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弃兵

全7集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伊斯拉·约翰斯顿,玛丽埃尔·海勒,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马辛·多洛辛斯基,雅各布·福琼·劳埃德,比尔·坎普,马修·丹尼斯·刘易斯,罗素·丹尼斯·刘易斯,克洛伊·皮里,摩西·英格拉姆,哈利·米尔林,多洛雷斯·卡波里,贾妮娜·埃尔金,帕特里克·肯尼迪,克里丝蒂安·赛德尔,阿克姆吉·恩迪福尼恩,塞尔吉奥·齐奥,丽贝卡·鲁特,弗雷德里克·斯特罗门格,索菲 麦希拉,威廉·霍尔伯格,埃洛伊塞·韦伯,约翰·施瓦布,朱丽·帕德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后翼弃兵 剧照 NO.1后翼弃兵 剧照 NO.2后翼弃兵 剧照 NO.3后翼弃兵 剧照 NO.4后翼弃兵 剧照 NO.5后翼弃兵 剧照 NO.6后翼弃兵 剧照 NO.13后翼弃兵 剧照 NO.14后翼弃兵 剧照 NO.15后翼弃兵 剧照 NO.16后翼弃兵 剧照 NO.17后翼弃兵 剧照 NO.18后翼弃兵 剧照 NO.19后翼弃兵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后翼弃兵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沃尔特·特维斯的小说改编,这个成长故事探索了天才背后真正的代价。20 世纪 50 年代末,年幼的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被遗弃并托付给肯塔基州的一家孤儿院。她具有惊人的国际象棋天赋,同时对政府提供给孩童的镇静剂上瘾。贝丝被自己心中的恶魔所困扰,在药物和痴迷的双重作用下,她变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技艺高超且富有魅力的弃儿,并决心打破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建立的传统界限。江户前的废柴精灵黄河守墓人女人的肚脐犯罪心理2017德惠翁主爱与生命之间黄飞鸿(1973)六月灯的三姐妹13朵玫瑰女神捕之局中局超感猎杀:圣诞特别篇大马士革时间语义错误痛症医师车耀汉绝桥智多星可爱的小农场第一季被遗忘的天使圣诞玫瑰(国语版)开国将帅授衔1955拳职妈妈黑帮之境第二季艾德的私人频道樟帮主厨的餐桌 第五季牢狱鸳今天可能有点辣霹雳战神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鸟鸣机器人老爸孤注一掷:巴西国家队民国密档之死亡守则女仆的露天咖啡厅本宫今天不加班学长,我看你好眼熟侏罗纪公园3 (普通话)神偷谍影双枪假面人女人四十玩说唱

 长篇影评

 1 ) 原型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剧情走向的个人理解

《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改编自Walter Tevis在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很明显,故事受到了1972年国际象棋世纪之战(the Match of the Century)和来自美国的棋王Bobby Fischer人生经历的启发。Harmon的棋手人生,基本就是女版的Fischer。

Walter Tevis(1928-1984)是一名美国的英语文学教授和作家。在退休后搬去纽约市以前,他在肯塔基州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电视剧中,女主角Beth Harmon的家乡也是肯塔基州。

Tevis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和许多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在60~80年代被搬上大银幕并广受好评,《The Color of Money》帮助主演夺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则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被评价为最棒的科幻小说之一。

《后翼弃兵》一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项目,尽管如此,因为作者于1984年去世,改编之路却十分不顺。在90年代和00年代2次项目失败之后,我们终于能在2020年见证了该剧的成功上映。

1972年的世纪之战,是当年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来自美国的Bobby Fischer向上届冠军Boris Spassky发起挑战。由于从48年起USSR棋手开始垄断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到挑战发生的72年已经有24年,而且这24年正好是冷战开始并逐步加剧的时期,所以这场冠军赛吸引了来自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远超过往所有国际象棋赛事的关注度。

当Fischer比较轻松的摘下了冠军桂冠之后,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阵营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国际象棋热潮。来自商界和政界的关注紧随而来。

由于Fischer的坚持,本场比赛的奖金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25万美金。从这场比赛开始,由于奖金的大幅提高,职业棋手终于可以完全将下棋作为终身职业,而不是仅仅作为爱好的第二职业。

最终,这场比赛引发的浪潮,将国际象棋推上了国际智力运动之王的王座。

在世纪之战中夺冠的Bobby Fischer,可以说是二战后最离经叛道的国际象棋大师。在棋盘中,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他被同时代的棋手称赞为“全能棋手”,棋艺风格接近完美无缺,没有任何明显的短板。在棋盘之外,他是个让人很难喜欢的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个十足的疯子。

作为一个终生争议不断的天才,Fischer的出生也隐藏在阴影迷雾当中。

他的母亲Regina Wender Fischer是波兰裔犹太人,出生于瑞士,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成年后,她去德国看望哥哥,之后辗转前往莫斯科第一国立医学大学学医,与德国生物物理学家Hans-Gerhardt Fischer相识并于1933年结婚。1938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Joan Fischer出生。1939年,Regina带着女儿回到美国,而她丈夫并没有相随。1943年,Fischer出生,全名Robert James Fischer。1945年,经过长期的分居,Hans与Regina最终离婚。

2002年,《费城问询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的两名记者发表调查报告,证明Fischer的生父是来自匈牙利的犹太裔数学家和物理学家Paul Nemenyi。但Regina本人一直没有承认过Fischer是非婚生子。

在Fischer的童年,他的生活可谓十分艰难。

母亲Regina在莫斯科的学位并不被美国社会承认,于是她重新读了医护专业硕士,并一直从事医护方面的工作。然而Regina的工资并不足以养活一双儿女,以至于Regina不得不向Fischer的生父Nemenyi寻求帮助,后者于是每个月支付给她儿子的抚养费。1952年Nemenyi去世,Regina甚至写信给他的长子询问,是否有遗产留给Fischer。

1949年,6岁的Fischer和他姐姐Joan一起开始自学国际象棋。

Fischer的进步非常快,以至于到第二年,母亲Regina就试图在当地报纸上发布消息,寻求能和儿子一起下棋的孩子。《布鲁克林鹰》(Brooklyn Eagle)报没有发布这条消息,但是帮忙把Fischer介绍给绰号“美国国际象棋校长”的Hermann Helms。

1951年,前苏格兰冠军国际象棋大师Max Pavey到美国参加表演赛,Helms安排Fischer成为大师在车轮战中的对手之一。Fischer坚持了15分钟败下阵来,吸引了大量观众,其中的一位,布鲁克林国际象棋俱乐部(Brooklyn Chess Club)主席Carmine Nigro,成为发掘Fischer的伯乐。

Nigro将Fischer招募进他的俱乐部,并亲自教导他。成名之后,Fischer给予了Nigro非常高的评价。

1952年,Fischer参加了他棋手生涯的第一次锦标赛,由Nigro在自己家中举办,这一年Fischer刚刚9岁。55年,Fischer加入曼哈顿国际象棋俱乐部(Manhattan Chess Club)。

1956年,他开始参加霍桑国际象棋俱乐部(The Hawthorne Chess Club)的活动,接受大师John "Jack" W. Collins的教导。也是在这一年,Fischer获得了他的等级分(rating),1726。

