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星期天是唯一的休息日,所以说它美好不足为奇。忙碌六天可以休息,当然美好。可是这部拍摄于1947年,反映日本战败后生活的电影,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 在战败国,我们看到了一片片残垣断壁的画面,看到主人公破了口的皮鞋,看到耀武扬威的黑市商人,看到小咖啡馆的欺骗宰客,总之看到了很多的不美好。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我们总是能看到的这种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意识。 只有35块,而为无法好好度过这难得的约会日的一对年轻的恋人,也的确经历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好。 首先,这里有一位生性乐观又善良的女孩子。刚看到她圆圆的脸,根本就不像日本电影里的美女吗,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却觉得她越来越可爱,当她眼里含着泪水,站在空旷的舞台上,对着台下的虚空想着假想的观众,也仿佛导演对着我们这些观众,大声的请求我们多一些温暖的关心的时候,她难道不是很美吗? 我想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人们总是会喜欢这种有着圆圆脸蛋的女孩子,以寄托对生活富足的向往,所以,导演选择她似乎就不为奇了。 其实,在看了很多黑泽明的一些名片之后,特别是《罗生门》之后,一直还在心里抱怨导演,是不是对女性抱有偏见啊,因为,那里面很多的女性都可称为阴毒之极,不仅毁了男人,也毁了江山,当然也毁了她们自己。《罗生门》里的女性狡猾的没有理由,完全是人性之恶。《乱》中枫子其决绝与恶毒,到最后说来也是为了给父兄报仇。总之,总觉得黑泽明是不是对女性颇有隔膜,这就好像一个未长大的男孩子,因为对女性不了解,又不知如何接近,反走向极端变成了只知其恶,不知其美了。 《美好的星期天》里的女性——昌子却实在是一个再美好不过的女性。 在满目废墟和男主人公的唉声叹气中,只有她的胖乎乎的圆脸、一脸天真的热切的眼神,轻柔而坚定的话语,给了电影以无尽的希望。在战后的重建中,女性的这种顽强正是未来希望的所在吧。 本剧是黑泽明与小学时的好友植草圭之助一起合作的。有个插曲,这部电影公映时,他们的小学老师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两位爱徒的名字,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小学时鼓励两位爱徒,让他们自由成长并发挥自己所长的老师,发自本心栽培着他们,并不求回报,没想到他们终于有所成就,在这一部充满了人类的同情心和爱的电影里,老师看到了他的学生没有辜负他的希望——流泪也是一种喜悦。 黑泽明是遇到了比自己还柔弱的小圭之后才变强大的——想去保护另一个人。老师为了锻炼小圭,就让他当副班长,跟正班长小明配合,小明明白老师的苦心。小明和小圭的友情延续了一生。 从题外话回来。这部由植草圭之助操刀的剧本,体现了女性的美好与强韧。小圭个性柔弱,或许更加能够体会女性的美好也说不定呢。而黑泽的电影,相当多的女性人物是脸谱化的。总之,由两位好友合作的这部片子,可说是优势互补之作。 音乐的运用,经常为紧张的批判性的情节的间隙,提供轻松而幽默的节奏。无论是与孩子们玩棒球,还是跑着去赶音乐会,其音乐都是调皮而轻快的。黑泽一直都很注重运用音乐来把握节奏和刻画人物的心情。 在结尾的华彩部分,两个人在空旷的露天剧场的假想演出,是非常冒险的尝试,其长度达到20多分钟,这对观众的欣赏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毕竟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他们喜欢更加紧凑的情节剧,而这部分完全是两个人的独角戏,而且昌子对着观众请求的戏,更是电影与现实不分,是颇为前卫的艺术,不知会引来怎么样的议论。但我看着昌子一遍遍地说,请为这对贫穷的恋人鼓掌吧,一遍又一遍地说着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在战后的剧院里,在人群密密麻麻的简陋的剧院中,也许真的会响起有力的掌声呢。而那掌声也不只是为了电影里的人物在鼓,而竟完全是为了自己在鼓呢。 这更使得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同反响。唤起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电影恰好充当了这一传声筒,且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人物鲜明丰满、情节起伏婉转的故事。 在剧场的这出戏里,令人称奇的是,黑泽明将音乐与画面结合的巧妙。画面里的排排落叶,仿佛在跟着音乐舞蹈,好像大自然都能在人转变心情之后,从令人惊恐之后变得那么善解人意。自然也是那么的温馨了。吹不倒人的狂风,化作听从摆布的小树叶。 一部好电影里能给我们那么多,首先它是真实的。现实是真实的,所以就那么不尽如人意,黑市商人败坏了市场,可还是有两个年轻人想做不欺骗人的小茶馆。心情也是真实的,两个年轻人这一天笑过也哭过,也眉头紧皱过,也充满希望过,因为人的心情本来就是这样瞬息万变的啊。