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处有什么

HD

主演:苏晓彤,郭笑,陆琦蔚,刘丹,蒋雪鸣,周逵,吴珏瑾,仁龙,刘杰毅,贾致钢,李世儒,谷麒麟,栗梅,邓刚,王正平,九奇,刚子,韩雨烨,田锋,石英,鄢佳,马沉香,虞正男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2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3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4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5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6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3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4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5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6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7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8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19黑处有什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黑处有什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原飞机厂正显露笨重疲惫的姿态。在家属区大院居住的初中生曲靖(苏晓彤 饰),她的父亲曲志诚(郭笑 饰)是一个有些迂腐执拗的法医。曲法医虽然经常遭到妻子的奚落和周围人的嘲笑,却不改自己一根筋的办案作风。与之相对,曲法医的同事张树林(周逵 饰)作风粗犷,破案率极高,但难免出现屈打成招的情况。曲靖和张树林的女儿张雪(陆琦蔚 饰)交好,后者过于出挑张扬的作风让她遭到不少人的白眼。曲靖一次促狭的举动,使得张雪从所有人的面前凭空消失。而就在此之前,当地接连发生多起手段恶劣的强奸杀人案。  每个人都形迹可疑,每一处阴冷黑暗所在都隐藏着无限杀机……惊天破(粤语版)我和他的前任们台仙魔咒拳霸少年风暴突击者青囊传赤裸与恐惧第三季龙虎金刚麦克法兰狐门秘事女高推理班第三季虚构安娜高幻想相亲对象是老板害虫博物馆的秘密第一季我是裸模龙眼生活似流水河谷镇 第七季汉尼拔 第一季危险因素火线突围伴我骄阳地平线十字路口~侦探学校~遗孀秘闻人与偶我的仙尊女友汉娜2011远古入侵第一季我叫弗兰克心之烙印第二季蓝汁怪物王女律界巨人第三季医疗小组:达芬奇女士的诊断冷战余谍金婚为你着想世界致命动物系列:印度篇

 长篇影评

 1 ) 真相只留给时间的长河

前段时间听说《黑处有什么》口碑不错,那天晚上在度假村的酒店,已经喝醉的我竟了无睡意,便在网络电视上挑选了这部影片。

我不能说这部电影是一个故事性特别强的电影,但片中围绕少女成长环境所“重建”的90年代的空间感,还是让我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虽然我不是女孩,但她的成长环境显然和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个时期,刑侦技术尚停留于肉眼观察和为流言左右的年代,冤假错案以荒谬的论调和奇特的取证加以形成,人的道德观念和性意识处于压抑、封闭的状态。女孩曲靖的成长,无疑处于一个大环境比较闭塞,而小环境深受影响的时期,这个时期,流行音乐、港台影视已经钻入这股洪流当中——曲靖站在废弃的修理厂模仿着明星唱歌,开始对着歌词册听流行歌曲,在她身边,甚至出现那些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观赏三级片。地下录像室的兴起,把港台影视中的糟粕精华统统灌输于精神空乏的年轻人身上:在她身边,身着邋遢工人服、一脸怔忡的青年男子在打量着泪流满面的她,似乎不能理解她为何流泪。我们看到一个在精神上处于孤独的女孩,她在性意识的启蒙阶段,竟然遭到周边人的质疑和否定。

她对成长的期待,是可以像同班女同学张雪那样烫头发,吸引年轻异性的目光;而当她发现头发不过是诱因之一时,开始试着涂指甲,买胸罩,这么尴尬的年纪,常常意味着表里不一的行为。比如,她每次跨坐到父亲自行车的后座时,父亲就斥责她没有大姑娘的样儿,大人的坐姿就是并腿斜坐,跨坐则是小孩的特权。我记得我也从小坐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习惯把腿都放一边,因为没法控制身体平衡,而两只腿跨坐,不仅安全可靠,也可留意前方路况。大概女导演认为,女孩子跨腿坐,形象上不雅,故作了一番引申。

那个年代,看起来环境凶险,杀人案没法破,就开始用流言来顶证据。这其实很可怕,在我意识里,确曾出现过类似案件,以致于一时认为导演是对那些冤案的影射,但看到结尾,导演是有让步的,没有把整个故事往荒谬和无情的情节上推,只是做出了似是而非的解答。明信片的出现似乎印证张雪的失踪只不过比他人更早迈入社会,字幕上出现赵飞因无确凿证据而释放时,显然让观众都舒了一口气。但凶险显然不会被时代和社会所错过,在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我认为,像曲靖父亲这样执拗而一根筋的人反而被边缘化,是对那个时代最大的讽刺。

曲靖的父亲在公安局法医科,是做拍照取证工作的,常将死尸照片冲洗出来挂在自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崇尚节俭的公安局也不例外,在他人屡劝省着点胶片时,他仍为死者争取更多的证据而“浪费”着胶卷;当整个局里的人都把矛头指向嫌疑人赵飞时,只有他不依不饶为嫌疑人争辨,这就导致我们对这样的人格产生“迂腐”的印象——实际上,这种“迂腐”正是时代的某种特定写照,反映到当下,也依然适用,当一个人维持正义时所表现出来的过分执着时,往往便会被妖魔化、刻意歪曲,就像不太有人相信“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一样。

