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无猜1971

HD中字

主演:马克·莱斯特,特雷西·海德,杰克·瓦尔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2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3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4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5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6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3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4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5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6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7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8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19两小无猜197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两小无猜197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纯真美好的初恋故事。丹尼尔(马克·莱斯特 Mark Lester 饰)是英国某小学的一名学童,家境殷实的他乖巧听话,同时也有叛逆的一面。他最好的朋友昂肖(杰克·瓦尔德 Jack Wild 饰),是一个叛逆乖张、专门捣蛋的小孩,丹尼尔和昂肖度过了许多个美好的放学时光。天真可爱的美乐蒂(特雷西·海德 Tracy Hyde 饰)跟丹尼尔同一所小学,原来并没有交集的二人,因为某一天在舞蹈室偶遇而相识,丹尼尔爱上了那个翩翩起舞的美乐蒂。  在昂肖的帮助下,渐渐地,美乐蒂也喜欢上丹尼尔。二人不仅放学后约会,更有一次翘课去了海边玩耍。因此被老师家长知道他们的恋情,在大人们的多番教育下,他们却更加坚定要结婚。一天,丹尼尔的妈妈看到他留下的字条,校长发现班上的同学都不见了,原来同学们都去举行丹尼尔和美乐蒂的婚礼了……铁核桃之无间风云达尔富尔沼泽王的女儿三面娜迦彩色镜头下的二战逆时空少女见习警员白忆男之初来乍到伤不起的青春柳堡的故事糊涂大将军魔高一丈无罪辩护胜利之歌第三季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万木春密室逃脱2017怪物先生粤语版黑暗美食:墨西哥星际拾荒者白衣校花与大长腿之狼君薄情江湖2004杨贵妃外传麦斯卡:黑暗孢子开往名古屋的末班列车再上梁山做工的人江湖接班人女子分手专家乐园2019日本大团圆灵魂脱离者一脚定江山兵临城下蜂鸟2022忘年恋曲蜗牛餐厅爱是一场温柔的幻觉王伯祥爱的转变少年追梦情

 长篇影评

 1 ) Te Amo

小时候偶尔会心血来潮买几张CD,做出一副高雅音乐爱好者的姿态,觉得要懂音乐懂艺术才算得上够范儿。说是购买音乐,也不过是揣着仅有的一二十块钱,去当街的破音像店里挑两张盗版CD而已。十元一张,还放了好多歌进去,很划算的。
    
《流星花园》热播的时候,冲着那首红遍天下的《我要的爱》买了一张戴佩妮的专辑。也说不好是不是盗版,但里面就有一首歌MV用得很诡异。一个性感的女人穿着黑丝自个儿在屋里转圈圈,一个小破孩儿躲在外边的窗户往里看。后来貌似这个女人就被反动派打倒了。又过了很多年,她变了发型,胖了一点儿,挽着个男人的手又回到这个小镇。小男孩儿也长大了些,骑车经过她的时候女人怀里的橘子没拿稳全落地上了,金灿灿一大片。长大了的小男孩儿停下车帮她挨个拾起橘子,两个人似乎也没有说什么话,故事就完了。

这部MV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在各种资源都匮乏的年代,我也没有选择),这些残破的片段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以至于语文课上学到朱自清的《背影》,写到穿着黑衣的父亲手中握着金黄的橘子,我头一个想到的还是这个女人散落满地的橘子。这应该是电影吧?好像还是非常有看头的一部。

一直到多年之后进入大学,才知道这些让我挥之不去的片段出自著名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而且因为人物的面貌太过熟悉,是一看海报就立刻明白了。想来编辑那部MV的人也真是手法巧妙,短短5分钟就道尽了两个小时电影的精髓。当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看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时,我只觉得已经认识这部电影很多很多年。细节清晰,情感浓郁。

<Melody>也是一样。一张绝对盗版的美国经典乡村民谣歌集。其实那时的我就没怎么真正喜欢过民谣,那张盗版CD也从来没有真正听完过。所配的MV基本都是一些电影的片段,有些陆陆续续在后来的日子看过。其中只有那首<Green Sleeves>特别喜欢,反反复复听了无数遍。<Green Sleeves>配的MV恰好取自<Melody>。充满延展力的旋律配上两个小孩在扳道车上渐行渐远的画面,只觉得全世界的浪漫都集中在这里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开始伤感不已,一直蔓延到双眼浸在盈盈泪光中,美其名曰艺术的感动。

大学毕业后从学导演的彬哥那里拷来几百G电影。浏览电影标题时看到有一部《两小无猜》,心想会不会是那部法国电影,就点开来看。画面上打出了“小さな恋のメロディ”的字样,我看到了让我魂牵梦萦的Tracy Hyde。小女孩轻盈的舞姿像洁白的蝴蝶飘飞出我的记忆。原来你们就藏在这里,这么近。

我第一次喜欢男生是在小学三年级之前。为了引起他的注意而在黑板上写XX喜欢XX,结果被他追了半座山,揪着我的领子气急败坏要我擦掉。后来就再也没有跟他说过话;小学六年级有男生写纸条约我去野炊,我得意得不行,脸红心跳却故意摆架子,后来这事儿就没有下文了;再后来,我就长大了。

<Melody>的故事美好得那么不真实,那是我们已经再也没有机会触碰的过去。在生命的初年,永远看起来很短,50年就像一个星期。很多很多年后,我们经历了时间,永远看起来就很长很长了。50年很短,但是和另一个人走50年就像遥不可及的梦幻。

不用长大该多好,不用去知道那些让我们变成灰色的成熟。我们可以就在扳道车上,笑着与自己爱的人奔向永远。

爱可以是那么简单的呢。
   

 2 ) Melody影片分析

由艾伦·帕克编剧的本片,主要讲述两名早熟的小学生谈恋爱,并且谈婚论嫁,由此引出不少趣事,是少年电影中一部十分着名的代表作。导演华里斯·赫辛颇能以清新手法表现出自然成为青少年观众最喜爱的电影那份不成熟的恋情,趣味性高,马克·李斯特、翠西·海德、杰克·怀德三位童星亦十分讨人喜爱,Bee Gees的插曲也悦耳动听。


