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村庄

HD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脸庞,村庄 剧照 NO.1脸庞,村庄 剧照 NO.2脸庞,村庄 剧照 NO.3脸庞,村庄 剧照 NO.4脸庞,村庄 剧照 NO.5脸庞,村庄 剧照 NO.6脸庞,村庄 剧照 NO.13脸庞,村庄 剧照 NO.14脸庞,村庄 剧照 NO.15脸庞,村庄 剧照 NO.16脸庞,村庄 剧照 NO.17脸庞,村庄 剧照 NO.18脸庞,村庄 剧照 NO.19脸庞,村庄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寄蜉蝣于天地

质量足够高的艺术现场记录。好几个项目都有令人动容之处。最喜欢的是老流浪艺术家,他恐怕是真正,寄蜉蝣于天地,融身心于大美之人。搁十几年前,涉世未深的那会儿,大概还会对这部电影,这身行头,这个调子,这类活动,这个圈子,这种生活,充满向往。现在看这小帽墨镜却稍感别扭。人工智能时代营销已大数据精准化个性化投送,这种以固定穿搭作为艺术家个人招牌,icon(想管它叫挨糠),不管愿不愿意,已经成为某种属于上个时代的遗存了。法国新浪潮运动,在它亲祖母的手中,在当下这个一切都在向着可能是终点的方向狂奔的世界,在民众艺术鉴赏功力积累深厚的老欧洲老法国,肉眼可见地垂垂老矣。

 2 ) 看见,存在

震撼和感动。

原来巨幅照片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庞,张贴在墙壁、谷仓、集装箱、水塔、火车上时,那些故事也在被记忆、镌刻和流传。

他们被看到、被听到,他们存在。

码头工人的妻子们坐在自己照片的心脏位置,阿涅斯说她们像鸟一样。而脚下,她们的丈夫慢慢走向她们。

JR在结尾处愿意为阿涅斯摘下眼镜时,阿涅斯说,我其实看不清楚,但是我看到你了。

阿涅斯觉得眼镜是隔离,所以她一直试图让JR摘下眼镜,想离他更近一点。虽然对于JR来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但他为了安慰阿涅斯没有看到朋友的失落和对往事的感怀,愿意满足她的这个小小的愿望。

阿涅斯的眼睛、脚丫都被火车带向远方,她一生行走了那么多路,她看了那么多地方,现在她看不清楚了,JR就以这种方式让火车带着她继续走,继续看世界。

我们终将消逝,但我们存在过。

就像那只留存了一夜就被海水带走的照片。那又怎么样呢?

 3 ) 当你老了,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有个莫名的习惯,在旅途中的公路上或者飞机上,面对一闪而过的村庄,我总会去想那里住着怎样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此刻经过,他们此刻又在做什么呢?而这部作品就沉浸式地把我这种想象习惯铺开,同时全程辅以摄影/装置艺术的欣赏(巨物爱好者同样巴适),让人仿佛可以嗅到乡村小路上的清新,感受到扑面而来海风的强劲,每张脸庞虽无特别,但那种真诚的笑容及每个故事都历历在目。

影片看到一半后,可惜我不会插画,就很且非常希望有那么一幅简单的画:一顶帽子、一副墨镜、一个双色布丁头、一身花衣服、一台相机、一辆mini van,因为贯穿整片的这些形影不离的元素看起来就很舒服,或者说它们代表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对生活态度的坚持。尽管从头至尾一个一直在抱怨,一个一直在坚持,但最后为了安慰双色头,墨镜可以主动摘下,我们可以互相不理解,但是我们互相尊重,那份相知的感动与感激充盈了整个本已模糊的视线。欣慰的是,最后结尾的画面渐变成了动态插画,怎么、居然、可以这么懂。

这部作品会在人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一种感觉,当下也许无法具体描述,但会慢慢萌发,希望到了那一天,在你的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4 ) 难得来世间一回,要玩得尽兴

我在2017年的最后几天里,看了「脸庞,村庄」这部纪录片。

而它成为了我的2017年度最爱。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是平等

不管是影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创作内容本身,都令人感到自在和平等。

正因如此,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奇妙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看客,而是一场旅行的同伴。

故事是平易近人地展开的,不绕弯子不装逼,有种直率的可爱。

这种可爱不是来源于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历尽沧海桑田后,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这是最难得的生命力。

1.

