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裂无声》导演忻钰坤在一场映后见面会上分享了很多关于电影的伏笔、细节和隐喻。因为时间很有限,观众只问到了一部分问题,导演在不完全点透的情况下做了较为详细的回答。现在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喜欢的点个赞哦~
关于《暴裂无声》的这些疑问,导演都回答了(部分剧透慎入)
对于一部优秀的悬疑片来说,每一帧可能都蕴含着导演深刻的用意。这样的电影,有的观众只能看到半个小时,有的能看到1个小时,厉害的能看到整部电影,更厉害的能看到两部甚至三部电影的容量。如果一部电影的生命只存在于放映的两个小时中,不是很浪费吗?
《暴裂无声》导演忻钰坤在一场映后见面会上分享了很多关于电影的伏笔、细节和隐喻。因为时间很有限,观众只问到了一部分问题,导演在不完全点透的情况下做了较为详细的回答。现在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喜欢的点个赞哦~
Q.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个场景是小女孩和小男孩拉着手跑向了山坡,这其实是一个不真实的景象,您把这个不真实的景象放在真实的景象之前,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为什么?
A.首先,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发现,我作为一个悬疑片的影迷,看过很多这样的电影之后,其实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暴裂无声》的开篇是关于一个父亲找孩子的故事,通常的结局就是伴随着你找到或者找不到,给出一个律师,给出一个老板,他们肯定会跟孩子的失踪有关系。这样的过程里面,观众会慢慢失去对影片结局的一个探求的欲望,我在想能不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让孩子在合理的地点出现,孩子出现的那一瞬间,会突然打破你对这类电影的一个认知,原来导演的模式不是要讲孩子丢了,然后张保民去找孩子,孩子其实本来没事,而张保民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卷入了跟另外两个人的官司,他现在能否安全地走出树林和孩子相遇成为了你对整个影片新的预期。我觉得在悬疑片的这个惯用模式里我需要给到观众一个新鲜的感受,这样一个调整,可能在5分钟后,大家又会发现又一个翻转告诉你,其实不对,之前你所有对影片的建构完全是正确的。可能这样的处理还解决了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影片的结尾,我必须通过一种闪回、场景再现来交待到底这个孩子的下落是怎样。而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在前面,你开始对孩子的失踪有了一个认知基础,当你看到最后徐文杰在审讯室里有一个蒙太奇的镜头,他想到空空的山洞的时候,其实这是个空镜,没有任何信息。但那一瞬间你知道孩子在哪了?而关于孩子的下落你是自己构建出来的,我没有给到你任何具体的情节和画面,我觉得这样的处理会更高级一些,而且让观众很好地参与到整个影片的一个互动里面来。
Q.有人说现在的电影,你总要给观众一个发泄的窗口,让观众感觉这个故事在某一方面是圆满的,如果不给观众这个窗口,观众的接受能力会非常低,这样的话,对电影的传播力度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所以我也想问一下,导演对这个是怎么看待的?
A.关于结局,特别感谢您能问这个问题。其实很多观众会质疑,结尾的字幕是不是一种妥协,是不是为了过审。其实,我在做《心迷宫》的时候,对电影上映后的情况是没有概念的,后来通过路演,通过看很多评论,我发现其实每个观众观影的诉求、心理和理念都是不一样的,当我做《暴裂无声》的时候,知道这部电影要跟更多观众见面。作为一个创作者,其实你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感,你不能过于“为所欲为”。我觉得整个影片其实是很沉重的,到最后这种沉重帮助观众去理解了电影的主题。但到最后一口气,其实你会发现,我们有一个字幕,让那些内心比较柔弱的观众会觉得好像尚存一丝希望,还是有一点光明的,不是到最后一口气把你压到底,所以电影的最后其实是为了那些观众做了一点点的变化。
Q.从开始我就注意到了羊群的意象,比如吃羊肉、用羊骨去伤人,羊的意象贯穿整个电影。另外电影里还多次出现了鹿的意象,我很好奇您挑选羊和鹿的意象是有什么想法呢?
A.首先鹿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它只是凸显昌万年作为一个有狩猎爱好的老板,可能在某些环境里面鹿的狩猎是合法的,所以他也会合理地得到鹿头的装饰。
其实羊很重要,大家会发现很多关于羊肉、羊的镜头,一直在强化它出现的环境。比如张保民跟羊住在一起,昌万年一直在吃羊肉,还有一个独眼龙的屠夫,他一直在剁肉。我套一句别人的话吧,我们4月1日在北京做首映礼的时候,史航老师讲过“别的导演都在拍食物,忻钰坤拍了一个食物链”。其实这些就是电影里我给大家的一些意象,谢谢。
Q.看到最后感触最深,因为影片的名字在最后出现了,暴裂无声,我觉得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妙,让我感觉非常悲哀。从头到尾,主角一直在打,一直在“暴裂”,但是他是一个哑巴,最后的结尾他很“暴裂”,但更加无力。我想问问,导演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
A.我试着在尽量不点透的前提下帮您解答一下。关于片名,其实张保民不是一个哑巴,他是因为口腔残缺导致他不能讲话,其实也是不愿意讲话。这样一个设置把人物性格的前史已经交待了,他跟别人打架,把舌头咬断后,他可能到现在更不愿意讲话。而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其实如果他不能讲话,他会非常的困难。所以这样一个性格的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地用肢体、用暴力,用这种看上去毫无效果的方式去跟这个社会沟通。
但是前面为什么给张保民设置这么多打戏呢?你会发现这个人物就是很躁动,从一开始就在打,但是暴力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没有得到真相,这样一个反差,当张保民最后孤身站在山前的时候,那一刻你会觉得,这个人物的那种悲伤、悲凉会在你心中起到一个作用。
Q.中间张保民被抓到昌万年的办公室,然后里面有一扇门,突然里面有一个像眼睛一样的东西在闪光,这个东西到底您想表现什么?
