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生活,当意义和现代同时终结
——《怎样都行》与后现代生活
文=空语因明
现代是个迷信进步的时代,也是科学横行的时代,以进步和科学的名义宣告了很多终结。宗教(基督教)应该终结,因为它是愚昧和疯狂的;哲学(形而上学)应该终结,因为它争论不休,让理论消磨着实践。从而,恰如“现代”所标示的,历史也应该在这里终结。无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还是终结于共产主义的和谐,科学都是其中的轴心。
可是,“落后的”宗教和哲学试图冒用科学的名义,恰似异端试图冒用正统的名义。为了确保科学的正统性,科学哲学寻找标准,来区分真科学和伪科学。但是这更加导致现代科学取代神谕,成了更有力的新神谕,而科学家则成为现代巫师。对此,费耶阿本德用“怎样都行”的反标准来讽刺那些划界哲学家的过度自信。“怎样都行”——更确切地说是“行得通就行”——由此被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标签。
这大致就是电影《怎样都行》的标题来源。观众可以把《怎样都行》看作后现代主义生活的简化指南。在这里,观众应该暂时抛开那些标签的诽谤——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来看看导演伍迪·艾伦在这里展示的知识分子式的宽容——当然,如果不想摆脱动物直觉,把它看成知识分子式的狭隘也行。行得通就行。
1 “怎样都不行”——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
《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物理学教授,有钱有家,有事业有文化。从动物性生存的层面来看,他生活得很顺利,他应该热爱生活。但是,他想去死。原因很明确:生活毫无意义。现代性让生活走向虚无。可以说,男主角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他得了那种被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只不过,在世界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神秘性和历史的终结,在个人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人生的终结。
现代科学的内核是“反生命性的”,它让世界变成了机器,生存者也成了机器。或者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现代科学以世界的祛魅为前提,又强化了这种祛魅——超然的神被终结了,也没有终极目标。一切屈服于物理学法则。生命只是假相,实质上只是物质的机械构成。物理学家在寻找物质的终极构成,很多人认为弦理论就能够给出解答。弦理论也是《怎样都行》中主角的研究主题。
无论物理学的终极理论是什么,人类的情感和感觉只是动物欲望的表现,终究看来只是基因机器的远端操作。“基因控制”的生物欲望,让人去追求快乐,为此忍受痛苦——结婚生育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是这样说的:那种荒谬的舞艺(性行为),就像缝纫机一样,上上下下,上上下下。目的是什么呢?生育很多孩子吗?不停繁衍,究竟为了什么呢?……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古埃及人,古罗马人,玛雅人,就像我们一样走路回家。他们讨论该去哪里吃饭或者闲聊(比如在哪里买房了,吃什么更健康,怎么教育孩子),到现在有什么意义呢?毫无价值。但是当时他们认为那很重要。
现代工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机械化的复制和销毁,来衡量经济的所谓发展。由结婚生育所营造出来的人生发展,在本质上也属于这种机械复制和毁灭过程。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什么终极目标的世界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说到:人人都夸夸其谈,充斥着错误信息。道德,科学,宗教,政治,体育,爱情,儿女,健康——各种健康检查——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会死。然后,愚蠢的下一代继续重复如此。…新闻充斥着恐惧,贪污,愚昧和贫穷,种族灭绝,全球变暖和恐怖主义… 对此你能如何呢?你看到苏丹发生的屠杀或者某个校车爆炸的新闻,你会说,“天啊!太恐怖了!”然后,继续看报纸。你无能为力。…
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化进程的批评看起来并非单纯属于后现代的领悟,几百年前的浪漫主义已经做了类似的批评。只是到了现在,人们能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那种“进步的反讽”。那个应许了文明进步的科学和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庞大希望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恐惧。科学进步,人们现在终于有能力毁灭地球了——不止是通过战争,被诱导的自私消费也能导致地球的毁灭。作恶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加显著了。
