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杜月笙大传》,看完之后为了加深印象并作对比,又看了一遍老电影《大上海1937》,这部电影是陆港合拍的,是描写抗战爆发后上海滩爱国青年林怀部刺杀汉奸张啸林的故事,张啸林和杜月笙同为上海滩三大亨,所以其中有不少杜月笙的内容。影片1986年上映,由香港大导演张彻执导,上海译制厂配音。据说此片在香港票房不好,但在大陆绝对是轰动一时,因为那个年代这种动作偶像剧很少见,不管正派反派都潇洒帅气,情节又曲折传奇,绝对让大陆观众眼前一亮,至少对我来讲是久久不能忘怀的。
当年看这部电影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英俊帅气的男主角林怀部身上,他玩着单车杀汉奸的情节看着非常过瘾。还有一脸冷酷、刀比枪快的小刀杨藩,痴情又充满正义。甚至张啸林的四大保镖各具特色的技能都充满神奇色彩。这次看不同了,我主要是关注影片的历史背景。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是杜月笙,他虽然出镜率不高,但通过林怀部的介绍和其他人的渲染,被抬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这其实是一部向杜月笙致敬的电影。
片中林怀部的很多内容都是虚构的。他并非杜月笙的学生,他是张啸林儿子奶妈的孩子,可算张家的家生子,因为枪法好成为张啸林的保镖。后来他被军统策反,军统给了他五万块钱让他杀张啸林。片中故意渲染林怀部跟杜月笙的关系,让他讲了很多杜月笙的往事,好像是杜的嫡系弟子,受杜月笙之命杀的张啸林。其实不然,杜月笙并不想让人知道他跟杀张啸林有关系,毕竟两人是拜把兄弟,曾经情同手足,江湖人又不提倡政治正确而是义气当先,而且他确实跟此事没有直接关系,杀张啸林是军统策划的,只是杜跟戴笠关系好,预先知道此事没有阻止,还有军统的行动队长是他的门生而已。林怀部在片中的结局虽然很悲壮,但他并没有死,而是被关进大牢,到抗战胜利后被释放,一直活到解放后很多年才去世。
吴四宝的情节也多属虚构,他在青帮没那么高的辈分,他确实是被毒死的,但是被日本人或者李士群毒死的。真实的佘爱珍是个很泼辣的女子,跟片中形象不大相符。吴四宝死后她嫁给了大汉奸、张爱玲的情夫胡兰成,后定居日本。
我并非批评虚构,艺术作品允许虚构,只有没大问题就无所谓。
影片插曲很有特色,很有时代感。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个奇迹,影片把黑社会头子杜月笙吹的很高,当年竟然能在内地上映,说明那时影片审查还不算严格。八十年代的文艺环境确实比较宽松。
本片主要演员大都是戏曲演员,徐小建,杜玉明,董志华,王正军,穆立新,范冬雨,都性格鲜明,可惜的是这帮演员都没怎么太火,后来慢慢就过气了。演杜月笙的杜玉明后来演过电视剧《雪豹》,我刚开始还没认出来,以为是计春华,从当年瘦削精明又带几分儒雅的形象变成一个秃头凶狠的土匪老大,反差太大了。而演小刀杨凡的董志华在周星驰的《功夫》里演一个老实巴交隐忍不发的油炸鬼,当年帅气精干的杀手变成了一个掉进人堆都不会认出来的中年油腻男,也是让人跌破下巴。穆立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冲出亚马逊》。演吴四宝的王正军那时很年轻,我觉得他缺少一种凶狠残忍之气,颇有几分单纯。最可惜的是徐小建,那么帅,也演过不少影视作品,始终没有大红大紫,挺遗憾的,也很奇怪。
1.红色题材,合拍片,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三大亨之一张啸林因投靠日本人,而被手下林怀部在上海公馆门口刺杀身亡改编。
2.武侠巨人张彻执导,他的影片特点是大刀阔斧轻细节,以故事衬托人物,加以干净利落的武术设计,脸谱化的忠奸人物对立,塑造出很多经典忠肝义胆的绿林好汉形象,甚至只在《新十三太保》中就刻画了多个江湖人物形象。
3.小刀杨潘,片中经典角色之一,因重情重义,甚至压过了主角杀手小林。杨潘在两个女人之间不止是”爱”和”不爱”,还有江湖情义和民族大义,最终与昔日杀手小林背对背共同面对敌人大杀四方,到死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帮小林拆黑社会青帮的台,杀无情无义的吴四保的绿林好汉。也许英雄不问出处,更不要问为什么,敢做敢为,为爱为正义不必多说,是对他最好的解释。
“侠义”是本片最大的亮点。电影将功夫片、武侠片完美的结合,将一个个“小人物”的有情有义,敢做敢为绿林好汉形象发扬光大。
虽然“杜月笙”出场前后不超十分钟,但依然可以看出杜氏去世三十多年后在香港社会中的位置。以其弟子的捐命不顾看杜氏品行,何应钦为其挽联云“忧国耿孤忠,垂声游侠传”,应非虚誉。
最后二十分钟中的“开香会”细节,与洪门律例,颇有看头。
2012.1.3