通常,很多人都听说过、看过法国03年的《两小无猜》,但是看过这部英国71年版的《两小无猜》的人相对少了很多,不过后者丝毫不比前者差。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片子。一部好电影总会带给人一些感慨,而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是我们童年时候那一丝丝青涩的情愫。通片没有一个长镜头,但是依然丝毫不减叙事的流畅性与假定的真实性(事实上并不真实),实现这一点,Bee Gees契合的经典配乐以及小演员们毫无痕迹的表演功不可没。将故事化与浪漫化抽去,这部影片展现的是孩子与老师、家长的冲突,是新一代人与老几代人的冲突,是反叛传统的萌芽与传统的冲突,冲突通过早恋,甚至早婚建立起来,最后由一次私奔和秘密结婚引发高潮。

这种类型的片子,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导演最后都会回到真实,让现实的力量无情的把他们拆开。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直到最后,浪漫主义的基调没有丝毫变化。一切不可能的在这部片子里面都成为了可能,比如反叛传统的萌芽与传统的冲突,萌芽往往被扼杀;早婚、私奔此类行为的“得逞”。可是,故事这样安排并没有给人丝毫虚假之感。因为,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也许我们以前也做过这种事,可是被父母或者是学业的压力破坏了,而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和片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幸福。当我们看到这样开心的结尾时,我们早已经把不真实当作了真实,或者说,我们会想:这个时候还去追究真实与否还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幸福,就足够了。导演最高明的一点,在于巧妙的把真实融合在了浪漫之中。比如女孩的家人知道她想和男孩结婚时对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提到了人生的难料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悲惨情况;比如电影的最后虽然是两人在一起了,但是一年之后呢?十年之后呢?五十年之后呢?这些已经超越了电影所述的内容,但是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是终将面对的,尽管我们已经对他们的幸福很满意了,这些是导演的留白。经历过恋爱的分分合合的观众们,都知道这样的恋爱的不可靠,可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男孩与女孩的角色,他们成为了我们。这就是电影的奇妙之处,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电影之后,我们也就成为了电影中的角色,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我们也会感受到和他们一样的幸福。

举个例子,以下节选一段影片的台词:

Melody: [reading from a tombstone] "Fifty years' happiness." How long's fifty years? ((读自墓碑上的文字)“五十年的幸福。” 五十年有多长呢?)
Daniel: A hundred and fifty school terms, not including holidays. (一百五十个学期,不包括放假。)
Melody: Will you love me that long? (你会爱我那么久吗?)
Daniel: [nods affirmative] Mmm-hmmm. ((肯定地点头)嗯)
Melody: I don't think you will. (我认为你不会)
Daniel:Of course. I've loved you a whole week already, haven't I? (我当然会了。我不已经爱了你一整个星期了吗?)

这段台词充分表现了两名小主人公的天真以及对爱情的乐观。我认为这段对话十分可爱,但是在可爱之中又引发了观众对他们的将来的想象,我敢说,观众很大程度上是悲观的,我看到这里,不禁叹了一口气。类似的场景有很多,表面上看,导演的确是浪漫地叙事,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联想,便能把现实与影片联系起来。导演并不是说谎,他只是没有把残酷的现实表现给我们看罢了,这是选择性的表达。一般的观众就看看浪漫,而资深一点的影迷能看到导演隐含的悲观主义,也许这样就叫雅俗共赏吧。

影片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学校建立在墓地旁边,并且学校和墓地的镜头总是连着的,象征着学校对萌芽的扼杀;一名学生长期研究土炸弹,并且最后爆炸成功了,炸的是来“追捕”学生的家长的车,象征着新一代对传统教育的反抗(通过炸弹),并且最后取得胜利;两人在等候艺术团面试合奏“两只老虎”的时候,被正在面试的老师打断,象征着传统势力对早恋的干涉。另外,导演也常用伏笔手法,比如拉丁语老师拿来打学生的屁股的布鞋,为最后鞋被学生拿到了,反而被学生追着打埋下伏笔;一名学生研究了几次土炸弹,一次比一次成功,为最后完全研制成功并炸掉男主角母亲的轿车埋下了伏笔。

下面说说影片的蒙太奇运用。在本片中,蒙太奇的使用和其他影片都不太一样,因为这部影片有8段MV式场景。所谓的MV式场景,就是背景音乐连续放了一整首有人唱的歌,而电影里面的真实声音往往被消除掉了,从而使得这一段场景很像MV的场景。通过蒙太奇来组合这样的镜头就需要有一种生活化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每当有人声的音乐响起,影片就开始展示一段生活,展现一种情怀,Bee Gees的歌让我听起来感觉有一种复古怀旧的风格,可是毕竟已经过了差不多40年了,当时的人听这些歌的感觉应该和我现在听的感觉完全不同了,类似于我们现在听流行音乐的感受吧。这样的蒙太奇的运用有好有坏,好的刚才说了,坏的在后面再叙。还有两个小孩翘课约会的时候,课堂与两小乘坐的火车之间形成了平行蒙太奇,以及最后婚礼与慌忙朝婚礼奔来的老师与家长组成交叉蒙太奇等。

影片剪切也别具一格,总的来说是具有强烈对比性以及顶真性的。学生研究土炸弹失败,引发其他伙伴的嘲笑,笑着笑着,镜头突然切到一群晚宴的成年人(男主角父母及其朋友)的大笑,给这些成年人的都是特写镜头,而且迅速在不同成年人脸庞之间切换,结合优秀的演员们夸张性的演出创造出一种丑陋感,并且这种皮笑肉不笑的笑与学生们不带任何态度的天真无邪的笑形成对比(笑的顶真);这个镜头在海滩享受浪漫约会的男女主角,下个镜头已然站在校长办公室里,二人世界时无拘无束的感觉与在校长办公室的不自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女主角的顶真)。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令我十分难忘。两小驾着车,沿着铁轨走向远方,此时镜头缓缓上升,给了一个大远景。也许在目光所能及的范围内,和平安详,没有任何阻碍,可是到穷目光所不能及的远方有些什么,谁又能知道呢?此时打出字幕,”To love somebody, love Melody.”,我想,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尾了。