2 行却不行——对现代主义的诊断
《怎样都行》大致上是从围绕现代主义的简要诊断开始的。在电影开篇,男主角批评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这类批评也适用于现代主义。
他说的意思是,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的基本表述,听起来都非常好。它们都主张人人平等,由人民来治理社会。但是它们都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认为人民基本上是正派的。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因为人类整体上是个失败的物种。
他的表述很简单,而且批评得就像是在夸耀一样。他不说那些信仰辜负了信徒的善意,而说信仰的善意被有缺陷的物种给辜负了。不过那个意思基本上是对的,同时可能也是错的。对错无谓,起码他的态度是有效的。
……和基督教信仰相似,现代主义的毛病就是乐观的专断,喜欢构造单向度的历史。似乎,勇士能够战胜恶魔,从此不再有恶魔。当初,基督教信仰也是以真理的名义,宣告要战胜其它恶魔。可是后来呢,它会成为恶魔。
与其说那些美好的设想把人类看得太正派了,不如说它们只看到了抽象的“正派”,或者说“抽象的善”,从而让实际上的不正派混入其中。按照建设性后现代批评的说法,现代科学主义的错误在于“误置具体性”。这个错误也是现代主义和那些美好设想所具有的。
现代科学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是“简化(还原)”的方式,得出抽象的和机械化的知识。但是,它却把抽象的图景当成完美的地图,期望以此来约束生活世界。结果呢,时间只是假相,意义还未开始,就已经终结了。
3 行得通就行——后现代主义生活原则
《怎样都行》,恰似这个标题标示的,目标不是展示现代主义的绝望,而是后现代主义生活的希望。男主角——那个物理学老教授——在这个电影里自杀了两次,第一次自杀之后,他遭遇了“传统”(或者说是“传统”的绝望),第二次自杀时,他遭遇了非科学的“迷信”。这些遭遇让他领悟到“行得通就行”的“后现代主义生活准则”。
第一次自杀之后,男主角陆续遭遇了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个保守派家庭的成员,基督教是这个家庭的信仰。这个家庭中的母亲不觉得文化有什么用处,就让女儿参加各种选美比赛,期待将来能够嫁给特朗普那样的富豪。这个母亲会认为,“堕胎相当于谋杀”。这是典型的保守派想法,最近,保守派还通过了禁止堕胎的法案。对于这个保守派母亲而言,利用美貌去嫁给富豪,这样的人生规划看起来是相当合理的。可是女儿厌倦了这种安排,于是离家出走,来到纽约,落魄地遇到了男主角——那个悲观厌世的老男人。
然后,这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坚持要嫁给那个六十来岁的老男人。原因,可以有不同角度来看,可以从言情的幻想来看——这是超然于年龄的单纯爱意;可以从世故的讽刺来看——这是那个啥,比如她被那些知识分子的扯淡给忽悠了。或者以本片的主题来看,这是两种人生观的绝望的相遇:传统的和现代的。
女青年的母亲在女儿离家出走,丈夫出轨之后,来到纽约找女儿。结果,她竟然发现,女儿不但没有嫁给类似特朗普那样的富豪,还嫁给了一个“观念怪异”的老男人。她也是够绝望的。不过,她很快就遇到了希望,从此过上了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
女青年的父亲想要与女青年的母亲复合,结果却发现,曾经保守的妻子,竟然过上了两男一女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他也是够绝望的。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希望,竟然偶遇同性恋伴侣,从此过上了性取向改变的生活。
嫁给男主角的女青年,则遇到了年龄相仿的新伴侣。就这样,原本一个保守的家庭的三个成员,在短暂的绝望之后,“抛开偏见”,找到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新生活。而且,这些似乎都行得通。
可是,男主角——那个厌世的老男人——却更加悲观了。他的“精神疾病”并没有被治疗,于是他再次自杀。这次跳楼的他,砸伤了路人,一个女性灵媒。他又没有死掉,而且更加幸运的是,他砸伤的路人有治疗他的“药方”。
正如之前陈述到的,现代主义的“虚无”之伤,在于祛魅,或对神秘性的抛弃。《怎样都行》的男主角就患有如此的“精神疾病”,从抽象的层面看,现代生活无非是古代生活的机械复制,而且生活之中也是由机械复制来驱动的。
如今,他遇到了以神秘性体验为职业的女人。为什么非要用现代科学的抽象去看待生活呢?它看起来挺实在,但却非常虚浮。现代科学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混杂了欲望的自私,以及很多偶然的因素。生活也是如此,所谓理性实际上并非充足的理性,也不会多么纯粹。