-成长和老去-

影片的两位主创,一位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

一位是街头艺术家JR。

两人之间55岁的年龄差,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独特火花。

一个已经经历了多彩人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生命对他来说仅仅只打开了篇章。

共同点是,两人都对世界抱有好奇的探险之心。

主创们在出发前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随机。

过程中,虽然两人也会争吵,但没有人会拿出年龄和阅历来说事。

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

能看出年龄的不同,是在两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上。

死亡是瓦尔达会多次提及的事。她说这场旅行,很多初遇都是最后一面。

而JR虽然不愿直面死亡,但总是以他的方式在安慰瓦尔达。

在影片里,两种年龄带来的不同心态,也在互相影响。

成长与老去,正在同时进行着。

2. -脸庞-

影片中,他们会为偶遇到的人们拍肖像,再放大数倍贴在墙上。

一位老人与她独自坚守的房屋

这些面孔有群像,也有独照。有些有故事,有些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美。

他们不是伟人或领袖,都是平凡人。没有标签和符号,简单的脸庞只是每个真实的自我。

看着自己的五官被数倍放大,被更多的人注意和端详。这些艺术的参与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影片中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有些人感动,有些人抗拒。这些反应也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3. -快乐的哲学家-

一次拍摄中,瓦尔达和JR偶遇了一位老人。

他一生未曾工作,靠领低保金救助。他可能没有子女和家人,一个人住在林中自己搭建的小屋里。

他非常兴奋地邀请两人参观他的地盘,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座最棒的房子。

这座在他看来最棒的房子有些简陋,但被他用别人丢弃的瓶盖精心装饰着,挂着风铃,缤纷的色彩竟然有着孩童般的浪漫感。

老人对他拥有的一切很满足。甚至发表了一段让瓦尔达称之为“文学家”的看法。

他就这样安然坐于四面透风的屋内,带着他充满天真的快活神气。

这是片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脸庞。

4. “山羊生来是带角的”

两人很喜欢拜访农庄。而不同的农场主,看待农业产业化的态度也不同。

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羊庄,里头的羊都失去了 角,也温顺地接纳了流水线的机器挤奶。它们被关在狭窄的圈内生活。

而另一个农场主阿涅斯的羊被放养在天地间,有着长长的角,它们的看管员是一匹马。

尽管利润不多,阿涅斯还是坚持保护山羊的天性,也坚持用手挤奶。

有着羊角的羊会打架,不免会造成伤亡。但没有了角,它们还是山羊吗?

影片内平静地诠释了两方的态度,没有偏颇。就像阿涅斯对待山羊一般。

而感情上有,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山羊,带着它骄傲的角, 会一直站在阿涅斯的农场里。

5. -消逝的故人-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瓦尔达说服了JR。

他们决定在悬崖边的海滩上 ,在一个海浪不断拍打的断石上,印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瓦尔达的故友,几十年前,瓦尔达曾为他在这片海滩上拍过照。

而如今斯人已逝,而海浪依旧。

尽管这个少年仅仅存在了一天。第二天,海水带走了一切。

两人坐在狂风大作的海边的这个画面,是全片最美,也是最有哲学意味的。

海浪,沙滩,生命。哪一样不是流动着消逝了,又重逢呢。

6. -平易近人的艺术-

旅途的最终,我想他们大概也理解了对方。

瓦尔达理解了YR不愿摘下墨镜和帽子的坚持,就像山羊拥有它的角。

而YR拍下了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把它印在了一辆火车上,让它们代替瓦尔达去看更多的风景。

当一旁的围观的工人问起瓦尔达,艺术是什么的时候。瓦尔达这样说,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艺术观,轻松而平等,简单而纯粹。

因为我也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方式而已。它不需要被标榜任何意义,也没有既定的方式。

创作艺术是寻找自己。艺术家们慷慨地展示自我和想象力,那些被实用主义标榜为无用和疯狂的想象力,是宏大而独特的。

而欣赏艺术也是寻找自己。通过艺术去理解另一个灵魂,撞到了其他的想法,才了解了自己。

创作和欣赏,都是平等的。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5 ) 图像记忆的呢喃

文|汤旅

发表于公众号MOViE木卫

年逾89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2017年第70届的戛纳电影节非主竞赛单元展映了自己的新纪录片《脸庞,村庄》,这是继《阿涅斯的海滩》(2008)的后又制成的一部口碑极佳的纪录片(九年间瓦尔达也有小的短片或系列纪录片拍摄)。

实际上,在这六十余年里,非虚构类影片占据了瓦尔达的大多数创作。从迷人的法国知识女青年到可爱的蘑菇头时髦奶奶,沿袭着左岸派的精神,她从未让自己老去。

壹 实验与主观散文电影

1955年瓦尔达完成了她的电影处女作《短角情事》,散漫诗意的两条非相关的叙事线各自展开,已浑然弥漫着左岸派的朦胧与生活诗意。

在随后几年里,瓦尔达其实一直在创作实验短片主观散文电影。如《走近蓝色海岸》(1958)(正是《脸庞,村庄》的结尾戈达尔所留的第二句诗)、《穆府的歌剧》(1958)等等。直至1962年才创作出在影史上留名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但瓦尔达的纯虚构类影片创作并不算多,也只有《幸福》、《天涯沦落女》等几部影片稍有名气。她更多的关注点、成就在于她对实验影像的探索。

