,失业的生活甚至比不上监狱里的无虑,影片最后,夏尔洛和女主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这一章的名字叫黎明,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

 4 ) 资本主义的奴隶 幽默背后的悲哀

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 Time”,而在我们现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我想,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资产阶级对工人们的这种“炸血”式的剥削——“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当我看到夏尔洛被机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疯时那些滑稽的动作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你开这个“吃人”的工厂。后来,他真的因为精神失常而进精神病院修养了一段时间,而当他穿着西装革履,带着小礼帽走出病院的时候,我感觉到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才得到了保障。后来他被误捕入狱,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机械劳作的压迫,更没有资本家的指责和监控,没想到在那个时候,“监狱”却是工人们最好、最舒服的栖身之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尔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睐,两人在颠沛流离、混乱窘迫、逃避追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爱情总是能给人们与温暖,虽然无情的资本家一直在用金钱和利益冷冻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人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却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影片最后,这对情侣携手并肩,一起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撑着彼此,坦然迈向前方。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那么无产阶级将永远生活在资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来幸福、快乐可言?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又不禁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底层工作者们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的悲怆。正如央视记者白岩松访美时在华尔街看到的情景一样,豪华的餐馆旅店还是顾客盈门,对于中高产阶级者来说经济危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伤害,而对于无产阶级者来说,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经济的来源,好比断粮、断奶一样,他们的生活却是异常艰苦、辛酸的。

 5 ) 工人、后摩登时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它

对于和我一样自小就受到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罪恶教育的人来讲,这部片子其实并不陌生,可是阴差阳错的机会,刚刚才看了这部片子,想到一些东西,很凌乱,权且先写下来~

一、大萧条和世界金融危机
搜索我中学的记忆,经济危机这个词早就不陌生,似乎第一次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发端于英国,1929-1933年的那次被称为大萧条,课本上说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该次危机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历史和社会发展史教材是怎么介绍经济危机还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只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突然想到了那次大萧条。一定有专业人士会比较二者的,我也没什么可说。这部片子拍摄于1936年,其中有许多美国工人运动和底层艰难生活的场景...

二、摩登时代和后摩登时代
按照经典的影片介绍,《摩登时代》讲述一个被机器摧残、异化的流浪汉在工业文明的传送带前窘态毕现、笑料百出的故事。这是一个集幽默、讽刺、控诉于一体的经典影片。同时影片也将当时的社会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影片中描述的情况在今日西方社会——我姑且称之为后摩登时代——已经不具有普遍性,随着国家主义的介入,以罗斯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新措施严重压缩、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矛盾。以至于有人说“社会主义在美国”,如果看林达的书,或许也会有些“奇特”想法。联想到近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更会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但是不经历摩登时代怕是难以“跨越”到后摩登时代,难道这是时代的宿命?

三、马路天使和城市之光
看过《摩登时代》(包括相似的《城市之光》),很容易想到一部国语老片《马路天使》,这部片子仅仅晚一年,我不知道导演是否受摩登时代的影响,但感觉二者在形神上都有很相像的地方(略),当然个人看来,马和摩相比明显还是有差距,但是想起今日之中国电影,我不得不对袁牧之、周璇、赵丹等老一辈影人致敬...

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最后回到影片本身,再一次回顾20世纪的世界史,会发现许多时候是在走圈圈,历史常常开人类的玩笑。
有本书叫《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卓别林在美国是受到过麦卡锡主义迫害的(见附录)。然而,这个时候我却想到了白求恩大夫,以及赵丹的人生....


