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理和王頔这两玩一起好还可以说得过去,小孩子好起来快,后面直接王頔王妈就敢说把秦理也当自己儿子,逗我玩呢?
大人们也不是特铁的老朋友啊!
如果这都算另一个儿子那她不得有无数的儿子?
选演员也不行,明明黄姝是一个特别成熟的人,这个演员看起来就不适合,这里完全不像小说里面的描写。
情节平淡无奇,再加上各种不考究的细节,再加上原著本身也不怎么样,改剧本也更差,实在是尴尬的看不下去。
而且居然有人说这能跟《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相比,简直笑死个人。
这剧一开始就没有一点能吸引人看下去的东西,平平无奇没有一点儿出色的地方,普普通通的没有一点悬念,也没有脑洞,没有足够引人注目的大案,没有高智商的对决,没有任何亮点凭什么吸引人看,看它不是浪费时间是什么。
吞吐无力的烟囱、大雪纷飞的黑夜、下岗谋生的职工......凋敝衰败的背后,牵连着隐藏在城市角落中的罪与恶,悬疑抽丝剥茧后往往是人生困境中的救与赎。“东北叙事”走红于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见诸各类犯罪片、悬疑剧,《胆小鬼》正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不是很复杂的故事,只是,大量的闪回、倒叙、插叙,冷暖色调的不停转换,让我们在温情脉脉和残酷现状之间来回切换。刚还是阳光灿烂、舞姿动人的少女,转眼成了衣不蔽体、雪夜曝尸,刚开始是隐忍坚强、聪明出众的天才,转头成了冷峻阴晦、面毁失聪的修理工。
即使在发现最后真相,找出最后真凶之后,我们仍抱有一个疑问:谁杀了天真美好、善良纯洁?
从剧中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长期住着流浪汉和精神病的“鬼楼”;贴满小广告、没有一盏灯的筒子楼,火车道下、塑料皮包裹的露天馄饨铺;处于杂物夹缝的“小砖头房”,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沉重,难免成为滋生阴罪的土壤。从剧中人的背景,我们可以参详一点动机。秦理的爷爷患病,躺在床上无钱手术,秦天只得铤而走险;冯雪娇害怕受到牵连,更担心受到拖累,母亲威逼下选择无视朋友;即使是“最幸福家庭”出来的王頔,也迫于下岗父母生存压力和自己就学权利,选择背叛好友。人人皆为胆小鬼,仍由罪恶种子落入土壤,生根、发芽、开花。
可是,有罪恶之花,也有花圃修剪的人,他们在哪呢?
“鬼楼”长住精神病人、流浪人群,隐含不安因素,社会救助力量不见踪迹;警察母亲、秦家爷爷均生病卧床,却没有正常医疗保障;菜行空地可乱搭建,先来者先占,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一概不见。有人评论说,警察太笨了,到最后才发现真相。我们很难依靠一两个富有正义感的个体,来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怎么查?上司刻意隐瞒真相,销毁关键证据;酒吧老板、公司老板只求利益,不愿配合;就连租户信息、街头监控,都无法掌握。
剧中,我们很难从中发现来自本地的“生产力”,殷鹏收入来自深圳广东,冯雪娇母亲的收入来自外汇,几乎没有发现本地企业的正当发展,没有个人正大光明的收入。即使是这些“成功人士”,也不可避免受到反噬损害,殷鹏染毒被“阉”,冯母离婚出国。我们也很难把一切罪责归于孩子,面对校园暴力,王頔父母言之凿凿,听闻伍仟补偿,默默回头关门;高磊善于钻营,为父母生意,讨好胡开智,为其打掩护,很难想象这样的世故背后没有父母教导。
罪之土壤,结出罪之果。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既与经济、社会相关,亦与政治、文化有关。相比之下,黄姝处于破碎家庭,无人照顾,寄人篱下,只有自谋生活费和学费,秦理背负父辈罪恶,在学校被人泼墨、反锁、辱骂,无法抬头、不能发声。这些弱势群体成为罪之果实的第一批受害者。
文艺是现实最为敏感的触须。东北文艺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建国后,随着东北工业迅速发展,东北成为全国发展最快区域和全国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更早地拥有了先进的城市文化。世纪末,国企改制,“下岗潮”到来,东北从共和国长子走向一蹶不振,彼时繁华和此时落寞成为鲜明对比。
这种变化,体现城市文化的兴衰,像是东北的季节,夏短冬长,经历了短暂的工业城市热闹繁华之后,回归到冷冽深沉的冬夜。又体现在艺术形式变化,表面仍是热闹非凡的生活艺术,背后则为更加沉重的生存文学,喧闹演绎沉重,笑声难弥裂痕。
