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词典从业者,几年前我就在关注这部电影了,每季度给公司新人做new staff orientation时,我都要提《编舟记》和《教授与疯子》,然后感叹这电影命运多舛,拍都拍完了各种诉讼纠纷、迟迟不见上映,连原著作者都怀疑自己死之前能不能看到这部电影。
还好今年终于面世了。
不过终于看完之后,我非常不想把它和《编舟记》归为一类,反而觉得它和《天才捕手》更像兄弟篇。《编舟记》是真的在讲词典业者的工作与生活,lexicographers,而《教授与疯子》和《天才捕手》一样,只是以词典/小说出版业为背景,讲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兄弟情whatever情,关乎传奇。
我最不满意的是爱情这一节。我把原著翻来翻去,有这么两段交待迈纳与梅里特太太的交集(两人1879年末第一次会面,当时迈纳45岁,梅里特太太年纪不明,不过梅里特先生那一年如果没死应该是41岁,暂且认为梅里特太太和梅里特先生年纪相仿)。我很想知道从这两段文字,电影编剧是如何循章敷衍出这纠结的情感?不能因为年纪差不多就不能不相爱吧?If love...then what 这样的桥段和台词简直恶俗。
如果略去所有这些原著中没有的跌宕(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这部一拖几十年的项目里确实不太高兴,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可悲地成为彻头彻尾的反派boss)与情感纠缠,依照我同为词典从业者的同事的话,这么boring的主题怎么会有票房?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以外行人的兴趣而言词典的话题是不是真的boring,因为我读原著的时候是真的只对讲述词典编纂的部分充满兴趣……
我猜大家看的版本的字幕是一样的,纠正一个小小的错误:
Romance languages 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语言,指的是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贴一下维基百科:
语系语族语支是语言学研究里的概念,全球几千种语言被划分在一百多个语族中,
咱们汉语是归在汉藏语系,有兴趣的不妨查看汉语及方言的系族支分布,或者直观地看中国的语言地图分布。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另一部词典相关的韩国电影《词典》,这部就连词典业、出版业统统没关系了,纯粹的抗日爱国剧,二战日据时代的一帮有志人士为了留存朝鲜文字偷偷摸摸收集方言要编成词典,然后死了一大批人,期间还有朝奸出没。貌似还是依据真实史实……
首先感谢几天前白先生推荐的《教授与疯子》,才让我后来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
西语词汇类图书的编修起步很晚,英语十七世纪末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英文词典。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语言学会(Philological Society)的会员有感于当时英文词典之不足,于是发起编写词典之计划。1857年6月,成立了“未被收录词汇委员会Unregistered Words Committee),旨在列出并未被当时词典收当的词汇。到1858年该学会同意编写新的词典,并命名为《按历史原则编订的新英语辞典》(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到1876年,在语言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出身寒微、靠自学成才的墨里(James Murray)表示愿意接手。
彼时,学会开始找出版社,希望出版这部厚重的词典。他们曾接触过剑桥大学出版社(CUP)和牛津大学出版社(OUP),但两家出版社都拒绝出版这部书。到1879年,经过多年与牛大出版社艰苦的商议,牛津大学出版社方才同意出版,且愿意向墨里支付版税,计划十年完成。墨里在家旁建了一幢小屋专为缮写室,内置一个有1092格的木箱和大书架,命屋小屋为“藏经楼”(Scriptorium)。他在报上书店图书馆发放传单广告,呼吁读者除了注意罕见、过时、古怪的字,也希望提供常用字的引文。同时邀请了美国宾州的语言学家马奇(Francis March)收集北美读者的引文。到1882年,数目累计达250万条。
