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平庸之作
这片之前一片溢美之词,连烂番茄都有95的好评率,作为我最期待的圣诞精选,看完却有点失望到摸不到头脑。
我还是打了推荐分的,国内没有机会上大块银幕看,只能委屈一下画质,大概少了一大半的摄影分,这当然得怪我这个观众。但,大面积参考Edward Hopper风格的画面,音乐专辑精心考量,两位演员的演技被拿出来大书特书,我依旧很难把它归为一部好电影。
当所有人都在极口称赞拿了戛纳影后的Rooney Mara,和Kate Blanchett 的表演如何好,这两人之间依旧很难说有什么火花,正是因为如此,才见到两位优秀演员的技巧而已。演技这种东西,水盖不住石头,才会水落石出。
这题材又机巧,前10年就有《断背山》珠玉在前,只是贴个“同性”标签,把gay换成les, 两部影片也是立判高下。我们何曾在《断背山》里见过Carol丈夫这样刻板单薄的异性角色?只有两位女性做主角没有问题,可突然间,所有男性角色都面目刻板化,恶棍化,愚蠢化又是为什么?我们同情过断背山中恩尼斯的太太,但我们却很难同情Carol的丈夫,这个面目模糊的角色,痛心都痛心不起来。
再说主角,就算在那个女王T都得戴尖锥胸罩的年代没法不结婚,但是,家庭这条线对Carol这样好歹也得算个双的人,意味着什么呢?男人欢欢喜喜地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最后发现是骗婚呢?还是婚后性向觉醒?不管哪样,除了和丈夫抢孩子,再看不到家庭对女王攻的任何意义,她是怎样踏入婚姻,又是怎样决心离婚的,我们一概没有线索。我们只知她追起小妹纸倒是非常来势汹汹,明知在离婚争夺抚养权的关头,还带着心上人出走,一秒变拉拉公路片。
真的,有一句常说的废话在检验同性标签的电影时却有用,“如果她是个男人呢?” 家庭的权重整条线都弱到只剩下抢孩子,这太单薄了。花了那么多功夫来交代两人的眼神交错,就加几句好台词刻画一下人物深度也不会怎样吧。
Therese 这边也是一样,从第一眼在百货公司见到Carol,就开始了没有任何铺垫地神魂颠倒。我明白所有纯爱片的基石,都是“一见钟情”,但,纵然是《阿黛尔的生活》里那种“这个妹妹我见过”的一见惊心,之前也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阿黛尔的性向选择和动摇。可Therese 明明就是有个固定男友的铁直,而编剧没有肯花一丁点儿力气去挖掘这个人物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一部以角色成长为重的影片中,真让人惊异。编剧直接罔顾人物心理建设,就这样霸道地套上“爱能掰坏一切”的设定,我作为一介观众,只能紧锁眉头,丢下三个大字“我不信!”。
当然我信不信都不妨碍广大观众眼泪哗哗地看两人眉目传情。这也没办法,在故事的外部冲突和人际关系几乎全部建立不起来的情况下,我们只好看两个女人你侬我侬地喂甜豆儿了。但是这个片儿连床单都滚得及其不合我意!所谓银幕上的les, 无限柔光,无限温柔,无限(男性眼中)的女性性欲就是这样地轻柔美好,女王攻还涂着美美的指甲油留着长指甲温柔地摸摸小妹子,同时还注意小心地避开了不要露点,并且借位轻轻蜻蜓点水亲了几下,随后镜头一转就带入一片虚空。你不说我还以为我在看98年的《Gia》!2015年了,一个主流的同性片的情欲观还是那么陈腐。
不看床戏也罢,看完仿佛谎言的床戏简直想点“差评”。
大概我对金发霸道的中产大美女实在没有感觉的关系。好莱坞仿佛不管怎么拍,都拈轻怕重,带着清教徒的口味和资本规划过的良好,一切都在完善的工业体系里被打磨得发光发亮,演技是一流的,但化学反应是缺失的;摄影是一流的,但Hopper式的孤寂是没有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展现一些东西的,但单薄得只剩下常卖常畅销的“纯爱”款蛋糕。像是一款,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平庸之作。
2 ) 同性爱情,或只是爱情
两周前在纽约电影节看的这部片子,当时看完趁导演和主演还没走出来问答的空当儿,上豆瓣打了五星。虽然刚看完感觉片子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成为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有托德海因斯的稳定发挥,从故事完整性,节奏的把控,画面的精美程度,演员表演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完成度极高,几乎挑不出毛病来的作品。