《黑处有什么》这个片名也很有意思,它是引导式的,开放式的标题,打了个问号,引导观众去思考,“黑”意味着什么,到底有什么呢?就算你走到那个废弃的地下洞穴里,也未必真能找到事实的真相。真相永远只隐藏在时间和历史的背后,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时代,你才会渐渐在心里找到答案。

因为是在喝醉的情况下看的影片,带着点消遣的趣味,那种文艺片的基调很熟悉,幸好导演处理得不是很过,依然看得下去。但是关于青春类,或是那个年代的电影实在太多,鲜少看到印象会比较深刻的作品,在我看来,这样的影片,看完基本上也就忘得差不多,它唯一使我觉得亲切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些细节:学自行车,冤假错案,闷骚的青春期,乌烟瘴气的录像厅……我想,导演能去还原这一切,还附带一些欲言又止的象征,就还是一个用心的导演。

 2 ) 黑处究竟有什么?

事实上我是抱着“包场”的心态去看的,万万没想到,跟我同时进场的,还有大批量的父辈大叔。这大大增强了观影体验,不说其他,起码没有了吵闹的小孩,摊手。
这部电影是青年女导演王一淳的处女作,并且在去年摘下了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最佳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某小地方。
一开场就是被无数人说模仿、抄袭《杀人回忆》的一幕 ——人工湖的芦苇中,出现了一具裸尸。死者是年轻女性,大腿上还被刻上了深深的十字刀痕。
就因为这个先入为主的凶杀案,让很多人对这个电影捉摸不透,围观群众看到结局纷纷表示不懂。

请注意!这不是悬疑片!这不是悬疑片!!这不是悬疑片!!!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tm是青春回忆文艺片呀!只是把突发的连环凶杀案作为线索贯穿整个影片,仅此而已啊!

女主的父亲是公安局的法医,他敬业、保守、正直、专制、死脑筋,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父亲。在饭桌上,随便一说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道理”,比如:“你吃什么就吃饱了?”“你们这代人啊,就是没吃过一点苦。”“你看看这多好白米饭”......诸如此类。
女主的母亲大概就是个全职主妇。她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主妇一样改不了爱念叨的毛病。念叨着老公不换煤气;念叨着自己和老公怎么相识;念叨着自己的女儿缺心眼;甚至在自己的女儿意外得到一张奖状之后,还会念叨着这有啥用,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小骄傲。东走走,西墨墨,抱怨抱怨老公,骂骂女儿,一天不知道在忙个啥,却整天都在忙着。(跟我奶奶和大姑妈一模一样,摊手。)
我们的女主,正儿八经的初中生,她的青春正伴随着她无限的好奇心悄然萌芽。她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人前话少,人后精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会恳求的母亲给自己买牛仔裤;会跟父亲抖机灵要自行车;会围观凶杀案现场,好奇着父亲的工作;会私下找字典查询“强奸”的意思;会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偷听父母反感的港台流行乐;
会冒险把小拇指涂上指甲油,偷用母亲的化妆品;
会冒险烫个头发,又偷偷把烫过的刘海剪掉;上课时盯着同桌的胸罩,放学时自己也偷偷去买......

每个人都不会按部就班地成长,一个个搞不懂的黑处总会缓缓逼近。但面对这些黑处,我们女主不敢,却又充满好奇,随之疑惑也会越积越多:
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姑娘不能岔开腿坐?为什么取母亲的月经带时顺手甩着会招来街坊的窃笑,会被母亲揪着耳朵骂缺心眼?(这简直就跟我小时候拿伞把两条正在交尾的狗狗分开被母亲骂不懂事一样,我无辜啊,摊手)为什么父亲说男女之间不会有纯友谊?为什么敬老院的刘爷爷会让自己读看不懂的书,还要亲自己?为什么自己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学校雷锋赖宁的标杆?


在女主的成长疑惑中,凶杀依然不动声色地进行着。这两条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却始终交融在一起。表层的凶杀案与“成长的烦恼”一起牵引出了我们一两代人内心深处的疑惑。
父母灌输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实的世界?
生活的黑处究竟有什么?

关于凶手,这大概就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原因。结局凶手在2015年才被抓住,但是并没有指出他到底是谁。影片中一出场就响起诡异的BGM的角色都有可能是凶手:敬老院假装腿脚不便的色老头,多次尾随女主嘴角带有奸笑的街头混混,“偶然”路过敬老院被女主发现平时还会偷瓜的教导主任......甚至有可能是在镜头前一闪而过的卖瓜群众。
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凶手,但却都有点不同,都不像凶手。

这些或许只是人性的小阴暗面,或许只是那个时代的小截面,但是又或许呢?
不知道,黑处有什么?没有揭露的有什么?
任君想象。

影片中还有其他很有趣的小镜头:父亲不给女主买小自行车,女主故意跟同桌说自己不想要;同学纠正老师发错的音,被老师辩解是多音字......(卧槽跟我小学班主任一个模样啊!!)
以及关于家庭的温暖小镜头:父亲教女主骑自行车;
在倾盆大雨中父亲来学校给女主送伞;把喜欢女主的小男生“教训”了一顿;又在倾盆大雨中把被“扫黄”的女主领回家打骂时,母亲的偷偷抹眼泪......
甚至还有超现实主义画面出现:女主在回家路上,看见两个人在埋葬女尸。落荒而逃后又再次返回竟发现那里竖起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牌子。


我们往常所见的青春片基本都是充满不可思议的叛逆:早恋、逃课、堕胎、打群架......
或是少女般的小甜蜜与小伤感:暗恋、倒追、莫名其妙地看对眼、悲痛欲绝地分离......

