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咖啡吗?相信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就算没有喝咖啡习惯的朋友们,也一定能够了解,这种来自于西方的饮品,就像我们的茶文化一样,已经成为社交文化中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咖啡文化在社交中的所处的位置,其实是都市文化的标志。
一部由咖啡为元素的电影,《咖啡风暴》,说的就是人与人的交流以及都市文化。
这是一部中意合拍片,导演是意大利大名鼎鼎的克里斯提诺·波顿,这位曾经拍摄过的《听见天堂》非常喜欢,那种潺潺的意式情调,失去光明却充满童真的孩子,感动了很多人。克里斯提诺·波顿的特点其实很鲜明,就是那种非常典型意大利导演,风格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文化气质,看他的电影,就像漫步在艺术名城佛罗伦萨那样,被浓浓的文化和人文气质所吸引,一不留神就会被感动。这部《咖啡风暴》也是一样。
三个小故事,三个国家,三种文化的交织,咖啡是符号化的象征,并由此引出都市人文和人际关系,在不同文化特色的映衬下,这个视角显得非常独特且寓意深刻。
在比利时,当铺老板十分珍贵的咖啡壶被偷,在他寻找咖啡壶的过程中却引发了一连串的灾难性后果;在意大利,年轻的咖啡师为了生计,不得不对价值不菲的麝香猫咖啡铤而走险;在中国,种植咖啡的村庄陷入工业化学污染的危机中。三段故事间存在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且风格不同,其实都在诉说着当代都市文明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电影的故事背景,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环境。比利时的故事中,咖啡壶就是在经济危机暴乱中被偷,故事主线有点类似悬疑片;意大利的故事里,小伙子穷困潦倒就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才加入到劫匪的团伙,这个故事中产生了激烈的枪战,是动作片。而中国的故事,同样与经济因素挂钩,芦芳生就是那种典型的商人,而谭卓饰演的艺术家则是那种向往自然的女孩,两人的相遇,都市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随即展开。
由此可见,在《咖啡风暴》中咖啡的符号化象征,更多的倾向于描述了一种社会氛围或一系列相关的社会行为。因为品尝咖啡,可以让人忘记疲劳,代表着让人走出现实,然而咖啡是苦涩的,代表让人们发现现实。
小小的咖啡成为三段故事中风暴之源,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在描述都市文明下,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其实潜伏着很多危机,因为咖啡的电影中转折性代表,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的窘迫,苦涩之味回味置于,那是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愧疚,或是对某一件事的痴迷。
电影集中描写了当下社会文明中的桎梏,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戏剧化冲突,导演波顿的叙事波澜不惊,但很细腻,且格外追求角色情感,从而带来不错的故事张力。但不要忘记,咖啡是一种生活的象征,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清现实。所以个人很喜欢中国的故事,结尾处都市与自然文明的交汇,但是谭卓的画,还有遍山的咖啡林,是生活新的方向。
纵观整部《咖啡风暴》,视角非常有趣,利用咖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味觉体验以及地域差异等特征。就像咖啡中苦、涩、酸、香的那种交融的味道,只有细品才能独享那份微微的甜意。
