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并不对。
它并没有讲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出两种人格,而电影中是两个人同时在场。其次,两个人同时在场并非simmon的想象,而是事实。这点就是导演对于原著的改编了。原著讲的是simmon想象出另一个自己,而电影里则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具象化了。鸽子摔死后我们并没有看到骨头,而是错综复杂的类似枝条的长杆状物体,可见这是人造鸽子,而且仅从外形来看我们无法判断是人造的。人造生命,外形无法判断这两处采用了艺术夸张手法。并且,本电影所讲述的主题也不是两个人格之间的争斗,导演只是借用了两个人这个特定的设定罢了。就像最后上校说的,你的身边有很多和你一样的simmon,以及多次出现的那个门卫保安医生,有很多一模一样的人,不止两个。
导演想说的是,你的身边其实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并不是指模样相同,而是指身份,精神,心理,地位等一模一样。电影中的模样相同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一概念罢了,并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每个人能分辨simmon和james,且并不感到讶异以及讽刺的手法表现人们并不关心小人物的一切,感受。哪怕多了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人,人们对此也似乎并没有察觉。simmon软弱,受欺负,自然就会处于一个别人可以盗用他的身份的位置,影中simmon大喊he stole my face即是这个意思。相信我们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抢着发表,自己的成果被人窃取这种事情。而james表现的具体形象则是我们每个人普遍都有的一种心理:认为存在某种自己向往的人格。自己希望变成什么类型的人,而通常这种类型和自己完全不搭,从这点上看的确是借鉴了原著。
至于共同伤害,很简单,才不是两个人格同一肉体呢。这里用了抽象的方法,当一个人和你一样,取代了你的位子的时候,事实上你俩所处的利益相关性高度一致,所以导演将这种抽象化的共同利益伤害具象化在肌肤伤害上面。否则,james死了那simmon也会死掉。而事实是simmon并没有死掉。这是一个我们都无比熟悉的梗:他获救了所以没死,而另一个人则眼睁睁看着自己死掉。最后的上校是他自己脑补的,假的。
PS: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我感觉我和simmon非常像。小人物,不受关注,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甚至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但最终,我们找到了某种方法,我们决定不再懦弱,不再逃避,而是选择坚强,终于战胜了自己,获得了新生,也得到了幸福。
1. 两重人格还是两个人。
是两重人格。
至于说为什么同事和服务员可以同时看见他们两个人,仅仅是方便观众作对比,为人处世方面,存在感方面等等。再加上他们分明长的一模一样,旁人却仿佛丧失了起码的一点现实感受力,这正是透露出一种异常无奈的荒谬感啊,为什么一定要对这种故事讲逻辑严谨,讲克隆人,讲阴谋论。
另一个容易被歪曲的点,同一个黑人演员饰演了三个角色,仅仅是人物类型化,虽然职业不同,但都会给人带来同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冷漠,他们简直是丝毫不通人性的机械人。
2. 如何从自杀推导向Unique
貌似很多人都在纠结男主最后死了没有。。
这点不得不联系到开头向男主挥手的那位自杀的男人。
通过女主的一通自述可以发现,自杀者生前的行为简直是男主的翻版,男主听了real瑟瑟发抖。而当时警察告诉男主,如果那个人换一个位置跳楼,他最多摔成残疾,这个小技巧等于在男主心里埋了一个种子。