A.关于那个眼睛,我们在拍戏的时候拍到的其实是一只鹿的眼睛。但是张保民在那种昏暗的光线下看不清楚,只是那一点让他觉得有问题,而且后面很多情节关联让他觉得似乎跟孩子的失踪有关系。因为当时那个打手说他见过这个孩子,到了办公室后他们通过一些谎言的编织又让张保民感觉被欺骗了。所以当张保民后来听到打手说,你把女孩还给我,你儿子在我们手上,他瞬间觉得他儿子一定在那间密室里,所以他才有一个动机,想要赶紧冲破重重的阻碍,冲到密室,但是里面其实没有他的孩子。
Q.走丢的小男孩最后不是跟小女孩站在一个山坡上了吗,然后远方出现的是一片城市,导演您想表达什么?
A.这样的一个镜头其实还蛮重要的,北方的朋友对于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是在一个雾霾之下的城市。其实我们影片里一直有关于人、关于孩子、关于土地、关于未来的一个这样的情节或者线索的延伸。我相信有的观众肯定会在那些画面里面得到一些提示,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谁的孩子留下来了,谁的孩子消失掉了。
Q.最后律师被抓的时候,一开始他没有戴眼镜。后来警察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时候,那一刻他戴上了眼镜,说“没了”。请问这个戴眼镜的含义是什么?
A.哇,越挖越深了,挖到了一个表演的层面了。那个镜头在当时的语境里面是一种掩饰的作用,因为所有这种在人物面前做遮挡的东西,如眼镜、面具都是对于真相的一种掩盖。当时的语境里面,他拿下眼镜他在思考,他思考的过程我们看到了真相的一个回顾,最后他选择戴上眼镜,其实跟他最后回答的两个字一样,他在掩饰,他把真相藏起来了。
Q.电影开头,张保民的儿子张磊在放羊的时候,在电塔的基座上垒了一个石头堆。后来张保民去找他的时候,发现那个石头堆已经塌了,我就想问一下,专门给了这个镜头是有什么含义?
A.电影开头是我希望观众能够有印象的一个画面,那个镜头用了很长的时间,你会记住那个石头堆的形状。它其实是个小三角形,而影片里面其实一直有关于三角形的道具还有构图的使用,包括影片最后爆破的那座山的形状也是三角形。为什么是三角形,其实很重要,观众可以自己再去想一下。
而开篇的那个镜头除了是三角形外,张磊的磊字怎么写?三个石头,其实那个场面就是张保民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跟他儿子平时沟通的一种方式,你会发现张保民的家里面,窗台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小石头。可能张保民平时会告诉儿子这就是你,然后张磊没事就会垒石头,而当张保民看到石头堆倒塌的瞬间,他心里会开始有点不安,包括观众也会认为,一个小孩垒的石头堆塌了,那么这个孩子的生命会不会有什么安危?
另外,昌万年的办公桌上也有一个三角形的金字塔,他后来还用这个东西把张保民打倒了。
Q.我注意到,电影里面反复出现了奥特曼的意象,甚至还有屠夫儿子把奥头曼面具摘下来递给张保民的镜头,有什么用意?
A.那个面具的形象,应该可以引申到张保民的孩子跟屠夫的孩子其实是很好的小伙伴。因为在那个村子里,所有的孩子都在看一个动画片,这一点大家可能都有共鸣,大家看一个动画片,可能平时在一起聊的就是这样一个卡通形象。张保民回村给儿子买的书包上面也是一个奥特曼的形象。这说明大家都喜欢这个东西,那场戏屠夫的儿子要把面具摘给张保民,极有可能面具就是张磊的。那这样一些铺垫让最后,他成为事件唯一的一个目击者的时候,其实就很明显了。
而为什么是奥特曼呢?它在动画片里面其实是一个超人的形象,它是简单的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但是影片里面我们是在描写成人世界的复杂。而这样一个对于真相其实有特别大的杀伤力的孩子,戴着一个超人的面具游走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他什么都做不了,他无能为力,到最后他也只能袖手旁观。这个人物的这样一种反差其实会让观众觉得很揪心。
关于那个孩子(屠夫的儿子),我再多说几句,其实电影里面一直有对饮水的铺陈。村长家里一直在囤积矿泉水,村里很多人喝到井水后都有慢性病,因为重金属污染了水源。那么,其实这个孩子也是水污染的一个牺牲品,他有点先天的智障,虽然他目睹了真相,但是他可能太小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哦,你在找这个小朋友,面具是他的,所以还给你,他不能够用语言跟张保民做一个交流。包括他后来看到了律师,他也无法告诉别人律师做了什么。这样的一个处理有两个含义:在主题层面来讲,他很无力;另外一点,他也可能是影片里另外很多孩子的一个象征。
Q.男主角是不是太能打了,在办公室里一个人打趴十几个专业打手,是不是有点不真实,因为剧情需要吗?
A.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张保民真的很能打吗?他在第一场矿山里打架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从背后偷袭别人的,而当很多人围上来的时候,他也得躲。
而在办公室里那一场戏,他为什么那么能打是因为,他非常相信他的儿子就在密室里面,那样一个父亲不可能停下来,他一定是用尽最后一口气要拼进去。有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到,一个动作类型片里面,一般都会觉得主人公很能打。但我们这样一个电影是在真实的基调上去设计,那些打手其实是不会把人打死的,因为你知道他们也是拿钱办事,他可能把你打倒就行了,而张保民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是不怕死的,他为了达到目的是不择手段的。而且你再想一下,张保民所有的动作都是没有套路的,人多的时候他就扔东西去砸,有时候实在躲不过就扛一下,所以他是一路千疮百孔走到最后的。当然,如果大家能代入一个父亲寻找孩子的那种急切心情外,这些处理还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其实我很想说:
不要在电影院玩!手!机!