原先的东北厂区,配套体系完整,职工人数庞大,工厂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社会”,职工的生老病死、结婚生子、工作退休在一个制度内完成。伴随大批国企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对个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了高福利、高报酬的好工作,甚于替换了原先的生存世界,心灵上的冲击可想而知。
更严重的是,一家几口同时下岗非常普遍,这意味着全家都陷入绝境。有人说,郑执等作家“为父辈发声”,这一批作者们是为那些被大时代碾过的父辈喊疼。看着一个个幼时记忆里骄傲和体面的父辈们,在无解的痛苦中老去。败落、疼痛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这代东北作家在成长中切身体会的。这批作家是这些伤痕的承受者和书写者。
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压抑、愤懑、忧愁、焦虑、不安,这些不良情绪从厂区破败的围墙突破而出,游荡在不同的街头巷尾,在种种人群众相互激荡、引发共振,在原有城市文化残留的酒吧、迪厅、浴场引发矛盾和冲突。
我们不禁问道: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那时的“下岗潮”为何至今在人们的心里留有余波?
东北文艺的流行,背后是“失败者情绪”在社会的蔓延,不只是工人阶级,整个城市贫民阶层,甚至一些中产者,都在共情这失败者的情绪。而东北的衰弱、东北人在社会衰弱后的自嘲、讽刺、浪漫和无何奈何,其实都成了失败者共情的一部分。共情东北,实际上是在共情工人阶级的失落。
在舆论场上,东北国企改制之所以屡屡被人提起,是因为它象征着工人阶级安全感的破灭,成千上万的国企职工下岗,离开单位,卷入市场化,人到中年却必须重新寻找维持生计的工作,这些数字无法计量的变化,是压在每一个具体的下岗职工肩上的一座山。东北衰弱,背后是传统工人阶级的衰弱,他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成为了被旁落的群体。
可是,互联网与全球化的神话并没有造就一个缩小贫富差距的世界,它在给更多人制造新型就业岗位的同时,却也塑造了新的城市贫民阶层。这个贫民阶层的构成很复杂,但值得留意的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不再是当今划分富人与贫民的标志,即便是学历较高、知识储备丰富的青年,也有可能落入收入拮据的处境。
二十多年前的过去,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同样处在转型中。房地产的巨大泡沫、互联网媒介的变革、新冠疫情的冲击,剧变不是以瞬间的惊惶和颠覆发生在世人面前,剧变是在漫长的琐碎和庸常中,一点一点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迫,调整自己的生活,去适应周身的变化,提高对痛苦的“钝感力”。
因此,当人们说起东北在社会意义上的衰弱,无论是经历者,还是事后回望的人,共享的是同一种工人阶级失落的情绪。它不仅包含了车间、煤矿业、钢铁厂等传统产业内工人阶级的下滑,也寄托了城市贫民阶层对旧日的移情。那段下岗前的岁月,它对于国企职工来说意味着一份安稳的保障、一个集体主义的寄托了存在意义的单位。对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如今却在城市贫困的青年人来说,它是一个玫瑰色的怀旧乌托邦,也承载了他们对此刻的失落与绝望。一种普遍的失败感、不可改变命运的感觉,甚至是随时可能被时代抛下列车的恐惧,让上一代工人阶级与这一代城市贫民,这两个原本圈层不同的群体,借助东北共享了相似的沮丧。
但愿剧中人悲欢离合能引人思。
唯求剧外人观抑扬褒只座上观。
如果黄姝没死,如果秦理奥数比赛没犯病,十年后秦理应该在北京做程序员或者中层管理者了,黄姝在北京做舞蹈老师,两口子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去享受这中国黄金的十年。王笛会是个在北京的网络作家或者编剧,冯呢应该是家庭主妇,这两家人就这样在大城市里生活。可惜没有如果。东北的冬天可真冷啊。看着都冷。 ——————————————————————
结局了。有人说王迪和娇娇这两个胆小鬼为什么能幸福的在一起。我想说他们不幸福。幸福的人不会在自己孩子的生日宴后走到天台。其实我们都是王迪我们都是娇娇,娇娇那段在他妈的劝说下选择沉默太真实了….我突然在想,勇敢的两个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胆小的两个孩子都有相对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中国式父母的言传身教难免会有些市侩,利己,自私。善良当然是有的,但是事情真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是不管对错,只管优先自己孩子的利益的。娇娇的妈妈替她做了选择,王迪替他父母做了选择,谁比谁胆小?
