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剧透,不妨碍观看)
这电影燃到前30分钟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也被吸引着看下去(二刷抠字幕发现大部分是翻译的锅)。高潮迭起、演技炸裂、叙事和剪辑紧凑。这部去年的片子在我心中完胜《爱乐之城》、《月光男孩》之流啊,奥斯卡欠它一座小金人!
《斯隆女士》的剧情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女版的《琅琊榜》。斯隆女士是美国政界的一位说客(虚构人物),她坚信的是:
影片确实不断给我们 surprise, 也展现了一位牛X说客的谋略、价值观、说服技巧。介绍谋略涉及太多剧透,我们选取一个片段来看说服的技巧。(这段和主线剧情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放心观看!但!是全片展现说服的一个最好片段。)
为了不让支持枪械管控的法案通过,国会议员请斯隆女士当说客却被拒绝。老板因为她拒了大客户而大为光火。而对立面支持枪械管控方的说客公司 CEO 鲁道夫想要邀请斯隆加入。鲁道夫的公司不及斯隆就职的公司,且他们这一方的财力也不如国会议员方,为他们战斗赢面很小。那他是怎么说动斯隆的呢?
在参加完一个政界 party, 鲁道夫上前搭讪先是吃了闭门羹。
接着他说:
鲁道夫对斯隆的这番细致观察引起了斯隆的注意(她其实是去吃药的,而这个事实是她生活中敏感的部分。)但表面上她没说什么:
这里有个翻译错误。Write it up. 是让他记下来。前面他不是要 quote 么。
鲁道夫对她的内心作了猜测。虽然没猜中,但他的观察力一定引起了斯隆的好奇。
鲁道夫提出了第一个负担很小的请求。
斯隆说:
虽然斯隆让他讲重点,但他如果真的直接说重点可能就没戏了。
翻译错误 again:最后一句,应该是:伊丽莎白·斯隆,一个信念坚定的说客。谁能想到呢?
从这句话推断,说客比较像律师,自己相信什么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客户的诉求就可以。所以理论上在斯隆这样牛X的说客眼里,只有容易赢的 case 和不那么容易赢的 case 两种,怎么可能有做不了的 case, 其原因还是和信念冲突。
因此一般人可能不会这么解读,但鲁道夫比较敏锐地解读到了。且在这个环节,他没有直接说来意,依然是对斯隆内心进行解读。
这个反应很有意思。它实际表示:你倒是说对了,但我答不答应你的请求还得看你要干嘛。因为如果鲁道夫说得不对,她会否认或者直接失去耐心。她既然还愿意了解对方的“point”, 表示对方至少部分说对了。
鲁道夫进一步去表达她的心声。
这个反馈同样没有直接否认,或者翻白眼:你猜得太离谱了吧。只是机械地重复了一下自己的论点。(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有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这也是反枪支管控方的主要依据。)说明再次被说中。
由于斯隆依然还有对抗心理(虽然没有否认对方,但依然坚持着相反的立场),鲁道夫比较小心,进一步提出证据来强化对方也认可的信念。
接着斯隆再次询问意图,你到底想要什么?