最值得分析的场景:

1. 墓地。影片中出现过4次墓地的场景,可以说墓地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线索场景。如前文所说,墓地总是和学校结伴出现的,它的第一重意义就在于象征学校其实和墓地没什么分别;我还注意到,4次墓地场景,第一次是单纯拍墓地,第二次是几位小女生在墓地意淫一个海报上的明星,第三次是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约会,第四次是他们想结婚遭受外界的重重阻碍时,小男孩揽着小女孩躲雨(此时雨水和泪水已分不清了),这几件事(除了第一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被家庭、学校所容许,而这些事竟全部发生在墓地之中,这时墓地,本该阴森恐怖的地方,反而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墓地反而比看似神圣(中间还有一段校长领唱圣歌的场景)的学校更加接近天堂和爱(那个相爱五十年的墓碑),这也就是墓地的第二重意义。




2. 男主角第一次见到女主角的时候,女主角正在跳舞。镜头先是给了全景,亦即一群小女孩在跳舞,之后镜头缓缓推进,直至女主角的中景,最后到特写,此时画面升格。女主角的舞蹈动作充盈着一种美,这种美是脱俗的,令男主角心动,更令银幕前的我心动。有很多现在已经四五十岁的男子,当他们也是十一二岁的时候,为银幕上的Tracy Hyde深深倾倒,这种惊鸿一瞥,也许真的一眼万年。同时也令我想起《美国往事》中Noodles偷看Deborah跳舞的那一段。《两小无猜》在《美国往事》上映的十几年前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浪漫。






3. 如前文提到,男女主角合奏“两只老虎”,此时镜头处于平视,一个全景,男女主角分别位于左右。然而当男主角被音乐老师支开的时候,镜头角度变为了仰视,此时左边的男主角已经不在,突然男主角拉的大提琴滑倒在地上。这两个镜头十分微妙,由平视改为仰视。后面的仰视镜头,似乎是摄影机掉到了地上一样,摄影机虽然对女主角是仰视,但是当大提琴落到地上之后,对大提琴却是平视,而大提琴,代表着男主角,此时男主角已经被支开了,我们可以把大提琴的落地看成男主角此时的心情顿时落到了低谷,同时,男主角(大提琴)的视角对女主角是仰视的,也突出了女主角在男主角心中的地位的崇高与圣洁,同时,摄影机也是导演以及观众的视角,导演在我们心中也创造了女主角的崇高感。各种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象征的运用使这两个镜头所蕴含的东西十分丰富。

 3 ) 1971--2011,两小无猜/melody与我,魂牵梦萦四十年。

一点说明:
 
文章会出现很多链接,有人会想你怎么贴那么多的“链接”啊?我不是为了所谓的点击率,就算我想人家网站也没付钱给我 。而是因为在寻找melody这部电影的过程中,这些早期链接的内容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舞,使我对这部原本一无所知的电影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并最终寻找到了这部电影。这在几年前信息和网络下载资源极度匮乏的2004年是十分珍贵的。
 
因为今年正好是melody上映的四十周年,我很想为melody的四十岁生日写篇纪念文。才疏学浅,我不会写影评。由于这是我平生最爱的电影NO.1,所以我就回忆了自己寻找melody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小故事。
 
————————————————————————————————
从1971年至2011年,melody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啦。
  
  
  
  2004年年末,我在街边的音像店偶然买到了一盒欧美影视金曲的盗版VCD合辑,其中一首Bee Gees的《in the morning》(现在有点怀疑这个版本会不会是别人翻唱的?因为和电影、演唱会上的唱法不同但听说原先的主唱去世了???)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只歌曲的MTV正是电影的画面,精选了主人公男孩daniel和女孩melody在一起相识相恋的画面;,不知怎的,使我彻底沦陷。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吧 (一见melody误终身,不见melody终身误)╮(╯_╰)╭
  
  
  
  我想这可能是一部儿童的早恋电影,可是却不能再知道更多别的内容,好奇心和爱慕之情被点燃的我辗转反侧,几个晚上彻夜难眠,决心一定要得窥佳人真面目!
  
  MV视频地址:tudou.com/programs/view/PSZAIXYUsb0/
  
  
  
  那时候我在一个很小的县城读师范学校,该县城一共六条主要街道,却堆砌着琳琅满目的音像出租店,基本上以枪战片、偶像剧、警匪片为主。入校一年后无心读书,经常逃学出去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来找电影,租电影,然后拿回教室和全班同学看电影。最好玩的一次是老师把碟子缴了,为了不被老板双倍罚款,一位胆大的同学居然悄悄去给我偷了回来!
  
  
  
  把寻找melody的希望寄托在小县城的音像店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因为有一些冷门电影在不经意间能够被翻找出来,使我错误和乐观的产生了只要努力翻、淘、搜,也许melody就在一堆VCD中突然现身的幻想。即使画质再差劲我都不会介意!在那样的环境淘碟虽然一无所获,倒也意外的捞到了不少别的很好的电影。但心结未解,内心依旧不甘心。
  
  
  
  这是我淘碟历程中最辛苦的一部电影,为了这部电影奔波了两年可依然看遍寻不获。于是我偃旗息鼓,决定采用别的战术,那就是联系可能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询问这部电影的内容与好看与否?
  
  
  
  我想到了买过的为数不多的《看电影》和《电影世界》上的影评人,我觉得他们的阅片量怎么也有成千上万吧~~于是厚着脸皮给号称“周老大”的周黎明写了一封e-mail,自称是《看电影》和他专栏的忠实读者(其实从过去到现在我只买过几次),赞扬他的文笔,感叹他在国外看电影的便利,总之拍马溜须的话说了一通,最后小心翼翼亮出真实目的询问:“我对一部1971年上映的英国电影《两小无猜》非常喜爱,可惜用尽一切办法也找不到音像制品和观看的方法?请问您能告诉我这部电影的内容吗?”
  