(由月 整理)
“你再好好想想,真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吗?”“没了”当这两个字从袁文康嘴中说出时,他彻底的抛弃了心中所剩的那最后一点点良知,选择了无声。道德,没了;事实,没了;孩子,没了;张保民心中最后的希望,没了;家,没了。袁文康殊不知,当他说出“没了”这区区两个字时,对张保民而言,是怎样的一种暴裂,一种无声的暴裂。袁文康(社会中层阶级)并非坏人,当他随着气喘吁吁的保民逐渐走近那个山洞时,他内心也曾煎熬过,想说出真相,但他还是怕了(当张保民与昌万年扭打在山坡上时,他始终没有上前)他怕女儿再出意外,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再说昌万年(社会上层阶级),心狠手辣,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一切。但他心中仿佛也存在那些许良知,视人命为草芥的他,却在无意射杀保民孩子后,给他所在的学校捐款。那吃西红柿的特写:大口咬下,汁水流到了衣服上,却也体现了他贪婪的一面。用非法所得的钱去做所谓的善事,企图给自己救赎,一切徒劳。
张保民(社会底层阶级),一个哑巴,为了寻找自己的孩子而上路,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电影中的超现实片段,两个孩子拉着手站在山顶,全片单调的画面颜色丰富了起来,两个孩子的活力为这苍黄的土地注入了生机。袁文康对孩子的呼唤使得女儿从虚像中走出来,回到了爸爸的身边。但保民是个哑巴,他叫不出声,便也唤不回儿子。男孩始终面朝远方,仿佛他走向了更美好自由的世界,远离世俗,在远方快乐的活着。在经历了这一切后,那句“没了”成为压死张保民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心中最后的防线崩塌了,但他喊不出来,叫不出来,说不出来,一切痛苦只能在心中化解,煎熬地活下去。(这个演员的演技真的棒)
昌万年,袁文康,张保民;蒙A,蒙B,蒙C。形成了昌总办公桌上的金字塔、片头孩子搭起的三角形石堆以及最后张保民心中崩塌的三角形的山。也形成了苍黄的乡村与鲜艳的城市,但正是那单调的苍黄,孕育了质朴善良富有生活色彩的村民,当张保民被追时,昔日被他捅瞎一只眼的屠户救了他;而那光鲜的城市,最后却催生了单调的黑色,保民的一系列努力,最后也随着袁文康的一句“没了”而烟消云散。
屠户的儿子表面上戴着奥特曼的面具,内心却纯净无比,他可能是保民儿子被害的唯一目击证人,但可能由于村中水质的污染(村长只喝矿泉水,百姓说水质又变差了)而不会说话,可他画出了他看到的景象。而社会中上层的人们,表面单纯善意,但内心早已带上了那虚假的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有嘴有眼睛,却把事实藏在了面具里。也在此呼吁大家,尽量摘掉面具,做本真的自己,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罪恶却冷漠无声的我们。其实生活,本应很美好。
片尾身后高山崩塌,张开双臂尽力呐喊却无声的爸爸;抱着小羊哭声凄惨的妈妈,刀子般的哭声伴随着夕阳的缓缓落下而愈飘愈远,飘走的那欲呐喊却无声的无助与路到尽头的放弃,是整个片子最令人无法释怀的凄凉,也是整个片子悲惨的结局。
《暴裂无声》,2018年另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分电影,却又与《药神》是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角度与结局。导演自编自导,小成本制作,但最终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如此精彩之作,真的很棒!
面对《暴裂无声》,其观众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渐入佳境,前半部分都是不经意然而显然是刻意的伏笔,后半部分是冲突激烈爆发。很多镜头看似闲笔,实则细思极恐。而另一派,则觉得导演忻钰坤失去了他处女作《心迷宫》多视角叙事的优点和灵气,将一个普通的故事讲得故弄玄虚。
2013年,忻钰坤终于在自己即将步入30岁的时候有机会拍出了首部电影长片《心迷宫》。“《心迷宫》那个故事其实是有原型的”。但忻钰坤用了一种多视角叙事的手法,将一个故事由不同人的视角讲出来。当某一天村里多了一具尸体,有人吓得逃走,有人开始帮别人隐瞒,有人却要抢尸……而这个尸体究竟是谁?为什么他前脚死了,后脚又出现在山路上?为什么又出现另一具尸体?……忻钰坤愣是将中国山村拍出了科恩兄弟的感觉。
2014年,《心迷宫》参加第八届FIRST青年影展,忻钰坤获得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导演”奖。后来又被提名当年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冯元良、忻钰坤)和“最佳新导演”。与《路边野餐》金马奖后走入院线一样,2015年,《心迷宫》也得以在院线上映,并取得良好口碑。忻钰坤和毕赣一样,成为文艺青年的新宠。
毕赣的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开始邀请张艾嘉、汤唯、黄觉等明星加盟。忻钰坤的第二部电影《暴裂无声》主演是姜武、宋洋、袁文康、谭卓……
和《心迷宫》的孤注一掷不同,忻钰坤说:“《心迷宫》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影片最后能不能上映,但做《暴裂无声》的时候,我明确知道这个电影有一天一定会跟广大观众见面。”
《暴裂无声》看似要讲一个寻子的故事,但其实忻钰坤把很多欲说还休的东西都埋在了情节之中,电影之下。宋洋演丢了孩子的矿工,姜武演开矿的土豪,袁文康演曾经帮土豪打官司的律师……忻钰坤这次抛弃了《心迷宫》式的叙事,“如果我再做一个那样的故事的话也是在重复《心迷宫》,我希望每次作品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他决心不再像《心迷宫》那样透彻去讲一个故事,甚至处处留白,很多细节需要观众留意,并非所见即所得。很多的前后对照,让人细思极恐,离开影院后默然回想,才寒毛直竖。
但从《心迷宫》到《暴烈无声》,一路因循下来,忻钰坤试图用镜头对人性深处的探究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我自己也特别喜欢看犯罪、悬疑,带有暗黑气质的电影和小说。”忻钰坤说,每个人的电影初心都是不一样的,“我在很小的时候看了很多奇观电影”。而这些奇观电影给他埋下了拍电影的种子。
忻钰坤是内蒙古人,家里没有一个人是从事文艺工作的,但他在17岁时决定辍学学电影。那一年他高二,突然看到报纸上在招导演、编剧的学生。他自费去上了,那是西影集团下属的西安电影培训学院,但不久他又从那个学校退学了。
这之后的忻钰坤,曾经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未被录取,后来又去旁听,再后来考取了它们的摄影系进修班……一下子就十多年过去了。这十多年里,忻钰坤断断续续在别人的剧组打杂,什么活都干过,“你仿佛在这个行业的最核心,但你又看到一个无形的壁垒在那里立着,你就进不去,那时候最痛苦”。