像《黑处有什么》这样既真实到以为就是身边谁的回忆录,又怪诞到像是爱丽丝的梦境的影片太少太少了。

然而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我们这一两代人的共同回忆。
这样的青春片才会让我们会心一笑。
不是吗?

 3 ) 我的90年代:凶手是谁

——90年代与黑处
《黑处有什么》,导演王一淳凭此片获了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上一届是《心迷宫》的忻钰坤。正好今天上映,就买了特价票去看。这个片子披着犯罪片的外壳,说到底还是个青春片。90年代的青春记忆是属于80后的,不过我也找到了些许共鸣。和《心迷宫》一样是小成本电影,比《心迷宫》演员的颜值和演技好点,但就故事的深度和巧妙而言要逊色一些。
片子宣传的噱头是中国版《杀人回忆》,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连环强奸杀人案,都有上世纪的年代感,都发生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小乡村或小县城。但《杀人回忆》的主角是警察,是在认认真真讲案子本身,全片看下来真的是越来越绝望、无力,而《黑处有什么》从一个14岁女孩的角度出发,案子就变成了小女孩内心世界的背景,所以两者内里是不同的,表达的东西大概也不同。
黑处有什么?导演起这个名字我是觉得不合适,扣《杀人回忆》好像还更合适点,毕竟片尾不是警察的警察蹲下身往黑处望的时候,我心里颤了几颤。但导演自己的答案是“一切片中女孩不懂却又努力去探索的,都可以理解为黑处。”说了等于没说吧。
作为一部年代烙印深重的片子,各个方面都可以说很成功的还原了那个年代,不出戏,很真实,片中的笑料也正是来自于这份真实,有点讽刺。但它为人诟病的也是这份年代感,有人觉得用力过猛,尤其是学贾樟柯金曲串烧……

——愚昧和娱乐
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没有普及,娱乐产业也不像现在这样大火,大部分人不懂时尚为何物,人们的娱乐就是看娱乐节目不多的电视,捧着笑话杂志、租碟、看学校的包场电影、去溜冰场溜冰,或是没有目的的闲逛。世界很小心很大。
那个时代口风严谨、形式大于内容,学校热衷于学雷锋学赖宁,当然过了20年我们依然在学雷锋。警察办事愚昧,起哄的学生愚昧,围观的群众也愚昧。
所以导演的态度不是在怀念那个时代,只是怀念那份没有网络的真实,懵懵懂懂战战兢兢。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不可爱吗?
虽然多了物质,多了迷茫,但也多了选择。

——嘴犟与亲情
父女情,这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那个一不小心就暴躁起来的父亲,嘴犟到不行的女儿,斗嘴的画面,坐在父亲后座的女儿以及大雨带着伞骑车来接的场景,咋就那么熟悉呢。女主一直不是很快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觉得自己的爸爸好怂,她好想变得成熟漂亮,她好羡慕画报上的明星,她有点嫉妒张雪,谁让张雪那么嘚瑟,还叫她麻杆。可我爱死这个角色了,真实平凡青春无敌,每天和爸爸妈妈吵吵闹闹,和朋友闹小别扭,她都不知道她其实有多幸福。幸亏片子到最后,女主都是强奸案的旁观者,她还可以继续平凡下去,正是这种平凡,让我看到导演的诚意。幸亏不是所谓的残酷青春戏码,但这种平凡或者说无知,放今天看又是另一种残酷。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处女作,《黑处有什么》还不成熟,但它是合格的,有诚意的。

 4 ) 告诉你一个秘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电影里出现了太多的流行金曲,从小虎队到beyond。港台音乐的闯入,常见于院线青春片和商业喜剧片。对歌曲的滥用,甚至从MV画风变成了为所欲为的“戏不够歌来凑”。这类DJ导演的另一端,则是中国电影的金曲第一人贾樟柯,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它们对歌曲使用的首要原则,无疑是要融入到剧本故事当中。及至《黑处有什么》 ,它有用得好的地方,也有用得不好的。女主人公曲靖站在工地钢材堆的高处上,镜头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的移动,完全就是演唱会般的个人秀。最关键的,这组镜头后来再次出现,没有任何变化。及至两个人分享随身听的画面,影像本身没有问题,但传递的信息已经有些累赘,有如苹果七世纪以前电影的通病。

