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背景设定在2013年,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故事,聚焦如拆迁户、养殖户、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开发商、富二代、来中国的外国人等小人物,展开了一幅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电影中大量的使用沪语,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电影受众。不过语气语调还是比较地道的,也要感谢两位老戏骨的台词功底。
提到上海,或者更广泛一点的江浙沪,可能大部分影视剧着重打造一个都市丽人的奋斗故事,却鲜有表现高楼大厦之外的郊区、老破小等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老王是东部沿海农村千千万万养殖户的典型,勤勤恳恳地养猪就为了买个好价钱,相信努力劳作能得到回报,但确实最无力面对风险的一群人。一场瘟疫就能让一切辛苦付诸东流,只能默默承担损失,电视报道只关注这是谁的责任,却没有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窘迫。
拆迁户王招娣名字就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体现,不过电影里面没有过多关注。开发商与拆迁户的斗争其实是中西价值观念的碰撞,电影让美国人作为代表劝说,更是强化了这种冲突。开发商的立场在于你搬出旧屋能得到丰厚的赔偿,还能帮助工程师们继续工作,帮其他更多人买到想要的房子,何乐而不为?而传统思想的王招娣看重家庭,不愿意离开承载着她大半生的许许多多回忆的房子。他们都没有错,他们想要的一切合情合理,但金钱是否能够弥补精神创伤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富二代身上,父爱的缺失能用富裕的生活条件弥补吗?车祸导致的半身瘫痪能用一叠钞票弥补吗?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中上演,王招娣也好,夏夏也好,买西瓜的妻子也好,她们用无声的语言抗争着,却自始至终是被害者。王招娣说法律会站在她的一边,最终仍然妥协了。夏夏被父亲伤害,却用同样的方式伤害着别人。这样的问题有解决方法吗?忽略那段尴尬的大合唱,其实可以看到王招娣屋顶上对峙开发商的时候有群众举着牌子声援她,她的视频放到网上后她成为了网红,得到了认可与支持,这才是她最终妥协搬离旧屋的原因吧。金钱并不能完全弥补心灵的创伤,而需要这些伤痛被看见、被认同、被理解。影片中每次王招娣拒绝搬迁,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到底想要多少钱?但她真正需要的是对她遭遇的同理心。
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代入了开发商视角,觉得她很讨厌,喜欢给人制造障碍。但最终她从屋顶上走下来,以她的视角拍摄了老屋全貌的时候,有些能体会她的不舍与留恋。很多人说这是以西方视角拍摄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输出,我觉得这是中西方价值思维的碰撞。王招娣搬出老屋并不是对金钱的妥协,而是通过抗争为弱势群体发出更大声音后的妥协,以及对亲情的妥协。当西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横行的时候,小人物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着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能够战胜金钱的诱惑的,大概是正义与爱。
片名应该改名为海上浮猪,毕竟英文名字是DEAD PIGS。
维基百科对导演兼编剧解释道:
故事不说了比较简单,李梦那条线很好,剩下另外一条不知所云。
美国电影工业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华裔导演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了,然而这些导演人家是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利用了,北京天坛电影节还没结束,大门敞开欢迎世界优秀电影,这非常好。但是影迷要认清这一现实。
被一句解释没有的就删了短评,生气!!!
咽不下这口气,索性补个长评!!!
导演阎羽茜的长篇处女作《海上浮城》终于全国公映。
对这个名字陌生的观众,还记得接拍“小丑女”独立电影《猛禽小队》的DC首位华裔女导演吗?