于是当男主决定自杀时,他选择了警察告诉他的那个位置。他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另一重人格(暂且称为D),D此时正被拷在公寓的床上,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无疑会失血过多直到身亡。
男主躺在救护车内,看见了虚无的上校的幻影,对他说:你这样的人不多啊。他回答,我觉得我是唯一(独特/独一无二)的。
联系前面,男主和前面的自杀者在各种方面都惊人的相似,包括他们跳楼前挥手的动作,这种巧合可以说是刻意的,我们能够推想出有无数的人选择在绝望孤独中结束生命,但男主和他们的区别在于,死的不是他。(莫名想起那句,死的却是狗)
这里需要好好来解释一下,所谓“结束生命”,其实结束的是人本体的一重人格,社会压抑人性,致使完整的人趋于分裂,于是电影中简单的划分出了一重社会人格(即D),自信活泼,精明能干,但包裹其中的是人性的腐朽堕落;另一重人格更真实(即男主),面对社会强大的黑暗势力,他没有选择融入或者反抗,于是只能被压迫,显得力不从心,怯懦胆小,但同时他内心还埋藏着一份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他细腻敏感,对人类还留有善意与信任。
大多数人,选择做前者,即亲手扼杀真实的自我来求生存,在社会中争取存在感,认同感。于是第一个自杀者反映的正是这种状况,虽然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他的另一重人格,但他和男主如出一辙的反应,我们可以自行想象出他最后的挥手又何尝不是对他的另一重人格做道别。再退一步说,挥手的动作必然有接收对象,男主开始误以为对方在和自己“交流”,到最终他也来到熟悉的地点,面对这个奇特的视角,他再一次挥手,也大抵是终于明了一件事发生的前因与后果。
但男主却选择在芸芸众生中做个奇男子,他亲手杀死了本可以带他走向飞黄腾达道路的社会人格,而选择与良心为伴,继续笨拙而一步一脚印地生活下去。
因此,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为贴切的词,unique。即使在社会人的视角下看起来一无是处,但他的确是unique,更多则是在太多的评价与恐吓下,他终于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定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NzY0NjQ0.html里面说的很清楚导演的设想是双重人格
虽然说尊重发散思想,人们也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主张。但是不要随便就质疑电影的中文译名。因为人们要翻译一个名字是要做很多工作的,要从各方面了解电影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像我们只是看完一遍就觉得应该怎样怎样。你可以觉得怎样翻译才更好,但是不要随便否认别人的成果,并通过否认别人来肯定自己。这是对他人工作的不尊重。
“搏击俱乐部”的演进版本,画面、配乐、演员都是超一流的,配乐尤其喜欢,基本上靠主演的演技撑起整部电影,但是情节设计毫无新意,铺垫不足,以致最后用自杀来杀人的方法显得非常突兀。
就趣味上讲,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奇妙的同步关联(一个人受伤,另一个会有同样的伤)完全可以进行更多的展现,结尾让我想起一个上帝与女人的笑话,就是上帝答应女人三个愿望,但是她的丈夫会得到双倍。
电影《重身》原名《The Double》,改编自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作《地下室手记》。电影改动颇多,只摘取了原作主人公的几个思想特性,又重新做了大幅度改编。但文豪就是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留给世人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以点概面作电影剧本用,《The Double》都已是21世纪上乘之作。