然而刚看完以后那种压抑又兴奋,掺杂着感动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落感,失落的是这样一部令人期待的题材和电影,仍走不出以往同性爱情电影中话题与共鸣之间无法平衡的怪圈:如果不是因为同性,她们的爱情故事未免流于俗套,而过分强调同性,又削弱了主角之间感情的纯粹与真诚。也许在这类影片中寻找“深刻的社会属性”本身就是一种过度诠释,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同性题材在近些年的电影节当中可谓赚足了眼球。一方面利用同性题材的敏感性先入为主的抬高立意,一方面却对同性恋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阻力避而不谈,这绝不是创作者的本意。说到底,可能因为敏感的并不是同性题材,而是我们观众自己。
故事背景在托德·海因斯擅长的五六十年代,低饱和的红绿色调,大萧条后的纽约街头,圣诞之前的寒冷天气,无一不营造了一种绝望的氛围,仿佛在这种绝望之中任何人与任何人相爱都是顺理成章。片头使用倒叙,先插补了一段结尾时两人分手又重逢的感情戏,加以铺垫,一边钓足了观众的胃口,一边在结构上弥补了两个人相爱时的前戏不足。特芮丝先于卡罗尔出场,交代了她商店营业员的职业和圣诞节前夕的时间背景,然后就是主角卡罗尔出场了,一个不知道该给自己的孩子买什么礼物的贵妇。这一段的可贵之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同性题材中必须“一攻一受”的思维模式,虽然卡罗尔穿着奢华的貂皮大衣,而特芮丝只是个营业员,但此时需要帮助的是前者。她试图在商店里点烟而被制止的尴尬,不知道买什么礼物给孩子时的手足无措,无疑使她在这时处于相对的弱势,即使从她的眼神中我们感到,这有可能是她把妹的一种惯用手段。短暂的相识使得主动权来到了特芮丝手中,似乎在这场游戏中她不是卡罗尔的猎物,而是一个她想接近却又不敢试探的对象。那对遗留在柜台上的手套到底是卡罗尔的诱饵,还是特芮丝主动出击的猎枪,都是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虽然俩人好得很快,但胜在点滴入微,从家宴到送相机,从旅行到上床,水到渠成。丈夫(前夫)作为两人爱情的主要破坏者可能是一些人认为影片不够激进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角色主要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怜的人。但正是这种不左不右的态度使得这部片子没有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和同性恋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两人的感情本身上,这种处理方式比同样题材尖锐的《远离天堂》显得还要高明一些。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在两人亲密出游时补一些男人们议论纷纷的镜头,或者借男人之口对特芮丝的冷淡加以点评,那么无疑把对两性意识形态的描写提上去了,但品位一下就low了,变成了另一种自以为是的“政治正确癌”,不好。但正是这种在两性题材上非常克制的把控,使得影片的高潮显得不够刺激和煽动(当然,如果把床戏当做高潮的话那就够了)。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录下了两人的性爱音频,这本是一桩现在看来都非常严重的侵犯,但这么做的目的不是扳倒卡罗尔的社会地位,毁掉她的人生前途,而是为了在离婚诉讼中抢夺孩子的抚养权。虽然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丧失抚养权对这个角色的意义,但是放到通篇中看,仅仅把离婚诉讼作为戏剧冲突中最大的“障碍”使得这一段的情绪爆发显得有些张力不足。
判断同性之爱在主题中是否重要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问一个问题:如果把特芮丝的角色换成男性,那个故事成立吗?答案是不仅成立,而且异常合理。但故事就变成了一桩我们熟悉的婚外情始末,一则单纯的爱情小品。
另外补充就是卡罗尔的闺蜜这个角色,前史过多,交代不清,作为情节的润滑剂很好使,台词帮助镜头丰满了卡罗尔这个人物,但是过于分散注意力,我觉得反而是删掉比较好。