从56年开始,Fischer开始了他的正式比赛征程。

3月,他代表the Log Cabin Chess Club去古巴参加公开赛,并作为国际大师Norman Whitaker的次席,两人一起为俱乐部赢得了对抗赛。7月,Fischer夺取美国初级国际象棋冠军赛的冠军,在他13岁那年成为这个比赛最年轻的冠军。之后的一系列公开赛,Fischer虽然负于许多成名高手,但也在比赛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年底,Fischer收到了第三届Lessing J. Rosenwald Trophy Tournament的邀请函,这个锦标赛只邀请12名美国的最佳棋手参加。在这场邀请赛中,Fischer成绩止步于第8-9名,但是却下出了一场“世纪之战”(The Game of the Century),并因此赢得了brilliancy prize。

57年,Fischer以½–1½小负于前世界冠军Max Euwe。5月,他的等级分达到了2231,比去年高出了500多分,并使得他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国际象棋大师(master)。8月,他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国际象棋公开赛冠军。之后,他受邀请参加美国国际象棋冠军赛,并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冠军赛冠军,此时距离他的15岁生日还有2个月。这个冠军也为Fischer赢得了国际国际象棋大师(International Master)的称号,并使其等级分达到2626,全美国第二。

接下来的1年,Fischer为了去莫斯科而努力,主要的阻碍是家庭囊中羞涩。Regina试图写信给USSR领导人,但回信来得太晚。为了筹款,她带着Fischer参加了一个电视游戏节目,得益于母亲成功的运作,Fischer终于拿到了去莫斯科的机票。在莫斯科,Fischer横扫USSR棋手,最后阻止他连胜的是Tigran Petrosian,5年后的世界冠军,绰号“Iron Tigran”。

然而,Fischer的USSR之旅结束得并不愉快。尽管被官方列为尊贵的客人,但15岁的Fischer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很快,他的“these Russian pigs”的言论激怒了官方,使得他不得不离开USSR去往南斯拉夫,为参加世界冠军赛做准备。

58年,Fischer通过the Interzonal,拿到了the Candidates Tournament的资格,不过他的第一次世界冠军赛就此止步。

58至67年,是Fischer国际象棋职业棋手的蜜月期,他遨游在各种公开赛、锦标赛和冠军赛中,赢得了8次美国冠军赛冠军,4次代表美国出战奥林匹克大赛。

在此期间,Fischer基本上荒废了他的学业。很可能因为母子对USSR的不同态度,Fischer与Regina的关系也破裂了,后者搬了出去,留下16岁的Fischer独自居住。

到60年代中期,Fischer的职业棋手生涯也开始难以维持。由于多次冲击世界冠军失败,他开始信奉阴谋论,指责USSR和犹太人设计了针对他的阴谋。在棋手职业之外,Fischer的反犹倾向越来越明显,并且加入了宣扬末日降临论的Worldwide Church of God。60年代后期,Fischer多次半退役。

1969年,Fischer决心重出,再度挑战世界冠军。这一次,他成功了,世纪之战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世界冠军。

但哪怕是在冠军赛的决赛中,Fischer的奇行怪论也多次严重影响了赛程。赛前Fischer的多种不合理要求使得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比赛根本不会成功举办。在比赛开始后,第一场Fischer负于上届冠军Boris Spassky,第二场他干脆缺席,让Spassky枯坐4小时后宣布获胜。Fischer的缺席激怒了比赛举办地雷克雅未克的民众,他们去美国大使馆门口游行,最终美国国务卿Kissinger电话Fischer才让他返回赛场。

当然,在棋盘之中,Fischer依旧是王者。他基本上比较轻松的击败了Spassky,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棋艺,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返回美国后,Fischer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人们视他为击败USSR的英雄,纽约市设立了Bobby Fischer纪念日,杂志封面是他,电视节目邀请他,总统提出接见他,商界向他提出了超过5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亿美元)的代言合同。Fischer拒绝了总统接见和代言合同,但电视节目和杂志的收益他应该还是收进口袋了。

但是在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比赛会是Fischer最后的高光时刻,甚至也是最后的正式比赛。

Fischer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Worldwide Church of God的事业中,以至于到1975年Anatoly Karpov向他发起挑战时,他已经3年没有参加过一场正式国际象棋比赛。由于害怕输掉冠军的头衔,Fischer向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FIDE,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checs)提出了3点条件,FIDE只愿意接受其中的1条。于是,Fischer拒绝参赛,Karpov成为没有赢得挑战赛的冠军。此后,Karpov用余生证明自己的冠军实力,他成为参加过最多高规格比赛的世界冠军。

Fischer的Worldwide Church of God事业由于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而破产,尽管这个事业很可能给予他精神动力让他在雷克雅未克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之后的Fischer沉迷于反犹和阴谋论,对东西方两大阵营都满怀怨恨。

1993年,南斯拉夫邀请Fischer和Spassky举行一场非正式比赛,奖金500万美金。Fischer轻松赢得了比赛,拿到350万美金。但因为此时南斯拉夫正因内战而被美国制裁,Fischer不听劝阻执意前往南斯拉夫使他成为通缉犯,此后他开始流亡生涯。

2001年,Fischer在电台节目中盛赞911袭击,引发全美范围的反感浪潮,因此被美国国际象棋联合会取消成员资格。

2004年,Fischer在日本被逮捕,美日政府为是否引渡他争论了几个月,此时冰岛政府伸出援手,给予他冰岛国籍。此后他一直住在冰岛。

2008年,Fischer离开人世,临终陪伴他的是他过去的棋友。


额,本来说简略介绍一下Fischer,然后主要讨论Fischer和Harmon的异同,结果一写就写了这么多,虽然基本都是抄wiki...

好了,下面才是我想写的正文...

首先两点,一是Harmon有没有精神疾病、如同Fischer那样,二是Harmon是不是必须借助药物才能维持高水平的国际象棋棋艺。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第一点,Harmon没有精神疾病。全剧中,Harmon只在吃药后出现幻觉,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异常,基本可以排除导演认为Harmon有精神疾病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编剧和导演是一个人,Scott Frank,他之前执导过《无神之地》Godless)。

第二点,有一定疑问。在第7集中,Townes劝说Harmon不要用药,并且按照他们的语境,此时Harmon身边是没有药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最终战Harmon击败Borgov时,是没有吃药的。

基于以上对Fischer真实人生的了解和我的两点分析,以下是我对本剧在最后2集剧情走向的批评意见。

1.在剧集结尾,Harmon下了送她去机场的车,自己一个走在莫斯科的街头,最后找到一个下棋者聚集的广场,跟一个无名老人下一局棋。从这个开放式结局来看,似乎Harmon要留在USSR?虽然我们从Fischer的例子来看,USSR确实对这些来自西方的大师棋手比较宽容,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Fischer母亲的USSR背景给他提供了不少方便和保护,而Harmon则完全没有Fischer那样的人脉。随便改变行程?没有KGB跟随?这也太幻想了吧...

况且还要考虑一点,Townes也被邀请到莫斯科了。这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的人质吗...KGB不敢对Harmon怎么样,收拾一个小记者还是随便的吧...Harmon真就敢这么随便吗...