诚如一些朋友所言,《大上海1937》《西安杀戮》《过江龙》《江湖奇兵》《红孩儿》等等,同样的摄制人员,同样的风格,是童年时的最爱。CCTV6播一遍看一遍,现在仍然是百看不厌。可能是怀旧的心理在作怪吧,以现在的电影相比,其实是蛮幼稚的,可就是喜欢。
周六看了电影《大上海1937》在电影频道看的,今年我在不同的电视台断断续续重看了几部小时候魂牵梦绕的电影:《过江龙》、《大上海》、《西安杀录》这几部电影出自同一个创作班底,我只记得一个演员兼武打设计的名字:徐晓健,他饰演了《过江龙》,《西安杀戮》中的男主角和《大上海》中的小刀杨藩。
《大上海1937》讲了上海青红帮的一段往事,杜月笙的学生子林怀部在日本入侵时幡然醒悟希望能在黑道中为民做些事,他决定刺杀当时的上海滩大佬同时也是汉奸的张啸林,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失败终于刺杀成功,而最后他却要接受帮派的处分,因为张啸林和杜月笙同属悟字辈,他是欺师灭祖,于是同是悟字辈的另一个汉奸--吴四宝,主持开香堂公审林怀部,香堂上,因日本武士介入,众弟子愤怒离去,拒不表态,林开始大战日本武士,混乱中吴四宝被林的女朋友下毒毒死,兼任吴四宝姨太太保镖的小刀杨藩出于对林女朋友无私的爱,拔刀相助,二人血站日本武士大闹香堂后,林怀部逃往香港和女朋友汇合,杨藩则战死当场。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并不比《精武门》差,如果我没听错的话,甚至动用了童自荣作为配音演员。
《西安杀戮》讲了个大致相同的故事,最后徐晓健饰演的男主角手刃仇人为朋友报仇后前往警备处自首,处长惜其才,但想放他走,但又恐日本施压,他拒绝逃走,从容就义。电影的结尾是响亮地强盛,和他倒下的慢镜头,小时候看到此处小心肝儿都碎了---那时比较喜欢大团圆的结局,现在还能记起的一个细节,他的朋友被害死后验不出伤,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狱卒告诉他说,是用一根很长的铁钉从肛门刺进去致死的,说过不久,老人即被暗杀。
《过江龙》讲了几个川剧演员抗日的故事,我只记得花旦叫花云纺,小生是穆小楼,穆小楼在演戏时刺杀了企图霸占花云纺的当时的公安局长(也是个汉奸)然后逃跑,花云纺安全出逃,穆小楼最后和追来的喽罗们战死在一间废弃的烟花爆竹厂。
这几部电影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几部,无论跑多远都要去看,而且对那几个男演员充满了无限的向往,现在看来,他们其实挺瘦的,就是很麻利而已,那个在这三部戏中都有出演的女演员清纯漂亮,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为何后来没有再演过戏。
这部片大陆影院也引进了,当年也是非常火爆,小伙伴们对这部电影的推荐语是从头打到尾,这个评价在小孩儿的审美标准里那是相当高。很遥远的记忆了。现在才知道是张彻的作品,这种简单粗暴的暴力美学还是很为那时的人们所喜欢。
小学时的最爱,当年在同学家看了五次才看完。我那个楞青同学每次看十五分钟就关掉,直到我送他一根雪糕才继续下一个十五分钟。长大后,他开了一个钟点房旅馆。
露指头的皮手套。
小时候看了无数遍,开头还有一段老上海风光片,觉得徐小健真帅,童自荣配音、张彻导演的哦。
简单地演义历史,简单的暴力倾向。
以为是黑社会电影,居然是反黑社会电影。
明明没穿阿迪达斯好哇扣一星!
80年代最牛逼的华语功夫片~! -童自荣内声音那叫一个正派!
2012Nov27,吴中路117号,CCTV6电影频道。居然是张彻的片子,结尾太有趣,两个人跳上高台,喊着毁了它,把黑社会毁了,然后就把这个台子拆了。
开始头绪纷杂,到后来直白到平铺直叙,结尾二十分钟有狗尾续貂之嫌,人物动机模糊,打斗设计落后于时代,但一些利落的空翻和杂技动作十分精彩
乱世双截龙!~
我是准备要把张彻给看光了~
哇,没想到这片是张彻导演的啊,那时候大陆引进的为数不多的香港武打片,我很清楚记得男主角应该是童自荣配音的,很奇怪这些演员我现在一个都不认得
小刀杨藩再次演绎了张霹雳心中那一类亦正亦邪至情至性的人物,董志华那时候眼睛亮得跟刘松仁似的。开香堂很好玩,“捣毁黑社会”则体现了我D对反动会道门始乱终弃的一贯政策。
不看最后一个镜头很会遗憾
今晚又重放,童志荣的配音好熟悉。
经典电影啊 一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风格硬朗
营造的氛围很不错。不同风格的功夫挺有意思,想办法破敌也是功夫片特色。小刀杨凡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角色。情节上有复杂性,但也有白痴的地方。
为何老的动作片都那么好看!
小时候看过的老电影,主演董志华在周星驰的功夫里演了使五郎八卦棍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