《穆府的歌剧》

比起电影导演,瓦尔达与左岸派一同的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杜拉斯更关注于非故事片的创作。与法国新浪潮的那一批青年不同,左岸派更早地介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中,并将先锋性贯穿其中。在阿伦雷乃与克里斯马克的带头下,他们创作了《雕像也会死亡》(1953)、《夜与雾》(1956)等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声画分离式的散文电影。主观评论附加在影像之上,处于纪录片、艺术电影、先锋电影之间。

同时期的女性代表则有玛格丽特-杜拉斯、阿涅斯-瓦尔达,以及稍晚创作的香特尔-阿克曼。

在八九十年代,这种影像尝试已处于一个黄金时期,且不同于早期一味追求的晦涩,更加成熟。如维姆-文德斯(德国)的《寻找小津》、克里斯马克的《日月无光》等等,私人影像的口吻悠悠道来,闲散且轻松。

《日月无光》里的日本TV广告

因此左岸派的尝试更加靠拢艺术馆的创作,当青年新浪潮正创作艺术电影时,左岸派则在开拓先锋的实验影像。在新浪潮中走得最远的戈达尔反而与左岸派的气质更加接近,与瓦尔达度过了动荡与平静交织的艺术年代。这也就是瓦尔达在《脸庞,村庄》结尾中感叹落泪的原因之一。

那个黄金美好的河畔无法原样重现,戈达尔与安娜卡里娜夫妇、瓦尔达与雅克-德米夫妇在蓝色海岸读书创作的时期也一去不复返了。

贰 回归简单与可爱的旅途

可爱的瓦尔达教母一直在自己自由的创作天地里驰骋来去,穿梭在镜头前后,自由灵活地多角度转换。

这一次,瓦尔达比以往更多地出现在镜头前,随时随地在展现着她活力的状态,沿着村庄旅途而摄。

在前作《阿涅斯的海滩》中,私人的絮语满满当当,以“阿涅斯”为题,串起的自然是关乎自己的感悟,放置一生的创作片段,如同把碎片式的数据放置在影像里,对过去的缅怀意味更浓。海滩的装置艺术是底色,而使之光亮的是碎片式穿插的瓦尔达的回忆影像

九年后,当瓦尔达再度制作出一部纪录片,呈现更多的则是她与JR艺术摄影师所做的事、与村庄的人交涉产生的勾连。现时的存在才是重点部分,而回忆则成了无法原样复制、显影的部分,一如戈达尔的缺席,尽管是调皮中的可爱,也不禁令人感伤。

相比前作,《脸庞,村庄》已经去掉了许多过去的繁复尝试,如拼贴、分屏、大段的声画分离主观式语言,相反,它回归到纯粹的简单与可爱中来。

剪辑依然是由着个人抒发式的思路来的,时而穿插不经意间想起的电影,如看到一群山羊,便想起了自己于1954年在滨海圣奥班拍摄的那张照片,以及后来的实验短片《尤利西斯》,将旧作穿插其中。

《尤利西斯》

瓦尔达虽然已将这种互文了然于心,但这些穿插不再是影片的主要部分。类似于《拾穗者》,主要是记录了瓦尔达想关注的旁人,随性的自我思考只作为添色剂。它比《拾穗者》更加直接,去掉了大段的主观旁白,任由第三方摄影师跟随自己,瓦尔达与JR的行走,延展着影像的内容。

看似一目了然、直接的行为其实是瓦尔达多年的沉淀。想通过照片留住即将消逝的记忆,以实体的形式印在墙壁上,是几十年来左岸派艺术家们一直在关注的话题。在《墙的呢喃》(1981)中,瓦尔达已经将壁画与街景结合,通过壁画探讨身份记忆等母题,在形式灵感上早有渊源。

《墙的呢喃》

但在《脸庞,村庄》中,这些形式上的超真实感隐去了,瓦尔达选择将画面中的内容简单直接地呈现在眼前,不做过多艺术修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瓦尔达与JR着手做的一个装置项目过程。

这样的简单、愉悦让人根本不想用条条框框的理论去束缚它,瓦尔达的影像正如她本人一样,灵活、自由,作品的自由程度跳跃在文本理论之外,除了可爱、感动,无需再过多赘述。瓦尔达与众人一同完成创作,灵活影像便是“可写的”

作品一如女性的呢喃一样柔软,不同于戈达尔的孤独哲学气质,瓦尔达直面镜头,拍摄自己的眼睛、脚部,并用布努埃尔的“割眼桥段”消解治疗的严肃与恐惧,在敞开的状态自由来去。想去摘掉JR的眼镜,想去发现一切,与所有人交流。

“You choose total freedom but you get total loneliness.”