开头和结尾的重逢段落是我非常喜欢的,文学性很强,凯特和鲁尼表演也是教科书般的走心,与这一段相似的是《相见恨晚》中的车站离别,不知海因斯是否有致敬的意思。同样是千言万语化作几句寒暄,同样是一个聒噪的第三者打破气氛,经过前面的铺垫,最后临别时肩头的一按,力量比一个吻还要重。结尾时特芮丝寻找卡罗尔的段落是一个比较好的情绪出口,避免了被打断的对话而带来的不安感,“众里寻她千百度”,最后找到了,啪,停。干净利落,不说废话。
最后总结就是,我个人认为,整部影片的叙事镜头表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简洁,克制,不留余地,也没有在题材上故弄玄虚,自命不凡,但是“同性”作为主题的核心基本没有体现出来,是一部比较纯粹的爱情电影。
3 ) 卡罗尔———托德海因斯的意淫
看了十遍,不吐不快。
在冲奥加题材加导演加编剧的多重保险下,虽然白天看了8个小时视频都快吐了,回到家后还是打开卡罗尔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我用了一个星期,大概看了十遍,从手机小屏幕渣画质,到大荧幕,所有能看的设备几乎都试了一遍,耐下性子,平心静气的看。看什么——看这个片子有什么可以看的!!!
别笑,真的。
然而至今,我都没找到看点。用某人的话就是:不抓人的戏不是好戏。那么,卡罗尔不是一部好戏。
近乎两个小时的剪辑,缓慢的叙事,无非是讲了《多金少妇爱上我》的故事,又名《少妇的自白—同性情人和孩子之间的抉择》,好了,Fin. 别的没了。
特芮丝和卡罗尔的故事基本上是脱离了社会背景而存在的,虽然卡罗尔的丈夫一直在纠缠,然而卡罗尔的丈夫一踢就倒的特质实在是让人出戏,整个事情是脱离了社会现实而存在的。女同小说和电影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脱离现实,一不小心就成了矫情狭窄的玛丽苏个人幻想,一句从美艳御姐口中说出的“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任何一个弯掉的妹子都会扑上去吧,如果这个情节换成郭敬明来拍,估计又会被骂惨了。当然这事儿得赖原著海史密斯这个意淫狂。我想,如果换成迪士尼来改编成动画电影或许比真人电影要好很多。
私以为,电影的意义在于引起观众的思考或者共鸣,然而这部电影很难引起观众的反映。(当然,纯粹看演员颜值的粉丝除外)我实在看不懂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卡罗尔从头到尾的貂皮大衣和特丽莎显眼的花色帽子象征意义微乎其微,他们真的是“道具”啊!除此之外,从头到尾复古的滤镜,几乎多此一举的倒叙,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两位女主的对视每一次的差别也特别小。恕我视听课和电影理论课没有学好,实在看不出东西来。我竭力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迷妹,然而无济于事,是的,女王的大红唇和傲人的曲线也救不了这部电影。
天鹅绒金矿的时候,托德海因斯选对了题材,他用他的视觉才华柔和传记奉献给我们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
然而这一次,我只想说:海因斯你在你视觉美学的海洋中过足了瘾,可是,你把观众当什么?
——————————————————————————————————————————
有的豆友提出,他被这部电影的细腻所打动,如果是这样,我推荐李宋喜一的同性题材作品《夜间飞行》来感受一下细腻感情的影像化表达。
----------------------------------------------------------------------------------------------------------------------
诸位看官,如果你觉得这篇评论没用的话,能留言告诉我你为什么觉得这部电影优秀吗?只是想了解一下,谢谢!------2.25更新:大家怎么不说说你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呢?要做一个和这部电影有关的项目,所以请各位留言觉得我说得不对的看官,能在表达你的不满时顺便说说你觉得这部电影究竟哪里优秀吗?一个一个发豆油或者回复不过来呀!在此谢谢大家了!------3.19更新:作业已提交,引用了大家的部分观点,再次谢谢大家的留言!