本来以为是介绍咖啡的种类繁多或制作咖啡,后面发现并不是,只是三个小故事组成,它们都关系着。
阿尔开了间典当,店里很多古董,特别自家祖传银制咖啡壶。同时,他心地善良,因为经济不景气,有一次去典当自己爸爸留下来的东西,阿尔大方给100块那个人,顺便用祖传咖啡壶和这个人说了一番道理。他也爱咖啡,和儿子讲咖啡,把咖啡比作星空。和阿尔同一个地方,有一个痞子一副吸毒相,在女朋友生下儿子又没有钱养,被骂不是男人,刚好在电视看到人们罢工去抢劫ATM,他一时脑入水决定抢劫。命运又安排抢劫阿尔的商店,阿尔在报警后,无意发现这个痞子遗留下的钱包,里面有一推卡片包括身份证,阿尔顺藤摸瓜来到痞子家,但被打了一顿赶了回来。他感到不愤,带着工具重新来到痞子家,用棒球打断痞子的腿,然尔,阿尔被这个痞子的奶奶用花瓶打晕,绑在地下室,想偷走期间又被和痞子一起抢劫阿尔商店的朋友用刀捅伤。阿尔又被弄回地下室,伤势严重,被迫叫来毫无人性可言的父亲处理。父亲的到来决定用货车抛尸,在公路遭遇车祸,阿尔被救…
佐罗,是一个热爱制作咖啡,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客人热爱他。但经济不景气被老板炒了或太幽默和客人聊天太多。最终决定和女朋友闯荡比利时,在两人朋友推荐之下去一间公司当搬运工,好运的是:搬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云南麝香猫咖啡,价值500美金一公斤!佐罗和同阶层的朋友聊天,谈到搬运这种咖啡,在日复一日,做牛做马,一个月只能挣900欧元的他们想去抢劫咖啡豆。佐罗和朋友聊天喝酒,回家女朋友很生气问两个小时去哪里了,还被告知怀孕。佐罗很高兴,女朋友知道双方的经济情况,不想留下这个小孩。佐罗决定为了女朋友、孩子,在朋友的劝说下,也觉得没有伤害他人。就决定参与,可惜拿到咖啡豆的过程被该公司员工报警,之前和佐罗喝酒那个大叔带铁棒砸烂地下室的玻璃,还想用枪伤人。在警察的到来,佐罗是唯一晓幸逃脱出来,女朋友在她逃跑的过程也晕倒被送医院…
任飞开着车,被电动车逼停下来,他看到电动车挂着外卖,知道这个人不容易。电动车这个人也一声不响走。他和未来岳父见面,除了谈生意主要催他和自己女儿结婚。镜头一转,任飞见到未婚妻,希望他争取做公司欧洲的经理,又顺便谈到新房装修。未婚妻想把房子装的文艺气息一些,就给任飞看选哪些古董,任飞一眼看中意大利阿尔祖传的咖啡壶。接着任飞被岳父一个电话叫去处理云南工厂的问题。任飞来工厂告诉下面尽快恢复生产,可下面的负责人告诉他,恢复可以,但设计陈旧,如果再不更新设备会造成更加大的损失和危害。任飞以自己为领导的身份,命令负责人尽快恢复生产,因为自己也顶着岳父的要求为了公司帐面利润。随后,任飞自己视察工厂,发现工厂设备落后,生产有种种安全隐患。他又被岳父的电话催促,心烦意乱,开车在乡间小路,走神把一个女生撞到,送女生回家被邀请去喝咖啡,告诉女孩自己也是云南人,回忆起自己年少因为贫困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离去后,回到自己年少离去再没有回去过的家,看到自己的叔叔婶婶,感慨良多。回到工厂,他问工厂负责人知道那个自己撞到的女孩子不?这个人告诉,这个用咖啡画画的女孩,用咖啡画画,还承包咖啡地。任飞去医院看她,知道她得癌症,因为看到生死,任飞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个生产存在种种安全隐患的工厂…
结局的处理转折有点快,不过都处理的挺好。阿尔被救,在自己店里观赏着回自己的祖传银制咖啡壶;佐罗和女朋友有了自己的BB讲着咖啡的故事哄他入睡;任飞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位工厂负责人开咖啡园种咖啡豆!
影片在一些镜头拍的非常美,佐罗和女朋友、朋友,在桥上看落日。在祖国的云南大地一大片片的绿。
佐罗在比利时的时候,一间间店找工作,一次次被拒绝,一阵阵的无奈感。可能只有真正被生活被的无可奈可的人才体会到。他晚上和友人吐露心声:已经因为找不到工作六神无主了。这个演员也把这种无奈、恐慌、失落感演技出来。场外的观众好心疼他,顿时想起电影史上《偷自行车的人》里面那个父亲。他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位百姓,却因为社会的经济不景气,遭遇失业带来巨大的苦恼。