《地下室手记里》在第二章节如此描述:“那时,我只有二十四岁,当时我的生活已经很忧郁,很混乱,孤独到了极点。我不与任何人交往,甚至避免说话,越来越深地躲进了自己的角落。”电影主人公Simon James便是基于此原型创作,他胆战心惊地过活,在一众脸谱式人物的压抑环境下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被忽视、被霸凌、毫无运气可言、从不被上司赏识、连他的母亲都觉得他是一个极其怪异的人。电影的背景仿佛《1984》实体化的体制模式。“人既是最终的资源,上校知道生意既是人。”当然,不论是原作还是电影,讽刺意味都颇为浓重,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Simon如此微不足道。电影压抑诡谲的气氛把他塑造得极其可悲,他几乎是透明的,没有人把他当做一个生命来看待。他那么孤独地蜷缩在格子间做重复单调的工作,随时会被取代,随时会被碾碎。直到他遇到公寓对面的女孩Hannah,他苍白悲戚的面容中才出现一点点身为人类的欢悦。
完成枯燥机械化的工作,他回到体制下的集体宿舍,狭小的房间里尽是夜色的晦暗;他有一台小小的电视只能接收一个频道,不断重复播放着外星大侠客和电子音乐;他时常拿着透明玻璃杯,用来喝水;每当回到家,他就孤零零地坐在他那张单薄的铁床上,脱掉工作用的皮鞋换成白色帆布鞋,有些迷惑还有些沉迷地盯着电视,半张脸都被阴影吞没。随后,时间逼近他果断地关掉电视,靠近窗外拿着望远镜,看向窗外另一栋宿舍的女孩Hannah,当睫毛靠近望远镜镜片时,神情有一瞬的自责更多是飞蛾扑火。
一个独身男子,在自己的房间内日复一日地窥视着隔壁的女孩,听起来似乎很变态。可陀思妥耶夫斯基很高级,导演的处理方法也很精妙,他们为这行为披上一层孤独悲伤的薄纱,人们不忍也不想拆穿这行为本身的道德漏洞。
Hannah习惯把手指刺破,用鲜血在玻璃或纸张上作画,然后嫌弃地撕掉,扔进垃圾桶。Simon便悄悄从垃圾桶中把那些私人小画作拾回,拼贴完整,小心翼翼地保存。两个年轻鲜活又孤独绝望的人,Hannah靠心中的幻想与鲜血证明自己存在,Simon依靠望远镜与Hannah来证明自己仍在苟活。
“在你不知道我存在的情况下,我其实已经从头到尾,完整的爱过你十遍了。”
Simon微小的、隐秘的、不带情欲的爱了Hannah很久,爱她的金发,爱她的画作,爱她的孤独,亦爱她的灵魂。
因为自杀事故的契机他结识了Hannah,女孩手托腮说自己刚打了耳洞,在这个年龄才打耳洞似乎是很奇怪的事,又甜蜜蜜地对Simon微笑,说“上校的舞会上,你为我点一首歌吧?”并留下一枚播放唱片的硬币。男孩毅然决然地卖掉了他仅有的电视机,来换取送给Hannha的礼物——一对钴蓝色的耳钉。天鹅绒盒子上标示着For Hannah;他播放着他最喜欢的22号唱片,在光影交错中旋转,脸上出现了年轻而甜蜜的笑容。
哪可能事如人愿呢?之后的阴差阳错让Simon无缘再与Hannah相处,那枚耳钉也至始至终没有送出。直到另一个男子James Simon的出现。
与Simon一模一样脸孔的James,跋扈嚣张,油嘴滑舌,果敢又刻薄,几乎是谨慎低调的Simon的对立面。
关于Simon和James,业界讨论了太多,他们之间的张力如此颠覆而怪异,James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取巧者,毫无底线可言,十足的混账,他贪婪地占有并吞食着Simon仅有的一切,取而代之毫不留情。一小撮人包括71号小姐始终坚持Simon是爱着James的,起码爱过。在那么多镜头里,Simon羡艳迷恋地望着James,看他簇拥光环,看他运筹帷幄,看他受到众人的赏识和夸赞。阴影里的Simon怎么可能不爱闪闪发光的James呢?他像是一个更好更完善的Simon James。
对于这点,我认同原作里James的立场:“我在内心中已是一个专制暴君,我想无限地统治他的灵魂,我想使他产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蔑视;我要他与这个环境做出高傲的、彻底的决裂。我把他弄得泪流面膜,浑身抽搐,他有一个天真的、奉献的灵魂;但是,当他整个儿地奉献于我的时候,我却立即恨起他来,将他推开了——似乎,我需要他,仅仅是为了战胜他,仅仅是为了要他屈服。对于我来说,爱就意味着虐待,就意味着精神上的超越。我甚至终生都无法去想象另一种爱情,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如今我时常会认为,爱情就是被爱对象自愿提供的对他施行虐待的一种权利。”