附:
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1940年代末这个压力达到顶点,美国议会威胁要审问他。但是最后这个威胁没有变成现实,可能是因为反对他的政治家怕他讽刺和嘲弄审问者的才能。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入境允许。卓别林决定留在欧洲,他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里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6 ) 小丑和绅士 荒诞和真实

(电影课作业)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标签式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托于上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大萧条,正如影片开头的字幕揭示的:“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电影放大了在动荡中不可阻挡的现实条件下小人物卑微的生存处境,是对千千万万普通工人贫穷无奈命运的关照,也是对以掠夺为积累方式的垄断性经济制度的讨伐。虽然卓别林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一直是他的“滑稽”,但我们在观赏的过程中捧腹大笑的同时,似乎也并不能产生单纯的愉悦和快乐之感,而是时刻被提醒着,去注视那些底层民众难以为继的艰难和“上流人士”骄奢淫逸的对比,以及在绝境中人性所折射出的坚强和善良的光芒。
     本文将从影片的内容主题,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以矛盾分析的方法做一些浅陋的解读。
一、 机器与人的战争
如前文所述,本片的背景是1930年左右美国工业因为机器的大量使用而使大批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经济浪潮和社会危机,可以说,这是一场机器与人的战争。机器在这里并非人类的工具,而是大部分底层工人的敌人。影片伊始我们便能注意到,把工人和机器放置在一个镜头中的画面非常之多,这或许是创作者一种有意的安排。比如,当摄像机对准夏尔洛和其他工人作业的流水线,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似乎有一颗螺丝钉把他们牢牢栓在了生产线上,无法离开半步,此间产生的工人与老板的矛盾、工人之间的矛盾,全都由那条窄小的传送带引发。机器齿轮化身成效率资本和无情的代表,在机器运转的轰隆声和刺耳的换班铃声中,人的重要性和能动性被压缩成小小的一团,甚至成为某种并非必要的附庸。在资本家的眼中,工人的价值被异化成一种生产工具,在他们心目中,机器似乎是高于人权的。以至于夏尔洛被当成小白鼠强迫使用“高级先进”的自动喂饭机,喂饭机的失控反讽着机械化本应带来的便利和秩序,也使夏尔洛走向癫狂,变成一个可怜的“拧螺丝强迫症”患者,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影片的后半段也对人和机器的尴尬格局有若干表现,如在工厂复工之后,夏尔洛和机器维修师在检修的过程中,维修师被卷入齿轮,无法脱身,甚至一旦停电,维修师就必须待在齿轮的夹缝中吃午餐,可笑之至又发人深省,这些影像无一不在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
二、监狱,或者天堂
因为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误会,夏尔洛被当成共产运动的领导人投进监狱。刚入狱的他是惶恐害怕的,像所有正常人一样,此时的夏尔洛一定也对牢狱之灾避之不及,强壮霸道的“狱友”的欺压使他盼望早日脱身。而又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巧合,吸食了白粉的夏尔洛变得异常骁勇无敌,成功制止了一次越狱,“维护”了警察和监狱的秩序和安全。正是从这里开始,夏尔洛和监狱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性的飞跃。由于他的英勇事迹,典狱长和他这个犯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从此他在狱中变成特权阶级,和入狱之前的生活相比,反而是现在衣食无忧的处境要更优越一些。当典狱长告诉他提前获释的消息,他显得无比失落。此时“监狱”在夏尔洛的字典里变成了“舒适”、“温饱”的代名词,即使他并不工作,起码还有个睡觉的地方,也不会饿着。而对于挣扎在饥饿边缘的人来说,那些毫无用处的所谓“自由”,简直和垃圾一样微不足道。以致出狱以后的他始终在找机会,重新回到对于无业者来说“天堂般”的监狱。当然,对夏尔洛来说监狱的美好似乎还不知这些。正是牢狱之灾,使身无分文的他邂逅了同样处境的美丽女孩。
三 、小丑的外表,绅士的内心
卓别林扮演的夏尔洛在本片中继承了他一贯的荧屏形象:捉襟见肘的礼服,和身高极不相称的特大号皮鞋,圆顶硕大的礼帽,一把弯头的文明杖,用墙灰刷出来一般的惨白脸色,浓黑的眼圈和夸张的眉形,标签式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是一摇一摆滑稽的外八字。卓别林在镜头前有着很强的张力,这或许和他的戏剧舞台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片拍摄于1934年,可以推算当时的卓别林已经45岁。但一旦套上他独有的“行头”,一旦进入角色,我们可以见识到卓别林丝毫未减退的艺术活力。无论是他那怪异的走路姿势,还是对餐厅侍应生“杂技演员”般的表现方式,还是他千奇百怪又巧妙传神面部表情和眼神,都突出了他的电影夸张诙谐的特质。在本片中,夏尔洛依然是一个令人捧腹的笑料式人物,他的行为大大咧咧、漏洞百出,影片的笑点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面对并不自知的“危机”时的反应,比如他蒙着眼睛在没有遮拦的百货二层“惊险”地滑旱冰;比如他赤膊上阵跃跃欲试地跳入水中想要游泳,才发现河里的水甚至还淹没不了他的小腿;又比如他在餐厅里托着大盘子却被跳舞的人群推搡挤兑,连烤鸭插在了灯具上也不知道……他的可笑在于他的行为和环境的反差,而和中国经典笑料式人物阿Q不同的是,他们虽然是低人一等的穷人,但夏尔洛却有着高人很多的善良,和女主角的相遇相识就是源于他的这种善良。他不仅有乐于助人的品质和乐观的态度,还经常表现得十分“绅士”:虽然穷困却穿着“标配”的三件套,戴礼帽、拄手杖,和女士见面不忘脱帽行礼,即使在警车上也不忘让座。凡此种种让人不会把夏尔洛的好笑当成一种蔑视其浮浅的理由,而更是化成了带有亲近感的幽默。
