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
你看到这些字时,已经无法阻止我了。请不要怪我,没人让我不开心,但也没人能够拯救我,愤怒逐渐侵占着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留不住时间。记忆日渐模糊,记不起容貌,记不清历史。今天我甚至记不起自己昨天吃了什么…我去过什么地方,跟谁说过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难过,因为我没有工作,我的朋友也没有工作。
这个世界已经被颠倒了。
愤怒伴随着悲伤而来,因为我愈发不知道别人去了什么地方。要是没有了未来,那我们该如何继续?
我看着自己,然后察觉自己失去了很多。悲伤离开了,留下来的只有愤怒。它悄悄地变得无法控制,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只剩下了咆哮。我再也不想感受这样的愤怒了。
我是对面爱你,你的菲利普。
周六,德国电影展,3点到7点,连续两场中的第二场。上一场是《收容所》。就观影体验来说相当糟糕,环球星美可怕的通风系统以及开到30度的空调。这部电影在这个时期被上映,有一种荒诞的应景感。故事可概括为“无聊的一天”。整个电影的视角一直在几个无所事事的年轻身上。柏林墙倒塌以后的东德,受到外来移民的冲击,最终爆发出惨烈的排外潮。历史给的名字叫新纳粹主义。整个电影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对于这类技巧成熟的改编电影,我总是难以评判好坏,因为大多数时候我无法割离历史来讨论电影本身。所以有关观后感,也应当努力分成两个部分。 2014年夏天,我在柏林待了几天,也专门去了柏林墙。拍下了无数的涂鸦,以及著名的兄弟之吻。中日人民在柏林墙上依旧打得难分难解。关于东德,我从来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过它的历史。所有暧昧的想象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诸如我心中排名第一的漫画《怪物》,诸如《离开列宁的日子》这类影片。所以东德于我而言是一个稍微有些妖魔化的概念,伴随着511孤儿院内的秘密留存在记忆中。 1989年,柏林墙倒塌。社会主义德国被资本主义德国取代。怀抱着共产主义梦想的部分德国共产党人无法接受。苏联摇摇欲坠,失去后盾的东德,已无法抗拒民主德国的碾压。在我的理解里,东德“灭亡”了。 排外事件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失业与迷茫,乌托邦的破灭,某种狂热无法释放。当集体主义无法成为指引,开始需要对自己负责,个体的迷茫开始蔓延。不安转化为焦虑,焦虑转化为愤怒,愤怒需要一个突破口。于是,“外来人口”成为最简单有效的发泄。就像一口压力锅,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揭开盖子的瞬间。 我不知道道德哲学或者政治学如何解释这一事件,但就我个人看来,绝对称不上是“纳粹”。虽然仇外是纳粹或者说民族社会主义的某种特征。但是比起纳粹,这个事件缺乏一种系统而长久的束缚力,更像一种羊群效应,是一种集体的狂热,而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残忍。 其中的区别在于,纳粹的优生学观念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对本民族以外的其他个体清晰而冷静的敌视。而罗斯托克事件中存在的只有群体对群体的仇视,个体的仇视是不存在的。前者拥有体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秩序,如德国电影《浪潮》中所展示的体系。而后者只是混乱构成的群体行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卢旺达大屠杀——我们显然无法将卢旺达大屠杀描述为一种纳粹主义,即使其中有相似的血腥味。 影片从一群各具特点的年轻人开始,平淡又缓慢地讲述了他们无聊的一天。展现出了合并后,东德人的集体迷失。 “以前不会有这么多事,但我们也因此而觉得安全。以前为了买草莓,可能要排一小时的队,但大家都会觉得,既然别人都在排队买,那也无所谓。现在我们有草莓了,完全自由买卖。完全的自由,其实也意味着,完全的孤独。” 人性中天然地存在着奴性,存在着等级制度,存在着平均主义,当然也存在着利己主义。被人养在笼子里的生活是最简单的。给什么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好不好吃无所谓,饱不饱无所谓,只要可以避免竞争,避免独立思考,按部就班的活着是最轻松的。一旦这个格局被打破,最让人愤怒的事情莫过于想吃东西还得跟别人竞争。长期的牢笼生活让这类人无法思考更高层面的问题,谁在抢吃的就仇恨谁。等级制度让人产生中一种执念,对自身所处社会阶层的执念。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对”异类“的盲目排斥,都是固守等级制度最简单的表现。 这一思路是如此的令我熟悉。 电影的拍摄手法非常高明,并不刻意去突出一种“大时代”感,但从细节上展现出了深刻的时代背景。自杀的年轻人,因为歧视语言而失业的德国人,想要留在德国的越南劳工,都展现出合并后的差异。劳工制度中对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一视同仁,或者说资本家更倾向于亚洲劳动力而非照顾本地劳动地的纯资本主义思路,反应出了合并带来的文化休克。而年轻人的无所事事,以及空虚之下的”抱团“。对死亡的无所谓,上一秒差点被掐死下一秒一起海边游泳,对自杀同伴的某种漠然,则很好的为观众展示了社会主义东德年轻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的淡薄。而这两者,共同驱动了”选择“的无意识话。排外不是来自于强烈的主观意志,而是来自于愤怒后的随机——但是愤怒的人,甚至连自己在愤怒什么都难以言喻。 东德和西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两大阵营的消解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特殊的事件之一。但是这一现象并不仅存于德国。南北朝鲜固然是另一个”墙“下的双重世界,但更具体的模型却影响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国两制,两岸问题,虽然没有那一堵墙横在中间,但思想上的牢笼更有影响力。东德的故事应该说是很具参考价值的,14亿人构成的集体狂热令人不寒而栗。等级制度(贫富差距)、大量的贫困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彻底丧失的思考能力、平均主义、利己主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高压锅正在沸腾。如果说揭开盖子才有希望释放压力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揭开盖子的时候,就是爆炸的时候。说起来真让人绝望。