初版时书名为《基于语言会所收集的材料、以历史原则编纂的新英语词典》(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Founded Mainly on the Materials Collected by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全书3522页,收录了由A至Ant的字,仅印4000本。1885年墨里搬到牛津出版社全职编写。尔后,由于其编写方式和速度的问题,由布拉德利(Henry Bradley)接手编写。1915年,墨里去世,其所编A至D、H至K、O至P和T开头的字,已是字典的一部了。1923年,布拉德利过世,其所编为E至G、L至M、S至sh、st至we的字。至1894年,已出版11分册。自1895年起,词典才开始用《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名字,但仅只出现在分册的封面上。最后分册即第125部,于1928年4月19日出版。第一版出版前后花了71年,实用49年编写。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十世纪中后,1933年最终完整出版的牛津词典的内容已变得过时,出版社开始更新词典。1957年,由伯奇菲尔德(Robret Bruchfield)担任编者,原计划用十年左右,最终却用了29年,最终于1989年出齐,共20册。
电影改编自美国的西蒙·温切斯特同名小说《教授与疯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主要讲述《牛津英语词典》背后的故事,两个“疯子”坚持挑战命运的不可能。该书问世后横扫世界各大畅销书榜,《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双冠王。“我们的命运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50年,12卷,5万余词条,83万条引语。两个永不言弃的Loser,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
了解了较为庞大的故事背景之后,现在说回电影~出于对语言的敬畏和严谨,让两个命运截然不同分别来自牛津大学的草根语言教授和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精神分裂的杀人犯走上了一条艰难的不归之路。两个人之间的理解,欣赏和扶持展现出人类的善良之光。想来是考虑到篇幅和戏剧冲突的矛盾性,影片着重描写了迈纳医生的自我救赎,而二人共修词典的段落略显不足,没能更多的展示语言之美。
如果不是后来查阅演职员名单,我几乎不敢相信詹姆斯·默里教授的扮演者居然是梅尔·吉布森,睿智和坚毅的目光透出了对事业近乎疯狂的专注和执着,同时不乏人性的温柔与和善。
而扮演迈纳医生的西恩.潘又让我看到了“21克”里那种绝望至极的眼神,时而躁狂时而抑郁神经质的人格更是增加了表演难度。
很久没有新作问世的两大戏骨联手奉上了绝妙的银幕对决,戏剧的张力就在二人的对望和交谈中,令人大呼过瘾。当然那些配角也都让人过目不忘。
饰演受害者妻子艾丽莎的是娜塔莉·多默尔,“权游”里“的那朵高庭玫瑰~玛格丽·提利尔”。教授妻子的扮演者则是詹妮弗·艾莉,曾在1995年与科林·费尔斯主演了BBC著名的经典剧集《傲慢与偏见》。还有精神病院院长和狱卒也都有着闪光表演。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影片至此,我们看到散发出智慧之光又彷徨无助的迈纳医生,让人生敬又生怜。无助的迈纳医生,让人生敬又生怜。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影片至此,我们看到散发出智慧之光又彷徨无助的迈纳医生,让人生敬又生怜。
另外,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了2016年由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出演的《天才捕手》,同样讲述两个男人之间精彩的故事。
今天中午临时兴起打开了淘票票,便看到了这部《教授与疯子》,于是就买了张票,我相信这是一种缘分。“真实事件改编”六个字让我想起两三年前和Icebear一起看的《天才捕手》、《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还有更早一些自己坐在电脑前看的《模仿游戏》、《万物理论》、《美丽心灵》。原来传记类电影才是最合我口味的!
