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事事,四处搜片,在视频平台上看到的这个片子。看完这个片子,第一个感触,旁白太多了吧。特别是黑矿那一段,简直是把所有的细节都说给观众了,生怕观众看不明白?这种解说式电影,真的会让人走神啊。而且,这个片子是故意这么剪辑的么,小节和小节之间很跳跃。导演的这种构图、配色、制景明明可以拍成一种沉默、深远、暗流涌动的感觉,但是,我看到的版本却是非常的不流畅。 还有,导演太喜欢用远景了,到了黑矿洗澡那一段,才发现竟然有吴秀波?然后才开始怀疑,难道最开始那个凶手是吴秀波演的?好不容易才抑制住拉回进度条确认的冲动。还有男主的前女友,从轮廓上来讲,看上去很像小陶虹,但是暂停了画面看都没看出来,因为没有近景,所以一直带着疑惑到结尾。。。。。然后,在影片结束后自动播放的花絮中看到,那就是小陶虹,全素颜出镜。 其实从故事和叙事手法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点公路电影的意思,男主在追凶途中遇到的不同的深处生活底层的人和事。虽然,影片结尾还是人民警察帮他抓住了凶手,让他这些经历变成了一场徒劳的噩梦.......这个结尾非常的不文艺片。 而且导演的叙事方法也有点奇特,类似于这种公路片主角在他的前进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通常会把遇到的这些人的情感和视角也表表达出来。但是这个片子完全是站在男主角的视角看所有的事情。别人的感情故事都不在导演的讲述内容中。 比如在男主角把他的儿子扔在水塘里,逼着他儿子去乡下;他儿子走了之后,前女友很伤心,然后又有点生气,所以转身自己离开。在正片里只有一个中景镜头,看到前女友沉默了一下,然后转身扭头离开,然而在花絮中可以看到有小陶虹的近景,她这个时候是泪流满面的。就是差了这一个流泪的镜头,前女友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述就相差了很大。 还有男主角被王讯演的假警察、他的老朋友骗的那一段儿。他的老友怎么想的?王迅是怎么参与进来的,完全不知道,最后只是用男主角的画外音解释一下。 感觉除了男主角之外,导演好像不关心任何其他人。 总而言之,这个片子也说不上不好,但是看起来就有一点点奇奇怪怪的别扭感。男主角一路向前,身边走过形形色色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却跟观众无法沟通,中间隔着一层膜。
编剧之一的顾峥是我的剧作课老师,发现这部电影中充满了他所推崇的dardenne兄弟风格,对白极少,人物的构建和事件的发展完全使用动作和影像来表达。这会让观众游离,但却能让人全情投入,去体会细微的情感和戏剧性的张力。影片的内敛风格在第三幕得到爆发,让人惊喜。商业性欠缺,但艺术性卓越。
《红色康拜因》到《人山人海》蔡尚君顾小白这对搭档的进步很大,《人》是一部几乎贴着魔幻大国地面的国产公路片,破败淡漠冷暖自知,如果没有跑出“再难扛的事情有政府帮你解决”这样的东西就好了。喜欢重庆山城城中村搜凶手、矿井爆炸后童工做梦一般走出屋外煤灰漫天冥纸般乱飞地下暗火熊熊的场景。
哦黑呀~哦黑呀~
对于龙标版,最多是这个分数了
想说的可以说出很多,不想说一句话就是“《三峡好人》版《盲井》”
终于过审,看阉几何
删减的不像一部好片了
这种“穷山恶水、人物木讷、台词生硬、镜头呆长”的电影你们究竟还要拍多少部才够?
结合原始版的评论和上映版做了脑补,觉得蔡尚军着实有想法:对白和配乐都极度克制,中全景固定镜头占到全片3/4左右,大量广角中偶尔插几个长焦,每个阶段有其各自的无奈,环境取代演员成为了第一主角,剥离感十足,边缘人在社会中的渺小被无限放大;片子里太多其他导演的影子,既陌生又熟悉。
挺喜欢有几个远景骑摩托的长镜头,带出了些地方风貌。不过自从进入黑煤窑之后就有点看得迷迷糊糊的,明明跑了的人又会出现,而且整个部分显然脱离了主线,出来讨论有人说是有修改,或者就是这个原因吧,结尾也变得无力了。不过还是文艺片的路数,不够紧张抓人
默默地送一个五星。旁白这种东西一看就是后来加上去的,以这种长镜头的设计怎么可能用旁白嘛。整体视听风格是锡兰一路“第三世界长镜头美学”,本来指望叙事上能有些突破(比如[小亚细亚]这样的)但还是难为他们了,这片儿能过审绝对是一个奇迹。陈建斌略有点气场过强,但控制力堪比[立春]里的蒋雯丽
人脸识别障碍症患者慎看,感谢HKIFF的吴秀波粉丝。先搞宁浩,再玩李杨……野心很大,但停留于表面写实的美学理念,是否太陈旧了一点?毫无动机的八千里路苦大仇深,全是展示
考虑个体到心理承受能力差异,五星不力荐,想起《地狱变》里良秀最后的一句话:人生,比地狱更像地狱!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一个中国底层老百姓地狱中的日常》。不粉饰太平也不渲染苦难,如果你觉得渲染苦难了,可以以毒攻毒看看纪录片《地球之盐》,如果压根不想知道人间有地狱,推荐去看《小时代》。
回想起来觉得还有点意思。。但是这个电影关注的群体却不太能接触到这个电影,能看到这个电影的群体却也无法切身体会。甚至评价。。
故事还行,可这片为啥能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啊啊啊?
很多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地方 但剧情和叙事得一塌糊涂也是事实
全厅5个人,威尼斯的口味越来越难捉摸了。镜头只管造型,各种山路和坐姿构图,剧情连接靠脑补,影像空间回溯六代。“间离”过度以至于根本看不到吴秀波,看到了也认不出那是吴秀波。配乐极少但喜欢。内地公映版结尾被扭转成主旋律讴歌,显得前言不搭后语,别扭得很。@新玛特
只谈这个公映版,硬伤多多,叙事、剪辑和政策上的,警察叔叔真的太伟大了。对于这样一个千里追凶的故事竟是被写成了一出苦逼文艺片,没见着凶手,也没有追凶的过程,只剩下了屁民们的悲催生活,庆幸的是他们的世界里还有伟大的人民警察。在大陆还想上院线,干脆就拍这类题材的电影了。★★
一个技法成熟的导演遇到了一个没有发挥空间的故事。
又是地狱般的中国,不知道是否在电影节看到才会增强对这样题材的反感度,搞得自己像个五毛。不过,实在讨厌那种装逼不说话的主角(包括安哲电影里一贯的哈维凯特形象也如此),黑漆麻姑洞以至于让人物面孔和叙事都模糊难辨的内景。而且记得原来的真实故事非常武侠非常光明,被阴暗的弄成这么一个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