就是她。
而当初为她吸引DC目光、最终获得《猛禽小队》执导机会的,正是这部《海上浮城》。
这部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又吸引了DC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
要形容《海上浮城》,有很多词可以用:
多线叙事、群像戏、黑色幽默、现实主义……
在上海这座魔幻的城市背景下,《海上浮城》设置了四个主要角色:
王根发(杨皓宇 饰),人称老王,养猪为生,是村里的“弄潮儿”,玩P2P,玩投资,玩VR,等体验VR的村民散去后,屋里就只剩他自己。
王招娣(邬君梅 饰),美容店的单身老板,健身画画听音乐剧,是典型的上海精致女人,也是一片待开发区里最后一个钉子户,陪伴她的只有她养的狗和鸽子。
夏夏(李梦 饰),富二代,开车撞了人,会有老爹掏钱摆平一切那种。像大多数富二代一样任性、自我,想追求自由,又茫然不知自由为何物。
王振(李淳 饰),餐厅服务员,内向自卑,在家人眼里是“上海大公司里西装革履的白领”,是把在外打拼“报喜不报忧”发挥到极致的年轻人。
电影一开始,四个人在各自的支线上日复一日努力生活,或平淡,或平常,或平庸。
直到一场猪瘟蔓延开来。
老王养的猪集体暴毙,借高利贷投资的公司又卷款跑路,他一夜之间背上了25万元债务。
于是他一面为死猪寻找销路,一面到处筹钱还高利贷。
至此,四个人的命运慢慢连在了一起:
王招娣是老王的妹妹,独自守着家里三代人共同生活过的老屋,守着那份“家”的回忆和执念,不愿搬迁,不愿接受500万赔偿;
王振是老王“光耀门楣”的儿子,他脱下服务员制服,穿上借来的西装带父亲去喝抹茶拿铁,却对父亲借钱的事绝口不提;
夏夏与服务员王振之间情愫渐生,殊不知惹出猪瘟的饲料正是自己那有钱老爹造的,而比这更糟的,是男朋友那无处不在的自尊和自卑……
等到走投无路的老王拆穿了儿子的伪装,又和不愿卖房的妹妹大吵一架之后,生活的遮羞布被扯下,腐烂的内里展露无遗。
所有人的生活看似都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更遑论助人。
电影将这深陷泥沼的人生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集中掀开,杀伤力极大:
老王付不起死猪处理费,深夜驮着死猪投进黄浦江;
王招娣被雨声惊醒,发现老房子被切断了水电;
王振碰瓷筹钱,却在这一晚碰到了硬茬;
而此时夏夏一次次打电话,还是找不到自己的男朋友……
这些事情一夜之间发生看似荒唐,但试想,谁的人生没有那么几个走投无路绝望恸哭的深夜?
每个观众大概都会在那场大雨里想起曾经的自己。
如果你还记得6年前轰动一时的“黄浦江死猪事件”,是的,《海上浮城》的引子就是这起真实事件。
漂浮在黄浦江里那超过13000头死猪,在民众眼里,是瘟疫,是饮用水的污染源;
在猪农(就像片中的老王)眼里,是曾经养家糊口的资本,是付不起死猪处理费的无奈之举。
而导演阎羽茜就以这样一条社会新闻为引子,以一个普通上海家庭为核心,描画了这样一出超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
在《海上浮城》里,阎羽茜野心勃勃,以四个主要角色为基础,牵出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面对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金融诈骗、强拆、碰瓷……
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彼此纠缠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观众初看时觉得荒谬,细想之下,又扎心得难以忍受。
而那些社会的善恶面,和普通人的不得已,就在这些荒诞又真实的问题中被一一揭露。
最终,电影中的人物因为开到王招娣门前的挖掘机而聚在了一起,本片最大的冲突也浮出水面。
但就像人生多得是无解的难题一样,阎羽茜没有试图给这些人明确的解决办法。
她让这些被生活逼进了死胡同的人,手拉手唱起了歌。
然后新闻开始播报:死猪已被清理,猪瘟已被控制,江水恢复清澈。
生活似乎终于柳暗花明有了起色。
至此,一场以猪瘟为引子的人生闹剧看似落幕。
如此结尾可能会让有些观众摸不着头脑。
毛线团一样的麻烦和问题一样都没解决,人们却心连心手拉手唱起了《我只在乎你》?
但正如现实生活一样,哪里有那么多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解决呢?
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蒙上眼睛告诉自己“都会好的”,然后一股脑走下去。
不犹豫,不回头。
更何况,被DC看上的女人怎么会简单?
阎羽茜在片尾字幕中埋下了本片最大的彩蛋:作为背景的江水里,漂浮着一只又一只死鸭子。
那一只只鸭子,看上去就像是命运对电影结尾一团和气的无尽嘲讽,而生活悲剧的真相,恰是如此:
猪瘟走了还有禽流感,人生的不如意哪里有尽头?