回到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编纂牛津词典故事。主编James Murray是一个14岁就辍学打工、却精通多种语言和方言的人,他有一个爱他支持他的妻子Ada和几个可爱的孩子;William Minor是一个美军上尉和外科医生,因精神分裂错杀无辜路人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电影开篇是Minor拿着枪在街上,因为错认而射杀了一个路人,那个可怜的男人留下了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Eliza和六个失去父亲的孩子。Minor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说到精分我会想起John Nash,但他俩最大的不同在于Minor杀人了。
对于精神病患者杀人我一直抱有消极态度,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精神病人伤人、伤人的事件,我始终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受害者何其无辜,他的家人何其不幸,犯人及其监护人就该受到谴责和惩罚!可今天,当我站在Minor的视角,我会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认识到自己犯下的无可弥补的错误时应该都会痛苦万分吧。在Minor初见Eliza的时候,他显得怯懦而痛苦,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当他说起自己的一切都应属于Eliza的时候,当他得知Eliza的情意而陷入疯狂之时,当他认识到自己在Eliza心里又把她的丈夫杀死了一次而崩溃到自宫时,我会心疼他。或许今天以后的我再看见精神病人伤人,我会有一些新的看法。害人者与被害者、家属之间是否还应该继续交流,后者应该选择原谅还是继续憎恨。这一切目前对我来说都很遥远,我也不敢替任何一方下结论。
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应该是Eliza第二次给Minor送书,当Minor让她读一段时Eliza扭头便走了。我理所当然地理解成Eliza还没有原谅Minor,并不想和他有过多交流。这就体现出我的肤浅了,Minor看出原来Eliza不识字,还主动提出教她认字,让她教孩子们认字。
他说:
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
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
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
阅读时是我在追逐,追寻上帝的脚步。
I fly out of this place on the backs of books.
I’ve got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on the wings of words.
When I read, no one is after me.
When I read, I’m the one who’s chasing.
Chasing after God.
害,听君一席话,我也要开始读书!
再讲本片另一位男主James Murray。我觉得Murray是一个强迫症,他想把英语所有的词汇及其来源、演变都收录进词典,但这样会严重拖慢进度,不过换我我也想这么做!但是我没有Murray的毅力和勤劳,每次想完美地做好一些事往往是草草收场——难怪Murray能成为牛津词典的主编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
看到Murray的助手因为找不到使用“approve”一词的17、18世纪的文献陷入崩溃,我又看到了那个立下“宏大目标”却总是被小挫折击败的我。或许我只是缺少一位partner和supporter(不,明明就是懒!
Minor的来信无疑给Murray带去了希望,Murray甚至将他称为奇迹。两人第一次见面是让我十分喜欢的一幕: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能将单词划分到对方恰恰想要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soulmate吧!这让我想起了鹌鹑,自从认识了鹌鹑我的思维开始变得天马行空,除了鹌鹑没人能秒懂,两个人凑在一起总有笑不完的话题,能相互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再愉快不过的聊天了。
看到Murray力排众议要将Monor加入词典第一卷的感谢名单,以及他为了让Minor离开精神病院重获自由想尽办法,甚至去了唐宁街找到温斯顿·丘吉尔面前(当然我觉得放在现在并不太现实,领导人哪是那么好见到的)。而Minor在走出精神病院前拍照时紧紧握住Murray的手生怕他离开。我被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打动,真好!
我又想起《BJ单身日记》第二部,Colin演的达西先生为了证明女主Jones的清白而跑遍了全世界,最终Jones离开了关押她的地方,而Darcy却对自己的付出闭口不谈。感情伟大就伟大在,我可以默默无闻地为你做一切事情,只因为我爱你。放到Murray和Minor身上,就应该是高山流水一般的惺惺相惜吧。呜呜呜这太好哭了😭
再说说精神病院院长,开始他对Minor一直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尽量满足Minor的需求,密切关注他的病情。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对病人始终抱有希望不放弃。但后来为什么他就成了一个反面角色,只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当令Minor陷入僵硬,但这也是事先得到Minor同意的呀!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支持医生的,无论是对Minor进行治疗,还是不愿释放Minor担心他伤害他人,在我看来都是一个医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最后想说Murray的妻子Ada。因为Murray要参加编纂牛津词典,他们一家人不得不放弃在苏格兰的安逸生活搬去牛津,Ada始终对Murray给予支持和信任。在她听说Murray因Minor之事要辞去主编一职时,她站出来对代表团们说:“请求你们不要因为人性而惩罚他们。”再看看《天才捕手》里的Aline,会因为作家男友Thomas和编辑Max走得太近而心生嫉妒,就可以对比出Ada的心胸豁达了。总觉得怪怪的,虽然两人的想法我都可以理解,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种人。但我很佩服那些心甘情愿支持丈夫去帮助好友的妻子,就比如邓颖超和周恩来,邓对周数年用收入补贴亲弟弟一家的行为始终没有抱怨过一个字。
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码字码了近两小时。我也分不清这是读后感还是剧情复述(我有毒),但最近的我总是沉迷于写字。可能和昨天翻lofter翻得感慨万分有关吧,不知道几年后的我再看今天写的文字会是什么感受呢?