《黑处有什么》还出现了大量的时代风物和记忆符号。形同小社会的飞机厂家属区,空旷的操场,废弃的防空洞,危机四伏的人工湖,播放《蜜桃成熟时》 的三级片录像厅……电影在这方面的布局把控,无疑是拔萃出类的。 曲靖噩梦时,日常生活中的配角龙套全都变成了强奸嫌疑犯,包括镜头构图上有意识的凸显指引,对照下《杀人回忆》的题旨精髓——凶手长得普普通通,潜藏在周围生活中。这也是一部中国电影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

常跟朋友玩笑,正因为中国人的青春都是灰色记忆为主,相当于一片迷茫,没有青春,这也造就了一大拨人的如饥似渴,纷纷把银幕上的堕胎当做了青春的伤痛。《黑处有什么》没有那么恶俗,但电影对青春成长与犯罪案件的缝合,也并不是那么紧密。按常理来说,类似强奸事件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或有耳闻,以少女心来取代大事件,不见得是个降格处理,然而在技巧表现上,《黑处有什么》依然没有摆脱“道听途说式”的段子青春,痴心少年、看黄片停电、小流氓冤死……这类细节,其实远不如一个更加个人更加特殊的“伊能静”来得简单妥实。对于懵懂无知的青涩恋爱,要么少开口,要么就是把人物角色写绝了。遗憾的是,《黑处有什么》在这块上有明显短板。那些不怀好意、肆意视奸少女的怪大叔正对了观众恶趣,可在其他一些场景,主人公背后的群众演员又太过摆设,令人察觉到斧凿痕迹。 这部电影对逝去的时间和不堪的回忆有难以启齿的纠结迷恋。 如同那张从海南寄来的明信片,还有被宣告死亡的张雪,《黑处有什么》是一名女性在少女时代对“生活在别处”的精神向往。她急于逃脱父母掌控,远离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干涉斥责。越是熟悉的地方,反而催生了越不安全的感受……她正在塑造和形成的自我人格,正在慢慢走进一片黑暗的社会森林,进入到一个又一个神秘未知空间。即便后来的成长会证明,少女忧患是无来由的精神压力,然而,它们在当时却是可以感知的压抑和恐骇。

少女在敬老院读《金瓶梅》,老猪哥的表扬赞美已经不是黄色低俗那么简单,放今天就是骚扰犯罪。这个细节设置的精妙在于它不仅没有被揭发,没有机会被吐露。它变成了一次公开的、大红胭脂涂抹、顶着阿福头套的表扬大会,就像赖宁救火那样,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千百人参与围观的谎言,黑色又可怖。 正如同一时期创作上总会存在的偶然巧合,在《少年巴比伦》结尾,远方的白蓝也给路小路寄来了一张蓝天白云雪山的明信片,令后者决心离开工厂,踏上了寻爱的自我之路。 在《黑处有什么》,涂口红、谈恋爱、不爱学习、杳无音讯的留级生张雪,她变成了曲靖的另一个镜像。她的生与死,也是放养青春的两种结局。在自我表达上,在面对少女的长大成人上,《黑处有什么》还是有一条清晰脉络,借这条线,它牵引着一个人与中国社会的秘密和阴暗面,它们就在明晃晃的阳光底下,宽阔的马路边上,与时代同行。 电影的结尾,是以少女走向“隐藏了什么”的芦苇丛深处做结,变成一个不知所起、无处可去的青春意象。

《蜜桃成熟时》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入围金马的《八月》,可能快要上映的《少年巴比伦》,去年的《少女哪吒》,今年的《七月与安生》(成长部分),共同组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影像,从小镇,县城,三线城市到自成独立小社会的大院,似乎都有共同之处。 尤为有趣的是谈到《蜜桃成熟时》,有机智的朋友立马反应:这电影是 1993 年的,与《黑处有什么》 1991 年的时间背景不符啊。 这更加证明,《黑处有什么》借鉴了少女的生活经历,却包含了更大的野心。所以今天我在微博上说:

《黑处有什么》和《八月》出现的电影院和放映厅,可能仅仅是个人经验和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但是,像《蜜桃成熟时》这样的港产三级片,聚众看录像带,似乎代表了更大一部分人的电影经验本身。 上世纪,电影的存在,完美替代了教科书的空白和师长的高压教育,同时背负了不少泼脏水恶名,结果,正是它们,真正唤醒了青春期男女,在茫茫黑处中,走向未知的身心成熟。 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在曲靖离家去看《蜜桃成熟时》,电影处理得充满反抗与决裂的仪式感。男性观众的反应,是那样的不加掩饰,饥渴鲜活。 那个录像厅与防空洞,还有几场黑夜戏,都解释了黑处和黑暗本身的丰富表意——即便在多数人看来,它可能跟“性”的关联更大。