评论第二页电梯
//movie.douban.com/review/7713428/?start=100#comments 4 ) An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卡罗尔》无疑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美的电影。电影摄影的每一帧都如此考究细腻:倒影的车窗,相机的胶片,人物的每一个表情,都细致入微。开场的长镜头,伴随着一个男子穿过纽约街巷,把我带到了Therese和Carol重逢的桌前。两人欲说还休,正经历着最难的抉择,却被这个陌生男人冒昧打断。Therese随之搭车离开,车窗上倒映着Therese的脸以及纽约的夜色和灯火,回忆从此缓缓展开。
在电影如诗般的语言中,《卡罗尔》的故事娓娓道来。Todd Haynes的导演才华再一次在《卡罗尔》中得到体现,他似乎总能对女性的感情有着精准的捕捉,从《远离天堂》里Cathy Whitaker(Julianne Moore饰)和黑人园丁的跨阶级的爱情,到《幻世浮生》里Mildred Pierce(Kate Winslet饰)和女儿情人之间的伦理悲剧,Todd Haynes的叙事和选角都让人惊叹。《卡罗尔》的美,不仅体现在摄影的复古优美,配乐的切合动人,叙事的流畅自如上,更重要的是两位女主的选择。Cate Blanchett的女王气质贴合Carol的优雅和自信,她穿着毛皮大衣,身上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香水气息(Cate也在代言阿玛尼的香水),从容的微卷的金发和原著《盐的代价》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电影中Cate饰演的Carol在和丈夫在调解庭内的一幕戏,让人对Cate的演技再次膜拜。她在短短两分钟内爆发出的退让的恳求、逞强的尊严以及同归于尽的威胁,瞬间为她争取了今年年底各种大奖的提名:别忘了她刚借《蓝色茉莉》拿到奥斯卡影后。而Rooney Mara一点也不输给Cate,她把一个19岁的年轻忐忑,情窦初开,既慌乱又勇敢的Therese演活了。《盐的代价》里故事的叙述都是靠Therese第三人称的视角完成的,所以Therese的感情变化其实是撑起剧情起承转合的主线。Rooney做到了,从Therese第一眼在Frankenberg百货看到Carol起的一见倾心,到之后她为爱情沉醉痴迷又为突变惊愕慌乱,以及最终她追逐梦想终在Times任职时像鲜花一样绽放美丽,她的表演如此真实,无不向观众证明她的戛纳获奖实至名归。她或许会是明年奥斯卡最有力的获奖冲击者。
电影《卡罗尔》对原著《盐的代价》有少许改编,电影很巧妙地将原著中Therese的爱好从舞台设计改成摄影,无疑对Therese对Carol的暗恋般的心情有更好地体现。而在Frankenberg初遇的那双“遗落”的手套,相对原著中Therese直接寄上贺卡问候,显得更顺理成章,算是一个神来之笔吧。
电影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台词是Carol初次约Therese出来,对她说的一句话,她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你真是一个奇怪的女孩,像是个天外来客。这句话很难直译,仿佛Carol在说Therese像是个外星人,又或指Therese经常思维飘忽神游物外的特质。之后Carol和Therese公路旅行,在她们的一场性爱戏中,Carol又对Therese说,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你像是从宇宙中飞来的我的天使。我觉得,这应该是全片中Carol除了“I love you”之外,最发自内心的表白。
在Indiewire对导演Todd Haynes和两位女主的采访中Cate说道,我深深记得那句台词,电影试图展现那个时代女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就像是男人们主宰着的运行轨道之间的时空,她(Therese)缺少和人的联系,时而错过一些人,当她终于和Carol相遇,她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Todd则说,正如Cate所说,这宇宙指的是未知的恋爱的概率,你身处其中却全然不知是否对方也和你有一样的感觉,这应该是对“flung out of space"的最好的定义:你对你想了解的人的无法预知。这也恰好是两个主人公性格中无法预测的部分。