2019.12.24
医生是内战中的联邦军军医,被迫用残酷的方式惩戒爱尔兰裔叛徒,加上战场的惨烈,过度自责以致出现精神分裂,本来远走他乡是求内心平静,却因为被害妄想而杀错人,再穷尽力量求死者太太原谅,与对方产生情愫之后,更用自残的方式求取心理平衡,以免更对不起死者(在此抨击一下"司马迁"说,那只能当笑话,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医生没有这么强的道德感,可以自我开解:惩罚叛徒不是自愿,错杀人也非初衷,和Eliza暧昧也是人之常情。。。。便不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极端尴尬到以几乎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孽缘(不极端就不是疯子)
如果不是医生发疯,两个位阶差异极大的男女几乎不可能产生交集。她是他唯一能接触到的女性,善良且美丽;Eliza丧夫之后尊严扫尽,医生是这个艰难时刻唯一尊重她,甚至表示出卑微的“上等人”。Eliza本以为让医生直面自己,能害他自责下半生,却低估了一段时间来的空虚、寂寞等等各种情感需要,她并不了解自己内心在渴望什么,从送书开始,这段关系开始失控,Eliza每次的匆匆离去,欲迎还拒,欲说还休,到第三次接受医生教她识字,某种程度是向自己的欲望妥协。后来已经不是他能不能面对她的眼神,而是她不敢直视他的双眸。她的前半生恐怕从来没有接触过知识分子,何况医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内涵,博览群书,知性的人,深邃复杂的目光可以瞬间俘虏异性。而Eliza两次被触动又都是提到“孩子们”——”孩子们不会挨饿了”,“您认识字再去教给孩子们”。。。。记得第一场法庭戏,Eliza有个特写镜头,神色复杂,并未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情绪,她不是受过教育的淑女,不一定懂得克制和含蓄,或许她和亡夫没有特别浓的情感,就是简单的搭伙过日子,人是自利和经济的动物,之所以强烈的怨恨医生,在于他毁灭了她和孩子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对象。而医生的自赎,有意无意扮演起缺失的父职和夫职,她难以克制的产生了依赖感,毕竟面包火腿、孩子们的生存比爱恨情仇更现实。所以这段关系不仅是单纯的男欢女爱,编剧很懂人性。
编剧在这段小说中轻轻带过的男女戏上大做文章,的确让电影更有戏剧张力,人性更加细腻和饱满,却显然游离了编纂字典的主题,造成整体结构头重脚轻,前松后紧。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无论两个男主,还是两个女主,甚至配角,每个人物都想“立”起来,有点主次轻重不分,无论编书还是两男主的友谊,都显得寡淡无味,非常关键的合作着墨不多,思想火花的碰撞也蜻蜓点水,明显没有医生和Eliza的爱恨纠葛更具冲击力,电影看完,触动心灵的就是爱情戏。个人觉得爱情不应该成为本剧的重心(改名叫《牛奶和玫瑰》(看过米尔克和权游的懂)算了),更希望看到他们在辞典上付出的努力。或者篇幅再长一些,3个小时的长度也许更合适。
再说演员,梅尔吉布森的表演中规中矩,角色本身也没有什么发挥余地。重点是两度影帝诠释的疯子,人格分裂的表演可圈可点,情感交流戏也拿捏的不错,文人的一面明显底气不足。西恩潘演出了“疯”,但缺少了“文”。个人觉得就算演技再好,演员也有因自身气质导致的角色局限,文人气大概就是西恩潘的短板。
我们真的看到了好电影吗?