鲁道夫依然没说来意,而是第二次提出了一个负担较小的请求。
虽然一脸“你玩儿我么?”,斯隆还是随口给了一句 quote。 对比刚开始的直接拒绝,至少这次答应了这个小请求。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technique,意为一只脚进门,离你被邀请进屋就不远了。)
鲁道夫还是很小心,先问了斯隆对自己客户和团队,也是她的对手的看法。
在斯隆表达了“我的对手都是辣鸡”后,鲁道夫才介绍了自己。
女神还是尴尬了一下:
试图解释什么又不知道在说什么…
但是正是这种尴尬,这种觉得刚刚对不起你的心态进一步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且这种轻微的愧疚感也会使她更倾向于答应对方。
鲁道夫终于说了来意,注意简短的几句话直击要害:
再次表达了对方的立场,点明对方的处境不太乐观。
我的来意是什么,事成之后你会得到什么。(注意不是钱)
就算到这里鲁道夫也没有上来直接说 we want you(自己的诉求),还是始终围绕对方,先说对方更在意的东西。
在遭到对方拒绝之后,再次用对方最在意的点补刀:
相对于女神现在的公司,鲁道夫的 offer 实在是吸引力不大。但鲁道夫没有去解释我会如何弥补这方面的差距,而是就女神最 care 的点(作为一个为赢而生的人,更大的挑战才对她有诱惑力),不断去放大、强化。
虽然女神没有当面答应,但其实已经被说动。
总结一下:
- 仔细观察对方,揣测内心,拉近距离
- 先提负担小的请求
- 适当利用愧疚感增加被答应的机会
- 集中火力在对方在意的点
如何把握节奏感呢?看对方的拒绝,只是简单重申论点呢,还是直接反驳了你的论据。
斯隆女士还有许多说服和识人的金句:
斯隆刚带团队去鲁道夫公司,两边团队刚见面的时候,鲁道夫本来在说:要不大家自我介绍下。直接被斯隆打断,她直接讨论业务,并说,破冰靠的是观察力。鲁道夫团队有个女同事说到斯隆一个想法 cynical 时,她说:
这段翻译简直惨不忍睹。 cynical 的意思是”不相信别人的善意的“。Pollyanna 是一个典故,可以百度,指的是盲目乐观的人,盲目相信别人的善意。这句的意思是说,cynical 这个词是盲目乐观的人用来表示自己并不幼稚的,而其实正反映了她们相当幼稚。
说完这句鲁道夫说,“你融入得好快啊。”暗示了这位女同事的性格。这是一个伏笔,看了就会知道(好想剧透和你们解释这个梗啊啊啊~)
从这几段可以看出本片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和之前介绍的《王冠》不同,《王冠》喜欢用精致的词句来体现优雅,而本片用了精炼的词来体现高效,符合精英说客的人设。
剧会说话出品。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所以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创作《斯隆女士》的新手编剧Jonathan Perera的真实故事,其精彩程度几乎不亚于一部好莱坞电影。每个做着编剧梦的读者也许能从他的经历得到启发。
《斯隆女士》是Jonathan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并且他本来不准备将其示人;
这是原创剧本,并非改编作品,这在好莱坞也越来越不常见,为了保证票房,好莱坞很多电影改编自动漫、畅销小说等媒介;
他是这部电影唯一署名的编剧,这在好莱坞非常罕见;
他是英国人,但他写了一部关于美国说客的电影;
他通过一封询问信(query letter)找到了自己的经纪人,经纪人说这是唯一一个他从询问信签下的编剧;
他的剧本在2015年被列入好莱坞黑名单(Black List是当年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未被制作的剧本名单),很快就进入正式制作环节,并于2016年底上映,速度之快在好莱坞也是异类。
Jonathan到底是何方神圣?
他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也并非成长在什么高尚社区。事实上,他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一手被他母亲带大,大学专业是法律。为什么学法律呢?他解释说,自己虽然不喜欢法律,但是在英国读书相当昂贵,基本上很多学生都会因此背上巨额债务,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偿还债务,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找到高薪工作的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一名公司律师,但这份工作他只做了两年,还清了大学债务,他清楚知道自己并不想继续这样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
他给自己列了两个清单,一边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体育、旅行、建筑、电影等等,另一边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边的清单很短,他意识到自己从来最擅长的就是写作。如何把喜欢和擅长结合起来?他甚至想过当体育记者,但最终选择了编剧。