行得通就行,只要不伤害别人。这样的生活原则看起来相当简洁,但并非意味着意思就那么直白。歪斜的解释总可能会有的。要明确理解它,需要明白它被说出来的后现代语境,需要明白它对历史的领会。若非如此,那么它也会成为抽象的教条,成为被生物欲望所讽刺的标语。
伍迪•艾伦的片子总是让人看不腻,为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讲故事。哪怕永远是男女和死亡那点事。你看,在最近这些年里,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穷小子攀上富家女然后出轨然后杀死小三儿的故事;讲了美少女学生邂逅富家帅哥,为探案险些成为连环杀手刀下冤魂的故事;讲了新婚少妇在巴塞罗那出轨最后玩起三人行的故事;讲了兄弟二人因为赌钱负债,变成了买凶杀人的凶手的故事;这一次,《怎样都好》则是一个南方无知少女恋上乖僻的老教授,以及她老实虔诚的父母如何变身3P狂人和男同的故事……
看到了么?所有这些故事都有着最世俗最吸引人的内容:出轨、3P、杀人、诈骗、老少恋……改改标题就是新浪或者天涯的万人口水帖。有恶毒点的甚至说:这故事不就是西方版的杨教授与翁女士么?纯属意淫而已。然而,实际看过去,伍迪•艾伦的片子里其实没有任何色情、暴力的直接描绘,很多冲着“内容”去看《午夜巴塞罗那》的观众都感到非常失望。别的文艺片导演来拍老少恋,一定是深挖狠掏,上升到欲望、青春、死之恐惧与爱之快乐、虚无等等玄妙唬人的高度。但在伍迪这里,对不起,统统没有——你什么时候听到过说评书的大谈拯救、灵魂、存在?不,他们只会在关键时候给出两句恰中肯綮的点评。出色的说书人都是翻过筋斗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宠辱不惊。伍迪•艾伦正是如此,他感兴趣的不是八卦式的性、谋杀等行为本身,而是这样做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身上的因果。这是一个狡黠的窥视者,等着人们去犯下荒唐的错误、罪行,他好赶快去拿过来把玩一番,然后做成玩偶,抖动着丝线,叫卖着“快来看快来看”,乐趣不仅在跳动的玩偶,也在看着玩偶的你脸上的表情。伍迪•艾伦的电影有时会让我想起希腊戏剧或者莎士比亚,除了没有他们宏大的追问和大段诗意的独白——在他的“都市通俗道德剧”中,这些变成了冷言冷语的唠叨讥讽:别光顾着看戏,你不也是戏里的一份子么。
故此,当很多导演都面临着创作低谷、商业妥协、风格变化等等问题时,伍迪•艾伦却如同纽约的说书人,稳坐路边,滔滔不绝。感谢上帝,只要他说,怎样都好!
回来了。一年看一部Woody Allen新作确实是赏心乐事,从Melinda and Melinda(2005)开始,中间经过四部以欧洲为背景的杰作,Woody Allen终于又回到美国纽约,拍成Whatever Works(2009)。开宗明义提一下Melinda and Melinda是因为该片打开了悲剧与喜剧的讨论,之后的电影都透过传统戏剧模式活现出人存在的本质问题——命运、正义、美、爱与罪,不一而足。
Whatever Works呢,是比较简单直接了,跟Melinda and Melinda一样是悲喜剧。片中主角Boris Yelnikoff白发苍苍,自诩天才,滔滔不绝大谈基督的教训和马克思的理论是好的,但忘却了人性本恶,现实的黑暗只教人叫嚷「Horror!Horror!」Boris拥抱厌世悲观的人生哲学,自杀不遂,抛开表面美好的一切,住在纽约衰败地区的小寓所里。Boris遇到从南方来的笨头笨脑的妙龄女子Melodie,二人竟然结发为婚,一年来一切安好,但欢乐颂声远去,命运交响降临,Melodie保守右翼的父母来到美国,一方面拆散Boris及Melodie荒谬的婚姻,又撮合Melodie和英俊男演员Randy;另一方面Melodie的父母竟发现自我,女的成为「两性三人行」的艺术家,男的重寻同性倾向。最后,Boris再次自杀不遂,但所有人在新年派对中团聚,似乎都找到一点点人生的爱与欢乐。
很明显,片中没有Woody Allen「欧洲时期」的女神Scarlett Johansson,但她的影子散落在男演员Randy、笨女孩Melodie和她的艺术家母亲身上了。活地亚伦自己没有露面,但一概愤世嫉俗冷嘲热讽的对白都表明Boris根本就是他的忠实传声筒,而Boris第二次自杀时撞倒Helena,Helena竟是一个说预言的灵媒,不就是能预言但改变不了现实的特洛亚公主卡珊德拉(Cassandra)?而我早认为Cassandra's dream(2007)中指涉的卡珊德拉不是戏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而是活地阿伦自己。换句话说,Woody Allen透过Boris看见自己,戏中Boris又因Helena出现而拯救了自己,生生死死戏内戏外都是非常自恋的老头子Woody Allen装神弄鬼罢了。
Whatever Works中,Boris不时直接向说话大概是运用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诱发观众对人生作理性思考而非感情共鸣。但正如电影中的Randy是一名男演员,曾演出爱尔兰剧作家奥卡西(Sean O'Casey)的悲喜剧《朱诺和孔雀》(Juno and the Paycock,可参Hitchcock1930年的电影版本),由是我更欣赏Woody Allen用一部以「危机,没有死亡」为基本模式的悲喜剧电影去呈现出人生的本质——片中有喜剧的基本元素,例如滑稽的平凡人物、社会政治的讽刺(针对美国的保守右翼)、机智的对白警句、幽默的情节、荒谬的人生经历,但一切又反讽地映照出人生的痛苦无望、思想危机及婚姻危机,不过,最终悲观的情绪又因为喜剧的表达和结局而得以缓和,甚至教人感到愉悦。