  
  
  周黎明人很好,他回复给我的email诚实的回答他也没看过,但去查了一本英国电影年鉴,大意跟我在网上找到的剧情简介差不多,只不过多了一句:“1971年在英国本地上映时反响平平……”(多年后我知道了这本年鉴漏了一句话^_^:在亚洲上映时却风靡一时成为影迷心中永恒的怀旧佳作)
  
  
  
  这句话令我泄了个大皮球,不是因为电影的反响不佳而打了退堂鼓,而是沮丧的想如果反响平平,那我找到melody的希望则更加渺茫,没有哪个音像制品公司会为一部“反响平平甚至不佳”的普通电影重新发行DVD(2005年小县城的音像店开始出现了DVD,我第一次认识到这玩意比VCD好多了!),如果它能有《乱世佳人》那样的知名度,就算是三十年代的老片也能重新发行。我彻底对可能找到melody的DVD死心,倍感遗憾和失落之余决定尽量找到别人的观后感以满足私欲。
  
  
  
  这时候网络开始出现了在线视频网,我一个同学说她在本地的电影网看到了《两小无猜》的在线点播,我将信将疑的打开一看—.—是法国版的《love me if you dare》,喵里个咪,别闹了!这老法的电影引进中国要哪个中文名不行偏偏取了跟melody一样的中文名字???这不是妨碍我找到melody的可能性么?果不其然,此后我在网上找到的“电影两小无猜”基本上是都以法版的消息为主了。
  
  
  
  在使用网吧的电脑寻找melody少得可怜的资讯时,我害得无数的电脑中毒不轻。因为出现了melody资料的网页基本上来自香港、台湾和日本,这些境外的网站安全性自然大打折扣,以至于后来每次打开相关网页时心里都要默念“阿弥陀佛”以祈祷电脑的安全和不被网吧老板赶出门外。
  
  
  
  好运从香港导演邱礼涛在《南方都市报》的这篇《两小无差》评论开始ent.sina.com.cn/2004-06-17/1353420295.html
   从邱导的这篇文章,我了解到melody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在香港上映时大受欢迎的情况,大受鼓舞的我决定去找几部邱导的电影来看看这位同样喜爱melody的导演拍的电影是不是也很精彩,大跌眼镜——《人肉叉烧包》《性工作者十日谈》《阴阳路》等一系列片子不是三级片就是鬼片,不合胃口。这跟我发现吴宇森最爱的电影是特吕弗拍的文艺片时的感受一样的囧,原来自己缺少啥就特向往那啥?
  
  
  
  不管怎么说,我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melody在香港很红,红到即使做二轮重映时仍然能赢得满堂喝彩。后来在2009年四月下第8期《看电影》杂志里的刘青云专访时,他也帮我证实了这一点:有记者问到其少年时期看过最多的电影是不是《教父》时,刘青云说道:
  
  
  
  “我10来岁时就喜欢看戏,小时候住在戏院的后面,表姐会带我们去看戏,那时没什么特别的娱乐,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我都是看香港片、西片、武侠片。国语片看得少,因为那时还很小,错过了国语片时代。
  
  我看得最多的电影不是《教父》,是《两小无猜》(melody)。因为附近那间戏院是二轮电影,经常一没戏上映就放(melody),有空闲的时候就去看,但不是刻意的。”
  
  
  
  PS:这部电影与刘青云的缘分并未结束。在令刘青云成名的电视剧《大时代》中,他演的角色和现在的老婆郭蔼明饰演的角色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正是当年的《两小无猜》,情缘初起,约定今生。melody一直都和他很有缘分……
  
  
  
  然后强大的记忆力仓库使我偶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风靡全国的校园小说《花季雨季》似乎也提到过这部电影的经典台词,放假回家时翻出来一看,果然如此!!!作者郁秀在第22章节里的“爱情讨论会晓旭日记”里写道:
  一开始同学们都有些不好意思,渐渐地,同学们活跃起来。
    
  王笑天打头炮:“前几天国际台‘930’放《青梅竹马》,我想大家都看了,小女孩问小男孩:‘你会爱我一辈子吗?’小男孩说:‘当然,我已经整整爱你一个星期了。这个影片看完。让人回味无穷。一点也不像老师家长想的那么‘不干不净’。中国就不会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其实异性相吸,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反之,倒是不正常的了。”
   
  ————————————————————————————
  该小说写于1992年,1996年出版。王笑天说的那部《青梅竹马》其实就是电影“melody”的另外一个中文译名 ,他(其实是郁秀)背出了daniel和melody在墓地里说的经典台词。
  
  
  
  突如其来的发现使我倍受鼓舞,一想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跟melody默默结缘,更加欲罢不能。更加努力的在港台的论坛上搜索,只是这期间已经有至少三家网吧因电脑中毒而拒绝我的进入了o(>﹏<)o
  
  
  
  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位台湾网友的博客,她(他)会写到她(他)的父母曾经看过melody,感觉非常好,然后会贴出几张melody的剧照,电脑前的我会欣喜若狂的将珍贵剧照细心保存;
  
  
  
  有一天,我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新闻中看到了马克-莱斯特的名字,于是知道了原来他们是好朋友,杰克逊和莱斯特互相给各自的孩子当教父。新闻:tieba.baidu.com/p/349946545
  和tieba.baidu.com/p/555429864
  
  马克对当时深陷猥亵儿童案的杰克逊公开表达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当然现在因为声称是杰克逊女儿的亲爹而招来不少骂声,但我相信马克不是那种见利起意的人。杰克逊身边视财如命的亲戚海了去了。
  
  有一天,我发现香港的一个BBS在讨论杰克怀德去世的新闻tieba.baidu.com/p/195240094 (新闻转载)他是melody里的男二号,这令我一整个星期心情低落;
  
  
  
  有一天,我在TOM论坛上看到DJ王东写的一篇《我们都爱Bee Gees》的文章,心情激动因为里面提到了不少melody情节(论坛已不复存在,附上别的转载该文的地址):blog.sina.com.cn/s/blog_48d82050010002z9.html
  