辞掉工作,他来到中国当一名英语老师,他说这份工作虽然他一个月只能挣300美金,但好处是空闲时间很多,每月只需完成很少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随他支配。他从来没有上过什么编剧课,更不要说电影学院,于是开始自学编剧。看过麦基的《故事》,上面划了各种重点,更关键的是,他开始详细分析各种电影剧本,看它们吸引人或不吸引人之处。他说自己时常采用一种方法:早上先读剧本60页,然后放下,去上课或者做其他事,但自己会在脑海中想故事后来的走向,然后晚上再把剩下的60页读完。
《斯隆女士》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他听BBC的一个名为Hardtalk的节目。他戏称自己对新闻上瘾,会在网上看很多新闻。在这次BBC的节目中,一个前美国说客因为游说工作中的违法事件被送入监狱,之后写了一本关于自己游说经历的书,节目中他就在推荐自己的书。Jonathan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成为一个好题材,表现政治的电影很多,但是专门谈说客的电影或电视却几乎没有。
之后,他花了4个月来做写作前期准备,看各种书,查询各种资料,甚至他下载了BBC节目上的前说客的听证会记录。当整个故事都已经形成后,他又花了不到两个月把它正式形成剧本。
这个剧本他并不打算让其他人看到,最初写作它就是当作一种练习。于是这个本子在他的电脑中静静呆了几个月,在几乎快忘记的时候他突然有一天看到一个报道,说Harvey Weinstein的公司准备拍一部电影,其构想和他的剧本有很相似的地方,他想如果说Harvey都愿意拍这样的电影,也许他可以试试找个经纪人来兜售自己的剧本。
他当时在韩国教小学生英语,不认识在美国的任何一个人,更不要说洛杉矶好莱坞的圈内人。为了找到经纪人的信息,他查看了历年好莱坞黑名单明细(这也真是诡异的地方,他最初查了黑名单找到了经纪人的联系方式,后来自己的剧本还上了黑名单!),不是为了看哪些剧本入榜,而是想查到这些剧本的代理经纪人是谁。找到几个经纪人的信息后,他给他们发了一封询问信,信很简短,主要就是简单介绍了剧本大纲,很快得到了Scott Carr的回复,Scott表示对他的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希望看到完整剧本。Jonathan发了pdf版本给Scott,但之后几个星期了无音讯。
Scott有一天突然想起还没看静静躺在自己邮箱中Jonathan的剧本,于是抱着尝试的态度看了看,本来以为看10页可能就没什么兴趣了,但想不到一口气读完了,而且非常喜欢。Scott立马给Jonathan发信,问他是在洛杉矶吗,如果在,找个时间一起聊聊。
这时Jonathan才告诉Scott,他是英国人,而且他人在韩国!Scott当时可能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Scott自己后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知道Jonathan的国籍和他身在何方,一定不会理睬他的query letter,因为太麻烦了,这个外国人无法合法在美国工作。但他那时已经看了剧本,而且很喜欢,这条船他已经不想下了!
Jonathan的成功既有偶然又是必然,套用一句俗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静静潜伏在亚洲,拿着微薄的薪资,享受着自由的时间,不忘记自己的真正目标。我想,如果他不能凭这部《斯隆女士》出头,也一定会通过之后的创作取得成功,要知道《斯隆女士》就是他的一部习作啊!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剧本,编剧说他学习过麦基的《故事》,在仔细分析过这部影片的每一场每一幕之后,发现它是那么工整,几乎完全符合麦基说的最常见的三幕形式。
一、建立故事背景(前半小时):S团队和前公司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
前面差不多半小时建立起S的女强人形象,工作等同于慢性自杀,已让她陷入困境,这个困局如何破?
本片建立最大冲突的关于枪支的议题出现,S对NRA的提议嗤之以鼻,随后接受了NRA游说对立方Schmidt的邀请;S前公司顺利拿下NRA的案子;两边的冲突对立关系正式建立。
二、故事展开部分(共50分钟,34’----- 1h25’):S团队逐渐建立优势的过程
S通过晚宴安排演员在晚宴上提问促使议员表态,这个事件恰恰是Esme事件的预演(就像Jane说的,S会给队友安排在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的位置);S逐渐安排Esme从事幕前工作;S铲除内奸;对手方威胁掌握6张vote的议员Hank,但被S安排了游行围堵扳回这局;这一部分的最高潮出现在TV辩论上,Esme过去被揭示。
三、故事转折部分(半小时,1h25’48’’---1h54’11’’):S团队优势尽失
S团队通过Esme事件本来建立起优势,只需要4票就能获胜,但Esme差点被枪杀的事件又让事情发生了反转;各种对S的负面报道,女记者的刁难;对手为国会听证会寻找出证据; 议员出示NRA的王牌——S填写的为议员安排旅行的表格。至此,大家都觉得S团队必输,除非有一场地震。
四、高潮部分(10分钟,1h54’11’’---2h03’46’’):剧情再次反转
S的听证会自述打出王牌,引发地震,剧情反转,S团队重获优势。
五、尾声(最后3分钟):