《朱诺和孔雀》的剧名指涉罗马的婚姻女神朱诺,不错,Whatever Works也是关于婚姻、男男女女的情与爱,但剧名也教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伊索寓言》故事《孔雀和朱诺》(Peacock and Juno) ——华丽的孔雀向朱诺抱怨自己没有夜莺美妙的歌声,朱诺对它说,各有各的命运,这是由命运之神所注定的;各有各的天赐,大家都很满意呢——Whatever Works可以说是关于命运,大概人生就是消极、可悲、荒谬,但正如Boris最终留下感言,劝说分享一点点爱与寻找欢乐,总算是无可奈何下的慰安。可以吗?可以吧,Whatever works……
最近的片子话痨很厉害。从头到尾。喋喋不休。我还挺喜欢这种叙述模式。让别人说总比自己说舒服多了。时不时的点个头或者自卑一下也挺好的。只要语速适中就okay,扯远了。
为什么喜欢此片,大概是那种对一切规则的愤世嫉俗吧。不遵守规则,不follow the rule。怎么可行怎么来。这种全新的价值观要好好的去实施。还有就是不管是谁都喷。特别那一段,一妇女因为自己儿子被主角老头给扔棋盘说儿子愚蠢过来投诉他,结果反被喷回一肚子气,反将了一军。看到这段,我差点笑岔气。一是觉得这样的老头真是不可理喻啊,一面又觉得这老头真可爱。
里面很多段子其实都很好玩。好多时候都笑得前仰后合。关于洗手的时候唱生日歌。我也想试一试。真的可以杀死那啥细菌么。如果实在是没什么事情可干,我也去跳楼试试看。
认识老头的人好像最后都过得很难舒坦。小女孩和男演员好上了。小女孩他娘变成艺术家了。还有俩个老公。小女孩他老爸虔诚的教徒也开始断背了。还有说不清是否是映射斯嘉丽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反正总的来说,挺欢乐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世界的烦恼啊就是你想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船到桥头自然直。Whatsoever if it works out。
1. 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有三种人:“古时候,世界不是有男和女,而是由男男、男女、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刃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情深所至,一切回归神话,男女消失,攻守当道。
2. 《whatever works》里的鲍里斯也许深受此道,所以当20岁的少女埃文找上门来试图跨越四十岁的障碍携手前行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的母亲找上门来被这对老夫少妻吓晕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迅雷之势和鲍里斯的两只老友一起幸福3P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的老爸寻亲被3P雷晕之后嘴念着圣经去酒吧消愁却和一个男同搞上之后,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厌烦了和天才生活一起一边自怨自艾一边为小三找伟哥一边无辜的去找鲍里斯坦诚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
这个世界会好吗?鲍里斯在结尾给出了答案:“我刚好讨厌新年的庆典,每个人都渴望快乐,试图用一些可怜琐碎的方法去庆祝,庆祝什么?庆祝离坟墓又近了一步?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说太多。不管你可以获取或给予多少爱,不管你可以获取或提供多少幸福,每一种优雅的临时举措,怎么都行。还有不要自欺欺人,这一点都不取决于人类的聪明才智,比你聪明的要多,你大部分的生活靠的是运气。上帝,你知道你父亲的一个精子的几率吗?数十亿中的一个寻找一个卵子创造你?不要去想了,否则你就要恐慌了...
3. 经典攻守对白:
——你遇到别人了?
——嗯哼
——你想我们像你妈那样来个三人行?
——鲍里斯,当我们相遇时,我还非常年轻
——你仍然非常年轻
——但是,但是我长大了,我长大了很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是的,这是事实,我一直对你惊人的无知十分有耐心
——不管任何事情你仍然可以依靠我,我只是,我想我已经在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年纪了,我也,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你不需要说得很好
——我希望这样
——我完全能够理解,真的,这并没有违背我的信念,爱情的关系总是短暂的
——即使他们是对的,我也不认为这是真的,
——真的?你有自己的看法了?
