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第一部自導自演的片子,是一部男主角內心折騰悔恨卻又同時看得出嚮往完成踢踏舞夢想的片子。
劇組是由導演親自從500明專業舞者中挑出最優秀的團隊來演出,導演本人也與舞者們集訓,才能抓住踢踏舞的精神。
電影最後有小驚喜轉折,但在那之前可同時享受24分鐘的踢踏表演,全是請踢踏界舞王來編舞的。這種貼近生活的片子我個人很喜歡,沒有商業片大起大落的劇情,卻有每個角色細膩的情感描述。
一部日本电影。由水谷丰自导自演。和片名一样,讲的自然是踢踏舞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踢踏舞星渡真二郎摔断腿后,自暴自弃,每日借酒消愁。几十年后,受老友毛利之托,组织一场踢踏舞的最后演出。这机会使得渡真精神一振,拿出《爆裂鼓手》的劲头,从甄选演员开始,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残酷训练,和毛利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踢踏舞演出。
围绕着准备演出这条主线,描绘了 当今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渡真选演员时,只看舞蹈水平,不问其它。于是各类人物纷至沓来。有打工的苦力,有时常犯哮喘病的富家小姐,有很会跳舞的胖妞,也有夜店的牛郎。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难言之隐。而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对于舞蹈的热爱。对渡真来说,他所追求的正是在这些新一代演员身上延续他的梦想。在演出准备时遇到资金困难时,他说:“重要的不只是钱,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为此他拖着病体,竭尽全力,带领这些年轻人去寻求舞蹈的意义,走向更高的境界。他说:“我只是想,把他带到还没见过的世界,我已经去过许多次,他也可以的。他可以带观众一起飞翔。”这种感觉,也许只有把舞蹈看做自己毕生宿命的人才可以体会到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是毛利。他身为剧院老板,一个商人,本能的动机应该就是获得利润。但他更是深深热爱着舞蹈。尽管一直欠债,尽管一次演出并不能让他还清债务,他仍然组织了这次最后的踢踏舞演出。为此他四处奔波,积劳成疾。他病床上他仍然向渡真打听演出的进展。渡真没有回答,而是在他的床边跳起了舞,毛利也伸出手指呼应着。病室窗外的镜头拍摄着这段感人的场景,而他们的对话也因此没有声音。是啊,对舞蹈的热爱,对老友的情谊,难道还用得着声音来表达吗?这种“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友谊,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最后的演出前,毛利坐着轮椅致辞,回顾着他自己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这个舞台伴随着踢踏舞所经历的光荣、挫折、胜利、惨败、竞争、嫉妒、友谊。这场最后的踢踏舞,是失败者最后的舞蹈,也是胜利者最后的舞蹈。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并不算十分出色,有太多的“不出所料”。但除了励志之外,也可以体会一下失败者那种“悲欣交集”的情感,体会一下踢踏舞的无穷魅力。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