当然,这么一解读,看起来就像这部电影已经丧透了似的。
其实并非如此,阎羽茜导演在片子里以女性视角埋进去的温柔随处可见,看完之后就觉得:
社会比你想象的丑陋多了,而人生比你想象的温柔多了。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从西方视角看到的中国社会未必全部是虚幻和存在偏见的,这部去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的获奖作品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例子。这部社会新闻拼贴式呈现的影片暴露出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猪流感、钉子户拆迁、马路上碰瓷、老外走穴等等,影片并没有回避或者用猎奇眼光去扭曲这些尖锐的乱像,尽管到最后问题解决的方式显得荒诞可笑。导演能巧妙地用死猪事件将人物关系串联起来,多线索群像戏的处理算是不俗,在某些情节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批判力度。相信是贾樟柯发挥了监制的作用,这种风格完全就是贾导演最擅长的。值得留意,这部出自华裔导演之手的处女作与我们看过的现实主义题材有很大不同,从灯光布景到摄影角度,整个制作设计精致而讲究,一扫国产片里的粗糙与简陋风格,即便是内容上存在偏颇与争议,却不会在视听观感上惹人生厌。 但无可否认的是选角失败,李淳的演员功力与造型让剧情大打折扣,这种疏忽较为刺眼,幸好还有两位老戏骨足以支撑住场面。而高潮的大合唱情节过于荒诞而产生出令人不适的尴尬感,以至于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断往理想主义的方向上延伸,真实地反映出这位华裔导演没能看穿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这事实上也没啥可责备的,毕竟她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无法参透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拆迁、碰瓷、非法集资、死猪漂江,《海上浮城》就像一面照妖镜,将人性丑陋一面展露无遗。电影像是当下生活的百科全书,人间百态流转其中。 34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主竞赛单元“集体表演奖”,第30届棕榈泉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Ricky Jay电影魔力奖,这部作品得到了世界影人的认可。贾樟柯担任监制,无疑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烟火气息。在提前观影后,电影君发现影片比想象中的精彩。这部直击社会痛楚的电影,留给观众巨大的反思空间。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013年3月,上海松江松江横潦泾水面出现大量死猪。同年3月12日,上海已累计出动打捞船只233艘,共打捞死猪5916具。 《海上浮城》的英文名“DEAD PIG”,由此而来。死猪上浮,人性下沉。片中五位男主之一的猪农(杨皓宇饰),原本指望着养猪卖钱清偿非法借贷。谁知命运无常,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这仅仅是作品中,具有时代标志的元素之一。拆迁、碰瓷等热门社会事件的融入,影片的生活气息更加厚重。熟悉的场景,能够将观者轻易代入故事中去,进而引起强烈情感共鸣。 新老演员的在线演技,同样是影片的加分利器。老戏骨邬君梅饰演一位“最牛钉子户”,守护着一座承载她所有人生记忆的老房子。杨皓宇饰演的猪农,小聪明不断,却很难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正确片段。贱卖死猪不成,于是趁着夜色将其偷偷沉入江中。更可怕的是,有同一想法的猪农,并不止他一人。 穷小子恋上富家女的桥段,在影视创作中并不少见。后者缺爱,前者缺钱又缺爱。为了帮助身为猪农的老父亲,偿还高利贷。