在他最痛苦的时候,看了李安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就觉得经历相同:也做饭,也在家,也写剧本……特别有共鸣。就想:“要不要再熬一熬?也许可以吧。”这一熬终于熬到了《心迷宫》。
“如果从电影作品上,我喜欢科恩兄弟、诺兰、丹尼斯·维伦纽瓦,更早期会喜欢斯皮尔伯格,喜欢黑泽民……但我觉得李安导演在精神层面给了我更多的激励。”
李安当年先写出了《喜宴》的剧本,但先拍了《推手》。《暴裂无声》的剧本其实也写在《心迷宫》之前。拍完《心迷宫》,一时间有很多项目找到忻钰坤,但最后兜兜转转,他还是决定将自己最执念的《暴裂无声》拍出来。
这让忻钰坤有种回到最初的感觉。不过本来《心迷宫》的成功就并未让他迷失,忻钰坤至今都没有买车,每天骑单车出门。也没有买房,“前两天刚和我的房东说给我少涨点房租。”他说,“导演这个职业背后有太多东西裹挟着。如果你看到名利,你当然会觉得导演是一个特别特别美好的工作。但如果你看到的是和创作核心有关的,那导演这个职业一定是个高危高压的职业。”
为了面向市场,《暴裂无声》需要启用明星。“我自己觉得这也是个小窍门,你把剧本写得很好很有意思,再跟演员沟通时就很容易达成一种一致。”比如谭卓,她几乎是电影里唯一的女性,但戏份也并不多,而且你根本已经看不出她是个演员,穿着邋遢,灰头土脸。忻钰坤说他一开始根本没敢想让谭卓来演,副导演跟他提出来的时候,他说:“等以后有更多戏份的时候再找她吧。”没想到谭卓看了剧本非常喜欢,说:“不如我们就这个角色先合作一次。”
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是男主角矿工张保民的扮演者宋洋,张保民性情暴烈,电影中有很多打戏,忻钰坤希望演员能自己上。宋洋此前就演过《师父》,不怵打戏。而且张保民是个哑巴,“你会觉得他嘴里面有股劲在,其实后半段才知道原来他的舌头是被咬断的。”忻钰坤连这样的细节的雕琢都早早做了铺垫,“宋洋一直用舌头顶着上颚,于是你看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人物五官有点点不对劲,直到后面答案揭晓。”
姜武最辛苦的戏是吃肉,在火锅店里,大片大片吞食羊肉。“观众可能觉得夸张,其实在内蒙来说一点都不夸张。在内蒙,如果你去一个火锅店,他一定先给你上肉,你不吃完肉他不给你上菜,就是这样的传统。”
《暴裂无声》大部分戏是在冬天的山里拍摄的,天气恶劣,非常辛苦。为了抵御严寒和压力,忻钰坤暴饮暴食,最重的时候达到了82公斤。不但所有的衣服都穿不上,而且开始影响到他的判断力,人变得嗜睡。后来他说:“肥胖也是因为过劳,是工伤。”
去年春节之后,他开始努力减肥,跑步,控制油盐,食量减半,“大概三个月集中减掉了十几公斤”。
《暴裂无声》原本定在去年国庆档,“但我们最后的特效镜头,几经磨难,做了很久”,最终还是拖到了今年。
当初《心迷宫》上映时,片尾有一段字幕,忻钰坤承认“确实因为审查的原因,最后用字幕做了一个交代。”而这次《爆裂无声》的片尾也有一段字幕,但这一次,忻钰坤说并不是因为审查,而是“我觉得这影片确实是一个暗黑向的电影,最后看到人性的复杂,但也还是会有一些心里柔软的观众会希望能看到一些光明,而不是一脚踩到死,于是需要字幕这种特殊存在。”
忻钰坤说他下一部电影还要拍这样暗黑的风格,只是可能和《心迷宫》,和《暴裂无声》的观影体验又不同了。
“为什么总要去关注人性的复杂?”
“因为在生活中大家都心向光明,希望生活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但你不能否认现实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电影刚好给大家一个机会,在两个小时里面无限地接近黑暗,甚至触碰罪恶,但最后又安全地回到座位上。”
“我小时候住在包头市,高中有次军训在上附近山里,早上正踢正步忽然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定睛一看,前面山的一半没有了。很震撼,以为地震了,原来是他们把山炸碎,运走里面的重金属。”
这是导演忻钰坤最早关于“山崩”的体验。多年后,他写了一个关于包头矿工张保民寻子的故事,最后的镜头就是花费几个月制作出的特效“山崩”——在大环境崩塌之后,那座山已不再是实体的山,那是张保民永失真相的悲哀。
资源密集型城市是盛产好故事的地方,忻钰坤说,《暴裂无声》就是生长在包头的土壤之上。
一
今天是《暴裂无声》上映的日子,导演忻钰坤为此等待了将近8年。严格意义上讲,《暴裂无声》才是忻钰坤的长片处女作,因为无人投资最终难产,不得已选择了拍摄成本较低的《心迷宫》。
忻钰坤和《心迷宫》制片人任江洲没有料想到,用170万编织出的《心迷宫》恰逢其时。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影迷文化悄然盛行,一个用多线叙事、黑色幽默讲述的农村原生态犯罪片,通过在影展中获奖的方式很快被影迷们熟知。
忻钰坤红了。他把《心迷宫》的成功归结于幸运:“其实结构并不新鲜,大家想象不到一个乡村故事怎么和商业叙事相结合。如果在一个非常健全、健康的电影市场里,应该不会有那么大反响。”
幸运里带着自谦的成分,更多的是电影人身上戏剧化的宿命感。忻钰坤说,每次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有人在身边给予强力支持。
“好多青年导演都在拍长片,出不来。有一些瞬间你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就像是淹在水里。你拼命往上伸手,关键时刻真有一双手把你拉上来。”
作为一个内心不够强大、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人,忻钰坤很多次想过放弃,“我不会来事儿,不会忽悠,几乎找不到资源和钱”,而命运无时不刻关照着他,身后推他前进的人,有时是他母亲,有时是好搭档任江洲,有时是女朋友。
因为《心迷宫》而收到追捧之后,忻钰坤依然保持着独有的审慎态度,对嘈杂评价进行了理性辨别:”如果你夸我,我会想背后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批评我,我会想要看是否言之有物。”
按照忻钰坤的标准,《心迷宫》6分,他最不满意的部分是影片的制作,小成本拍摄有许多限制和无奈;他给《暴裂无声》打了8分,“基本把想象中的都实现了,看到成片,我觉得踏实了”。之后15个城市的路演,粉丝提前看片、大v点评,忻钰坤心里是有底的。
这种隔岸观火的心态蔓延到创作领域,表现在了客观冷静的镜头、逻辑性超强的叙事和与自身经历无关联的题材上。他自称草根导演,北漂导演,平时喜欢看社会新闻,研究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不爱自我剖析,偏爱窥视人心。从《心迷宫》到《暴裂无声》,电影里难见忻钰坤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对于正经历的青春、北漂、情爱三缄其口,而把目光投向了日常乡村。
“我不是剖析自己的导演,人要只说自己就太渺小了”,忻钰坤表情略显老成,“我经常把自己撤出来,我和电影之间有一道安全线。”
二
去看《暴裂无声》的人大多抱着看翻版《心迷宫》的心态,期待着一个更为烧脑的故事。忻钰坤玩过丛林般复杂的叙事,这次能带来什么新鲜感?