  
  有一天,我进入了一个特蕾西-海德(melody的女主角)的影迷为她建立的一个http://www.tracyhyde.net/ http://www.tracyhyde.net/frontpage.htm 影人站点,收集了一点点的电影片段和很多的日本杂志扫描的特蕾西-海德的写真相片。于是我发现不仅是在港台,原来melody当年在日本也很红,非常红。还有melody电影原声带的歌词正文,可惜英文不佳,连站长提供的特蕾西-海德在法国居住的地址都看不懂。
  
  站长发布的特蕾西-海德参加日本广播电台节目时的录音:tudou.com/programs/view/gpIjKyX5yzM/
  
  
  
  有一天,我看到日本的论坛里在讨论melody被日本厂商引进日版DVD的事情,敏感的我立刻想到,也许将来有一天,中国神通广大的盗版商也会同步引进吧……
  
  
  我触摸到了melody的表壳和枝干,虽还未到达核心,但前路漫漫远未到达终点。
  
  
  
  百度的电影贴吧有时确实是个资料云集的好地方,又过了很久,有一天,有人在贴吧里贴出【youtube】(视频已经被删)上的一个视频:1994年日本记者和马克-莱斯特一起寻找特蕾西-海德tudou.com/programs/view/ISQl8t_thdw/ (我下载后上传了国民小土豆)
  
  日本记者拿出了福尔摩斯的侦探架势像查户口般的精神,终于和马克在法国的一个农场找到了已经嫁为人妇的特蕾西-海德,当记者和我一起看到抱着孩子的特蕾西出现在农场时,背景音乐的melody fair仿佛时光流转。
  
   看完视频后我终于知道了世界上还有【youtube】这么一个造福人类的好网站,于是我也上去大肆搜索了一番,又找到了一个:1999年马克-莱斯特和特蕾西-海德伦敦相遇tudou.com/programs/view/AdeM-x6fioY/ 土豆地址
  
  
  
  想想日本人真逗,94年去找了一次不过瘾,五年后又去找了一次,第一次是让马克和特蕾西重演在墓地里吃苹果时的那段经典台词;第二次是让他们重演放学后手拉手的温馨一幕,当然最后的结果有点好玩,唯一的小遗憾是特蕾西的丈夫已经不是1994时的那一位。不管怎么样,我算是见识到了日本人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和怀念。
  
  
  
  【youtube】很多拥有melody电影剧照的视频上传者将电影剧照和主演的生活照结合起来制作了不少MV,我恨恨的想怎么不上传个完整版给我看看呀,后来才知道【youtube】的视频不允许超过10分钟。
  
  
  
  这时候我在上面找到了不少Bee Gees演唱电影插曲的现场LIVE,包括片尾曲的CSNY组合唱的《teach your children 》
  
  1、tudou.com/programs/view/mEjFhjsDXy0/ 黑白live:In The Morning ——Bee Gees(电影主题曲)
  
  2、tudou.com/programs/view/7xWAdm3sGM8/ 彩色live:In The Morning ——Bee Gees
  
  3、tudou.com/programs/view/FhheYgO93F0/ 黑白live:bee gees-to love somebody (daniel参加运动会赛跑时的音乐)
  
  4、tudou.com/playlist/p/l639056i11039935.html 彩色live:bee gees-to love somebody
  
  5、tudou.com/programs/view/GgxPXhsG9ZU/ 彩色live:melody fair(melody拿着金鱼去酒吧寻找爸爸时的音乐)
  
  6、tudou.com/playlist/p/l639056i24950842.html (电影片尾曲)Teach Your Children ——Crosby,Stills &
  
  提供一个收录了melody电影原声带的地址:9sky.com/music/album/47301
  
  
  
  事情已经过了几年,就在我放松心态,不再做看到这部电影完整面貌的白日梦时,一个名叫“肥鹅”的温州博客(该博客网站已经关闭)又令我不淡定起来。该博主以深情夸赞的笔触描写了观看melody的感觉:年初淘到一大堆DVD,因为大事小事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欣赏,偶有空隙还是抱着《NOTRE DAME DE PARIS》温故知新。英国电影《MELODY》(《两小无猜》)1971年上映,艾伦.帕克编剧,华里斯.赫辛导演。讲述两名早熟的小学生Daniel和Melody的恋爱故事,影片基调明快,清新自然。70年代伦敦小学生的皮质书包、长筒白袜,全校运动会,放学后的废墟聚会、墓地探险等等勾起了我对初高中生活的第N次回忆。THE BEE GEES乐队一手包办的影片插曲悦耳动听,满溢着70年代雅皮松散的校园风格。那种旋律犹如三月阳春小河的流水,缓缓流畅,无法模仿却又缠绕心头。
  
  
  
  更严重的是,她还贴出了melody的DVD封面!!!靠,没想到,我的预感成真了,我们中国的盗版商真的紧跟着日本二区DVD后“引进”了这部电影!!!那一刻,各种悲喜交加、泪流满面,我颤抖的在“肥鹅”小姐的博客上大肆留言表达了我的羡慕、嫉妒、哼的心情,然后又是一阵对melody感人肺腑的表白,最后亮出我的真实目的“可以把你的DVD借给我看看吗?”并留下了QQ号静候佳音。
  
  那时候的网友真的很善良,没过几天,肥鹅表示愿意借给我看,要求我阅后即归还,那还用说?!我最恨的就是借钱不还借物不归的行为。以前去书店租书。去音像店租碟,都是看完后老老实实的马上归还,从来不曾失约。
  
  
  
  心急如焚的等了半个月后,梦寐以求的melody DVD终于寄来了学校,那时候的心情真是各种荡漾——“解放区的天啊是晴朗的天~~”
  
  全班同学都知道我对melody的“不懈追求”,在我收到DVD后拿到教室播放时吸引了不少好奇的人陪着我看。可惜~~盗版商虽然引进速度神速,但字幕显然粗糙烂制,现在的我才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但当时如痴如狂的我哪管那么多,心想有的看就不错了,还管字幕????
      
