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到1959年,好莱坞生产了350多部调子灰暗的影片,后来被称为film noir。对黑色电影的定义一直以来备受争议,著名影评人,编剧,导演保罗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中的阐述:“黑色电影强调的是风格并非内容,黑色电影不是一种类型,它不像西部片和歹徒片类型那样由环境和冲突来界定,而是由更微妙的调子和情绪特点来界定。与灰色影片或非白色影片的可能变体相对的,就是黑色影片。”电影史家乔治杜萨尔却明确将黑色电影划分为一个类型---黑色片。虽然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但理解黑色电影的特点似乎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是否类型化基础上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保罗施拉德对黑色电影的原本颜色的还原,对文化风格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黑色电影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产生条件:战时与战后的幻灭,战后写实主义,德国影响,硬汉派传统,风格:1. 大部分场景都是按夜光布景,2. 正如在德国表现主义中那样,宁愿用斜线和垂直线而不用横线。3. 为演员和布景提供同等的照明强度。4. 构图张力优先于形体动作。5. 一种几乎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水的依恋。6. 对浪漫叙事的偏爱。7. 经常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来加强对于无望与流逝的时间的感受。主题:眷恋过去和现在,却恐惧未来。)也许这样说太过简略不清晰,那么,通过最经典的黑色电影《双重赔偿》,这些描述会变得图像化起来。
《双重赔偿》是比利怀尔德在1944年和著名推理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合作的开启黑色电影新阶段的伟大作品。我们看到弗洛伊德式的男人Neff抵不过女人和金钱的诱惑,听从她的话杀了她的丈夫骗取保险金。他想挣脱却挣脱不了,他在道德的边界挣扎,但无意识的层面让他做出致命的决定,但当他明白这个金发美女的真正动机他也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她,可见当初的一见钟情纯属肉欲冲动。此片不同于一般的侦探电影,把推理者Barton放在次要位置,也许这也是比利怀尔德采用犯罪者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用意,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多重性,他算是自愿深陷被诱惑,但接触劳拉之后又转正(结局处理劳拉的感情算是一种道德的回归),可见他确实是处在一个残酷迷茫的世界,轻易被这个世道引向歧途。当然,金发美女变成了黑色电影的一个符号,是拜金的,迷人的,浪漫而残忍的庸俗,这实则也是对女人的贬义。展示人的多重性,阴暗面。是浪漫主义的好莱坞不曾做到的,作为犹太人的比利怀尔德揭示的是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黑暗,战争之后人们面对的是虚无,是幻灭,已经找不到理由向前,这也是对Neff为了区区万元铤而走险荒谬性的最好阐释。
这段时期,杰出的的导演肯定有黑色电影作品,杰出的黑色电影导演不一定是个好导演。这是因为黑色电影特殊的影像风格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在《双重赔偿》中,我们看到了奥森威尔斯式的纵深镜头(这位天才也导演和演出了一系列经典黑色电影)。开篇的办公室场景一排排的办公桌不禁让人想起《人群》中的镜头。布光是表现主义的,当这个技术运用到外景成就了黑色电影的特有风格。Neff总是处于阴影中,同黑暗的背景契合一致,但金发美女总是打上柔和的高光,突出她的诱惑性。虽然没有后来英国电影《第三个人》构图的故意倾斜,但《双重赔偿》常把人物框进垂直的线条里,体现出压迫性。同《日落大道》一样,比利怀尔德在此片也采用了倒叙加第一人称的方式,在片头道破结局将观众引向更深层次的疑虑进而与主角的心境时刻切合在一起,关注造成主角结局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主角悲剧命运的行为,可谓是深度体验主角的世界。