娇娇十年之后的样子很知性,很漂亮,黄姝十年后呢,该有多风情万种。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的容颜,可最后,连岁月变迁的机会都没有了。
看了四集质感还行,王頔冯雪娇都挺符合的,特别是冯雪娇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了,王砚辉也很符合冯国金,但是欧豪真演不了秦理啊我的天这怎么选出来的,千玺都比欧豪好哇,看得出来他在尽力收起之前给观众的热血斗狠少年形象,想演一个懂事的好学生,但实在外形不符合合,尽力表现乖巧显得有点过于憨傻了,秦理应该是聪明羸弱且沉默,脆弱感很强的,欧豪这壮的我真怕后面他把李杨头打歪开始挥国旗,黄姝不够美没有那种惊艳的感觉,但黄姝可能换谁来都会感觉差一点(或许宋轶?)
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有完整的看过一部电视剧了,上一部还是半年多前考研前晚上看的《士兵突击》,那段时间白天学习(摸鱼),晚上看剧。现在终于得闲,看了几集《天才基本法》,在剧集孩子部分结束后火速转到这部剧,两天时间看完了,速度也并不算是很快。我现在正是单曲循环欧豪翻唱的这首歌在打字。我不是个很有逻辑的人,因此只能想到哪写到哪了。 作为原著党,我表示非常满意,即使有一些小细节在我看起来处理的不是特别的好(例如王頔和秦理大闹讲座中秦理是怎么混进来的),但是我格外地包容,可能和先入为主有关。在去年的7月份读完了这部小说,对我心灵的震动相当大,很难界定到底是什么题材,很多人认为是悬疑或者青春伤痛,但是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刻,我坚定地认为这写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灰色地带,谈时代就太狭隘了。 由于作者和编剧是同一人,这实际很难得,让视听创作最大程度能忠于作者的思想建构,甚至弥补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够圆满之处,例如对于星火家族(王秦黄冯)的刻画电视剧中显然更为细腻,同时剧中四人的友谊被刻画得更深刻,在惨烈的结局时令人更为痛心。 对于王冯,大部分网上的评论是一边倒指责的,认为让他们有了完满的结局,甚至有了孩子,很多人骂编剧,但是书里确实是这么写的。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深以为剧中实际的男一和女一是这二人,即使他们是广义上的"坏人",但也是更为普遍的"我们",我们都是这么虚伪的活着。 我想谈一谈小说和剧中王頔冯雪娇的不同。在小说中,王頔和冯雪娇似乎更"坏",更是胆小鬼。在书里,王頔自始至终没有向任何人即使是冯雪娇坦白是他嫁祸的秦理,除了黄姝。而冯雪娇在书中更为胡搅蛮缠,又笨又讨厌,更像是一个"虎妞"式的人物。简言之,导演和编剧人为的减轻了故事的残忍程度。 他们对秦理黄姝的所作所为是挨骂的根源,我没有为他们洗白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有可能都是"亏心事"的制造者,在一个小团体中,我们的角色是怎样,几个人关系如何发展,什么因素介入进去了,这些除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的影响,更多的也是时间的演化…… 