任江洲看罢《暴裂无声》赞道:“忻钰坤对电影做到了冷静克制,故事有人物有情有义,可以静下来慢慢看,就像他本人,波澜不惊中见人生。”
《暴裂无声》显然不是一场“所见即所得”的精巧游戏,它更像探宝,你要动用自己多年的知识储备和观影素养,来读懂忻钰坤埋在电影里的密码。那是导演用心设置的一场隐晦的对话,繁琐的小细节散乱铺陈着,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让你疑心主角“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死并不出乎意料,这让一心想看“谜底”的观众扑了个空。在《心迷宫》里浅尝辄止的城乡冲突,演变为《暴裂无声》中的阶级焦虑,并构成了影片的悬疑感。
关于阶层压迫,养羊、放羊、羊肉卷、射箭、猎物标本,孩子的死逐渐和昌万年勾连起来,社会底层如羊般任人宰割;奥特曼面具,本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标志,却因戴在孩子头上而显得无力;令人反感的一锅锅炖肉,贪婪的嘴,寓意着张保民丁海的内讧像身在古罗马斗兽场,而昌万年就是观战的食人魔。
与《心迷宫》相比,《暴裂无声》表现得更有耐心,也更具电影感。《暴裂无声》最早的名字叫《恶人》,姜武饰演暴发户矿主昌万年,袁文康饰演他的律师徐文杰,宋洋则饰演贫穷矿工张保民,三个男人一台戏,三个不同阶层因为两个孩子而卷入同一个漩涡。
谁是恶人?和《心迷宫》类似,《暴裂无声》中没有设置道德制高点,忻钰坤试图还原生活的原貌,当把不同阶层的人放到同一个事件中、追逐同一个真相的时候,人心的复杂性会得以充分展现。
片末一场张保民、徐文杰、昌万年在山坡上对峙的戏,有力地结构了一个互相凝视、各怀私心的三角关系。当昌万年和张保民扭打在一起的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徐文杰站在一旁,他在良知和利益的天平上左摇右摆,不知所措。在三人的角力中,富裕矿主手握凶器占据有利地位,底层矿工企图用一己之身反抗,有污点的中产阶级只想保卫自己的利益。三者互相牵制,彼此防备。
结果当然毫不意外,做坏事的人被抓,可张保民的孩子却再也回不来了。孩子代表着希望。昌万民刚刚给自己远在海外留学的儿子寄去了新切的羊肉卷,徐文杰的女儿也最终获救了,死的只有张保民的儿子。
张保民的蛮力显得无用且窝囊,一人执拗从头打到尾也无法捍卫自己的家园。
三
近年来关于东北和内蒙的文学电影佳作频出,从《钢的琴》开始,《白日焰火》、《老兽》、《暴雪将至》,还有双雪涛笔下的东北,无不弥漫着时代裂变下独特的破败和迷乱。
忻钰坤是包头人,他也同样有着表达的自觉。资源密集型城市容易发生戏剧化故事,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掠夺,让一部分人跃入富豪阶层,然而大起大落之后,很少有人得以善终。
做剧本时,忻钰坤看了很多新闻案例,他发现事件当事人各自持有不同说辞,反转无处不在,堪比《罗生门》,“每一个人都只在自己的层面做决策,所以我想从旁观视角出发,让大家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儿,谁该为事情负责。”
在《暴裂无声》里,忻钰坤没有止步于阶层分析,他尝试着把象征符号放入乡村日常,在符号之间建立一套隐喻体系,让观众自己回味故事背后的意图。当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重新调整,电影的文本呈现出多义性,观众可脑补留白的剧情,与导演对上暗号。
比如长着一张油腻脸的村长。看上去态度亲切和蔼,实则为昌万年的走狗,在乡村经济转型中获取灰色利益。村长“好意”劝张保民签字同意开矿,却偷偷从自家面包车上取出矿泉水喝——囤了一车的矿泉水,怕是为了自己健康着想,而丁海的孩子原因不详的失智,张保民的妻子也一直病重,他们知道原因吗?或者说,他们有能力抵抗吗?