在一次误打误撞中,小伙干起了碰瓷的勾当。现实的生活压力面前,人性悄悄低了头。 这个世界上不忍直视的东西只有两种:一种是骄阳,另一种就是人心。《海上浮城》将藏在犄角旮旯里的人性污垢,全都翻到台面,接受观众检验。这未尝不是一种壮烈。 拆房子还是拆家?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走投无路的哥哥,在妹妹面前发起狠来。在他眼中老宅就是一间可以拆了卖钱的房子,有价可循。他不知道的是妹妹心中,这间老屋充盈着成长的记忆,见证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喜怒哀乐,难以用金钱衡量。 当下社会由于拆迁引发的家庭战争不在少数,许多亲人更是反目成仇。房子重要还是亲情重要,房子与家能否直接画上等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故事的结尾,总算为人性的悲凉注入了一丝暖流。在长跪不起的哥哥面前,妹妹选择了亲情。在拆与不拆中,妹妹都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现实题材作品迎来“春天” 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迎来春天。《海上浮城》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除了题材之外,影片多线叙述结构让人印象深刻。此类结构在近几年的华语电影中并不少见,通常出现在中小成本及新导演的作品中,比如忻钰坤处女作《心迷宫》等。 此类作品通常要建立在扎实的剧本之上,《海上浮城》的制作筹备周期长达三年。导演阎羽茜曾是华尔街日报记者,这段记者经历让她对新闻事件极具敏感度,善于搜集生活素材。监制贾樟柯,在剧本阶段以及筹备阶段上就给予了很多方向性的建议以及肯定,因此影片内容值得期待。 当前,强社会话题性逐渐成为爆款电影标配,有利于加速口碑的发酵及下沉。在同档期影片中,这一特性也让其与众不同。好演员的春天已经来临,现实题材作品又何尝不是呢?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年轻的演员。特别是演王振的演员,如果不是我后来偶然点开链接,发现他是导演李安的儿子,我真的真的以为他生活中就是个草根腼腆羞涩又有点小倔强的男孩子,演得太逼真了。再说演夏夏的女孩子。怎么说,我身边有不少像夏夏一样的姑娘,演员演出来,让我觉得她就是我身边的某个朋友。早熟漂亮洒脱招人羡慕喜欢,但其实善良又很寂寞,仍然只是个孤独的小孩。还有,演员真美。面容是耐看的(我私自很偏爱她的嘴唇👄)气质是复杂又干净的。
但是电影结尾的剧情我个人觉得太突兀了。不明白为什么要大家齐声欢唱(我真的尴尬出一身鸡皮疙瘩),而且妹妹最终还是牺牲掉自己的执着和守护家园的愿望,但哥哥其实并不明白他妹妹的坚持是什么吧。结局虽和谐,但让人觉得隐藏着一颗炸弹似得不舒服。
但总而言之,我不得不觉得阎羽茜导演的视角是细腻的独特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的并有奇妙的联系。电影的视觉感也还不错。老房子在一堆废墟里的蓝色,阳伞的黄色,温暖的灯,刺眼的手电,高楼大厦霓虹灯招商LED,都是富有记忆点的。
仍然感谢艺术创作者在表达并且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故事。
最后再次吹爆李淳的演技!真的好!
最后的合唱做作到要吐了。一个毫无生活实感的臆想现实主义题材,所谓的多线黑色幽默也是处理得七零八落。前面只是无聊,看到最后直接是尴尬了。
竟然是中华土味版的木兰花,连音乐都明显在模仿。然而整体廉价的电视剧质感、完全失控的剧本、各种雷人的设定,到最后完全演变成了尴尬症爆发的大型freak show。如果说最后合唱是在戏仿歌舞片以音乐制造大团圆的套路,那么这之后的部分只能说是更加画蛇添足(也许是为了过审?
情节尴尬刻意,结构编排混乱,典型的空泛堆砌概念,城乡新闻素材大拼盘。那个外国人的视角更是切换地莫名其妙。在符号堆砌和迎合西方观众上简直是得到了科长的真传,最后的那场土味煽情大合唱我特么真实地literally笑出声。
可是最后为什么是死鸭呢?
上海味儿十足,美式思维十足!