James对于Simon是掠夺、是侵占、是征服、肉体灵魂都贪婪地啃食着;他霸占Simon的母亲,替他参加葬礼;他夺过Simon的工作报告占为己有骗取上司的赏识;他甚至抢夺了Simon深爱的Hannah,几番云雨又弃之敝屣;James是要彻彻底底取代Simon这个本就稀薄微小的生命。绝不仅是占有欲,也绝不是爱。
在火车上,Simon对James说:“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我想告诉她,我知道她是一个多么孤独的人,即便周边的人无知无觉,因为我感同身受。我知道那种失落至极、迷惘绝望的心情,可我没办法在她面前表现‘真我’。仿佛有一只手,只要它愿意就可以轻易穿过我。我拼命努力却无能为力,我就像个匹诺曹,一个木头男孩,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James如法炮制地把这番话对Hannah说,Hannah以为自己找到了知己,对James陷入爱河。
多讽刺,Simon对Hannah卑微又掩藏的爱,原来可以那么轻而易举地斩获Hannah的心。
Hannah爱上James,James只把她当做掠夺Simon的工具,沾花惹草风流不断。即便Simon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James远离Hannah,甚至冒充James打电话设局让Hannah捉奸。可当他在望远镜里看着在床上因失恋而哭泣的Hannah时,当他对Hannah说出‘Hannah,this is James,Come up,I want you.’的时候,他眼里的愤恨报复不甘与怨毒,全部因女孩的悲伤而变得脆弱起来,Simon发现他在用自己的妒忌和私欲折磨着Hannah,他的爱变成了伤害。
他曾瑟瑟发抖地奢求着爱,渺小又卑微,他因不甘而让他爱的人和他一样,沦落为爱的乞丐。
他隔着望远镜,看着Hannah起伏的呼吸和眼泪,泣不成声。
Simon James一个高尚的偷窥者,他用望远镜把女孩的孤独脆弱剖析,把她用鲜血谱就的画作用粘贴的方式保存,视若珍宝。偷窥是很不道德的,可Simon的爱纯粹又美好,不带肉欲几近圣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原作里写道:“爱情,是神的秘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爱情都应该躲开一切他人的眼睛而保守秘密。爱情由于这一点而越是神圣,便越好。”
他如幽魂般默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宁愿被误解被忽视也要奋起对抗那个更强大更无耻的James,以此来保护Hannah脆弱的灵魂和声誉。Simon James是偷窥者吗?是的。他对Hannah有不可人言的欲望吗?有,但绝不罪恶。我绝不鼓吹偷窥行为,这在道德上是不被容许的。但是,爱本身何来道德一说,只有行为可以被道德评判与指责。
为爱生,为爱死是很容易的,轰轰烈烈搭上生命肉体的,都显得很高贵很不可侵犯不容置疑。难在那些不可死不能死,不能言不可言的爱。黄伟文写“惊天动地只可惜天地亦无情,不敢有风不敢有声,这爱情无人证。”
惊天动地爱之重逾生命,痛不欲生求死不能,可你的爱情,无人证。
相比前作腐国小清新【潜水艇】,理查德·阿尤阿德的这部新片更加的风格化,但是改编陀式的剧本还是显得有点平庸。舞台化的布景、灯光和烟雾效果营造了一个诡异复古的世界,一些日语的老歌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的不真实,加上整个电影里人们性格的冷漠刻薄,故事也渐渐的走向了心理悬疑。★★★
风格,设定以及颇多细节的地方都很有趣。
全片无日景、无自然光、几乎无外景,从影像到叙事、音乐、表演,风格都极为诡谲。但又将阴郁、压抑、惊悚、孤独、绝望、忧伤、幽默等情绪与氛围融合地恰到好处。片名译得有些误导,内容虽有关自我认知与整合,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分裂”。前半段觉得堵眼睛、堵胸口,险些弃剧,后半段竟然看哭了。
institutionalized,说了一个被彻底规训的近乎严酷苛刻的制度世界里,一株孤单的灵魂如何突围而不得的故事。讽刺的是,这样一个被规训的世界里,偏偏是那些真诚而透明的个体是被惩戒的,反而那些带着无脸面具的投机者得以酣畅淋漓地“自由”生存。
哪里有看的啊????????????