踢踏舞产生于爱尔兰的民族舞蹈,我们曾经熟悉的“大河之舞”就是由爱尔兰舞蹈团演出的。多表现欢快、乐观的情绪,在爱尔兰的表演中,更重视韵律和节奏,一百多人在台上蹦,发出的是一个声音。更讲究的是腿脚的变化,可是由于上半身动作很小,所以影响了腿脚也变不到哪儿去,逐步有些程式化的倾向。踢踏舞传到美国之后,融合了非洲舞蹈的一些特色,更加自由流畅。我本人首次接触踢踏舞,就是从美国电影《雨中曲》、《小叛逆》、《白夜》开始的。没有那么多固定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习惯,神游八极,手脚并用,幅度很大,创造了许多新花式。自由的运用肢体抒发情感。前段时间看电视上采访一个八路军老战士,回忆在延安时期,由斯诺夫人亲身传授踢踏舞,说到此,这位当初的小战士现在的老头子不由自主跳起来,一招一式也蛮有味道的。相对于爱尔兰的踢踏,我更喜欢美国的这种风格。
影片用了24分钟来展现这场踢踏舞。其中不无精彩之处。一些节目糅合了华尔兹、探戈、美洲的桑巴和西班牙的弗拉门戈的特点。甚至还有霹雳。最后那个被弹簧忽悠上去的动作,好像还有点杂技的味道。弗拉门戈本身和踢踏所表现的情绪相近,糅合起来可以不露形迹。其它的元素嘛…….总是一种可喜的尝试吧。而日本人的这种尝试,不知道为什么,却犹如贫家美女,虽极艳丽丰逸,终乏富贵态。隐隐感觉到他们的那种不自信。梅先生早就说过,改革很好,但要“移步不换形”。如果成了四不像,丧失了原有的特色,还不如踏踏实实看“大河之舞”呢。
本人评分:6.5。
2017.6.20 之前没注意看是什么年份的电影,想着要是是九几年的就原谅它。真的欢乐好声音+lalaland混合,都说主演像杨宗纬,不觉得像好声音张玮吗!海选的部分真的很燃,但是最后的表演真的只有十几年前会觉得wow的水平,还以为是什么大戏,结果就是幻灯片加串烧。很多配乐部分莫名起来,人没有跳的时候你不要打拍子啊!姑娘走在楼梯上听到后面开门说不定是邻居呢!唱什么i love u啊!有些情绪推动的地方感觉配乐太欧美了不符合日本电影啊,又不是水怪升起来了。虽然舞蹈部分真的都很赞,居然是今年的电影不能忍。而且故事也有点俗套好猜,说是儿子的时候心态都俗崩了 这不是作弊吗!莫名其妙哪来的主角光环!而且很明显是好结局,但是最后跟过世好友说话画风突变,而且整体的时间线也感觉不是很顺畅,一开始以为乱序,后来发现完全顺的不行了。
但是最后要夸一下电影节,是唯一一次在国内看电影放完字幕才亮灯,而且观众鼓掌两次,还不够嗨。希望对不关静音的老头老太多加管理!!
虽说是毛利找的渡要演一场最后的踢踏舞,邀请渡为他圆一个梦。不如说是毛利为了唤醒沉睡中折翼天使——渡真一郎。
毛利说,我想起你年轻时跳舞的样子。可见在毛利心中,渡依旧是当年的踢踏舞台王者。
渡有个情人,情人生下了一个儿子,遗传了渡的踢踏舞天分。但是渡本人不知道。毛利安排了渡父子的见面,但是机缘不巧,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海选,渡失去耐心走了出去。但是儿子依旧在跳,轻快的舞步仿佛敲开了渡的心灵。第二次见面还是海选,儿子因为打工迟到了,被魔鬼教练渡赶走。渡本来不想再让儿子参加最后的表演,但是毛利一再坚持再给他一个机会,因为“从他身上看见了你年轻时的样子”
毛利在筹措资金的时候操劳过度,导致心肌梗死入院治疗。渡去看望他,在窗边看着昏迷的他。然后回去独自承担了资金筹措的工作。再去看望毛利时,他已经醒来了。毛利问他最后的表演筹划得怎么样了。渡没有说什么,只是帅气潇洒地拎起了拐杖,手舞足蹈一番。病床上的毛利也跟着渡的节奏摇起了手指。挥舞之间,这是两位老(基)友多年的默契。然而渡没有说他遇到多少困难,被投资方拒绝多少次。出院之后的毛利,看着台上台下忙碌的渡,“还是那个爱耍帅的人”他带着笑容吐槽着。