我很庆幸Haynes拍了这部电影,因为《盐的代价》作为一本女同性恋作家写的女同性恋文学作品,应该交由一个有把握完成她的人来拍,这才不枉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在书出版后40年后才承认创作。和《天才雷普利》 以及《火车怪客》的惊悚相比,《盐的代价》更需要的是勇敢,一份敢于追求真爱的勇气。在两年前《阿黛尔的生活》大放异彩之后,这部《卡罗尔》虽少了令人咋舌的真实的性爱,少了轰轰烈烈敢爱敢恨的现代爱情,却多了彼时生活在“同性恋矫正”高压下人们追求真爱的勇气,虽不完美,却格外精美。倘若她能在这半个多世纪过后,这“同志仍需努力”的,同志群体依然需要争取平等的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些勇气,或者哪怕只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女同这个群体,或者更而甚之,只是让人们看到爱情的不同的可能性,我们都应该满足。谁也不能预知谁会是你宇宙中的下一个天使,跟随内心或许才是找到出路的唯一途径。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据说写影评的人好多都有相似的经历:
http://www.douban.com/note/127456246/ 5 ) 世间纵有Therese千万,难寻Carol唯一
原文发在weibo。做了很细小的调整。发到这边。
==============================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
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这些其实都是包袱。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
1. 无视Harge的威胁。继续和Therese一起。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这不是你的错。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6 ) 爱情自会找到它来时的路
严重剧透。
上个月在纽约电影节看了《卡罗尔》,至今无法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出来,每每想到其中几个情节,就惆怅不已。
主演大家都知道了,Cate Blanchett和Rooney Mara。戛纳电影节的时候就被炒得火热,Rooney Mara还凭此拿了金棕榈最佳女演员奖。
片子是讲同性爱情的,人物设置和《蓝宇》有些非常相似:两个年龄、阅历、财富都不在一个段位上的人相遇,擦出火花,然后相爱,分离。当然了,大的那个,世俗牵绊总是多些,小的那个,眼神更让人心疼,也更深情些,仿佛就是为了告诉人们:爱情真他妈的是不公平。
好的是,最后,爱情总是能找回它来时的路。
记得《蓝宇》的后半部分,胡军出狱,和刘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里坐着唱歌。那是在冬天拍摄的,两张覆盖着哈气的脸,令人落泪的劫难后相依为命之感——可最后结局太惨,我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会想,就让影片结束在唱歌之处不好吗?
《卡罗尔》弥补了这个遗憾,它结束在列车刚刚驶出隧道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停在了两个人找回彼此的地方。我每次回想起结局,Rooney试探、寻找、坚定地望向Cate的眼神,Cate终于发现她后,庆幸、释然、同样坚定的笑,都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啊,对,这就是爱了。
直女看这部电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同性片,反而会因为两个女性角色而可以把自己代入到任何一方,然后深深沦陷。至于直男,好像并没有同样感受,据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
所以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我一定要去再看一遍!大家也一定要看啊!虽然我就要剧透了啊!