对于秦理黄姝,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是真的不忍心说,我深知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很多很多,没有人想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这种心智成长期和理念形成关键期的人,一点点因素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剧烈的影响。他们相依为命,看似真挚的友情已经给了他们光芒,转眼间,这光芒已变成了灼伤。还有更多的,我觉得就不要再说了。 当然这个剧有很多问题,这里我并不想提出来,因为这已经是我几年来看到的相当不错的电视剧。演员演技全部在线,改编的也很好。期待下一部郑执的书改影视作品。 分 界 线 写一些别人肯定不会想到的 我在高中时候最想考的专业其实并不是中文,而是新闻学,当时我崇拜的根本不是同学口中的那些演员爱豆,而是调查记者,柴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的偶像。不要和我讨论后来公知和穹顶之下的事,请去看她早期的调查节目,温度和硬度兼备。我的想法是做一个时代的勇士,做这艘国家巨轮上的瞭望者,但是最终被现实击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也是胆小鬼。 柴静早期在央视做的节目《新闻调查》,其中有一期就是做学生连环服毒自杀的(甘肃武威,小学6年级),虽然她已经竭尽全力去找寻事件的真相,但是实际上最后没有调查出什么。最后,她通过一些列调查只能做出以下推测:第一,这个事件和其时的性观念有一定关系。第二,这个事件和学生超越时代的"生死观"离不开。第三,他们的小团体中有特殊的标志或者宣言一类的东西。对于第三点,在《胆小鬼》剧中也表现为星火家族的家徽火炬。为了调查这个未成年人的团体,柴静用处浑身解数,却没问出有价值的内容。在剧中,冯雪娇的刑警父亲如果不是为了破案,那么星火家族的故事除了他们四个人也不会为更多人所知。因此某种程度上,人并不想走进其他的人的内心,倾听和调查很大程度都是功利的。 最后。 梁咏琪的歌在原著中出现并不是《胆小鬼》,而是另一首歌《短发》,并且仅仅出现了一次,是冯雪娇爱哼唱的一首歌,并且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相较于原来的书名"生吞",胆小鬼这个名字虽然有很大可能是为了降低过审的门槛,但是我对此认为更为贴切。剧中除了秦理黄姝都是胆小鬼,王頔,冯雪娇,冯的父母,老范,教导主任,高磊,胡开智,殷鹏,黄姝舅舅……他们的胆小和无耻一起害了无辜的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心痛的是,有人会反省,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潇洒地拿起酒杯,觥筹交错间把高度的水和别人甚至最亲密的人的苦难面无表情的服下,就像生吞,喉头一动,至多发出咕咚一声,心中想的是:我不亏欠任何人,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只要埋头就好了。 写于9月某两个自然日
本来想自己写的,但是这个是我看到最贴合我感受和最公正专业的评价,所以借来一阅,希望更多的观众能认真耐心的看完,希望更多更专业的人参与进来,给在当下剧荒泛滥的行业形态下鲜肉流量当道的风气下,这难得一见的用心真实的好剧一个更准确的定位!