2.在第6集后半段,Harmon出门吃了餐饭,点了一杯吉布森纪念养母,看到歌手跟生母长得很像(此处存疑),然后就崩了?就开始疯狂酗酒?这没有道理啊导演。刚才在家Harmon还认真研究棋谱准备比赛呢,这转折也太突然了吧,简直就是导演说此处要有女主崩溃,然后她就崩了...

按说Beth要酗酒,从巴黎回来就应该酗酒了。然后那时正好碰上养父渣男表演要收回房子,冲淡了她的情绪。然后,按照逻辑说,她应该更努力的打比赛赚钱才对啊!我一刷的时候看到这里,还以为Harmon买房子的钱都没凑齐,真是气得想跳进屏幕一巴掌把她扇醒,“小姑娘你钱够么你就在家玩颓废?!”剧集里也确实表现出了Beth有钱方面的问题,不然不会偷高中女同学的那一袋子酒。那这就更难理解了,对不...

3.导演在把Beth打到人生谷底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昔日孤儿院的朋友Jolene。喂,你们不觉得Jolene这个角色的回归,也太天使了么。要钱有钱、要情有情,Beth缺啥Jolene就给啥。啊这...导演你这样拍,是真不怕观众出戏啊...

4.由Jolene的回归引出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Beth对Mr. Shaibel的态度。按剧集的安排,Beth借完5美元之后,就再也没和Mr. Shaibel联系了。喂,这,这不是忘恩负义么?导演你没考虑过人物形象崩塌么...

综上,把234联系起来,我个人的感觉,这里剧情走向是有点崩的。那我也不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来重新编排一下这一段。

首先,Beth从巴黎回来就开始酗酒。一段时间后,Beth已经喝得天昏地暗时,律师找上门,养父渣男发作要收回房子。OK,这里Beth的应对,和剧集里一样,卖光从前的高消费产物,把钱赔给养父。结清之后,Beth应该干嘛,肯定是继续比赛赚钱啊对吧。但是,因为她这时酗酒,所以她开始在赛场上失误,最终在某一次比赛中因为酗酒而输给一个不那么有名的对手,或者是输给以前的手下败将。

那么这里涉及到一个对职业选手的理解,即,什么样的失败是职业选手难以容忍的。如果按剧集里的表现,按导演的理解,似乎Harmon就是一场都不能输,输了就会自暴自弃,按她的说法就是不能赢Borgov就只能躲在家酗酒。可是这是不现实的啊大哥。职业选手怎么可能不输呢?上面我写的Fischer的历史,那他输的可太多了,对不对。而且吧,国际象棋的输赢,本来就是多次对局中算比分,也就是说对局是肯定互有输赢的,冠军只是赢的最多输的最少的那一个,而绝不是一场不输、也不能接受自己输一场的那一个。虽然剧集为了观看体验,把多次对局改成了单次对局,但导演你也不能改变国际象棋的竞技精神,玩什么一场都不能输啊...

所以说,按我的理解,Harmon输给Borgov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她因为酗酒而输给比自己弱得多的对手。

好,那么现在我们给Beth的坑挖好了,她应该怎么爬出来呢?我觉得,她自己爬出来,绝对比Jolene来天使拯救,要“好看”得多。

具体Beth自己要怎么爬出来,还是以Mr. Shaibel的去世为契机,但是这里要把Beth从来不联系Mr. Shaibel这个黑点改掉。按我的想法,Beth应该会一直联系Mr. Shaibel,当然她不愿意回孤儿院,能理解,但是她可以写信、可以电话啊,对不对。那么她和Mr. Shaibel一直联系,到Mr. Shaibel去世,她应该可以作为最亲密的关系人之一,去帮助组织葬礼。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Mr. Shaibel的简报墙,遇见Jolene知道她也一直在关注Beth的棋手之路,甚至还可以让Deardorff也一直关注Beth,所有这一切加起来,让Beth幡然醒悟,原来她不是一个人走在孤独的道路上,虽然养母和Mr. Shaibel先后离她而去,但还有更多的人在支持她、鼓励她,甚至是以她为榜样,就像她在肯塔基州锦标赛遇到的那个专门来看她的前女棋手一样。OK,我觉得这一套下来,给的正能量足够了吧,比剧集里安排的要稍微强那么一点对吧。

那么我对剧情走向的改编,到这里结束了嘛,没有~

继续讲一讲我的安排:Beth忙完Mr. Shaibel的葬礼,但是她已经错过莫斯科邀请赛了。于是她奋发向上,闷头猛刷比赛,终于到2、3年后,在世界冠军赛上再次挑战Borgov(这里可以致敬一下Fischer,把比赛场地放在雷克雅未克,或者放在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之类的中立国家),然后一场大战,按照Fischer VS Spassky的世纪之战的规格,经典复刻一下。第七集的那些桥段,都可以放到这里。得胜之后呢,Beth也可以像剧集那样,拒绝回美国接受总统接见,而是就地散步,找个路边摊对弈一局。

为什么是2、3年后再挑战呢?因为我希望看到Beth的成长,希望她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棋手,一个能承受失败的棋手,一个把下棋作为终生职业的棋手,能够像 Borgov在巴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的那样,“I'll likely die with my head on the chess board”。而至于为什么不把结局设计在USSR而在中立国,上面问题1那里我已经分析过了。

好了,碎碎念完毕,撒花!

 2 ) 套路还是好吃啊

美剧《豪斯医生》,男主team里唯一的妹子知道自己的在校成绩不如黑小哥,质疑豪斯为啥把自己招进来。后者回答说,因为你极其漂亮,像你这么漂亮的人,想要什么东西只消动动小手指就行了,何必还需要聪明何必还要那么辛苦读医学院,所以你一定damaged

后来team大换血,新来的妹子是个双性恋而且基因带享廷顿症,更加damaged。同时撸剧的小伙伴就表示这太cliche了,同组的男医生怎么就不用damaged,除了黑小哥有过少年犯案底,其他几个都好家好室有房有婚。

我说因为同组的男医生丑啊,丑就够惨了。像Chase那种好看的,中间不是也要让他“坏掉”。你想一个人,如果智商180腿长180家里还有钱供伊上医学院并且毕业不多久就进了全美顶尖的诊疗小组,那这人还有什么故事性?出现在屏幕上就只是为了让观众普通如我们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吗?