影片开头是两位女主在吃饭时,被一个充满傻逼气质的男性打断,于是分开,但小姑娘显然坐在车里心神不宁,一直在回味女王。
然后故事就闪回到了两人初见的时候。
Cate就是Carol, 一位住在New Jersey的中产阶级富婆,在圣诞节前夕来到百货商场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从而遇见了Therese, 也就是Rooney的角色,一位一看就气质脱俗将来要进The New York Times 当摄影记者的百货公司售货员。
电闪雷鸣,看对眼了,Carol鬼使神差地给自己的女孩买了Therese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火车模型,(可怜的女儿)然后有意无意地把手套落在了柜台,就如同高富帅总是会随意乱放钱包。
这时故事交代了两个人的感情状态,Carol有个非常疼爱的小女儿Wendy,但是对丈夫非常冷淡,在办理离婚;Therese有男票,还要娶她,也不缺乏来自The New York Times记者的追求,搞不好还是哥大J School毕业的,不过她当然没同意,可能因为记者太穷了实在。
Therese寄回了Carol的手套,并接到了对方的感谢电话,被邀请共进午餐。这场午餐就是两人第一次有张力的对手戏了,对于Carol的每一次flirt,根本接不住的小白兔要不就老老实实地认乖,要不就软软地打回去,以至于女王说周日来我家玩吧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就说好啊好啊。
小白兔第一次去女王家玩的时候,拿上了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女王买圣诞树的场面。当天晚上,气氛正浓,好巧不巧女王老公来了,还和女王大吵一架,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镜头:Therese听着窗外两人吵架的声音,把室内收音机或者唱片(记不清了)的声音调大了。
吵完架后,女王心情也不好,就让Therese自己坐火车回家了,小白兔在回去的火车上还哭了,然而在回家接到女王道歉电话时,还是分分钟原谅。(陷入爱情的人类啊。)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就没什么新意了,总之就是慢慢地好上了,并在一起公路旅行的时候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床戏。其中,不得不提女王霸气的圣诞礼物赠送方式,买了新款的佳能相机,敲门,把盒子放在地上,等开门,把盒子踢进去,"圣诞快乐"。 哎,追我我也沦陷。
催泪的部分总是从事情变坏开始。Carol和Therese的事情被Carol的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录下来了,丈夫以此威胁她。为了女儿,Carol离开了。
分开后,Therese心碎成渣,中间还给Carol打过一次电话,说I miss you, 被Carol挂断了,此处给了Carol的手一个按掉电话的特写,让我第一次泪奔了。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的结尾啦!
两位女主很久后,没什么联系,连哥大JSchool都没上过的Therese进了The New York Times(好吧我就是忍不住要黑哈哈哈),Carol与生活妥协,为争夺孩子的监护权与前夫打官司。
一次Carol在坐车去律师所(不确定,总之是调停地点)的路上看见了走在街上的Therese,我觉得她的想法就是在那瞬间发生了转折,因为人在与所爱之人分隔许久再重逢时,总是很容易失去理智。
她选择了放弃,并愤怒地跟前夫进行了一番陈词,其中有一句印象很深,大概是说The most breathtaking gift we gave each other is Wendy. (their daughter),当时心想:这句不错,学了,但要做甜言蜜语使。然后又说了大概是监护权我不要了让给你,不过你必须让我见孩子,不然咱们就法庭见吧,不过那样我们就会变得ugly, but we are not ugly people.
总之言之,她放弃了,在偶然见到了一次Therese之后,她就放弃了争夺监护权。
之后女王就出演了本剧中最没骨气的一幕,约了Therese吃饭,第一句就非常掉身价: I wasn't sure you would come. 还能再屌丝吗哈哈哈。紧接着扯了一堆没用的,进入了正题并进一步掉身价: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live with me, though I thought you might say no. (可能不见得准确,但意思是对的。)
听到这全场都会心地笑了,多么笨拙的请求啊,带着害怕被拒绝的掩饰。
可惜,小白兔被伤太多了,一双令人心碎的眼睛看着女王,说:No, I don't think so.
接着女王又说了句什么我忘记了,然后又无奈地看着小白兔,说出了人类史上最无法拒绝的三个单词,同时将身价掉到谷底。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片头的倒叙开头,正是从Carol说完I Love You开始,于是观众不禁想,啊原来影片一开始,她刚和她表白过......)