其实觉得这个分数还可以更高的,也相信这部剧值得更积极的反馈。
毕竟我们最近也是真情实感,看得很上头。
这部剧改编自郑执的《生吞》。郑执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生吞》作为其悬疑代表作,被搬上小荧幕时,制作也相当有诚意。柠萌影业出品,郑执亲自担任编剧,《三十而已》的张晓波导演来执导,剧集的成色完全配得上原著。
这部剧完全治好了我对国产悬疑剧的某种审美疲劳。
不少人都吐槽过这一点,这几年里十部国产悬疑剧,九部发生在东北,“东北魔幻现实主义”统治了国产剧的审美。并不是说不好,只是这似乎已经变成了某种既定公式,也养成了创作者的某种惰性。
原作《生吞》也是“东北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但《胆小鬼》并没有落入这种审美窠臼。
比大多数同类作品做得更好的一点是,它很「真实」。
从制作层面来看,这种真实体现在它并没有用力过猛,或是用一种现代人刻奇的视角,去迎合观众对于东北往事的某种想象。
这部剧有生活,有细节,有人间烟火的气息。
它更多的是还原了一种年代的质感,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应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大雪、雕塑、被下岗潮冲击的重工业城市,这些呈现都比较写实,并不喧宾夺主,但就是千禧年前后的东北该有的样子。
这让我看到了一种更克制、更高级的审美,也代表了一种更为诚恳的表达态度。
而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胆小鬼》的真实则体现在,故事是从人物,而非悬念所切入的。
可能有些观众会和我一样,看第一集的时候有些摸不着头脑:一上来的节奏并不快,反而以一种更娓娓道来的双线叙事,呈现了男主角秦理和他的几个高中同学,横跨十年的巨变。
习惯了快节奏、高密度叙事的观众也许会因此而劝退,但如果你能对这部剧抱有更多耐心的话,就会发现《胆小鬼》真的是越追越上头。
因为前几集中非常扎实的人物塑造,那些对于少男少女之间的友情和悸动的描绘,都可以说是作者在精心铺陈的某种「温柔陷阱」。
他真正要做的,是先构建出真实的、丰富的人性,再让你直面人性的深渊。
这部剧的冲击力,就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
当然,如果说剧情节奏上存在争议,这一点还算是在意料之中的话,另一点我就真的没有想到了。
刚刚开播的时候,竟然有很多原著粉因为觉得演员欧豪和角色形象不符合,直接打了一星。
欧豪在这部剧里扮演的正是男主角秦理。
《胆小鬼》的核心就是写人,而秦理可以说是本剧的“戏眼”。
十年前,他是成绩优异、前途一片光明的高中生。
十年后,他却变成了戴助听器、脸上伤疤累累的修车工。
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着《胆小鬼》这部剧的核心悬念:他为什么会“堕落”,就如黄姝究竟被谁杀死一样,是观众最好奇、最想要探究的谜底。
那么欧豪跟秦理这个角色,究竟贴不贴呢?
第一眼也为他捏一把汗,但越往后看就的确是越觉得真香了。
看了一下,目前评论里对于欧豪的选角争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年龄问题——将近30岁的人再来演高中生,好像不太合适。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选欧豪其实也不无道理。
“十年”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跨度。选择一个更年轻的演员,未必能驾驭成年后的状态。而让两个演员来分饰的话,如果不够贴脸,反而会让观众失去代入感。这样来看,现在的做法无可厚非。
郑执也在采访里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网上另一种观点则是,欧豪太壮了,不像数学天才。
这在我看来就很吹毛求疵了。
谁规定天才就一直要高高瘦瘦,目如鹰隼,弱不禁风呢?
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的话,现实中的天才,往往是带着某种「钝感」的。
所谓的天才,是放大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和优秀,那么相对应的,在其他方面就会显得很迟钝。因为他们对于现实并不那么在意,只想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这个层面欧豪是做得很好的。
他的质地很干净,不复杂,让人觉得很真诚——也就是所谓的少年感。这与年龄、扮相无关,更多是欧豪本身的气质加成。
他也的确演出了少年秦理身上的那种钝感。
秦理其实并不是人群里最起眼的那个人,尤其站在王頔身边的时候,后者才是那个会打篮球、会吟诗的校园男神,而秦理不过是个性格内向的好学生。