看完无比气愤,完全是一个内心白种的华裔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讲述的完全浮于表面的故事,充满了洋人喜爱的中国stereotype符号。最可气的是结尾,对不起没看出反讽,反而是尴尬到死的对所有问题的逃避和不负责任,以及白人救世主。全片毫无立意可言,价值观可悲,从剪辑、表演到配乐一无是处。
非常不喜欢。一星给邬君梅出神入化的演技。Sundance 18 park city redstone cinema 1
7分,不太懂热评所说的“西方视角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指什么,虽然老调重弹了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啊,有什么刻板的。总得来说挺贾樟柯的,但有些滥用光影和配乐,剪辑也稍有点混乱,还有最后的大合唱也是真的智障。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差,至少确实是在关注社会问题的,要不然其实贾樟柯后期作品也就这个水平。
廉价的死猪肉没人买,昂贵的补偿款却不要。不要你的西瓜钱,多一分都是怜悯;只要你的玉马坠,少一件都觉得空荡。说是朋友很多,偌大病房只来了一个小丑;说是保持联络,偌大城市却消失在人海茫茫。有人用肉身去碰瓷,有人靠糖纸去当车,有人像赛鸽从千里之外飞进鸽笼,有人像死猪从黄埔江里浮到岸上。
通过一系列现代怪现象来挖掘社会困境,每个角色都因为经济问题决定了命运的走向。导演纽约客的身份,使整体基调中西混搭,想要构建黑色讽刺的荒诞,奈何喜剧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歌舞大合唱很强行刻意,尴尬地会比了原本应当严肃的结尾。
其实整体是四星的,多层次多线的叙事试图找寻的是一座城乃至是一个国家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死猪的意向让一种不安的因素散布在了整个电影当中,用了一种超越人物关系的方式串联起了所有的角色。我从来不觉得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中国有什么需要被抵制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中国的现状就摆在那里,都是一种真实。影片唯一让我不舒服的也就是结尾的处理了,用一种超现实的大团圆方式打碎了之前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构建,所以去掉一颗星。哦,对,李淳真的别再演戏了,还有,杨浩宇真是一个宝藏!
Sundance Film Festival@Redstone Theater 1.20.2018 全程一种外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和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俗套戏份,ending全被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毁了.....
2.5 片头前五分钟很厉害,但也由此产生了时间线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的标语应该挂在哪一年?是2018年还是1998年?这似乎和夏夏提到有LadyGaga存在的时间线矛盾。第二个迷惑是地点,哪怕是虚构的地区,这里也太明显是上海郊区和市区的区别,养猪倒猪的设定再怎么黑幽默都不太说得过去。(哦对了冬天为啥街头有卖西瓜的鸭?)最喜欢邬君梅的角色和线索,其他人不温不火地被串在一起,但是现在谁和谁还没有点关系,让观众最后大吃一惊的戏码现在已经没有意思了。导演对除了邬君梅的角色之外的角色好像没有很强的决心。想想年轻的导演有如此强大的支持但片子如此乏力,同龄人却不同遭遇不可同日而语。
李淳的台词还是有点怪怪的。只要重要的戏剧桥段不是长镜头,感染力翻倍,当然也还是有些个别场景显得怪怪的,似乎情绪没有积累到那个高度就开始释放了。结尾倒是真喜剧,不是说那首歌大家合唱的时候有点令人发笑,而是此片在同类电影中给了一个上扬结局。(然后现在这个导演要去执导DC的《猛禽小队》了OMG)
的确是外宾视角了,对于国内的理解太奇情,人物间的联系也是尴尬的。李淳演的太差,全靠邬君梅撑着。
确实很圣丹斯独立电影的感觉,导演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国内的社会新闻话题,搞了一盘大杂烩,骨子里是贾樟柯那套新闻集锦,所以始终也是浮于热闹的故事表面。在结尾的魔幻K歌大合唱之前,整体上的节奏和流畅度还不错,导演的能力是有的,只是高潮太尴尬,有点难以理解。加上创作者用外宾视角的切入,故事最终走进无解的死角。片子的英文名直译叫死猪,跟木兰花的青蛙雨差不多,只是故事线一多,群像的人物演着演着都没了,有演技的还能撑住,没演技的连带着那条故事线都没存在感了。
Sundance Prospector Cinema看的。故事前25分钟还可以,进入中段后人物、关系和剪辑的问题都很大……邬君梅和“老爸”的演技没得说,但其他演员都感觉演得比较糟。那个美国人的角色还说得过去,但也没什么亮点。总体不太喜欢。能理解为什么能入围圣丹斯:整个片子看上去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的。
阎羽茜和赵婷分别通过艺术电影的快车杀入了dc和漫威宇宙,但很尴尬,她们都已在影像中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白皮归属感。
极为贫瘠的文本,导演编剧其实完全不了解中国,始终是隔着彩色玻璃纸的一厢情愿。
可惜李梦邬君梅,可怕的白色精英视角,奇观到骨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