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俄罗斯电影《伊莲娜》的开头:一间宽敞的别墅内,晨光微照,女主人伊莲娜缓缓起床,轻轻拉开窗帘,去厨房弄早点。固执的老头起来,饮着伊端来的咖啡。伊告诉他,要去看儿子,老头生硬地说让你儿子别老指望我能帮助他们……这是这两个重合家庭的矛盾点,一开始就简单明了。
影片结尾:伊的儿子和孙子都来到了别墅,儿子兴奋不已的看着超大液晶电视,伊在厨房忙乎,十七岁的孙子不会再纠缠当兵还是上大学了,因为奶奶为他弄到了足够的钱,孙子趴在阳台上,静静看着远方,而几月大的小孙子在床上跺着脚舞蹈起来。
由俄罗斯导演安德列·萨金塞夫执导的《伊莲娜》,所讲述的这个故事,有点忧伤,但不过度。再婚的话题,不管是中国还是在俄罗斯抑或在欧美,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话题。据说再婚的夫妻,幸福的不多,凑合过的也不少,再离的也非少数。独自过久了,就想有个伴,一旦有了,却因各种问题而常生纠葛,“老伴”总也相伴不到头就中途夭折。针尖对麦芒,谁是谁非,也说不上。
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带着固有的价值观、习惯、感情和行为方式,弥合之路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易碎,或者说根本就是相互折磨。于是恶性循环,错了分、分了合、错了再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同床共枕的一对,多半是上辈子的冤家,生活除了冷战除了不信任就是各自打着自己小九九,如意算盘,注定是末路,结果自然难以终老。
就如伊莲娜这位老太,虽然与老头相识不到十年,再婚也不过两年的光景,但她任劳任怨,伺候的可谓无微不至,即或这样,倔犟的老头,纵有身家百万,也不想留给伊莲娜一根毫毛。在老头一场大病后,他只想留给那个从没照顾过他且整天嗑药蹦迪的女儿。用醉生梦死来说这个女儿一点也不过分。可老头心里只有这个糟糕透顶的女儿。原因很简单,只因为是他的亲生女儿。
老太被深深的刺伤了,激怒了。她很清楚,老头不留给她钱,是怕她悉数给了依赖惯的儿子一家,但她的儿子又不是老头的儿子,没丁点关系。十年前,老太还在医院当护士,因照顾生病的老头而相识,后来他俩结为伴侣,但她永远只是他的配角和附属,他永远主宰着老太的命运。
而这一夜,当老头落下遗嘱,老太断然决定要做一件事,必须马上做,不能过夜……第二天总会醒过来,但老头不会,老头去了该去的世界。在处理好老头的后事之后,老太取出保险箱的钱,前往律师事务所,跟老头的女儿一起分家产。律师告诉她们:“你们一人一半。”
可谓皆大欢喜,老太如愿了。她握紧挎包,里面的钱会给盼望已久的儿子,还有了老头留下的别墅,最后,终于可以把儿子一家接过来一起住,她人生的黑暗前夜自此永远翻转了。
秋冬相交之际,总有无数的虫子在结束生命前,去咬噬着我们,这是它们的最后一搏,而我们却永远看不见虫子,只觉得生生的疼,起了个红红的包,不久就好了,这或是生命最后的呢喃,抑或是虫子对人的善意提醒:请尊重我们。而生命最大的绝望,就是怀抱着希望却不知希望在哪。一旦彻底绝望之后,总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老太伊莲娜的勇气就是如此的瞬时大爆发,不是源于仇恨,而是植根于生命深处的爱,她没有选择。人没有选择,就只有铤而走险,这是生命的悲痛之处,也是人生永远过不完的坎。现实的魔鬼,专给人设置一道道坎,哪一刻也不会让人过得舒坦自在。或许只有认认真真的面对不堪这种绝境,正所谓绝处缝生。问题是,电影不可能从道德与法律层面去评判是非,它只是依据特殊情境下的事实去进行丝丝入扣的诠释。
110分钟的电影未免显得有点沉闷缓慢,但不乏味,音乐也恰到好处。俄罗斯民族的特质与现实的张力彰显无遗,裂变中的俄罗斯,家庭处于现实的风暴中心,这与中国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引起共鸣的回想,正应承着影片渐起的“锵锵”旋律。