比如律师徐文杰的沉默。在收受贿赂现场目睹了孩子的死,徐文杰保持沉默直到最后一刻。绑架自己孩子的人和救下自己孩子的人,他选择站在哪边?在收钱的那一刻,一个孩子就这样死去了。可以说他自私懦弱,但这其实是多数人自保的选择。
忻钰坤说,提供了这么压抑的故事,只想给观众一个在黑暗中穿行并安全着陆的机会,以至将来在现实中遇到会保持警醒。不同阶层的人似乎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范围,但利益却或松散或紧密相连,有时甚至宿命般交织在一起,如同《罪恶之家》里所说,没有人在这世界上可以独活。
所以,《暴裂无声》里保留了一段超现实的温暖画面:张保民死去儿子与徐文杰弥留之际的女儿,在矿山的洞里相遇,两个孩子的灵魂在那一刻携手跑上山顶。
孩子纯真的世界没有隔膜,他们站在山头上眺望,繁华都市近在咫尺。
作者郭千华,媒体人
欢迎关注 真故电影 微信公号:zhengudianying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个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优点有以下几个:
1.血腥暴力镜头的数量和冲击力
2.结局揭晓前如果卡住会更好
下面说问题:
上一次《心迷宫》大面积用非专业演员(未考证),演技稚嫩,表情比较生硬是一个硬伤,好在整个电影节奏很棒所以瑕不掩瑜。
知道导演这部启用职业演员让人抱有很大期待,然而我看预告片就觉得可能要糟糕,看完正片之后更觉得尴尬,因为职业演员的表现并不够好,演员们在足够写实的环境里看起来更像是科班学生出来感受生活。脱离角色,脱离生活,土味的不够土,反倒在很多表情里透露着些许洋气,城市熏陶的味道。
姜武的表现太夸张,让一个口味独特、偏执的大老板兼黑社会变成了一个审美吊诡的神经质,更重要的是,这不像生活里的神经质,更像网剧品质硬塑造出来的一种假想的浮夸漫画角色。
羊肉馆老板造型有点性感,还有一些调整得很合适的时尚感。也许更适合出现在美剧里。(我也不改初写时的措辞了,说他性感是对标美剧里一些凶狠又可爱的角色)
男主妻子与整条线完全无关,处理上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给了很多戏码。男主妈也是。即便导演在分享会说吃药和水有问题都是在铺设暗线,但其实这一点,身为观众感受到的信息量微乎其微,无法在脑袋里构建出「线」。
村长与主线的粘性不强,按理说应该是个很出彩的狗腿角色。
三人局里因为律师这条线进入的很慢导致最后矛盾爆发时才发现律师应该占很大比重,在想为什么不在前面提供足够的铺垫,比如加重与女儿的感情互动,在前期铺垫时让律师与整条线拉远一些等等。这样在结尾接线时就会有足够的冲击力。
同样,男主与儿子的情感铺垫基本为0。寻子的戏码就显得很单薄。
老板的角色设定问题在于,点多,又比较散。对羊/羊肉的偏执,霸道,土皇帝,「高审美情趣」,射箭,每次只着眼一个点。
最蛋疼的还是节奏。想用慢节奏来给观众提供更多的隐藏信息点,这对于观众来说是挑战。大多数时间里,我个人感受到的还是漫长。漫长到我没心思去想符号,而是更容易聚焦各种粗糙和低完成度,演员的尬演。
结尾高潮快剪,按理说应该是几条线都快速推进互为因果,但最后剪出来的结果却变成了一条线特别紧张,在情绪紧绷的时刻忽然切到另一条推进很慢的线,积累的情绪一下子垮掉。再切过去的时候紧张的情绪也被消解掉了。很奇怪的思路。
这个很值得单独拿出来说,说的就是老板。关于他个人服装造型,办公室,暗间,饭桌,都有一种,服化道失控了的感觉。很脱离生活,很架空很网大。导致每次切老板线,都觉得在看另一部电影。
电影花了很多镜头去构建男主和老板的生活环境,表现了在各自环境里的习惯动作,生活细节,然而在律师线的生活环境里就觉得很割裂,一个镜头换一个地方,没办法构建起来他生活动线的连贯性。就好像每次都在搬家一样。在这一点,男主那条就衔接的要好一些,但还是希望能按照人物的动线把一个个场景投串起来,不然就会明显感觉「又换了一个场景,它和上一个场景有什么关系,他现在出现在这是哪儿?他家。哦。诶他现在是在哪儿?办公室,谁的办公室,老板的办公室吗?原来是他的办公室。哦」。
1.写这个是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看法。你不喜欢的话,大可不必可以抹黑,也不用留下讨人厌的话看着膈应。跟吃饭似的,你喜欢你就喜欢,别霸着非得让所有人都跟你一样喜欢。
2.不认同「因为这个电影是国产电影,所以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坐标轴“国产电影”来讨论暴烈无声作为一部国产电影到底好还是不好」。电影就是电影,又不是没看过好的,又不是没看过小成本的,或者农村题材,或者沉闷的,或者多线叙事的。
身为电影,除了呈现自己,不应该也没必要拿出电影以外的东西来干预我的判断。就像《突袭》和《一次别离》,看完可能还不知道这是哪国产的,但电影本身的素质就是好的,就是可以在同类型的国际电影里站得住脚的,是可以跨越语言的。所以喜欢谈国产电影就放低标准的人,你怎么看是你的事情。
3.我是在北京点映看的,看的过程中频频出戏,中途不乏想到一些韩国动作片犯罪片的画面。比如姜武的设定和形象,我会对标韩国的马东锡。宋洋我会对标可以扮土也遮不住锐利眼神的河正宇。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判断,也没有让对马与河的好感代入到这部片子里来。因为《暴》实在难以和韩国动作片犯罪片相比较。即使风格不同,叙事手法不同,只谈制作和成熟度的话,不是一个量级。
点映结束时,导演现场和观众互动,我说了我的想法:带着对《心迷宫》的期待来的,结果不喜欢《暴》,想问第三部是什么风格。导演说他还没确定。在和其他人的互动里,导演很开心的谈了很多创作时埋的伏笔和暗线,老实讲,身为观众,并不想知道这些,因为如果伏笔和暗线没有做到妙的程度,其实就是一种自大,自作聪明。毕竟电影的大节奏都不对,感官无法被调动,情绪无法被控制,气氛无法把我结结实实的按在椅子上,我是根本没有心思集中注意力来观察各种小细节的。我只能庆幸我是在电影院看完的,且事前知道映后有互动环节,不然在家里看,不出半小时恐怕就要换台。
4.我个人很讨厌脱离题材,故事和人物直接去聊「隐喻」的。不是寓言片,不是讽刺喜剧,不是激进的动画或架空设定,谈「隐喻」只能是某些口味特别的观众的大型自嗨。和喜欢嗨的人聊什么电影呢?你只需要给他们投喂一点点东西,他们就能脑补很多内容------这就不是聊电影了,而且你和他没法聊,毕竟他脑补的不存在的细节更多。话说回来,《暴》提供的都很具象了,还隐喻什么啊。。。。。。也就是男主儿子带着女孩俯看城市的时候是非写实的东西而已。
而且不是很懂,为啥培养出一些『看电影猜隐喻』的风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并不认为,不好好说话,阴阳怪气的说话是一种好的能力,值得推广的能力,也许不好好说话在某些场合比较适合,比如《色戒》的打牌戏,用对了就好,但要是你生活在一个每天都要这样,而且鼓励这样讲话的环境,你就觉得这很糟糕。
同样,如果一个电影不好好讲故事,很喜欢抛出意象,结构又很散,身为观众,会很累,比如看《穆赫兰道》和《妖夜慌踪》,看的过程感受不到愉悦和尊重,只觉得太难消化,精神是高度集中,一直在不断的建立联系,拼凑骨架,推倒再重来,很累。反过来至于创作者要不要以『难消化』当成风格,我没啥好说的,只能说个人还是喜欢看叙事流畅的电影,当然会玩结构,会埋包袱就更好了,不少喜剧片悬疑片动作片恐怖片里也有埋包袱和玩结构的高手啊。
话说回来,真要是拿『是否会埋包袱搞隐喻』这件事来说的话,个人觉得《暴》的叙事比起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魔方大厦》要差很多。
毕竟,一部电影如果没能在观影带给观众什么,即使影评吹出再多泡沫,再多寓意,也毫无价值,反过来恰恰衬托出电影本身的失败。