四、无声,胜有声
1935年,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但即使是卓别林这位电影大师,面对电影技术的强势的革新浪潮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摩登时代》其实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但和卓别林其他无声电影不同的是,本片实际上是包含声音的,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接电话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无声电影中观众听不到对话。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依然被看做是一部无声电影,因为影片对情节的提示主要仍由传统的字幕和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配合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理论上说,默片的配乐应该比有声电影的配乐更为至关重要,因为默片对白和旁白的缺失,所以配乐承担了一部分对白和旁白交代情节的功能,并且,由于配乐几乎是默片中观众唯一能得到的听觉刺激,相当于电影的声音频道几近全部由音乐来占据。《摩登时代》的配乐可以说对情节的推动和整部影片节奏的控制起到了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电影一开头,随着传送带的转动,配乐的节奏和主人公的动作以及随即出现的冲突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这让我们这些看惯有声电影的观众几乎是头一次认识到电影配乐的叙事功能,这是非常美妙特别的体验。
据资料显示,《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夏尔洛哼的那支歌是导演自己亲自哼的。当不幸的夏尔洛和美丽的女主角面对无限延伸不知终点的道路,女主角埋首啜泣,夏尔洛却安慰她去看一看天上初生的朝阳。还好,这末尾的一章名叫“黎明”,主人公还没有失去希望,更何况我们。摩登时代,虽说是富人最好的时代,但要说是穷人最坏的时代,却也并不尽然。无疑的是,卓别林留给我们一个默片电影最好的时代,1914年是这个时代的开始,因为正是这一年,一个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文明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历史。

 短评

卓别林的喜剧高级的地方是不讽刺底层人,而是永远站在弱势这一边。相形之下,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不仅仅是充满铜臭,是充满了恶臭。

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1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我们更幸福了吗 996 货拉拉 拼多多 外卖小哥 内卷 房价 教育 哪里是我们的栖息之地

12分钟前
  • 来都来了
  • 力荐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15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力荐

上流社会的狗没听过饿肚子的声音

17分钟前
  • Evans
  • 力荐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

2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2006-05-02]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2021-02-20]陪孩子重看了 Modern times 和 city lights。卓别林真是伟大的天才电影人。

29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失业时日子那么难熬,工作时又避免不了被异化

33分钟前
  • 曾于里
  • 力荐

永远的卓别林

35分钟前
  • jijo
  • 力荐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3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43分钟前
  • 闻君有白玉美人
  • 力荐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46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49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穷人潦倒,贫富不均,企业主压榨,社会混乱,体制不合理

52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1小时前
  • Omega
  • 推荐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快一个世纪的电影,倒是却不衰落!

1小时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