小伙伴眼珠子滚了几秒“这种人在玛丽苏剧里遍地走,普通观众不是都很爱看吗,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嫁一个从此人生巅峰”。

所以嘛,我就说,女性角色如果聪明的话务必要damaged,否则男女观众都不喜欢。

但就算damaged的女版霸总,也很难当上主角。世人对女性角色,在道德和外貌上的标准,比之男性角色要高得多得多得多。像豪斯医生,又老又瘸又秃(给休叔比心)刻薄冷酷还自私,观众仍旧在弹幕里疯狂想生猴子。同样是靠脑力吃饭的琼森警长(《罪案终结》),从第一季到第七季,观众始终在为她年纪大嘴大和品味差这三件事争吵,譬如说,为什么不找个年轻貌美的来演啊,找了个大婶为什么不好好打扮啊,她这么丑为什么还一直有人喜欢好奇怪啊,诸如此类。琼森警长必须得性格好才有活路。

除此之外,在很编剧的观念里,女人没有什么问题是来个男人解决不了的。一个不够的话,多来几个。无论什么女性角色,只要给她爱情,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就自然化解了,无论她因为什么缘故多么damaged都会在世界中心对她的爱人高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Anya有点过分漂亮了,虽然不是传统端正的路数,偏诡异精灵感(芙形嘴可太美了),但对我来说,这种程度的漂亮是让人物的魅力减少了一丢丢,Beth要是没那么美,会更有意思。但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个人设是个创举:把一个典型美剧damaged女性角色,放进一个日漫向的故事。把国际象棋换成围棋,把博戈夫看作“神之一技”,毫无违和感。

连节奏都很像:童年阴影,天才初显,升级打怪,遇到新的小伙伴,一战Boss挫折,得到小伙伴的帮助,二战Boss失败,突然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自暴自弃,在小伙伴的劝说下振作。最后一群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的小伙伴们,帮助主角战胜了Boss。

主角很年轻,一心一意搞事业。虽然美剧么,性生活是要的,但跟那些男伴们连个吻都没有,每次都是镜头一切就事后了,拍得一毛性欲都莫得。主角内心的不安与孤独感,配上冷战的背景,还有在美国(至少当时)不吃香的国际象棋,整个少年jump范就起来了。甚至连女主的爱情都有那种味道:一见钟情,然而对方是gay,就停在“并肩作战”的距离上,四舍五入,其实也可以算“羁绊”。

除了爱情之外,这部剧的人物关系都暖得恰到好处。或者说,出场人物绝大多数是平凡的普通人,譬如孤儿院里那个爱念诗的护工。他们本份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尽量不招惹麻烦,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别人帮助——谎报Beth的年龄给她一个发卡好让她早点被领养,或者明明知道她偷走了象棋杂志却不声张。他们却并没有泛滥的好心去乱管别人闲事,Beth被禁止下棋萨贝先生也不会替她求情,Benny那么想让Beth去俄罗斯也不会想着为她去筹钱。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是有利益的,是有矛盾的,但也是有感情的。很微妙。女主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定的好人,包括萨贝先生还有她的养母,都是互相试探过好一阵子,这就显得似乎人类这种动物总体上还是温暖的。

在这种无狗血的伪竞技框架里,女性作主角好处还挺多的。一则加大了挑战难度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战胜博戈夫的历史意义——如果是男棋手赢那就是一个美国人战胜了苏联人,而女棋手赢了那对世界一半人口都是鼓励,热血程度UPUP;二则在青少年期,天才男大约不会同养母形成这样一种互相依赖关怀但是不过份干涉的关系;三则是带货23333333女主的每一套装扮都值得拥有。

而且以下棋为名,也带观众逛了好几个城市。可惜巴黎出镜不多。

要说遗憾么,也是有的。就是关于国际象棋的解说有点太少了。是不是最后安排一个象棋课堂会比较好(噗噗噗)虽说不是竞技向的剧,但其实吧,一个人怎么下棋多少会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而且棋盘的64格里,没有政治也没有性别,只是智与智的较量。记者更看重Beth的女性身份,美国政府更看重她的美国人身份,慈善团体更看重她的基督徒身份,其实这些对她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身份。而博戈夫看她,就是一个对是一个棋手。她们用西西里防御用后翼弃兵来对话。女主下法上的变化,尤其她对兵和后的用法,应该更能直观体现出她的成长和转变。网飞这就很不寓教于乐。

PS:女主的腕表太好看了。

 3 ) 女人呐,没有一个开心的,结论是不要结婚生子,sad

女主角我们放到最后讲

1,女主妈妈

聪明,康奈尔数学系博士

偏执,拒绝丈夫的帮助,坚持带着孩子流浪

可以分析出,女主妈妈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但是因为偶然怀孕(后面女主说应该是结婚了),放弃科研,但是内心空虚,最终精神出了问题,偏执地拒绝所有人的帮助,带着女主流浪,生活潦倒。

女主母亲说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可以想象,这个错误是关于人生选择。

她是一个女博士,而且出身优渥,但是最终陷入婚姻和家庭,最终心态失衡。

一个没有追求的女性,婚姻和家庭会让她幸福,何至于心态失衡?

说明她顺从了社会对她的要求,但是内心却存在抗拒,最终走向极端。

总结,不要委屈自己,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而委曲求全,你可能会最后疯狂,尤其是聪明的女孩。

她不开心。

2,女主养母

某种程度上,女主养母和女主生母一样,都是放弃了事业,步入婚姻。

区别是,女主养母是因为自己能力问题,不敢登台,已经放弃了事业,然后步入婚姻。

但是她期待的婚姻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孩子。

因为失去了孩子,她开始酗酒、喋喋不休,没有朝气,最终也被丈夫嫌弃。

生母是因为内心对事业极度渴望而绝望,养母是即使放弃了事业,但是婚姻也不幸福,即使不渴望事业,还是不幸福。

如果养母婚姻生活幸福,估计她也不会不开心了,事业对她显然是第二位的。

可是啊,天不遂人愿啊!

墨西哥的情人,则再一次证明了爱情靠不住。

其实这里是对女主爱情观或者说世界观的启蒙。

她眼见着养母陷入热恋,又眼见着养母情人离开,她知道,男人靠不住了。

情人说是有事情要处理,呵呵哒,谁信啊,不过是玩腻了,真的要是爱,就留住养母呗,墨西哥和美国的距离,不算太难跨越吧?

就是玩玩而已,养母却是付出真心了,所以才会在情人离开之后一蹶不振,最终死在床上。

她也不开心。

3,女主高中同学

apple pi女性社团的老大,一个很美丽、青春的女孩。

高中毕业就结婚,推着婴儿车,到廉价购物中心买东西,曾经说过,绝对不会去那种平价店铺的她,询问女主gossip的她,最终,在婴儿车底下露出一大袋子酒。

等待她的是未来漫长的婚姻试炼,我们可以想象,已经开始酗酒了,未来能好到哪里?

她是一个意象:一个美丽的女孩,没有事业,早婚的结局是什么。

4,黑人室友

独立、有趣、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她是一个正面女性形象,而且是一个普通的,因为显然,她不是天才,但是她依旧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5,女主自己

女主拥有的三段感情,很典型。

初恋crush,结果发现是gay,你妈的你gay还跟我直女玩暧昧?!

第二段是疗伤+寂寞,不是真的爱。小天使男友也发现自己只是安慰剂,所以默默退出了。

其中一段,他本来准备表白,我感觉都可能求婚(其实我整牙齿都是为了你,我一直在等你,我准备.....)

但是女主及时打断了,这里她是拒绝进入稳定长期,导向婚姻的感情的,第一她不爱,第二她见过生母和养母的处境,知道女人结婚了玩完了。

第三段是benny,天才小少年,是正常恋情。

两个人势均力敌,女主明显是喜欢benny的,但是不到爱的程度。

亦师亦友、炮友、棋友,但是女主因为心里有人(初恋),所以谈不上全身心恋爱。

女主不能长期稳定走向婚恋,因为她身边就没有婚恋幸福的女性。

难道生母和生父相遇的时候不相爱?