  
  
  这张DVD并没有在我们班引起太大反响,只有我一个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我知道它仍旧是不属于我的,所以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看,记住所有的画面,所有自己臆想的台词,所有角色的喜怒哀乐——
  
  
  
  melody、daniel、Ornshaw、teacher、students、parents……所有的角色都被我牢牢的记在心里,艾伦帕克的剧本真是太棒了,古典与优雅并存的风格使得电影更像是一部七十年代的校园记录片,虽然音乐的频繁出现有点点喧宾夺主但电影的故事和主角表演使得我原谅了所有的不足(后来看了披头士乐队的《一夜狂欢》后发现原来那时候的电影就是喜欢采用音乐和剧情并行的拍摄方式)。
  
  
  
  结局部分与我之前想象的不一样,以为会是一个比较平淡的收尾,谁知道……正是这个结局使得它的立意一下子来了个大升华,酣畅淋漓。这是孩子们的胜利,也许也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嬉皮士们的“反体制”的胜利。
  
  
  
  心满意足的看了几天,我试图拿去刻碟,老板要价太高且还说无法保证能够刻录完全部内容于是我放弃了,寄回给了肥鹅,顺便送了一张偶然淘到的冷门电影《天使的约定》。过了一年后肥鹅刻了一张melody的碟送给我。(为什么温州可以刻???)
  
  
  
  我还知道了melody的两位主要男演员马克-莱斯特和杰克-怀德还联袂主演过1968年歌舞片版本的《雾都孤儿》,后来本片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tudou.com/programs/view/EZsqYXBofqI/ 奥斯卡上的获奖视频,小马克好萌!
 
也许制片人觉得他们是好组合,有意将他们打造成一对荧幕拍档吧,仔细看melody里丹尼和欧松的感情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有点“腐”~~
  
  
  
  几年过去了,无论是我的生活还是网络世界,跟当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各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毕业了,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在南宁的音像店淘碟时看到过香港的三区碟商又拿着日本二区的melody DVD重新发行,于是冲动之余又买了无数张……
  
  
  
  
   整理了一下各位主角的情况:
  
  男主角Mark Lester(马克-莱斯特)专贴:hi.baidu.com/msr018/blog/item/69c61b4ed98009c9d0c86a14.html
  
  女主角Tracy Hyde (特蕾西-海德)专贴:hi.baidu.com/msr018/blog/item/d339cbfe474520325d600855.html
  
  男配角Jack Wild (杰克-怀德)专贴:hi.baidu.com/msr018/blog/item/aff10d972011a66e54fb96b4.html
  
  
  
  而在我孜孜不倦的打点百度“两小无猜”的贴吧的过程中,每年都会涌现几位melody的达人,他们的厉害程度不亚于我。例如wzmwwt这位同志,她仗着英文好,再加上谷歌地图的帮助,竟然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创举:http://tieba.baidu.com/p/985885513 将melody曾经的拍摄地全部找了出来并拍照,一一张贴出来并和电影里的场景做对比,甚至还有杰克怀德的墓地!实在令我望洋兴叹,当她还雄心勃勃的提出要去facebook和Twitter上寻找特蕾西海德的时候,我真是太崇拜她了。
  
  
  
  还有人也像当年的我一样跑去日本的BBS找特蕾西-海德的其它艺术照生活照:http://tieba.baidu.com/p/1068874513 其实这些照片我很早以前就搜集过,只是特蕾西除了melody之外的造型我都不喜欢故不多做整理。
  
  
  
  他们的现状:
  
  马克-莱斯特:退出影坛后一直都在英国打点着自己的整骨小店当医生;
  特蕾西-海德:结过两次婚,目前居住在伦敦,并且经营家族企业(好像是酒店),还开了一间宠物医院。
  杰克-怀德:患口腔癌后于2006年3月1日去世,死前和交往多年的女友结婚并出了本自传。
  
  
  
  我在二十岁之前就确立了平生最爱的电影NO.1,同时因为这部电影而对“电影”的世界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任何一部电影都比melody容易多啦^_^
  
  1971——2011,英国电影《melody》(两小无猜)上映四十周年。
  
  miss lonely yesterday……
  
  我依然沉迷其中。

 4 ) 最初的感动

年少时的情感,真挚单纯,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绿叶交错的墓地中缓缓成型。

她说,他们有50年的幸福。50年是多长?
他说,50年。很长。算上假期,有150个学期吧。

你会爱我这么久吗?
会吧。我已经爱你一星期了。

从小孩子口中听到爱这个字,总觉得有些傻里傻气。可他们是认真的。他们翘了课去海边玩耍,他们说想要在一起,说,结婚吧。可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呢?现在不可以么?

他们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可他们说,我们是真的想结婚。为什么不可以?我们是认真的。他们用自己可爱的方式坚持,在铁路旁的废墟举行婚礼,有朋友见证。他们说,I will。

也许这个结局是最好的结局。随着那个手工炸弹把小车炸毁,孩子们嬉笑跑开,赶来破坏的老师四散逃窜,而Dany和Melody则在铁轨上踩着小卡车向未知的远方前进。镜头拉远,两个小小的身影努力的踩着车,就像正在用力坚持自己的爱和承诺。

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必须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才会明白爱是什么,有猜疑,有嫉妒,有现实的盘根错节。然而在这里,两个10岁的孩子让他们的爱情滤尽所有的杂质,把清澈的泉水呈现在人们眼前。在他们的心里,爱就是这么简单,你爱我,我也爱你,那么我们就在一起吧。这是一部不属于成年人的童话,但是如果你愿意找回最初的心境,那么请不要用现实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它。请记得,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么的懵懂,单纯,勇敢。

如果你不愿意,那么会心一笑就好了。

 5 ) 生活在别处,也在想象里

看着陌生人在墓碑上写道:这里躺着我深爱了五十年的妻子,女孩禁不住问:你能爱我那么久吗?我觉得不能。男孩回答:当然能,我已经爱你一个星期了不是吗?这段是片中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当然津津乐道的始作俑者还是我们这些看完电影的成年人,因为我们对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充满了一厢情愿的想象和怀念。