历经波折终于实现了最后的踢踏舞表演,演出前两位老友在后台握手。毛利说:谢谢你,帮我圆梦。渡点了点头:好梦才开始呢。此刻的毛利和渡心里都是幸福的。
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毛利心脏病再次病发,他却坚持留在剧场看完表演。这是对渡指导的表演抱有无限期待,这种感情超越了生命。死也要死在剧场里,毛利也许就是这样想的吧。
我特别爱舞蹈,虽然自己跳得不咋样,但只要遇到舞蹈题材的电影一定不会放过,于是毫不犹豫地点开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且评分7.0的《最后的踢踏舞》。妈呀!一细想这是我看过的第三部日本舞蹈片,日本舞蹈电影这种非常小众的类型片竟然被我不经意间遇到了三次,我都被自己惊到了。
《最后的踢踏舞》的主题是以踢踏舞对抗死亡,这种用舞蹈续命的电影,谁看谁疯狂。一个酗酒成瘾的瘸子和一个随时心脏病梗死又濒临剧场关门的老板,这两位共同的人设是无论事业还是健康都生不如死,结果靠一场倾尽全力的踢踏舞演出扭转了生命的颓势,完成了一生的使命。画面很美,只要一切入舞蹈场面就让人热血喷张,激情难耐,即便是甄选演员也好排练也好,全部是要死要活地燃烧生命,燃的程度可以和《爆裂鼓手》相媲美。你没有看错,是踢踏舞,一种结合非洲土著和爱尔兰民族舞的舞蹈,让八竿子打不到的日本年轻人跳出了意想不到的美感,这种美感和颜值、身材、性感啥的一点关系没有,只和生命的蓬勃活力有关。
感动之余,不得不回顾之前看过的另两部日本舞蹈电影,一部是《扶桑花女孩》。《扶桑花女孩》拍摄于2006年,电影的背景是1965年福岛县的煤矿小镇磐城,因面临时代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煤矿相继关闭,失业不断增加,世代靠挖煤为生的百姓生活艰辛,苍井优等矿工女儿们为融入新的“夏威夷娱乐中心” 计划,开始学习草裙舞。六十年代的日本人活得如此不堪,又如何在奋斗中崛起创造了八十年代的辉煌?看矿工女儿们露着肚子跳草裙舞自然就能明白,为了生存啊,为了吃饱肚子还能为什么?在为生存的搏命斗争中绽放出青春的灿烂,很苦涩,也很伟大是吧?这部电影里的苍井优完全没有偶像包袱,穿得破衣烂衫,脸上都是煤灰,是挣扎在底层倔强不服输的日本女孩,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舞蹈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片中的草裙舞也完全没有风尘味,只有纯纯浓浓的乡土气。
另一部舞蹈电影是《谈谈情跳跳舞》,这部日本电影拍摄于1996年,讲的是大都市里油腻大叔跳交谊舞跳出人生意义的故事。一位朝九晚五的大叔因为生活空虚,用学交谊舞来抵御刻板平淡的日常,最终在舞蹈中发现了爱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部电影多处讽刺调侃面临中年危机的大叔们,颇有喜剧效果,节奏感就如片名,谈谈情,跳跳舞,哒哒哒,哒哒哒,诙谐轻松的华尔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尚年轻,常看不懂那些热衷于搂搂抱抱泡舞场的中老年们,原来他们是在用舞蹈对抗行将来临的衰老和死亡。
从六十年代经济转型期顽强生存的《扶桑花女孩》,到九十年代经济发达精神空虚的《谈谈情跳跳舞》,到今天经济低迷传统剧场面临崩盘的《最后的踢踏舞》,这三部电影还真是反映了战后日本半个多世纪不同时期的社会危机和人的抗争,一个由低走高又由高走低的时代三部曲,也是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三部曲,是不是给今天的我们有所启发?