1
作为业余教授,默雷Murray精通多国语言,而且有一个好妻子。
在贵族的帮助下,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英文字典主编的职务,做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当时人的估算是,至少得编五十年。事实上他本人花了二十多年也没编完。
他试图采取GOOGLE式的知识众筹,但都是低水平重复。
这时,他碰到了杀人犯,由潘恩扮。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好妻子的概率就很低。
找到性趣相投、性命以之的同道,概率估计是零吧。
这两人,一在大学的办公室里屈沉下僚,一在终生监禁的牢狱中搞艺术创作。
本来八杆子打不着,但默雷的求救信找到了他。
对于在历时间的范畴中寻找英词的意义,他们二人心有戚戚,见面时那个开心呵。碰到困难词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寻求《失乐园》的帮助,弥尔顿想重新定义英语,所以是语言的变革。
2
我不知道这样的友情在世界上存在过多少回,但他们这一次也几为世俗所不容。
公众无法忍受这样一本博学精审的英文字典,竟然出于杀人犯之手。让我想起中国女牢里的大型纺织厂,外国老板常抱怨,中国出口到我国的东西都出于犯人之手,这我们不能接受。
其实,女犯也多是财会、或女干部,经济犯罪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编织上。人生的重新开始。
我们又何尝不是罪人?为什么对他人如此较真?我们难道真的高人一等?
对疯子来说,是用其能不用其德。对于教授詹姆斯·“大胡子”默雷来说,既能忠君之事又能忠于友人。
他尽一切可能将疯子遣返美国,人生重新挂帆。
而好妻子也理解他,让教授继续做他应该做的事。
我坚信人类的相遇,坚信人类的结合可以超越一切世俗的眼光。
语文是思想,语文是文化,语文就是永生的民族。
《牛津英语辞典》这部旷世经典的语言工具书,没想到创生于一个无学历教授和一个杀人犯疯子之手。它不仅是几代中国中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教材,更像是两百年英美文明殖民世界的推手和见证。不管我们乐不乐意服不服气,从历史视角所谓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盎格鲁萨克逊化,此中语文发挥的演变功效实在是隐秘而伟大。
以下对比本片台词的英语原文和中文译本,也颇有意思。英文简练严谨,抽象空灵;中文华丽感性,充满音律美和画面感。尽管现代汉语已经大幅欧化,但仍沉淀着我迥异于西方民族的思维和气质。借由语言AI的飞跃,今日中国人或可期待下一个文明进退的拐点。
這片從對白到腔調到表演都長在我的點上,從一半開始嗚嗚哭鄰座朋友也不知道我在哭什麼
能把背单词拍得这么浪漫也是服了,看得我差点把红宝书翻出来再背一遍……
故事和表演都颇有质感,感情充沛又不至于过分煽情。
词语的胜利最后依靠明君 那究竟是谁的胜利 / 这是一部可以筛好友的电影
泪点很私人,而如此私人的泪点被电影的每一分钟精准打击后,除再也无法对电影品质进行理性判断,我在放映厅哭得形象也不要了……迈纳力求教伊莱娜识字,说出“那是自由!”时,我开始狂哭……对孤僻而笨拙的童年靠阅读消解、成年后又与文字工作难分难舍的我来说,所有关于语言文字的作品都打动我。它们无关谋生、功名,所谓阶级越迁,它们就是我的救赎,是我要托举到天堂入口的。
老人爱看老人老事,真高兴又看了一部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拍摄的好电影。《教授与疯子》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过程中的奇人奇事,由两位六十岁左右的老戏骨梅尔吉布森和西恩潘精彩饰演,即是艺术的享受,又是知识的扩展。据说其中疯子的案件资料英国政府封存了百年才解密;1998年被写成小说出版,风靡全球;去年拍成电影,导演是一位伊朗出生的新秀。