任飞的故事,是一个小伙子,由家乡—城市—家乡。他也代表现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吧。有人说,好莱坞的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是因为它是英雄模式,邪不能胜正。而任飞最后都醒悟过来,在正义一方,放弃利益举报这个工厂,回归亲人的身边。
文艺片开头都有点生涩,像咖啡刚开始入口是苦的,后面才有真正迷人的味道。导演很多镜头都有感觉呀,例如阿尔抬头想看别人,镜头一转来到中国用咖啡画画的女孩的脸。女孩的离世,镜头一切新生的降临,这样的镜头好有寓意。
改天有时间有钱,去祖国的大好河山云南看看满山的咖啡。
还是第一次在豆瓣看到看到这么小众的电影,嗯,第一次看到评价这么少。看这部电影是偶然,亦是一种必然,就好像不少人被《咖啡风暴》吸引而来,但站在我的角度,一个不太懂咖啡却喜欢咖啡的人来说,被“咖啡”二字吸引,本以为算是一部类似纪录片的咖啡介绍,为了解更多的咖啡知识而来,显然,我的期望在电影开始播放时便与剧情背道而驰了,但生活总有转折不是,结尾,我想就算不能了解更多的咖啡知识,我亦算是对咖啡的本真了解了。现在反倒觉得中文译名有画蛇添足之感,以其本名译为《咖啡》不好么?何必挂以“风暴”二字哗众取宠,吸引一部分本不是受众的观众,但是咖啡二字足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哦,片中台词亦有翻译得不恰当得地方,真的有点难受了,亦会造成叙事不恰当。
多线叙事不仅在在文学创作中常用,在电影创作亦是,说的粗俗点,烂大街也不为过,但任谁都想多线叙事,但不是谁都能拍好的。本片不是拍得不好,只是框架虽有,但各个叙事线间的关联较少,叙事线间的转换不够流畅自然,亦缺乏冲突和转折,是以有着文艺电影的通病,叙事平铺,节奏缓慢,使得观众容易走神,总有氛围亦难以沉浸其中。
本片除了咖啡来串联,在我看来,还隐藏着一个容易忽略却重要的串联点,“父子”亦是传承,抑或是背离。咖啡的种植制作工艺和饮用艺术都离不开传承,亦如中国的茶文化,咖啡亦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亦有许多分支,如摩卡、卡布奇洛、蓝山、美式或是单纯的黑咖啡。人生亦如此吧,无论是女娲造人还是亚当夏娃,人的诞生大致是相似的,但自我意识的解放,文化的诞生,社会阶层有了分化,每个人也有了许多标签,或是为了区别,抑或是为了禁锢。而父子关系,是言传身教,或温情、或严厉,哪怕远远的逃离,还是难掩烙印在灵魂的特征。
亦如比利时的三对父子,唔,这里说三对,除了Hamed父子,还有Vincent父子三代,这里,Hamed父子是温情的传承着咖啡的记忆,而Vincent,除了出场有咖啡的身影(Vincent倒掉咖啡出场),而更重要的串联是Vincent对儿子的责任和生活的窘迫,困境中对父亲的求助和背离,Vincent这个角色是矛盾而懦弱的,亦让乱成一团的生活压垮,本性虽善却步步近恶,在我看来,Vincent这个角色的可读性很强,当然Hamed亦并非不矛盾,是以孤勇而温情,却亦有罪孽(是阿拉伯军人身份的余罪)但实在展现不如Vincent有意思。
意大利的Renzo,空有咖啡技艺,但适逢经济萧条,是以梦想、恋情、和生活都步步危机,而孩子的诞生,是以父子责任压倒了自己,但Renzo是幸运的,有着好友的帮助,亦有命运之神的眷顾,逃脱了追捕,孩子也平安诞生。虽实施了犯罪,但其动机和纠结亦是步步推进,而与好友间的冲突亦有可看性。这里,父子的联结点稍显薄弱。
而中国大陆的任飞,父子间的联结显得重要而富有现实意义,亦如乡土联结,这也是我国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年轻人远离故土,为生活奔波,却时时缺乏归属感,故乡的父老思念游子却遥隔山水,不仅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又是何其多。任飞是幸运的,完成了普世意义的出人头地,亦有资本完成心灵救赎拯救故土。但不幸的何其多,还有多少苦苦挣扎的人们,还有多少守望的泪眼。(本部分亦有让我不满的地方,任飞与叔婶相见,为何不用乡音更好了?)