如果说,《黑处有什么》仅仅是故意模糊混淆了九十年代的东西,《八月》就更加不确定,它几乎把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东西,搅和在了一处。它出现的电影符号,更加有代表性,从第一部进口引进大片《亡命天涯》,到早于上海 101 工作室这样的民间影迷社团能观看的内参译制片《出租车司机》,似乎无限延长了那个八月和暑假所能发生和包容的事情。 这两部电影,直接调动了作者导演的一手经验。《黑处有什么》能轻易唤醒了很多女生对性骚扰,还有来自男性的,不怀好意的身体接触,眼神侵犯的回忆排斥。《八月》的松散,零碎,语焉不详,更是符合了不少人对后阳光灿烂时代的成长回忆——好像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其实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有些东西瓦解掉了,却是属于上一代人的事情。爸爸去拍电影了,他去上中学,如此而已。 借这个话题,我更想说的是这类题材故事还不算多,有些也只是不得不出现的成长素材。明年是 2017 年,对应的就是 20 年前的 1997 年。对我个人来说,1997 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年份,就跟前几天那样,一下子发生了太多大事,延续到今天不断发作,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它是真正代表了 80 后这代人成长的一个鲜明年份。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如同 1⑨8️⃣九。我认为还相当有趣的年份还包括 2003 年,2008 年,但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如果你看到更多关于 1990s 的回忆,请拥抱它们。

家族合影

没有用完的胶卷

还有一个我个人特别在意的细节——也是后面很多人将来看《八月》可以认真留意。 照相机在这两部电影里,带有记取当年事的功能。尤其是《黑处有什么》最后,父亲拿剩下的胶卷,给女儿来了一张成长留念,正好总结了整个电影的故事走向。

《八月》原名,“昙花”

少女与蔷薇

如果说《哭声》的“恶魔带着相机”来只是秘制道具,那么,在鼓捣胶卷相机的背后,无论是留下凶杀现场的凭证,抓取昙花一现的瞬间,我觉得,这是青年电影导演,试图在票房大时代的汹涌当中,抖露出来的单纯心意(拍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这也触及到了我们之所以那么讨厌青春票房片的最大原因,那里面制造的自我感动,无节制泪水和狷狂堕胎,已经到了一种制造污染病毒的地步,是完全虚假,彻底造作的可怕存在。 至于我所提到的几个小片,你会看到,它们的美学追求,做出了写实还原的努力,还掺带了一定的文学发挥(诗,梦境,黑夜和散文处理),或者进行适当的类型改造。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5 ) 一黑到底

1991年的春夏之交,阳光明媚得一塌糊涂,人人似乎都在奔向幸福生活的道路,黑暗无处遁形。河边女尸的出现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黑子,神秘未知的黑渐渐出现。

黑处代表着未知。

曲靖的黑处

她不理解什么是“强奸”,不理解女生为什么要“偏腿坐”,不理解为什么不能乱甩“月经带”,不理解“色老头”为什么要亲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质疑父亲的权威性···于是,她去自己查字典,一边被骂挨揍,一边和父亲针锋相对。

父亲的黑处

他不理解为什么没有确凿证据就可以断案,他不理解自己为什么“难求上进”,他不理解最爱的女儿为什么变得日渐陌生···他用高超的技术协助破案,彰显专业主义精神。同时,近乎顽固的性格让他不那么如鱼得水。

张雪的黑处

这个“发育较好”的女生不理解为什么同学们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处处针对她,不理解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她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无声的反抗,多次留级并不在意,随心所欲烫染头发,畅读名著如饥似渴。

黑处有什么?自始至终片子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在平凡岗位上的曲爸爸或许更加力不从心,落寞的背影仿佛暗示着他与女儿的日渐疏离;张雪的离去似乎宣告反叛的结束,找不到“黑处有什么”的她是死了还是逃了?曲靖抱怨地顺从总还是不错的。

他们的这些疑问我们也有,时空相异而已。这关乎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气质特征。那个时代,对“性”要么遮遮掩掩,要么闭口不谈;教师、家长以单向传播为特征的灌输式教育;近乎道德“洁癖”的要求与众口铄金的强大势力;家长压倒一切的权威的无可置疑;主观色彩浓重的不成熟的司法审判···

回顾始知真假,回顾方可判断。活于彼时的人们或许难以自知,或许不敢反抗。少数的异见或许被更大的主流声音淹没(张雪的消失,曲靖的叛逆),更多的人们并无异样感觉地生活着。此时的我们或许会对他们“义正辞严”的说话语气逗乐,会对他们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感到诧异,会对他们鲜有个人意识、权利意识而惋惜··

·l其实没必要啦。片子的一条明线为贯穿始终的谋杀案,暗线则是依托以曲靖为中心的人物关系所反映的时代图景。多处特写,柔和的光线同泛黄的镜头一道营造出十足的怀旧感。主旋律标语、“不正经”的港台歌曲、红极一时的乐队组合···导演用众多富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极大程度上还原那个时代。

她或许有追忆,有反思,不过更好的解释大概是,立于今日回望过去,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个个被时代裹挟的个人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成长,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蒙昧的状态。不必要集中焦点于主人公可笑的举止,对昔日较为完整地还原即为导演态度的呈现(或许她可能只是单纯地还原),今昔对比,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从而对未来发展的有更坚定的信念。