我们便是这样随着主人公,感受着人生中善与恶的碰撞,而接受了一种鼓舞,希望着未来的美好。 即使是环境很恶劣,也有不去做坏事的人。在《野良犬》中,黑泽也表达了这一理念。在这部电影里,通过两个年轻恋人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小人物身上蕴藏的力量。他们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砥柱吧。 或许这部电影不像黑泽的其他名片那样具有艺术性,但我想它对当时时事人心的影响恐怕不可小看。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以电影干预现实,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吧。
轻松而沉重,愉快而忧伤,消极悲观而又昂扬乐观,绝望中充满希望,愤世嫉俗又心怀感恩,放弃而又不放弃,这么形容这部片子才是合理的。这么形容生活也是一样再恰当不过。
无论是不是穷,都难逃宿命。穷不过是生活常态的显影剂而已。
看十万日元的简陋房子,与我们的年轻人去看需要贷款十年二十年的房子本质上类似。困境总是存在,被困境迎头痛击的难受,总是存在,激烈地抵抗困境或者无视困境,都有,只不过都不是常态而已。
人似乎总是追求快乐、轻松而昂扬的生活,似乎人心期待中,真有这样的生活该是多好的。其实质是很难成立。且不说是不是真的可以实现,就算是现实存在的,在这样的“生活”里的人,与其说是身在福中、春风得意,还不如说是被困住了。没尝过苦的甜,与没死的生一样怪异。
大概很多人会说:我宁愿困在这样的“困境”里(有钱)。其实跟很多人都不怎么有钱,而面临这个困境的现实是一回事。正是这件事反复对人迎头痛击,这种感受才切实变为切身感受,假如——当然这种假如一般不成立——我们这些不够有钱的人变的有钱了,才会感受到有钱的爽快,不过是因为没钱的旧事还在心中挥之不去呢。
另说起,有钱与没钱其实也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心里只惦记这个问题的人一样可怜。不过可怜不可怜的,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吗?在生活的每一个部分里,都铩羽而还,固然绝望。不过在绝望中获得的希望,一样地通过矛盾本身丰富了生活的实质。
生活的实质给人,在追求中得到了一些东西,得到了甚至很多,而痛苦中的一刻无忧无虑,与绝望中的满怀希望,本来就是最实在而有力的人生。
这样的一天太丰富漫长了,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一天。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天是“美好”的——因为两个年轻人“轻松而沉重,愉快而忧伤,消极悲观而又昂扬乐观,绝望中充满希望,愤世嫉俗又心怀感恩,放弃而又不放弃”的故事是完整丰富的。
而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其实更多的时候都只不过是困在几个单调、乏味的生活困境中就花费了一辈子的可怜虫而已。
我觉得这是大师一部失败的作品,影片完全没有主题、两位主人公的所谓建立美好新世界、不过是一个中途而废的梦、既没有切实的计划也没有支撑其野心的勇气。我最不舒服的是针对剧中的女主角昌子——她的男朋友雄造性情敦厚、从他陪小孩子们打棒球就看得出来,当然昌子的本性还很不坏、路遇一个流浪儿不仅无偿的分给他食物、还为他的命运郁郁寡欢了一阵子。雄造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从一开始在样板间里就表现得很明显、不过是青年男女在一起一定要做得那件事罢了,但是昌子却一直扭扭捏捏的不配合、直到影片末尾两个人那事也没做成。而且,和昌子渡过的这个星期天一点也不美好——打棒球赔偿打坏棉头店点心的损失、逛街遇上大雨、赶去看音乐会B等座卖光还和黄牛们打架、去和咖啡结账时又因为钱不够抵押了大衣,最后在夜晚的寒风中的空荡荡的露天剧场里指挥了一场“未完成的进行曲”。 我不知道导演的本意是什么,但是影片让我看到了一个对待情爱不真诚的女人,围绕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是坏运气,如果是我、应该决断与这样的女人分手、根本不会再有下一个星期天,这部影片的标题也深具讽刺意味、两个人不能爱爱的话、算得上什么美好呢。
6.8;请至少脱下帽子,这样您才有勇气面对观众
很煽很过头,但比较《姿三四郎》已经是质的飞跃,不少镜头挺妙。
好个窘迫、纠结的“美好”星期天,黑泽明导演的反映日本战后生活的励志爱情片,比较主旋律。还是更喜欢他的古装武士片。
黑泽明早期作品,背景仍是战败后,通过两位恋人一天的约会反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美好的星期天并不“美好”。结尾幻想自己开咖啡馆那段很出彩。PS:女主真是考验审美。。。
虽然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上还欠雕琢,连续性也不够好,但是情节的编排,节奏的把握,敏锐的舞台感,对光线的掌控,以及“指挥”未完成交响乐时剪辑的精巧设计,也足够9分了。本片除了未完成交响乐之外,还引用了舒伯特的另一部作品《音乐瞬间》。
3.5星,黑泽明拍轻松片也难以拍轻松,不过他传达了许多真实的情绪