他不是那么有魅力,看起来沉默寡言,打扮平凡,笑起来还有三分傻气。
但你就是会觉得他很靠谱,很值得信赖。
王頔和冯雪娇每天都打打闹闹,没心没肺,只有秦理有一双见过苦难、沉淀过世事的眼睛。
他的眼神很复杂,有少年的硬气,也有少年的沧桑。
而这就涉及到秦理身上的另一个特质,或者说是矛盾点。
他是有数学天赋的好学生,但也是杀人犯的儿子。他本可以是天之骄子,却受限于原生家庭,深陷于泥沼之中。
他父亲的死上过电视,他被全校的同学戳着脊梁骨,他过早地经历了集体的恶意。
因此他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会羞耻、会胆怯,会痛苦。
但与此同时,他又不能敏感。
他必须戴上冷漠的面具,必须用看似麻木的表象来伪装自己,才不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在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时,欧豪的表演往往是很细节、但也很精准的。
像这场背过人之后的哭戏,很有层次感,很打动人。
但我同样很喜欢他的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肩膀微微内扣,佝偻着后背,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些地方都让我觉得,欧豪作为演员是很有感知力的。
与此同时,他的表现始终非常「稳」。
当外部环境对秦理这个角色造成了越来越强的挤压之力时,他反而变得更平静,更坚毅,但又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力量。
你知道这就是秦理。
秦理在承受苦难的时候,就会是这个样子的。
也必须承认,以前提到欧豪,更多是觉得他很努力、很能吃苦。如果单看表演的话,似乎或多或少有些稚嫩。
而这一次,他在《胆小鬼》里的确是成熟了很多。
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于,这一次在作品和角色之间,他具备了三重反差。
首先是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欧豪本人与角色的差异。
欧豪自己是个阳光大男孩,身形健硕,橄榄色皮肤,笑起来还有酒窝,很可爱,又有点坏坏的痞帅。
扮演“秦理”这个角色,需要他完全收敛自身的性魅力,变得更钝、更平凡、更不自信。
他做到了。
角色本身,秦理与秦理在十年前后同样有巨大的反差。
十年前的秦理象征着故事里希望的一面,他还有出走的希望,改变人生的希望,逃离原生家庭阴影的希望。
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阴冷,残酷,淡淡一个目光瞥来,就令人不寒而栗。
虽然从目前来看,十年后的秦理出场次数比较精炼,但每一次都极为抓眼,因为他的气场实在太可怕了。
显然欧豪也为这个角色设计了一些动作细节,比如他用牛蛙喂蛇的爱好,又或者是他在修车、做电工时刻进骨头里的娴熟,这些都体现了人物的异化、时间对他的重创、以及他内心的城府之深。
这其中表演的难度在于,既要有反差,也还是要体现出连贯性。他还是那个秦理,只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希望与可能的秦理,他的未来、他的美好,都被人剥夺了。
同时,他的行为看似诡谲可疑,但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他只是一个暗中蛰伏的复仇者。
如何拿捏住这个尺度,保持这种亦正亦邪的神秘感,目前来看,欧豪做得不错。
在谋杀案之外,他凭借人物的转变和动机同样制造出一层悬念,吸引着观众继续往下看。
这其中表演的难度在于,既要有反差,也还是要体现出连贯性。他还是那个秦理,只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希望与可能的秦理,他的未来、他的美好,都被人剥夺了。
同时,他的行为看似诡谲可疑,但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他只是一个暗中蛰伏的复仇者。
如何拿捏住这个尺度,保持这种亦正亦邪的神秘感,目前来看,欧豪做得不错。
在谋杀案之外,他凭借人物的转变和动机同样制造出一层悬念,吸引着观众继续往下看。
在秦理身上有许多矛盾交织的标签。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身上有着大时代的缩影,他隐忍,平静,命运的车轮无情地在他身上碾压。
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人:他曾是天才少年,又在饱受苦难后,仍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身上有着一种悲剧英雄式的精神。