估计小白兔这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可惜,一个傻逼直男打断了他们的对话,Carol说那你们晚上玩好我先走了,Therese则带着无尽的复杂心绪坐车去了某party。
(Therese在车上的时候,望着在马路上互相搀扶着行走的一对夫妇出神,这个镜头被一篇英文评论形容为全篇最为酸楚的时刻,because of its telescope out into the universal. 大概的意思是说《卡罗尔》讲述了世间一切男男女女的爱而不得。)
接下来的每一幕,都特别让我感同身受,那种刚刚狠心拒绝了心爱的人,就心慌意乱,后悔万分,恨不得马上回去找他的心情,被Therese演绎地太好了。
在派对上,Therese估计看啥都没劲,最后终于决定去饭店找Carol。冲进饭店的大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爱人,找到她,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她,等着她也看见自己。当Cate也发现她时,回望,带着一种庆幸、释然、和同样的坚定的眼神,笑了。
看吧,爱情自会找到它来时的路。
戛纳主竞赛单元目前最好看的一部。Todd Haynes这种奔着Sirk路子拍的Melodrma都挺棒的,反倒特别反感他的那些摇滚题材。Cate Blanchett太厉害了,感觉只要光听她的声音,直的弯的全世界都会被她收走。PS,补看了一遍,发觉其实上次每个场景都没落下,就是脑子一片苍茫,太他妈可怕了。
“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 #什么妹子把不到
面对爱情面对自我时作出勇敢抉择的两个女人,如化骨绵掌般温柔克制而坚定有力,这部电影亦如此。最后那段情感力量喷薄而出,完全没有抵抗力直接飙泪。
已经闻到拿奖的气息了
不用再加“同性”的限定语,这就是今年最美的爱情电影。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是两位女性,只是两位女性,其他一切仿佛都不重要了。这是最轻小的格局,也是最汹涌的情欲,光对视就能让人落泪,因为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两人为了对方,此身愿作万矢的。
就没人同情她老公么?此男痴汉一个。爱的不比二位女主浅,却成了这场胜却人间无数颜值的恋情的炮灰。我们只是看见了当时的自己而已。
请一定去看这部电影。它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我跪着出了电影院。
其实就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很美,但美不代表好,凯特角色的缺乏脆弱性让她有些失真,鲁妮玛拉传情传神。演员,氛围,摄影,音乐,美术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它们只是定义了影片的基调。
重看依然感动,并发现了更多细节。当结尾,特芮丝终于决定走向卡罗尔的时候,真是美好又激动哇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的匪夷所思
NYFF现场,有天朝迷妹提问道Cate你知不知道全中国的妹子都为你弯了,全场哄笑。当然啦这个提问meant to be a joke,出乎我意料的是Cate居然依旧认真的回答了下去。她认为,导演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完美描绘了一个fall in love的故事才让Carol这个角色给观众带来爱情的感觉。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直男恋爱教学篇 送相机请附带胶卷好嘛
讲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学习如何驾驭女性美,女性魅力、穿着品味和言行举止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卡罗尔开启了一个懵懂少女的这扇门,少女爱上的就像理想中的自己。眼神流转,拍的情绪上张力十足,两人的感情关系里充满着不确定感,前后两人的视角上也有一个微妙的转换,并没有被震撼到。★★★★
结尾的时候我窒息了。凯特的表演令我略有失望,可鲁尼·玛拉...凡是深深暗恋过一次的人,都能在她的表演中得到共鸣。克制,复古,充满感情。我被感动和幸福久久地包围。
Carol是渣攻,这眼神我见识过。一旦爱上这人你就没整没治没救了,这事我经历过。
★★★★★★★★★★★★★★★★★★★★★★★★★★★★★★★★★★★★★★★★★★★★★★★★★★★★★★★★★★★★★★★★★★★★★★★★★★★★★★★★★★★★★★★★★★★★★★★★★★★★★★★★★★★★★★★★★★★★★★★★★★★★★★★★★★★★★★★★★★★★
凯特女王的I-wanna-fuck-you eyes 和鲁尼的fuck-me eyes 让这部霸总爱情故事各种赏心悦目,平地升仙。
比《断背山》差了五个《阿黛尔的生活》,就酱紫
鲁尼玛拉是个被低估的演员,她拥有如此美的样貌,不需要这样好的演技,有这样好的演技,不需要拥有如此美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