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外卖员,交押金,收入低,时间长,没合同,工资不固定,等订单焦虑,竟然还有开车送外卖的,你们这城市是有多远啊。第二集,网站客服。工资低,任务多,没合同,工作保密,仅够维持生活,陷入恶性循环。第三集,内容审查员。上厕所次数和吃饭时间严格限制,审核内容给工作人员心理造成创伤,内容保密。 以上这些都不陌生,资本就是逐利的,只要没有监督,人类会被吃干榨净,然后去吃下一波。 第四集,专家分析,一方面告诉消费者,我们都是AI自动处理,高效准确。另外一面工作都是人工在做,是大量的低工资长时间的人工劳动,还要告诉你,你做的工作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工作都是AI做的。 给平台工作的人,我们这些用平台的人,只要在使用他们的产品,都在给他们产生数据,这些免费的平台,数据才是他们看中的东西。写到这里,我也是在给现在的这个平台贡献数据,都是数字的囚徒。 也许有一天,数字机器被喂饱了,黑客帝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吧。佩服那些在反抗的人,祝你们成功。
几点感受:
1.Uber送餐员、脸书内容审查员、迪斯尼和google信息维护员、苹果公司分析员等等,这些人拿着底薪,干着辛苦枯燥的计件工作,被大公司严厉政策捆绑和要求的同时,有些人却连基本的人身保险都得不到,如送餐员路遇车祸只能风险自担,有一位送餐员摔掉一颗牙没钱治,不得不满大街找牙。
2.互联网巨头和跨国公司以及它们的外包公司通过否认或无视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以从中长期获利,这趋势仍在增长。
3.虽然觉得我们祖国的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的非常辛苦,但至少挣得还成,就这片子看来,Uber家的实惨,只能是一些年轻学生做做兼职而已。
4. 所谓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后却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干着辛苦落伍的计件工作在维护,莫名讽刺。
前三集分别描述了Uber和人工送餐员(和人物杂志今年最优秀的报道困在系统里的骑手不谋而合了)、Google和提升算法精准度的数字劳工、Facebook和违法内容审查员的困境(这个困境甚至不是伦理困境,类似于窃听风暴等,而是实实在在的审查violent视频的审查员受到了心理创伤,却没有任何保障),展现的是公司和劳动者的新时代的雇佣和对抗。这本是老生常谈,但在看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想过劳动者面临除了低薪、过劳以外还会面临哪些困境。这部纪录片非常简短又清楚地展现出,现代劳工关系回到了劳动法、工会被创造前的劳工关系,劳动法被各大跨国公司规避而形同虚设的现状。第四集则是反溯问题的原因和寻求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专家解读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概念盛行真正的危险(而并非大数据、人工智能本身的危险)。
危险: 1. 数据时代打工人被迫相信自己的工作将消失,而在消失的时间被迫接受极少的工资和极低的保障。
“这些数据平台最高级的把戏一方面在于,是让消费者或者使用者们相信有自动的数据处理程序,有自动算法,但是实际上通常来说这些任务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另一方面,他们想让数据工人们相信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工作。” “鼓吹、预言人工劳动即将消失,但是实际上人力劳动还依然无处不在。”因此,他们并不用“为工人们实际付出的工作价值买单,以及给予工人们合理的劳工保护。” “现在他们重新引入这种过时的劳动力管理形式(包工),并义正辞严地说‘抱歉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您的工作将会消失,不管怎样您的工作其实并不是由您来完成的,真正的工作是由机器、人工智能完成的。总而言之,这些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消失,这些您现在还可以靠着动动手指就赚一点小钱的工作。’”
2. 数据时代打工人在获得极少的工资和极低的保障的同时,也在为替代自己的机器打工。
另一方面,也就是更令人不安的一点,“这些都是在为流程自动化做准备”。
3. 用户甚至也是打工人,不止是像是《Social Dilemma》里说的“你的注意力是你作为商品被平台展售”的观点,而是用户本身生产数据就是在做「免费」的数字劳工。
“这些平台的用户其实也是在生产数据,和那些拿着或多或少的薪水的数据劳工一样作者完全相同的数字劳动,完成着完全相同的生产数据任务。”
4. 大数据时代没有真正的隐私。
吹哨人证实,手机在每一天监听、记录。这是真正的1984。
(另外,这个吹哨人同意出镜的那个镜头太勇敢了:“我可以把脸露出来,因为我希望会有人像我一样站出来,这是自我保护的第一步,然后我们才能做出反击,因为我们知道,这完全是不合常理的,这是不正常的,它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应当是理所当然的。”)
纪录片中采取的抵抗手段: 1. 组织工会、协会:工会真的是、也应当是劳动者的保护,也应当主动成立,主动保护。 2. 建立新的合作的工作方式:建立扁平的工人的非盈利合作组织,共享收益。
很短很精炼的纪录片,很新颖的观点(对我来说)。形式也很赞,每一集前后都用敞亮的工作环境、衣着光鲜的都市男女说着大公司常见广告语,忽悠话术集锦。栏目名字叫Bullshit,栏目收视是在(竖)比(中)心(指)。
讽刺力Max了。