我承认,基于导演前作所带来的惊艳与震撼,我对这部【暴裂无声】抱有极高的期待,在都市爱情和奇幻改编类占据大部分市场的当下,农村和小城市题材反而成了新导演们试图在赢得口碑方面取之不尽的宝藏。
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正如第五代导演里张艺谋,陈凯歌最初也把视线对准那个时代的农村一样,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些农村和小城市的变化与不变,确实需要新一代的年轻导演们,用当下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它,让世人去了解,更重要的是去思考,这片中国更广袤的土地上正在经历的变迁,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所处的困局。
我想,这也正是忻钰坤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准确地来说,是他一直以来创作的初心。如果说【心迷宫】时,仅仅是最后那画蛇添足,但大家都心领神会的字幕让人略感沮丧的话,那么这一部呢?当他决定把题材放大至涉及到更广阔的阶层,把视野延伸至即将接近创作范围的天花板时,事实上就已经提前注定了百分之八十失败的可能性。
如果是因为【心迷宫】的成功,让我们对导演在结构的制造,以及节奏的把握上抱有足够高的信心,认为他可以用剩下那百分之二十的希望扳回一城的话,事实证明,我们终究还是对这位新导演太过乐观了。影片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之外,中间的主线剧情用大垮台形容丝毫不为过。更可怕的是片中的配乐,当无法用悬念来推进剧情的继续时,喧宾夺主的配乐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是“剧情不够,配乐来凑”,导演在这里无疑是偷懒儿了。
具体来说,影片中的三个男主人公,三条线三个命运,在影片最后通过出人意料的方式互相交织,这本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构思,但无奈的是,除了宋洋这一条线之外,姜武和袁文康这两天线基本是废掉了。对于在农村开矿这样的事,稍微有些社会常识的人都该知道,仅仅凭借一个黑心贪财的矿主是万万做不到的。从姜武的言行和他奢华排场犹如宫殿般的办公地点来看,这可不仅仅是收买了那一个小小的村长就能达到的程度。
但因为一些“你懂得”的原因,导演的所谓批判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于是,这个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真相相当暗黑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盘根错节的复杂社会问题,在导演请出那些穿着制服,威严而正义的检察官和警察后,就彻底被矮化成了一个简单的矿主和律师的人性和品格问题了。那么,这到底是欺负观众没智商呢?还是故意掩盖某些真相,而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帮凶呢?
所以,当编剧同时也是导演,在构思这个故事,以及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审查时,就应当想到批判究竟可以深入到哪个阶段,如果无论是能力还是勇气,都够不着批判本身所需要的力度时,这部影片就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大部分意义,或许从一开始,导演就不该设定这样的一个方向,最终只能无奈(?)呈现了一件从思想上来说是“阉割”的作品。
上边这些是在我看来影片的先天不足,但更遗憾的是,导演在后天上也没能做到尽可能地矫正和弥补这些先天缺陷。如果不能做到批判,起码可以做成类型片、动作片甚至悬疑片,然而很遗憾,最后的结果是“三不沾”。除了上面说的令人尴尬甚至惊悚的配乐之外,中段主线剧情也十分诡异。
从请宋洋来看,导演是有意想要往动作片上靠拢,片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打斗的场面。经过徐皓峰几部片的调教,宋洋的身手自然不在话下,影片中多次出现以一敌十的场景,但这反而极大削弱了主线剧情。从背景交待来看,宋洋从小爱打架,无论是开头他是“唯一一个”拒绝在开矿协议中签字的人,还是中段为了无关矿工挺身而出,以及后来救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他无疑都被打造成了正义的化身,但仅仅是正义就能让他拥有无穷的能量,像超级英雄一样以一敌十了吗?这个人物设定从一开始就很蹊跷。
至于前后矛盾的矿主姜武,大部分时间都毫无存在感的律师袁文康,这两个角色就更加失败了。无论是故意或是意外杀害小男孩并掩藏真相,还是在开采矿案上互相勾结造假,其实这两个故事抓住哪一个更深入地去挖掘,都可以大书特书。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两个孤立的事件到最后都没有形成闭环,前者仅仅是作为后者执行过程中的一个意外而存在,并没有起到1+1大于2的作用。对人物的塑造也好,更深度的批判也好,两条线的交织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而是互相掣肘彼此削弱。
所以,在当下,若想要拍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你的能力也好,勇气也罢,都要能配得上你的野心。忻钰坤导演在【心迷宫】中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了,接下来他需要做的,就是衡量一下在野心面前,自己究竟能拿出多少勇气,从而做出一个取舍。若只是选择虚张声势,那到头来恐怕只会落得个装腔作势。与其这样,还不如彻底丢掉野心,安安稳稳做一个动作片或者悬疑片导演。
好看!两个小孩子跑到山顶那里,太美了!神来之笔的镜头,特别喜欢这个处理。
忻钰坤第二部作品不是一部秀操作的《心迷宫2.0》,要说风格像谁,都像也都不像:凝视山洞的库布里克单点透视、像科恩兄弟一样塑造的神经质杀手、《老男孩》一样的长廊Fight…不一样的是,不只是想告诉你凶手是谁,而是他的选择,以及像手术刀一样划开上层失态、中层失德、底层失语、人间失格的社会症结
昌万年摘掉了作为文明人的伪装——假发,露出了他的本性。徐文杰戴上了作为斯文人的伪装——眼镜,选择了沉默。两个孩子跑上山头我以为全部都得救了,但最后徐文杰找到他的女儿,并呼喊她的名字,站在山上的女儿回头看了一眼。原来山上那两个孩子的镜头是虚的,代表了将死之人,女孩被徐文杰呼唤了回来,而男孩却没有。或许男孩当时像女孩一般,如果有人呼唤他,或许也能回来。但张保民身在社会的底层,有口也说不出话,连真相也不可能会知道,他内心爆裂,但有口无声。
'Wrath of silenc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rime movies I've seen. It's a mix of genres. It's a crime movie,a mystery movie,an action movie,it's also a social realistic movie. Xin Yu Kun plays very well the mix of different genres in this film,and it has a powerful ending.