我想七十年代初期的英国伦敦,儿童生活并非一概这么悲惨教条,但影片里这一幕关于十岁孩子的生活细节的描述,相信在任何地方的孩子眼里,这都是自己生活的唯一真实:每天我们只用上课及下课铃声来判断时间长短;每天我们最高的愿望也不过是希望数学课快点结束;学校里富贵人家的孩子总是备受冷落,就算是在家里也得靠打翻个什么调料瓶才能吸引大人们的注意;普通人家的女孩呢,没人会理会你拎着几条金鱼穿过几条街道这其中的美丽诗意,家里人从上到下唯一担忧的不过是这孩子可别稍不留神被陌生人占了便宜;邻里内外你来我往之间也都是些令人作呕的粗俗笑话;就连老师们也都一个个看上去愚不可及,一旦你翻译不出来‘该死的,愚蠢的’拉丁语,屁股上立刻一阵猛抽鞋底;男孩们靠看美女图熬过漫长的课时;女孩们开始热衷讨论一旦Kiss是否会生出孩子;在大家的想象中,在荒地里接吻就是世界上最惊世骇俗的事儿。

就是在这么一片浑浑噩噩的童年气氛中,我们的男女主角,丹尼尔爱上了梅乐蒂。丹尼尔对梅乐蒂几乎是一见钟情,第一次见到她,目光就追踪着她的身影,从课堂到操场,再到课后活动的小树林,丹尼尔甚至在联欢活动上,局促的邀请过梅乐蒂跳舞,真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只是女孩子更大方些,课后直接问丹尼尔:为什么你爱我却不对我说?让我最后一个才知道?

爱,就是这么简单,两个人就这么相爱了。他们一起逃课到另一个城市去;他们一起去感受阳光下的沙滩;他们一起用书包遮风挡雨;他们一起分享一块儿棉花糖,恋爱如此美好,他们理应享有。可惜周围弥漫的不祥情绪越来越重,校领导先是暴跳如雷,尽管的丹尼尔一再郑重表示:他们相爱,所以他们会结婚,梅乐蒂同样坚定不移,但是,他们这一决定仍是引起了校领导的哑然失笑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接着,梅乐蒂的父母更是告诉女孩:想要结婚至少还要等上二十年。正是这长长的二十年最终刺激了梅乐蒂,丹尼尔和梅乐蒂决定:一定要立即结婚,否则爱情无法再纯洁下去。

于是,就在同学们视为课后天堂的火车道废墟里,丹尼尔和梅乐蒂在同龄人的祝福声中举行了他们自己庄重而神圣的婚礼,同样庄重而神圣的还有他们的承诺和宣誓,那股子热情绝对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对恋人的炽热和坚定。当家长和老师们匆忙赶来制止‘闹剧’时,孩子们突发奇想,利用主场优势,成功引爆了一枚自制炸弹,打得大人们落花流水,溃败而去,最终,我们的男女主角丹尼尔和梅乐蒂跳上一辆手摇平板车,向幸福的远方驶去。

片子的拍摄手法很松散,没有刻意营造的美妙画面,这些做法多少抵消了些我对同类型儿童影片的抵触情绪。看了那么多儿童影片,我实在在其中找不出可以共鸣的地方,大多数影片往往还原的并不是生活本真,更多是由于成人世界太现实太纠结有许多愿望无法实现,因而借着儿童影片去完成某种实现。其实,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童年每个人都有,怎样美好的愿望想念发生在谁身上都可以。比如,本片中的爱情吧,十岁孩子的爱情,既过滤了许多现实纠葛和复杂,又化解了许多爱的矛盾和问题,真是无知无畏,理直气壮,一飞冲天。算了,即使你十岁时做过再多不高尚的事情,等到如今去回忆,只怕都蒙上了一层梦幻而又美好的外衣。

请原谅我的粗鄙,原谅我用一个成人的目光去玷污一段童年的恋情,其实,生活就在别处,谁又能说它不在童年里?!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所有做人处事的快乐永远都不可能发生在此时此地,所有我们才能不自觉地去挖掘幻想和缅怀美好童年吧。我们爱千帆过尽,却没有一个抵得过最初的悸动;我们的爱青涩不再,却始终狂想一段褪色的记忆。

最后再看丹尼尔和梅乐蒂,他们的爱之所有眩目,只是因为他们简单,而我们,恰恰永远不可能回归简单了。十岁的爱情不理会成人世界的复杂和诡异,成人的爱情同样不接纳十岁爱情的天真和无序。我们毫不理会的生活啊,它到底是在别处?还是在我们的想象里?!

 6 ) 我看电影总会看到主流外的内容

纯洁干净的10岁孩子的初恋,很美又有点点不顾一切的小忧伤。

可我感触最多的并非俊美小男孩Dany和美丽小女孩Melody懵懂却最纯美深刻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的爱情故事,我更触动于这些方面:

Daniel和欧松的友情。

一个是家境极好的小阔少,一个是贫民区的捣蛋鬼。相识于BB少年团,不知怎么就成了极要好的朋友。欧松是典型的爱面子的调皮孩子,和Daniel的乖乖男形象截然不同,但是二人都讲义气讲信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欧松的家境让他更成熟一些,运动会上他一本正经用脏话说着他对人生的认识还着实吓了我一跳,原来十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看到这里了:人一出生都是注定的,上天都给你定好了,你在这方面不行就是不行,看那些胜者趾高气扬的样子。 希望他能再积极一些,看到更多人生可能。

终于帮daniel打动了小melody,但两人人被latin老师惩罚后欧松先出来看见等在外面的melody却一直催她走。Daniel出来后立刻'重色轻友'和melody一起离开,欧松不停在说要带Daniel做各种有趣的事以挽留他,最后无果,只能摔包捶墙。这是担心失去朋友的痛苦和无助,这个女孩的出现怎么可以让你就这么离开我?