如何平衡这两者,对演员是很大的挑战。
可能我最想要提到的,其实还是秦理的「变」和「不变」。
在《胆小鬼》中一直存在着双重叙事。
不仅是秦理身上的过去和现在的对立,也是少年与成年人的对立,希望和现实的对立。
学生时代,秦理和他的四人组虽然身在象牙塔里,但始终面临着现实社会的诱惑和冲击。他们曾经单纯地坚守着四人组的友谊,但这种单纯是脆弱的,因为它未谙世事,而社会的压迫又是如此的严酷,根本经不起考验。
从表面上来看,十年过去,秦理是变化最大的那个人。
但其实只有他是不变的。
他的青春以一种最惨烈的方式,永远断裂在了2001年。
从表面上来看,十年过去,秦理是变化最大的那个人。
但其实只有他是不变的。
他的青春以一种最惨烈的方式,永远断裂在了2001年。
欧豪的表演里看似存在一个巨大的、戏剧性的反差,让人物状态整个割裂开来。
但与此同时,人物的本心,那种不能变的根本,他也守住了。
他让这个故事是动人的,真诚的。
从流量转型到演员,欧豪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早年他作为“小鲜肉”,受到过不少质疑。而后他吃了很多苦,尽力洗刷掉这个标签,又似乎陷入了另一种窠臼:人们认为他只能拍”热血硬汉“、正剧男主。
但其实欧豪从来不是一个很局限自己的人。他拍了很多戏,尝试过各种角色,无论番位、戏份、类型,什么样的都能演。他演过少年,演过好人,也演过反派。之所以能转型成功,就是因为他从没有“流量病”。
看欧豪的采访,会发现他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我愿意”。他什么都愿意去尝试,任何机会都敢于去想象,所以作为演员,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这种开放不设限的心态,也是一种少年心气。
回头再来看网上的一些质疑,很多人甚至没有看剧,只是单凭几张剧照就否定了欧豪扮演的秦理,就觉得更可惜了。似乎剧里剧外,欧豪和秦理的命运形成了某种呼应,又或者勇敢尝试的人,总是要遭遇偏见和误解。
好在剧播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一样真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欧豪所诠释的秦理,主动为他的表现正名。
我也相信,无论是欧豪还是这部《胆小鬼》,都值得更公正的评价。
虽然不叫生吞了,但感觉看剧的每一分一秒都有那种被生吞的感觉,制作真的蛮用心
拜托请让高中生演高中生……
看过原著的缘由,最开始看确实觉得它不值得这个分数,开篇没有抓住观众眼球,几位主演也很不东北,欧豪演高中生年龄上有些违和,不过只是外貌上,其实他演的还是挺好的,几位主要角色虽然不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但是我能看出来他们在极力贴近原著中的形象,越往后看越能发现他们演的很卖力。最好的点其实是张晓波通过影视手法,给了我小说中读不出来只有在电视剧中才能有的感动,因为毕竟是改编,几处改编深得我心。也是审核制度的原因,最后的镜头有些失望,不过我觉得部分内容还是很还原且有艺术升华的,可以支持
不针对演员,就说角色,很符合现实社会。然后除了黄姝、秦理两个真正善良又可怜的人,另外那一个个角色都是虚伪至极的垃圾🤷🏻♂️现实如果多是陈主任这样的教务主任,那中国的教育和苗子就完蛋了🤷🏻♂️除了退休的杨局,这帮成年人基本没一个好东西,一张张极其伪善恶心的嘴脸。
好刺激!开场就命案,东北内味也太冲了!u1s1东北这种工业的冰冷感和悬疑命案真的绝配sos 开头那个命案好像是引子,预言一下后面估计还会有案件!期待ing
这部剧的质量恐怕只有看完16集的观众才能真正体会到吧,《沉默的真相》之后最让我痴迷的国产悬疑剧。一开始是被这部的质感吸引,把千禧年的时代感拍摄得很真实且厚重,之后被这部剧的多时间线叙事所触动,刚看可能觉得凌乱,但真正理清了时间线之后整个的情节就越来越顺畅,尽管提前告知了我们很多案情,但看到最后两集才发觉自己前面知道的线索仍然拼凑不出案件的全部,看完十五集就深感震撼,秦理和黄姝的结局真是让人心碎,不过最后的感情处理有些点到为止,可能是最后想表达的太多没有分清主次,最后一集既要表现王頔的惭愧和自我救赎,也要表达冯国金在终于破案之后内心的感怀和忧郁,还要表达黄姝和秦理在经历痛苦后抱团取暖的凄凉。一个小时或许不够回顾这部跨度长达十几年的精彩故事,但最后秦理没死,还是给观众一丝惊喜,使全剧最终趋于光明
整体挺好的,能看得下去,所有主演演技都挺好的。唯一不喜欢的点是,能别再设置那种女性被强奸后觉得受辱然后自杀的情节了吗?挺没劲儿的。她这么有生命力的人,吃过苦终于看到甜的人,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了她在乎也真正在乎她的人,她怎么可能自杀呢,更符合她的行为是复仇,是活着看那帮垃圾人死。希望国产剧早日出个这样的女主,别再搞男性为女性报仇的所谓英雄戏码了。
最后一集完全是画蛇添足,十五集才是完美结局!