难道养母和养父相遇的时候不相爱?

难道高中同学和丈夫年轻的时候不相爱?

但是爱情没有毛线用,生活会把一切爱情变成鸡骨架,丢了你舍不得,吃了你没有味道,熬汤吧,还麻烦。

尤其是对事业有追求的女孩子,你的不甘心以后会在你的婚姻生活中稍有不顺利的时候就出来吞噬你。

如果你有才华,那更糟糕了。

有才华的女性婚姻生活幸福的概率太低了。

如果你是个天才,那就开后宫吧,别指望婚姻生活了。

看完了这部剧,再一次证明,女人呐,结婚生子永远是下下签。

靠谁都不行,靠自己。

最后,电视剧不是生活,做人不能高估自己,如果你选择不靠人,选择独身,你要做好没有金手指,不是爽文女主的可能性,你可能和结婚了的一样惨。

生活没有救赎,就是干。

 4 ) Netflix塑造的体育精神

这部戏里,Netflix没有一味的黑俄罗斯,反而通过刻画俄罗斯棋手有气度接受失败,因为与女主这样厉害的对手交手而感到兴奋 俄罗斯百姓也没有因为国籍民族有任何唱反调的表现,因为是女棋手先是赢得俄罗斯女性们的喜爱,而后更是俄罗斯男女老少的崇拜。

而女主本身,真心爱象棋,不接受美国宗教团体的代言,也不愿意到白宫觐见总统,或者任何政治活动,反而在结尾处与真爱象棋的普通人俄罗斯人一起庆祝,俄罗斯人对象棋的热爱也感染着女主。Netflix这里塑造的体育精神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倾佩选手的才华能力,看到超乎常人的技能,不论性别,民族,政治,宗教,肤色。不政治化。在什么都要政治化的今天,只去关注人们本身,加深理解,也行是解决现实纷争的答案。

这部电视剧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追求理想和现实。如果才能只能支撑追求梦想的一小段路怎么办,女主是幸运的,天生自带光环,那些masters也是象棋界的精英,但是在竞技体育里只有输赢。所以很多热爱象棋也有才华的人最后选择了其它行业。认识自己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这个才华早点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

 5 ) 剧评 | 缺乏想象力的大女主剧情,是女性之光?

如果能被支持你论点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做太多思考。如果能被享有同样认同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努力去创造一个独特的自我认同。如果能被行为举止相同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
——摘自《我才不是女权主义者》

一如“爽剧”这个定义,这部剧是令人爽的,又好比片中女主所经历过的(不知是否完整呈现)的性爱一样,也是枯燥扁平和无趣的。

母亲遭遇车祸去世,被送往孤儿院,被收养后再遇养父母分居和离异,涉及冷战时代美苏的棋术交锋,外加一众前任能够毫无嫌隙地自称幕后棋术智囊团,这种爽剧的设置,不禁令人怀疑,是不是美剧的编剧,或者是原著作者都开始,或已经受到了国产剧的大女主剧情的荼毒了?

如果你能因为这部剧集喜欢上国际象棋,这无疑是很好的,如果你在看完一次次女主角瞪大眼抿着嘴托着腮如同能力开挂后的棋术表演后,仍然无法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但只要你为这一场演出产生过畅快的感觉,这也无可厚非。

《后翼弃兵》截图

但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对女性的认可和激励,带着这样的思维回到需要无时无刻背负荆棘和沉重负荷的人你,在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过是普普通通和平平凡凡,既没有命定的王子,也没有捧月的小矮人以后,你兴许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女性主义真的是那样的吗?那些夸它能够与《美国夫人》相媲美的人们,良心真的不痛吗?脑子真的还健在吗?

当女性主义变得空洞,就会发生这些事情:在任何人都觉得可以随意披上其外衣,以女性主义之名行不义之实。【1】

是的,即便豆瓣里有不少赞誉,评分甚至都突破9分,甚至还有因为女主性别而直接冠以“女性主义”头衔,并认为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女性的进步,但我仍然觉得这部所谓的爽剧,并没有承载到这些品质。刨去性别因素后,即将女主的性别换成男性,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一部极其普通的,有点香艳的棋皇成长打怪史。

《后翼弃兵》截图

仅仅只是因为主角是女性,就加上各种名不副实的赞誉,不知道是真的蠢还是真的既蠢又坏地消费者女性主义这符号。

要说她跟女性主义有关,把它放到跟《美国夫人》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离谱了,但也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这是对于女性主义的一厢情愿和过分苛求。

Beth Harmon的角色设置就很值得品评,天才和天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还有能够撑起各种引人羡慕的服饰的身材,面部妆容的平整程度有如搪瓷肌的洋娃娃,还有床上运动后仍然可以不凌乱的发型。

最后定义她的方式,是让她在男性占优势的领域里,战胜了最强的那一位男性。

《后翼弃兵》截图

但由于历史上似乎并不存在Beth Harmon这一号人物,与剧情比对起来特别相近的,是一个叫做Bobby Fischer的国际象棋大师,也曾经有过一部,关于其生平的传记《弃卒(Pawn Sacrifice)》改编的电影。

这不禁令我怀疑,是不是这些信奉女性主义的作者和编剧导演都已经逐渐确信,甚或是持续地自以为:女性,甚至是女性主义者的胜利,就是将体制内摆放着男性的位置,把男性替换成女性即可?

这么些的事实证明,原来各种有着女权理念或者夙愿的女士们,都有着如此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女性主义就是要完美,女性主义就是要比男人强,女性主义就是要在男性固有的制度内爬到高处,女性主义就是男女性别简单交换成为男性做男性正在做的,过男性正在过的生活。

《后翼弃兵》截图
力争上游并不是体制改革,你只不过是加入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圈子,并且让自己成为排除、剥削他者的人而已。换句话说,你,即便作为女性,也是父权体制的一分子【2】。

唯有先接受自己被边缘化的事实,我们才可以停下来思考,如果会被纳入体制,那我们到底想要参与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因为一旦女性被全面接受(而且这天或许即将来临),一旦我们开始拥有权力,而不是被权力支配,到时候我们就没时间停下来思考了。理由很简单:一旦我们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而且获得好处跟男性相当时,我们压根就不会在乎现在是换谁受苦了。【3】

所以,那些不够完美的女性,那些不是身在高处的女性,那些不够成功的女性,那些不能演绎凡学的女性,那些不能像男性拥有后宫一样拥有一种为其出谋划策的男友们的女性,都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了?

以及,我们竟然会去意淫和羡慕1960年代,某位女性近乎无意识的“先锋”行为。那只能证明女权主义在我们这里,走到此时此刻,真的还不如1960年的美国。

《后翼弃兵》截图

>>如何看待独立抚育子女的女性?