黑色电影的影像风格绝对是要配以阴暗主题的,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异化的影像中有一中积极思想的传达,似乎内容在这个服务于了风格,这和类型片又有所不同,因为美国传统的类型片是由情节或环境决定的,在影像风格上没有特别的强调。基于这一点,我还是较为倾向保罗施拉德把黑色电影看为一个时期,像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产生于时代的背景之下,打破以往的风格。在揭露社会阴暗面上是不留余地的,它们的主旨是现实主义的,这刚好契合了黑色电影的影调,通过一个现实的人物在一个异化了的世界(黑色风格化)的不道德行为的展现给战后社会当头一棒,在《日落大道》中我们看见葛洛丽亚•斯旺森通过缅怀过去忘掉现实进而疯癫,这是比利怀尔德对留恋过去的现在最大的讽刺。
附上保罗·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地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9003/ 黑色电影,出现在二战之后再正常不过,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张狂扭曲、迷幻的风格,故事多数来自于早期硬汉派推理小说。人们意识到内心深处的幽暗世界,于是犯罪、暴力、带有禁忌意味的性出现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影片中与自己类似的角色(大多为普通的中产阶级,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替我们做出“反社会”行为,从而感到兴奋刺激。
黑色电影诠释了人们的焦虑与恐惧,畏惧女人反过来操纵男人,畏惧生活变得不可控,畏惧自己成为权势阴谋的迫害对象。孤独、绝望、与正常社会的疏离,反映了战后一代人与新社会的割裂。
观众再也不是杀人案的旁观者,他们体验着犯罪行为产生的一系列情绪,紧张刺激、危险重重,并不由得对主角产生同情(尤其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时候),所以我们在看到菲利斯躲在门后才会感到紧张害怕,不想让凯斯发现她。
光影是双重赔偿乃至所有黑色电影的核心之一在于光影,随着故事展开主角们逐渐堕落,犯下罪行,光线越来越暗,气氛越来越压抑,仿佛内心的黑暗已经挣脱束缚为所欲为。
影片的倒叙回溯手法不由得让人们产生宿命论的悲剧感,人们的powerlessness,世界的random chaotic nature,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贪婪与欲望诱捕,屈服于眼前的诱惑。
菲利斯可能是塑造最成功的“蛇蝎美人”之一,这一类女性角色的出现,其实与战后出现的厌女倾向息息相关,因为战后女性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战时获得独立工作机会,她们不再依附从属于男性,这在当时的男性中产生一种不适的感觉。
1.比利.怀德是倒叙的大师。与日落大道相似的是,这里有一个明确的叙事者存在。不同的是他的声音时时出现,揭露种种细节。2.好莱坞曾经真是慢啊,慢到连一个反打都懒得打,一个特写都不想给,少少的移动镜头,更多的依靠着场面调度的力量。
值得记忆的场景1.开场一个逆光的黑影缓慢走向前景,标志着本片的黑色特质。2.火车上最为极端的暗调摄影,黑色的特质一览无余,形成了一个影像上的高潮。他拄拐行走的动作也给前面片头一个交代。3.在情人即将上楼的时候,伴随着门铃声响,音乐突然变得悬疑。3.情人躲在门后的段落真是经典啊,调度上一定要让Keyes重新走到门前,而前面这么多点烟的镜头除了表示Walter会来事之外恐怕大部分都是为这个点做铺垫。当然了,后面还有更大的作用,这个行为只能说是聪明。4.最后的见面前的高潮戏,再次变为极深的暗调。
典型的比利怀尔德黑色电影,我最喜欢的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电影,她扮演的女主是一个心思缜密手段很辣的蛇蝎美人。故事在现在看来也许有点老套,倒但是老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同样也精彩!
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布局和破局相得益彰。难得用独白表现人物心理又不让我觉得不耐烦。为了追求戏剧性的转折效果,角色选择和事件进展挺违和。我本来不太介意这种合理性上的妥协,如果布置得当带来的愉快体验足够,我愿意主动忽略。但这部就还差一点儿。
一开始很喜欢,但是仔细一想发现一个大硬伤:死者是被勒死的,脖子上应该有致命勒痕,但是伪装成摔死,可两个凶手并没有对尸体进行摔伤处理,身上就不应该有致死伤痕啊,难道警方连这么个简单的判断都做不出来么?难道连法医都不用就结案?本人看的是无任何字幕的原文版本,也许理解不透,谁能给个合理解释?