这三部电影的舞种,没有一个是日本本土出产的,尤其踢踏舞和草裙舞都带着浓浓的美国味。日本文化对欧洲和美国文化的感情在经历了二战之后变得复杂,从一味痴迷崇拜到战争中的对手,再到战败国的耻辱,虽然这些舞蹈都存在经由本土化的包装痕迹,但是也都保存和延续了舞种原本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说是发扬光大,可见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纳能力。试想如果这些舞种在本土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没有经过足够多的普及,何必大费周章拍成大众化的电影。尤其意外的是踢踏舞,最辉煌的时期当属20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走向没落,却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超出想象。大和民族是那么爱舞蹈的民族吗?他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拍舞蹈电影?是因为隐忍沉默得太久了吗?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多极赋歌舞天赋的民族的国家却没有拍过一部正经的舞蹈电影呢?太多问题希望日后再作仔细研究。
另外,《最后的踢踏舞》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剧场行将消失,传统剧场演出的市场在今天的时代正在走向衰败,这个电影正是讲了如何去拯救剧场的死亡,似乎电影的创作者希望告诉我们的答案是让年轻人重新回到舞台上,完成二代艺人的换班,但电影却非常有效的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答案,拯救剧场的方式是让剧场呈现在今天的屏幕上。
只有深深地崇拜,人家能拍出每个方面都如此至臻完美的作品,电影俨然被当作一件工艺品来隆重对待。老剧院行将就木,踢踏舞是闪耀的灵魂。坚守的人们不曾放弃自己的尺度,新鲜的血液才会感受到被尊重。牛郎或者富家千金,肥妞或者社恐患者,踢踏舞是他们求生的灵魂。致敬雨中曲的舞蹈带来完美视听享受。
不算新鲜的题材,配角们的故事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唯有最后三十分钟的踢踏舞表演给予了这部电影洋溢的生命力。
水谷丰是真的爱电影,TAP片段到处都散发着他对电影的那股热情!<相棒>的老搭档们纷纷登场应援,共同帮他完成了40年的电影梦!只可惜,本片的剧本确实出现了不小的问题,人物塑造缺乏深度,不必要的“电视剧故事”穿插得太多,略有遗憾
6/20@影城2厅 无片可看的工作白日档随补。水谷丰相当规整乏味的代际圆梦舞台片,前半类《爆裂鼓手》之严苛,后半群戏过散。结尾十来分钟SHOW好看,但也几乎止于此了。有意思是近于胶片的偏暗+高对比色调,不知是否2厅增益。 #SIFF20
看的时候真的没觉得是2017的新片, 我以为是很久之前的老片。
半部嬉皮片,半部青春片。美术很好,剧情略逊。剧场文化是有魔力的。隔着玻璃看水谷丰和岸部一德在病房里的无声对话绝妙。突然发现岸部一德很像我已故的外公。
一个因为失误而变成瘸子的脾气暴躁、内心温柔的魔鬼导师,一群对踢踏舞有着生命的热情的舞者,小人物在磨灭梦想的各色庸碌生活中依然怀揣热血,天才在舞台上的光芒绽放,一个让人忍不住也沸腾起来的故事。最后半个多小时犹如现场表演,很是精彩。
剧本是真不行,两个老头,两男两女人物塑造都没立起来。
本来挺喜欢踢踏舞,看完这个硬是齁住了
【上海电影节展映】踢踏舞版的《欢乐好声音》+《爆裂鼓手》。充满激情的踢踏舞训练及表演都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的热烈冲击。剧情则中规中矩,符合套路,也稍显冗长。电影三星,片尾精彩的踢踏舞表演加一星,真是好看,仿佛在剧场看表演一般震撼,实打实的真功夫!
本来是三星,多一星给结尾,会跳踢踏舞的演员很难找吧,主跳长得好像杨宗纬啊
如果我也被人生中的一个失误耽误了十多年,还能否如此潇洒的结交晚辈,打破噩梦。全片对白不多,全凭踢踏舞的声音来交流。一个追梦青年的故事加上一个圆梦老人的故事,很响亮。
欢乐好声音与爆裂鼓手的故事,日本小人物追梦的内核,最后表演稍显冗长了些,但看到这群人在舞动,贫道没来由地热泪盈眶了。最后吐槽下放映的字幕好差,附加的绿色小字辣眼睛,而且画面还有重影,险些以为是渡喝酒后的艺术表现ヽ(`Д´)ノ
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很不连贯,像这种杂牌军应该有更多故事和趣味可以挖掘,但从头到尾太平淡了。为啥会有曼联队歌?
表演挺精彩。但前面剧情空洞又琐碎、人物简单。
剧本零分 不是说要演“最后”就把全员私生活拉入泥潭动弹不得 “利用他人来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这个行为太极端 不是随手加个身世就能圆满 群像毫无凝聚力 whiplash也令人反感;然而我终归是爱歌舞题材的 最后完完全全奉献了30分钟的show(说好的罗马斗兽场呢?)舞台布置面面观 雨中曲桥段 top啊 赛高
当别人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是不是也一种完整呢。
摄影和叙事都生搬硬套且用力过度。
第一次看《相棒》以外水谷丰的作品,还不错,舞蹈很好看。人生当如踢踏舞一般,热烈而保持节奏感。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