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成是一部末日电影吗?这小镇里都是罪人,唯一一位清白点的就是这个神父,可是最终被杀了。浪女明目张胆地乱搞;警察局长贪污又搞同性恋;鸡男毫无廉耻;富豪富有得只剩下钱了;老人想自杀;辅祭男孩也有小偷小摸的恶习;医生可以讲阴险恶毒;酒吧老板助纣为虐,另一个自私自利的神父,这些都什么人啊,在经典中这些人都是感化的啊!当然电影采用的是一种集中表现的手法,神父的女儿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平衡支点,否则就要变成神父大开杀戒的黑色电影了,从宗教映射来讲,他女儿应该是代表普通的人性,在末日挣扎的尚有些许良知的人类,从失去希望中走到神父身边,重新理解父亲的亲情和神爱,得到了安慰,所以当最后的镜头停在她探监面对杀父凶手,满脸泪水欲言又止,她会说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宽恕,唯有宽恕才得救赎,甚至杀人犯也有机会得到。最后聚焦到神父,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从周日开始到周日结束,准确的讲是从圣餐开始前到再次弥撒(圣餐)前,如果放大可以对应看成CHRIST第一次和再次的来临,也就是末日,我们可以看到神父做了他应该做的,然后慷慨赴死,效法了CHRIST,这是末日无疑了。
The cross he chose to bear,he bore it to the last minute.
嗯
神父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业已缺失沦丧的宗教信仰正名,希望唤起人性的良知,让信仰缺失的人们重新皈依宗教的神圣。像为世人的罪受难的耶稣,他一心一念坚信唯有宗教才是解决人生难关的金钥匙。此片需结合爱尔兰亵童主教背景来看,否则理解将只能停留在"信仰是否是万能的"这一层面。剧本台词很是犀利。
#柒捌捌〇看电影#無法擺脫從信仰懷疑的角度去看這電影,於是一直都在懷疑與推翻,最後神父的結局著然是讓觀眾意外的。總想有Chris O來出現是不會往那絕望的結局走的。
同样侧重对白,同样是这几个演员,同样的拍摄地点和摄影美学,这部比《守卫》要沉重太多了,配乐都可以说是悲怆。叫黑色喜剧有点不恰当。Calvary 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在那么多背负罪恶的人中,付出代价的偏偏是那个最无害的人。
还是有点给宗教背书了,没感动。
完全靠对话机械堆积推进,偶有机敏的讽喻佳句,却不见任何将全片观点和角色逻辑整合和势能层累的叙事动力主轴浮出水面。因此开篇预告受难却不饲喂推理线索的做法不但达不到卖弄炫技勾连悬念的目的反而显得投机又拙笨。夹杂在小品化的连篇单调对白之间的风光摄影除了填充转场间隙以外顿时了无影像服务主旨的意义,而节奏的彻底失衡更让本已道德说教背书宗教的乏味故事没能抵达预期的壮观殉道悲剧,遑论质疑解构信仰根基。当写作本身只能提供停滞不前的人物弧光和空悬呆板的脸谱配角,导演能力救不了火还雪上加霜,再具凝聚力的表演也无力聚沙成塔。
片名已经把主题说得很清楚了,至于究竟有没有意义,大家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作为一个麦克唐纳,导演/编剧跟他哥比差多了
世俗与神职的悖论,拧巴纠结得不行。有其兄必有其弟,这部《杀手没假期》《七个神经病》导演弟弟的作品,看着真像同一个人的风格。兄弟俩总有能力把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处理得荒诞不经,嬉笑怒骂,又充斥着温情,甚至哲学思辨。
【C+】 昏昏欲,无感。
编剧巧妙地用杀人预告布下悬念,使得之后神父的日常生活都有那么一股子悲情的味道,配上凛冽的海边风光,这个好人蒙难的故事充满了黑色的宿命。片子主要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过程难免有些闷,但却呈现出了神父替世人赎罪的孤独。
冷静严肃的气氛使得本片很的压抑,透过各种不失冷幽默的对话,人们在道德和宗教的边缘寻求自己的价值。真正“有难”的其实还是神父周围的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没有自己的定位,繁杂的社会让他们迷茫无助,那一枪结束不光是神父的生命,更是希望的破灭。克里斯·奥多德的表演让我惊叹。惊喜之作。
医生讲的3岁小孩被注射过量麻药的故事是近几年来对我来说最恐怖的故事,没有之一。
这个世界这么肮脏,要怎么去爱它,没有信仰的人真的能被神父的死而拯救吗?
宗教发展到现在只剩一个形式了,真够可怜的。为小指头的表演大赞一发
剧本有趣的地方在于,一开始就预告了一星期之后的谋杀案,之后一天天的过去,神父并没有太过心理挣扎,还是像以前一样,按照原来的节奏生活。他确实是个好神父,即使在一系列的死亡威胁之后,还是扔掉了武器,像耶稣一样牺牲自己,来赎清千千万坏神父犯下的罪。编剧的创意就是神父受难记啊!★★★
信仰究竟有何用?人生而有罪却在罪和迷茫里越走越深,那么何来救赎?致郁系
肤浅。信仰作为苦难之出路在如今看来无论是被坚持或是破灭都同样的虚无缥缈,而反映在每个角色的态度上就与神父这一象征性实体在故事中的核心分量产生了足以动摇其说服力的落差(麦克唐纳式幽默对此帮助不大),也直接限制了电影对人性更深的探讨。
很有古典小说的味道,一个人牵起一个地方的人间百态。
转场是有多刻意体现自己的才华,其实他哥的片子大部分也挺难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