两个世纪前的人性和文明之光已经如此耀眼。sean penn 演技燃爆。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看完想买本词典
3.5 源于真实的故事本身当然很感人的,但是电影如能拍得更精致更大气一点就好了,毕竟这是一项宏伟的、跨世纪的、甚至是有生命的、长期的大工程;对于医生的描绘,电影也显得有些过于同情、过于正面了,毕竟对于牛津字典的重要词条编纂者的真相,英国人封存档案多年,这种矛盾两难情绪,正可以体现痛苦挣扎背后的悲剧力量;喜欢那些关于文字关于阅读的描述“记录每个字的生命,我们从字的起源开始,第一次是什么时候使用,从那时起,文字在我们之间代代相传,它们的含义会有自己的流变,编织着自己的路,留下它们的轨迹”,“阅读是自由,我可以乘着书飞离这个地方,文字的翅膀带我到世界尽头”
邪恶的牛津,狗血的感情……就没有人有胆量拍一部乏味的伟大电影,没有恶人,没有花边,只有一个人面对无限的孤独
【编字典系】电影又一部,编字典绝不仅仅是编字典…… 除了天才、疯子,也许甚至还必须得 "上头有人"。。。人间没有象牙塔,也不要轻信智人任何华丽虚妄的语言。
灵魂与灵魂的交相辉映从阴间照出了救赎之路。AA叔和狐狸当了反派,Ioan贴了胡子当助手,Dillane叔的精神病院院长怎么回事,前面不是明明挺助攻的分明是个友军吗,后面晚节不保……西恩潘的医生真实虐哭了我
72/100 掷地有声的传记电影,对“政治正确”的正面进攻,除了东木,梅尔吉布森也仍然是一员保守主义大将。
从《词典》《编舟记》到这部讲述OED的编辑“传奇”,对这路电影真的很没抵抗力。在大时代的喧嚣纷扰背后,让负载着国族传统的词典不再束之高阁,穿透世代乡愁、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是否还会为一纸馨香所感动?当然在荧幕上着力呈现的,是那些被人淡忘甚或无人知晓的参编者,他们的皓首与执着,抗争或沉默,在今天的语境中更像是一曲演绎“旧世界”文明薪尽火传的抒情挽歌,调子里始终回旋着那句“It lives on”吧。又不由想到陆老神仙和那本《英汉大词典》,以及那些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的编词典的人了。
很佩服国外这种纪念典型事件的电影,这种电影有种很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它可以宣扬出很多值得留念的精神,这部电影做到了我觉得,相信中国应该也有许多类似的事件但此类电影却很少,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能观众会不买账,但它留下的意义却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盛世才会编字典,疯子才敢编字典。历史充满了美丽的偶然。
if love then love,看哭了,当年没看到现在电影院看也是极好的,有空补起原著。以及觉得还可以拍成电视剧更好,那些关于语言词汇和书的故事太有趣迷人了从A到Z太多可写了,每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医生闪回记忆里的前世今生,教授和医生两边生活的故事线,两者交汇后的一切,相信小说里的描写厚实得多,他们真实的人生也不短虽然最后都不幸病逝了,教授一生只编到T,在那个时代做了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电影两小时体量太小了,当今还是电视剧才是王道啊~my heart is so sick.
站书脊之上,飞跃眼前围墙;借文字之翼,抵达世界之巅。隐藏在牛津大辞典编撰背后的友情与畸恋。虽然是双男主戏,但感觉轻重颠倒了,西恩·潘的故事线明显有更多发挥余地。枯坐数十年、做同一件事的人总能赢得我的尊敬。
把生命盛放在热爱的事情中,自然会呈现出真实。If Love,then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