——就如一对情侣,你知道,他们感情不是很深厚,但,生活虽然残酷,可我想去参与这个世界,我甚至想念人类,甚至是白痴和傻逼,因为我真不认为他们不好,我想他们只是害怕
——我认为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鲍里斯......
——我真的这样认为的,我是个见解深刻和敏感的对人类状态具有敏感把握的灵魂,不可避免的,你最终会对这种不相称感到厌倦,和伟大一起生活是不容易的,即便是智力正常的人
——你心烦了,我不指望你能理解,你怎么能?
——相信我,如果我能够理解量子理论,我当然能够理解精神指挥棒的思维过程
——鲍里斯......
——没关系
——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我真的预见了,宇宙都会有尽头,我们何尝不是呢?
4. 找着神用利刃劈之前的本应有的另一半,概率也许比你爸爸数十亿的精子找你妈妈的卵子还要小.
whatever woody allen's
我要给五星!!!Woody再次用他独有的哲学观深深地讽刺了全宇宙中那最复杂的“爱情世界”,人们始终都不了解自己的爱情观终为哪般…
伍迪艾伦和杨振宁合体了。看到老男人搂着绝色的马子,真让人抓狂。人家才是萝莉控,我是什么嘛,呜呜呜,我是箩筐控。
原来英语世界词汇这么多的……
世界是由无意义的盲目机会组成的。连宇宙都正在瓦解,我们怎会永不分离?
1.生活不是理论,所以生活存在着许多的运气和偶然。2.人们过着世俗的人生,妥协、屈服、逃避等等都有源于对生活的恐惧和对自身天性懦弱的自知。3.畸恋、同性恋、3P恋、婚外恋什么“恋”都具备了。4.还是絮絮叨叨,笑死我了。
Everyone is in the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through love, divorce, suicide and marriage with strange people. Whatever works.
哈。“你妈妈是女人么?”不得不说,这种老男人非常吸引我。
我突然明白伍迪艾伦想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无论你怎么折腾,愤世嫉俗,你都拿生活没办法。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听凭命运安排,毕竟,怎么都行。
越来越反感伍迪艾伦电影里那个自命不凡废话连篇的老头。这部电影更甚,没点无奈的自省,反倒拼了老命想教育观众。一个劲冲镜头作演讲,说的全是陈词滥调。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有趣的是他的自嘲和自省,是手忙脚乱的细微触动,可惜这部电影是一次处心积虑的反击,意图太明显,而且自负得只剩下说教。
爱情本就是一念之过,可以无责任地归咎于荷尔蒙的过激反应,难以持久又总是刻意在乎对错,年龄性别时间都是横贯其中的阻碍;可是也不要忘了,爱情也总是怀有过分的包容性,在质疑左右都有爱人相拥、“她”变成“他”的同时,也可以尽情沉醉于自杀未遂遇上真爱的今宵纵乐,不如豪赌一把,反正怎样都行。
开头boring了一些,然则后面着实欢乐。本片虽然是个老本子,但仍可看做是《午夜巴萨》主题的延续和变奏,密集吐槽。当然此片的自反很重要,所谓“打破第四面墙”。本片可获“noble prize best picture”,哈哈。如果我第一部伍迪艾伦看的是这部,我一定会爱死它的……
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大脑的老头,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和同时与两个男人睡觉的潜力,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
好像是两个伍迪·艾伦疯狂地争吵,最后却以炽热的舌吻终结,然后舔了舔嘴唇还装出一副不情愿的模样。
胆小的人暗自神伤,懦弱的人牢骚满腹,NB的人敢对整个世界泄愤喷口水,这个人就是Woody Allen
Woody Allen高举旗帜,领导愤青,走向虚无。
就控這種IQ超高的臭屁老頭~
女猪脚搔头弄姿,故作清纯,让人看了真难受。
愤世嫉俗的犹太老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结构化意淫。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毫无任何进化的萝莉情结。继中年危机后是老年焦虑,那些长篇大论、唠逼叨的人生感悟,似乎唯有在自动送上门来的各种花痴萝莉们的仰视下才能得以畅所欲言,而永无自信、亦无兴趣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同龄女性那里获得认同。
伍迪拍片无非就是把他那些个招牌元素重复100遍,只是每次都会用不同的路数排列组合,这次呢,全然是TBBT+love actually嘛,小高潮不断啊笑点冰冰冷。可是从bigger picture来看整部的节奏又很妥帖,笑翻打滚继而生出的许多唏嘘与感慨,最是叫人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