结尾来得有点突然,对案件描述自始至终的少。

这也是青春片吧,听完片尾曲才离场。苏晓彤演技真赞,看到抽屉里的小纸条,揉皱,展开,揉皱,小鹿乱撞,局促不安,表情到位。童年有过这样经历的朋友或许感触更深。边啃苹果,边看杂志,漫不经心地对曲爸的问题对答如流,让人感觉到她身上散发出的叛逆气息。颁奖台上的语塞更显真实,毕竟,年轻的她哪懂这么多弯弯绕。

让人觉得如此真切。看的午夜场,走在回去的路上,听着鞋子摩擦路面的声音,背包里物件碰撞的声音,不知名昆虫的的夜鸣。桂花香氤氲——夜太美,竟让人窒息。

五体通透,神清气爽。

 6 ) 赞扬《黑处有什么》,可能是我再一次在朋友圈唱反调

写在前面:
首先要感谢宋丹辉小姐从first内部拿票,邀请我和老王今晚一同去观看电影《黑处有什么》的点映。有趣的是,这一次我再一次和朋友们唱起了反调——电影结束后,我说,真不错呢。宋小姐和老王却一致认为,烂片。
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从《一步之遥》、《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百鸟朝凤》……到最近好评如潮的《釜山行》,我总是在大多数人说不好的时候叫好,又在大多数人说好的时候觉得片子一般甚至很烂。不过老天作证,我真不是想借此令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大概我骨子里确实是个非主流吧。

----------正文分割线----------

大量剧透一贯是我写影评难以自制的风格之一,这既从侧面证明了我本人在电影方面非常业余,也说明我的影评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被部分媒体冠以“中国版《杀人回忆》”头衔的《黑处有什么》,我更愿意把它概括为——一个少女的成长史,或者,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失败的性启蒙教育的缩影。电影以一桩强奸案开头,在我以为编剧要将破案侦查过程一步步顺藤摸瓜展开之时,故事却似乎话锋一转,讲起了90年代初,中国内陆某个小县城的飞机制造厂厂区内,主人公曲靖懵懂酸涩略带遗憾的少女时光和厂区居民们的琐碎日常。强奸抛尸案接二连三发生,但其实最后,凶手是谁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因为“探案”的过程和“成长”的过程两条线索交织,略显散乱的叙事当中,导演只想用心勾勒出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的模糊轮廓。

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家长一样,女主角曲靖的父母疼爱她,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在女儿由儿童日渐成长为少女的过程中,他们对性、情、爱、男女这样的话题避而不谈,既无视少女身体上的变化,也忽略了她心理上的变化。对于女儿喜欢流行音乐一天到晚“缺心眼儿”不知道在想什么的状态,父母头疼不已,但他们除了厉声呵斥以外也别无他法。曲靖的父亲是大学毕业的专业法医,珍视证据,以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为信条办案,性格严谨思想却略为陈腐,看起来也不太擅长人情世故因此不受上司赏识,以至于连在凶案现场多拍了几张照片作为证据都要被上司不耐烦地叫停。母亲则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勤俭持家,对于丈夫不受器重久不升职不能给家庭带来物质上较大的改观和女儿青春期的叛逆而怨声载道,在影片中多以烧菜做饭和餐桌上唠唠叨叨的形象出现。

凶案发生后,曲靖独自查字典,在“强”字的一个个词条中找寻,人生中第一次读到“强奸”的含义。我猜在她十多岁的稚嫩生命里,从父母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来没有一个人用科学的、严谨的姿态正面地给过她任何关于性别、性爱、情爱的知识,毕竟那只是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还没有经历过初潮的少女左摇右晃甩着母亲晾干的月经带从一帮起哄的中年男人面前经过回到屋里,被母亲尖声呵斥“缺心眼儿”却一头雾水;刚刚跨入青春期的初中女生大岔开双腿坐上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前一秒还和颜悦色的父亲突然间板起脸来,命令她改回双腿并拢的侧坐姿。影片背后的整个社会环境不仅缺乏对两性的正确认识而且充斥着对女性极大的性压抑——初中生之间流传的无聊闲言,猜测其实是因阑尾手术而肚子上留疤的漂亮女学生张雪生过孩子;曲靖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去废旧厂房的天台跳舞唱流行歌,某日偶然发现了偷窥自己唱歌并且用磁带录下歌声的男孩,回家路上父亲因此警告她,这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影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飞机制造厂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女主人公被安排给一位后半段再也没有出现过的老人读书。这位看起来很虚弱的大爷打断了正在声情并茂朗诵儿童故事书的曲靖,从枕头下掏出一本《金瓶梅》命令曲靖念给他听。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致就是些类似“威风迷醉塌,杀气锁鸳鸯,珊瑚枕上施雄,翡翠帐中斗勇”的对床帏之事的描写。念了一段,老人突然兴奋起来,猝不及防往曲靖头上亲了一口。小姑娘又气又急,涨红了脸,忙用袖子擦额头。怪老头儿却说,我给你写证明,说你在敬老院表现优异。多么赤裸裸的侵犯啊,却因为女主人公在两性方面的完全无知而没了下文。已经初二的曲靖后来对好友说:“一点儿都不记得念的什么了,真奇怪,字儿全都认识,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曲靖的父母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后悔自己没有给予女儿正确的引导。