另外就是本片的背景,还有许多值得细细琢磨的地方,例如欧洲经济萧条,群众游行罢工,寄希望于中国发展;我国的发展与环境问题,阶级分化(这里有个小细节,任飞于北京与人差点相撞两人的表现和任飞与高总的交锋,以及城乡问题等等。都可以琢磨,而本片亦有镜头表现。
发现一个彩蛋,本片是我国与意大利官方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嘻嘻。
结尾,来说一段提炼概括和延伸吧,显得有点啰嗦了,不过还是想说。如果让小时候的我来回答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生活像什么?”,大概有许多绮丽浪漫的想象,而现在的回答显得贫乏无趣,或许稍显浪漫的说法该是“生活啊,就像一杯咖啡吧,或许你会加糖加奶,但是还是冲突掩盖不了咖啡的苦涩,而我,偏爱的还是一杯不加糖加奶的黑咖啡,亦如眼前的生活,或是赶走瞌睡困乏,抑或是提醒自己身在何处。”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还怀念小时候的原因之一吧。
冯小刚《芳华》突破10亿票房,作为历来票房冷门的一种,我们竟然也有了10亿级的“大文艺片”。
文艺片关注现实,关注情感,把真实生活中的片段掰开揉碎,重新戏剧化组合成一个故事,通过描写现实来表达某种价值观,所以一部优秀的文艺片电影,既要深刻刻画现实生活的苦涩,也会展示出指向未来的某些力量。
首部中意合拍片《咖啡风暴》,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文艺剧情片,由克里斯蒂安·博通纳执导,黎一墨、谭卓、芦芳生、米瑞安·达尔马兹欧等主演,即将于12月30日上映。该片以咖啡为主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三段动人故事,都在传递一个主旨:生活就像品咖啡,苦涩和酸楚是常态,瞬间浓香才是最后的追求。
这部电影的背景聚焦21世纪以来的最近十多年,在种族冲突、经济危机、生态问题等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人们都面临着不同的生活艰辛,经济困难、失业、环境污染,电影通过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样的人文情怀。
第一个故事,比利时,哈默德是一家小当铺的主人,在一次抗议经济危机的暴乱中,他十分珍惜的银咖啡壶被偷。哈默德找到了偷咖啡壶的年轻人,但出于生计,咖啡壶已经被偷盗者卖掉了。在争执中,哈默德被偷盗者的朋友一刀刺中,并且即将被偷盗者父亲杀害。就在去往杀害地的路上,哈默德与施害者乘坐的车遇到了车祸,被一辆大卡车撞翻了。
巧合的是,只有哈默德一人受伤较轻,很快从扭曲的车子里逃了出来。就在逃生后,他又把最初偷他咖啡壶的年轻人救了出来。原来,在哈默德被刺后,这个年轻人曾经有过悔恨之心,并不想杀害哈默德。施害者的最后一丝悲悯,被哈默德捕捉到了,这是对最小“善意”的回馈。
第二个故事,意大利,伦佐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咖啡师,当得知妻子露西亚怀孕时,为了维持生计,他铤而走险加入了一场咖啡抢劫,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计的走向发展,抢劫途中警察就来了。当其他人都站出来被逮埔时,伦佐竟然选择逃走,而且他真的逃脱了惩罚。
最后的结局有些出人意料,伦佐和妻子迎来了自己的宝宝。电影并没有“政治正确”地让警察把“盗窃案嫌疑人”伦佐捉拿归案,反而给了他一个喜剧的结局。
这就是《咖啡风暴》的独特之处,它聚焦的是人性的阴暗和挣扎,却不在乎人性阴暗面爆发后,法律和社会对于所谓正义和公正的态度。它要告诉观众的是人性之阴暗,而不是外界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阴暗之罪,电影对这种阴暗甚至没有对与错的认定。所以,第一个故事里的施暴者,最后是否受到惩处,也没有任何交代。
第三个故事,中国云南,年轻有为的任飞被派遣去解决云南工厂的生产事故,他邂逅了一名神秘的年轻女艺术家。她用咖啡作画,用卖画的钱收购咖啡田进行绿色环保种植。她和任飞因为意外偶遇、相识,她唤醒了任飞对当地咖啡农的感情,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但她也是这个故事里,苦涩现实的主角。
她是一个癌症患者,三年了,最终病发去世。在她的身上,艺术和精神的力量,是任飞最终决定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一个“逐利”的商人,品尝了饱含艺术气息的那杯咖啡,回忆起了成长之路上的那份歉疚,也就感受到了咖啡苦、酸之后的那一抹香。咖啡,改变了他。
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己的主线,但彼此之间也互相关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人能置身于这个联动的世界之外。就像导演克里斯蒂安·博通纳在首映会现场所说:昨天还在意大利,今天就到了北京,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咖啡作为一种饮料,受到全世界认可,它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用咖啡作为影片线索,就是要在不同的故事里寻找共同的精神主线。