——摘取自瓦尔达的影片《天涯沦落女》

自由并非女流浪手的一意孤行,而是愉悦地发现生活的妙处,一如阿涅斯-瓦尔达。

2017/12/17

· END ·

 6 ) 艺术就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以及感动

一个可爱的老奶奶,一个调皮的街头艺术家,开着一辆巨大的拍立得卡车,穿梭游荡在法国的各个村庄之间。这便是《脸庞,村庄》的故事。

老奶奶阿涅斯·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老祖母」,已近 90 岁高龄,依然留着两种颜色的蘑菇头,一举一动都显得可爱至极。热爱街头艺术的年轻摄影师让·热内(JR),喜欢把各色人的脸庞贴在巨大的墙或者地板上,他的小货车是个巨型拍立得,车厢可以打印巨大的照片。这次他找到了瓦尔达一起搞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去逛逛法国的小村镇,记录下那里的人们。

他们一路拍了很多最底层的劳动者和最普通的路人,用大拍立得打出来贴到房子上、墙上、集装箱上。而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人,背后都有着让人感慨的故事和独一无二的世界。

JR 喜欢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表情。他把这些表情和姿态都印到建筑上,化为实体,以便让更多人看到、记住。瓦尔达喜欢乡村,喜欢默默无闻的劳作者,他俩让人物的影像与生活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讲述着那些他们觉得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他们将矿工的群像贴到废弃的矿工住宅区墙面上,最后一个不愿搬走的矿工后代看到自家墙上的自己,不禁哽咽。他们将码头工人的妻子印到集装箱上,然后让三个女人坐在自己巨大全身像的心口,和各自的丈夫合影。他们把在咖啡馆干活的姑娘印到小镇的墙上,让她的美丽成为人们驻足的绝佳理由......

进入镜头的人们都很开心地和自己的影像合影,他们以这种方式成了当地的红人,个体的生命由此站上舞台,变得鲜活起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而只有自己足够有趣敏锐,才能发现其他人身上的有趣之处。

比如片中那个领着低额退休金的老人,一个来自底层的普通人,却用一大堆废弃的啤酒瓶盖贴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他带他俩参观了自己打造的艺术空间,如诗人一般介绍自己:「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情,还有宇宙给予我居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

瓦尔达和 JR 的互动也挺好玩,很多灵光一闪的想法。他俩在水产市场开心地拍着各种鱼,然后将其组合起来,贴到工厂的水塔上,非常调皮。瓦尔达想起《法外之徒》里戈达尔让三个角色在卢浮宫里奔跑,于是 JR 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瓦尔达,飞奔在卢浮宫里,瓦尔达一路呼喊着文艺复兴画家们的名字,开心得飞起。还有 JR 拍下瓦尔达的眼睛和脚,贴到火车上,火车慢慢驶向远方。「你的脚和你的眼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这列火车将踢你去许多你已无法到的地方。」真是非常浪漫的礼物。

瓦尔达最后也送了 JR 一个礼物,就是带他去见自己的老朋友,新浪潮大师戈达尔。但这次鸽子王戈达尔故意放了一个大大的鸽子,只在门上留下了让瓦尔达忆起往昔的暗号,自己却不知所踪。那是戈达尔两口子和瓦尔达两口子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是新浪潮电影的黄金时代。如今,瓦尔达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也已经五年没见过戈达尔了。她知道他想念她,却讨厌他这样调皮,泪水在瓦尔达眼里打转:「感谢你的回忆,不感谢你紧锁起的大门......我喜欢你,但你还是个大混蛋。」 瓦尔达买来戈达尔最爱的奶油小圆面包,挂在门上,老奶奶这小小的温柔让我动容。

JR 安慰瓦尔达:也许戈达尔不出现是想故意打乱你的电影叙事,以这样一种预想不到的方式让两人的创作彼此交汇。就这样,没有现身的戈达尔在影片中留下了自己的惊奇一笔。看到内心五味杂陈的瓦尔达,JR 终于摘下了他一直戴着的墨镜,就像年轻时的戈达尔一样。瓦尔达感动地轻声道谢:「谢谢,你真好,其实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我看见你了。」

我真爱这个结尾。

我们一起看湖吧

 短评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11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1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24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29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34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3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40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4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4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54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5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