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人学会接受自己,接受一些改变不了的东西。在中国 ,一般都是一个怪异的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融入集体不再与众不同,实际上这基本不可能,电影里的菲比最后也没有好,可是她学会了接受自己的独特。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陷将伴随着自己的一生,而这种缺陷又是看不见的,比如心理或者性格方面的,当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去接受一个有缺陷的自己?并且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想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课。
我想像菲比这种孩子不仅仅只有一个,小时候我像菲比一样生活在自己想象创造出的世界里,把周围的一切拟人化,如果认为做一件事会带来好运就会反复做。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不算一个合群的人,我与人没什么矛盾也不会成为万人迷,我大学的时候几乎从来不去聚会什么的,不会打麻将、不会打牌、不追星、不玩热门游戏甚至不看热门电视剧的我,在里面不知道聊写什么多余到尴尬。这些年说实话做的努力实在不止一次,中学的时候曾经去模仿别人,大学去强迫自己加入什么团体竞选什么干部,希望自己变得合群和其他人一样,然而这只能让我变得更尴尬、更难受。曾经我觉得我社恐,可是能干新闻工作,我应该不是天生就社恐,只是对大众的“娱乐”,似乎天生缺根弦。好在报社里的这些人,也没几个爱好十分“时尚”的人,没人感觉我怪胎或者装X。
后来我明白了,人生学会独处是很重要的一课,而且活着没有必要非得讨别人喜欢从而委屈自己。生来是个独立的个体,不一定非得合群,自己快乐才好。一个人只要不害人或者害己,只是跟其他人有点不一样,也应该获得其他人的尊重。
刚刚看到一位网友写的一句话挺打动我:
希望自己三四十岁的时候,看到之前的同学混的很好,但是自己还在普通的公司做普通的岗位,希望那时候的自己可以对自己说:我还是我。
我想说的是,
希望三四十岁的自己,不论是在普通的公司做普通的事情 ,还是在非凡的公司做非凡的事情(CEO or CFO or COO),我们都可以很自信很坦然地告诉自己:
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怀有初心,看到喜欢的东西,眼睛会闪闪发光的我。
个人还是挺喜欢此类儿童影片的,嘻嘻~~童星达科塔·范宁长大了,不那么可爱了,妹妹艾丽·范宁来接班,姐妹俩可真像啊,简直一模一样。
此范宁非彼范宁 一个挺好的题材被拙劣的编排搞的故弄玄虚
做作
Don't stop.
一部完全美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片子,让俺这乡巴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小学校,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校长,这么好的老爸,这么好的老妈菲比,真是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眼睛眉毛嘴巴,美的简直不真实,美到极限,白雪公主在世恐怕就是酱紫
片子一般,萝莉激萌
小LOLI。。。没有预告片的那么有趣。
强迫症在童话中被救赎。
我喜欢一开始的那个BB
OCD 其母其女 伤痕没有close-up刻画 是为了打开儿童市场咩? 童话的套子大家都熟悉 内里的忿忿就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嬉皮和早熟的梦想交相辉映 homo got the part! 末了我都明白到:这是破茧片一部。
家庭生活是个很复杂的……我是相当的痛恨胡闹的小女孩
小演员太棒了,所有的表现都成熟到位,甚至于让人觉得唯一的缺点就是表现的太成熟了,很少出现孩子天真的表情--但这也许就是剧情的需要吧。我觉得这个片子最难得的是完全以孩子为主线叙述,而且不是以成人眼里的孩子,而是以孩子眼里的世界出发,所以少了很多关于是非对错的纠结和前因后果的解释。观众也就得以跟着菲比一起梦游、一起为了担心失去而紧张并最终一起为了终于了解并接受了自己是谁而释然并对现实世界的未来重新有了希望。
小艾丽真漂亮
小Fanning把一个强迫症小姑娘演的这么好,小妹妹Olivia太个性了!
没有共鸣/小女孩演技真不错
其实挺沉闷的,不过elle的演技真的没话说
小姑娘演技是真心不错啊。。。
产品包装误入歧途
希望菲比永远都不要长大,变成像我们一样“正常”的大人。
拍好儿童电影的关键就在于给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Bailee Madison怎么哪里都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