想起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我曾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好奇自己从哪里来。多数长辈喜欢告诉我说我是从垃圾桶里、路边或者山上捡来的(听说现在有些父母已经改成“充话费送孩子”版本了),我的父亲好像也从没给过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但是从我第一次问这个问题开始,母亲就对我说:“你是从受精卵一点一点发育来的。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细胞结合然后着床变成了受精卵。”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好奇爸爸妈妈晚上为什么要关门睡觉,妈妈告诉我,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私生活。我问,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结合的?母亲答:“是性交的时候,爸爸的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然后射精,如果刚好妈妈的身体正在排卵期,那么精子和卵细胞就有可能结合变成受精卵。”母亲还告诉我:“一次性交射精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精子,但是排卵每个月只有一次,所以受精卵很不容易形成。”我记得她说:“生命是很宝贵的,你就是上天送给爸爸妈妈的最最珍贵的礼物,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妈永远和你血脉相连。”

我的母亲当年对一个四五岁小孩说出的这番言论即便放在今天,似乎也显得太过“前卫”和“大胆”。事实就是这样的没错,这是科学,中学生物课本上也是这样写的。可是直到现在,问起生命的起源,我身边的很多侄儿侄女辈,从长辈那里得到的答案依旧是五花八门的“从天而降论”。一位认识的阿姨在女儿的书包里发现一张同学之间互寄的圣诞贺卡,初一的小姑娘因为一句无心的调侃“祝你早日找到如意郎君”而狠狠挨了母亲一巴掌;父亲有相对高的文化水平,但在对我的性启蒙教育上依然显得保守,他很少与我谈论恋爱、结婚、生子的话题,初中的时候我和他聊起某部电影里主人公为女儿准备避孕套的情节,被他很快用别的话题岔开了。想想多数男同学都是从来路不明的A片里渐渐明白男女身体上的差异,还有一起起未成年少女堕胎事件,一桩桩被媒体揭露的性侵幼童案,不正折射出性启蒙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是相当失败的吗?

强奸案接二连三发生,像《杀人回忆》那样,导演刻意安排了很多可有可无的可疑角色。他们中有些人是在DNA技术尚未普及、刑侦手段落后的时代被水平参差不齐的民警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嫌疑人,有些是没头没脑出现(也许是公映版做了删减的原因)行为举止怪异、一直围绕在女主人公身边的龙套,但是直到影片结束,导演也没有给出答案,到底谁是真凶。放映结束以后,王一淳导演和女主角的扮演者来到现场和观众互动。现场有人提问“那个猥琐的敬老院老头后来去哪儿了?”,“为什么前面埋了这么多伏笔却又不了了之?”,导演回答说,其实是想用这些无足轻重的角色来烘托气氛,毕竟那个时代,安全是一个很偶然的东西。

单纯讲悬而未决的凶杀案,王一淳肯定比不过奉俊浩,单单讲青春爱情、少女心事,又容易落入俗套。于是导演别有用心地用渐渐步入性成熟阶段的少女视角来看强奸案,也由此展现整个时代的压抑氛围,既显示出了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同时,少女心事和奸杀悬案又都呼应了片名中的“黑处”二字。不一样的青春片,大概可以这样定义吧。电影描述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很多东西在今天依然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这就是我要为这部片子叫好的原因,尽管导演真的很业余,非电影专业科班出生,将摄影机和镜头大部分交给摄影师和副导演;也尽管我在其中看见了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杀人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平静的生活之下实则暗流汹涌,理发店老板,消失的《金瓶梅》老头,突然出现的跟踪女主人公的面瘫男……陈腐的工厂社区内,强奸犯似乎无处不在,“安全”是个偶然的东西。但是导演想表达的仅仅如此吗?随着科技和刑侦手段的进步,那些当初悬而未决的凶杀案大多都会水落石出,不过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男性对女性、女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的固有偏见和冷暴力才是真正值得你我反思的东西。


写在后面:
最近看到一副喜欢的作品,和本文大概有些微乎其微的联系吧。分享给大家。



“女人躺在喷涌着水花的浴缸里,双腿夸张地高高翘起,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似乎是展现个体性爱的感受,更是以一种粉红艳俗的方式表达社会的欲望梦幻臆想——桃色的狂欢。这是女性对自我身体的审视,对欲望体验的直白,挑战女性对欲望体验向来默默无闻的尴尬境地。申玲以女画家的视角,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坦荡的目光,使一向被认为拥有欲望主动权的男性被动与无奈。”

[img=2:C]文字来源:废物
公众号:agoodfornothing
[/img]

 短评

说句良心话、你们这些公众号可别替导演吹牛逼了、故事真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一切都是模模糊糊...一部包裹着犯罪元素的青春片、探讨的就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法律的不健全、那些零散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略显生硬...还有、千万别拿杀人回忆和这个相提并论、哪怕是致敬、也没致好。