苦涩可能是人生多数时间的感受,但好在苦涩之后有一丝香可以回味。“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脆弱和珍贵”。只有熬得过去,才能有机会感受到。生活也是如此。
《咖啡风暴》先后辗转中国、意大利、比利时三地取景拍摄,成功入围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关注单元,并获得意大利大卫奖提名。
本片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曾多次荣获国际大奖的肯定,主演谭卓曾因出演《春风沉醉的夜晚》入围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芦芳生亦凭借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获得优酷大剧盛典最佳男配角奖。
如果在贺岁档看腻了商业大片,不如捧一杯咖啡,去看一下这部剧情曲折深刻的《咖啡风暴》。文/纪准
本片最大的特色就是两个字:刻意。一是以咖啡串起四条线三个故事,刻意;二是几个故事并不相干却非要互相插入一些道具,比如将咖啡壶插入中国故事里,比如将麝香猫咖啡作为抢劫物件,比如比利时的工厂是中国故事主角的,很刻意;三是台词说教味太浓且极度偏离生活,尤其在中国故事里,非常刻意。说得客气一点就是斧凿痕迹太过明显,不够自然,说得不客气点,简直就是生拉硬拽,故作高深。其次就是本片的剪辑太过混乱,三个故事各不相干,主题不同,风格也不搭,非要剪到一起,凌乱不敢,惹人出戏。再次,节奏的把握也失控了,很拖很慢。最后说下剧情,开店老头的故事最有意思,但结尾的那场车祸降低了故事张力;打工仔抢劫的故事也还行,可惜她女朋友,包括怀孕的戏份和最后的美好结局着墨不少却对推动故事收效甚微。天朝的故事简直就是渣渣,无病呻吟。
芦芳生似乎一直都是吃软饭又不甘心的商界精英~哎呀正经一点,虽然我是因为谭卓马了这部但是这部还挺好看的
立意选材都挺好的,故事讲得也挺好。反映了这个世界时代的生态。从这一点来看,值得敬佩了。
我也是不喝咖啡会死星人,但是以咖啡为线索搞个合拍片怪怪的,主角分别是欧洲屌丝、中东小贩和中国土豪...可能想拍出通天塔的感觉,但事实上平行剪辑的三条故事线间并未产生有效共鸣,也没个共同主题。不知老外看什么感觉,我看中国部分觉得有些做作,台词都离生活太远,跟广告MV似的,剪一块也不搭啊
真他妈的假。导演和编剧根本不懂中国的基层,讲个鸡儿的故事。把国外拍的那么丑恶,这是新闻联播?
导演能力未够班,框架虽好但拍得莫名其妙
明明是苦涩暴风
感觉是被名字耽误了的一部好看的电影。咖啡,可以是一种联系,也可以是一种意念。电影对中国和欧洲之间贸易的这种微妙联系把握得很好,对不同地域人性之间的选择与彷徨也做了讨论,整片也没有什么太多余的意象。比利时那段,真的,欧洲够够的了。
迷尼版《巴别塔》…导演想表达的问题蛮多的,三个故事的步调不太一致导致后段的节奏有点怪……谭卓太像郝蕾!
营养不良就不要做通天塔了。
一直喜欢这种几条线发展的电影 三条线 饱满 一丝善念 熠熠生辉
最喜欢的是爸爸那一段吧多线剧情并感觉不到很大关联,强行以咖啡为线索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总的来说导演还是有功底的,很多画面的处理和节奏的把控还是很讲究的,三个故事也有各自的看点和延展,一个名贵的咖啡壶、一个失业的咖啡师和一片美丽的咖啡林,咖啡只是发生在三个国度里三种不同命运的起始点。但故事讲得很刻意,三个都可以独立成片的故事揉捏在一起难免显得不和谐也略生硬。
想法不错
这意大利导演的中文是不错,可中国片段部分就没人给演员专门写说人话的对白吗?让意大利人用电影作“汉语角”?
开场中文翻译真感人:一个男人和孩子说咖啡是,“上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渗入的苦涩”。因为说的是意大利语,我就想怎么意大利天主教徒会以上帝之名来说咖啡了?明明是阿拉伯人异教徒的饮料,上帝的明明是红酒。后来发现那男人其实是穆斯林,穆斯林说上帝?!这翻译明显是在嘲讽两大宗教,要上枪毙名单了
合拍片迷之尴尬……中国段画风断裂演技浮夸,就大胸妹阿芳感觉好一点,气质有点当年郝蕾的感觉。完全连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啊啊啊……倒霉的穆斯林阿尔,全片唯一一个演技在线的……
也许是太过概念化或是太过美好的事情很难以情节与镜头去展现,于是需要加入一些说教,却也很切题。就像咖啡主题的下午茶里,对坐的人聊各自情怀。多线叙事让人有天涯共此时之感,也让我想起蒋韵早年的小说模式,显得悲悯又有种生命冷冽的美感。
你没有迷失过,是不会有真正的觉醒。生活拥有的,失去过,领略到重要性,你才真正珍惜,它的弥足珍贵
再华丽的包装之下,也无法掩饰这是一个广告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