法案的最终结果出炉;影片最开始提出的困局基本解除,没了工作也就不会慢性自杀;S出狱。
按照麦基的方法,以上的一属于第一幕(30分钟),二、三属于第二幕(80分钟),四、五属于第三幕(15分钟)。大家去看看麦基的第九章“幕设计”就知道编剧Jonathan是多么好学听话的学生,而且关键就是这样的剧作设计是有效的,至少对于我来说,第一遍看的时候,字幕奇差,但也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到影片最高潮还会被煽到。
另外除了三幕设置外,编剧在全剧几乎是每20分钟,有时候甚至10分钟就会出现一个小高潮,所以看上去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这里具体说几个:
20分,S拉着团队跳槽,但助手Jane没有跟着走;
30分,S在听证会上不再用宪法第五修正案作为挡箭牌,她面临审问不能再保持沉默;
48分,S在晚宴上使用了Plan B,顺利让发言的参议员表示对S团队有利的态度;
1小时,S揪出自己团队中的叛徒;
1小时10分,S在电视辩论上暴露了Esme的背景身份;
1小时30分,Esme差点被枪杀;
1小时55分,S在国会听证会上作最后的陈述,引爆“地震”;
除此之外,整部片子节奏相当快,每一场戏2-3分钟就结束,转场非常迅速。这样的节奏感也很难让观众感到无聊。
刚看完电影就让我想起诺兰的《致命魔术》,两者之间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开片和结尾都有一段可以揭示影片关键的独白。《致命魔术》是关于魔术的三个步骤,而这里是S最开始说的关于lobbying的独白,当这段独白在高潮部分又一次出现时,观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S一直先于对手一步。
编剧很擅长在影片各处安排各种重要元素,且这些元素会不断出现以加强观众的印象。
比如吃药这个细节至少出现了7次,它不仅说明了S被工作侵蚀的生活,处于慢性自杀中,还在听证会上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参议员问到S嗑药,S才发作,不再继续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作为挡箭牌;
再比如win(赢),这个全片反反复复出现至少六次,而对于输赢,S前后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变,正如在影片最高潮她的自述中说的,最开始她接受这个挑战是因为想要赢,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赢地更多,但越到后来她越体会到游说限制枪支法案的通过是right thing to do(正确的事情),这才是更大的驱动,因而S从一个一心只想着输赢的人变成了在某种程度上为正义和正确的事情而奋斗。这里的心里转变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有关,特别是她利用了Esme,甚至让Esme差点死在枪口下,在机场相见的那场戏中,她是有内疚感的,模范姐这一场戏的表演很有意思,在一方面你感觉她在做戏,包括擦眼泪的时候都感觉她是演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又会觉得这样的表演很真实,因为S是一个不善于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人,一旦流露出真实情感反倒会觉得虚假,甚至她自己也可能吓了一跳,所以她需要赶紧马上掩饰掉它。
另外,影片的首尾呼应并不仅仅是那段关于lobby的独白,还包括自杀这个话题。影片刚进行差不多15分钟,S跟她的医生有一次通话,医生称她的行为就是慢性自杀。后到了影片结尾处,律师去监狱探访S,律师问S:为了这个案子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值不值得?S回答:“Career suicide is not so bad when you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 is suicide by career . (职业自杀并不那么糟,如果你考虑到另一个选择是被职业弄自杀的话。)医生会告诉你这样做其实符合我的利益。”S从最开始的职业困局中走了出来,这一问题在影片结尾处得以解决,虽然我们不清楚她之后的路会怎么走 ,但至少不会太坏。
另外还有一个被提及了两次的名字:苏格拉底。最开始我一直想不通安排这个哲学家的名字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豆瓣网友也有做分析的,但都不太能令人信服。当然有分析说S就有点像美国民主制度的牛虻(类似苏格拉底的自喻),这个我还是比较认同的,这是从意义的方面作分析。但我还想了解在剧情发展上这个小细节到底起什么作用,后来又仔细看了看,我想到了一个理由,当然也不一定对,欢迎批评指正。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是S和助手Jane的谈话中,Jane说自己要回去读研究生,S说:你想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中吗?Jane说:苏格拉底事实上从来没写过什么。