4分钟前
  • 玛丽莲教父
  • 还行

看的龙标版,有些东西得脑补了。长得像三毛的女主角选的不错。时代还原在国产片里算还可以,可我还是得说,片子明确设置在1991年夏天,墙上却贴着单飞时期的窦唯海报,录像厅里放着1993年的《蜜桃成熟时》。

7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三星半。同样是借鉴了『杀人回忆』。虽以案件做串联,却更多去讲女主角的成长,少女性的萌动与爱的萌动。而回忆的元素也很多,很多年代符号,相信很多人也能找到回忆。片中还藏了很多坏心眼,也很好玩。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多生活场景感同身受

14分钟前
  • 唯一的普通人
  • 推荐

终于一览真容,碍于成本和技术有限,质感偏向电视电影,有那么几个瞬间以为在标放看毕业作业。生于九十年代,长于九十年代,怀念绿色警服满街溜,红点画在眉中央,听着港乐轻飘飘,剧需要追,人没有整,5毛零钱能买一下午的快乐。

1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我个人非常喜欢,气质独特,但也有许多疑问。过几天会采访导演。

2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90年代的工厂社区版杀人回忆,远不止青春成长。全片弥漫着一个时代的性压抑以及温吞日常生活所掩盖的惊悚感。六七十年代赤色残余防空洞以及进行时人工湖所象征的犯罪现场也使得影片在更纵深的坐标体系中力度十足。

25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77-83出生的一代导演,到了可以在怀旧中巧妙叙事的年纪了,无论是夏洛还是黑处,时代感做的都挺不错。嘻嘻哈哈的直男大多会美化记忆,觉得青春最懵懂的1990年代初还不错吧,敏感的女性却会呈现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回头想想,那个时候校园传播的连环杀人,像是吓唬孩子的威胁又可能是真实的冤假错案。

3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2.5 模仿、堆砌、重复、故弄玄虚、错误百出。即便以性压抑与强奸谜案切入人心不安的无出口时代和女性成长的点子夺眼,但黑处有什么?依旧只能是一无是处。国内环境太糟糕,什么都能也都敢吹。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从女孩视角出发,对整个时代笼罩的压抑氛围作出展示,然而情感并未找到一个立足点,对主角成长的表述也过分暧昧模糊。

3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衷心希望内地导演不要再搞八九十年代怀旧金曲串烧大电影了,你们的曲库都没有贾樟柯全,更没有我的全 with Anana

40分钟前
  • 冰山李
  • 较差

将少女青春期懵懂与奸杀悬案交织起来,两点一线都是“未知的黑处”,都需要探求,凶手是谁反倒不重要了。老师有句台词“越是平时看上去蔫不拉几的,越是出人意料”即道出两者的共性。时代背景与少女成长非常写实,能够看得出剧作、美术与表演上的细节都很来源于生活。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1.不符盛名。2.别只要有个没头没脑的凶杀案,就都自动往《杀人回忆》上靠,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呢?3.所有年代的符号都是表面化的堆砌,这就是一部小城青年的上世纪青春片。4.案件、黑处、未知对青春成长中暗礁的隐喻过于刻意了,其实没什么关系。5.不能因为独立,就认定一定好于大片,态度要端正。

4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处处表达不到位,技法缺陷的社会文化电影 比技法纯熟的商业电影更可怕,导演的电影感在哪里(路演访谈提问:为什么不把环境人物整合到主线中去,私以为此问精辟)。亮点:女孩成长伴随着“鲜血与死亡”的意向,与 父亲逻辑推理和迂腐家庭观念的矛盾,成为逆境生存的两个对立点,共同铸造与压制着人性

47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承受着传统性压抑的少女,在好奇中倔强成长;潇洒的女青年厌倦着生活,又被周围人揶揄。两者形成一种互补,拧成一种几十年前的女性呐喊。少女的母亲,强势泼辣,无意中传递着旧价值,成为压抑的帮凶。杀人案只是背景,但也不太喜欢这结局。片子带着曾经的生活印记,可以嗅出味道,还带着些黑处的玩笑。

5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不像《杀人回忆》,甚至不如《我11》…时代感很强,但整体上剧情故弄玄虚,演技浮夸,即便是处女作,至多是死人更多版的《少女哪吒》。

5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FIRST四部惊人首作电影里,最为惊喜的片子!而且是个女导演的处女作,还没有学过电影。喜欢《杀人回忆》,第一部作品拍出了喜欢作品的味道,这样的起点挺好。内核还是有点青春片的感觉,而且年代感也做得很足。

5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一部由《杀人回忆》所引发的电影,但后来走向却是中国青春片。少女的黑夜,“强奸犯”是周围所有人。来自父母、师长和学校的束缚压迫摧残,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的友达,更像是压抑人格的另一个分身。时代风物的氛围营造可谓苦心,爆点不少。有惊喜,但缺憾也不少。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期待过高,还好,有点散,时代还原不错,又见流行歌曲,多数段落的镜语像电视剧。套了一个《东北偏北》式的抓强奸犯的社会案件,讲的却是《少女哪咤》式的两个女生的故事,破案不是重点,懵懵懂懂的少女心才是主要情绪,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未知世界这么好奇。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比《少女哪吒》好太多了!!!!!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