8/10。比《宿敌》还彻底戏剧化的影像实验,相比前者把精神分裂的病因归罪于影视作品对人类思维的异化,本片则在于深入开掘机械式重复的反坞托社会对人民渴望爱与被爱的抵制。气氛严肃压抑又让人觉得滑稽,用奇特的魅力缓慢铺展出角色间的对抗冲突。不足之处是节奏的断裂感太强。
片名原来可以这么烂啊。宿敌好歹走了悬疑路线,不是直接剧透人格分裂,这片名字就告诉你人格分裂,本身是个封闭式环境连个太阳都没,节奏又是文艺路线,没啥高潮,还用片名把悬疑去掉了。米娅说那个跳楼的人一直跟踪她,我就猜到结局了,本以为会有恐怖游轮或者爱死机那一集一样走个循环,结果高估了,就是自己两个人格的较量,内向胆小vs外向胆大,搏击俱乐部拍出了神,双重人格拍出了枯燥。还好杰西够帅,米娅够漂亮,爱情线也很水,豆瓣标了惊悚,我是没感觉到惊悚。
太过精致了,反而会缺少浑然天成之感。故事的逻辑,和心理刻画都把握得很好,导演越来越风格化,期待下一部,
还蛮喜欢这种复古型神经病的……光影、场景都很不错……驼背少年好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怎么回事……
卷毛和米娅的定情之作。为了独一无二,你能走多远?和Enemy一样是关于双重人格,但趣味性和闪光点增加了许多——虽然主题没怎么get到我。配乐请点120个赞~
跳楼的时候光打在他左边脸,然后又打在右边脸,仿佛让他变成了两个人。隐约记得其中一个阴郁懦弱毫无存在感,另一个轻佻自信却受大家欢迎。完全相反的性格下不能共存 所以呀他总是想杀了他。但是 到底是哪个杀哪个?这答案到他把自己鼻梁打断了也不得而知 不管怎样都好 只要活着 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吧。卷毛杰西演得真好 米娅真好看!
2021.09.13→2021.10.21:机缘巧合之下发现坂本九歌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Sukiyaki》是《双重人格》电影原声带第一首而关注并打决定观看这部电影。故事与我预期的类似《搏击俱乐部》《致命ID》的风格不同,个人感觉也不够有意思,影调常让我有种在看《1984》的感觉,而“跳楼”戏则联想到《盗梦空间》…… ★★★☆
卷毛最佳表演,理查德·艾欧阿德牛逼,感觉有点像韦斯·安德森,不是说风格啊气质啊故事啊,是一种节奏深处的味道。看到这样高成熟度的风格化个性化作品,真是幸福啊。
【7.4】风格化非常强的一部片,全片大部分都是室内场景,所以场景都是夜晚,加上昏暗的灯光和黄色的色调真的看的人挺压抑的。也有不少黑色幽默,就是剧情上缺少起伏,不然应该可以加分,卷毛演的也很棒。特别最后那里,配合上配乐真的非常棒!感觉这个译名是不是翻译错了,这完全不是人格分裂吧。
剪辑师和配乐师真的太有想法了,怎么看都是部癫狂的创新神片,分不高真的是因为很多兄弟没看明白吧格调很压抑,越往后看越是放肆的剪辑,切!就硬切!硬切从不服输,配乐真的值得一赞,音效也很有特色,高潮小提琴的左右声道交错处理真的有爽到。特写居然占了很多的镜头篇幅,永远臣服于卷老师的台词功底和细节把控
好奇怪的电影,虽然是2013年拍的,但充满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类似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那种古早科幻feel。剧情么就那样,精分什么的已经不稀奇了,不过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卷毛搞水仙真是天降之喜,嘻嘻嘻。
【B】我就是喜欢这种风格化的玩意儿,气氛太绝了,角色全程处在阴暗不明的低调非自然光之下,压抑虚幻的不真实。至于故事,哦,其实我没咋看懂。。(但就是觉得很好看)
ummm... 电影节进场和小卷毛擦肩而过。
还是得益于陀氏的好故事以及对声音和剪辑的运用,剧本改得其实算是一般,个人还是更喜欢潜水艇一些。当然场景设计什么的很有想法啊!艾欧阿德说是从《花样年华》来的灵感(东方、密闭空间),有点意思。就是笑点太冷了有点跟不上趟,杰西果然不论在哪里都能把角色变成自己的(话唠)。
杰西·艾森伯格的演技太赞了!片中暖黄色的灯光塑造着淡淡的孤独和隔离,90多分钟,只有几个人物的电影看得高潮迭起。啊啊对了,还有Blu的声音环绕耳边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