除了女主之外,这部剧集的其他女性角色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数学博士的妈妈(体面的职业),带着女儿独立生活、不依靠男人(选择脱离婚姻),这种高品质独立的姿态往往就容易被标签化为女权。

《后翼弃兵》截图

剧情最后透露的真相是,妈妈到最后怀疑是去找了Beth真实的生父寻求帮助,一个披着“超酷”外衣的高知女性,最后是在求助无门后,选择与Beth同归于尽。

《后翼弃兵》截图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过度吹捧女性的母爱和奉献精神的代价,至今仍有很多女性意识到,但仍旧不愿意承认或者相信的事实,是妈妈可能不一定有绝对意义,或者是全天候在线的母爱光辉,离异母亲的角色是最不适合独立抚养孩子。

但为什么我们的B计划是要想办法全部都靠自己?我们——作为个体——得要自己赚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下厨料理、发展并维持自己的风格与品味、决定自己的自由时间如何安排等等,直到我们离开人世。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社群、城镇、部落,以成立家庭与血缘连带关系。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家庭与血缘连带关系,以创造核心家庭。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核心家庭,以成为独立的个体。
《后翼弃兵》截图
然而,在这段路上,我们丝毫不曾认真考虑过,要打造一个相应的社会单位,提供我们替代过去那些群体所提供的支持系统。

确实,有许多支持系统明显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压迫上。社群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用来控制行为、维持一致性的系统:家庭则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确保女性维持温驯顺服的方法。但我们实在太矫枉过正了,只因为我们曾受到伤害,我们就因噎废食、全面拒斥整个体系,却从不停下来反思,这些系统多数时候如何帮助我们。【4】

在invisible women里提到,女性在家务以及照料家人的事务,属于不计算报酬的工作,因此必然要同时承担照料子女和养家糊口的工作,社会不倾向提供协助,而倾向认为无法兼顾是女性缺乏母爱和失职。

几乎在每个国家,妇女在所有非市场工作中都承担了不成比例的份额,而且总体上往往比男性工作时间更长"【5】

在欧盟,25%的妇女将照料工作作为她们不参加有偿劳动的原因,而男性只有3%。在英国,有年幼子女的妇女比没有子女的妇女就业时间更短,而男子的情况则相反。这与墨西哥的情况相吻合,2010年,46%有幼童的母亲从事有偿就业,而无子女家庭的妇女则为55%。男子的数字分别为99%和96%。在美国,年轻女性的有偿就业率其实相当高,但在成为母亲之后,女性有偿就业率急剧下降,或者是"正在逐步推迟"。【6】

第二问题,则是在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的开头有简单的叙述:

事实上,我的父亲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被许多人视为英雄。他经历了巨大的悲剧,而他却留在家庭当中,独自抚养他的小女儿。人们说他是多么的尽职尽责,多么的关爱。还能把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儿抚养成人。当然,很多人鼓励他再婚。每个人都有一个他 "必须见一下 "的女性。但从来没有人说他在颠覆美国家庭或美国社会;从来没有人说没有第二个父母会导致我辍学、犯罪、未婚生子、吸毒或酗酒。从来没有人说过,只有父亲一个人不能爱我和管教我。【7】

是的,对于离异的女人和婚外生子的女人视角,其实是有很大的偏见的。我父亲得到的一些同情和钦佩,固然是由于他是个鳏夫。但也是因为他是男性、富裕、白人的缘故。他不但没有被诋毁和鄙视,反而因为他的勇气、他的坚贞、他对家庭的奉献而受到钦佩。【8】
《后翼弃兵》截图

当我们只关注Beth作为一个天才曾经历过的原生家庭创伤,我们试图将她后续私生活的不堪(包括随意的性生活和滥用药物和酒精),简简单单地定义为是缺爱和原生家庭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察觉到——

作为数学博士的单亲母亲,本可以更好地培育她所生育的天才女儿。

>>被忽视的女性成就所需。

我们简单地想象和定义了天才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再简单地想象和定义了培育一个天才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一切好像都是与生俱来、命中注定的,是不是为了也让我们能更容易地接受,女性天才们陨落是自然、正常和预料之中的?

《后翼弃兵》截图
说女性可以从任何一个产业内部去“改变文化”,完全是一个彻底的谎言。就算女性是带着改革的心进入体制,那个心对于彻底改变体制也是毫无帮助。这个体制比你资深太多了。它所吸收的毒素已经比你所希望带来的改变还要多太多,就连让它慢下来的机会都没有。【9】

《后翼弃兵》将女主的人生放置在,本由男性占据优势和话语权的圈子当中,并且以成长打怪的形式,以一次次的挫败后的混沌和自我提升,最终打败了大boss一样存在的苏联选手Vasily Borgov。

然后,臆想出在莫斯科被一群苏联老百姓簇拥讨要签名的场景,连公园里下棋的老大爷都能轻易认出女主和喊出他的姓名(大爷的表情甚至都令我想起了至今如同迷思一样的景田太空水的某个广告),并且自鸣得意觉得这是女性的胜利?

《后翼弃兵》截图

在我们继续讨论到底是不是男女性别调换了就公平了的问题钱,我们可能需要先看看,女性之所以不容易在男性话语权更高的领取取得成功的案例——

英国妇女设计服务机构前主任温迪-戴维斯(Wendy Davis)对一袋水泥的标准尺寸提出质疑。她指出,对男人来说,这是一个舒适的重量--但实际上并不一定要那么大。'如果它们再小一点,那么女性就可以举起它们。戴维斯还对标准砖头的尺寸提出了质疑。'我有我[成年]女儿拿着砖头的照片。她的手都拿不过来。但[她的丈夫]丹尼的手却能很舒服地握住它。为什么一块砖头一定要那么大?不一定要那么大 '。她还指出,典型的A1建筑师的作品集可以很好地套在大多数男人的胳膊下,而大多数女人的胳膊却伸不圆--又有她女儿和丈夫的照片为证。【10】
《后翼弃兵》截图
标准的钢琴键盘不仅使女钢琴家难以与男同事达到的赞誉水平相提并论:它还影响了她们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乐器演奏家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女性音乐家因工伤而遭受的伤害 "不成比例",键盘手是 "最危险的 "之一。一些研究发现,女性钢琴家比男性钢琴家遭受疼痛和伤害的风险高出约50%;在一项研究中,78%的女性和47%的男性患上了RSI。【11】

女性不仅仅要在本不考虑她们先天因素所设置的规则中拼搏,还得在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中不恰当地审视自身所需。

当男性以“好女人/好女孩”来为女性贴上“适合结婚”的标签时,女性便已经在这种男性凝视下,着手开始自我阉割,以适应这优胜劣汰的规则。

《后翼弃兵》截图

Beth的继母显然就是这种社会环境下极其普遍的受害者,她过着《女性的奥秘》当中描述的郊区家庭主妇的生活。

她被阉割的前程和梦想,变成了日常生活无尽的空虚,她甚至被那些灌输过她“婚姻是女性的唯一理想/寄托/未来”的氛围继续灌输着“有个孩子你和你的婚姻肯定能好”的念头,而在领养Beth以后的母亲角色,也正是反映出她其实并没有特别热衷于担任母职的想法。

《后翼弃兵》截图

而生母企图同归于尽,和继母的有了孩子也不见得满足和幸福的人生,才是Beth无法对婚姻和生育产生好感的主要原因。

既没有体恤女性的生存处境,也没有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和可能(社区和群体上的协助,在当时实际上是存在的,在《阶级时代》也曾有过关于集体力量来养育孩子的社会氛围),我们抛弃了那些需要被看见的女性,却为了这种如同中了乐透一样的天赋和几乎一生顺遂欢呼。

>>性自由=女权的胜利?