而第二次出现苏格拉底,是S在参加了party后凌晨三点给Jane打电话,S问Jane: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过?那其他人是怎么知道他的?影片中,Jane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镜头直接跳到了第二天白天的公司,S在干什么呢?她在填写表格,填写的正是为参议员安排旅行的表格,而这个表格在全片起了重大作用,正是这张表格成为国会听证会的直接证据,没有它,就没有听证会。所以苏格拉底是什么都没写过,但其他人可以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认识他,但S从中得到的启示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写,恰恰是要写出来,才能设好这个局。
这种反复出现的元素还有不少:比如蟑螂;还有地震;再有5年,这个5年每一次都代表的是作伪证的判刑是至少5年;又比如叛徒,S在真正抓出叛徒之前就已经和女手下涉及到这个话题;再比如赢得女性的支持,在S跟老板正式说自己的pack已经募集了1500万美元之前,已经有至少两个地方在表现她在拉女性支持了,而这个想法最初是由NRA方那个老头提出的;关于说客不能为国会议员安排旅行的说法至少出现了三次。
这些是为了什么呢?一方面是给你下个hook,引出后面的重要情节,另一方面要知道观众的注意力是不可能特别集中的,你得不停去强化一个元素,这个重要元素在后面才能发挥出其不意的作用。种种铺垫在剧作上有着重大意义,是一个故事能否讲得通顺而天衣无缝的重要环节。
编剧Jonathan的心思之细密,甚至连那个试图杀死Esme的枪手也不仅仅出现了一次,之前有一个大屏幕的镜头,屏幕上是Esme在宣传限制枪支,而背影那个穿着带帽外套的男子就是枪手的第一次出现。
当然,剧情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S因为快输了而发作,愤怒地把桌上东西都掀到地上,这个情节特别不合理,因为S明显是大局掌握在手,这种情节设置完全就是在欺骗观众。
我认为这部片子的剧本真可以用典范来形容,编剧不愧是学法律出身,基本上全片情节安排滴水不漏,而其非线性叙事也把观众积极带入剧情中,让他们必须跟着一起思考。很开心看到这样的电影,它就是一部编剧教科书啊。
(本文为习影记原创,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
2017年1月x日,美利坚26周岁网民薇薇安在自己的推特主页转发同志游行照片,并写下“撑同志,反歧视”,认为自己是一位站在边缘人群平权一线的自由斗士。她是一位斗士吗?是的。她所支持的人群边缘吗?在薇薇安所处的网络环境下,难讲。由于过度照顾边缘人群,高喊着他们的名字成了主流趋势,而为主流群体讲上一星半点,反倒成了争议性话题。以上为对近五年美国电影学院选片倾向以及荷里活影片[斯隆女士]的“评论”的观后感。
可能喜欢本片的人会暴露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对政治缺乏基本的概念,且热衷于浅薄的戏剧性感官刺激。所有对两党政治有着清晰明确概念的观众认为本片美化白左,哗众取宠,毫不现实。那就把话说在前面,本人,对政治一无所知,对电影勉强算得上是爱好者,十分喜爱本片,且认为其在戏剧结构上难以挑剔,并好过不少今年呼声很高的影片。
鼠目寸光如我,当然也知道片中所呈现的政治环境极其戏剧化,现实的政治更残酷,但绝不会这么“好看”。不少人说编剧可能是索尔金的脑残粉,本索尔金脑残粉看完以后盖章认证了该同好身份。非线性叙事、快剪、集中精英群体和刻薄的幽默感,的确很有索尔金的味道,而且把控得相当不错。戏剧冲突环环相扣,紧张刺激,且充满惊喜。你可以说一连串的惊喜之后的结尾大反转已经不能算出乎意料了,但你不能说你全程都没有被惊喜过。我看完出了影院立刻买票进去看第二遍,更关注细节和技巧,铺垫和逻辑性完美无缺。至于不少人诟病的政治倾向,实话实说,我作为一个分不清左右的路人毫未觉得影片究竟在美化哪一派,影片是政治题材,但说白了只是女主的个人传记,人家说了,我挑哪边不是因为我相信什么,而是因为我喜欢赢。
说到女主,我们杰西卡·查斯坦女士的表现惊为天人。她美丽,智慧,自信,坚定,步步为营 同时恰当地表现出脆弱与感性,影片中第五修正案的台词重复十几次,在不同阶段却表现出微妙的情绪变化。尽管这显然是一部“剧本为角色服务”型的作品,但由她来挑大梁当之无愧,且收效卓著。教科书一般的“女强人”形象当代作品里有不少了,但是能把老款角色演出自己的味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个争议性角色不可能得到学院奖,却是我个人心中今年的无冕之王。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我愿跪倒在查斯坦面前亲吻她的高跟鞋。不用在乎这个扯得峰回路转的故事,轮廓、音色、身段、装束,查斯坦完全是出演了一套顶级写真大片,举手投足说话神态都点起我心里的火。
剧本写得太漂亮了,剪辑赞,不拖泥带水。能把政治类的剧本用倒叙拍出来而且还不让人觉得头晕,实在是高#劳模姐#演技大赏,这样一主扛住的本子,大量台词的运用,确实厉害。但是结尾斯隆玉石俱焚做法实在有点桥段化啊。
剧本好,音乐和画面配合完美。故事类型不是我感兴趣的,但作为电影,很棒。
这部电影在希拉里败选后才出来真是生不逢时,它完全对不起劳模姐光芒万丈的表演。强大、无情的斯隆女士,为战斗而生的事业女性。悲哀的是现实中我们永远不会有像她那样掀桌的勇气...