被折磨。。
摄影和配乐都极棒,美丽又诡异。西德出红军旅,东德出新纳粹,总归都是一群蠢到家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说你德好反思,可总是在干了蠢事后才反思有什么用,联想到前段时间活跃的Pegida,这部电影的题材可一点也不过时。Jonas这两年很受欢迎啊,接了好几个角色。
看了一半,简直看不下去了……导演运镜方式如此学院派以至于到花哨做作的程度,画面是还蛮漂亮,题材选的也有意思,所以是剧本创作太差了么,还是哪里出了问题,确定的是tempo真没控制好,总之是“我们年轻,我们无聊”啊,拍个mv就行了,搞成个电影……哦,我是太mean了……
肩並肩唱起國際歌,然後轉身作個新納粹青年,世界就是這個模樣,2015.11.08@金馬-新光
黑白进入彩色的效果不错
6.5/7这个题材联系当下的时代热题应该更有吸引力你永远无法阻止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每一个平民的心中如平原野草般烈火燃烧 也无法为那些看似无辜的人争取到所谓阳光下的平等与权利
斯坦尼康之下较多的使用了圆周式镜头,更多的围绕人物。少年怎样一步步从没有梦想到随波逐流到彻底堕落,滑向了民族主义排外歧视的深渊。结尾镜头停留在更小的儿童身上,他们朝外族人扔去石头,至此希望彻底破灭。强大也意味着毁灭。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纵火者唱着国际歌肆意破坏,自封为反法西斯国家的东德的子民们行着纳粹礼要赶走外国人。是的,你们年轻你们强大,但是你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0年代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团结在一起是认为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但三十年后的年轻人做着同样的事却是让人作呕的行径,最后三十分钟到结尾的那个镜头一直让我非常不适,无端的仇恨和无解的愚蠢以及解决不了的困境,真的能像里面有些人说的那样会过去的吗?我觉得不会的。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明日之?。。。很多地方。。。镜头都美爆了
德国海关应该长期循环播放此片给希望入境的外国人看。虽然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德合并后的新纳粹活动,但故事里的人想说得话,和今天在难民中心放火的西欧年轻人一模一样。
镜头运用简直神。《美国X档案》《这里是英格兰》还有这部,极右蠢猪都是一副嘴脸,连说的话都是大同小异。再说一句,新纳粹都是傻逼
一部反思之作,狭隘愚蠢的人类
Joel小哥演街头混子活灵活现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迷茫的青春,民族主义,浮出水面的移民问题,政府权力的缺失,迷茫与压抑,汇集而爆发。电影拍摄手法很独特。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切换很有冲击力,一天之内时间线的推进将年轻人的迷失、无奈、愤怒推到高潮,或激烈或冷静的配乐也把气氛烘托到极致。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人士,儿子是新纳粹,更是迷茫的一代,青春的施暴者施暴后,并非是喜悦,而是更加迷茫与疯狂。最可怕的是平静过后疯狂依旧…(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德国新纳粹主义和极端爱国主义年轻一代的躁动与轻狂。一天之内的故事,层层推进的时间点递增紧张感。黑白正常画幅摇身变成彩色超宽画幅的瞬间惊艳得眼前一亮!Jonas Nay的阴郁气质有点像Joe Alwyn?越南女主小姐姐挺酷的!Joel Basman把一位小混混演得如此生龙活虎,惟妙惟肖!我们年轻,但恃强凌弱的我们并不强大。沾染上色彩之后的激进画面,被赋予了柔和多彩的滤镜和紧迫弥漫的电子配乐,在最后关头将全片的气氛点燃至最高潮!
德国人又在很客观的反思历史。。。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主义者,儿子是新纳粹。爷爷那段话就像东德的历史,政权的更替就像父与子之间的抗争。。。其实无论是共和还是集权都无法杜绝这样的民粹主义
摄影与配乐太精妙了。在当下看来这部电影极具意义。原本看标题我以为会是像《盛夏》一样,主角们会是一群冲动的朋克的但处处闪光的青年。但恰恰相反。我看得很心痛,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愤怒往往无理,而就算有理有据的愤怒者也总是选择以更无理的方式还击。多诡异啊,一个曾经说着“什么左翼右翼,做个正常人不好吗”的青年,后来竟成了站在阳台上挥舞纳粹礼的反叛头子。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所谓革命,垮掉的一代,五月风暴,苏联解体,那些我们无比崇敬的,向往的革命,其实都只是我们站在某一个立场而做出的主观且毫无绝对正义性的价值判断罢了,它们只是一种酷的方式,我们认为需要铭记,来消费我们的青春。到头来,只要是革命,就不会有对与错,真与假,正义与邪恶。而我们唯一可以反思的,是究竟怎样的一个社会,会让青年们变得如此迷惘。
这是发生在罗斯托克的真事,失业的青年人把怒火全撒给难民,甚至是合法的移民,因为他们让德国不像德国。最近默克尔引入的这么多难民,如果遭遇经济状况下行,那么纳粹礼会再一次在愤怒的年轻人之间代替Guten Tag.
任何一个人或国家有着这样的反思能力,如果他还年轻,那必然强大
那种年轻人的状态捕捉得非常好,加上音乐,真的令人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