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这种很老很老的片子,老到什么程度呢,黑白电影。但是呈现方式的落后和原始,并没有磨灭这个影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由内而外的趣味和老派喜剧影片的那种气质。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影片当中的演员表演,有着非常浓厚的表演痕迹(起码没有像现代表演艺术那样,完全贴近生活的表演)。但是这种略显可以的演绎,在喜剧的格调下,却通过适当的夸张,准确的表现出了影片特有的那种幽默。
总体来说,我更欣赏的是影片对于幽默的那种理解和解读,而不是影片所体现出来的南方和北方的差别。
影片的主线是两对恋人的结婚,但实际上唱主戏的,确实两位互相看不顺眼的老头。两位老人家,把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还针锋相对,由此及彼,点火就着的那种性格,演绎的非常生动。
本质上,两个相互作对的老头是一路人,都是斤斤计较,煽风点火,挖人墙角,并且贪图蝇头小利的那种市民气质。但是外在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北方老伯表面上霸气豪横,做事果断,但是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希望抢到竞争对手的生意。而南方老伯则是处处小心翼翼,行事透着谨慎,客套之中带着坚决,希望挖掉竞争对手的墙角。两个人在一开始针锋相对时候的较量,你来我往,无所不用其极,非常有趣。
但是从两个人的针锋相对的过程来看,编剧还是偏好南方老伯多一些。无论是送啤啤酒事件,还是挖墙角事件。南方老伯都稳操胜券。
此外,对于年轻人心理的表达也非常巧妙而准确。沈帮办面对不喜欢广东人的准岳父时候的那种紧张和尴尬。导演真的通过抓扯盆栽叶子这种动作表现的十分传神。并且与之前的剧情相联系。盆栽这个事物还起到了很好的喜剧的效果。
还有两位老伯关于嫁妆和彩礼的斗法。北方老伯拿出来一张对折又对折的硕大的纸。南方老伯则拿出来一个折了好多次的长长的折页礼单。这样的对比,让人感觉出其不意,而又特别生动。虽然夸张,但是喜剧意味十足。
而在两家老伯初次交锋不顺利之后,他们相继的排出了女主的哥哥,和男主的弟弟,再次商谈婚事。那个剧情表现也是喜剧十足:两个人立刻就相互看对眼了。前者是两家家长吵得不可开交,而后者双方的一对儿女却以这样的方式一见钟情了。
相对来说,本片的点题水平就要弱一些。本片当中的名字是南北一家亲。但是影片当中的两位老伯之间的矛盾,并非源于南北矛盾,而是生意场上的直接竞争。由着直接的竞争,导致了互相没有好感,再延伸至对于对方家乡的地图炮,本质上不应该作为南北矛盾来体现的。从这个角度说,本片其实应该换一个标题。
剧作很工整的电影。好久没有那种小的时候吃了饭去看个电影那种感觉了,很有观影快感
《南北和》的姊妹篇,接着以欢喜冤家方式,破解地域陈见。之前开裁缝铺,这回开饭馆,体形也要旗鼓相当才够热闹。
南北系列里最喜欢也是最出色的一部(南北喜相逢暂时无源),主要的戏还是全在两个麻甩佬身上,波叔和六哥浑身都是戏,相对于粤语本土制作,六哥还是落了下风,波叔很多包袱不用铺垫俯拾皆是,比后者自然不少。关于婚姻爱情观并无太多新意,而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就已经有巴金的《家春秋》儿女事儿女做主的觉醒意识。但放诸海内外,里面的人情世故和小算计小聪明,却是如今的家长里短电视剧仍奉为圭臬的。直男观众觉得这部影片不好很闹腾很一般,我想他们可能是未婚没见过丈母娘吧。毕竟张爱玲在男女之间那独有的敏锐观察力,在片尾的和解尽显无遗,大概也只有我这种见过未来岳父和丈母娘的懦弱小子才能懂得个中滋味了。
20080105 1600 Film Archive
南北冲突,好看好笑,天上的日头地上的石头嘴里的舌头哈哈哈哈哈~
#电影课导修作业#这太不错了
本片由于《南北和》的大獲成功,由原班人馬出演續集,並請來著名小說家張愛玲執筆擔任編劇。本片通過笑點平衡地取笑了雙方各自的偏執,用通俗劇的愛情題材,用兩個家庭裏年輕一代無視籍貫和語言距離而相愛,挑戰上一代的偏見,因而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梁醒波和劉恩甲兩大南北笑匠施展渾身解數大鬥演技,兩對年輕男女亦清新可喜,再加上情節熱鬧,笑點豐富,娛樂效果很高
广佬与捞松的冲突跟和解,背后的香港社会(战后南北交杂)及文化理念(递名片见家长都有笑料)来说都有意思,梁醒波刘恩甲都演的好玩,两家孩子闹别扭也能让观众会心一笑,当然隔了半世纪,粤语片各种套路和毛病就不用提了,王天林真善于把握娱乐元素
梁醒波真是会演戏。
UCCA今天观看完毕 太逗了
张爱玲的小说跟电影完全是两回事儿,或者说她写的小说被电影公司买来改编的剧本跟她专门为电影公司创作的剧本完全不同。一个几乎都是灰暗的现实,一个却是吵吵闹闹的闹剧。不知道她会对香港60年代她创作的电影跟之后李安、许鞍华尊重她原意改变的电影作何感想。我还是觉得60年代,张爱玲应该是缺钱了。
3.5;《南北和》姊妹篇,依然是着眼于南北差异引发的戏剧冲突,利用谐音梗制造笑料,人物结构与双方行动均保持对称;餐厅打架一场戏简直是唱双簧,南北武功门派的殊异也是笑点。整体而言,俗得温暖,浮夸得恰到好处。
编剧好,据说也有宋淇的一份功劳。波叔喜剧天分高。
发现看过的基本上都是我们班的。。。
编剧极为工整。对南北文化差异的细致描写与精准的心理刻画着实体现张爱玲的功力。
王莱和刘恩甲一对感觉是「野玫瑰之恋」的后续番。王莱感觉真棒。北方喜剧表演偏大嗓门,句句高八度,刘很典型,不如梁来得机巧。餐厅有一段显出表演的调度,梁一人讲词,而每个在场的角色都有反应,很好。最后以太太之名和解,怕是直男编剧想不到的,我就当是张爱玲的贡献
有早期好萊塢喜劇片的影子.兩個胖子打架的高潮段落又從動作轉到中國式的雜耍演藝場,特別有愛.表情,就是張愛玲的細節.而她那么擅于連環套-各種伏筆,關系等著紛紛"刀劍出竅".特別好看.
《南北和》的原班人马,惟有编剧直接署名张爱玲。从裁缝店改成饭店,人物冲突几乎集中在两位胖大叔身上,胡搅蛮缠的打闹笑料增多些,不像前作还有三代人的融合角度,剧作观察思考层面略弱一些。饭店经营竞争讲到一半,就被儿女婚事完全占据,其实暗藏许多矛盾没有化解,只用一场简略的婚礼快速迎来剧终。(标记#1400)
at UCCA with 黄爱玲Q&A。張愛玲編劇“南北繫列”之二。好萊塢影響与本土文化內核結合典範。用動作神情塑造人物,比對話高明得多。極其善用敘事結構和画麵構圖的對仗造成笑料。天才的劇作家。
一个叫李世普,一个叫沈敬炳,这段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