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是这次让我惊喜的一部电影了🎬主要是它的反转是让我一开始没想到,但是结合我在柏林生活的经历又觉得其实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故事主要发生在白日的酒吧,男主是个小有成就的演员,有富裕的家庭环境,正准备去伦敦一个很难得的面试机会。因为觉得没必要早去机场就准备在以前经常去的酒吧喝杯咖啡,了解一下更多剧本的创作再走。(虽然后来也发现他根本一直叫错了酒吧老板娘的名字)
酒吧位置在我很喜欢的Rosenthaler Platz
在吧台男主碰到了一个怪怪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被他的话语所吸引,又气的跑走(◐‿◑)但每次还是回到了Zur Brust(酒吧名字)留了下来听他说他的故事,最终跟自己密切相关。而这个人就是每天观察你的邻居,而他忠心希望你不要再大笑,不要过的那么好了。
结尾也让人觉得生活无奈。你其实根本没有秘密可言……
Daniel BRÜHL 自導自演處女作就進柏林主競賽,看了之後覺得挺有意思劇本寫得相當的真好,宛然如獨幕劇般的九成場景都在酒吧內、主要的角色就兩名(外加幾名可愛的小配角)幾乎藉由對話提供的訊息來推進故事,每當主角選擇離開酒吧,總會有一件事讓他回到酒吧中,然後衝突與矛盾升級,情緒也會愈佳攪動。
《鄰危不亂》中每當一個話題的開始與結束都是有著精心的設計,舉例當他鄰居試圖用個手勢、啤酒、SHOT開啟新的對話,多數都有其意義,每個怪異、挑釁、令人好奇的方式開啟的對話,這都是導演所埋藏的小勾子,來引起觀眾的好奇,讓他們想知道這個人到底在做什麼,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外,也是隱藏訊息,所以我們才知道當初進來簽名的小孩,在遠景中與鄰居聊些什麼、為什麼酒吧老闆娘看主角的眼神是那樣。
回到劇本的主題上《鄰危不亂》除了碰觸了當代最紅的階級的議題,調侃了當代主流的英雄電影文化,最後還是回到了主角看似成功背後混亂的人生,這個看似成功的巨星竟然與這個不得志的東德人有著異樣的相似,儘管兩人是如此互看不順眼,但還是一同飲著那個SHOT杯,我想這也是《鄰危不亂》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吧。
《法比安》外,另一部德国片《邻家》,也是意外的惊喜。在storytelling的布局和手法上出乎意料的好,直到最后,卡带里那首男配唱的摇滚一起,你终于知道了导演的意图和这部片子的意义,它不是你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平庸的男女主出轨的故事,也不是德国上流或中产的不堪或焦虑,而是失望,是 失 望 ,那种本来满怀希望地奔向希望之地,然后却被希望之地抛弃的deepest的困惑、不甘以及无处可诉的怨宥,无地可去的悲壮。柏林墙倒塌后,这是一个曾经为之身陷囹圄,为之而战的渴望自由的东德人的绝望。这是一个哲学层次的现实主义悲歌。
作为Daniel的处女作,这部还是很惊艳的。虽然影片有几处设计十分刻意讨巧,但是完整、有趣,并且没有放弃探讨深层问题。苍蝇、飞镖游戏、蓝牙耳机、甚至酒吧的象征都有迹可循,十分精巧。基础整齐罗列的场景也恰到好处展现了当时的气氛。最为可贵的是他试图用浅显的个人冲突表现不同阶层、背景人群之间无法交流的困境。
最直接的冲突就是两位“邻居”的身份。在旧社区里的改造大平层,富有的新移民直接插入了窘迫的原住民的生活。这个拥有玻璃外墙,独立天台和电梯的豪华公寓,在老街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冒犯。很显然Daniel作为演员平时是无视邻居的,甚至,他在“闹中取静”的户外揣摩角色、讲电话本身,是不介意甚至欢迎注视的。那么,自然而然,这也同样吸引到了负面关注(unwelcome attention)。
酒吧同时也探讨了东西德的历史与背景下的微妙分歧。Daniel早年的代表作是东德安全局题材的电影,应该是自诩为此做了许多调查,尽量贴近那个时期的人物。但是被在东德生活的邻居直言,根本不是的。“没有那么坏,大家都是普通人。”甚至,里面邻居Bruno对于私生活的调查,询问技巧,与东德时期的高压政治一脉相承。然而,推倒柏林墙之后,政府的出尔反尔,资本家的介入,让这些受过极权统治的人又遭受了一轮剥削和人身伤害。这样背景下的光鲜亮丽的既得利益者,走进了一处充满酒鬼、乞丐、失业人群、夜班人群相拥取暖的群体里,怎么可能会是自己人呢?