这已经不是第一部剧集让我有这样的困惑了,所有女性解放的思想当中,我最提防的就是这种片面的性解放。

单方面从女性更改性别成了男性,以数量来跟男性进行绩效一般的比较,女人总是会错觉自己也可以有后宫的戏码,也以为拥有了后宫等于是与男性平等了。

《后翼弃兵》截图

Beth的好几次与男性间的互动(撇开我看的版本会有删减的可能),从她在完事后的状态来看,她不过是一个还没有真正完成性觉醒的多伴侣女性。

自由固然是觉醒的基础,但没有觉醒的自由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她充其量只是在很嬉皮地活着,但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得到些什么。这种性关系本身就乏味无趣,所以,从对于伴侣的工具人的性质作为考量,她最终能够持续保持朋友关系的前男友们,就不包括第一次体验的那个俄语课上的同学。

Beth至少是意识到了,相比婚姻、恋爱和身体关系,队友情谊反而更有价值一些,而这一套理念,本质上就是男性内部最根深蒂固的那一套思想。

>>因为是女性,所以酗酒滥药问题说好就好?

关于酗酒滥药的问题,其实美剧里有多许许多多的同类剧情,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作品就有《回归之路》、《我们这一天》、《马男波杰克》等,而且最令我好奇和感兴趣的一点是,这里也有刻板印象,就是这种滥用药物和酗酒的主体大多数白人男性群体(《马男波杰克》的配音也是白人男性)。

为了能够让Beth在这男性体系内向上攀爬显得更为自然,她便“必然”需要经历这群白人男性的最痛——酗酒滥药的问题。

《后翼弃兵》剧照
《回归之路》电影截图

但编剧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剧集数量来讨论这个问题,她变成了一个随时能打败各种依赖症状的神奇女侠,只要觉悟了就能戒除。

所以,Beth不仅仅是天才,还是一个超人,她的内在也像她那翻云覆雨以后仍然不会乱的头发一样,完美无瑕。

《后翼弃兵》剧照

我们企图塑造出一个令人欣羡的女性形象,然后再藉由她的性别,通过引起女性主义信仰者的欢呼,顺势将女性主义的准入门槛大幅调高——

你没有窈窕的可以驾驭时尚的身材、你没有精致的面孔和一丝不苟的妆容和发型、你没有来自母亲的天赋、你不够有个性不懂得离经叛道离群索居、你没有大房子付不起房贷、你没有被前男友众星捧月、你不能在男性竞争最激烈的系统内攀爬到高处,你没发说戒断就戒断酒精和药物依赖的能力……

你如果没有达到上述近乎苛刻的标准,你就不可以说你配得上女性主义者的称号。

是的,你不配

《后翼弃兵》截图

>>一点后话,

父权体制内的向上攀爬,

是否等于女权的成就?

近年我发现相一些披着女权主义的强行政治正确的片子也会得到吹捧,我不由得开始怀疑,我们已逐渐将女权主义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消费符号。

只要是女性担纲的那都是女性主义的作品,只要是大女主的都是女权主义在影视行业里的胜利,而这部剧集最变态的地方,是隐隐约约地将观众对于正确的女权认知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要天才要成功要在业内超越男性,或者像个男性那就是真正的女权意识觉醒。

《后翼弃兵》截图
当那些——姑且先称为传统的——女性们为女权主义者“感到抱歉”时,她们的作为跟我们其实相去不远。我们都以怜悯作为自我防卫机制,当我们对某人感到抱歉时,我们就不需要为对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相信的东西,赋予任何价值,也不需要去倾听他们对自己的信念有什么不满。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带任何偏见地,好好坐下来询问这些女性,我们所提供的东西哪里不够,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再往前走——不是朝说服对方改宗的方向,我们不能继续这样想了——相反地,我们应该进一步看见自己计划的局限:我们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也许这些女性的不快乐,跟我们的不快乐其实是相同的。【12】
《后翼弃兵》剧照
真正受到阻碍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我看了许多女性作家写的书以及许多女导演的电影,她们向观众展现女性角色具有价值的方法,是让作品中所有男性角色都爱上她。即便女主角身心受创很深、个性很难搞,或者为了进入亲密关系曾经经历过一堆鸟事,男性角色们还是会众星拱月,表达他们的心意,告诉她:他们随时都在,只要等她“准备好”,然后深情款款地望向她。【13】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剧情,能够让人觉得雀跃和惊喜也是够令人费解的。

《后翼弃兵》封面

参考书目:

  1. 《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Jessa Crispin著/柯昀青 ISBN 978-986178513-4 2020年4月1日初版;
  2. 《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Ruth Sidel著,ISBN 978-0-14-027693-0 1998年版;
  3. 《Invisible Women/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Caroline Criado Perez著,eISBN 978-1-68335-314-0 2019年版;

附注:

1. 【1】、【2】、【3】、【4】、【9】、【12】、【14】摘自《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

2. 【5】、【6】、【10】、【11】摘自《Invisible Women/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3. 【7】、【8】摘自《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

延伸阅读:

1. 《不只是厌女》/《Down Girl/The Logic of Misogyny》,Kate Manne著;

2. 《阶级时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Robert D. Putnam著;

3.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王晓丹主编;

4. 《婚姻史》,Elizabeth Abbott著;

5. 《女性的奥秘》/《The Mystique of Female》,Betty Friedan 著;

6. 《女人的一个世纪》/《A Century of Women: The Most Influent Events in Twentieth-Century/Women's History》Deborah G. Felder著

 6 ) 一个好汉三个帮,天才也是—不完全统计各场景下他人对Beth说的good luck

It’s chess that gives her the only real joy in her life. But she also needs love and emotional support from other humans.

一些小细节。按时间先后顺序。欢迎补充。

1. 大妈送还没从车祸里缓过来的Beth去孤儿院,临走前祝她好运。来自陌生人的安慰。

2. Beth被象棋协会的人带去高中比赛前, Jolene给了她自己最后的镇静剂。来自朋友的帮助。

3. Beth第一次心动, Townes没有像其他棋手一样小瞧眼前的小姑娘。来自帅哥的鼓励。

4. 崭露头角后第一次遇见Benny。 来自前辈的建议。

5. 终于到了可以买烟的年纪,只是当初写纸条的人去世了。自己挣了钱不用偷拿杂志的时候,老板悄悄说了加油。

6. 第一次对战Borgov,解说员现场的官方客套话,Beth有点紧张,镜头给了Borgov。

7. 比赛前一天Cleo的祝福。(都怪你叫她出去喝酒第二天比赛迟到了啦!