佩服的五体投地。跟《乱》、《七武士》、《罗生梦》这些大场面的历史巨著不同,这个就是两个贫困青年的苦涩但却彼此打气的周末,拍的触及社会的很多方面,也触及人类的贫困,卑微,希望。而且你也无法预判电影走向。也没有小津安二郎那种宁静,那种美,黑泽明不回避阴冷,晦暗,无望这些真实。
一对贫穷的恋人,然而有理想,有尊严,有爱情。音乐厅的一段尤其精彩,大音希声,所谓大音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瞬间迸发的光(而那些衣冠楚楚端坐在座位上的人们也许永远也看不到这种光)。
小人物的生活苦恼,战后励志类。结尾的幻想段落很浪漫,尤其是树叶随之舞蹈。感情总觉得有些过,不知道当时的观众怎么看,3星半。
一头一尾两截香烟——像《泥醉天使》里医生对一扇门敲打半天,都是有趣的细节。水泥圈子,一坐一立,漂亮的构图——像《姿三四郎》台阶上的门。中间拖沓,不过幻想的戏很温暖。
好看,多处透出浓浓老坞黄金时代风格,天皇的审美窝很服气。丰富感性的视听细节展现了日本战后的两重世界,像是《野良犬》的预习作业(男主还真有句台词是“I'm just a stray dog”),人物的情绪表达也很灵气,寄托了影人的愿景又不失自然可爱。后面的两段幻想虽是浪漫巧思,但难以避免地打乱了节奏,跟雨停之前脱节了,与观众的互动也有些白话,比较遗憾。(不过还是很动人的哈,“Art is for the masses” 落泪了,天皇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两人在命运的乐声中紧紧相拥也是有力量的)女主像《生之欲》的小田切美喜一样充满热爱生活的光辉,她太美了。
黑泽明原本想用纪录片式的笔触去拍。“如果成功的话,也许就能成为匹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日本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拍摄开始后,从一般演员被提拔为主角的饰演者沼崎勋,在外景的人群之中总是怯场,令摄影无法顺利进行。听说,剧组匆忙地将许多场景硬是塞进布景里去拍,导致纪录片风格也行不通了。很多场景任怎么看都是布景,远远无法鲜明生动地描绘战后的东京。”
[2020年4月黑泽明√] 前半部的丧和生活流堪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后半部故意用了很多(其实蛮古典好莱坞的)喜剧套路,有点割裂。但是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都要早(这片跟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恰好能对读,会非常有趣)。对恋爱中男女的互动方式把握得很精到。动物园那段实在是有趣。结尾那段未完成交响曲的调度,虽然完全可以预计(一定会有“什么都没有大乐团”的未完成交响嘛)但是具体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挺花心思的(比套路要慢几拍)。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穷苦恋人的星期日约会变味,意志也一度消沉,但最终他们还是将满腔忧愁转化成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影片歌颂了战后底层百姓的爱情和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幻想经营小茶馆、交响乐队指挥等画面传递了正能量。女主相貌不佳,但她的善良乐观很有感染力。
轻巧情节和配乐化解了生活的沉重,平民茶室风信子和空无一人交响乐真让人动容,爱情是可以架空在生活之上的,是可以仅凭幻想不用吃晚饭就满足的。最后坐在垃圾桶旁的两个「小垃圾」重拾希望开始期待下一个美好的星期天,我却想吐槽一句自怨自艾男配不上这么浪漫可爱的女孩。(不断想到《休日》)
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最后的离间效果,直接对着摄影机讲话:“诸位,如果以为我们值得同情,就请鼓掌吧。如果大家给我们鼓掌,我们准能听到音乐。”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这种导演上的冒险,在日本未获成功,日本观众硬是不给鼓掌,所以效果不佳。但是在巴黎成功了。法国观众狂热地鼓掌,在不绝的掌
看的这版太烂了,但还是拦不住我看完了。精彩。中国的所谓正版简直是地地道道的歪版。一动,所有的事物就象幽灵一样,呵呵。
在不断的情绪起伏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细节中挖掘生活的亮点,给人带来希望。黑导鼓舞战后日本民众信心之作,也对后来的人们有很大影响。
有血有肉,即使是黑白影像也能紧紧吸引人。黑泽明在1947年就胆敢在结尾搬出与观众互动的奇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新(我猛鼓掌)
典型的日本战后电影,绝望中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梦想。加油,恋人们。配乐多是古典名曲。故事也具有古典主义风采。最后一段极有象征意义,废墟中幻想出的温馨咖啡屋,空旷剧场上指挥的无人的乐章,都是日本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