其实这也是得意人与失意人的冲突。一开场的Dan,意气飞扬,步伐轻快,语气轻浮,一切尽在掌握,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试镜前拿到剧本更多的信息。然而,在他计划的“独处”时间里,先是演技被人挑挑拣拣,又发现了生活被人窥视,看到了“皮裘下的虱子”,最后发现自己极深秘密也被人翻了底朝天,最后逼出了狼狈暴戾的自己。这样看起来,是对手Bruno赢了吧?但是最后一个镜头,Bruno的伤口,凌乱的头发,和泄气的举动无不表示:不,Bruno早就是,仍然是,并继续是一个失意者。毁灭别人的快乐并没有解决他的困境。
影片略微展现了演员与观众的冲突,不过这不是重点。
总而言之,我非常享受这部限定场所限定演员的电影,并期待Daniel之后的作品。
2022.01.23结构不是很好,“铺垫”显得过于冗长与沉默,前半小时让人感觉看了得有一个小时……不过影片里的一些小细节很有意思,而且这是我看过的对“明星”的心理刻画得最为真实、坦率的片子,不得不感叹:德国人民真是耿直啊!Daniel简直没给自己留一点情面。
自嘲是自嘲,自恋是自恋……
告诉你千万别跟默克尔之类的东部同胞套近乎
再鋒利一點就好了。
剧本和演绎相对一板一眼 依靠核心人物对话来推动 不沉闷 略刻意 人物塑造上 没太多可以诠释的 展开方式还算有趣 即使没多少打破期待的东西.
文本挺轻,其中关于大量传媒梗和自嘲。搬到剧场里确实比电影要合适多了。看完改编的舞台版,再来看电影。节奏要好些。放在电影里被人诟病的内外景变成舞台双人对峙+实时摄影;各类配角被揉成一个完整的流浪汉;老板娘的围观常驻且更连贯,布鲁诺的抽丝剥茧变得更有压迫感。
1.9 让人不舒服
63/100。#Santiago#男人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动物,即使光鲜亮丽的画皮被撕了个粉碎也要头破血流地维护自己仅剩的那一点可怜的自尊心。 @2021-08-20 23:55:48
Daniel Brühl的导演处女作,但感觉更像一次随兴而至的实验,我还在期望他可以在更大的作品里施展自己的创作抱负(《西线无战事》EP已经是其一,未来定会有更多);容易想起《百年酒馆》,也似《百分之十》的调调,更或者是《婚情咨文》系列男女主角置换为两个德国男人的放送。选择士绅化或者特权的话题讨论略微大而无当,但两人有火花和张力,把整部电影以及“揭晓与否”行进到最后;偶尔转场跳脱出室内戏可能带来的厌倦,也没有那么笨拙。
丹布同学曾经说过,“没有一个聪明人会觉得那些喜剧好笑但是它们在德国却非常成功”。现在他把这个吐槽的功力用在了自己身上,剧本里喜剧部分(自黑部分)是足够好笑的,一些槽点甚至是精准的(十年前还能算个好剧的某剧)。配上导演自恋地自我展示小细节,作为电影明星研究项目看还挺有趣的。德国翻拍百分之十必须要有他,然后加进去对自己导演水平的新吐槽。
前一小時的戲劇張力還是很强烈的。但越强烈接著又用同樣的手法,就開始有點精神疲倦。特別累。因爲大多數時間都是得靠觀衆透過兩位主角口中的對白去想象整個過程。(而且這應該是個劇場的劇本吧)如果能把這種張力平均鋪墊在全片上應該還好。
Daniel 当然是一个 arrogante Typ, um bloß nicht arrogant zu wirken 而 Peter Kurth 也是很标准的 Ossi Opi 可是这样的剧本推进模式 Kehlmann 写出来难道就能达到自己骂自己很严重了 观众就别骂了的效果吗?gentri 的问题 俯拍邻里 仰拍电梯 进而抵达隐私与传统 Stasi 的技能不够还要搞鳄鱼眼泪的 Affentheater 疲惫够了
自嘲加自恋。顺便吐槽了超英电影,东西德问题,阶级问题。富人阶层夫妻关系一地鸡毛也要维持表面的平和。
令人疲倦
邻家 有点像 爱情神话,都是把某个城市背景做到了极致。虽然不太认识丹尼尔布鲁赫,但电影里拿他作品自黑的确是开篇吸引观众的笑料。其实也不知道柏林这三十多年发生了什么,但电影里关于强拆和下岗又是熟悉的东西,也猜到东柏林大概和我们走过同样的路吧。有了这两个背景再去看 邻家 就很好看了,而且很极致的集中在一个酒馆里,和爱情神话徐峥的小洋楼也没太大区别。只是这种城市题材会让地理不好又不愿开眼看世界的人产生很大的隔膜感,只能当成一个不成功的惊悚片看,当然是低分。
套路真的很陈旧又充满夸夸其谈急于展示的小聪明,丹尼尔布鲁赫到底能不能走出这间酒馆了?真是神烦里面的每一个人。
3.5
虽然是常规长度,但对于这个内容来说还是长了点
3.5 主线并没有特别意外,但细节意象特别丰富,估计一半心思都花在这上面了,甚至包括出租车上短暂的音乐。大叔未言尽却清晰的身世拉扯出这个城市与国家的变迁。大叔乐队的歌好好听
绝对是让人很烦躁很不舒服的电影,和电影中人物一样,看完之后烦躁不堪。片子没啥剧本,就是把观众从不舒服上整,对话写得也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