Daniel要结婚被当成笑话被同学嘲笑,欧松也在其中。两人打架后欧松道歉,于是就这么化解怨恨,欧松成了D和M婚礼上认不全字的教父。

如此纯的友情社会上的所谓朋友该羡慕吧。


我觉得本片主旨应当是教育家长老师对孩子增加了解和尊重。

片尾歌中唱道:爸爸妈妈并不了解孩子的世界,但孩子要知道父母爱你们。

是的,父母爱孩子,老师想要教好孩子,可是方法呢?还用上一代的古老方法孩子只会一代代更差。

父母和老师要学会尊重孩子。

Daniel的妈妈本来答应Daniel去帮助欧松,结果妈妈一脸无所谓不在乎地说妈妈要参加meeting,下次再说。而那边欧松紧张地收拾房间等待Daniel的妈妈,Daniel在这边苦苦哀求却无果。
我想说的是,父母总以为孩子小不把孩子的话放心上,自己食言,如何能够保证孩子不会有样学样?如果不是欧松大大咧咧,这位让我反胃的母亲就直接伤害了两个孩子的心灵了。

还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关注,Daniel家请客人吃饭,大人们聊着不知什么八卦笑得让人头晕,小小Daniel数次让妈妈拿一下自己够不着的面包都没有一个人听见,最后自己拿还打翻了调料瓶。
孩子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大人们总是一副自以为是的嘴脸,忽略重要的沟通。

不过Melody家会形成对比,家人尤其是父亲会倾听孩子的苦恼,不过遗憾的是他们无法给出让小女孩满意的答案。

所以为什么说女孩会早熟一些,看Melody在海滩和Daniel的对话。如果像爸爸妈妈的年龄那时结婚我们就已经腻了。

校长看着两个严重违反校规的孩子,对他们说的结婚一事哈哈大笑,孩子们却一脸严肃认真。
对呀,为什么要笑呢?我们就是认真的,我们喜欢彼此,为什么大人不懂呢?

在我眼里,欧松和Daniel的友情以及大人应该理解孩子世界的告诫是影片更打动我的地方。

 短评

比那部法国的好看多了!

4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五十年有多长啊?”“除去假期有150个学期那么长。”“你会爱我那么久吗?我不信。”“当然,我已经爱你一个星期了。”太美好的青春,太动听的配乐,太温馨的电影,太愉悦的观影感受。爱⋯没有什么为时已晚,更不会有言之过早。★★★★

8分钟前
  • Q。
  • 推荐

纯净又烂漫的那段时光剪影,会扎得长大后的你满身窟窿,无地自容

12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Melody问五十年有多长啊?  Dany说除去假期有150个学期那么长。  Melody问你会爱我那么久吗?我不信。  Dany说当然,我已经爱你一个星期了。

15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melody问大人的那些问题,谁也回答不出来,头痛得趴在桌上哭了。我们也曾是这样的小小少年,关于爱,也许一生不得其解。

1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五十年的幸福。 五十年有多长呢?一百五十个学期,不包括放假。你会爱我那么久吗?我当然会了。我不已经爱了你一整个星期了吗?

2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就受了这部片子的启发吧,好纯粹,好欢乐。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呢?要长大才可以吧。可是大人们的感情都很悲惨啊,我不知道,大概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就开始厌倦对方了吧。Grow-ups are misery. 这部电影在七十年代初拍出来,就有了格外的意义。反成年反教条,反束缚反体制,影片里的学校和学生们让我顷刻间就想起了《操行零分》,还是孩子们有活力啊,能攀爬就不好好站着,能跑来跑去就不安分走路,能动手动脚就不乖乖坐正,比起《月升王国》里对称狂似的雕琢,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真是质朴又原始。昂肖被丹尼重色轻友抛弃了好可怜啊,其实丹尼非常敏感细腻,洞穿一切,昂肖却是个钢铁直男,怕是要晚好些年才能开窍哈哈哈。PS.老电影的配置就是高啊,连配乐都是Bee Gees.

23分钟前
  • illusion不忘记
  • 推荐

除了初恋,还是一部反成年的电影,将各种成年人丑恶化,结尾的大战就更鲜明了。韦斯·安德森说他的《月升王国》就有受到本片的启发。既有可爱的女孩,还有一个贴心的死党,真是美丽的童年。总有些不经意的镜头,记录式的,好像偷拍,反而更有味道。Bee Gees的原声串起的电影。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可爱的初恋片,小男孩小女孩都太美型了~“50年,就是150个学期~我当然能爱你那么久,我已经爱你一星期了!”最近老看这种呢,我这把老骨头!。。。开头半小时我还以为是GAY片,强烈鄙视自己。。不过男二号很有摇滚朋克范儿啊!结局太劲爆了,哈哈,音乐真美好!第一次跟Betty隔空看片\(≧▽≦)/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爱看小孩子的电影!但我喜欢的不是小男主角和小女主角,而是小男配角。这孩子朝天鼻,大眼睛,纤细高个,嚣张叛逆淘气,有着英国下层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非常英伦饭儿。这小孩叫JACK WILD,还主演了《雾都孤儿》。我有《雾都孤儿》的存货,但不知道是不是他那版。。。

30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没有一种爱恋该被扣上“为时过早”的帽子而扼杀,正如寒冬里的迎春也有绽放的理由,那就是“我愿意”

31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英国版《小情人》。两者相映成趣。但,泰国的《小情人》共鸣更多。

33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喜欢男2号!

38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还行

我的青春从爱你开始

42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是否能够有50年那么久,也许他们甚至不知道那是爱情。然而他们看见彼此时眼中闪烁美丽的光芒他们一起跳舞,用大提琴和长笛配合起稚嫩的旋律,他们逃课去海边~多美丽

4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男二号在走廊里喊着丹尼的名字,但是丹尼一直没回头,跟着melody走了。看这个镜头的时候有些伤心

48分钟前
  • 叶藏.!!张寄奴
  • 力荐

艾伦帕克操刀担任编剧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反对体制反对束缚反对死板的教条。全剧轻松诙谐,男女主人公不顾学校家人的反对,也不怕同学的嘲笑毅然决然要结婚,并且决定私奔。理想主义,不去想他们后来会不会死在现实里头,总之在结局时是欢乐一片。特别是众老师抓学生的那场戏真是笑到爆了。OST是亮点

50分钟前
  • い银蛊
  • 推荐

比某同名电影那可是好得多啊.

51分钟前
  • |
  • 力荐

清新愉快的儿童爱情片,配乐很恰到好处

5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逃课去游乐场或者是海边显然是最好的恋爱方式,与心爱的人一起冒险会更爱对方。看到一半才意识到这不是两个小男孩的爱情,靠,晃范儿啊。

60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