8. 看到Beth有能力自己买下房子,养父只好悻悻离开。这句带点惊讶和无能为力。

9.面对酗酒的Beth,Beltik有点伤心。朋友的担忧。

E04 Middle Game 和 E07 End Game 分别对应了Beth人生的低谷和巅峰,这两集中Beth失去养母,失去朋友,自暴自弃;同样也是她,冷静优雅,逼迫自己扔掉药物,想要赢并且努力。这两集中没有任何人对她说过good luck,幸运已悄悄来过。

养母和校工这两个代替了Beth的生父母角色也没有对Beth说过good luck,他们默默的陪伴和教导成为孤独天才永远温暖的回忆。这两个角色的去世情节真的是超级大泪点。

Borgov说Beth是跟自己一样的孤儿/生还者,但他们不一样。像Benny说的一样俄国人都集团作战互帮互助,Borgov的伙伴们在帮他研究对策,他的伙伴们是象棋高手/世界前列的大师,俄国人把象棋比赛的胜利当作荣誉。

养母不懂象棋,模特解压的方式是叫出来喝酒,Baltik和Benny各有特色但也不是Beth的对手,更不要说菜鸡双胞胎兄弟。Beth在比赛之前总是一个人拿出本子静静思考,她在孤独地战斗,她的伙伴是镇静剂和天花板。

但你不能说这些是没有用的。Beth一路走来直到最后的大战中,朋友们的支持与爱代替了酒精和药物的作用,弃子终成女王。

一个好汉三个帮,天才也是。这是本剧除了塑造了一个自我,纯粹,专注,美丽,强大的女主之外,最触动我的地方。

孤独天才除了象棋之外的伙伴。

 短评

妳必须要有天赋够努力才能逃脱层层桎梏,妳必须是万里挑一的女性才能在男权社会脱颖而出,没有比这更现实的了。

4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真的很爽。看到有人质疑女主为啥不还那10块钱,我其实挺理解的,对于感情疏离的人来说,不想断开和关心的人的最后一点联系总是这样,还了10块钱两个人的关系就彻底结束了。

7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力荐

只看了4集,觉得很一般啊。首先,它在割裂女性群体,把爱烤蛋糕派、对男孩子感兴趣的女孩子和聪明独立的女孩子作了完全的对比和割裂,这完全是一种male gaze; 其次,女孩所遭遇到的困境似乎也仅仅局限于偏见和流言碎语,而不像我的天才女友一样,直接反映普通女孩会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遭遇到的教育受限、骚扰、暴力等等问题,女主的认知能力发达到她只需要带着一颗大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始终觉得这片子带着一股男性视角的慕强臭气。

9分钟前
  • AprilRoro
  • 还行

我抽烟喝酒搞男人,但老娘是世界冠军。

12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不懂棋也不妨礙,甚至每一集裡面的棋局那裡都好好看,女主眼睛好大,像小鹿,好漂亮,棋局時候的BGM好舒爽,看完後還蠻想讀原著的。

14分钟前
  • 马里奥
  • 力荐

一口气看完居然有一种看完一部电影的感觉 爽剧

19分钟前
  • 清水和豆腐
  • 力荐

网飞的剧果然够给劲,女主一路的成长和升级打怪让人热血沸腾啊,最后终于赢了博戈夫那一刻要是她的养母也在就好了。

20分钟前
  • 黄焖jimmy饭
  • 力荐

日子那么苦,不看点爽剧留着腌苦丁茶吗?

22分钟前
  • elfish
  • 力荐

爽片,我喜欢!说土味也挺土味的。最后一集我还看哭了(泪点也很土味)

23分钟前
  • 路旁野狗
  • 推荐

太好看了吧!这部剧真的有太多话可讲,一两句是概括不完的,看得人真爽!就如同用聪明人的视角在看世界一样!太喜欢了!就像你在过一种人生,而你却还搞不懂人生时,你已经在人生的这条路上了。

26分钟前
  • 做到了才最开心
  • 力荐

7集展现天才成长之路,智力的优越性让他在学业中成为佼佼者,而在成长环境中的与象棋启蒙老师的相遇成为了她未来闪耀之路的起点,成长中也有苦痛,凭借自己的力量恐怕也难以脱离苦沼,但恰有朋友相助,儿时伙伴或者棋友、甚至国家助力,女主光环闪耀。。。感叹女主另一明智明的决定是学习俄语,最后和老爷爷们下棋那段真是太感人了~寻找到并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何其幸运,而它最后又会带你见到更好的人和景(理想状态)~

31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力荐

事实证明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35分钟前
  • 小虎大象
  • 推荐

下快棋那几段剪辑简直在告诉人们下棋也能非常酷。女主演得好棒,这张脸应该是好莱坞青少年组比较特别的存在了。所有配角也都各自散发光芒,对苏联人的刻画也很有意思。因为此剧还回忆起小学在校训练国际象棋并参加比赛的时光,那时人们还没有被智能手机占据心灵,书包里会放一盒棋盘。

39分钟前
  • 東急亞雪
  • 力荐

下半年最值得看的美剧,不懂国际象棋也一样看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天才女主,尽管也挣扎,但身边遇到的都是好人,有太多的机会剧集可以走向俗套的狗血,但都没有,只是keep on winning!

42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一口气肝完。女王凭借过人天赋和贵人与后宫相助,一路打怪升级击败毛熊,成为新一代象棋界顶流的故事。全剧基调和女主疏冷淡漠的性格一样,不煽情不流于表面,情感表达细腻又淡然。女主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和小情小爱,全身心投入象棋事业,这样的大女主剧请多多益善。此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是一大亮点。被丈夫抛弃毅然和女主一起开创事业的养母,同是孤儿出身靠自己努力当律师的黑妞酷飒闺蜜,身残志坚的孤儿院女院长,通透又洒脱的女模特等等。

47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力荐

网飞出品,多 半成品;这次却是久违的“丝滑”。神童,不神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棋盘是她的江湖。

52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非常好,奈飞终于出好剧了。超越了国别、政治、性别、过往,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五星推荐!十月必看剧目。

56分钟前
  • 和菜头
  • 力荐

国际象棋版麦瑟尔夫人+美国夫人+梅尔罗斯。最后一集好俗气啊但我仍然不能免俗地在每一个泪点留下眼泪。

1小时前
  • fushia
  • 推荐

一下午看完了,大女主爽剧甩艾米丽十条街。沉迷女主美貌无法自拔!好有气质啊!就是女主这么美又厉害为啥安排的男友都是穷鬼?二号男友就是下棋厉害点呗,长得好矮哦,还住地下室,事后张口闭口就是下棋😂。除了最后一位感觉还好点。七集是前男友联盟吗?都在帮女主团宠无疑了!就是有点心疼萨贝,真是世上最爱女主的人了吧?(我感觉她妈和她就是互相的依靠和利益关系而不是爱)拿的是祭天剧本吗?女主状态恢复的必走路线?女主为啥当初赢了比赛也不还钱,火了这么多年也没去看过人家这点感觉有点疑惑,不至于这么冷血无情吧😦导演刻意安排的嘛?

1小时前
  • 雅熙
  • 力荐

“男人会闯入你的生活教你做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比较聪明,多数时候。他们比较笨,只是教人做事让他们更有面子,他们会教你怎么把事情做好,尽管让他们吹,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

1小时前
  • 桃子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