求求宋洋一直演这种糙汉子吧,太特么帅了
对于平均水准以上的年轻导演,应毫不吝啬予以鼓励,对于年龄一大把了还言之无物的导演,才要无情打击。
主角叫张保民,剥削到了极点就是暴民。徐文杰最后被审查时的说的没有了,隐瞒了小孩被射杀的真相。没有半点被主角感化,大部分人还是以自己利益为重,可能这才是现实吧,换做我,我也不会坦白,谁知道呢
3.5 整体模仿对象依旧是科恩兄弟,加上案中案的反转和血腥暴力镜头,类型上是好看的。野心极大,企图以三个人、两件案的勾连做出对社会贫中富的投射,几处“无声”设计则指向社会与阶级的失语症。但顾此失彼,概念性过强的结果是剧作层次和前作《心迷宫》有差距,人物设计上有刻板化倾向(特别是对老板的设计)、前段节奏拖冗。宋洋的表现很是惊艳。
邀请了韩国的动作指导,整个拍摄手法以为是在看韩国电影。后面以为在看动作片。教科书式的刻意,衬托姜武反派的绞肉机、优雅的音乐等手法很刻意。台词与表演也挺像电视剧。这次的线性叙事暴露出故事的普通,人物较为扁平,二元对立,不如《心迷宫》呈现的人性复杂,剧情也不大新颖。特效两毛钱
当你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仅仅是80%成片,已经精彩绝伦。中国类型片就该这么拍。良好的多线叙事控制力,深穴映射人性,爆炸增长的经济,暴裂难控的社会问题,男人无声的愤恨和伤痛,就像无法发声的底层人民。黑暗结尾,孩子没有寻回,真相没有昭显,这却是社会真相。有时恶人作恶,仅是为了与相同利益者变成真正的同盟。
昌万年是食肉者,徐文杰是喝汤的,而张保民本人就是“肉”,原本他们在食物链的一个位置安之若素的扮演自己的角色,但意外冲垮了一切。失控之后,每个人都发现自己不过都是“肉”,昌摘下假发和西装,也得臣服于暴力和运气,徐走出金钱和言辞的保护也要面对残酷,张的代价或许更大。人性暴裂的闷响。
当年摩托罗拉的电量还是大大不如诺基亚。
老板儿子吃真空羊肉,贪婪绞入碎肉机;屠夫儿子喝污染井水,正义只在电视屏。戳瞎左眼,被戳伤的同乡都能包庇;咬断舌头,被救助的律师却不敢发声。凭蛮力垒不成金字塔,靠假声变不成兔子妈。超人面具如同良心咒,送不回原主;寻子告示像是招魂符,在风里飘摇。真相埋进泥土,藏入山洞,终于再无人知。
一个哑巴贴寻人启事到底为什么要留自己手机号,就不能给老婆买个手机吗,买不起就把自己的留给她啊……本片前半段拍吃的拍得好好哦,炖羊肉、涮羊肉,馒头蘸腐乳、馒头配咸菜丝腌萝卜丝,还有姜武那个西红柿!宋洋吃馒头比在深夜食堂里吃那狗逼香肠香多了
上层伪善残暴,中层冷漠自私,下层失语无力。
不断向下,堕入黑暗的那种片子,鞭挞了社会主要矛盾,且不负责提供解谜快感,所以看完会很沉,很堵。如果《心迷宫》还是手工时代的自发创作,《暴裂无声》明显是工业时代(卡司动作特效)的考量,三人较劲,律师一角太弱,宋洋战力太强,姜武模式化。优点和缺陷都比较明显。
三个阶层,三种晚餐,三样人生。资产无良,中产无能,无产无声。
看有评论提到科恩兄弟,问题就在这里!这片子还是以叙事为主导的类型片,就算叙事想留白,还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从剧作角度上讲就不是科恩兄弟啊罗泓轸啊那些导演的反类型处理,这也是这么拍很难显得高级的原因,逼格被商业片的叙事套路框的土土的,一旦剧情逻辑和人设背景不够无懈可击,问题就来了。
结局太他妈的屌了,看完在影院倒吸一口凉气。影射也很牛逼啊,1984的摩托牌照,一个底层屌丝的人设为哑巴(没有话语权),律师(代表中产和法律)和煤老板(代表权贵和黑恶势力)的相互勾结。所以即便张保民拥有《黄海》里绵正赫那样爆表的武力值,也只能沦为这个残酷社会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