年度最神秘而迷人的银幕形象,高度统一又濒临分裂,无比坚定又时刻动摇,如同深陷泥潭仅露出两颗眼睛却依然警觉地望向四周。依靠凌厉的剪辑,高潮总在出其不意时降临,政治是风吹草动,人性是非黑即白。要记住,没有模糊地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为了赢你愿意付出什么?为了信仰你愿意付出什么?女主在这个游戏中觉悟更高而已,这样的人即使被“玷污”名声,依然会有人请她,这就是一个赢的人。
调虎离山,威胁家属,安插间谍,背叛同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包括自我牺牲,美式精英价值观,career suicide or suicide by career?故事和演员都挺有Aaron Sorkin的感觉?
在最后10分钟的反转把故事转变为政治童话之前,它一直是一部严肃以角色为中心的佳作,华盛顿最强势与优秀的Lobbyist因为自己失控的野心而成为己方阵营最大痛点,它是一部快节奏对话密集线索缜密的政治惊悚片,但一切似乎都要被查斯坦的光芒所笼罩,她用实力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当下美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
扎实的剧本,手到擒来的表演,查斯坦美哭了!
如何無堅不摧,就是先殺死自己。
加长高配版《丑闻》。高频的台词、鲜明的配角嘴脸外加《傲骨贤妻》、《新闻编辑室》各位熟脸串场,让我内心一直在呐喊为什么这个不能是一个常规剧集!短短两小时爱上了这个更为冷漠、花钱买伴、没事爱去烧腊店的Sloane,越来越情绪化的Pope绝对不是她的对手呀。
cool!(之前有朋友问,是不是女强人必须要剥除女性特征活得像个男人?这个问题大概首先就预设了“干练精明”专属男人。看完片觉得,同类型如果换个男主人公那么大呼过瘾的一定胜于现在热度。男人战到孤家寡人迎来更多的是尊崇,女人战到毁天灭地更容易引起的是质疑。)
全盘掌控,一招致胜,所有人都在她的布局之中,局中最大的棋子是她自己,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并非不信任同伴,只是需要时间,了解与信任,总是相互。略讽刺的是,预料之外的应招男却没有背叛她。节奏紧凑,政治背景题材做的如此故事性,剧情抓的点相当到位,Jessica Chastain演得好,这才是女强
其实不差,我怀疑imdb上被拥枪派给一星运动了。一开始以为是写实风,看到最后发现是扯淡风。。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扯淡的话大概会感觉更好一点。整个特区最有职业道德的就是那只小萌鸭。。
这才是真正的口红种草机好吗?
很喜欢这种气氛和始终没有冷场的感觉。感觉非常适合Chastain。不过因为人物太美时常会忘记这一切其实是多么丑陋。
杜拉拉控枪记
81/100 这部在我心中可以和“二十世纪女人”并列为16奥系两大遗珠。“斯隆女士”情节节奏快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抛出一条条讯息,在调度上和精彩的群戏貌合神合。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难度和完成度都是超一流的,电影整体有点像“焦点”,但是更戏剧化,政治态度更明晰。
抛开政治,抛开法案,抛开主旋律渲染,劳模姐的表演然我对这个miss sloane又爱又恨,又崇拜又害怕,又心疼又肃然起敬……在尔虞我诈的男权世界里,让男人们既看不懂,也跟不上趟的劳模姐,美、燃、撩咋咧!!就是那句话:“Can you be normal?”,不能啊,normal多无聊啊!#二刷席位#
好看极了!!!!特别精彩!!!!强烈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