我们每个人或都会经历那种沉静而永不能爆发的撕心裂肺,却还要循规蹈矩的过着每一天,这是何等的悲哀和隐痛。可能直到死的那一瞬,也糊里糊涂又不明其里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哪怕你是千万富翁,哪怕你一文不名,生命的终点总是何其的相似,人活在世上,这一点是公平的,总有一把泥土等着你,也总有一阵疾风扬起你瞬逝的尘埃。
2012、9、14
刊于《深圳特区报》2014年8月26日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永恒的政治哲学问题,自由与民主,何为正义。 如果说导演是评判俄罗斯社会那有点格局太小。 他是拍给全世界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自古罗马时代未曾改变。双方互相指责都有道理,古今哲人殚精竭虑没有完美解决方案,即使宗教。阶级之间互相理解共建未来。 镜头构图空间感强,定景摄影交代故事,色调清冷,节奏舒缓,内在张力紧凑。 几个细节:火车中途事故停,有匹白马被撞。伊莲娜去东正教堂被要求戴上头巾。弗拉基米尔出院,护士长久收拾病床。萨沙到新社区,楼下踢足球。
这些都是导演的草蛇灰线。
政治啊政治,希望各阶级在议会中能吵出一片空明。
另,伍迪艾伦拍的《赛点》背后触的及也是这个问题
美~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
大家总是期想有什么能战胜这种卑劣底层之恶,因果报应甚至于是老天审判之类的,最后却发现毫无办法。还有年纪大了,千万不要随便来一发……
唯一的希望眼看这就要破灭,伊莲娜的脑海里酝酿出了一个计划
我见过的所有家庭都是如此冷漠。 我遇到的所有人情都如此乏味。
表面展现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心冷漠,实质主题其实是轮回与宿命,这是导演技高一筹超越俗套表意的地方。宽银幕之下利用各种景框再造空间的技巧非常精彩。
1.无所适从的不安,我恐惧着平静的生活里每个画面的下一个镜头;2.亲情毁灭了爱情,亲情也溺死了家人;3.观影情绪的强烈转折,被导演和剧情玩弄着自身的情感。
换做是我,也会跟她同样的选择。
镜头带劲但表演稍显刻意,剧本尤其欠火候:这么明显的刑事案件居然就无风无雨地过去了,俄罗斯警方也太SB了吧?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Cooking with Stella-2009". 不知道这样以别人的生命和财产来填补自己的空白的故事有什么好一再书写的...
乌鸦反哺新解。这片比起先前导演的回归、将爱放逐明显欠缺了柳岸花明峰回路转的收尾,这样的处理确实更高级。
社会现状所造成的纠结事件,你很难说谁做错了,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很深刻的片子
冷漠人生,冷寂黃昏。
平淡却冷峻到扣问这个残酷的现实~
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格局很大的故事,但是张力十足,目光锐利,风格品味格调极高,最后停电时的一段瞬间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深度,大师和一般导演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这种看似普通的瞬间。看完只觉器宇不凡,胸怀大气,主席的片真有气质
7,就批判现实层面来看,伊莲娜才是萨金塞夫的电影里最有力的,冷静到冷酷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压抑
珠玉在前,超越自身难,萨金塞夫这部作品算在水准之内,没有太多诗意长镜头,整体谨小慎微的感觉,但很流畅,着重捕捉人物细节表现心理,故事相对淡了点,态度很中立,两家人形象对比鲜明,优劣自判。电影场景色彩都很喜欢,立体协调,首尾两段空镜对应着,像抽离出的平常,却也是平静中的激昂表达欲。
受塔可夫斯基式节奏控制和时间流动的影响,,萨金塞夫的电影呈现如梦的步伐,仿佛醇厚醉人的河流流淌。伊莲娜的凝视,从开场就将观众揽入怀中旁观全局。若按日常生活的角度观看,在理解上将会是个错误,因为他的电影更宽广,像拼图游戏的神秘与妙处不会自己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