超赞。胜于夺魂索,比肩惊魂记。没想44年的皂白片能这么好。且采用正叙,没有悬疑,没有玩弄倒叙蒙蔽,讲述一毒妇与姘夫谋杀亲夫得手,毒妇的焦躁让男人担心,妇以为被甩而威胁,男意识到毒蛇缠身,最后痛快地杀掉毒妇,也没按计划嫁祸一混小子,自己坦陈。同事犀利,结局有些可惜,良知男能逃脱就好了
使用闪回技巧,并很好地运用了戏剧张力这一基本的电影理论,时刻控制并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模本级别。★★★★★
黑色电影关键是人生来没有背景,去没有理由这件事儿太牛逼了
完整的设下悬疑,结局率先曝出,却留给观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双重赔偿”意味着你设下杀局时要有双重保险,甚至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脱身。
继续补标比利怀尔德 与控方证人显著的阿婆风格类似 本片的钱德勒风也异常招眼 noir经典 倒序法令人不觉想起日落大道 以及多年以后诺兰的following 叙事波形十分协调 节奏把握精湛 phyllis躲在门后 barton站在人前的走廊戏令人难忘 尽管意境不在推理 若以csi细查死法和现场的手段 根本不可能成案 但浪漫
整体挺好,演技在线
保险销售员和索赔员,杀人犯和侦探,喷了,早该想到雷蒙德钱德勒就是最知名的同人腐男作家,“No, closer than the desk”“I love you too”,怎么港,可能是最动人的告白。
经典黑色电影,比利·怀尔德对电影节奏的掌控是现在很多导演要学习的典范,钱德勒的编剧让这个好电影有了底气。蛇蝎美人的阴谋让人感叹人性之恶,没有人可以得到救赎,只要你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
我感觉保险员沃尔特心中一直有颗欲望的火种,就像他随身携带的磷火柴随时可能燃烧,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不全是贪恋金钱和女色,他犯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到完美,他迷恋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菲利丝和他是同一类人。两人的欲望交织成双重的罪恶火焰,最终结局是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比利·怀尔德早期作品,黑色电影代表作。在当时是划时代的片子:大悬念在片头即揭晓但仍能引人入胜,阴暗压抑的灯光与摄影,对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揭示,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精致打扮...而最主要亮点当属在《海斯法典》禁锢下的时代能把影片拍得如此“无性胜有性”,结尾的同性恋暗示更是大胆。(8.5/10)
人生来没有背景,去时没有理由。
【2】比利怀尔德的牛逼在于,让观众一开头就知道了结局的前提下,依然会有新的悬念引导观众情不自禁地看下去,看到最后又会有新的高潮。
本片改编自James M. Cain于194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由导演比利·怀尔德和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共同编剧,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
8/10。注意蛇蝎女外表发出的暗示:戴着金脚链移下楼梯,梳妆台摆放维纳斯头像,交谈时常仰在沙发里体现控制者的地位,密谋杀夫的婴儿用品超市的阳光场所她要戴墨镜掩饰深不可测的野心,藏在轿车后面的男主杀夫而她紧握方向盘、神态无所畏惧,败露后向男主开枪却犹豫着象征女性背叛家庭社会的矛盾心理。
第一遍看的时候单纯当做了一个罪案类的悬疑片,如今重看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开首就把悬念直接道破,用极其沉稳甚至压抑的手法和火花四溅汁水横流的台词来讲述这个已经笃定的关于欲望和背叛的故事;我曾一度认为这个结局不够黑色,现在才明白这是最坏的结局却也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是一切的终章。
台词精妙,尤爱凯斯那段贯口干净利落脆。开场供认犯罪事实的回溯叙事方式,因摆明事情会有变化,所以悬疑一直在,只是最后破局没达到之前铺垫累积的期待。结尾两场再次展现怀尔德对人性积极的态度,尤以两个男人间角色对立但立场统一、不动摇原则却坦诚互敬的对话最打动人,给全片的黑色加了一层柔光。
前半程实在太好看了,结局更是喜欢。"I love u too",然后昔日好友帮忙点上一支烟便结束,这已算是最好的结局
还挺精彩的 没有反转但是足够悬疑。整个故事从背景、谋划、实行、等发酵到最后真相大白都叙述得紧凑、节奏得当 行云流水。最后Phyllis说“直到我不能开第二枪时我才发现原来爱着你”这里甚至有点小感动 比利怀尔德这个神导在那么黑暗的电影里也能毫不违和插入一段爱情小插曲实属牛逼。看完之后一直都被芭芭拉和琼希瑟的美貌所困住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迈克莫瑞的划火柴 太帅了。
女主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沦陷进感情的怪圈里了,这也是堕入凡尘的悲剧的开始。其实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在男主和调查员之间的。台词经典。镜头非常典型的film noir.
黑色电影、钱德勒编剧、第一人称、蛇蝎美人。踝链。谋杀有忍冬的气味。擦燃火柴点雪茄之同性隐喻。——没有找到真相,是因为那人离你太近,只隔一张桌子的距离。——不,比那更近。好奇如果没有碰巧摔断腿,原本的火车计划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