纪录片讲述了法国的外卖骑手,外包者,内容审核员。他们的工作回到以前的计件工作,他们大多依靠网络,不需要出门,在不限制地点依靠平台交付给他们的工作。工作人员拿着手机等着平台发任务,没有任务就没有工资,没有底薪没有保障,没有劳工合同。自己每个月的生计问题都由平台决定。这种工作十分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这些工作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自己是一个大学生,十分想找一个兼职贴一下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就上网注册了类似作业帮答主的工作,开始斗志十足,打算着自己花一些时间就能赚一笔钱还是不错的,但是平台商就是这样,资本家只追求利益,为了用户满意,开始有各种限制。自己为了那微薄的收入有时间就一直开着手机,不断刷新,希望有题可做。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 纪录片里面总结的很好,这些数据工人真的很像“隐形人”,用户觉得面对他们的是人工智能在为他们解决问题。资本家也觉得是自己的自动化计算在不断的完善。这种人仿佛没有立足之地,没有给他们正当的职业正当的身份。他们存在网络也仅限于网络。
2021年2月,英国最高法判定Uber司机属于该公司雇员而非零工。基于5点理由:(1)运费是由Uber所定,司机无法议价;(2)合同条款由Uber所订,司机无权干预;(3)在App中,司机是否接单受到Uber公司限制,且接单率受到监控,比率不同会有相应奖罚;(4)Uber会控制司机的服务方式,如果客户评分太低,合同会终止;(5)Uber限制乘客与司机的交流,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乘客和司机建立额外联系。
法国人对于现实的敏感程度的确有传承
通过对“数字劳工”群像的透视,揭示了当下这个远非智能的大数据时代,算法的表层下其实是一个个人,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的、没有合同保障的工作。这个纪录片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还是讨论资本对人的压榨,而不是数据对人的支配。之前想到了很多点,这里面都点到了,只是没有展开阐述而已:( 但是,我倒觉得在这个时代,数据就是一种资本,就像居伊德波认为景观的积聚替代了资本的积聚一样,大数据的积聚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资本,数据遮蔽真相、物化一切。
谢谢,不太喜欢法语了。
虽然平台现在被视为资本主义实体,但是其作为政治概念起源于乌托邦运动。什么时候才能等来真正意义上是公众资源的平台呢?(P.S. 两位主持人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拍摄的瞎扯淡公司宣传片特别美轮美奂,令人心向往之,从而更具有讽刺性。)
数字机器才是终极BOSS
看了两集 没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了 比较一般 但还能奢望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奴隶
10/16@杭州
非常扎心,看起来先进的科技公司,在劳工关系上退回了19世纪,一边对外谎称一切都是算法自动生成,一边对实际的劳动者说你们的工作马上就会被取代,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压榨工作者,让他们在几乎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为微薄的报酬日以继夜地工作……
人工智能,听起来是很高大上的词汇啊,正如它字面意思上所解释的那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人工大于智能,而这里的人工就是数据工人,可以是外卖员,内容审核员,数据标注员,语音分析员,也可能是其他相关的职业;关于内容审核员、数据标注元这两年才在招聘网站上火起来,之前不多,应该是之前的数据量不多,需要的人少吧,现在面临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所以需要数据工人的岗位就多了起来吧;之前了解过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工资太少没有去,说实话,工作的薪酬就够维持生活;数据工人至少还有薪酬拿,而我们这些免费提供数据的人连工资都没有,在数据的时代里,你我又何尝不是数据工人呢
角度很棒,但受限于篇幅还是浅了点。
同一个世界,同样的困境。
工人的劳动不单是在现在被剥削,而且他们工作中上传的信息恰恰是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意味着越努力越促成自己彻底地被抹除和取代的未来。工业革命时的人们冲进工厂砸烂纺织机,幻想回到手工织布的小农经济;而21世纪的快递员、清网员呢,又能做什么?
让每个人相信自己的价值可被替代,如此工作直到真正可被替代的那天。
外卖骑手/人工客服/审核员/争取权益资本把人异化,工人必须团结怎么说呢,只能感叹国外还可以真的为此付诸行动“所有所谓人工智能的工作,都是人工持续地喂养机器。”
数据 不该成为资本剥削个体的帮凶
外卖、客服、内容审查、ai打标…为了给机器增添点人情味,永远也摆脱不了底层劳工
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本意用来服务人的技术,变成了剥削人的工具和手段。
一男一女两位莫名其妙的主持张口闭口一大段自以为高段位的黑色幽默讽刺段子真是尴尬到奶奶家
揭露共享经济大数据年代的一些丑陋现实 内核仍是亘古不变的金字塔顶端为了巩固位置 甚至恨不得往上面再加层 从而把脚底处人不当人的压榨剥削 (以我平日在里昂叫Uber Eats和Deliveroo的频率 搞不好见过片中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