完全不贴 欧豪一看就是坐最后一排的体育特长生 哪有瘦弱病娇天才儿童的样子
小说作者不懂戏,改编比较失败。原小说的青春部分想要保留住质感,需要大量的细节填充,而不是像现在呈现的样子,既丢失了戏剧性,还没有有趣的细节。整个淡如水。
如同郑执所说,在其他的创作形式里赋予了更多的信息。期待后续。(话说这短评区域里,也有好多宛如生吞的东西呢,妙啊)
高磊和胡开志和教导主任没被清算,扣2星。
故事讲的很好,两个时空线平行叙事,但并不觉得混乱,案件和主角人物命运都比较抓人,友情也让人可信,校园时光的琐碎生活片段略微有一点啰嗦,但无伤大雅,制作也可圈可点,尤其是美术大加分,一口气看四集,国产悬疑剧佼佼者。
唯有苦难一视同仁,容不得谁细嚼慢咽。质感还不错,实景拍摄有东北那种肃杀冷冽的氛围了,演员大部分还算贴脸(刘钧太惊艳了,欧豪确实差点意思),故事也基本是遵照原著来的,果尸竟然都还原了(亲爹当编剧的好处),先四星观望吧,想看到属于秦理和黄姝的那一点防空洞里的星光
很喜欢原著,觉得剧还行,毕竟很多东西也过不了审啊,为了让欧豪早早出来还贯穿全剧,把秦理变成了男主,增加了更多他的细节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为此叙事的时间线就有点稀碎和难以理解,不过我仍然看得很沉浸很心碎,就是不知道没看过原著的人能不能看懂选角上,欧豪笑起来确实不太像快乐的小天才,像个快乐的小傻子,但有演技的矮点的年轻男演员也不多了,zxc有点点幼了,那欧豪就欧豪吧,悲情戏这么多,俺还是信任他的,起码他有演技,也真的像一个过着苦日子的好人;黄姝差点意思,绝色只可远观的大美女剧里第一眼有点点普通了,可能因为这个演员会跳舞所以选了她吧。别的演员都可以算演技派了吧!除了稀碎的叙事导致我看到男二女二重逢也毫无波澜,整体都能看出来在努力拍了,是精良的,好几个画面和打光都很喜欢,看了眼美指,是王竞,怪不得
节奏挺快,悬疑感挺足,东北的生活场景很真实,校园生活很有共鸣。演员演技不错,基本还原了原著,会追下去
亡父作恶杀人魔,世间权贵似阎罗。爱人遭辱命早亡,为报深仇勉苟活
校园片段虽然挺轻松,但曾经看过小说的我,实话说从这一刻开始就会难受,这应该就是秦理人生里为数不多的幸福了吧,自此以后,等待他的都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故事中的青春伤痕过于苦楚,影视化之后对人性的表达亦如同沾蜜后的鞭笞,你以为这一刻所遭遇的年少悲情终于遇到了甜食的喂养,却不知,之后剩下的却更是冷冽!
小说作者当编剧的最大弊端体现的淋漓尽致,就是完全不懂戏,完全不懂戏剧冲突,戏剧张力,情节极其寡淡。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艺术形式,除了鬼吹灯这种纯冒险小说,不是照搬就行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到底要反复验证多少次?这明显是剧本的问题,何必怪到演员头上?
很喜欢郑执的原著,剧版也由作者亲自改编,两者还是做出了差异性,这注定不是一味追求既定发展和明快节奏的爽剧。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推进剧情,叙事角度以另外两组时空的案件来回望,时空对照关联、人物藏闪得法。影视的好处是能让时空快速跳进跳出,刚开始会有点不适应这种进出,因为是不同两种情境的切换。一旦捋清前后关系,就会循着指引从纯和虐之间找到造成这种反差的中间根源——青春期的先天纯真被与利益挂钩的社会生吞,朋友之间就这样渐行渐远。它所展现的青春、成长和背景,带有鲜明而坚定的视角。死去的坦荡和活着的讽刺,更加辛辣和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